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评价分析
ABCD2评分对孤立性眩晕患者脑梗死识别的评价
ABCD2评分对孤立性眩晕患者脑梗死识别的评价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孤立性眩晕患者中脑梗死事件的预测价值。
方法将269例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所有患者行ABCD2评分,分析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临床症状及评分的差异,绘制ROC曲线。
结果脑梗死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BCD2评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脑梗死情况,曲线下面积AUC=0.72,95%CI=0.63~0.81,Cutoff值2.50分。
结论ABCD2评分可对孤立性眩晕患者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有一定诊断价值,但灵敏度、特异度不高,需进一步改良完善。
标签:ABCD2评分;孤立性眩晕;脑梗死;预测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1]。
孤立性眩晕是指以发作性或持续性眩晕或头晕为主要症状,可以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多汗、心慌、腹泻等,但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如麻木、无力、复视、构音障碍等。
临床有20%脑卒中事件发生在后循环,常表现为眩晕或头晕[2]。
近年来,关于后循环缺血以孤立性眩晕为唯一临床表现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有研究称,孤立性眩晕患者中大约52%有后循环血管异常情况[3],11%的小腦梗死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4]。
因缺乏定位体征,对于孤立性眩晕患者很难快速将中枢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鉴别开来,而后循环梗死的漏诊或误诊常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所以如果有方便、快捷、准确的量表,能有效地识别后循环梗死引起的孤立性眩晕,将非常有利地指导临床工作。
本研究通过对眩晕患者行ABCD2评分,探讨该量表是否可以预测急性孤立性眩晕的脑梗死事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269例,其中男128例,女141例。
纳入标准:(1)患者以急性眩晕、头晕为主诉,发病48h以内入院,入院当时不能立即排除脑血管病;(2)入院查体无肌力减退、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体征,可以有行走不稳、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3)所有患者入院时头颅CT未发现异常,入院后48h 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内的头颅MR检查,所有MR结果为急性期脑梗死或正常,脑部可以有陈旧性病灶;(4)临床资料可以完成ABCD2评分。
68例脑梗死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第37卷3542013年第5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D I C A L J O U R N A LV01.37,N o.5M ay.2013 68例脑梗死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评价任新霞(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23)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对照组患者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并进行常规临床护理。
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知、饮食、行为、用药及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干预期为半年。
对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和生活质量等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均有所下降,生活质量提高。
但干预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理、认知、饮食、行为、用药及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体重的控制,同时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干预;效果评价doi:10.3969/j.i ssn.1004—5775.2013.05.019学科分类代码:320.7120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E t常生活模式的转变,脑梗死成为神经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多并发症、高死亡率的特点…。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及科研人员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合理用药,综合性的防治,能有效改善脑梗死的症状,降低脑梗死的高复发率。
本文在我院心脑血管科2011—01~2012—0l收治的68例脑梗死无严重并发症患者中,随机抽取34例患者早期对其心理、认知、饮食、运动和服药依从性进行干预和出院指导,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脑血管科2011—01~2012—01收治的68例脑梗死无严重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指标一、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NEU-STK-01)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 100%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收住院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开展情况。
说明:(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中文翻译版本。
(2)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采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定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指标二、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30 分钟内完成头颅 CT 影像学检查率(NEU-STK-02)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中,30 分钟内获得头颅 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的脑梗死患者30 分钟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30 分=获得头颅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人数⨯100%同期发病24钟内完成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率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及时检查评估的能力。
指标三、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45 分钟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NEU-STK-03)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到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的脑梗死患者中,45 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脑梗死患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人数⨯100%45 分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同期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评估检查的能力。
临床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 ,随机抽取 10例 患者分为 治疗 6 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8 0例,男 6 0例 ,女 2 0例 ,年龄 3  ̄8 6 9岁 ,平均(61 +1. ) ;对照组 8 5. 6 0 5岁 2 0例 ,男 5 8 例,女 2 2例,年龄 3  ̄8 7 6岁 ,平均(53 ±1. ) 。 5 .5 1 6岁 6 两组患者 间年龄 、性 别 、 日常 生活能力评分( D ) A L 、伴
・
下 半 月 刊
临床治疗脑梗死 的疗效评价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 中医院神 经 内科 ( 5 60 15 0 )
文章 编号 :1 7 —7 9 ( 0 0 2 。0 2O 6 22 7 2 1 )一40 3 一1
脑 梗死 ( rba i a t n o又 称缺 血性 脑 卒 中 c erl n r i ,c e fco ( r r c e cs o e c e a i hmi t k ,os ,是指局部脑组织 因血液 e b ls r )
7 1 、2 d 评 定 1 。 、 4 8各 次
1 疗效 评价 . 3
以治疗 7 4 8 E S及 A 、1 、2 d S DL评 分作
运 用 S S 1. 软 件进 行统 计学 处 P S3 0
[】徐 霁 华, 2 胡文 立. 达 拉奉 联 合 奥扎 格 雷钠 治疗 进 展性 卒 中 临床研 究 [ . 依 J 】
山东医药 , 0 , ) 6 2 8 8: . 0 ( 9
为主要疗效判断指标 。
1 统 计学 方 法 . 4
【]全 兴 云 . 拉 奉 联合 降纤 酶 治疗 脑梗 死 的 I 研 究 [ . 国现 代医 药 3 依达 临床 J中 ]
杂志 。 0 . : . 2 8 1) 2 0 (1 7
脑梗塞恢复期临床的疗效总结分析报告资料
2012年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总结分析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綦江区中医院康复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10例,完成106例,平均住院日24.7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10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03例(97.2%),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5例(99.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00例(94.3%),针灸治疗106例(100%),推拿治疗70例(66.0%),中药熏洗治疗60例(56.6%),康复治疗106例(100%),内科基础治疗98例(92.5%),其他疗法62例(58.5%)。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推拿、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艾地苯醌、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评价
艾地苯醌、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艾地苯醌、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抽选2021年5月到2022年11月间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设成2组。
对照组: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艾地苯醌治疗。
就临床疗效、NIHSS、BI指数、不良反应展开观察。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5.43%,而对照组是76.74%,前者更高,P<0.05。
经治疗,两组NIHSS分值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且两组BI分值均有所上升,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
观察组总不良反应是16.27%,而对照组是13.95%,两者数据相较基本不存在差异,P>0.05。
结论将艾地苯醌、丁苯酞软胶囊用于脑梗死治疗中,所取得的疗效佳,能够调节病患神经功能,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艾地苯醌;丁苯酞软胶囊;脑梗死临床中,脑梗死较普遍,属脑血管病症,其发病率颇高,对应的致死、残率也极高。
伴随老龄化的加剧、诊断技术的进展,使得患此病的人数日渐变多,其中约有60%以上的病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系列并发症,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均会构成较大负担,因而需重视治疗[1]。
本文中就为此类病患选艾地苯醌、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的效果展开了论述。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286例脑梗死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设成2组,每组43例。
对照组男性、女性人数分别是21例、22例;年龄42-78岁,中位值(59.37±6.49)岁;病程8.5-36.5h,中位值(20.46±2.67)h。
观察组男性、女性人数分别是22例、21例;年龄41-78岁,中位值(58.49±6.52)岁;病程7.5-36.5h,中位值(20.39±2.58)h。
纳入标准:①入组病患全部同脑梗死相符;②均为首次发病;③病患家属已详细知悉此研究,并签订了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关键脏器功能不全;②对此研究用药过敏;③存在活动性出血;④精神异常,不能正常交流;⑤近两周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⑥脑肿瘤、脑外伤;⑦同期参加别的临床试验。
脑梗死评分-脑梗死分类
最高9分;如果≥3,则提示需警惕出血风险和(或)推荐定期检测。
10
抗凝药物的选择
非瓣膜性房颤
是 < 65岁和孤立性房颤患者,包括女性 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 评分) 0 1 ≥2 口服抗凝药 评估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 考虑患者评价/偏好 新型抗凝药; 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 阿哌沙班 瓣膜性房颤
6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其量表内容共有11项评估构面,包括15个向度
– 分别为意识程度、回答问题的能力、遵从指令的能力、 眼球运动、视野、面部肌力、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 动功能、肢体协调、感觉功能、语言、构音、感觉忽 视
• 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 重
– 0-1分表示正常或趋近于正常,1-4分表示轻微中风,515分表示中度中风,15-20分表示中重度中风,20分以 上为重度中风
年龄≥75岁
糖尿病 卒中/TIA/血栓栓塞 血管疾病 年龄65~74岁 性别分类(即女性性别)
2
1 2 1 1 1
最高分
9
9
特别说明:只有年龄有评分女性才评分,即<65岁女性不评1分
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
项目 H-高血压 A-肾和肝功能异常(各1分) S-卒中 B-出血 L-INRs易变 E-高龄(如年龄>65岁) D-药物或酒精(各1分) 评分 1 1或2 1 1 1 1 1或2
试验 分值
能1次饮完,无呛咳、停顿(5秒以内) 分2次饮完,但无呛咳、停顿 能1次饮完,但有呛咳 尽管分2次饮完,但有呛咳
1 2 3 4
有呛咳,全部饮完有困难
5
15
埃森卒中风险评分(ESRS)
脑梗死病人的症状评估及护理干预
脑梗死病人的症状评估及护理干预目的依据SPICES评估证据,对脑梗死病人实行护理干预,观察病人症状改善情况。
方法对53例脑梗死病人进行SPICES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
结果通过治疗和护理,病人出院时在SPICES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标签:脑梗死/护理;评估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
SPICES评估是适合于全面评估脑梗死病人的一种工具,简单易行,针对性强,能提高护士的主动评估与护理的能力,提高护士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增加病人的满意度。
我们自2002年5月~2003年10月对神经内科收治的53例脑梗死病人,在治疗的同时,通过SPICES评估实施干预,使病人在生活的自理能力、社会的适应性以及生活质量上均有所提高。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全部脑梗死病例均为住院病人且经CT或MRI脑扫描确诊。
其中男26例,女27例。
年龄最大87岁,最小45岁。
病程最长13年,最短4 h。
2 SPICES评估证据[1]2.1 睡眠障碍13例(24.5%),表现为兴奋冲动,睡眠减少、睡眠颠倒或睡眠过多。
2.2 进食问题26例(49.0%),主要由于上位运动神经元受损而引起软瘫,咽反射下降,颜面麻痹,感觉降低,咀嚼力减弱,使病人主动的进食能力下降(进食困难、呛咳)等。
因此,易发吸入性肺炎,液体、营养摄入不足的危险。
2.3 二便失禁26例(49.0%),因膀胱张力、括约肌控制力缺失,或不能接受暗示等引起,部分病人为功能性尿便失禁,表现为移动能力、行为动机降低。
由于病人长期卧床,进食少,肠蠕动减弱,常有大便秘结。
2.4 意识障碍21例(39.6%)最常见的是意识清晰度降低,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有受伤的危险以及压疮发生的可能。
2.5 跌扑迹象48例(90.6%),病人表现为肌肉力量改变,上肢或下肢活动受限,躯体移动障碍。
2.6 皮肤破损1例(1.9%),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等因素。
最易发生压疮。
脑梗死评分
3
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 有以上三联征两个,或只有高级活动障碍 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 ▲受累血管:①MCA近段主干,皮质侧支 循环良好;②MCA远段主干、各级分支, 或ACA及分支。 • ▲中、小梗死。
4
后循环梗死(POCI)
17
mRS评分
• 0 完全没有症状:尽管可能会有轻微症状,但患者 自脑卒中后,没有察觉到任何新发生 的功能受限和 症状。 • 1 尽管有症状, 但未见明显残障:能完成所有经常 从事的职责和活动;患者有由脑卒中引起的某些症 状,无论是身体上还是认知上的(比如 影响到讲话、 读书、写字;或身体运动;或感觉;或视觉;或吞 咽; 或情感),但可继续从事所有脑卒中以前从事 的工作、社会和休闲活 动。用于区分级别1 和2 (见下)的关键问题可以是,“是否有些事情你过 去经常做,但直到脑卒中以后你不能再做了?”。 频率超过每月一次的活动被认为是经常性(usual) 活动。
7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 • •
唤醒提问命令迟,(3+2+2=7分) 凝望视野面容知,(2+3+3=8分) 上下左右协调动,(4+4+4+4+2=18分) 感觉语音不忽视。(2+3+2+2=9分)
8
CHA2DS2-VASc评分
危险因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LV功能不全 高血压 评分 1 1
6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其量表内容共有11项评估构面,包括15个向度
– 分别为意识程度、回答问题的能力、遵从指令的能力、 眼球运动、视野、面部肌力、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 动功能、肢体协调、感觉功能、语言、构音、感觉忽 视
脑梗死的护理评估
脑梗死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脑梗死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
(二)相关病理生理动脉内膜损伤、破裂,随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管壁变性增厚,使管腔狭窄,动脉变硬弯曲,最终动脉完全闭塞,导致供血区形成缺血性梗死。
梗死区伴有脑水肿及毛细血管周围点状出血,后期病变组织萎缩,坏死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留下瘢痕组织及空腔,通常称为缺血性坏死。
脑栓塞引起的梗死发生快,可产生红色充血性梗死或白色缺血性或混合性梗死。
红色充血性梗死,常由较大栓子阻塞血管所引起,在梗死基础上导致梗死区血管破裂和脑内出血。
大脑的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最低,3~4分钟的缺血即引起梗死。
(三)病因与诱因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叁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四)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而有所不同,常见的临床表现如下:1. 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也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伴有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3.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
脑梗死常用量表及解读
7 量表7.1 NIHSS评分说明7.1.1 概述目前的量表,依据四个基本原则:1、最具重现性的反应都是第一反应。
举例说,在意识水平提问项, 让患者说出其年龄和当前的月份。
患者最初回答错误,但后来纠正了,要记为错误反应。
这一点是关键。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规范旨在促进患者矫正初期错误反应的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线索。
2、不容许在任何项目上对患者进行辅导,除非有特别说明。
这与神经病学教学相矛盾,因为我们一般都对患者的最佳表现感兴趣。
再次强调,规范化的辅导是不可能的,要观察重现性就必须避免辅导。
3、有些项目只有绝对存在时才能打分.举例来说,偏瘫患者的共济失调记为“无”。
因为检查时它并不一定绝对存在。
虽然与有些医生的观点相悖,这个项目必须这样打分,以避免歧义,并确保可重现性。
4、最重要的是,记录患者所做的,而不是你认为患者可以做的,即使结果看起来矛盾。
一个合格的检查者对患者的功能水平形成印象,但这种印象一定不能影响打分。
除感觉项目外,打分应当包括以前的缺陷。
(见说明)另外患者的分数应当在检查后立即记录,最好每一个项目随着量表的检查而打分。
这在基线检查是特别必要的。
如果基线结果在患者接受治疗后记录,检查者可能会被患者的反应影响。
7.1.2 NIHSS评分指导7.1.4 失语患者的NIHSS评分1a.意识水平:1b.意识水平提问:不能理解问题的失语者记2分。
只能根据初次回答评分。
这一项永远不能记为“无法查”。
1c.意识水平指令:若患者对指令无反应,检查者要给予演示(打手势),然后根据结果(如:遵从了0个、1个或2个指令)打分。
只能给首次尝试打分,并且问题只能问一次。
2.最佳凝视:对所有失语者,凝视是可以检查的。
在失语患者,建立目光接触,绕床走,是有帮助的。
这一项是观察首次反应及不能训练原则的例外。
如果患者不能主动凝视,头眼动作、眼球注视和追踪检查者的方法可用来提供更强的检查刺激。
3.视野:不受失语限制。
4.面瘫:失语的患者,根据伤害性刺激时表情的对称性评分。
住院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使其他科室的糖 尿病患者享受到糖尿病专科的同质服务 。 糖尿
病健康教育小组 的成立为护士提供 了一个学 习、交流 的平 台,
提升了护理 服务水平 , 密切了医护 、 护患关 系 ,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1 】 Y a n g W, L u J , We n g J , e t a 1 .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D i a b e t e s a mo n g Me n a n d
住院脑梗 死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贾丽 平
( 忻州市人民医院 , 山西 忻州 0 3 4 0 0 0 )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 中 , 是 由于脑组 织局部供血动脉血 流突然减少 或停止 , 而造成 该血管供 血 区的脑 组织缺 血 、 缺氧 导致脑组织坏死 、 软化 , 并伴有 相应 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如 偏瘫 、 失语 等神经 功能缺失的症候Ⅲ , 具有发病率 高 、 致残率 高、 病死率高、 复发率 高和并 发症多 的特点 。健康教育是 通过信息 传播和行 为干预 , 帮助个人 和群体掌 握卫生保 健知识 , 树 立健 康观念 , 自愿采纳有 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的教育活动与
点为饮食指导、 康复锻炼 、 出院后用药及 自我护理等内容 。 健康 宣教过程 中 , 责任护士应 随时 了解患者及家 属掌 握健 康知识的 情况 , 并注意患者及 家属的反馈 , 及 时调整教育 的 内容与方 式 以保证健康教 育的质量 。 1 . 3 健康教育方 式 根据患者 自身情 况 ,在健康教育 过 程中尽量 满足个体化 的需要 , 采用 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包括 : 口 头讲解 , 以简 明扼要 的语 言给患者讲 述脑梗死 的起 因、 症状 和
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在 治 疗 2 d 临 床 疗 效 比 较 见表 l 治 疗 组 1后 。
基 本 痊 愈 、 著 进 步 与 进 步 的 比 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具 有 显 显 且
1 资料 与 方 法
1 1一 般 资料 .
著 差 异 ( < .5 ; 照组 恶化 比率 明 显高于 治 疗组 , 尸 0 0 )对 且具 有 显著 差
得 到 了神 经 病 学 专 家 的 密 切 关 注 。 性 脑 梗 死 的 病 理 主 要 表 急
别、 往病 史 等指标 上均 无统计 差异 ( 既 尸>0 0 ) .5。
1 2 方 法 .
患者 突 发 急性 脑 梗 死 之后 将 会有 病 理生 理 改 变 出现 , 中 心 坏 死 区 范 围 随 着 时 间 增 长 会 逐 步 增 大 , 周 的 半 暗 带 会 逐 四 步 减 小 …。 过 临 床 溶 栓 治 疗 可 以 疏 通 闭 塞 的 血 管 , 血 流 快 通 使 速 恢 复 , 少 梗 死 的 体 积 , 半 暗 带 更 多 的 得 以 保 存 , 患 者 减 使 使 的 预 后 得 以 改 善 , 活 质 量 得 到 提 高 。 者 将 我 院 自2 l 年 2 生 笔 00
月 至 2 l 年 1 月 收 治 的 9 例 急 性 脑 梗 死 患 者 分 为 超 早 期 脑 0 1 2 2
病 残 程 度 O , 经 功 能 缺 损 降 低 9 %及 以 上 为 基 本 痊 愈 ; 级 神 0 病 残 程 度 1 级 , 经功 能 缺 损 降 低 4 %~8 %为 显 著 进 步 ; ~3 神 6 9 神
6 4 的 5 例 早 期 脑 梗 死 患 者 为 对 照组 , 中 另3 例 , 1 例 , ~2 h O 其 1 女 9
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循证护理要点及护理效果评价
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循证护理要点及护理效果评价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危重情况,患者常常会出现昏迷的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循证护理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从循证护理的要点及护理效果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畅通呼吸道:昏迷患者常常会出现呼吸道受阻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清理患者的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因呼吸困难导致氧供不足的情况发生。
2. 定期翻身:昏迷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位置容易导致压疮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保持皮肤的整洁干燥,避免压疮的发生。
3. 管理输液:昏迷患者需要合理的液体管理,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的出入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因液体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并发症。
4. 防止感染:昏迷患者由于意识丧失,自身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类病原体。
护理人员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防止感染的发生。
5. 评估病情变化:昏迷患者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神经系统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效果评价
1.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循证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管理输液、防止感染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昏迷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几率。
3. 促进康复: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对于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循证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护理计划,全面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及时评估护理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以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表
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表XXX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量表患者:性别:年龄:床号:项目1a.意识水平:即使不能全面评价(如气管插管、语言障碍、气管创伤及绷带包扎等),检查者也必须选择1个反应。
只有患者对有害刺激无反应时(不是反射)才能记录3分。
评分标准入院得分出院得分清醒,反应灵敏1嗜睡,轻微刺激能唤醒。
可回答问题,执行指令2昏睡或反应迟钝,需反复刺激、强烈或疼痛刺激才有非刻板的反应3昏迷,仅有反射性活动或自发性反应或完全无反应、软瘫、无反射1b.意识水平提问:两项均正确(仅对初次回答评分,检查者不需要提示)。
1一项正确失语和苏醒者不能理解问题记2分,因气管插2两项均不正确管、气管创伤、严重构音障碍、语言障碍或其他任何原因不能完成者(非失语所致)记1分。
可书面回答。
1c.意识水平指令:两项均正确要求睁眼、闭眼:非瘫痪手握拳、张手。
1一项正确若双手不能搜检,用另外一个指令(伸舌),仅2两项均不正确对最初反应评分,有明确努力但未完成也给评分。
对创伤、截肢或其他生理缺陷者,应予适当的指令。
2.凝视:只测试水平眼球运动。
对随意或反射性(眼头)眼球运动记分。
若眼球偏斜能被随意或反射性活动纠正,记1分。
若为孤立的四周性眼肌麻痹(3、4、5对脑神经)记1分。
对失语者,凝视是可以测试的。
对眼球创伤、绷带包扎、盲人或有其他目力、视野障碍者,由搜检者挑选一种反射性活动来测试,确定眼球的联系,然后从一侧向另一侧运动,偶尔能发现部分性凝视麻木。
3.视野:若能看到侧面的手指,记录正常,若单眼盲或眼球摘除,检查另一只眼。
明确的非对称盲(包括象限盲),记1分。
若全盲(任何原因)记3分,同时刺激双眼。
若濒临死亡记1 分,结果用于回答问题11.4.面瘫:言语指令或动作示意,要求病人示齿、扬眉和闭眼。
对反应差或不能理解的病人,有面部创伤/绷带、经口气管插管、胶布或其他物理障碍影响面部搜检时,应尽量移至可评价的状态正常1局部凝视麻木(单眼或双眼凝视异常,但无强迫凝视或完全性凝视麻痹)2强迫凝视或完全凝视麻痹(不能被头眼反射克服)无视野缺损1部分偏盲2完全偏盲3两侧偏盲(包括皮质盲)正常1轻微(微笑时鼻唇沟变平、不对称)2局部(下面肌完全或几乎完全瘫痪)3完全(单或双侧瘫痪,上下面部缺乏运动)5、6.上下肢运动:置肢体于合适的位置:座位时上肢平举90°,仰卧时上抬45°,掌心向下,下肢卧位抬高30°,若上肢在10秒内,下肢在5秒内下落,记1-4分。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与评价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与评价作为一名资深的神经内科医生,我一直致力于探索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治疗途径。
近年来,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保护剂,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我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观察,对依达拉奉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明显地观察到,依达拉奉能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治疗后,患者的言语流畅性、肢体协调性等关键功能得到了显著恢复,这主要得益于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减少神经细胞死亡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依达拉奉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影响。
治疗后,患者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改善,他们能够更加独立地完成日常琐事,如穿衣、进食、个人卫生等,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依达拉奉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
通过对患者的长期随访,我发现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在脑梗死的再次发生上有着更低的概率。
这一效果可能与依达拉奉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其对抗炎症反应的能力有关。
然而,依达拉奉的治疗效果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非常敏感,疗效显著,但也有部分患者疗效并不理想。
这种差异可能与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倾向于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同时,对于依达拉奉的副作用,我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治疗过程中,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依达拉奉时,我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使用依达拉奉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患者病情的个体化特点。
每个患者的病情发展阶段、病史和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依达拉奉的疗效。
因此,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治疗周期,以期望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显示出了积极的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住院、首次)评价要素与用表
检查1 检查2 检查3 检查4 急诊 入住60 24小时 48小时 记录 分钟内 之内 之内
1
5
<2.6□,≧2.6□ 床旁吞水试验□其他方法□ 吞咽困难:是□否□
6
7
8 9
10 戒烟(戒烟史是□ 否□) 指导教育 11 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或氯吡格雷 12 血管功能评价 13 住院总费用(元) 评价时间 TCD□ 评价方法 ¥ (元) 其中药费 CTA□ ¥ (元) MRA□
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单病种 急性脑梗死(住院、首次) 急性脑梗死(住院、首次)评价要素与用表
科室: 入院时间: 编号 病案号: 出院时间: 项目名称 NIHSS评估值 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Glassgow分值 接诊 接受头颅CT检查 流程 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检查 发病3小时之内患者□ 2 组织纤溶酶活剂(tPA)/尿激酶应用评估★ 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住院期间使用阿斯匹 林,或氯吡格雷★ 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 药 吞咽困难评价★(正常 进食 是□ 否□) 预防深静脉评价★(正 常行走 是□ 否□) 康复评价与实施 卒中健康教育 评价时机 他汀类药 LDL值 评价时间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 预防措施 用药医嘱 评价 实施 实施记录 评估 应由 3 4 无房颤□ 禁忌□ 无禁忌症□ 急诊时间: 外院转入□ 检查5 住院 期间 检查6 出院日
伴随疾病 并发症 治愈□好转□无变化□死亡□
4.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3.坚持二级预防(病历出院记录中有实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A方案(1) 阿司匹林(Aspilin):如无禁忌,开始并长期连续阿司匹林75-325mg/d,如有禁忌可使用氯吡格雷75mg/d;A方案(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抵制剂(ACEI):所有心肌梗死后的长期治疗,早期用于高危病人(前壁心肌梗死、既往心肌梗死、心功能KilipⅡ级);B方案(1) 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所有心肌梗死后或急性缺血综合征患者需要长期用药,除一般的禁忌症外,对所有的其他需要控制心绞痛、心律或血压时应予使用;B方案(2) 血压控制(Blood pressure control):目标<140/90mmHg,糖尿病患者降到130/85mmHg以下,伴有肾脏损害或有蛋白尿的患者(24h尿蛋白>1000mg)就控制到125/75mmHg;C方案(1) 降低胆固醇(Cholesterol lowing):首要目标LDL-C<2.6mmol/L(100mg/dL);次要目标:TG>2.3-5.7mmol/L(200-499mg/dL),待降低LDL后,考虑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鼓励增加ε-3脂肪酸的摄取;TG≧5.7mmol/L(500mg/dL),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治疗后,再考虑降低LDL;C方案(2)戒烟(Cigarette quiting);D方案(1)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FPG 5.1-6.1mmol/L,2hPG7.0-7.8mmol/L,HbAlc 6.0-7.0%;D方案(2)限制饮食(Diet):适度饮酒、限制钠盐、重视水果、蔬菜和低脂奶类食品;E方案(1)运动(Exercise):最低目标: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理想目标:每天运动30-60分钟(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E方案(2)健康教育(Education)4.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IHSS评分方法一、意识水平即使不能全面评价(如气管插管、语言障碍、气管创伤及绷带包扎等),检查者也须选择1个反应。
脑梗死肌力分级
脑梗死肌力分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肌力分级是评估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肌力的测试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运动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肌力分级通常采用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肌力评分量表,将肢体功能分为6个等级。
等级从0到5,0表示完全无力,5表示正常肌力。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测试,包括抬腿、伸膝、伸肘、握拳等动作。
根据患者的肌力表现,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肌力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肌力分级的结果直接反映了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对于肌力恢复较好的患者,医生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来加速康复进程。
而对于肌力恢复较差的患者,医生则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肌力水平。
在肌力分级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史等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自身的积极性和合作度也对肌力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需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锻炼,以加速肌力恢复的进程。
肌力分级不仅仅是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也是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过定期的肌力评估,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肌力分级也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康复进程,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肌力分级是评估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和医生的积极合作也是促进肌力恢复的关键。
通过共同努力,相信每一位脑梗死患者都能够重拾健康,迎接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中风评价分析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中医药广泛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康复中,目前主要采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选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针灸、药浴及康复训练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化痰通腑、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法成为目前较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
经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明显的优势:急性期早期干预能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能降低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减少复发;具有较好的临床依从性,目前中医药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中,尤其中药注射液的应用更为普遍。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亟需针对中医药治疗的某些优势环节组织攻关研究,如开展缺血性中风早期中药干预对预后影响的结局评价研究、针对恢复期偏瘫痉挛状态的中医康复方案研究以及中风后认知障碍的筛查与中医药干预方案的研究等。
一、概述
中风病相当于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和脑出血。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病死率达5%~15%,存活患者中70%左右遗留有后遗症,半年之内复发率较高。
二、临床治疗现状分析
(一)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急性期:主要采用平肝熄风、化痰通络、化痰通腑、益气活血和育阴熄风法拟定系列方药辨证论治,曾以低分子右旋糖酐为对照,治疗11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总有效率87.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采用国际公认的脑卒中评价量表,以根据西医脑卒中临床指南制定的治疗方案为对照组,对采用上述系列方药为主的辨证论治综合方案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观察522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发病14天时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缺血性中风西医组有效率60%,综合治疗方案有效率77.1%(p=0.025)。
2.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评价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偏瘫痉挛状态中医康复方案的疗效,经临床研究初步证实其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减轻痉挛,在上肢疼痛及肿胀的缓解方面效果明显。
对60例中
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在
减轻患肢的痉挛状态方面明显优于康复训练组。
目前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评价多采用国际公认的卒中评价量表,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主要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
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
目前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基于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的评价方法已被引入中风病的疗效评价中,将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明确中医药的疗效优势。
(二)中医治疗方法评价分析
本专科协作组诊疗方案中,多数医院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诊断,部分还借鉴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
目前采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相对规范,各期的治疗法则各有侧重。
1.急性期:约40%~50%为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法是本专科协作组针对该证候选用的共同治疗方法。
1999年采用化痰通腑法对1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有效率达82.3%;2002年对24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化痰通腑法治疗组总有效率91.9%,对照组总有效率69.1%。
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部分医院应用清开灵注射液。
国家“七五”攻关期间组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观察350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实了清开灵注射液的疗效。
系统评价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疗效,结论为清开灵注射液能降低中风的病死率。
目前,中风急性期多是采用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国家“十五”攻关研究证实其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在缺血性中风病程各阶段治疗中均将活血化瘀法作为主要治法,采用汤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等。
汤剂多选用补阳还五汤等,对补阳还五汤及其中成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评价,共纳入174篇文献,结果显示了其有效性。
活血化瘀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广泛,有较好的疗效,如对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随机对照试验做meta分析,共纳入37篇(3336例),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显著差异;应用meta 分析评价丹参类药物的有效性,其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的神经功能。
但选择各类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时缺乏明确的标准,未见各类药物的比较分析资料,多以医生的经验为主。
2.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协作组内各专科均建议病情平稳后尽早采用针灸治疗。
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其对缺血性中风、尤其是急性期有较确切的疗效,并可降低病死率。
协作组内各专科多数采用包括针灸、中药药浴、推拿按摩、康复训练等方法的康复方案。
推拿按摩存在着选穴、治疗手法以及疗程的
异同,部分医院根据不同分期如迟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而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有些医院根据证候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康复方案。
中药药浴主要针对缺血性中风的并发症如手胀、肩-手综合征等,部分医院形成基础方,在上肢疼痛及肿胀的缓解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康复训练。
各专科康复方法的临床研究多为单一方法前后对照研究,需要进一步的有效性研究与评价。
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康复中,目前本专科协作组内均根据病程不同阶段而采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根据病情和证候选择静点中药注射液、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针灸、药浴及康复训练等多种干预措施,同时强调规范护理和调摄。
绝大多数医院的护理措施中包括了现代整体护理内容,部分医院强调应涵盖生活起居、饮食、气候和精神调摄等,重视心理调摄,但中医特色的发挥尚显不足,缺乏将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与现代整体护理模式有机地结合。
(三)中西医治疗优势比较
缺血性中风病程各阶段中西医治疗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1.急性期:4-6%患者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不能溶栓者均可选用中药治疗为主,尤以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最广泛,出现并发症时及时采取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措施;
2.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控制危险因素基础上,采用中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防治并发症,即中医药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
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整个病程中应用广泛,优势明显:
1.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尤其辨证论治口服中药和综合康复方案已基本达成了共识;
2.中医药具有较好的临床依从性,尤其中药注射液的应用,具有起效快,不易引起出血并发症等优势,中药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已成为中国治疗脑卒中的突出特点。
三、治疗难点分析
缺血性中风治疗的主要难点:
1. 严格的时间窗和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限制了溶栓疗法的临床广泛应用,不能溶栓的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采用的西医治疗方法较单一,中医治疗方法虽在我国应用广泛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2. 对部分并发症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
3. 虽然临床多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但部分患者仍不能避免复发;
4. 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难以避免。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于不能接受溶栓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应用中药缺乏临床结局评价,因而中药的干预时机尚未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疗效的发挥及优势环节的体现;
2.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一西医治疗的优势尚缺乏研究和评价。
四、应对策略与思路
1.以提高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目标,提高各专科缺血性中风早期的中药治疗率,组织专科协作组开展中药早期干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结局评价研究,为形成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2.针对中风恢复期偏瘫痉挛状态开展缺血性中风康复技术与中医康复方案的研究,规范操作规程,建立可推广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组织专科协作组进行临床验证,客观评价其疗效,提高中医康复方案
的可重复性及临床可操作性,以减少偏瘫痉挛的发生或改善偏瘫痉挛状态,降低病残程度;
3.对中风后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建立中医药干预方案,组织专科协作组进行多中心临床验证,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发挥中医药在控制中风患者认知障碍进展方面的作用,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或控制痴呆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