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篇一」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 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 1℃同上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不能孤零零的背些定义在脑子里,要有一个对物理课本的系统概念,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

高一物理第3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3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3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两种。

1. 匀速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速度不变。

2. 变速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不等,速度变化。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直线轨迹以恒定速度运动。

1. 位移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2. 速度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加速度为零。

4. 位移、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第三节:运动图象运动图象是图形化地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工具,常见的有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

1. 位移-时间图可以用来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时间图可以用来分析匀加速直线运动。

第四节: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以恒定加速度运动的直线运动。

1. 速度的变化:有初速度时速度的变化可以用速度-时间图表示。

2. 位移的变化:位移-时间图可以用来分析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变化。

3. 速度、加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

第五节: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1. 自由落体的特点:速度的增加率是恒定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2. 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第六节: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作抛体运动的运动。

1. 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向上的初速度等于向下的末速度;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规律相同,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竖直上抛运动的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减去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总结:第3章主要介绍了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图象、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等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认识形变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11=+并联:k=k1+k2kk1k2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

即:f=µN()4.µ 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0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知识点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书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欧姆定律以及电功和功率。

这些内容是理解电路和电流、电压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的内容。

1. 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是指将多个电器或电子元件按照依次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电路。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个路径可走,所以电流在各个电器或电子元件间是相等的。

而电压则在电器或电子元件间按比例分配。

也就是说,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等于各个电器或电子元件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是指将多个电器或电子元件按照平行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电路。

在并联电路中,每个电器或电子元件都有一个独立的路径供电流通过。

所以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分流,即总电流等于各个电器或电子元件电流之和。

而电压在各个电器或电子元件间相等。

2.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建立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可以表示为V=IR,其中V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R代表电阻。

该公式说明了当电流通过一个电阻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电阻与电压成反比。

根据欧姆定律,如果电压和电流已知,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电阻的大小。

同样地,如果电流和电阻已知,也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电压的大小。

欧姆定律对于理解和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非常重要。

3. 电功和功率电功是指电流通过电路时所做的功,可以用公式W=VIt来表示。

其中W代表电功,V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t代表时间。

电功是电流通过电路时所消耗或释放的能量。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或消耗的功,可以用公式P=W/t来表示。

其中P代表功率,W代表电功,t代表时间。

功率是物体消耗或释放能量的效率和速度的度量。

通过电功和功率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中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同时,了解功率的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选择电器设备的能效。

总结:高一物理书第三章的知识点涵盖了串联和并联电路、欧姆定律以及电功和功率等基本概念。

高一物理课本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课本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课本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光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通常记作c。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则小于光速。

光的直线传播还遵守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回到原来的介质中的现象。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向另一个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而发生偏折的现象。

第二节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是指光既可以表现出波动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例如,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解释,而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现象则需要用粒子模型来解释。

根据波动理论,光是一种横波,并且具有波长、频率和振幅等特性。

光的波长决定了其颜色,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光的频率与波长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可以用光的速度除以波长得到。

第三节光的光程和光程差光程是指光传播的路径长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光的速度乘以时间来表示。

光程差是指两个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光程之差。

光程和光程差在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干涉现象中,光程差的变化会导致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

第四节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叠加产生干涉现象的现象。

光的干涉分为两种类型: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相干干涉和非各向同性介质中的非相干干涉。

相干干涉是指两条或多条光线相互一致地进行叠加,形成干涉条纹。

相干干涉通常需要保证光源的相干性,例如使用单色光或使用相干光源。

非相干干涉是指来自不同光源的光线进行叠加,形成干涉现象。

非相干干涉的典型例子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其中两个独立发光源的光线通过两个狭缝后发生干涉现象。

第五节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孔径或者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

光的衍射可以用赫尔芬斯衍射公式进行计算,该公式可以描述衍射的角度和衍射图样的特征。

根据衍射的不同类型,光的衍射可以分为菲涅尔衍射和菲涅尔-柯赫衍射。

菲涅尔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几何孔径或者物体边缘时发生衍射的现象。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重力根本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力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单位:牛顿,简称牛(N)。

力的图示定义: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重力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公式:G=mg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重心定义:一个物体各局部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点。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常称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中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四种根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弹力弹性形变和弹力形变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弹性限度: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在内部所产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过某一极限值时,假设外力作用停止,其形变可全部消失而恢复原状,这个极限值称为“弹性限度”。

产生弹力的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几种弹力压力和支持力拉力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之消失。

公式:F=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N/m)。

摩擦力摩擦力:连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静摩擦力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方向: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个限度,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

只要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间没有产生相对于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这个力保持大小。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三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三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三章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力的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节: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产生物体运动或变形的原因。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遵循相互作用的原则。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弘度和拉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弹力是弹簧对物体的作用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或匀速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弘度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阻力,拉力是绳或弹簧对物体的拉动力。

力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通过叠加得到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由各力的合成决定。

第三节:加速度与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以是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

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第四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以相等的速度沿直线运动。

与匀速直线运动相关的有等速圆周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即物体运动时不受外力的作用。

第五节:运动图象运动图象是描述运动过程中物体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变化的图形。

位移-时间图象是描述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可以通过该图象来计算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时间图象是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可以通过该图象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知识点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物体”同时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4)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的单位:N (5)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力的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1)重力不是万有引力,重力是由于万有引力产生的。

(2)重力的大小G=mg,在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或与水平面垂直。

但不能说重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地心。

(4)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以及质量分布有关。

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知识点三――弹力(1)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形变(2)确定弹力的方向在硬接触中(除绳子和弹簧外),一定先找接触面,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是垂直的。

(3)绳子、弹簧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绳子或弹簧。

轻杆所受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

(4)胡克定律F=kx,指的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5)同一根张紧的轻绳上拉力处处相等。

知识点四――摩擦力(1)产生条件:a: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c:接触面粗糙(2)求摩擦力一定要首先清楚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可以用F FN求解,FN指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μ是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粗糙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方向可以和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平行,一定与弹力的方向垂直。

(5)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知识点五――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不是代数加减。

(2)两个力合力的范围F1 F2 F F1 F2,在这之间的所有的力都有可能,这是由这两个力的夹角大小来确定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在物理学中常见的概念和技巧。

在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点。

一、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这里我们引入了矢量的概念。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用箭头表示。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种矢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矢量的几何运算来合成力。

对于平行的多个力,我们可以通过矢量的代数运算,如加法或减法来得到它们的合力。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使用力的三角形法则进行合力的计算。

将需要合成的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绘制在纸上,然后连接其起点和终点,形成一个三角形。

合力即为这个三角形的对角线。

这个三角形法则在力很多时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但是,对于不平行的两个力,我们不能直接使用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这时,我们需要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首先,将两个力的起点连线,再将它们的方向延长至相交。

然后,连接这两个延长线的交点与两个力的终点,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合力即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除了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使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来计算合力。

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相反,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遇到一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的情况。

这样的分解有时可以化简问题的计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形法则反过来,将一个力沿着不同方向分解为多个力。

假设我们需要将一个力 F 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 Fx 和竖直方向的力 Fy。

我们可以先在纸上绘制一个与 F 同样大小的力 F',并且与 F 平行。

然后,将 F' 进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连接 F' 的起点与 F 的起点、终点与终点,我们就得到了力F 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分力。

高一物理必修三四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三四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三四章知识点第一章:力和压强1. 力的概念和分类:- 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类。

- 接触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非接触力包括引力、电磁力等。

2. 力的作用效果和叠加原理:-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大小。

- 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根据叠加原理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合力。

3. 力的单位和测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 常用的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4.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 / 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A表示面积。

第二章: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定律1. 牛顿的三定律:- 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 第二定律:F = m * 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 惯性和马斯克一体性原理:-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的性质。

- 马斯克一体性原理是指多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相等,且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第三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 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运动物体由于速度而具有的能力。

-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力。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没有非保守力(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

-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 E1 = E2,其中E1表示系统的初始机械能,E2表示系统的最终机械能。

第四章:机械功和功率1.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作用,用于衡量力对物体的影响。

- 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θ表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 = W / Δ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Δt表示时间间隔。

高一物理笫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笫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笫三章知识点高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在高一物理的学习中,第三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其中包含了许多关键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您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点,并提供适当的例子和解释,以便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力学分支。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1.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其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代表作用力,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

例如,当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10N的作用力时,它的加速度将为5m/s²。

1.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对物体的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等大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例如,当我们站在地面上时,我们对地面施加了重力,而地面对我们也施加了同样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从而使我们保持平衡。

2. 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是描述物体能量的概念。

在本章中,我们将了解它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KE=1/2mv²,其中KE代表动能,m代表质量,v代表速度。

例如,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运动,其动能为50J。

2.2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为PE=mgh,其中PE代表重力势能,m代表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h代表高度。

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为PE=1/2kx²,其中PE代表弹性势能,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x代表弹簧的伸缩量。

3.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分量,以及如何将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

3.1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分量,使其与原力产生相同的效果。

例如,当一个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斜面的作用力时,我们可以将该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计算。

高一物理三四章总结知识点

高一物理三四章总结知识点

高一物理三四章总结知识点第三章动力和机械能1. 动力和机械功a. 动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原因。

b. 效果力:导致运动的力。

c. 机械功: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机械功等于力乘以物体位移的量。

机械功的单位为焦耳(J)。

2. 动能和动能定理a.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b. 动能定理:当物体的速度改变时,物体的动能也会改变,动能变化值等于对物体做功的结果。

3. 动量和动量定理a. 动量:物体运动的性质,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b. 动量定理: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动量会发生改变,动量变化值等于外力对物体做的冲量。

4. 能量和功的关系a.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是力乘以物体位移的量。

b. 能量:物体的能力使得物体产生运动或产生变化的特性。

能量的单位为焦耳(J)。

第四章动力学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a. 物体静止时,将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b. 静止摩擦力: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力。

c. 动摩擦力:使物体保持匀速运动的力。

2. 牛顿第二定律a. 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上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b.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a.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引力的方向成正比。

以上是高一物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总结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物理可以说是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科,因为高中物理不仅知识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很多。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篇一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理世界中的热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课的重点内容,是同学们最为关心和研究的课题。

热运动包括热量、温度、热力学与热力学等几个重要方面,涉及热能平衡、温度差、黑体辐射、热力学温度、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热力学的热力学等知识。

首先,热量是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而温度是体系内物质的热能的量化指标,它们是热运动的两个基本性质。

热量的传递具有三种形式,即导热、辐射和传热。

其次,热容是能量单位温度下体系内物质的能量容量,具有很强的相对性,而温差是将温度从一个体系转移到另一个体系的参数。

此外,辐射是一种由物体发出的有序的非弹性波动,而黑体辐射是物体发出及反射的辐射能量之和,是传输热量最主要的形式。

再者,热力学温度是物质性质中重要的参数,它在热力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温度会影响溶液的沸点,或影响热量的转化率。

而热量与温度的关系则是指改变物质的温度会影响热量的变化,或是物质改变温度时其所变化的热量的大小。

在热力学中,最重要的是热力学,它涉及介质的物理性质,及物质的热能和温度变化。

总之,热运动分为多个不同的方面,比如热量、温度、热力学与热力学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深入学习热运动,就必须对这几个方面有深入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领会物质的运动及其特性。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总结第三章是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力学”章节,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牛顿运动定律和摩擦力等内容。

下面将对本章进行总结。

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受力与加速度、牛顿第一定律和受力与刚体的分析、动力学定律、摩擦力。

第一部分是受力与加速度,主要介绍了受力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a = F/m,其中a表示加速度,F表示力,m表示物体质量。

同时,我们学习到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力的合成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合成为一个力。

力的分解则相反,将一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分解为几个部分。

在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我们还学习了合力和分力的求解方法。

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和受力与刚体的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如果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体具有惯性”。

同时,在本部分中,我们还学习了刚体的概念和性质。

刚体是指其内部各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物体。

在受力与刚体的分析中,我们通过引入力矩的概念,探讨了刚体平衡条件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已经在第一部分中介绍过了,它是力学的核心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我们通过实际的例子,如小车和地球的相互作用等,来解释这个定律。

同时还学习了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第四部分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发生的力。

我们学习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物体质量和接触面积的关系。

在本部分中,我们还学习了斜面上物体的摩擦力问题,并引入了摩擦因数等概念。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了解了力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定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受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和练习掌握了力的合成和分解、平衡条件、运动定律和摩擦力等知识点的应用。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四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三章:运动的描述1. 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变化,用矢量表示,单位为米。

2. 路程:指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用标量表示,单位为米。

3. 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用矢量表示,速度的大小为速度大小,方向为位移的方向,单位为米/秒(m/s)。

4. 平均速度: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率,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 = 总位移 / 总时间。

5. 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瞬时速率,计算公式为:瞬时速度 = 位移 / 时间间隔。

6. 不同速度的合成:分为速度的代数合成和速度的几何合成。

7. 加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用矢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为加速度大小,方向为速度变化的方向,单位为米/秒²(m/s²)。

8.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轨道匀速运动的情况。

9. 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相等的情况。

10. 距离-时间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速度-时间图像中的面积等于位移。

第四章:力与运动1. 力:是产生物体状态改变的原因,用矢量表示,单位为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合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计算公式为:F = ma。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的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5. 重力:指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为mg,方向向下。

6.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7. 弹力:是物体由于形状变形而产生的力,当形状恢复原状时,该力也会恢复原状。

以上就是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四章的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和力与运动相关的内容。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相互作用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别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每个力的产生必定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并且也是受力物体。

力总是成对浮现的,分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别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可能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妨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能够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

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

二.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具分力,另一具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普通事情下近似以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别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产生作用的,称为非接触力。

三.弹力1.接触力:接触力按照性质能够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他们在本质上基本上由电磁力引起的。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者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高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公式

高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公式

高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公式在高一物理的学习中,第三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这一章主要涉及到了许多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和公式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高一物理第三章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公式。

1. 基本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有一些基本的物理量是我们必须要熟悉和了解的。

其中包括质量、长度、时间和电流等等。

这些物理量是我们进行物理学计算和实验的基础。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是基本的力学定律之一。

它的公式可以写为: F = 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速度只有在存在外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变化。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力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的公式可以写为: F = 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物体受到合力时,它将发生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它的公式可以写为: F1= -F2,其中F1和F2分别代表两个物体之间的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所受的力都有一个相等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其他物体上。

5. 功功是描述物体之间能量传递和变化的物理量。

它的公式可以写为:W = Fs cosθ,其中W代表功、F代表力、s代表位移、θ代表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根据功的定义,当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时,功为正;当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6. 功率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它的公式可以写为: P = W/t,其中P代表功率、W代表功、t代表时间。

根据功率的定义,功率越大,表示能量转化越快。

7. 动能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它的公式可以写为: KE = 1/2mv²,其中KE代表动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速度。

根据动能的定义,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或者速度增大时,动能也会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每个力的产生必然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

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

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产生作用的,称为非接触力。

三.弹力
1.接触力:接触力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者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
形变。

有些物体在撤去力之后形变可以恢复,称为弹性形变。

3.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
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与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
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称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决定。

四.摩擦力
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
力的作用。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1F 和2F 在同一条直线上
a.1F 、2F 同向:合力21F F F +=方向与1F 、2F 的方向一

b.1F 、2F 反向:合力21F F F -=,方向与1F 、2F 这两个
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1F 、2F 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公式:θCOS F F F F F 2122212-+=(θ为F 1、F 2的夹角)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1 F 图1-5-1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
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F合≤F 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七、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
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
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
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
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八、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
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 x=0,∑F y=0
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 F1x+ F2x + ………+ F nx =0
F合y= F1y+ F2y + ………+ F ny =0 (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③平衡条件的推论:
(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ⅱ)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

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

易错现象:
(1)不能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2)不注意动态平衡中边界条件的约束;
(3)不能正确制定临界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