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历史使命

合集下载

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

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办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极不平凡历程,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新征程上,必须更加凸显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不动摇,为各方面各领域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

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

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踏上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才能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同时,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全球视野,加强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应有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的时代使命

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的时代使命

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当今时代 ,没有哪一个行业能 像 教 育 一 样 ,与 个 人 利 益 、发 展 和 运 命 联 系得 如 此 紧
密 ,也没 有 哪一个 行 业 能像教 育一 样 ,与 民族 和 国家 的
会实际上的不均等往往是由教育公共投资不足 、教育资 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教育公共投资不足,难免顾此失
要建设和谐社会首要和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
首 要 和 最 根本 的 问 题 是 教 育 。 百 年 大 计 ,教 育为 本 ,无论 是个 人还 是 国家 ,受 教育 的程 度和 发 展 的程度
努力做到对学校 的经费投入 ,资源配置基本均衡 ,
保 证每 一所 学校 办 学条 件 、教 学水 平 基本 一 致 。教 育机
的 基 础
责 任
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 正式提 出了 “ 构建 和谐 社会 ”的 概念 。那么 ,什么是 “ 和谐 社会” 呢?胡锦 涛在省部 级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 的起点和核心环节。胡锦涛总 书记 、温 家宝 总 理多 次强 调 ,没 有 教育 机 会 的均 等 ,就
谈 不 上社会 公平 。
础,教育是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又是 和谐关系 、化解矛盾 的最直接手段 。因此,教育应 当让 所 有 人——无 论 贫 富 、不 分 地 域 都 能 站 在 同 一 起 跑 线
上 ;教育 应 当给每 个人 均 等 发展 的 机会 和不 断 前进 的希 望;教育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 ,保证社会
( )要 营 造 人 才 辈 出 、 人 尽 其 才 的 用 人 环 境 — — 二 教 师 是 和 谐 社 会 的 建 设 者
在坚持 科 学发 展 观 、构 建和谐 社会 的过 程 中 ,我 们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等教育的作用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等教育的作用
发 展 先 进 文化 ,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奠 定文 化 基 础 等 几 个 方 面 论 述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中 高等 教 育 的作 用 。 为
关 键 词 : 谐 社 会 { 等教 育 ; 用 和 高 作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 7 9 20 )6 0 2 -0 17 ~9 1 (0 6 0 - 15 3

桂林
5 10 2 广西 区教育 厅 , 西 404 . 广
南宁
50 2) 3 0 2
要 : 文 基 于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时代 背 景 , 高校 的 和 谐 与 稳 定 关 系 到社 会 的 和 谐 与 稳 定 , 本 从 高等 教 育 为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培 养 高素 质 人 才 , 进 各 民族 、 阶 层 协 调 发 展 , 进 经 济持 续 发 展 , 构 建和 谐 社 会 提 供 科 技服 务 , 进 文 化 交 融 , 促 各 促 为 促
能 , 从 高 等教育 出 现 以来 , 种 职 能 就一 直 存 在 , 自 这
中 智 商 较 高 的 群 体 , 者 说 , 校 聚 集 了 同 龄 青 年 中 或 高 大 多 数 的 优 秀 分 子 。 高 等 学 校 中 的 青 年 学 生 思 想 活 跃 , 握 了 丰 富 的 知 识 和 现 代 技 术 , 其 是 获 取 信 息 掌 尤 并 与 本 群 体 和 外 界 ( 外 社 会 甚 至 国外 ) 行 信 息 交 校 进 流 的 技 术 与 手 段 。 这 些 青 年 学 生 不 仅 关 心 国 家 大 事 , 心 国 家 的 前 途 , 心 社 会 的 发 展 , 且 富 有 正 关 关 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了我们当代中国必须要面对的重要挑战和历史使命。

随着我国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建设也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程,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推进改革和创新,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亟需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

其中,我认为建设和谐的经济社会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我们要为经济的发展注入健康、有活力的新元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可持续性和内生性,防止各类不稳定因素引起的经济波动。

同时,注重解决城乡、地区和个人之间的差距,实现资源优化分配,为全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财富的总量和平均水平,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就要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

发展文化事业,搭建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是实现和谐社会不可少的因素。

文化的重要性可以从识别催生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创造和谐的社交网络这几个方面来说明。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社会矛盾和纷争。

为了化解和缓解压力与冲突,那么就需要通过构建法制来达到平衡和稳定,加强司法力量、创新理论,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纷争中,保证公平和正义。

此外,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处理好社会福利、医疗、失业保险和退休金等问题,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待遇,提高人民的满意度,从而全面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建立完善的社会知识体系,无论从战略、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经济稳定还是其他方面,我们都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和谐社会的意义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现,真正为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探究

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探究

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 。 是构建和 谐社会的客观 要求 。 展 发
是可持续 的发展 。是高科技 的发 展 ,是知i P p g Lr的发展 。目前 ,
面发展 的重要作用 。“ 以人 为本”的思想 ,要 贯穿到高 等学 校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 . 1- 0 %
我国高等教育 已进 入了国际公认 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 民 人
略 ,确立了 “^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的重要思想 ,指 出:在 建 、 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 义伟 大事业中 ,要把 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
广大人 民的根本 利益 作为党 和国家工 作的根本 出发 点和落 脚 点,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 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 日 增长 的物质 益
文化 需要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 。“ ’
否被社会接纳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 出贡献 , 键在于毕业生的 关
是体现人类 的根本 利益和共 同愿望 的理论 。
界的锐利武器 ,是 创造 财富、积聚实力的前提 ;人才是财富 。
是治 国兴邦 、创世立业 的栋梁 ,是社会进步 、提升劳动 的智 力
的基础 。
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 。“ 必须坚持 以人 为本 ,始终把 最
以胡 锦涛 同志 为核心 的 中央 领导 集体提 出了人才 强 国战
的强弱 ,核心是科技术创新 的主力军 。 人 其 才储备 、 术信息等方 面的 学
优势勿用置疑 ,在社会信 息化 、经济全球化 、知识—体化的现 代社会 ,在建 设和谐社会 、勾画国家未来发展蓝图的进 程中发 挥着越 来越重要 的作 用 。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2 期 20 年 3 06 月
沧 州 师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在和谐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教育

在和谐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教育

在和谐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教育作者:林树芬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年第02期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

将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

因此,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

目前,全国小学到大学有教师2000多万,学生2.5亿,辐射5亿家长。

可见,和谐社会的一半都与教育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因此,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必须以全体人民具有较高的素质为基础,而教育具有传承文明、教化育人的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基本途径,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的发展,会促进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二)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技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教育不仅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而且体现在优秀人才培养、科学创新和文化创新并由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上。

因此,建设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开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说教育担负着引领和谐社会前进的责任。

浅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浅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47OCCUPATION2019 09TEACHERS师资培养编辑 周 岩浅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文/张志杰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共产党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初心,勇于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起,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对准目标,积极开展主题教育,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那么,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明确地知道什么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这样才能让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本文分析认为,“立德树人(育人)”是教育的初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才)”就是教育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教育 初心 使命 育人育才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办学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是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教人如何做人。

从孔子的“仁、义、礼”,到孟子的“仁、义、礼、智”,再到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讲的都是做人的“常道”和行为规范。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概括为三个部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其中“致良知”是其最核心的教育思想,讲的就是人的修养学说。

中华民族美德的代表作《三字经》《弟子规》,简单来说也是对儿童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孩子学做人。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教育的真谛。

一、教育的初心——立德树人(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答案是为了完成“育人”这一根本任务。

许多教育工作者总是认为,教书才是学校或者教师的中心工作,笔者认为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

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教育始终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

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教育不同的使命和责任。

本文将围绕“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详细阐述。

一、时代背景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个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作为国家战略,以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亟待创新与突破。

二、科学内涵1.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关注人的精神成长、知识技能传授、体质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2.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价值。

要努力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机会的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教育。

3.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教育具有引领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三、重大意义1.提高国家竞争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公平,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国家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推动文化繁荣:教育具有传承、创新文化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4.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它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培养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塑造个性,培养人的素质和创造力,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首先,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才。

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无法实现。

教育机构通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其次,教育的使命是传承文明。

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学习历史、文学、艺术和文化,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根源。

教育应该传授经典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了解过去的智慧和经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培养终身学习的精神。

教育的使命还包括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共事务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教育应该教导学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通过培养公民意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应该强调人权、平等和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教育的使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和谦虚的品质。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信仰,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和友谊。

教育还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爱护地球。

在实现教育使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教育的平等性和包容性。

教育应该向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无论他们的社会背景、性别、种族、宗教或身体条件如何。

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总而言之,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培养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它的使命远远超出了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全面素质,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使命,包括培养社会精英、传承文化、培养创新思维和引导价值观,以及促进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第一部分:培养社会精英教育的首要使命是培养社会精英,包括领导者、专业人士和创造者。

社会需要具备领导才能的人来引领发展方向,需要专业人士来推动技术和科学的进步,需要创造者来驱动创新和创业。

教育的使命是为这些人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为他们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领导潜力,并鼓励他们在学校和社区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同时,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和资源。

第二部分:传承文化教育的使命还包括传承文化,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识,它承载着历史和传统的记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

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国和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传承文化需要从教育的早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教育还应该提供广泛的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这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等方式实现,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的同时,拓宽他们的视野。

第三部分:培养创新思维和引导价值观教育的使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引导他们的价值观。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它需要开放的思维和敢于尝试的精神。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供科学实验、课外活动和研究项目等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除了培养创新思维,教育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于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与社会治理:共建和谐社会

教育与社会治理:共建和谐社会

教育与社会治理:共建和谐社会教育与社会治理:共建和谐社会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而社会治理则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教育与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石,可以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治理则可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全体人民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教育对于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素质社会治理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参与,而公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

教育部门要致力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这些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

二、教育可以培养人才社会治理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现代社会中,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社会治理的需要。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教育可以促进公平正义社会治理需要公平正义的环境来保证,而教育的普及则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努力消除城乡、地区和性别等差异,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同时,教育还可以通过引导公民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公民的公平正义观念,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教育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支持社会治理需要综合性的支持来推进,而教育的职责在其中。

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社会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人才支持和舆论支持。

此外,教育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社会治理的理念、优势和成果传递给更广泛的民众,提高社会治理的知晓度和支持度。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治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受到社会的需求和变革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塑造作用。

二、教育对社会的影响1. 人才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的努力,社会可以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教育引领着人才成长的方向,培养出的人才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2. 文化传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将自身的文化传递给后代,让他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保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 社会和谐与稳定教育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修养,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对教育的塑造作用1. 社会需求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是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和制约的。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会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例如当前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大,教育则会更加注重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

2. 社会制度的影响社会制度也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社会文化的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也会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因此,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文化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

四、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育对社会具有引领和影响作用,而社会对教育则具有导向和塑造作用。

在这个互动关系中,教育起着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时代的迫切需求和历史使命。

一、坚持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普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能够促进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1.家庭关系和谐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要宣传促进婚姻家庭幸福美满的理念,鼓励夫妻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关爱,尽力减少家庭纠纷和离婚现象的发生,使更多的家庭成为温馨和睦的港湾。

2.树立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应有的关爱、互助和尊重。

我们要倡导讲文明、守法治理、诚实守信等社会公德,推广志愿服务、绿色生活和环保意识,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体系的基础。

只有法治的国家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保障社会成员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强化法律教育我们要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让人们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只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环境。

2.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我们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机关的建设和监督,提高法律执行的效率和公正度。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社会各界才能依法行事,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三、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才能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培育和发掘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经典作品。

教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教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教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教师的重要使命构建和谐社会要通过每个具有和谐社会性的个体来实现。

亚里斯多德提倡个人的美善就是国家的美善,只有健全人格的人其社会性才具有和谐、统一、适度的特点。

人格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儒家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中修身即追求“至圣”人格。

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成员的人格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而人之社会性(社会学中的人格)主要是通过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获得的。

“学校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之前所直接接触的除父母外最主要的对象,在学生社会化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就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使者。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命对教师基本的要求1.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和谐人格“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

和谐高尚的教师人格应是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乐观宽容,品德高尚,平等待人、真诚和善,行为自然、独立自信。

布鲁纳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从幼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倾向成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教师人格的高尚不仅使学生受到启迪,而且使学生自然地把这种人格传播到社会上,使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格力量。

培养教师心理和身体健康,是教师自具有和谐人格的前提。

首先从客观方面,社会和学校应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压力;人性化管理,多方面评价制度减轻工作上的压力;适当安排些文体活动,减少教师精神上压力直至最后消除压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其次从主观方面,教师应保持有规律的锻炼和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自我减压。

同时教师要不断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思维能力,锻炼毅力,激发理智情感和创造力,进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2.必须培养和营造真诚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模式师生之间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交往都是以教师自己的个性、人格去影响对方的心理活动过程。

社会主义与教育事业发展

社会主义与教育事业发展

社会主义与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公平分配为目标。

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教育事业被视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因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公有制和公有财产的存在,这使得国家能够有充足的资源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会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价值观,而教育被认为是实现这些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可以帮助消除社会不平等,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那些社会弱势群体。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会投入大量资源在教育事业上,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二、社会主义对教育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决定了教育模式的形成。

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竞争和成功,而是与整个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教育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社会主义价值观包括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等,这些价值观被纳入教育内容中进行灌输和传承。

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社会主义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发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和贡献力量。

教育机构通常会提供实践机会,如社会实践、实习和社区服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社会主义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体现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

在创建和谐社会中行践大学的组织使命

在创建和谐社会中行践大学的组织使命
维普资讯
辽宁教育研 究・0 6年第 6期 20
在创 建和谐社会 中行践大 学的组 织使命
郭 召 志
(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 三 河 0 50 ) 62 1

要: 大学作为研 究高深知识和学问、 培养 高层次人才、 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的特殊组织, 自身的组 其
处 的社 会 环境 , 需 要各 个方 面 的力 量 支持 , 要各 就 需 行各 业 发 挥积 极 的能 动作 用。 大学 组织 作 为社会 系 统 的子 系统 , 和 谐 社 会 的 构建 中应 当扮 演 着 主 动 在
然而, 理想 和现 实始 终是 有距 离 的 。 当前, 我们 努 力构 建和 谐社 会是 在社 会 主义 初级 阶段 的基本 背
会 忘记从 最初 的“ 学者 行会 ” 织历 经数 百 年 的风霜 组
的 , 我们 的发 展 变迁 到一定 的历 史 时刻 , 当 物质 基础 和财 富积 累到 一 定 程 度 的 时 候 , 会 的 文 明 程度 将 社 跃升 到一 个新 水 平 , 们 对 社 会 的需 要 和 期 许就 不 人 仅 停 留在 温饱 这 些 物 质标 准 上, 而且 希 望 获 得 一 定 的社 会地 位 , 产生 积极 的文化需 求 和政 治需 求, 括 包 对 接受 更好 的教 育 的 需求 。 另 一 方 面, 人 和” “ 是从 人文 要 素说 的, 即希望 我们 身处 的社 会是 民 主法治 、
担 当其 独特 的使命 。 面对 社会 发展 际 遇 与深层 次 矛 盾 并存 的局 面, 对 自身 存 在 的 均 衡 、 量 、 平 等 面 质 公 诸多 问题 和现状 。 学 始终 在 理 想 和现 实之 间 找 寻 大 合适 的定 位。 大学 要关 注现 实 , 研究 问题 , 是 社会 这 发展 变 迁和现 代 转 型 对 大 学 的 价 值定 位 和 诉 求 ; 但 大学这 种 组 织 不 仅 仅 是 问题 的 咨 询 场 所 和 产 品 的 “ 加工 厂” 它有 更 为 特 殊 的组 织 价 值 。 我 们 始 终 不 ,

教育的社会意义与使命

教育的社会意义与使命

教育的社会意义与使命导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承载着人们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培养。

作为一项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活动,教育在塑造和改变社会的同时,也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本文将讨论教育的社会意义与使命,强调其对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教育的社会意义1. 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知识和智力的传授,教育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世界上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还培养人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2. 教育提供公平机会教育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提供平等和公平的机会。

通过教育,无论个体的背景如何,都有机会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功。

教育打破了社会上的阶级壁垒,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平等。

3. 教育培养公民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个人发展,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支持。

通过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教育培养着公民素质,提倡公民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念。

这些素质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幸福的基础,也是实现和平与稳定社会的保障。

第二部分:教育的使命1. 塑造个体成长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个体的成长。

通过教育,个体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沟通技巧。

教育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潜能,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进取的品质,使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实现自我发展和个人成就。

2. 培养社会价值观念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价值观念。

教育要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尊重他人和社会公德。

通过教育,人们获得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解决社会问题教育的使命还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通过教育,人们获得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帮助社会解决各种经济、环境和文化等问题。

教育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源泉,因为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是创新和变革的推动者。

简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让全体人民享受更加充实的生活,这就要求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方针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

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个就是要培养一支与时俱进的军队,具有较强的抗争能力;第二个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科技技术人才,为技术革新做准备;第三,还要不断培养有卓越国际化能力的公民,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第四,加强国民素质教育,为培养一支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作准备。

最后,还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走素质教育道路。

总之,教育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在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和推进社会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浅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47OCCUPATION2019 09TEACHERS师资培养编辑 周 岩浅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文/张志杰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共产党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初心,勇于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起,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对准目标,积极开展主题教育,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那么,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明确地知道什么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这样才能让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本文分析认为,“立德树人(育人)”是教育的初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才)”就是教育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教育 初心 使命 育人育才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办学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是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教人如何做人。

从孔子的“仁、义、礼”,到孟子的“仁、义、礼、智”,再到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讲的都是做人的“常道”和行为规范。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概括为三个部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其中“致良知”是其最核心的教育思想,讲的就是人的修养学说。

中华民族美德的代表作《三字经》《弟子规》,简单来说也是对儿童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孩子学做人。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教育的真谛。

一、教育的初心——立德树人(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答案是为了完成“育人”这一根本任务。

许多教育工作者总是认为,教书才是学校或者教师的中心工作,笔者认为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 的 目标和任务 ,不仅 具有重 要 的现实 意义 ,体现 了广大 人 民群众 的根本 利益 和共 同愿望 ;而且 具有 重要 的理论意义 ,是我 们党在 推 进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伟大 事业 的进 程 中又一次重 大 的理论创 新 ,充分体 现 出新 一届 中央领导 集体 的开 拓精神 。 由此 笔者认 为教育 作为和谐 社会 构建 的一 种 手段 、途径 ,走优 质 、和谐 、创新 之路是 其必然 的历史性 选择 。
要组成部分 ;并探讨 办好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构建背景下的让人 民满意的教 育,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中教育发展道 路 的新探索 ,是关系到促进未来一代全 面发展 的全新挑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科学发展观
的 落实 与社 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的形 成 具 有 重 大 的历 史 意 义 。
构建 社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的 目标 ,展示 了未来 社会 的 美好 蓝 图和发展 前景 。它 不仅符 合 马克思 主义关 于 社会 主义社 会 的科学 设想 ,而且 是对 马克 思主义 科 学社 会 主义 理论 的丰富 和发展 。人是 发展 先进生 产 力 和先进 文化 的主体 ,所 以坚 持 以人 为本 ,实 现经 济社 会全 面 、协调 、可持 续发 展 ,促 进人 的全 面发 展 ,是科 学发 展观 的基本 内涵 ,也是 科学社 会 主义 的灵 魂 ,二者 密切相 关 、相辅 相成 。教育作 为创 新
“ 有恒 产者有 恒心 ,无 恒产者 无恒心 。 ( 《 ” 孟子 ・ 滕文 公上》 )认 为百姓 必须 拥有 固定 的收 人 才 能使 社会 变得稳定 和谐 。其三文 化和谐 ,发扬 中国文化
的一 统多元性 ,从先 秦 诸 子百 家 始 ,经 两 汉 经 学 、 魏晋 玄学 、隋唐佛学 、宋 明理学至清 代朴 学 ,以儒 家文化 为基础 ,各种 学派与 民间信仰 交流 激荡成 博 大精 深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实 现 了 “ 以儒 治 国 、以 道养身 、以佛养 心” ,正是 “ 而不 同” 内在 精神 和 的体现 。当前 中国顺应 时代发展 ,构 建社会 主义 和 谐 社会 与发扬优 秀 民族 文化传统 是一 脉相 承的 。科 学 社会 主义 和 谐 社 会 的 内容 十 分 广 泛 ,涉 及 到 政 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宗教 、艺术 等方 面。教 育 是 其重要组 成部分 ,当前 教育 的蓬勃发 展为 和谐社 会 的构建提 供 了各 门类专业 技术人 才 。人 类社 会从 农 业社会 到工业社 会 、经济 社会 、知识社 会 的发展
20 0 8年第 4期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 院学报
教 育 在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背 景 下 的 历 史 使 命
杨 静 费青梅
( 四川大学政 治学 院 四川 成都 606 ) 10 4


本 文 从 社 会 主义 和 谐 社 会 构建 的角 度 ,阐 述 了和 谐 、优 质 、 有 中 国特 色 的教 育体 系是 和 谐 社 会 的 重
其 中谈 到人 与社会 和谐 ,体现在 三个方 面 :其一 政 治和谐 ,以民为本 ,以德 治 国 ,以施仁政 ;其二 经
济 和 谐 ,儒 家 对 百 姓 要 “ 富 后 教 ”,孟 子 说 : 先
的重要手 段 ,全 面而优质 的教育 体 系是和谐 社会 构 建 的重要 组成部分 ;因此 办好社 会 主义和谐 社会 构 建背景下 的让人 民满意 的教育 ,是社会 主义 建设 过
然选 择
弘扬科 学精 神 ,传 播科 学知 识 ,提高 干部群 众 识别 和抵制 封建 迷信 和伪科 学 的能力 。加 强文化 设施 建 设 ,提 高基 层 特 别 是 农 村 教 育 、科 技 、文 化 、卫
当历史 的进 程 迈 人 2 世 纪 ,人 类 进 入 一 个新 1 的 时代—— 知识 经济 时代 。与此 同时 ,我们 党提 出
以促进 和谐社会 的形成 。人 的全面 发展 与教育 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教 育是培 养和造 就人 全面发展 的重 要 途径之一 。实施全 面发展 的教育 是培 养人全 面发 展
中国是一 个 具 有 悠 久 文 化传 统 的 国家 。 “ 和 谐 ” 是 中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核 心 理 念 和 根 本 精 神 。
【 收稿 日期 】20 — 2 O 08 1 一 1 【 作者简介 】杨静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c 级研究生 ;费青梅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0 级研究生 . r 7 r 7
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 背景 下的历史使命
程 中教育发 展道 路 的新探索 。 二 、优 质 的教育 体 系是 促进 社会 和谐发 展 的必
和谐 的教 育体 系是 构建社 会主义 和谐 社会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历 程其实就 是不断 追求社会 要素彼 此契合 和谐 、社 会 系统资源 被优化 整合的过 程 ,和谐大 同就是 人们 普通 追求 的一种社会 理想 ;因此 ,和谐社 会 就是社 会发展 阶段 的 内在要求 ,而 良好 的教育发 展体 系可
关键 词 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构建 历 史使 命
中 图 文 Biblioteka 类 号 :G 4 61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国构建社 会 主义和谐社 会 ,是党 中央 根据马 克 思主义 和谐 观的本 质要求 ,充分 总结人类 社会 的 发展 规律 与 中华 民 族 的历 史实 践 得 出 的基本 结 论 。 和谐 社会 ,是指社 会各 要素处 于相互依 存 、相互协 调 、相互促 进 的状 态 。胡锦涛 同志在 阐述和谐 社会 的基 本涵 义和 内容 时 ,指 出 : “ 我们 所要 建设 的社 会 主义和 谐社会 ,应该是 民 主法 治 、公 平正义 、诚 信友 爱 、充 满活力 、安定 有序 、人 与 自然和谐相 处 的社会 ” 。构建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是对 科 学社 会 主 义理论 的继 承与发 展 。党 的十六届 四中全 会提 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