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遗传变异进化
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一定吗?
变异变
_改_变_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
不_改_变_基因的量。
基因重组
不改变 基因的质,一般_不_改_变_基因的量, 但改变基因间的组合方式及改变基因型。 (注:转基因会改变基因的量)
染色体变异 不_改_变_基因的质,__改_变__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 的排列顺序。
D.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探究乙图所 示的复制方式是否为半保留复制
图乙的复制起点在哪里? 有几个复制叉?
真、原核细胞基因表达过程
真核生物核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 体上进行,两者不同时进行。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录和翻译两者同时进行。
辨析:真核细胞中,以上两种过程可以同时发生。(✔ )
5.(2022·河南百校联盟)如图是DNA复制过程的相关示意图,其中甲图是复制时
形成的复制叉,丙图是复制时形成的复制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由丙图可知,DNA复制起点的两 侧都能形成复制叉
B.由丙图可以推知复制环越大,复 制启动的时间越早
C.丙图有一个解旋酶参与催化DNA 分子中氢键的断裂
豌豆的圆粒性状是由R基因控制的,当R基因中插入一段 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控制皱粒性状的r基因。豌豆 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b过程中,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C. R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D. 该事实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A、均不含有35S,部分含有15N B、均不含有32P,全部含有15N C、部分含有32P,全部含有15N D、部分含有35S,全部含有15N
生物的遗传
25
广东省深圳市西乡中学
生物科组
制作人: 制作人:王 继 2001年3月1日 年 月 日 红
�
人类基因组是一本蕴藏着生命奥秘,决 定生老病死的"天书",1990年,被誉为生命 "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9年9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 因组中心获准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 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 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我国因此成为参 与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随后,随着国家 北方,南方基因组中心的加盟,标志着中国 科学家联合来,向这一生命科学的高峰发起 冲刺. 根据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协作组的约定, 整个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6月绘制 完毕. 22
16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一,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 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2 .遗传的途径 生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而遗传给后代的. 生殖细胞而遗传给后代的 生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而遗传给后代的. 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1 .染色体 ——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体上含有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叫遗传物质 生物性状的物质叫遗传物质. 染色体上含有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叫遗传物质. 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2.基因 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24
人能活到多大
要不了多少年,人便可以根据"基因图" 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处于最佳的 生命环境中,这样活150岁不成问题.现在, 科学家已经可以拨动人体的生物钟,如果" 生物钟"问题攻克了,人可以活到500岁. 当然,科学的发展要有利于人类的进步, 人类过于追求长寿,对人类本身没有好处. 所以,科学家还要负起人类的整体责任,有 的事不可以做.
生物遗传和变异
生物遗传和变异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将基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遗传是生物进化和种群变化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同时,生物也会经历变异,即出现个体间在遗传信息中发生的突变或重新组合的现象。
生物遗传和变异在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是指在生物体繁殖过程中,由父母代向子代传递基因信息的过程。
基因是生物体中负责遗传特征的单位,它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功能和行为特征。
生物遗传包括两个基本过程:遗传物质的复制和遗传物质的分离。
遗传物质的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在DNA分子复制时保持了不变的序列。
遗传物质的分离是指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由父母代传递给子代的染色体以及其中的基因分离成为新的组合。
二、遗传的方式生物遗传有两种基本方式:有性遗传和无性遗传。
有性遗传是指通过生物体之间的性繁殖,通过配子的结合将父母的遗传信息组合在一起,形成后代。
这种方式能够产生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繁殖效率相对较低。
无性遗传是指通过单个生物体的自我繁殖或营养繁殖,直接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这种方式繁殖效率较高,但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容易导致后代间的遗传缺陷。
三、突变和重组与生物遗传密切相关的是突变和重组两个现象。
突变是指在遗传物质中发生基因的突发性改变,导致后代在基因型和表现型上与父母代存在差异。
突变可能是由于因外界因素造成的DNA分子的改变,也可能是遗传物质复制过程中的错误所致。
重组是指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两个亲本的染色体分别来自祖先的多个染色体,通过配子的结合形成新的组合。
重组使得后代的基因组变得不同,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四、遗传和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的多样性使得一种物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了其生存的机会。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些个体可能会具备更优良的基因组合,并能够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生物初中教材第二章遗传与进化
生物初中教材第二章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生物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而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生物初中教材第二章的遗传与进化展开,从单个细胞的遗传到物种的进化,探讨生物多样性背后的奥秘。
一、遗传与变异1. DNA与基因遗传与进化的基础离不开DNA,DNA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而基因则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2. 遗传物质的转移遗传物质的转移是一种重要的遗传方式。
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个体能够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给后代。
3. 变异与突变变异是指生物体内的基因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正面地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
而突变则是指基因发生了突然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的突变特征。
二、遗传的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分离与组合规律。
2. 显性与隐性基因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分。
显性基因在表现型中能够直接显示出来,而隐性基因则隐藏在后代的表现中,并不会表现在外。
3. 遗传的交叉与重组遗传的交叉与重组是指配子中的基因进行互换和重组。
通过交叉与重组,基因可以重新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三、进化的过程1. 进化的概念进化是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步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进化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是由于环境适应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2. 适应与生存进化过程中,生物体会通过适应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适应是物种进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3. 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之一,它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或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机会,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或种群则会被淘汰。
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核心理念。
4. 物种的分化与形成进化过程中,物种会因为环境和适应的差异而发生分化,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四、进化的证据1. 古生物学证据古生物学通过研究化石和岩石记录了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历史,提供了进化的直接证据。
生物学遗传变异与进化理论
生物学遗传变异与进化理论生物学遗传变异与进化理论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过程,科学家们深入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进而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一、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与机制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个体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自于基因的突变、基因重组以及基因剪接等机制。
遗传变异为生物种群的进化提供了底层基础,并在环境选择的作用下逐渐积累形成新的遗传类型。
1.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形式。
点突变指的是细胞基因组DNA序列上的单个碱基发生变化,插入突变则是指新增了一段DNA片段,缺失突变则是指DNA序列中缺失了一段碱基。
这些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表型特征。
1.2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由于基因座间的交换而导致的新的基因组组合。
通过基因重组,个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旧基因的限制,同时获取新的基因组合,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交叉互换来实现的。
1.3 基因剪接基因剪接是指在基因表达过程中,通过剪接不同的外显子,将基因的编码序列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不同的mRNA形式。
这种剪接方式使得一个基因可以编码多个不同的蛋白质,进而增加了基因的功能多样性。
二、进化理论的基本原则根据生物学遗传变异与进化理论,个体遗传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逐渐在种群中积累,从而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进化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然选择、突变积累和遗传漂变。
2.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基因遗传变异而导致的差异,在适宜环境中获得生存优势,进而在繁殖中产生更多的后代。
这些适应环境的个体将带来更多的有利基因,从而增加了这些基因在种群中的比例。
2.2 突变积累突变是进化的基础,它为进化提供了新的遗传变异。
在个体的基因组中,突变以稀有频率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以在种群中积累,形成新的遗传类型。
生物学中的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
生物学中的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生命演化的基础。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生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进化成各种不同的形态。
这个过程中,遗传变异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在繁殖过程中发生的改变。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种: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选择适应度更高的个体生存和繁殖,而基因突变则是指基因自身的突然改变。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变异,这些变异有些对生物有益,有些对生物无益。
那些对生物有益的变异会被保存下来,进一步适应环境,并在后代中广泛传播。
那些对生物无益的变异会被淘汰,不会在后代中继续传播。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会不断地进化成更适应环境的形态。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自身的突然改变。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突变和重组。
突变是指基因中出现了错误的碱基或者丢失了一部分基因,而重组则是指基因中的两个或者多个部分发生了交换。
基因突变不是每一个变化都是对生物有益的。
有些基因突变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变化,从而导致生命的优劣。
比如,一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而另一些基因突变则可以导致生物的抗病能力增强。
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的这些机制不仅仅在自然界中起作用,在人类行为的进化和变异中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社会选择和基因突变是人类行为发展的两个主要机制。
在社会选择中,那些行为优良的人会更容易得到社会承认和重视,而那些行为不当的人则会被社会排斥。
而在基因突变中,那些在思维和创造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会更容易地传递自己的基因。
总的来说,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是生命演化的基础,它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个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它能够让生物不断地适应环境,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平衡和健康。
在不断地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过程,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命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2课时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2课时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1. (2022·石家庄)研究遗传现象往往需要观察生物的 相对性状,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D )
A.人的黑发与人的卷发 B.果蝇的有翅与果蝇的白眼 C.玉米的高茎与大豆的矮茎 D.豌豆的红花与豌豆的白花
第2课时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2. (2022·湖南)科研工作人员将携带人面蜘蛛的基因 注入蚕卵中,此卵孵化的蚕吐出的丝中约含有10%的蜘 蛛丝成分,这种丝更韧、更软,在纤维产业有广阔的应 用前景。该生物技术属于( B )
(1)观察图一可知,此人性别为_男__,主要根据第_2_3_(填具体数 字)对染色体判断。若图一是能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中的染色 体,正常情况下,其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A染色体肯定不 会与_A_′_(选填:A′、B、B′)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生殖细胞。
第2课时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2)正常情况下,男性产生的精子中,含有_X__或_Y__染色体
,两种精子数量的比例接近1∶1,二者与卵细胞结合的机
会均_等_____,所以在一个较大的群体里,新生儿中男女数量
接近。
(3)观察图二,可以看出Y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①D__N_A组成的 ,其中SRY基因是①上特定的具有遗_传__信__息____的片段。
(4)科学家在人类的Y染色体上发现了SRY基因。由于小鼠的 性别决定类型与人类相同,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深入研 究。科学家将提取出的SRY基因注射到含有XX染色体的小鼠 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结果该受精卵发育成的小鼠长出了睾
A.克隆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杂交技术 D.仿生技术
第2课时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3.(2021·深圳)有关生物性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生物的性状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B.绵羊的卷毛和山羊的黑毛是相对性状 C.生物的性状只受基因控制,不受生活环境影响 D.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 称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遗传是指性状或特征在后代中传递的过程,而变异则是指个体间或种群中出现新的性状或特征的过程。
本文将从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变异的类型以及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遗传的基本原理1.核酸是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核酸物质。
2.基因是遗传单位: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携带着确定个体性状的信息。
3.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离:DNA通过复制过程产生新的DNA分子,并通过细胞分裂过程传递给下一代。
4.遗传物质的表达:遗传物质中的信息通过基因表达得以转化成蛋白质,进而影响个体性状。
二、遗传变异的类型2.核型变异:核型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如染色体片段重排、缺失或增加、多倍体等。
3.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的发生,使得组合不同的基因片段产生新的组合,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后代。
4.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是指每个个体在有性繁殖过程中所传递的基因组的组合是随机的,进一步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三、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1.稳定性保障:遗传和变异使得物种能够在环境变化中保持稳定。
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使得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从而确保了种群的存活和繁衍。
2.适应性进化:遗传和变异为物种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适应性进化是指在环境选择压力下,物种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物种能够逐渐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特征和新优势。
3.物种形成:遗传和变异是个体间遗传差异产生的基础,当遗传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个体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进而形成了新的物种。
综上所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为个体和种群的存在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探究生物多样性、适应性进化以及物种形成等方面,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物的遗传与遗传变异
生物的遗传与遗传变异生物的遗传与遗传变异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领域。
生物的遗传是指生物体内传递给后代的基因信息,而遗传变异则是指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变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的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原理、机制以及对生物进化和多样性的影响。
1. 遗传基础生物的遗传是由DNA分子携带信息,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DNA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上的一个特定片段,携带着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
基因通过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在细胞中进行传递和表达,使得生物体继承了父母的遗传信息。
2. 遗传变异的机制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重组和基因重组等。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
染色体重组是指两个染色体间的DNA序列互换,导致基因组的重组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基因重组是指同一染色体上不同基因的组合,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产生不同的遗传信息。
3. 遗传变异对生物的影响遗传变异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生物进化和多样性的基础。
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基因型能够得到保留和传递,从而使生物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时,遗传变异也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不同基因型的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增加了生物体系的复杂性。
4. 遗传工程与遗传变异遗传工程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变生物体内的基因组,通过人为地引入、删除或改变特定基因来改变生物性状。
遗传工程可实现对生物体的精准调控,用于改善农作物的抗病性、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研究治疗人类疾病等。
遗传工程通过人为干预基因的表达,创造出多样的生物种群,推动生物学科的发展。
总结而言,生物的遗传与遗传变异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是生物进化和多样性的基础。
遗传的基因信息传递与变异机制是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对生物体系的进化与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考复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指间的相似性。
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指间和间的差异。
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金鱼品种多。
【点拨】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生物的性状(1)生物的性状:生物体的、、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形状,身高,血型,能否卷舌。
(2)相对性状:种生物性状的表现形式。
例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O 型和AB 型,狗的白毛和黑毛。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转基因超级鼠:①过程:利用技术将转入核未融合的受精卵内,再将受精卵注入代孕小鼠的内,生出的小鼠个体较大。
②所用生物技术:技术。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③结论:控制生物的性状。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的影响。
生物体有许多性状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而不是性状。
【小试牛刀】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体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人的A 型血与B 型血是一对相对性状C.性别也属于人体的性状D.在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B.变异的实质是生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物质发生变化C.生男生女取决于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中所含的性染色体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3.(2021北京房山二模,18)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A.遗传现象 B.繁殖现象C.变异现象 D.进化现象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手段。
生物的遗传和遗传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遗传变异遗传是指物质和信息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
遗传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础,也是生物个体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来源。
本文将介绍生物的遗传原理、遗传变异的形成以及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一、遗传原理1.1 DNA与基因生物体内遗传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基因则是指控制一定特点的遗传单位。
基因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1.2 遗传物质传递遗传物质在生物体内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进行传递。
有丝分裂是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过程,使得基因组的复制并均匀分配给子代。
无丝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形成,将半数染色体分配给子代。
二、遗传变异2.1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的突然变异,是遗传变异的重要方式之一。
突变可以是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改变。
突变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结构突变。
2.2 环境诱导的遗传变异环境因素的作用可以诱导遗传变异的发生。
例如,辐射和化学物质可以导致基因的改变,从而引起物种在短时间内的遗传变异。
2.3 遗传重组遗传重组是指基因在性繁殖过程中的重新组合。
通过遗传重组,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合可以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三、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3.1 适应性进化遗传变异为物种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变异导致了物种内的差异,使得某些个体在环境中具备更好的适应性,从而生存下来,并向下一代传递有利的遗传特征。
3.2 物种形成遗传变异还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在适应不同环境的压力下,遗传变异可以导致物种的演化和分化,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3.3 遗传疾病某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对生物个体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四、结语通过对生物遗传和遗传变异的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生物的进化和形成,以及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
遗传变异为生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之一。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无处不在。
从我们自身的成长,到周围动植物的繁衍,遗传与变异都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塑造着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遗传,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体将自身的特征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就像我们人类,孩子往往会在容貌、身高、性格等方面与父母有着相似之处。
这是因为父母的基因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了子女,决定了子女的各种遗传特征。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它们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中,就像是生命的密码本,携带着生物体的各种遗传信息。
比如说,眼睛的颜色、头发的卷曲程度、血型等,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而且,基因的遗传具有一定的规律。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他发现,在遗传过程中,基因会以特定的比例进行分离和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遗传表现。
遗传的稳定性对于物种的延续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遗传,物种就无法保持其独特的特征和性状,也就无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下来。
比如,大熊猫之所以是大熊猫,就是因为它们的后代能够继承其独特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
然而,生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变异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变异指的是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变异可以是细微的,也可能是显著的。
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一种重要形式。
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错误,导致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会产生新的性状。
比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人类患上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但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突变也可能赋予生物新的适应性优势,比如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染色体变异也是常见的变异形式。
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例如,唐氏综合征就是由于人类第 21 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而导致的。
此外,环境因素也能引起生物的变异。
比如,长期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可能会进化出更发达的根系来吸收水分;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动物,可能会拥有更大的肺活量来适应低氧环境。
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意义生物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影响着物种的进化和适应能力。
遗传是指个体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而变异则是指基因或染色体的突变和重组。
这两个过程在自然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生物遗传和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
遗传使得后代能够继承父母的基因,而变异则为进化提供了原料。
在遗传过程中,基因会发生突变和重组,从而导致后代的基因组发生变化。
这些遗传变异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基础,使得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适应性突变可以使某些个体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最终导致物种的进化。
生物遗传和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遗传使得物种内部的个体存在差异,而变异则使得物种之间的差异增加。
这样一来,生物种群中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适应能力,从而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
多样性使得物种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能够更好地适应,提高了生物的生存能力。
同时,多样性还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因为当某些物种遇到困境时,其他物种可以接替其功能,从而保持生态平衡。
生物遗传和变异也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机会。
自然选择是指在特定环境中,适应能力更强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的过程。
由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存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一些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在竞争中,适应能力更强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将自己的优势遗传给后代。
这样一来,物种的适应能力逐渐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遗传和变异还对医学和农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学领域,遗传变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遗传变异,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农业领域,遗传和变异可以用于选育优良品种。
通过识别和利用有益的遗传变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从而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生物遗传和变异对物种的进化和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与进化规律
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与进化规律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与进化规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遗传变异是指个体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而进化规律则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的适应和变化。
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生物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基因中,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单位。
在生物体繁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突变,从而导致遗传变异。
这种突变可以是基因序列的改变,也可以是基因数量的变化。
突变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由外部环境因素诱发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突变都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遗传变异增加了个体间的差异,使得个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能够有所适应。
例如,某一物种中的个体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基因型,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抵御疾病的侵袭。
这种适应性的遗传变异在进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遗传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适应性的筛选过程。
在一个环境中,那些拥有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遗传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下来,繁衍后代。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利于适应环境的特征会逐渐在物种中传播开来,从而促进物种的进化。
另外,遗传变异还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界的一大特点,也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的基础。
遗传变异使得物种内部的个体差异化,进而推动了物种间的差异化。
这种差异化不仅使得不同物种能够在不同的生态位上生存,还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进化规律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的适应和变化。
进化规律可以通过观察现存物种和研究化石等化石记录来推断。
其中,最为重要的进化规律之一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也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自然选择通过筛选适应环境的个体,促使物种朝着适应性更强的方向演化。
另外一个重要的进化规律是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性事件的影响,使得个体群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它是指自然界中个体之间遗传信息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包括单细胞生物、真核微生物、陆生、水生和飞行生物等。
它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命演化的推动力。
一、遗传基础生物的遗传基础是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它是生物细胞中的基本遗传物质,能够指导生物的发育和生长。
DNA分子由若干个碱基对组成,其中有4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DNA分子具有两条互为互补的链,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形成螺旋状的双链结构。
DNA分子的等位基因(allele)是指不同的DNA序列,它们在相同基因位点上的碱基序列发生差异,也就是不同碱基对的不同排列顺序。
例如,在人类的基因编码区域中,同一个基因有多个等位基因,它们的碱基序列各不相同。
二、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结构、功能、表达和调控的学科。
基因是指对某一形态或性状有影响的一个或一组DNA序列。
在分子遗传学中,基因通常用来指代DNA分子中基因编码区域的序列。
基因的功能是指它们编码蛋白质,蛋白质就是生物体内各种功能酶、激素和其他结构蛋白质的构建单位。
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是指DNA分子首先通过转录过程将其信息转换为RNA分子,然后通过翻译过程将RNA分子翻译成蛋白质。
一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类型和数目是由DNA分子中基因的序列指定的。
分子遗传学也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被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调控是指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DNA序列上的调控元件、转录因子、环境因素和神经系统等。
基因调控是形成生物流行病学的基础,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某种疾病的风险,而其他基因则可能会减少患该疾病的风险。
三、变异机制生物的变异机制包括突变、重组和基因流。
突变是指DNA 序列的改变,主要有点突变和插入/删除突变。
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
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进化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结果。
遗传变异是指在生物个体的基因组中产生的多样性,可以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是种群之间的差异。
进化则是指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个体之间遗传特征的变化,并对物种适应环境的改变。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起点。
遗传变异是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动等因素引起的。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永久性改变,突变可使个体产生新的遗传特征,进而导致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中,父母个体的不同基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相互配对,通过重新排列基因片段,导致后代的遗传信息差异。
基因流动是指不同地理分布的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换,这种基因交换可通过迁徙、杂交等方式实现。
基因流动可以引入新的基因变异到一个种群,从而改变其遗传特征。
进化是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过程,物种的遗传特征逐渐发生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进化涉及到自然选择、性选择以及遗传漂变等因素。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和资源竞争的过程中,有利于个体存活和繁殖的特征会逐渐在物种中频繁出现,使物种具备更好的适应性。
性选择是指个体通过与异性繁殖来选择更具有吸引力的异性,从而增加其繁殖的机会,这种选择过程也会导致物种特征的变化。
遗传漂变是由于随机性事件(如灾难、种群瓶颈等)导致基因频率在种群中发生的突然的和不可预测的变化。
遗传变异和进化相辅相成,二者共同推动着物种的发展和适应环境。
遗传变异提供了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基础,变异的个体更有可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进化则是对这种遗传变异的结果,它通过选择和适应来驱动物种的变化和发展。
总结起来,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而进化则是遗传变异的结果。
遗传变异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动等方式导致物种内和物种间的遗传差异,进化则是在适应环境和资源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改变物种的遗传特征。
遗传变异和进化共同推动着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发展,是生命演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生命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遗传是指父母将他们自己的基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而变异则是指基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突变或改变。
遗传与变异的相互作用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一、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是生物世界中物种延续和进化的基础。
遗传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解释。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发现,性状的遗传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具备遗传因子的个体被称为纯合子,而不具备遗传因子的个体被称为杂合子。
这种遗传规律对于理解物种的遗传特征和变异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的变异与突变基因的变异是指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改变,突变则是指由于基因序列发生突然改变而导致性状产生显著变化的现象。
基因的变异和突变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突变诱发剂、DNA修复等因素引起的。
这种基因的变异和突变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础。
三、遗传的多样性与适应性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内部个体之间存在基因差异,这种多样性增加了物种抵抗疾病、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多样性的来源主要有基因重组、染色体交叉互换以及突变等。
适应性则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个体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出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繁殖力。
适应性变异的发生需要物种内部基因变异的存在,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变异和选择使得物种具备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人类的遗传与变异人类也是生物界的一部分,遗传与变异在人类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遗传信息由DNA携带,通过遗传与变异的机制对传递给后代。
人类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决定了人类的遗传特征,如身高、眼睛的颜色和血型等。
而基因的变异和突变则是导致人类种群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遗传与变异不仅局限于外貌特征,还与一些特定的疾病有关。
一些遗传疾病,如遗传性失明和遗传性耳聋等,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导致的。
对于人类的遗传与变异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结论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生命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轮专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
专题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一、考点解读点拨1.考点分析:(1)生物的性状的概念及相对性状。
(2)辨析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3)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5)人的性别遗传。
(6)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7)能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8)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及变异原因。
(9)动、植物的进化历程及进化趋势。
(10)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2.复习点拨(1) 复习重点①辨析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②辨析相对性状。
③能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④描述米勒的探究实验。
⑤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2)考点呈现形式①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各知识点,例如某种生物的的变异现象、原因、类型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②以图示考察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或判断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部位。
③以图示考查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④依据图示由亲代的基因组成推断子代的基因组成及性状或依据图示由子代的基因组成推断亲代的基因组成及性状。
⑤以图示考查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及自然选择学说。
(3)与其他专题及高中内容联系本专题和《生物和细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联系密切。
本专题在高中内容中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知识结构三、经典例题解析例1. 如图为某家族白化病遗传图谱,白化病是隐性性状.若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根据图谱得出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亲代中父亲的基因组成为AaB.子代中儿子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C.女儿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50%D.从基因组成看,母亲产生两种生殖细胞例2. 根据下列性别遗传图解分析:(1)A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是,D细胞内染色体组成是,A、B、C细胞都属于细胞.(2)乙的性别是.按此图分析,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3)一对刚结婚的夫妇,他们想生一个男孩,去了南岳衡山的送子庙求子,那么他们生男孩的概率应该是.如果他们第一胎生的是男孩,第二胎生女孩的概率是.(4)如果控制人类色盲的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上,这对夫妇中丈夫是色盲,难么他们的小孩中患色盲的概率是.所生的(男孩或者女孩)都不会得色盲,所生的(男孩或者女孩)都会得色盲.四、分类题组训练(一)高频考点聚焦1、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是()A. B.C. D.2、下列选项中,可以表示正常女性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的是()A.22条常染色体+X B.22对常染色体+XXC.22条常染色体+Y D.22对常染色体+Y3、成年男性的精子中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数目分别为()A.23对;1对 B.22对;1对C.22条;1条 D.23条;1条4、下列各组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A.精子和受精卵 B.卵细胞和体细胞C.体细胞和受精卵 D.体细胞和精子5、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卵细胞中,由这样的鱼卵发育成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地加快了,以上事实说明()A.细胞中的基因具有显、隐性之分B.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C.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D.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6、下列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的黄粒与圆粒B.棉纤维的细与长C.羊的长毛与狗的短毛D.鼠的黑毛与灰毛7、下列生物变异中,可以遗传给后代的是()A.水稻因光照不足引起的减产B.奶牛因饲养条件好所表现的高产奶量C.同卵双生双胞胎兄弟,生活在农村的弟弟皮肤较黑D.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8、白化病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下列关于白化病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父母都患病,子女可能是正常人B.子女患病,父母可能都是正常人C.父母都无病,子女必定是正常人D.子女无病,父母必定都是正常人9、某一对夫妇,先后生育了四胎,全部是女孩,下列有关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该妇女所产生的卵细胞,全部是含有两个X染色体的B.该男子所产生的精子中,全部都是含X染色体的C.该夫妇受精作用时,每次都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出现10、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遗传病一般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B.遗传病不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C.遗传病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近亲结婚生出的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11、人类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A.禁止近亲结婚B.进行遗传咨询C.提倡适龄生育D.进行产前诊断12、下列属于生物变异现象的是()A.同一种病菌有的有抗药性,有的没有抗药性B.雷鸟羽毛的颜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C.狼和狗的尾巴形态上有差异D.家蚕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上差别很大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DNA上的一些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基因B.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C.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D.染色体由DNA和核酸组成14、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分析,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A.环境变化的结果 B.生存竞争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15、一个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A.0 B.12.5% C.25% D.50%16、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17、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基因是DNA分子的片段;②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③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表现的;⑤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⑥基因在所有的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18、孟德尔在一次杂交试验中,将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杂交第一代全部是高茎豌豆,杂交第一代自花受粉,将其种子全部种下,在全部杂交第二代植株中,有90株矮茎豌豆.请你推测,杂交第二代大约有多少株高茎豌豆()A.90株B.180株C.270株D.30株19、下列关于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主要区别中不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速度较快B.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促进生物进化C.自然选择进行十分缓慢D.自然选择是各种环境起作用20、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三者在自然选择中所起的作用依次是()A.原因、结果、手段B.手段、原因、结果C.手段、结果、原因D.原因、手段、结果21、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遗迹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顺序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22.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经过许多年以后,这片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的延续B.云杉的结构比桦树更复杂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D.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23.原鸡产蛋很少,但现在的蛋鸡产蛋量很大,原鸡进化成为蛋鸡的正确顺序是()①原鸡产生了可遗传的产蛋多的变异;②产蛋多的变异逐代积累而得到加强;③人们专门饲养和繁殖产蛋多的鸡.A.①②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24.如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3)从植物进化的历程来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到,由到,由到。
遗传变异和进化
遗传变异和进化遗传变异和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生物种群的演化和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定义、原因、机制和影响。
一、遗传变异的定义和原因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或种群中存在的遗传差异。
遗传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进化的前提。
它可以通过遗传变异的产生和累积来推动进化的发生。
遗传变异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突变:突变是遗传物质发生的突然变化,包括基因点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等。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为进化提供了新的遗传材料。
2. 重组:重组是指基因座之间的互换和重新组合。
在有性繁殖的生物中,通过交叉互换和配子的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导致遗传差异的产生。
3. 基因流动: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也会导致遗传变异的产生。
当不同种群之间的个体交配后代时,基因会在不同种群之间传递,从而改变种群的遗传组成。
二、遗传变异的机制遗传变异的机制可以概括为两类:基因型变异和表现型变异。
1. 基因型变异:基因型变异是指个体之间或种群中遗传物质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基因座的突变等导致的。
它对个体的表现型产生影响,并在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表现型变异:表现型变异是指个体之间或种群中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是环境因素、基因型变异或二者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表现型变异是进化的直接反应,通过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有助于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竞争力。
三、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对生物种群的演化和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1. 进化种群的形成:遗传变异是新物种产生的基础。
当种群中存在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时,一些变异的个体可能会在特定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 自然选择的推动:遗传变异使得个体之间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在特定环境下,一些个体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通过选择适应性更强的个体,推动了进化的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d
X
Dd
D
d
D
d
DD
DDd d
Dd
dd
双
双
双
单
双:单= 3:1
一、变异的概念: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 状上的差异
属于变异吗? 是否能遗传?
双胞胎兄弟 一白一黑
二、变异的类型
不可遗传的变异:只是环境的影响引起的,遗传物
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可遗传的变异源自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概念: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1条染色体含有1个或2个DNA,每个DNA上含有多个基因
基因
DNA 染色体
3.性染色体与人类性别
人类的体细胞通常有46条染色体,按其大小、形状配成23对,其中 22对为常染色体,1对和决定性别有关的性染色体,其组成在男性体 细胞中为__X_Y_,而在女性细胞内表现为__X_X__
倍的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缺失 重复 倒位 易位
染色体组
概念: 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
一个染色体组。
雌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
达尔文的自然 选择学说
内容有四方面: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
各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力,能产生很多的后代,这 称作过度繁殖。
淘汰不利变异基因、积累有利变异基因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形成新物种吗?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 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新物种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
已分化
脱分化
再分化
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回复到原始
的未分化状态,称为脱分化。
愈伤组织:一团没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并处于旺盛分裂
状态的薄壁细胞。
再分化:去分化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又重新分化成各种
特异性的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再分化。
(二)动物克隆—核移植技术
动物克隆:指将一个动物细胞的细胞核移植至去核的卵母
2、生存斗争
生物一方面过度繁殖,使数目剧增,另一方面,生活 条件(食物、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生物都要 为争夺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
3、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能力,生物的变异 有的是有利于生存的,有的是不利于生存的。
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获得 胜利,生存下来。 4、适者生存
经生存斗争,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个体都是对环 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达尔文把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 自然选择。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无性生殖 动物克隆
生物的生殖方式
生
物
的 遗
遗传物质
有性生殖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 同源染色体
传
等位基因
、 变 异
染色体变异: 数量变异 基因重组
和
结构变异 基因突变
进
染色体变异
化 生物学说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学说
如大多数动植物的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克隆: 在广义上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
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包括植 物的组织培养和动物的核移植。
(一)、植物组织培养
1.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既该细胞含有该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 所需的全部遗传物质
2.过程
脱分化
再分化
细胞(组织)
愈伤组织
丛生芽
一片草地中的所有蒲公英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1.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存在 ,随机发生,突变频率很低,多
数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不定向的
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因此它们只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虎狮兽是雄虎与雌狮杂交出来的
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怎么结合 在一起的?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克隆技术的过程。 2.掌握遗传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 3.了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4.清楚可遗传变异的三种类型。 5.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
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 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 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 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 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 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 减少一半。
精子形成过程:
精原 复制 初级
细胞
精母
间期 细胞
第一次 次级
分裂
精母 细胞
第二次 精细胞 分裂
(一)基因突变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二)基因重组 1.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
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三)、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缺失
染色体结构变异
重复 倒位
易位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非整倍数变异 :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整倍数变异 : 染色体组的形式成
细胞中,将杂合细胞培养成个体。
试管婴儿:是分别将卵子和精子取出后,置于培养液
内使其受精,再将胚胎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的过 程
试管婴儿 体外受精 有性生殖
克隆羊 采用核移植技术 无性生殖
一、遗传物质
1.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分布在_细__胞__核___中, 少数分布在细胞质的__线__粒__体___和_叶__绿__体___中。
精 子
精子的形成过程
返回
同源染色体:在减
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 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 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 方,一条来自母方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上控制某一相对性状的 基因。
为什么你父母都是双眼皮,而 你是单眼皮?
决定有双眼皮的为显性基因D
决定有单眼皮的为隐性基因d
单眼皮基因类型为:dd 双眼皮基因类型为:DD Dd dd
第一讲 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的种类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是一种不经 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的生殖方式
如植物的营养繁殖、植物 组织培养及动物的克隆
生殖方式的种类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 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 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成为合子,再有合子发 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4.基因控制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一种遗传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双眼皮和单眼皮。
在人体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在成 对的基因中还有些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__显__性__基__因___,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___隐__性__基__因____
二、减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