阳明病本证热证演示文稿80时

合集下载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案例录像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无表证者

阳明病辩证纲要PPT课件

阳明病辩证纲要PPT课件
阳 明 病 辩 证 纲要
【目的要求】
1.熟悉阳明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2.掌握阳明病的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2
阳明涵义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
阳合明也。” 《灵枢·针灸篇》“阳明多血多气”。
阳明,即阳气极盛之意。又称盛阳。
3
生理特征 手阳明经
阳明经 足阳明经
4
手阳明经
起于食指 循臂外侧前 缘上肩 下入缺旁,下循鼻 外,挟口环唇,下 交承浆; 循颊车,经耳前, 上发际至额颅; 支者,大迎前下人 迎,循喉咙,入缺 盆; 直行者,缺盆下, 循胸腹而至足
6
下膈 属胃 络脾
理论来源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也。
《素问·经脉别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 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灵枢·平人绝谷篇》
7
脏腑关系
升降相宜 润燥平衡
足阳明胃腑 (受纳)
手阳明大肠腑 (传导)
足太阴脾脏 (运化)
脏腑相济 化生气血
手太阴肺脏 (肃降)
8
生理特点
• 功能-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气机-升降通顺 • 津液-喜润恶燥 • 概括为“盛阳”、“燥化”、“传导”
《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也就 是说包括了阳明之经。
2.实:邪气盛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鉴别点:有形为实,无形为虚
12
缘何为提纲
• 阳明的生理特征是盛阳、燥化、传导,而胃 家之实,则与之相应,以热、燥、实,充分 反映概括了阳明为病的病机特征。正因为如 此,所以,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病提纲。

17阳明病本证热证72时精品PPT课件

17阳明病本证热证72时精品PPT课件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阴竭于下,阳无所附而上越。
手足逆冷 (一说:邪陷阳郁。)
【原文】(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
【提要】 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
【释义】 脉滑 ——主里热(真热) 厥 ——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四末(假寒)
当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舌红 苔黄、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释义】
浮 ——热盛于表
脉 滑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身大热 ——里热蒸达于外。 汗大出 ——热蒸津泄。 主证 不恶寒、反恶热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心烦 ——热扰神明。 口渴 ——热盛伤津。 脉洪大 ——正盛邪实,热蒸气腾。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三阳合病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面垢 ——热蒸汗浊。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下 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阳明病
脉浮紧 ——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 ——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阳明病纲要优秀PPT资料

阳明病纲要优秀PPT资料

❖ (4)太阴阳明――太阴病湿去津伤化燥,可转入阳明
❖ 2 转属阳明的特征 ❖ 大便改变:大便难、不更衣、内实等。

❖ 濈然汗出。 ❖ 上乃举例,如热证可见大热、口渴、脉浮
滑等;实证可见潮热、谵语、腹满痛或绕脐 疼痛、脉沉实有力等。
❖ 3 (179)中“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 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 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只 是区分阳明病的形成原因,形成阳明病后, 则与原始经过没有关系。
❖ [讨论]
❖ 1 阳明病的成因

①太阳病过汗、误用下法、利小便,

损伤津液(181)
❖ (1)太阳阳明 ②太阳病发汗不彻,化热入里(185上)

③太阳病,患者素体胃阳偏旺,

邪从燥化(185下)
❖ (2)正阳阳明――患者素体胃阳旺盛,感受热邪,

表现为阳明里热炽盛。
❖ (3)少阳阳明――误治伤津化燥,病入阳明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 一 阳明病提纲 ❖ [原文]
❖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 ❖ [讨论] ❖ 1 胃家:泛指阳明,包括胃与大肠。 ❖ 《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 这里的“家”是家庭的家,与前面讲过的风
家、喘家的家不同。
❖ 2 实:邪热亢盛。《素问.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
❖ 3 “恶寒”与“恶热”是太阳与阳明的鉴 别要点。
❖ 4 六经病“发热”的简单鉴别。
❖ [原文]
❖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 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 自汗出而惡熱也。(183)
❖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 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 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184)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阳明病辨证纲要.pptx

阳明病辨证纲要.pptx
导而通之 阳明寒证——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汤
第10页/共34页
阳明病的治疗
阳明变证 1.湿热熏蒸发黄——清热利湿——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 3.热入血分而衄血——清热凉血 4.热与血结(蓄血证)——破血逐瘀——抵当汤
第11页/共34页
(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第22页/共34页
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转属阳明
初得病时发其汗—本为正治
(一)
时短—乍出乍收 邪无出路

汗先出不彻 量少
阳 伤 寒
化热传里 转
未及全身

发热无汗—寒邪束表,失汗

(二) 呕不能食—胃阳偏旺,气机上逆

反汗出戢戢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第4页/共34页
阳明的阴阳涵义
二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两阳合明” 《灵枢·阴阳系日月》:“两阳合于前” 《素问·阴阳别论 》:“二阳为维”
第5页/共34页
阳明病的成因
一、他经传来 1.太阳病失治或误治,伤津耗液,以致胃中干燥而转属阳明——太阳阳明; 2.少阳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而成阳明病——少阳阳明; 3.三阴病阴寒之邪郁久,或少阴热化证伤津化燥,或寒化证阳复太过而转属
第15页/共34页
“实”的含义
邪气盛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第16页/共34页
二、阳明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 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 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篇七版》课件

《阳明病篇七版》课件

案例分享
典型病例分析
通过一些典型病例的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阳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讨论
针对不同的阳明病患者,提出医生们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研究。
疗效评估
通过对治疗阳明病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总结
阳明病的要点回顾
回顾阳明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预防措施的要点,加深对阳明病的认识。
《阳明病篇七版》PPT课 件
探索《阳明病篇七版》的精彩世界,深入了解阳明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辨 证论治、预防阳明病、案例分享和总结。
阳明病的概述
什么是阳明病?
阳明病是中医学理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后所引起的病症。
阳明病的基本特点
阳明病具有热象明显、病情重、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等特点。
阳明病的分类
根据阳明病的病情表现,可分为少阳证、阳明证、厥阴证、少阴证和太阴证。
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体质、环境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等有关。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
阳明病的整体表现
阳明病表现为高热、口渴多饮、大便秘结等。
头面部症状
阳明病患者可出现头痛、面红、口唇干裂等症状。
胸腹部症状
阳明病患者可出现胸闷、腹胀、呃逆等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缓阳明病患者的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阳明病
生活习惯的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锻炼身体,注意心理调节,可以有效预防阳明病。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油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阳明病。
中药预防
中药可以在阳明病高发季节进行预防,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资料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资料

喜润主降
胃 升降有常 津液 燥湿相济

小肠
分清泌浊
喜燥主升
大肠
传导化物
二、阳明病因病机
传经而来: 三阳病误治 津液受伤 本经自感 :风寒直犯阳明 阳热亢盛
互为因果
(津伤热盛)阳明悍热
亡阴三急下
三、证型
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憹—栀豉汤证
阳明 胃热炽盛—大热大汗大烦渴—白虎汤证
本证
脉洪大 津伤热结于肠—潮热谵语不大便—三承气
甚则时时恶风,背微恶寒
提要:述阳明病成因及其脉证 ❖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大者病进”
病有得之一日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分析: 治法:辛寒重剂直清阳明胃热—白虎汤
提要:风寒直犯阳明之表证
提要:继221、222条述水热互结下焦证治及猪苓汤的禁忌证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原文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 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 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 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 大便难是也。
原文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 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 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 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
据《内经》“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据《素问》“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 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肠主传导,变 化出焉”。
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殊系 统,实相合拍。
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病中,实感 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之腑,以 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阳明胃 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口燥渴、等证。
身大热 ——里热蒸达于外。 汗大出 ——热蒸津泄。 主证 不恶寒、反恶热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心烦 ——热扰神明。 口燥渴 ——热盛伤津。 脉浮滑或滑数 医—学—ppt 正盛邪实,热蒸气腾。10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表里俱热。
【治法】 辛寒清热。
2
【词解】 ①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 ②怵惕:恐惧的样子。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下 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医学ppt
3
【释义】 1、原有脉证
阳明病
脉浮紧 ——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 ——热壅气滞。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阴竭于下,阳无所附而上越。
手足逆冷 (一说:邪陷阳郁。)
医学ppt
15
【原文】(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
【提要】 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
医学ppt
16
【释义】 脉滑 ——主里热(真热) 厥 ——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四末(假寒)
又指症状“表”指阳明外证(182条)身热不恶寒、反恶热。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222) 【提要】
里热炽盛,津气医两学pp伤t 的证治。
21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 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提要:阳明热盛、津气两伤证治。
分析:表里俱热
即概括病机:里热外蒸,弥漫周身充斥内外。
▪ 2、主证:(1)据条文的精神可看出主证是热 和汗二字 。关于四大证的问题,即大热、大渴、 大汗、脉洪大。
医学ppt
18
3、应用指征:

在热盛、大热,汗多基础上,又
见脉滑数,苔薄黄而不润,或苔白而干
或口燥渴者,就可用白虎汤清热保津。
▪ 4、治禁:禁用汗下(219条)
医学ppt
19
2、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26)(168) (169) (170喘等。
⑤五官科:口腔炎、牙龈炎、角膜炎等。
医学ppt
12
【原文】(219)
三阳合病①,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②, 面垢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④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词解】 ①三阳合病:即太阳、太阳、阳明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②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③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④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医学明pp的t 证治及禁例。
13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三阳合病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面垢 ——热蒸汗浊。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医学ppt
14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 体会:(临证辨证要注意)
▪ 1、脉证合参(结合实际以辨证为主,不能仅某一脉证印 定眼目)
▪ 2、注意抓主证:(审因论治,如本条,“外证”)
▪ 如脉浮紧
▪ 阳明病常脉——脉大太阳伤寒证常脉
▪ 阳明病变脉
▪ 3、知常达变 如脉浮紧 太阳伤寒证常脉

阳明病变脉

阳明病常脉——脉大
医学ppt
6
【原文】(228)
第二节 阳 明 病 本 证
医学ppt
1
一、阳明热证(经证) (一)栀子豉汤证 【原文】(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
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①,反谵语。若加温针,
必怵惕②,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
豉汤主之。
医学ppt
(222)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裹,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 (168)
医学ppt
20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 加人 参汤主之。 (170)
【方药】
白虎汤
石膏一斤 ——辛寒清热。
知母六两 ——清热润燥。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益气调中,防寒凉伤胃。
医学ppt
11
【现代研究】 经实验表明,白虎汤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还有
一定的抑菌、抗炎、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临床应用】
①内科:乙脑、出血热、糖尿病、胰腺炎、肺炎、急性
菌痢、流脑、热痹等。
②外科及皮肤科:药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 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 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提要】 论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医学ppt
7
【释义】
外有热,手足温——邪热未尽。 不结胸 ——非水热互结。 阴明病下之 心中懊侬 ——热扰胸膈。 饥不能食 ——热郁气滞。 但头汗出 ——热郁于里,熏蒸于上。
医学ppt
4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谵语 怵惕 温针 烦躁不得眠
以热助热,热扰神明。
心中懊侬 ——热扰胸膈 误下
治法:清宣郁热
舌上生苔 ——热郁于上 栀子豉汤主之。
医学ppt
5
本条阳明病误下,栀子豉汤证与太阳病误下的栀子豉 汤证,虽病因来路不同,但病机相同,治亦同。
当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舌红 苔黄、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方义】见阳明篇。
医学ppt
17
关于白虎汤证讨论归纳
▪ : 1、条文,白虎汤用于表里俱热者 176条, 三阳合病,阳明里热独盛 219条,厥阴病热厥, 脉滑 350条,按全书顺序见于太阳病,阳明病, 厥阴病,提示其应用范围是广泛的,不限于一经 一病
治法: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主之。
医学ppt
8
(二)胃热津气两伤证 1、白虎汤证 【原文】(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① , 白虎汤主之。 【词解】 表有热,里有寒:此处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医学ppt
9
【释义】
浮——热盛于表
脉 滑——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气血浮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