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一词多义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一词多义教学反思
【篇一:文言文一词多义教学反思】
一、强化阅读。

文言文是学生平时读的很少的一种文章,这就造成
了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差,进而导致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够。


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感强了,
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也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在复习中,教师最好能引
导学生将文言文多读几遍,然后再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这样就会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于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切不可“包
全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绝不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能提高的,而是学
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归纳逐步提高的。

在文言文的复习
中教师只需对重点字词给予适当点拨,然后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自学。

自学前教师应归纳一些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
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如:组词法、
补充法、引用注释法、猜测法、查阅工具书等。

学生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就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照文章进行口头翻译,有疑难
的地方作上记号,自学结束后,再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最后教师对个别难点进行疏导,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熟练
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考试答题中也就会运用自如了。

三、强化归纳和总结。

文言文有很多字、词属于古今异义字,还有
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等,而这些字词又常常出现在中考试卷中,
所以,教师在组织文言文复习的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

可采用教师示范法,即教师对每类字、词举五至十个例子,
然后学生将初中八册的类似字词再举五至十个,最
后给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通过归纳、总结和交流,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四、强化训练。

教材中的文言文,学生毕竟都学过,阅读起来肯定
比较轻松,如仅限于教材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
该在课本外找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语段,让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
技能,进行一定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再次检查自己积累的是
否充足,自己的阅读技能是否熟练掌握。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多少东西,而是要让学生掌握
学习方法,知道语文包含多少东西,要让学生自己去多读一些东西,
多想一些问题,语文教学切不可急功好利,只注重抓暂时的分数,
而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要求,教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

这和素
质教育是相背离的,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学生语文素
质的高低,也绝不是分数就足以反映出来的,更不是几天就能见效的,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一种韧性,清楚要做的是让
学生领略到语文世界的缤纷,而不是塞给学生什么。

要循序渐进,
陪着学生走到到达语文世界的大道上,把学生引到到达知识彼岸渡口。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他们,把他们被异化了的能力重新找回来。

【篇二:文言文一词多义教学反思】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
要多读多背。

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
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

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
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
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

在教师的潜意识里
似乎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
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

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

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
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如将“则弛然而卧”的“弛”字写成“驰”,将“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写成“此系贞良死节之臣”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
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
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
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
译+处理课后练习”。

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

“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

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

比如,那
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
读其它古文。

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

至于常用词的常用
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

正如王力先生所言,常用词的常用意
义“我们差不多在任何一部古书中都和它们接触,如果不彻底了解它们,不但这篇文章读不懂,其它文章也懂不了,甚至完全陷入误
解”“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

王力先生
的这个看法与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
中所谈到的看法是一致的。

他说:“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
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
的意义。


我还问:“字字落实”真正能够做得到吗?也许我学历太低经验不够,我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之前的备课时也曾试图去弄清课文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的意义或用法,绝大多数时候,查阅了大量资料,与同事
反复讨论交流,花了很大的功夫,可仍有相当数量的字句落实不了,特别是那些虚词尤其如此。

说起来,真有点叫人汗颜啦!然而,我
敢肯定有过我这样经历的老师一定不会是少数。

特别是在实施素质
教育的今天,这种“串讲”、“字字落实”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


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象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
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
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因此就产生厌倦。

况且初中阶段“串
讲”“翻译”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在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里头,课标
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
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从实验教科书文言文单元前面的提示
和要求看,“串讲”“翻译”这一教学方法也不符合编者意图。

教科书
几乎在每一个单元开始时都提到“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大致
读懂课文内容”。

我们揣摩体会“理解诗文大意”“整体感知”的意思,“串讲”是不必的(重点词语、常见词语的意思当然要落实文言文教
学更应该大胆鼓励学生教中学。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
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等,而且还应该传授一些自学文言文
的方法。

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
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
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

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
遍性的知识。

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的多。

【篇三:文言文一词多义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