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1 粉尘真密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粉尘真密度的原理并掌握真空法测定粉尘真密度的方法。 2.了解引起真密度测量误差的因素及消除方法。

【实验原理】

粉尘的真密度是指将粉尘颗粒表面及其内部的空气排出后测得的粉尘自身的密度。真密度是粉尘的一个基本物理性质,是进行除尘理论汁算和除尘器选型的重要参数。

在自然状态下,粉尘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的粉尘尘粒具有微孔,由于吸附作用,使得尘粒表面被一层空气所包围。在此状态下测量出的粉尘体积,空气体积占了相当的比例,因而并不是粉尘本身的真实体积,根据这个体积数值计算出来的密度也不是粉尘的真密度,而是堆积密度。为了排除空气,测量出粉尘的真实体积,可以采用比重瓶液相置换法。

比重瓶液相置换法是将一定质量的粉尘装入比重瓶中,并向瓶中加入液体浸润来粉尘,然后抽真空以排除尘粒表面及间隙中空气,使这些部分被液体所占据,从而求出粉尘的真实体积。根据质量和体积即可算出粉尘的真密度。粉尘真密度测定原理如图2-1所示。

图1 测定粉尘真密度原理示意图

若比重瓶质量为m 0,容积为Vs ,瓶内充满已知密度为s ρ的液体,则总质量m 1为:

s s V m m ρ+=01

当瓶内加入质量为m c 、体积为V c 的粉尘试样后,瓶中减少了V c 体积的液体,故比重瓶的总质量m 2为:

c c s s m V V m m +-+=)(02ρ

根据上述两式可得到粉尘试样真实体积V c 为:

s

c

c m m m V ρ+-=

21

所以粉尘试样的真密度c ρ为:

s

c s c s c c c c m m m m m m V m ρρ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

一、实验目的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的含尘气体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气固分离装置。教学上通过本装置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旋风除尘器结构形式和除尘机理的认识;掌握旋风除尘器主要性能指标测定内容和方法,并且对影响旋风除尘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加强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管道中各点流速和气体流量的测定; (2)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的测定; (3)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和方法

当含尘气体从入口导入除尘器的外壳和排气管之间,形成旋转向下的外旋流。悬浮于外旋流的粉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移向器壁,并随外旋流转到除尘器下部,由排尘孔排出。 1、气体温度和含湿量的测定

由于除尘系统吸入的是室内空气,所以近似用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代表管道内气流的温度t s 和湿度y w 。由挂在室内的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的干球温度和湿度温度,可查得空气的相对湿度Ф,由干球温度可查得相应的饱和水蒸气压力p v ,则空气所含水蒸气的体积分数:

y w=Фpa

pv (式1)

式中:P v ——饱和水蒸气压力,kPa ;P a ——当地大气压力,kPa 。 2、管道中各点气流速度的测定

当干烟气组分同空气近似,露点温度在35-55℃之间,烟气绝对压力在0.99×105-1.03×105Pa 时,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烟气管道流速:

P T K P 77.20=υ (式2)

式中:0υ——烟气管道流速,m/s ;K P ——毕托管的校正系数,K P =0.84; T ——烟气温度,℃;P ——各动压方根平均值,Pa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高阳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高阳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必修课程。它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对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本课程的实验环节,为学生将来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科研及技术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Experiment is a practical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ed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t is a practical part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theoretical cours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experimental part of this course, it ma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involve in the engagement in the desig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in future.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实验由4项实验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个数(或质量或表
面积)所占的比例

个数粒径分布(简称个数分布) 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个数所占的比例

质量粒径分布(简称质量分布) 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质量所占的比例

表面积粒径分布(简称表面积分布)
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表面积所占的比例 除尘技术中多采用粒径的质量分布。
个数粒径分布
Heywood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F>dA>dM
a-定向直径
b-定向面积等分直径
c-投影面积直径
筛分法
• 筛分直径: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筛孔的宽度 • 筛孔的大小用目表示 目---- 每英寸长度上筛孔的个数
液体沉降法(我们所用方法)
液体重力沉降法是根据不同大小的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 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不同这一原理而求得的。 粒子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作等速自然沉降时所具有 的速度,称为沉降速度,其大小可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 当测出颗粒沉降至一定高度H所需之时间t 后,就能算出沉 降速度,进而再算出颗粒直径(斯托克斯直径)。
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 二次效应----被捕集粒子的重新进入气流 • 在较小粒径区间内,理应逸出的粒子由于聚集或被较 大尘粒撞向壁面而脱离气流获得捕集,实际效率高于 理论效率 • 在较大粒径区间,粒子被反弹回气流或沉积的尘粒被
重新吹起,实际效率低于理论效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了使同学们全面地掌握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完成环境工程师基本训练,以模拟课题或实际课题为题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为帮助同学们圆满完成这一教学环节,特编写本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学习和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形

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包括收集设计资料、综合分析问题、理论计算、数据处

理、工程制图、文字表达等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初级训练。

4、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大气净化系统各部分的有机组合方法,学

会灵活处理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

5、学会编写“设计说明书”和“设计计算书”,按标准绘制有关图件。

6、本设计原则上应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可以讨论,但不得互相抄

袭。

7、本设计应提交如下成果:

(l)设计项目的设计报告书一份,(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设计计算书)

(2)净化系统布置图(二视图)。

二、工业废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工业废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根据当地(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各种自然条件,合理地确定处理设施规模和处理要求;确定处理工艺流程;进行平面布置;对污染物的捕集装置(集气罩)、输送管道系统、净化设备及排放烟囱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设计计算;为满足系统正常运行的需要,还应针对所处理污染物的特性,进行上述系统必要配套设备及附件的综合布置和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实训指导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实训指导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实训指导

实训项目:

项目一:燃烧烟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地面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项目二:旋风除尘器的设计

项目三:吸收法净化硫酸厂尾气工艺流程的设计

项目四:大气污染控制综合系统设计

项目一燃烧烟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地面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一、实习目的

通过本项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规燃料燃烧烟气量、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及大气扩散的基本原理,会利用完全多种方法估算燃烧烟气量和污染物的量;会利用大气扩散模式的各种数学表达式估算不稳定和稳定气象条件下点源、线源等的污染物浓度。

二、实习地点:环保实验室教室

三、实习用具

纸笔计算器课题资料

四、实习内容

1.利用完全多种方法估算燃烧烟气量和污染物的量;

2.会利用大气扩散模式的各种数学表达式估算不稳定和稳定气象条件下点源、线源等的污染物浓度。

五、实习步骤:

1)提供课题资料如下:

(1)在东经104°,北纬31°的某平原郊区,建有一个工厂.工厂产生的SO2废气是通过一座高110米,出口内径为2米的烟囱排放的,废气量为4×105m3/h(烟囱出口状态),烟气出口温度150℃,SO2排放量为400kg/h.在1998年7月13日北京时间为13时,当地的气象状况是气温35℃,云量2/2,地面风速3m/s,试计算此时距离烟囱3000米的轴向浓度和由该厂造成的SO2最大地面浓度及产生距离.(2)某石油精练厂自平均有效源高度150m处排放80g/s的二氧化硫,在B类稳定度下,烟囱出口风速4m/s,由于上层大气存在一峰面逆温,使混合层高度1000m,

试画出此情况下的地面轴线浓度曲线.

【免费下载】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免费下载】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指导讲义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李平

实验一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流量-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监测区域的环境质量;了解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来源和有关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目前测定空气中TSP含量广泛采用重量法,其原理基于: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采样器中已恒重的滤膜,则TSP被截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计算TSP的浓度。该方法分为大流量采样器法和中流量采样器法。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器法。

三、实验仪器

1.中流量采样器;

2.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 L/min;

3.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 kPa;

4.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5.分析天平:称量范围≥10g,感量0.1mg;

6.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15~30℃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7.玻璃纤维滤膜;

8.镊子、滤膜袋(或盒)。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孔口流量计校正采样器的流量;

2.滤膜准备:首先用X光看片机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在恒温恒

湿箱中于15~30℃任一点平衡24 h,并在此平衡条件下称重(精确到0.1 mg),记下平衡温度和滤膜重量,将其平放在滤膜袋或盒内。

3.采样: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采样器采样头内的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

膜夹夹紧。以100 L/min流量采样1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雷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液体在不同流动状态时的流体质点的运动规律。

2、观察液体由层流变紊流及由紊流变层流的过渡过程。

3、测定液体在园管中流动时的上临界雷诺数Rec1和下临界雷诺数Rec2。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掌握与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按规定进行实验操作。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计算实验数据,提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

1、雷诺实验装置(套),

2、蓝、红墨水各一瓶,

3、秒表、温度计各一只,

4、

卷尺。

四、实验原理

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有两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其阻力性质也不同。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水箱中的水位恒定,即水头H 不变。如果管路中出口阀门开启较小,在管路中就有稳定的平均流速u ,这时候如果微启带色水阀门,带色水就会和无色水在管路中沿轴线同步向前流动,带色水成一条带色直线,其流动质点没有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横向运动,带色水线没有与周围的液体混杂,层次分明的在管道中流动。此时,在速度较小而粘性较大和惯性力较小的情况下运动,为层流运动。如果将出口阀门逐渐开大,管路中的带色直线出现脉动,流体质点还没有出现相互交换的现象,流体的运动成临界状态。如果将出口阀门继续开大,出现流体质点的横向脉动,使色线完全扩散与无色水混合,此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紊流运动。 雷诺数:γ

d

u ⋅=

Re 连续性方程:A •u=Q u=Q/A

流量Q 用体积法测出,即在时间t 内流入计量水箱中流体的体积ΔV 。

t V Q ∆= 4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纲

课程代码:3835062 课程类别:专业模块课是否单独开课:否

总学时:56学时(讲课40学时,实验16学时) 总学分:3.5学分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有关设计计算问题。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二)、目的:

使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基本知识,掌握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净化及控制对策,使学生具有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任务:

1、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有较系统、较深入的理解,能基本掌握控制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2、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对实际的大气污染控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并提出控制方案;

3、了解大气扩散的基本原理,学会对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烟囱高度的设计;

4、能对典型的控制设备进行工艺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与评价。

一、总则

1、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1)本大纲相关的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属性:专业课程。

2)本大纲的适用范围:环境工程本科专业

3)实验总时数:16学时

2、本大纲的实验目的和要求

1)本大纲的实验目的为:通过实验,掌握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掌握烟气参数(温度、压力、流速及流量)测定,除尘器性能测定,碱液吸收气体中二氧化硫的原理及参数测定

2)要求:预习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流程,了解实验操作方法。写预习报告;认真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填好实验原始记录及进行数据处理;进行讨论;写好实验报告。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设计

1. 前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直被高度关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及控制工程领域的认知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计划。

2. 教学目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处理方法,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前沿,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应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种类和成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情况;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常用大气采样和分析技术;大气污染控制的工艺、优化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 教学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应以理论课程为基础,通过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和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 实验设计

5.1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5.2 实验设备

实验室需要具备以下设备:

•多功能大气污染控制试验台

•大气污染采样仪

•多参数分析仪

•恒温水浴器

•滴定管、量筒、分析天平等基础实验设备

5.3 实验步骤

步骤一:大气污染采样

依据教师讲授的采样方法,进行大气污染采样并记录相关参数。

步骤二:样品处理

根据采样回收的大气污染样品,进行水解、萃取等样品处理操作,并记录操作过程和参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环工09适用)

常州大学

2012年4月

实验一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一、原理

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二、仪器

1、 TH-150C型智能中流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90L/min-120 L/min)

2、流量校准装置

3、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

4、分析天平

三、测定步骤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贮存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直接记录流量。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贮存袋并贮于盒内。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表1中。

表1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记录

6、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表2中。

表2 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

四、计算

总悬浮颗粒物(TSP,mg/ m3)=W/(Q?t)

式中:W-采集在滤膜上的总悬浮颗粒物质量(mg)。

t-采样时间(min)。

Q-标准状态下的采样流量(m3/min)。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三

颗粒活性炭吸附净化气体中的乙酸乙酯

1、实验目的和意义

活性炭吸附广泛用于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有毒气体的净化领域。通常情况下,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系利用活性炭巨大比表面积所形成的良好物理吸附性能将废气中的污染气体分子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从而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通过变温吸附操作,可实现吸附剂的再生并可得到浓集污染物的气体以利于后续的回收或进一步处理。

本实验采用固定床吸附器,用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吸附净化浓度约为3000~5000mg/m3的模拟乙酸乙酯废气,通过一定工况条件下的吸附穿透曲线的测定可计算出动态吸附量、不同床层高度下的保护作用时间、传质区高度和不饱和度等参数,增加对吸附放热过程的认识。同时,通过热空气吹脱脱附实验可加深同学对变温吸附过程的认识。

通过实验应达到以下目的:

1)深入理解吸附法净化有害废气的原理和特点。

2)加深对吸附传质过程和穿透曲线的理解。

3)掌握通过实验手段获得吸附床设计参数的方法。

4)加深对热脱附过程的理解。

2、实验原理

活性炭通常是基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所形成的物理吸附性能来吸附气体中的乙酸乙酯的,产生物理吸附作用的力主要是分子间的引力。含污染物气流通过颗粒活性炭床层后,由于吸附速率的因素,形成一个传质吸附区,在形成相对稳定的传质区后,传质区基本上沿气流方向向前恒速推进。床尾出口气流浓度一开始保持不变,达到破点后,逐渐升高直到接近进口浓度。本实验通过穿透曲线的

测定和数据处理可加深对吸附传质过程的理解,通过对吸附床温度监测可增加对吸附放热的认识,同时,通过对床层热气体脱附过程的观察,加深对变温脱附过程的认识。

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及课程设计指导书(1)报告

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及课程设计指导书(1)报告

实验一、粉尘安息角测量(注:自备直尺)

一、实验目的:

粉尘安息角是设计料仓的锥角和含尘管道倾角的主要依据,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粉尘安息角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粉尘通过小孔连续下落到平面上时,堆积成的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安息角。

三、实验步骤:

1、用研钵将粉笔研成细粉备用

2、将漏斗安装在铁架台上(如图1),放好白纸

3、从安置好的漏斗上部,将备好的粉笔粉徐徐放下,同时进行观察。就会发现白纸上的料堆角度不断发生变化,即沙堆的半径和其高度的变化是不成比例的。(在从漏斗上部不断补充粉灰的时候,应随时将安置漏斗的试管架栋梁逐渐上移,以保持漏斗下部与沙堆顶部距离始终不小于1.0cm左右)。

4、一边逐渐上移试管架横梁,一边继续向漏斗内加入粉粒,直至料堆的半径与其高度比例不再发生变化,即料堆的坡度不再发生改变为止。测量高度H,圆锥直径D,此时得到的料堆角既为采用一定粒径粉灰风干时的安息角。

5、重复做5次。

图1 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附:GBT 16913-2008粉尘物理试验方法粉尘安息角测定仪(注入限定底面法)FT-103B粉尘安息角测定仪技术参数:

1、漏斗锥度60°±0.5°;

2、流出口径5mm,漏斗中心与下部料盘中心应在一条垂线上;

3、流出口底沿与盘面距离80mm 2 mm,量角器7.5cm~10 cm;

4、料盘直径80 mm,容积100 ml的量筒;

5、平直的尘样刮片,棒针;

实验二粉尘粒径及分布测定

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粉尘粒径的大小与除尘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粉尘粒径大小的测定示研究通风除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污染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实验指导书

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编制:黄磊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移液管法测定粉体粒径分布

一、实验目的

掌握液体重力沉降法(移液管法)测定粉体粒径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液体重力沉降法是根据不同大小的粒子在重力作用下,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各不相同这一原理而得到的。粒子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作等速自然沉降时所具有的速度,称为沉降速度,其大小可以用斯托克斯公式表示。

2

()18ρρμ

-=

P L p

t gd v 且

p d =

式中 v t — 粒子的沉降速度,cm/s ; μ — 液体的动力粘度,Pa ·s; ρp — 粒子的真密度,g/cm 3

ρL — 液体的真密度,取水的密度:1 g/cm 3

; g — 重力加速度,cm/s 2

d p — 粒子的直径,cm 。

这样,粒径便可以根据其沉降速度求得。但是,直接测得各种粒径的沉降速度是困难的,而沉降速度是沉降高度与沉降时间的比值,以此替换沉降速度,使上式变为:

p d =

2

18()p L p

H

t gd μρρ=

- (1-3)

式中 H — 粒子的沉降高度,cm t — 粒子的沉降时间,s

粒子在液体中沉降情况可用下图表示。

图1-1 粒子在液体中的沉降示意图

粉样放入玻璃瓶内某种液体介质中,经搅拌后,使粉样均匀地扩散在整个液体中,如图中状态甲。经过t 1后,因重力作用,悬浮体由状态甲变为状态乙。在状态乙中。直径为d 1的粒子全部沉阵列虚线以下,由状态甲变到状态乙,所需时间为t 1。

12118()μρ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专业用)

编者:刘晖明彩兵刘洁萍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教材科印

2013年9月

目录

实验一粉尘真密度的测量--------------------------------------------2 实验二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的测量--------------------------------5 实验三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的测量-------------------------------10 实验四填料塔液相传质系数的测定-------------------------------37 实验五用化学法测量室内甲醛浓度的测量----------------------44 实验六用仪器法测量室内甲醛浓度的测量----------------------48 实验七TVOC的测量-------------------------------------------------54 实验八光催化剂的制备实验---------------------------------------58 实验九利用光催化法去除有机污染物-----------------------------59

时间: 地点: 学校英东楼415环保室

测量人: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评分:

实验一 粉尘真密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进一步了解粉尘真密度的物理意义。 (2)熟悉真空装置的连接及使用。

二、实验原理及装置:

密度是粉尘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所谓真密度是指在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它区别于粉尘的堆积密度。由于细粉尘的颗粒与颗粒内部存在许多孔隙。因此同样质量的粉尘,它们实际古有的体积比密实状态下占有的体积大。粉尘的真密度直接影响粉尘在空气中韵沉降与悬浮,它是设计和选用性能优良的除尘器的一个重要依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02
实验原理基于化学反应、物理沉 降、过滤、吸附等基本原理,通 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了解不 同控制技术的效果和优缺点。
实验步骤
实验准备
实验操作
数据处理
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 试剂和样品,确保实验
条件符合要求。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和处理,得出实验
结论。
结果讨论与改进建议
结果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可能 影响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因素。
改进建议
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和建议,以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
05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
实验验证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wk.baidu.com
01
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证实了所采用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能
够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采样时间与频次
确定合理的采样时间(如24小时连续 采样)和频次(如每天、每周或每月 采样),以满足实验精度和代表性的 要求。
样品处理阶段
样品运输与保存
在样品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采 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样品的质量
和代表性不受影响。
样品预处理
对采集的大气样品进行必要的预 处理,如过滤、浓缩、分离等,
以便后续的测定和分析。
实验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雷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液体在不同流动状态时的流体质点的运动规律。

2、观察液体由层流变紊流及由紊流变层流的过渡过程。

3、测定液体在园管中流动时的上临界雷诺数Rec1和下临界雷诺数Rec2。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掌握与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按规定进行实验操作。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计算实验数据,提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

1、雷诺实验装置(套),

2、蓝、红墨水各一瓶,

3、秒表、温度计各一只,

4、

卷尺。

四、实验原理

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有两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其阻力性质也不同。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水箱中的水位恒定,即水头H 不变。如果管路中出口阀门开启较小,在管路中就有稳定的平均流速u ,这时候如果微启带色水阀门,带色水就会和无色水在管路中沿轴线同步向前流动,带色水成一条带色直线,其流动质点没有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横向运动,带色水线没有与周围的液体混杂,层次分明的在管道中流动。此时,在速度较小而粘性较大和惯性力较小的情况下运动,为层流运动。如果将出口阀门逐渐开大,管路中的带色直线出现脉动,流体质点还没有出现相互交换的现象,流体的运动成临界状态。如果将出口阀门继续开大,出现流体质点的横向脉动,使色线完全扩散与无色水混合,此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紊流运动。 雷诺数:γ

d

u ⋅=

Re 连续性方程:A •u=Q u=Q/A

流量Q 用体积法测出,即在时间t 内流入计量水箱中流体的体积ΔV 。

t V

Q ∆= 42d A ⋅=π

式中:A-管路的横截面积 u-流速 d-管路直径 γ-水的粘度

五、实验步骤

1、连接水管,将下水箱注满水。

2、连接电源,启动潜水泵向上水箱注水至水位恒定。

3、将蓝墨水注入带色水箱,微启水阀,观察带色水的流动从直线状态至脉动临界状态。

4、通过计量水箱,记录30秒内流体的体积,测试记录水温。

5、调整水阀至带色水直线消失,再微调水阀至带色水直线重新出现,重复步骤4。

6、层流到紊流;紊流到层流各重复实验三次。

六、数据记录与计算

表1、上临界雷诺数Rec1

表2、下临界雷诺数Rec2

d= mm T(水温)= 0C

七、实验分析与总结(可添加页)

1、描述层流向紊流转化以及紊流向层流转化的实验现象。

2、计算下临界雷诺数以及上临界雷诺数的平均值。

实验二流体流动沿程阻力系数、局部阻力系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流体稳定流动时在长为L等直管以及通过阀门时的能量损失情况。

2、熟悉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的能量损失计算方法,并对能量损失有一个数

量上的概念。

3、掌握管道沿程阻力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掌握与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按规定进行实验操作。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计算实验数据,提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

1、流体综合实验台(沿程阻力系数、局部阻力系数实验管)一套;

2、被

测阀门一只;3、U形压差计两套;4、温度计、秒表、卷尺各一只。

流体综合实验台

四、实验原理

沿程阻力系数:流体在等直管道中流动,由于摩擦阻力引起能量损失。对距离为L 的两断面列能量方程可求得L 长度上的沿程阻力损失。

h P P h f ∆=-=

γ

2

1

由达西公式:g u d L h f 22⋅⋅=λ 得 2

222Lu

h

gd Lu gdh f ∆==λ,并计算对应雷诺数Re 。 其中,Δh 由U 型侧压管测得,u 用体积法测得流量并由u=Q/A, 4

2

d A ⋅=π计

算得之。

局部阻力系数ξ:在紊流情况下,因局部阻碍的强烈扰动大大加强了流体的紊流强度,局部阻力进入阻力平方区,ξ仅与局部阻碍的形状有关而与Re 无

关。由g

u h f 22

⋅=ξ,根据被测阀门两侧在压差板上的液柱高,得到压差Δh ,即表

示流体流经阀门时的能量损失h f 。由ξ=2g Δh/u 2可确定该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五、实验步骤

1、在流体综合实验台上确定出所测等直管道和阀门以及所接的U 型管。

2、接通电源、开启水泵。待流体流动稳定后开始测试数据。

3、从小到大调节阀门,在不同的速度点记录测压管数据和流量(体积法)。

4、推荐做6-10个点。最后记录管径、管长、和水温。

六、数据记录与计算

表1、等直径管道沿程阻力实验记录表

表2、阀门阻力实验记录表

七、实验分析与总结(可添加页)

1、计算不同流速下的沿程阻力系数。

2、画出沿程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曲线。

3、求出阀门阻力系数的平均值。

实验三伯努利方程仪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静压原理。

2、掌握一种测量流体流速的方法。

3、观察流体流经能量方程实验管的能量转化情况,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

行分析,验证伯努利方程的正确性,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掌握与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按规定进行实验操作。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计算实验数据,提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

1、能量方程实验管一只;

2、定位水箱一个;

3、皮托管四只;

4、U形测

压管四个;5、计量水箱一个;6、秒表、温度计各一个;7、卷尺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