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合集下载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综合化学实验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度校级精品课程1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一目的要求1.掌握测量固体在溶液中吸附作用的方法和技能。

2.推算活性碳的吸附量及比表面积。

二实验原理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Г表示(有时也用q)。

吸附量Г指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

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曲线得出经验方程:1jnkcmΓ= = g (1)式中,n 表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mol);m 表示吸附剂的质量(g);c 表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mol/L);k,j 表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与吸附剂的性质决定。

将式(1)取对数得:1lg lg c lg kjΓ= + (2)以lgΓ对lgc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j 和k。

实验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活性炭对有机酸的吸附符合朗格缪尔(Langmuir)吸附方程:KC Γ1KC ∞Γ=+(3)式中,Г表示吸附量,通常指单位质量吸附剂上吸附溶质的摩尔数;Г∞表示饱和吸附量;C表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K为常数。

将(3)式整理可得如下形式:C1 1CΓK Γ∞∞=+Γ(4)作C/Г-C图,得一直线,由此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Г∞和常数K。

如果用醋酸作吸附质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时,按照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假定吸附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是直立的,利用活性炭在醋酸溶液中吸附作用可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积(S0)。

可按下式计算:S0=Г∞×6.023×1023×2.43×10-19(4)式中,S0 为比表面(m2·kg-1);Г∞为饱和吸附量(mol·kg-1);6.023×1023为阿佛加德罗常数;2.43×10-19为每个醋酸分子所占据的面积(m2)。

式(3)中的吸附量Г可按下式计算()VmC C Γ−= 0 (5)式中,C0 为起始浓度;C 为平衡浓度;V 为溶液的总体积(dm3);m 为加入溶液中吸附剂质量(g)。

实验十六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十六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十六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一 实验目的1. 测定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量;2.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吸附等温线及弗兰德列希方程的意义。

二 实验原理1. 溶质在溶液中被吸附于固体表面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物质提纯的主要方法之一。

活性炭是用途广泛的吸附剂,它不仅可以用于吸附气体物质,也可以在溶液中吸附溶质。

2. 吸附量通常以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吸附平衡的溶液中,吸附量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符合弗兰德列希经验方程:n c k mxq ⋅==(16-1) 式中x - 吸附质物质的量(mol ); m - 吸附剂的质量(g ); q - 吸附量(mol·g -1c - 平衡时溶液的浓度(mol·dm );-3k 、n - 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及吸附剂的性质决定,一般由实验确定; );将式(16-1)取对数,则有:k c n mxlg lg lg+= (16-2) 若以mxlg对c lg 作图,可得一斜率为n ,截距为k lg 的直线,由直线可求得n 和k 的值。

式(16-1)中mx可以通过吸附前后溶液浓度的变化及活性炭准确称量值求等得,即:V mc c m x ⋅−=)(0 (16-3) 式中V - 溶液的总体积(dm 3m - 活性炭的质量(g )。

); 三 仪器和试剂125cm 3锥形瓶8个;25 cm 3酸式、碱式测定管各1支; 5 cm 3、10 cm 3和25 cm 30.4mol·dm 移液管各1支;漏斗6只;振荡机一台。

-3HAc 标准溶液;0.1mol·dm -3四 实验步骤NaOH 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一瓶;活性炭(颗粒状或粉状)若干。

1.将0.4mol·dm -3HAc 标准溶液按下列比例稀释配制成50 cm 3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并分别置于干燥洁净的锥形瓶中,编好号并盖好瓶塞,防止醋酸挥发。

物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数据记录格式

物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数据记录格式

物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数据记录格式物理化学试验部分⼀、饱和蒸⽓压1.断开机械泵的电源之前,⼀定要使安全瓶的活塞通_____后,⽅可断电源, 否则停机后机械泵内的油会倒吸⼊安全瓶中。

答:⼤⽓2. 实验室最常⽤的是福廷式⽓压计,其刻度是以温度等于273 K,纬度45℃海平⾯的⾼度为标准的,所以⽓压计上直接读出的数值必须经过,,和等的校正后⽅才正确,在精密的⼯作中,必须进⾏上述校正⼯作。

答:仪器误差, 温度, 海拔⾼度, 纬度3.液体饱和蒸⽓压与温度的关系可⽤Clausius-Clapeyron⽅程表⽰,该⽅程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应⽤?答:该⽅程的应⽤条件有三:①有⼀相是⽓相的纯物质的两相平衡封闭系统。

②液固相体积忽略不计③⽓体看成理想⽓体。

4.测定液体饱和蒸⽓压的⽅法常⽤的有,,;等压管上配置冷凝器其作⽤是。

答:饱和⽓流法;动态法;静态法;冷凝⽔蒸⽓⼆、双液系⽓液平衡相图1. 在双液系⽓液平衡相图实验中,⽤来测量⽓液两相平衡温度的温度计位置应在( C )A. ⽓相中B. 液相中C. ⼀半浸在液⾯下,⼀半露在蒸⽓中D. 任意位置2.测量双液系沸点时,什么时候读数最好?(B)A. 液体刚沸腾时B. 温度计的读数稳定时C. 长时间沸腾后D. 收集室⼩球D中有液体产⽣时3.双液系的沸点不仅与外压有关,还与双液系的有关。

答:组成4.液体的沸点是指液体的蒸⽓压与相等时的温度。

答:外压5.在测定⼆组分完全互溶体系的沸点-组成图的实验中,测定平衡时⽓、液两相的组成常⽤的仪器是,直接测定的物理量是。

答:阿贝折光仪;折射率三、凝固点降低测量分⼦摩尔质量1.下列因素与稀溶液凝固点降低值⽆关的是( D )A. 溶剂的种类B. 溶剂的数⽬C. 溶质的种类D. 溶质的数⽬2.指定了溶剂的种类与数⽬,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只取决于,⽽与溶质的种类⽆关。

答:溶质分⼦的数⽬3.含⾮挥发性性溶质的双组分稀溶液的凝固点纯溶剂的凝固点。

(填⾼于,等于,低于)答:低于4.在凝固点降低法测量摩尔质量的实验中,根据什么样的原则考虑加⼊溶质的量?太多太少影响如何?答:应保证溶液为稀溶液。

4.5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

4.5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
L
K a1
L
,
则上式可改写为N2

ba2
L L
1 ba2
若只有溶质和溶剂两种质点吸附, n1 n 2 n
n2

n ba2

L L 2
(1 b a ) 1
,假 设 铺 满 一 层 的 最 大 吸 附 量 为 n2 n ,以 a2
L

, 则 有 a2

0



0
可 将 吸 附 剂 分 别 放 在 纯 A、 B的 饱 和 蒸 气 中 测 得 A A A / n A 和 AB A / n B 代 入 ( a )式 得

0

0
nA

n

A
0

nB

n

B
0
1 ( 4 .9 7 )
将式(4.96)、(4.97)联立,即可得出一组
L

ba2
L L 2
1 ba
L

a2
L


b
对 a 2 作 图 可 求 得 和 b.
对 吸 附 平 衡 常 数 用 热 力 学 函 数 表 示 K=e
S / R
0
e
H
0
/ RT
S 0 H 0 L 1 H 0 则 有 b ex p ex p ( a 1 ) b ex p RT RT R 考 虑 到 a2 c2 ,
(2)溶质间互相影响
• • • • • • • 主要是存在竞争吸附和诱发吸附 例1:碳自水溶液中吸附脂肪酸 吸附质:甲酸、乙酸、丙酸、丁酸 判断:吸附量顺序? 吸附量的顺序:甲酸<乙酸<丙酸<丁酸 原因:非极性吸附剂总是易自极性溶剂中 吸附非极性组分。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5)盐对吸附的影响
盐影响溶剂和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影 响吸附过程。
例:盐使溶质的溶解度减少,则吸附量随盐浓度 的增加而增加,反之,盐使溶质的溶解度减少, 则吸附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
4.混合(物)吸附(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以上)
一种溶质(A) 的吸附量会因另一种溶质(B)的 加入而降低
界面层上固体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固体与溶剂之间的作用力 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结论:
溶液中的吸附是溶质和溶剂分子竞争吸附净 结果;固体表面的溶质浓度比溶液内部大, 为正吸附;否则为负吸附。
★固-液吸附速率
溶液中的吸附速率一般小于气体吸附速率,所以 溶液吸附平衡时间较长。
吸附量的顺序:甲酸<乙酸<丙酸<丁酸 原因:非极性吸附剂总是易自极性溶剂中
吸附非极性组分。
例2:硅胶自四氯化碳中吸附脂肪醇
吸附质: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

正己醇、正辛醇
判断吸附量顺序?
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 辛醇
原因:极性吸附剂总是易自非极性溶剂中
★ 溶液中所含杂质的影响往往不可忽略。
★多为物理吸附。一般来说,和固体表面性质相近 者易被吸附
2.在稀溶液中的吸附
(1)稀溶液是由溶剂和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溶质组成的 溶液,由于稀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接近于1,吸附 过程中溶剂的浓度基本不变,所以测得的吸附量 基本只是由溶质的吸附引起的。
(2)固体自稀溶液中的的吸附等温线的形状与固气吸附相似,通常气体吸附中的公式也可用于溶 液吸附。
范例(1):活性碳用于水和废水的处理 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标准 活性碳的吸附机理 活性碳吸附对废水处理的方式 水处理后活性碳的再生 范例(2): 黏土矿物吸附的应用

吸附的概念及分类

吸附的概念及分类

吸附的概念及分类吸附是指物质在表面或者界面附着并保持稳定状态的现象。

在吸附过程中,吸附物质可以是气体、溶质或固体。

吸附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又称为静电吸附或范德华力吸附,是使吸附物质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过程。

物理吸附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力作用来实现的,其吸附强度较弱,吸附剂和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小。

范德华力是由于吸附物质的电子运动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物理吸附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以通过提高温度来解吸。

化学吸附,又称为化学键吸附,是指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化学键的吸附过程。

化学吸附的特点是吸附剂与吸附物之间的键能较大且较稳定。

化学吸附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三种类型。

离子键吸附是通过正负离子间的电荷吸引作用而形成的吸附。

共价键吸附是在吸附剂和吸附物质之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吸附。

配位键吸附是指吸附剂通过其孤对电子与吸附物之间的正离子形成的化学键。

根据吸附剂和吸附物质的性质,吸附可以分为气体吸附、液体吸附和溶液吸附。

气体吸附发生在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和吸附剂之间。

吸附剂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吸附物质可以是气态分子或气体化合物。

气体吸附的应用广泛,例如通过活性炭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或者利用介孔材料吸附气体催化反应中的中间体等。

液体吸附是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剂和液体中的溶质之间发生的吸附。

液体吸附的应用广泛,常见的例子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质,或利用树脂吸附水中的金属离子。

液体吸附也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和催化反应等领域。

溶液吸附是指在溶液中的吸附剂与溶质之间的吸附作用。

溶液吸附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污水处理中,利用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有机物质,或者利用树脂吸附溶液中的离子等。

综上所述,吸附是指物质在界面或表面附着并保持稳定状态的现象。

根据吸附过程中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吸附被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根据吸附剂和吸附物质的性质,吸附又可以分为气体吸附、液体吸附和溶液吸附。

韦老师-实验二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量的测定_表面及胶体化学

韦老师-实验二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量的测定_表面及胶体化学

实验二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固体-溶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2.掌握测定十二烷基苯硫酸钠在高龄土上的吸附量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多孔性、比表面较大的固体吸附剂。

入高龄土、活性炭、硅胶在溶液中皆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这种吸附能力常用吸附量来表示,吸附量可以根据吸附前后溶液浓度的变化来计算。

即:mV CCO )(-=Γ式中Γ为吸附量,通常指每克吸附剂上吸附物质的摩尔数;C O为吸附前溶液的浓度;C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V为溶液的体积;m为吸附剂的重量。

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静吸附实验的方法,所谓静吸附实验。

是把一定量的吸附剂固体颗粒与一定体积的表面活性剂溶液(通常是硫酸盐溶液)一起放在玻璃烧杯中或三角烧瓶中,在规定的温度下振荡一定时间。

当达到吸附平衡后结束振荡,并把溶液连同固体一起在离心机中离心一段时间,然后将矿物层以上的液体取出并彻底混合后,分析上层清液中硫酸盐的浓度。

最后,根据最初和最后的浓度差计算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

测定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方法是对抗作用滴定法。

这种滴定法取决于滴定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亚甲基兰指示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络合物的定量反应。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碱性染料(如亚甲基兰)易形成色络合物,这种络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并使之着色。

当滴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溴代-十六烷基三甲基铵时,它与这种络合物的反应生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络合物,而游离出亚甲基兰。

这些游离的亚甲基兰转入水相并使之着色,当两相色密度相同时取为滴定终点。

三、仪器和药品:1.仪器:振荡机、离心机、250ml具塞锥形瓶一个;150ml具塞锥形瓶二个;25ml、20ml和15ml移液管各一支。

2.药品:亚甲基兰指示剂;溴代十六烷基三甲基铵溶液(0.005M);十二烷基苯硫酸钠溶液;高龄土;氯仿(CHCl3)四、实验步骤:1.称取一克高龄土,放入干燥的25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00ml十二烷基苯硫酸钠溶液,摇匀后,在振荡机上振荡15分钟达到吸附平衡。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特性,了解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原理,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现象。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在固体表面上的物理吸附,其主要特点是吸附能较低,吸附过程可逆;化学吸附则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而吸附,其特点是吸附能较高,吸附过程不可逆。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活性炭、氯化钠溶液、试管、移液管、天平、离心机等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1. 准备活性炭样品,称取一定质量的活性炭样品,并记录其质量。

2. 将称取好的活性炭样品置于试管中。

3. 使用移液管向试管中滴加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使活性炭样品充分浸泡在溶液中。

4. 将浸泡好的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一定时间的离心处理。

5. 取出试管,将其中的溶液倒出,然后用天平称取活性炭样品的质量。

6.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活性炭在氯化钠溶液中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果显示,活性炭在氯化钠溶液中的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率逐渐减缓,最终趋于平稳。

这表明活性炭在溶液中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速率逐渐减缓,最终达到吸附平衡。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活性炭在氯化钠溶液中的吸附特性,了解了吸附过程中的动态平衡规律。

活性炭在溶液中的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率逐渐减缓,最终趋于平稳。

这一结论对于理解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活性炭样品的称取精确、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的控制等因素,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19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19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物理化学实验备课材料 实验19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当固体和溶液接触时,其表面总是被溶质和溶剂分子所占满,即溶液中的固相吸附是溶质和溶剂分子争夺表面的净结果。

溶质在固体表面或自然胶体表面上相对聚集的现象称为吸附。

另一方面,溶质在自然胶体或固体表面上浓度升高、在液相中浓度下降的现象也被称为吸附。

考虑到这种吸附是一种表观现象,所以又称为吸着或吸持。

吸持(或吸着)包括吸附、表面沉淀和聚合等。

吸附溶质的胶体或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溶质称为“吸附质”。

吸附的分类有多种。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1)物理吸附(固体通过范德华引力的作用吸附周围分子)和化学吸附(固体通过化学键力的作用吸附周围分子);(2) 选择吸附(固体从溶液中选择吸附某种离子)、分子吸附(固体在溶液中等当量地吸附正离子和负离子)和交换吸附(固体从溶液中吸附了一种离子,同时又放出一种离子);(3)专性吸附(吸附剂和吸附质的结合力较强)和非专性吸附(吸附剂和吸附质的结合力较弱);(4)表面吸附(又称物理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固体对各种离子的吸附)和专属吸附(吸附过程中既有化学键的作用,也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作用)。

在各种分类中,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因充分考虑了吸附分子与表面固体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性质而相对有助于揭示吸附机制。

固相表面的吸附过程和特征可用非线性吸附等温式来描述 ,其中常用的有Langmuir 和Freundlic 吸附等温式。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是最常见的吸附现象之一,许多吸附剂、催化剂载体及粉状填料如硅胶、活性氧化铝、硅藻土以及各种吸附树脂等都是多孔性物质,具有高度发达的比表面,根据其组成和结构的差异,各有不同的吸附特性。

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是一种主要的吸附剂,用途广泛,气相吸附中可用于吸附各类有机蒸气、油品蒸气及许多有害气体,也可用于对溶液中某种物质的吸附。

活性炭在水溶液中对不同吸附质有着不同的吸附能力,根据这种吸附作用的选择性,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水溶液的脱色、除臭,水的净化,食品、药物的精制提纯以及废水处理等。

化学吸附原理

化学吸附原理

化学吸附原理化学吸附是指气体或溶液中的物质被固体表面吸附的现象。

吸附是指物质沉积在固体表面上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逆的。

化学吸附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环境保护、化工生产、材料制备等。

本文将从化学吸附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应用进行介绍。

化学吸附的基本原理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在化学吸附过程中,吸附剂表面的活性位点与吸附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吸附层。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化学键、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等。

吸附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吸附剂和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常用吸附热来表示。

吸附热越大,吸附作用越强。

另外,吸附作用还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化学吸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吸附剂的性质、吸附物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首先,吸附剂的性质对吸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吸附剂的孔径大小、表面化学性质、表面积等都会影响吸附作用的强弱。

其次,吸附物的性质也是影响吸附作用的重要因素,比如吸附物的分子大小、极性、化学性质等。

此外,温度和压力对吸附作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减弱吸附作用,而压力的增加则会增强吸附作用。

化学吸附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环境保护方面,化学吸附被广泛应用于废气处理、水处理等领域。

比如通过活性炭对废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吸附,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在化工生产中,化学吸附也被用于分离和提纯物质,比如通过吸附剂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此外,化学吸附还被用于催化剂的制备、材料的吸附性能测试等领域。

总之,化学吸附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化学吸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吸附作用的机理,提高吸附材料的性能,拓展吸附技术的应用领域。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吸附的原理和应用。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研究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现象。

实验原理: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是指固体表面对溶液中的溶质发
生吸附作用。

吸附过程涉及到物质的表面化学性质和溶液中的溶质分
子结构,吸附剂的表面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发生吸
附作用。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取一定量的固体样品并将其放置在一个玻璃容器中。

2. 准备溶液:根据实验需要,配制出一定浓度的溶液。

3. 将溶液倒入玻璃容器中,与固体样品接触。

4. 让溶液和固体样品充分接触,并保持一定的反应时间。

5.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调节温度、PH值等条件,观察吸附效果的变化。

6. 取出固体样品,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测量,以获得吸附量
的数据。

7.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现象,并总结影响吸附效
果的因素。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量,并
可以通过吸附等温线等图像来描述吸附效果。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效果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溶液浓度、温度、PH等条件。

吸附等温线的
形状可以提供一定的信息,如吸附类型(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和吸
附强度等。

实验总结: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
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吸附行为,并为实际应用中的
吸附分离、废水处理等提供参考。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条件
的准确控制和数据的准确测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吸附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步骤

吸附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步骤

吸附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步骤
吸附的基本原理是指固体表面对气体或液体物质的吸收作用,使物质分子沉积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吸附层。

吸附是由于固体表面存在的无定形结构、电荷、亲疏水性以及表面活性位点等因素所引起的。

过程步骤如下:
1. 接触:吸附物质与固体表面接触,形成物质分子与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扩散:吸附物质的分子从溶液或气相中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进行扩散,并在表面形成致密分子层;
3. 吸附:吸附物质的分子与固体表面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吸附物质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吸附层;
4. 平衡:吸附物质的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趋于稳定,形成吸附平衡,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吸附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节吸附条件,如温度、压力、pH值等,可以改变吸附平衡及吸附量,以实现固体表面的选择性吸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曲线得出经验方程:
Γ=
n
1
= kgc j
m
(1)
式中,n 表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mol);m 表示吸附剂的质量(g);c 表示吸 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mol/L);k,j 表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与吸 附剂的性质决定。将式(1)取对数得:
lg Γ = 1 lg c + lg k j
(2)
综合化学实验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年度校级精品课程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测量固体在溶液中吸附作用的方法和技能。 2.推算活性碳的吸附量及比表面积。
二 实验原理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 Г 表示(有时也用 q)。吸附量 Г 指每克吸附剂
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
应从稀到浓依次分析。
5. 用移液管取 10.00mL 原始 HAC 溶液并标定其准确浓度。 五 注意事项
1.溶液的浓度配制要准确,活性炭颗粒要均匀并干燥 2. 醋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其离解常数 Ka = 1.76× ,可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滴定,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产物是 NaAc,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其溶液 pH 在 8.7 左右,酚 酞的颜色变化范围是 8-10,滴定终点时溶液的 pH 正处于其内,因此采用酚酞做 指示剂,而不用甲基橙和甲基红。直到加入半滴 NaOH 标准溶液使试液呈现微 红色,23×1023×2.43×10-19
(4)
式中,S0 为比表面(m2·kg-1);Г∞为饱和吸附量(mol·kg-1);6.023×1023 为阿佛加德
罗常数;2.43×10-19 为每个醋酸分子所占据的面积(m2)。
式(3)中的吸附量 Г 可按下式计算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甲基紫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甲基紫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甲基紫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甲基紫引言:吸附是化学与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现象,指的是固体表面吸附物质的过程。

吸附实验是研究吸附现象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固体甲基紫在溶液中的吸附行为,探究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以及溶液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甲基紫是一种有机染料,常用于研究吸附现象。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是在固体表面形成一层吸附物质的现象。

吸附行为受到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固体吸附剂:甲基紫- 实验溶液:一定浓度的甲基紫溶液2. 实验方法:- 准备一定浓度的甲基紫溶液。

- 取一定质量的固体吸附剂甲基紫,加入一定体积的甲基紫溶液中。

- 静置一定时间后,离心分离固体与溶液。

- 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甲基紫的浓度。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分别研究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以及溶液浓度对甲基紫吸附效果的影响。

1.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固定吸附时间和溶液浓度,分别取不同质量的甲基紫吸附剂,进行吸附实验。

结果显示,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溶液中甲基紫的浓度逐渐下降。

这说明吸附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吸附效果,因为更多的吸附剂能够吸附更多的溶质分子。

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固定吸附剂用量和溶液浓度,分别将甲基紫溶液与吸附剂静置不同时间后进行离心分离。

结果显示,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溶液中甲基紫的浓度逐渐减少。

这表明吸附时间的延长可以增加吸附效果,因为吸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3. 溶液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固定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甲基紫溶液进行吸附实验。

结果显示,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中甲基紫的浓度逐渐降低。

这说明溶液浓度的增加会降低吸附效果,因为更高浓度的溶液中溶质分子较多,与吸附剂竞争吸附位点。

四、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吸附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吸附效果。

固体吸附法及选择

固体吸附法及选择
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在废弃物资源化的过程中,应注重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以实现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资源化产品的应用
积极拓展资源化产品的应用领域,将其应用于建筑材料、化工原 料等领域,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生物再生法
03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实现吸附剂的
再生和循环利用。
05
固体吸附法的前景与挑战
新吸附剂的开发与研究
1 2 3
新型吸附剂的合成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开发具有高吸附性能、低成 本、环保的新型吸附剂,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 需求。
吸附剂性能优化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通过分子间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吸附 剂与吸附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吸 附质在吸附剂表面形成单分子层。
化学吸附
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化学键,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形 成固定结构。
吸附等温线
描述了在不同温度下,固体吸附剂对 气体或液体吸附质的吸附量与压力之 间的关系。
通过固体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将其从废水中分离出来。
含氟废水的处理
利用固体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氟离子,降低氟离子浓度,达到废水 处理的要求。
催化剂载体
催化剂的负载
固体吸附法可以将催化剂负载在载体上,提高催化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催化剂的改性
通过固体吸附法对催化剂进行改性,改变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活性组分,提高 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活性氧化铝是一种多孔陶瓷材料,具有高 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吸附 气体和液体中的酸性物质。
操作条件的优化
温度
压力
温度是影响吸附效果的重要 因素,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 进吸附剂的活性和扩散速度, 提高吸附效果。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五、注意事项
温度及气压不同,得出的吸附常数不同 使用的仪器干燥无水;注意密闭,防止与空气接触影 响活性炭对醋酸的吸附 称量活性炭要迅速,以免活性炭吸潮 滴定时注意观察终点的到达 在浓的HAc溶液中,应该在操作过程中防止HAc的挥发, 以免引起结果较大的误差。 本实验溶液配制用不含C02的蒸馏水进行。
以c/ Г对c作图,得一直线,由这一直线的斜率可求得Г∞,再结 合截距可求得常数k。这个k实际上带有吸附和脱附平衡的平衡常
数性质,而不同于弗罗因德利希方程式中的k。
根据Г∞的数值,按照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的模型,并假定吸附质 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是直立的,则吸附剂的比表面S0可按下式计算得到:
3 s0 N0 a 6.02 24.310 2
Г=
v ( c c0 ) x m m
式中:x---吸附溶质量,mol;m---吸附剂量,g; 这样得出的吸附量通常称为表观式相对吸附量,其数值 低于溶质的实际吸附量
稀溶液中固体的吸附可用到弗罗因德利(Freundlich)和兰格缪 尔(Langmuir) 公式。 1、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曲线, 1 1 lg lg c lg k n 得出经验方程: kc n 以lgГ对lgc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n和k。 此方程纯系经验方程式,只适用于浓度不太大和不太小的溶液。 2、兰格缪尔(Langmuir)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固体对气体的单 c 1 1 ck c 分子层吸附理论 : k 1 ck
四、实验步骤
(1)、准备6个干的编好号的125 mL锥形瓶(带塞)。按记录表 格中所规定的浓度配制50 mL醋酸溶液,注意随时盖好瓶塞,以防 醋酸挥发。 (2)、将120度下烘干的活性炭(本实验不宜用骨炭)装在称量 瓶中,瓶里放上小勺,用差减法称取活性炭各约1g(准确到0。 001g)放于锥形瓶中。塞好瓶塞,在振荡器上振荡半小时,或在不 时用手摇动下放置1小时。 (3)、使用颗粒活性炭时,可直接从锥形瓶里取样分析。如果是 粉状性活性炭,则应过滤,弃去最初10ml滤液。按记录表规定的 体积取样,用0.1M标准碱溶液滴定。 (4)、活性炭吸附醋酸是可逆吸附。使用过的活性炭可用蒸馏水 浸泡数次,烘干后回收利用。

固体表面产生化学吸附的原因

固体表面产生化学吸附的原因

固体表面产生化学吸附的原因以固体表面产生化学吸附的原因为题,我们将详细探讨化学吸附的机制和原因。

化学吸附是指气体或溶液中的分子与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吸附在表面上的现象。

这种吸附是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的。

以下将从分子间力、化学键形成和表面特性等方面解释固体表面产生化学吸附的原因。

分子间力是导致化学吸附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子间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和离子键等。

范德华力是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由于电子在分子中的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

当气体或溶液中的分子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会使分子倾向于在表面附近聚集,从而产生化学吸附。

另一种分子间力是氢键,它是由于氢原子与氮、氧或氟等电负性较高的原子形成的强相互作用力。

氢键的形成使得分子更容易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当带电的离子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离子间的吸引力使得离子更容易吸附在表面上。

化学键形成也是固体表面产生化学吸附的原因之一。

当气体或溶液中的分子与固体表面接触时,表面的活性位点会与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或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种化学反应导致分子与表面之间形成了化学键,从而使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例如,金属表面上的氧化反应会导致氧分子与金属表面形成金属氧化物,从而实现化学吸附。

固体表面的特性也对化学吸附起到重要的影响。

固体表面的特性包括表面活性位点的种类和密度、表面结构和形貌等。

表面活性位点是指固体表面上能够与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的位置。

表面活性位点的种类和密度决定了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

固体表面产生化学吸附的原因主要包括分子间力、化学键形成和表面特性等。

分子间力使分子在固体表面附近聚集,化学键形成使分子与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吸附在表面上,而固体表面的特性决定了吸附的效果。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作用,并由此计算活性炭的比表面;
(2)验证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经验公式和兰格缪尔(Langmuir)吸附公式;
(3)了解固-液界面的分子吸附。

二、实验原理
对于比表面很大的多孔性或高度分散的吸附剂,象活性炭和硅胶等,在溶液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由于吸附剂表面结构的不同,对不同的吸附质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吸附剂能够从混合溶液中有选择地把某一种溶质吸附。

根据这种吸附能力的选择性,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的脱色提纯等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Г表示之。

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在恒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中吸附质的平衡浓度有关,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曲线,得出经验方程:
n kc m x 1
==Γ (1) 式中:x 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m 为吸附剂的质量,单位为g ;c 为平衡浓度,单位为mol·L -1;k ,n 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及吸附剂的性质决定(n 一般在0.1-0.5之间)。

将(1)式取对数:
lg Г = lg m x =n
1lg c +lg k (2) 以lg Г对lg c 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n 和k 。

(1)式纯系经验方程式,只适用于浓度不太大和不太小的溶液。

从表面上看,k 为c =1时的Г,但这时(1)式可能已不适用。

一般吸附剂和吸附质改变时,n 改变不大,而k 值则变化很大。

兰格缪尔(Langmuir)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固体对气体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认为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是单分子层吸附,即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占据之后,就不能再吸附。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不随覆盖程度而变,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并由此导出下列吸附等温式,在平衡浓度为c 时的吸附量Г可用下式表示:
ck
ck +Γ=Γ∞1 (3) 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质铺满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

k 是常数,也称吸附系数。

将(3)式重新整理可得:
Γc =k 1∞Γ+∞
Γ1 c (4) 以Γc 对c 作图,得一直线,由这一直线的斜率可求得Г∞,再结合截距可求得常数k 。

这个k 实际上带有吸附和脱附平衡的平衡常数的性质,而不同于弗罗因德利希方程式中的k 。

根据Г∞的数值,按照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的模型,并假定吸附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是直立的,每个醋酸分子所占的面积以0.243nm 2计算(此数据是根据水-空气界面上对于直链正脂肪酸测定的结果而得)。

则吸附剂的比表面S 0可按下式计算得到:
18
230010243.01002.6⨯⨯⨯Γ=⨯⨯Γ=∞∞∞a N S (5) 式中S 0为比表面,即每克吸附剂具有的总表面积(m 2/g);N 0为阿佛加德罗常数(6.02×1023分子/摩尔);α∞为每个吸附分子的横截面积;1018是因为1m 2=1018nm 2所引入的换算因子。

根据上述所得的比表面积,往往要比实际数值小一些。

原因有二:一是忽略了界面上被溶剂占据的部分;二是吸附剂表面上有小孔,醋酸不能钻进去,故这一方法所得的比表面一般偏小。

不过这一方法测定时手续简便,又不要特殊仪器,故是了解固体吸附剂性能的一种简便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
HY-4型调速多用振荡器(江苏金坛)1台,带塞锥形瓶(125mL)7只,移液管(25mL 、5mL 、10 mL)各1支,洗耳球1支,碱式滴定管1支,温度计1支,电子天平1台,称量瓶1个。

2、实验试剂
NaOH 标准溶液(0.0910mol·L -1),醋酸标准溶液(0.3958 mol·L -1),活性炭,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准备6个干的编好号的125 mL 锥形瓶(带塞)。

按记录表格中所规定的浓度配制50 mL 醋酸溶液,注意随时盖好瓶塞,以防醋酸挥发。

(2)将120℃下烘干的活性炭(本实验不宜用骨炭)装在称量瓶中,瓶里放上小勺,用差减法称取活性炭各约1g(准确到0.001g)放于锥形瓶中。

塞好瓶塞,在振荡器上振荡半小时,或在不时用手摇动下放置1小时。

(3)使用颗粒活性炭时,可直接从锥形瓶里取样分析。

如果是粉状性活性炭,则应过滤,弃去最初10mL 滤液。

按记录表规定的体积取样,用标准碱溶液滴定。

(4)活性炭吸附醋酸是可逆吸附。

使用过的活性炭可用蒸馏水浸泡数次,烘干后回收利用。

五、注意事项
(1)温度及气压不同,得出的吸附常数不同
(2)使用的仪器干燥无水;注意密闭,防止与空气接触影响活性炭对醋酸的吸附。

(3)滴定时注意观察终点的到达。

(4)在浓的HAc 溶液中,应该在操作过程中防止HAc 的挥发,以免引起较大的误差。

(5)本实验溶液配制用不含CO 2的蒸馏水进行。

六、实验记录与处理
(1)将实验数据记录到表84-1。

(2)由平衡浓度c 及初始浓度c 0,按公式:()m c c 0V -=Γ计算吸附量,式中V 为溶液总体积,单位为L ;m 为活性炭的质量,单位为g 。

(3)作吸附量Г对平衡浓度c 的等温线。

(4)以lg Г对lg c 作图,从所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1)式中的常数n 和k 。

(5)计算Γc ,作Γc - c 图,由图求得Г∞,将Г∞值用虚线作一水平线在Г- c 图上。

这一虚线即是吸附量Г的渐近线。

(6)由Г∞根据(5)式计算活性炭的比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