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提纲

1由于水平有限,整理时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辨析题1.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答:(1)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人类出现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稳态,人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又可能是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引起涨落和放大涨落的力量,在人工自然颇为弱小的时候,已有的生态系统能够较快的平息有人的活动造成的涨落和扰动,保持原来的自然平衡,但是在人工自然相当强大的时候,人的活动会急剧改变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流向和密度,而系统则无力平息这种扰动,并恢复到原来的稳态,导致生态失调,乃至系统的瓦解。

(3)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神、人、自然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 科学事实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答:此观点错误。

所谓“科学的中立性”是指科学作为一种纯学术活动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因而不受科学之外的某种价值选择的干扰。

但现实生活中,完全摆脱价值干扰的“为科学而科学”,实际是不存在的。

在当前,对科学中立性的挑战主要来自政治。

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几乎都是适应战争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如雷达、原子弹等。

想在科学动机和政治结果之间找到一个明显的边界标志是很困难的。

3. 幻想和猜想(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幻想和猜测都属于想象的范畴.想象具有创造性,概括性和幻想性的特点,想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功能.首先,它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 其次,想象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是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是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第三,人类的科学想象还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投身科学,献身科学的强大动力。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科学的分类思想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doc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doc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1、什么是白然辩证法?简述白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木内容、学科性质。

探讨自然的本质和演化、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口然观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一一方法论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本质及其发展的思考——科学观、技术观、工程观、产业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的关系一、H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定名为“口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作出的。

恩格斯的未完成著作《口然辩证法》的书名不是恩格斯口己定的,但是他在逝世前不久把他有关这一著作的所有论文和札记分成四束时,把他最接近完成的六篇论文放在第三束内并冠以“ B然辩证法”这一标题。

由恩格斯编号的第一束屮标有札记的十一张对折页上,每一张都写着标题:“ H 然辩证法”。

恩格斯这一著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以后发展起來的一个新分支学科的奠基性著作。

对口然辩证法研究对象的阐述(1)H然辩证法研究白然的辩证法和6然科学的辩证法。

然科学的辩证法”这一词也是恩格斯采用的。

这是他的一个重要札记的标题。

H然辩证法和白然科学辩证法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客观白然界的辩证规律就反映在白然科学的辩证内容屮,口然辩证法的研究途径只能通过对口然科学成果的概括来进行。

不过,口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还包括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记录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研究。

口然辩证法中的“口然” 概念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口然。

人工口然的研究也是加于一种社会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

因此,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社会(历史)辩证法的研究不仅是相互衔接的,而且是相互交错的。

H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B然观和H然科学观,乂是白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白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白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白然和白然科学。

研究的基木内容就是: 口然界辩证法、口然科学辩证法、口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口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简答题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揭示自然界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矛盾的复杂系统,它的变化和发展是根据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进行的。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性原理: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矛盾斗争和统一的互相转化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则维持着事物的相对稳定。

(3)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前进或后退,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事物的旧形态通过否定得到超越,形成新的形态,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4)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原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它们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发展和变化。

3.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一分为二”,即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并通过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对立面,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通过“一分为二”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二、论述题1. 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但它们之间有以下主要区别:(1)方法论上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主张对事物的简单剖析和分析,强调形式和数量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则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认识,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质量的变化。

(2)理论观点上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线性的,并将最终的目标确定为死的不变的、稳定的状态。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和变化过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发自然辩证法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

(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 是B”或“由于A 所以B”。

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 方法则出现B 结果”。

(6)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

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创新型国家:单向度的人:自然观:人工智能:类比:实验:机遇:悖论:理想实验:想象:二、简答题1、试论基督教文化在近代科学兴起的过程中的作用?2、试论近代科学兴起的思想背景?3、简述科研选题的几个基本原则4、简述观察的几个基本原则三、论述题论述题:1、如何理解“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个命题?(18课时专用)2、试论现代技术的基本特征?(18课时专用)3、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协调?6、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出现西方意义上的科学”?7、谈谈你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科学公式”(《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个公式》(htt p:///content/13/0526/15/5455840_288303665.shtml)的认识与鉴赏,提高自己的科学品味,以便指引将来的方向,规范自己的科研行为,并能够有所作为。

8、牢记科研的根本宗旨:问道宇宙(运用人类的好奇心去探究自然的奥秘、破解自然之谜),造福苍生(让人类更有效地生产和生活——包括获得核心技术、垄断国际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和税收等经济和军事利益)。

真实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科学成果,并与尤利·T·斯特拉科夫(Т.Страков)在权威期刊上发表948篇科学论文(成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且还是搞笑的)”做一个对比。

参考《趣话三则,天壤之别,无法对比》(http://www.te /home.php?mod=space&uid=1126&do=blog&id=21432)、《中华民族最可爱的人:近百年来写入自然科学教科书的中国科学家(待补充)》(/ home.php?mod=space&uid=1126&do=blog&id=65963)、央视华人频道《“甘永超公式”:物理学的顶层公式,科研评价的试金石》(/newskbao/34660.html。

西工大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西工大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二、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价值: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自然辨证法 西工大 超详细

自然辨证法 西工大 超详细

一.试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例子)答:1、两者关系:工业文明基于这样一种哲学理念,即认为人与自然分离,人高于自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崇尚人类“统治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看做是唯一目的。

生态文明建立在把“人—社会—自然”看做是一个辩证、发展、整体的生态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之上,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是在扬弃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面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它与工业文明间的关系是“扬弃”。

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上,实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人类世界继续下去所必须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最高境界,它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而是在合理继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用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反对野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重视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下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文明下的进步,不仅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社会—环境系统的整体进步。

2、现实意义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必然选择与庄严承诺。

西工大_自然辨证法考试五道大题

西工大_自然辨证法考试五道大题

1,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哪些?当代工程师的生态伦理观是什么?(1)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欲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在生态文明时代,人们将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视为实现人的价值和主体性的重要方式。

生态文明将从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关心其它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道德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与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不同,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

它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

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

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它生命共享一个地球。

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08.06《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08.06《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资料一.基本概念1.自然辩证法:(p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关于理论思维的学问。

2.自然观:(p2,p19)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4.牛顿绝对时空观: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运动没有直接联系,而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是物质以外的空架子。

5.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四者不可分离,结果与现代物理虚伪结果一致。

6.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时空、空间、物质、运动之间有相互依赖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具体形式,就是说,揭示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联系的具体形式。

时空随物质形式和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时空特性是相对的随着物资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7.假说:(p174)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8.决定论:(p245)经典力学理论,从时间的可逆性和简单性原则出发,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动力学规律推算出它随时间变化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

拉普拉斯把这种观点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只要知道了构成到宇宙的每个质点的位置和速度,又知道动力学方程,我们就可精确的知道宇宙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情况,这是被称为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9.直觉思维:(p160)是不受某些固定的逻辑规则约定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10.形象思维:(p158)是形象地反映客观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11.相干性:(p32)是指一种耦合关系。

西北工大自然辨证六道题考试答案

西北工大自然辨证六道题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六道题答案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怎么提高创造性思维?(1)定义: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2)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①展开“幻想”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感受区;二是贮存区;三是判断区;四是想象区。

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 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

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

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

②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③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一页纸)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一页纸)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一页纸)自然辩证法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简答)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特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

(3)和谐性。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对科学、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简答)1、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史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芝士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解释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暨主要内容:1、系统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人工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人类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一、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交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1)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2)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试分析近代机械自然观?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西北工业大学2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西北工业大学2

1. 为什么说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创造性?答:(1)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两种文化”的融通。

科学技术哲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论述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统一关系,阐明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内在根据、现实基础和基本途径;提出要使科学在报进人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显现更人的价值,须用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并协共进。

(2)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利于提高哲学素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有利于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实施通识教育。

爱囚斯坦有句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哲学,能够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活跃思想,跳出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加深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4)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足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大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有对创新性机理的认识和理解.有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有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等几个条件,而这几个条件又是同科学精神紧密关联着的。

创新能力的产生,不仅需要具有高深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科学方法,而见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科学精神。

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人员怎样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青年科学技术人员怎样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那些能产生新颖成果、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书本P182中间)。

创造性思维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

是一种以非形式化、非理性为特征,以非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暨主要内容:1、系统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人工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人类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为我们当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线索。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向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有珍贵的启示,比如:建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保护环境,绿色什么的巴拉巴拉几句…二、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为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特征。

在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

特性为: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直觉思维与顿悟思维创新思维方法主要内容: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

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一)移植方法所谓移植,即把在其他学科中已经运用的方法或研究方式移到要研究的新领域或新学科中,加以运用或加以改造后的研究方法。

移植方法的创造性很高。

移植方法包括:概念移植、对象移植和方法或技术移植等。

(二)学科交叉方法或跨学科方法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意义: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灵魂。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如航天载人计划、生态问题、社会和谐发展等问题,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再巴拉巴拉几句对科学技术很有促进作用什么的…三、试论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功利价值,而且具有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从其白身属性来看,它应该是真善关的统一。

1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论理准则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3新兴科学科学技术对伦理的挑战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应用强烈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促使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开辟着新的道德领域,创造出新的道德观念,确定新的道德原则。

这些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反过来会促进和指导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要牢牢地把握住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科学发展的道德目标。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

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

四、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其意义含义:“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及其意义胡锦涛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可要可不要)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意义:(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