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比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19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年轻学者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使亚里士多德统治人们近2000多年的理论陷入困境,伽利略的猜想是( )

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B.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C.轻、重两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D.以上都不是

2.关于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

B.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C.通过斜面上物体的匀加速运动外推出斜面倾角为90°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D.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 )

A.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

B.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C.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法

D.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5.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 )

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

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

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

D.当时没有记录落体运动的数码相机

6.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1.弹力的大小:

F 。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kx

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N F F μ=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弹性与弹性限度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

度,发生了塑性形变。探究弹力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

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

111=+并联:k=k1+k2kk1k2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书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欧姆定

律以及电功和功率。这些内容是理解电路和电流、电压之间关系的重

要基础知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的内容。

1. 串联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是指将多个电器或电子元件按照依次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电路。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个路径可走,所以电

流在各个电器或电子元件间是相等的。而电压则在电器或电子元件间

按比例分配。也就是说,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等于各个电器或电子元件

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是指将多个电器或电子元件按照平行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电路。在并联电路中,每个电器或电子元件都有一个独

立的路径供电流通过。所以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分流,即总电流等于

各个电器或电子元件电流之和。而电压在各个电器或电子元件间相等。

2.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建立了电流、电压和电阻

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可以表示为V=IR,其中V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R代表电阻。该公式说明了当电流通过一个电阻时,电压与电流

成正比,电阻与电压成反比。

根据欧姆定律,如果电压和电流已知,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电阻的大小。同样地,如果电流和电阻已知,也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电压的大小。欧姆定律对于理解和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非常重要。

3. 电功和功率

电功是指电流通过电路时所做的功,可以用公式W=VIt来表示。其中W代表电功,V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t代表时间。电功是电流通过电路时所消耗或释放的能量。

高一物理课本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课本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课本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通常记作c。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则小于光速。

光的直线传播还遵守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回到原来的介质中的现象。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向另一个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而发生偏折的现象。

第二节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是指光既可以表现出波动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例如,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解释,而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现象则需要用粒子模型来解释。

根据波动理论,光是一种横波,并且具有波长、频率和振幅等特性。光的波长决定了其颜色,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光的频率与波长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可以用光的速度除以波长得到。

第三节光的光程和光程差

光程是指光传播的路径长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光的速度乘以时间来表示。光程差是指两个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光程之差。

光程和光程差在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干涉现象中,光程差的变化会导致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

第四节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叠加产生干涉现象的现象。光的干涉分为两种类型: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相干干涉和非各向同性介质中的非相干干涉。

相干干涉是指两条或多条光线相互一致地进行叠加,形成干涉

条纹。相干干涉通常需要保证光源的相干性,例如使用单色光或

使用相干光源。

非相干干涉是指来自不同光源的光线进行叠加,形成干涉现象。非相干干涉的典型例子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其中两个独立发光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三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三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三章

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

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会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力的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节:力的概念和性质

力是产生物体运动或变形的原因。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遵

循相互作用的原则。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弘度和拉力。重力是地球对物

体的吸引力,弹力是弹簧对物体的作用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或

匀速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弘度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阻力,拉力是绳

或弹簧对物体的拉动力。

力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通过叠加得到合力。合力的大小等于

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由各力的合成决定。

第三节:加速度与速度

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加速度等于

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以是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

速度。

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加速度等于速度变

化量除以时间。

第四节: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以相等的速度沿直线运动。与匀

速直线运动相关的有等速圆周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高一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的产生必然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

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

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相互作用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形形色色的物体,他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些相互作用的存在,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存在形态等都随时在发生变化。在物理学中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之为:力。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本章又是力学部分的基础。本章的重点在于学习几种非常典型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难点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考试的要求:

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Ⅰ: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素、静摩擦力、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要求Ⅱ: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知识构建:

新知归纳: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对物的作用。

2、力的相互性: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

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

5、力的三要素: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

●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在物理学

中常见的概念和技巧。在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将学

习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点。

一、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合并成一个力

的过程。这里我们引入了矢量的概念。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用箭头表示。在物理学中,力是一种矢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矢

量的几何运算来合成力。

对于平行的多个力,我们可以通过矢量的代数运算,如加法或

减法来得到它们的合力。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使用力的三角

形法则进行合力的计算。将需要合成的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绘制在

纸上,然后连接其起点和终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合力即为这个

三角形的对角线。这个三角形法则在力很多时非常实用,可以帮

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但是,对于不平行的两个力,我们不能直接使用三角形法则进

行计算。这时,我们需要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首先,将两个力

的起点连线,再将它们的方向延长至相交。然后,连接这两个延

长线的交点与两个力的终点,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合力即为这

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除了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的方

法使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来计算合力。

二、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相反,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

过程。在物理学中,我们常遇到一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

向的两个力的情况。这样的分解有时可以化简问题的计算,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形法则反过来,将一个力沿着不同方向分解

高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总结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能量转化和规律性。高一物理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基础物理概念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第三章主要涉及力、质量、密度等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公式运用。

一、力和质量的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形状和运动等。力的大小由牛顿定律规定,单位是牛顿(N)。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是物体惯性的度量。质量与物体所承受的力成正比,质量是一个标量,单位是千克(kg)。

二、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规定了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静止的物体将始终保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

线运动。

三、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加速度定律,它表明了物体受力时的加

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a。其中,F是力的大小,m是

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四、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规定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按照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相互作用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对应的物体被称为作用体,力的大小方向

相反的物体被称为反作用体。

五、力的分类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

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没有直

接接触,但能够相互作用产生力的情况,例如重力、电磁力等。

物理高一第三章知识点

物理高一第三章知识点

物理高一第三章知识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的是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简单来说,物体会保持

其运动状态,直到有其他力的作用改变其状态。

例如,当一个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如果没有其他力作用,它

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被其他力推动或阻碍。

二、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动力学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

之间的关系。根据该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且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其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表示物

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的是两个物体之

间相互作用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简单来说,如果物体

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例如,当一个人站在船上并划动桨,船会朝相反方向运动。这

是因为人向后推动水的力与船向前推进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符合牛顿第三定律的要求。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没有外力做

功和没有能量转化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机械能包

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其总和保持不变。

例如,当一个摆钟摆动时,在没有能量损耗的情况下,摆钟的

总机械能保持不变。当摆钟摆动到最高点时,动能最小,而势能

最大;而当摆钟摆动到最低点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但总机

械能仍保持不变。

五、受力分析与合力

在物理中,要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到的力,常常需要进行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第三,第四章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第三,第四章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知识脉络

知识点说明 一、重心: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的位置在其几何中心。

二、弹力:

1、弹力产生条件:① 直接接触 ② 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方向都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弹力大小:

(1)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 = k x (x 为弹簧的形变量) (2)其它弹力:由物体受其它力和运动状态求解

三、摩擦力:

1、产生条件:(1)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不光滑) (2)接触面间有弹力

力 重力

①大小:G=mg ,g=9.8N/k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等效作用点)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大小,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ααααcos .c sin .sin 22

11

mg F mg F os mg F mg F =⇒==⇒=

(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2、方向: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都不一定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大小: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基本特征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2)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的独立性:力具有独立作用性,用牛顿第二定律表示时,则有合力产生的加速度等于几个分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2.力的分类:

(1)按力的性质分类: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核力等。

(2)按力的效果分类:如拉力、推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二)、常见的三类力。

1.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等于g,g是常数,通常等于9.8N/g.(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总是作用在物体的各个点上,但为了研究问题简单,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重力集中作用在物体的一点上,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②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线法求出重心位置.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

①物体直接相互接触;

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跟物体恢复形状的方向相同.

1一般情况: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

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一般情况:凡是一根线(或绳)对物体的拉力,都是这根线(或绳)因为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线(或绳)的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并且较为困难,那么,你准备好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哦!

重力的概念

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我们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必修1的51页)中有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表达式g=mg;其中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重力、万有引力、向心力关系

重力与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的关系示意图

(高一上学期刚接触重力学生可以跳过此段)实际上重力g只是万有引力f的一个分力(具体分析参看图所示)。

对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f比g小很多(f与g的比值不超过0.35%);因此高考说明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在这里王尚老师要给大家强调一点,只有在极轴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三者的运算关系满足矢量的三角形法则;也就是说重力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等于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矢量差。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来,重力的方向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所以我们从初中物理开始,就一直用“竖直向下”这一说法来说重力的方向。

为什么物体在地球的两极重力大?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分析,来深入理解为什么两极重力大?

首先,由于地球不是标准的球形,而是椭圆体;夸张一点来说,就像个椭球体的“橘子”。因此“距离地心近”的两极万有引力大一些,自然重力加速度也较大。

从天体学的相关知识(f向=mvω)可知,赤道附近的向心力大(高一上学期学生对向心力和万有引力不理解的,下文中有说明)。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物理可以说是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科,因为高中物理不仅知识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很多。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篇一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四章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四章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

本章内容是力学的基础,也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本章从力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逐步认识力的物质性、力的矢量性、力的相互性,并通过受力分析,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或从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受力分析法是物理学重要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知识的考查重点是:①三种常见力,为每年高考必考内容,明年乃至许多年后,仍将是频繁出现的热点。②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在高考中或单独出现或与动力学、电磁学等相结合,或选择或计算论述,或易或难,都要

出现。

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要对力有深刻的理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领会力的概念。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

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

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的产生必然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产生作用的,称为非接触力。

三.弹力

1.接触力:接触力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者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

形变。有些物体在撤去力之后形变可以恢复,称为弹性形变。3.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

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与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

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称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决定。

四.摩擦力

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

力的作用。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1F 和2F 在同一条直线上

a.1F 、2F 同向:合力21F F F +=方向与1F 、2F 的方向一

b.1F 、2F 反向:合力21F F F -=,方向与1F 、2F 这两个

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1F 、2F 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公式:θCOS F F F F F 2122212-+=(θ为F 1、F 2的夹角)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1 F 图1-5-1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

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F合≤F 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七、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

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

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