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A股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的分析
融资约束影响公司成长能力吗——基于A股的经验证据
如 何 实现 可 持 续 成 长 是 很 多公 司都 特 别 关 注 的 重 大 问 题 。 多数 的 公司 成 长 文献 集 中于 公 司成 长 的影 响 因素 以及公
司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少数文献结合公司治理等方面对 公司成长进行实证研究。谢军 (0 5 采用计量研究方法 , 20 ) 研 究结果表 明公司成长性表现 出显著的行业效应 , 另外企业规
年 中国 A股 上市公 司的研究样本 , 实证研 究发现 : . 国上市公 司存在 着明显的融资约束现 象。 . 1 我 2 融资约束程度影响了公 司成长能力。 拥有 更高现金 流量净额的公 司比现金 流净额较低的公 司具有更强的公 司成长能力 ; 债 水平更 高的公司成长能力较强 ; 负 拥有较高净资产收 益率
问题 进 行 研 究发 现 , 于转 型 企业 , 对 其主 要 问题 表现 为典 型 的 大 而全 、 而全 、 业 办社 会 的成 长 模 式 ; 对 于 转 型 中新 生 小 企 而 的 非公 有 制企 业 而 言 ,需 要重 点 解决 的关键 问题是 如 何 超 越 关 系信 任 , 入超 越 家 族 成 员 、 引 关系 户 成 员 之 间 的社 会 分 工 。 建 立 基于 制度 的 信任 基 础 。 高 雷 、 杰 (0 9 通 过 实 证 方 法 张 20 ) 研 究 表 明 , 国上市 公 司 公司 治理 与 盈 余管 理 负相 关 , 企 业 我 与 增 长 正相 关 , 而盈 余 管 理 与 企 业 增长 负相 关 。 沈 红 波 、 宏 、 寇 张 川 ( 0 0) 过 实 证 分析 研 究 表 明 , 司 的投 资 与 内部现 金 21 通 公 流 呈 显 著 的正 相 关 关 系 , 种 正 相 关 性说 明 了上 市 公 司 的投 这 资 在 一定 程 度上 受 到外 部 融 资约 束 。 我 国学者 近年 来对融资 约束和 公司成长 的关 系进行 了较 多 的研 究 , 实证文献 较少 。李斌 、 (0 6发现 金融发展 水平 但 江伟 2 0 ) 的提 高能减 轻企业 的融 资约束 , 并促进 公司 成长 。祝继 高 、 陆正 飞 (0 9 认 为外部融 资约束增 强 , 会提高 现金持有 水平 , 20) 企业 外 成长 企业在 增加现 金持有 的融 资方式上存 在很 大的差异 。 现有 研 究将 融 资 约束 与成 长 能 力联 系 起来 考 察 的实 证 研
新能源企业融资生态与融资约束——基于中国A股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新能源企业融资生态与融资约束——基于中国A股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耿成轩;李梦;鄂海涛【摘要】文章引入生态经济学思想,以2011-2016年中国A股新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一步拓展了新能源企业融资生态评价条件和测度因子变量,基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视角考察分析了新能源企业融资生态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并验证了企业融资内外生态的交互替代效应.研究发现:良好的融资外生态和融资内生态对新能源企业融资约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缓解作用,同时二者在具体影响时存在一定的交互替代效应.提出应树立资本生态化配置理念,以资金融通的生态联动为契合点,充分提升新能源企业内部融资生态和外部融资生态的生态适应性与情境融合度.【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8(032)001【总页数】7页(P153-159)【关键词】新能源企业;融资生态;融资约束;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作者】耿成轩;李梦;鄂海涛【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F275一、引言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包括《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项政策相继出台以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不过,囿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等情况,以及新能源项目融资需求大、风险不确定性高、投资回收期长等特性,我国新能源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已成为亟待思考的难点。
当前,学者的关注点多侧重于分析企业自身特征因子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或缓解作用,而讨论的因素多局限于企业规模、股利支付率、利息保障水平或单一治理因子。
随着“企业生态系统”“金融生态”等概念的兴起,部分学者(魏志华等,2014[1])开始转向研究外部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
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能反映企业融资约束吗
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能反映企业融资约束吗[内容摘要]本文以2007-2011期间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为样本,考察了该行业在“经济周期”及“行业调控”双重压力下,其投资-现金流敏感度(ICFS)的显著性特征。
本文扩展了传统的检验方程,将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作为微观主体应对融资约束的机制)及滞后一期的固定投资引入模型,构建了附加企业能动性的动态检验模型,重新考察了该行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
实证结果表明:即使引入投资惯性及企业平滑行为的影响作用,ICFS依然具有显著性,且敏感度的大小与融资约束程度正相关。
[关键词]融资约束;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营运资本管理一、文献综述融资约束源于非完美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因自有资金不足以实施意愿投资,转而寻求外部融资时所面临的摩擦,其本质是资金供需矛盾(Whited和Wu,2006;Hennessy和Whited,2007)。
Fazzari等(1988)的实证研究,证明了非完美市场下,企业的投资行为,对内部现金流水平呈现出正的敏感度,并将这一敏感性作为检验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证据。
然而,FHP将上述敏感性归因于融资约束的思想,受到了包括新古典在内的多方批判。
批判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来自新古典的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家对“敏感性”能否作为衡量融资约束存在性的证据提出了质疑。
因为:一方面,敏感性可能存在于无摩擦的完美市场。
Alti(2003)构建了一个无融资摩擦情况下的公司增长与投资模型,证明了即使在控制托宾Q值后,投资对现金流依然敏感;另一方面,敏感性很可能是由遗漏的投资机会或对不确定性的忽视所造成。
GOME(2001)的研究证明,对基本面(如盈利能力)的不正确度量及对“基本面冲击”的忽视,可能得出错误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关系;第二,来自财务视角的批判:Pratap和Rendon(1998)构建了基于财务视角的动态投资模型,证明了财务变量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通过整合利润最大化问题的解进入最大似然程序,他们实现了对模型结构化参数的估计,并将基本面因素与财务因素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有效分离。
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融资约束
— ——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蒋惠凤1,2, 刘益平1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2. 常州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32)
摘 要: 文章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 首先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验证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问题,
JIANG Hui-feng1,2, LIU Yi-ping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Chin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gital Finance,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 of Listed Companies on SME Board
风险。 这也使得学者的研究重点再次聚焦于遭受商业与银行信 用“双重配给” 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 在正常情况下, 大多 数小微企业存在内源性资金不足的问题 (张伟斌等,2012); 在 突发因素冲击下, 尽管部分企业通过经营方式的创新, 如将线 下业务转为线上, 增加营收创收, 而且相关部门出台一些举
融资约束下上市公司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关系研究
财务 公 司 作 为 一 家 金 融 机 构 , 加 强 与 其 它 实 力 较 强 要
的金 融机构的合作 , 中非 常重 要的 方式 就是 进 行金 融股 其
权 投 资 。对 金 融 机 构 股 权 投 资 就 是 财 务 公 司 用 现 金 的 方 式 向 其 他 金 融 机 构 投 资 并 取 得 相 应 股 权 的 ~ 种 中长 期 的 战 略 性 投 资 方 式 。 当然 如果 着 眼 于 较 短 期 的 以 获 取 未 来 较 大 转
行 业 , 内部 融 资 对 投 资 的重 要 性 得 到验 证 。 其
国外 学 者 的研 究 分 歧 主 要 集 中 融 资 约 束 替 代 指 标 的 选 感 性 之 间 相关 性 的 判 断 三 方 面 , 们 对 于 融 资 约 束 下 投 资 与 他
现金 流 的 敏 感 性 关 系进 行 的研 究 也 呈 现 出 不 同 的 结 果 :
期 货 公 司
l
O2 .8
0 5 .3
参 考 文 献
公司的资源 百 , 散经 营 风 险, 现优 势互 补 , 增 强财 [ ]中 国银 行 业监 量 管 理 委 员会 . 业 集 团财 务 公 司 管 理 办 法[ ] 隍 分 实 对 1 企 G.
务 公 司 的 竞 争 力 ,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 。如 通 过 参 股 证 券 [ ]中国 财务 公 司协 会 , 晓 胡. 0 9年 企 业 集 团财 务 公 司行 业发 展 具 2 安 20 公 司 和 基 金 公 司等 , 充 分 利 用 它 们 的 研 究 咨 询 信 息 优 势 , 将 分 析报 告 [ ] R . 加强双 方沟通交流 , 养人 才队伍 , 高市场判 断 的预见性 培 提
融资约束与自由现金流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分析
融资约束与自由现金流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分析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投融资决策对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企业的成长能力和投融资风险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定意义上讲项目投资是壮大规模,累计现金流的主要方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长期资产的建设变得日益繁荣,但是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均指出经济繁荣的背后存在严重的过度投资行为。
过度投资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变成一种普遍的现象。
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会导致国家经济整体层面的过热,长久的就会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过度投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詹森的自由现金流代理成本理论表明,企业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理成本问题。
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持有的自由现金流越多,越容易造成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
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可以了解到,假设我们的资本市场是完全信息透明的,那么参与交易的各方就不会受到融资约束。
但是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充斥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影响着企业的种种投融资行为。
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与其内部持有的自由现金流显著相关。
基于自由现金流量代理成本这一理论,本文以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信息量存在的差异来看,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因素,研究得出持有自由现金流量越多的企业,缺少的监管较少,企业越容易投资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则变得不可避免。
管理层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和业绩目标的实现,常常过度的使用留存的自由现金流进行非效率的投资,而企业这种非效率投资行为,常常表现为过度投资。
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下,不同的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不同,自由现金流对过度投资的影响也不同,对这些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自由现金流量和融资约束两个角度出发,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探析自由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考虑融资约束分组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融资约束、过度投资与现金流的价格敏感性
5 8
商
业
经
济与管源自理 2 0 1 3正
否会 有显 著 的降低 ? 此外 , 过度投 资且 现金持 有水 平较 高 的公 司本 身就 存 在较 大 的现 金 滥用 风 险 , 经 营活 动 现金流 的增 加是 否会进 一步 触发投 资者 对于公 司滥 用 现金 流 的担忧 进 而调 低 对公 司价 值 的评 估 , 最终 导 致现金 流 的价格 敏感性 的进 一步 下降 ? 最后 , 对于融 资 约束 程 度较 高 的公 司 , 无 效 投 资所 损 失 的现 金 流 相 对缺 乏补偿 渠道 , 那么 随着 过度投 资程度 的加 剧经 营活 动现金 流 的价格敏 感性 是否会 有更 显著 的降低 ?
投 资 收益递 减规 律 造成 的经 济利 润 的减少 。 据此 不少 证券 分 析师认 为相 对 于应计 项 目, 经 营活 动现金 流较
少 受主 观 因素 的影 响 , 因此经 营活 动现 金流 在盈 余 中所 占 比重 越高 , 则公 司盈余 质 量也 就 越好 ( B e r n s t e i n , 1 9 9 3 ) 』 2 , 相 应地 公 司价值 也 就越 高 , 这 意 味着 经营 活动 现金 流与股 价有 着极 其敏 感 的正相 关关 系 。 尽 管上 述研究 已经证 实 了盈余 管理 、 会计 稳 健性 以及 边 际投 资 收 益递 减 规 律均 可 能影 响应计 成 分 的 持续 性 , 但鲜 有研 究揭 示 现金 流成分 与 股价关 系 的影 响 因素 。 经 营 活动现 金 流与股 价 的关系会 是一 成不 变 的吗? 是 否存 在一 些影 响经 营 活动 现金 流 的价格 敏感 性 的 因素 呢 ? 在 现实 的世界 中 , 税收、 交 易成 本 、 信 息 不对 称等 问题 的存 在 使得 经济 资源 通 常无法 得 到有效 的 配置 , 进 而 产生 过度 投资 的问题 。 学术 界从 不 同角 度对 上市 公 司 的过 度 投资 现象 进行 了分 析 , 尤 其 是检 验 了会计信 息 质量对 过 度投 资的影 响 , 得 出了不少 有
融资约束、公司治理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作者: 汪强 林晨 吴世农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当代财经
页码: 104-109页
主题词: 融资约束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公司治理
摘要: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关系。
研究发现:(1)总体来说,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比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有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2)公司治理比较好的情况下,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企业有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公司治理比较差的情况下,中等融资约束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比高、低融资约束企业低,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呈U形。
上述发现表明,信息不对称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系,公司治理可能是导致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因素。
融资约束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政策吗_来自现金_现金流敏感度的分析
还采用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Growth) 作为投资机
会的代理变量。
公 司 规 模 Sizei, t 定 义 为 总 资 产 的 自 然 对 数 , γi 为固定公司效应, ηt 为固定时间效应, εi, t 为误差项。
3、融资约束分类标准
检验上面的假说还需要一个先验的区分公司
是否受到融资约束的标准。目前度量公司所受融资
归。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在于综合考虑了截面和时
间序列两方面包含的信息, 它可以有效的提高短时Biblioteka 间序列动态模型估计的准确性。
在上述模型中, !Cashholdingi,t 为公司现金及现 金等价物的净增加值, 采用总资产对其进行标准化
处理。CashFlowi,t 为当年公司的现金流量, 定义为
CashFlowi, t=
收稿日期: 2005- 09- 26 作者简介: 章晓霞,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吴冲锋,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MANAGEMENT REVIEW Vol.18 No.10(2006) 59
财务管理
有一定水平的现金以满足未来投资支出的需要。这 种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公司内外 融资成本的差异, 使公司的融资活动受到一定程度 的约束, 进而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Opler et al.(1999)、Mikkelson and Partch (2003) 通 过 实 证 研 究认为, 昂贵的交易和外部融资成本是公司现金持 有 水 平 的 主 要 决 定 因 素 。 Almeida et al. (2004)、 Acharya et al.(2005)、Han and Qiu(2005)则分 别 从 现 金- 现金流敏感度、对冲和现金流不确定性角度出 发, 研究了融资约束公司和非融资约束公司的现金 持有策略, 结果支持融资约束是决定公司现金持有 量的重要因素。
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关系——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2.7中旬··□一、研究背景目前的资本市场是不完美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的机会成本。
内外部融资成本的差别,产生了融资约束问题。
企业的投资与融资、内部现金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Fazzari 、Hubbard 和Petersen (1988)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首次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FHP 认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会增加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从而产生融资约束。
此后,众多学者相继开始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进行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对FHP 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
Kaplan 、Zingales 于1997年对FHP 的实证结果进行了二次检验,论证了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并不必然随着融资约束程度的降低而减弱,且通过后续检验得出与FHP 完全相反的结论。
随后一些学者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行了验证。
Moyen (2004)和Cleary (2007)研究发现导致FHP 与KZ 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在于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判断标准不同。
Moyen (2004)采用多种融资约束分类标准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进行了检验,并发现,若按照股息支付率作为融资约束的划分标准,则结果与FHP 的一致;若按照受约束模型检验,则结果与KZ 的一致。
Cleary (2007)运用股息支付率作为分组标准,得到了与FHP 一致的结论;用内部现金流作为分组标准,得到了与KZ 一致的结论。
国内学者冯魏(1999)以股利派发率、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企业作为融资约束的划分标准,得到与FHP 一致的结论。
二、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会计准则中所指的现金流量是指企业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和流出量。
企业投资需要资金,这个资金既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外部。
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存在可以从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推导出来。
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分析
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分析1. 供应链金融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和产业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它通过金融手段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从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关系的金融服务模式,它将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相结合,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的融资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信用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等。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对客户的应收账款进行质押,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存货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库存商品进行质押,为企业提供长期流动资金;预付账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对企业向供应商预付的货款进行质押,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
这些业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问题,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了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供应链金融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1 定义和特点以供应链为核心: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基础,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进行分析,实现对中小企业的有效融资支持。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多元化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涵盖了多种融资方式,如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供应链金融还可以通过与银行、信托公司、保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融资约束、现金股利与公司投资r——基于金融危机和半强制分红的分析
融资约束、现金股利与公司投资r——基于金融危机和半强制分红的分析谭伟荣;魏卉;杨元贵【摘要】文章以2007-2013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在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公司面对外部融资约束时,如何在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引导下平衡其现金股利发放与投资需求决策.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时期,上市公司将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面对这一情况,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在减少股利派发与缩减投资规模中,优先选择前者,而后才会选择减少投资支出.结论验证了在金融危机情境下MM理论的适用性,即公司总是会优先考虑满足其投资需求,而现金股利作为一种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仅在现金流充裕时才会进行派发.【期刊名称】《新疆农垦经济》【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金融危机;半强制分红;融资约束;现金股利;投资行为【作者】谭伟荣;魏卉;杨元贵【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正文语种】中文我国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的特殊性,导致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但却极少进行股利派发。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并没有真正的股利政策,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率普遍较低,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价买卖差,而不是公司的利润分配[1],而且现金股利的支付很不稳定[2]。
例如,五粮液公司2000年“不进行分配,也不实施公积金转增股本”的年度股利分配方案一出,立即惹来中小股东的一片反对之声;境内外三地上市的中石油(A+H+N)则因“对外国投资者十分慷慨,对国内投资者却十分吝啬”的内外有别的分配倾向而饱受诟病,并由此导致其外部股东数量高达几十万的减少。
股利派发作为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的手段,原本是抑制资本投机、保障市场有序、良性发展的有效工具。
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和市场条件下,相比其他财务政策在上市公司中的战略性地位,股利政策则更多地是被视为是管理者“心血来潮”的行为。
数字流量模式与企业融资约束
·金融与投资·数字流量模式与企业融资约束彭俞超,孙铭鸿,王舒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2206)摘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在数字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数字流量模式,加强企业资金利用进而获得发展红利。
本文以2007—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流量模式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流量模式能够显著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流量模式对银行贷款这一传统融资渠道具有替代效应,并通过改善盈利能力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流量模式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效应在企业为高成长性、内部控制质量高和媒体关注度高的情况下显著增加。
同时,当融资约束得到缓解后,企业更愿意加大生产经营力度,提高投资效率,增强资本密集度。
但是,数字流量模式会导致企业面临短期资金偿还压力,降低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增加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探索数字流量模式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为上市公司经营战略选择和政府监管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流量模式;企业融资约束;商业信用融资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3)12-0064-11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刻演变,数字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的比重提升至41.5%。
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思路,依托数字流量模式推动自身经营和业务发展。
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限模型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于佳卉和李旭东(2015)以中小板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的融资约束越严重,提出了降低股权集中度缓解融资约束的建议。
贺康等(2015)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同样证实了股权集中度与融资约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周慧洋(2018)从代理成本出发,通过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提出,股权集中度的提升有效地降低了民营企业融资约束。
相似地,于文领等(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作为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且股权集中程度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其融资约束水平。
基于以往研究,笔者从代理成本和隧道效应出发,对股权集中度和融资约束关系进行分析。
当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较低时,管理层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掌控,管理层对私利的追求导致了代理成本的增加,股权越分散,代理成本越高,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体现在公司的融资约束水平的上升;而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控股股东的出现加强了对管理层的监督,代理成本随着降低,然而如果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高,就没有其他利益主体能对其对上市公司的事实掌控权产生威胁,隧道效应随之出现,控股股东可能通过利益输送手段掏空上市公司,从而大大提升了融资约束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融资约束在股权集中度的极端情形下都可能得到显著体现,两者存在着非线性相关关系。
并据此提出假设。
H0: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融资约束水平具有U 型相关关系。
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限模型刘正伟作者简介:刘正伟(1997-),男,汉族,河南南阳人,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9507月刊 2020Shanghai Business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面板门限模型。
Hansen(1999)首先提出了面板门限模型用于对非线性相关关系的研究,原始模型为:其中, 为被解释变量, 为解释变量, 为指标函数, 为门限变量, 为门限值。
融资约束视角下投资_现金流敏感性分析
正相关关系。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依赖于内部现金流,其动因是融资约束假说 还是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本文认为融资约束假说和自由现金流量假 说都能够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解释。融资约束假说是基于内 部管理者和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建立在管理者能够代 表股东利益并使其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则是 基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在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 存在差异的前提上的。但是,这两种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得出的 最后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投资不足或是过度投资。即融资约束假 说能够导致投资不足,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能够导致过度投资。故提 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分样本情况下,投资与内部现金流也呈正相关关系, 但产生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原因不同。融资约束理论很好地解释 了高融资约束组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而对于低融资约束 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敏感性。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2011年至2014年东北三 省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 A 股公司。由于本文使用了前 一期的数据估计与区分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所以,实际计算区间 为 2010 年至 2014年。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新浪财经及国泰君安 数据库。 (三)融资约束程度的计量。本文借鉴Cleary(1999)的方法①,综 合考虑了可以反映上巿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现金能力、发展能力 等多方面因素的财务指标,并考虑到了在国泰安数据库中数据的可 获取性,最终选取了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Dedt),股利支付 率(Div),营业收入增长率(Sgrowth),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以及财 务松弛(Slack)等六个常用财务指标构建融资约束指数方程为: 方程中各变量解释如下表1:
136 现代商业 MODERN BUSINESS
融资约束、资产出售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融资约束、资产出售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融资约束问题一直是公司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较为成熟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开展,而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视角则应用较少,特别是针对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该模型是否适用尚处于发展验证阶段。
融资约束关乎公司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缓解融资约束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对股权和债券融资这两种常用的融资途径。
但是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通过资产出售来融资在实践中被应用地越来越广泛,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资产出售这种融资途径的相关理论研究却鲜少。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国内上市公司资产出售与融资约束的关系开展研究,以期对融资约束理论尽一些可能性的补充。
在论证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能够作为融资约束衡量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资产出售的代理变量,基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基本模型和扩展模型,构建两个新模型来研究资产出售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对不同股权性质、不同经济周期下资产出售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进行分析论述。
本文以2001-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SA指数作为定义融资约束的指标,将样本分为高融资约束和低融资约束两组,考察了两组样本的敏感性系数差异,检验得出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可以作为融资约束的衡量标准,系数越高,融资约束程度越严重,系数小,融资约束则相对比较缓和。
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的两个模型考察了公司发生资产出售行为对融资约束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1)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企业普遍受到融资约束;(2)资产出售缓解了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资产出售对受到高融资约束的企业比低融资约束的企业得到的缓解程度要大;(3)不同股权性质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有显著差异,资产出售对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缓解融资约束程度要明显;(4)不同经济周期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有显著差异,相对经济上行期,资产出售对经济下行期时公司的融资约束缓解效果更好。
现金_现金流敏感性_融资约束还是收入不确定_李春霞
一、 引言
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了因现金流枯竭破产清算 , 以及因现金流充裕而过 金融危机爆发后, 1986 ) 的金融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于高额现金持有和资产流动性 度投资( Jensen, et al. , 2009 ; 连玉君等, 2010 ) 。那么, 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Bates, 在我国融资约束和收入不确定 性背景下, 管理者现金持有变化和经营现金流之间的关系如何 ? 原因何在? 本文试图研究我 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变化和现金流之间回归系数的问题 , 简称为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 ①。 现有文献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收入不确定两个角度解释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形成的原 因。Almeida 等( 2004 ) 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和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指出企业需要 从内部现金流中增加现金储备以备后续投资所需 。 他们认为, 可以用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来 反映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情况。其后诸多学者也持同样观点, 认为现金持有变化和现金流之 间呈正向关 系, 因 为 现 金 储 备 可 以 为 公 司 投 资 或 负 债 提 供 资 金, 避免高成本的外部融资 ( Acharya , et al. , 2007 ; Bates, et al. , 2009 ) 。然而, Riddick 和 Whited ( 2009 ) 用广义矩估计方法 发现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为负。 他们的理由是, 现金流的增加往往伴
CF 表示经营现金流, 二者均用总资产进行了标准化处 ΔCash it 表示公司现金持有的变化, Size 表示企业规模。 扩展模型对资本支出 ( I ) 、 理。Q 表示投资机会, 收购 ( Acquisition ) 、 非现 金净营运资本的 变 化 ( ΔNWC ) 和 短 期 债 务 的 变 化 ( ΔSD ) 这 四 个 变 量 进 行 了 控 制。 借 鉴 Almeida 等( 2004 ) 、 Riddick 和 Whited( 2009 ) 的实证结果, 若 CF 的系数大于零, 说明随着现金 流的增加, 公司从现金流中提取更多的现金储备留做未来投资所用 , 认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其 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若 CF 的系数小于零, 说明随着现金流的增加, 公司会减少提取现金储备, 将更多的金融资产转换为物质资产进行资本投资 , 则认为收入不确定性理论的解释力更强 。 ( 二) 机理分析及动因检验模型 在用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实证得到现金流的符号后 , 我们需要进一步检验, 若正的现 金 - 现金流敏感性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话 , 这时公司应该会有预防性现金持有的动机 , 并自愿降低当前的投资水平; 若负向的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是由于收入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话 , 117
信息不对称_融资约束与投资_现金流敏感性_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
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屈文洲谢雅璐叶玉妹内容提要: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是当前投资理论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
当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其中公司融资约束程度的度量问题是争论的焦点。
本文借鉴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指标PIN 值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指标,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水平越高,则公司的投资支出越低。
进一步的检验发现,信息不对称水平较高的公司,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也较高,并且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本文的研究不仅体现了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丰富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领域的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信息不对称市场微观结构*屈文洲、谢雅璐、叶玉妹,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财务学系,邮政编码:361005,电子信箱:wzqu@xmu.edu.cn 。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2095、7063200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111090)和“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06019)的共同资助。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论意见,但文责自负。
一、引言早在1958年,Modigliani &Miller (1958)就指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公司的投资决策和资本结构无关,对于公司决策者来说,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可以无差别替代。
由于新古典框架下的经典投资理论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只能存在于完美市场之中。
Myers &Majluf (1984)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投资者会降低购买风险证券的价格,从而会增加外部融资的成本,引起内外部资金的成本差异。
至此之后,众多学者投入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逐渐成为现代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主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型制度层面并没有对内地企业再融资设置较高的门槛,但是在投资者要求和市场监管等规范和认知型制度
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与以下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相联系:第一,近期针对交叉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研究问题 的提出提供了铺垫;第二,融资约束假说为交叉上市动因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三, 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模 型为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㊂
[9,10]
国外关于交叉上市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上世纪 80 年代对市场分割假说的提出 [1] ㊂ 融资约束假说作为解
引㊀ 言
1993 年 8 月 27 日,国内首家 H 股上市企业青岛啤酒回归 A 股市场,成为我国首家交叉上市企业㊂ 二十
一方面,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以中国交叉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交叉上市后的结果或交叉上市前的动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以中国交叉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交叉上市后的结果或交叉上市前的动因进行研
遍低于市场基准与业内同行;但从长期来看,交叉上市的中国公司比单一上市的中国公司有更好的绩效表现㊂
与法律标准㊂ 而 Huang 和 Yeung [8] 的研究表明,中国本地欠发达的资本市场无法为公司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 路径㊂ Busaba 等 [9] 的研究发现,回归 A 股公司比纯粹的国内上市公司经历了更差的上市后再融资和运营表
依交叉上市阶段的不同有所区别:从国内 A 股市场到国外发达市场上市的阶段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投资者保 没有考察在 粉饰溢价 与 市场择时 的动因下,回归 A 股对融资约束的真实影响㊂ ㊂ 然而,尽管部分研究关注了从发达市场回归 A 股市场这一特殊路径, 但已有文献并
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交叉上市与融资约束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并且仅利用了投资 - 现金流敏感性 模型 [11] ㊂ 但是,用投资 -现金流敏感性来衡量融资约束水平的方法无论在理论支撑上还是在实证检验中都受 到了诸多质疑 [12-14] ㊂ 因为现金流增加导致的投资增加有可能是投资机会增多而非融资束导致,因此投资 -①由于
Wind 数据库与 CSMAR 数据库皆未收录香港 H 股市场 2003 年以前的数据,加之部分数据要求滞后一期,因此没有将 H 股市场 2003 年及以前的数据作为本文样本㊂ ②由于 1998 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并未强制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造成 1997 年以前的现金流量数据严重缺失, 加之部分数据要 求滞后一期,因此没有将 A 股市场 1997 年及以前的数据作为本文样本㊂
第 28 卷第 11 期 2016 年 11 月
管理评论 Management Review
Vol. 28, No. 11 Nov., 2016
回归 A 股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 ? 基于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的分析
(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 摘要:本文以 先境外上市㊁后回归 A 股 这一独特的交叉上市路径为动态研究视角, 通过逐步 构造三个扩展的现金 -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研究上市公司从发达市场回归新兴市场所存在的融 资约束缓解效应㊂ 基于 H 股和 A 股两个市场的配对数据发现: 公司从 H 股回归 A 股后, 无论 是较仅在 H 股上市的公司㊁还是较自身回归以前,其现金 -现金流敏感性都有所降低;但是与仅 依然得到一致的结果㊂ 我们认为,回归 A 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这不仅为中国 公司在境外上市背景下的财务政策选择以及 沪港通 背景下内地市场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也为进一步检验交叉上市路径下的融资约束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㊂ 关键词:回归 A 股;交叉上市;融资约束;现金 -现金流敏感性 在 A 股上市的公司相比,其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偏高㊂ 在考虑模型构建与样本配对等问题后, 刘㊀ 星㊀ 田梦可㊀ 张㊀ 超
第 11 期
刘㊀ 星,等:回归 A 股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
㊀ 41
现金流敏感性和企业融资约束之间并无确定的线性关系㊂ 为加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本文以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为基础来刻画交叉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水平㊂ 进行了对比,发现内地企业在两市场所面临的再融资制度存在显著差异㊂ 一方面,H 股市场在政策法规等规 层面则存在很高的 隐性门槛 ㊂ 另一方面,A 股市场虽然在规制型制度层面提出了更多财务指标的要求,但 欠发达的股票市场和非理性的投资者并未给上市公司再融资施加很大压力,而且 H 股上市公司凭借其 海归 股 身份可能在国内 A 股市场享有很好的再融资机会㊂ 在制度对比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三个扩展的现金 - 现金流敏感度模型, 以回归 A 股的 H 股 上市公司为主样本,利用 H 股市场 2004 - 2012① 年和 A 股市场 1998 - 2012② 年的配对样本数据对比考察了回 归 A 股后的交叉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变化㊂ 结果发现:首先,上市公司在回归 A 股前的融资约束水平高于 仅在 H 股上市的公司,而在回归 A 股后的融资约束水平与仅在 H 股上市的公司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 前有明显缓解;但是,在与仅在 A 股上市的公司对比分析中发现, 回归 A 股后的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仍高 于仅在 A 股上市的公司㊂ 之后,本文以投资 -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为基础, 对回归 A 股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展 以上调整后的结果都与上述研究保持一致,说明本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㊂ 因此我们认为, 回归 A 股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㊂ 据㊂ 本文以先在境外发达市场上市而后回归本土新兴市场这一独特的交叉上市路径为动态研究视角,从不同 角度研究回归 A 股对我国境外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 我们的结果较大程度上支持了融资约束假说㊂ 第 二,丰富了以回归 A 股为视角的交叉上市行为的研究㊂ 现有的关于中国交叉上市公司的研究主要关注境外 上市即 走出去 的动因和效应,而对于回归 A 股即 返回来 的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回归 A 股可能存在的 融资约束缓解效应的研究,丰富了国内对回归 A 股财务效应的研究㊂ 本文通过制度对比与理论分析发现,虽然境外市场的法律法规方面并未给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设置较高的门 槛,但其严格的市场监管㊁透明的信息披露以及较强的公众投资者理性给上市公司权益再融资设置了许多的 有效途径㊂ 但本文研究结果也显示,交叉上市公司回归 A 股后的融资约束程度仍然显著大于仅在 A 股市场 上市的公司,这也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方面给境外上市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经 营业绩与公众信誉,从而在境内外市场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才能更好地解决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㊂ 健性测试,最后是全文总结㊂ 研究假设;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设计,交待了数据样本㊁变量和模型,第五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第六部分是稳 本文后续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在制度比较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 隐性门槛 ,因此,境外上市公司在融资约束问题严重的情况下, 回归 A 股市场不失为一个缓解融资约束的 除了以上理论方面的贡献,本文也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境外上市背景下的财务政策选择有一定启示意义㊂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点㊂ 第一, 为交叉上市的融资约束假说提供了来自中国交叉上市公司的证 地,通过对比上市公司回归 A 股前后的融资约束水平变化发现,回归 A 股后的上市公司融资约束较回归 A 股 开再次检验;同时,为克服手动配对可能带来的偏差,本文用 Heckman 两阶段模型对主样本进行了重新配对; 除此之外,本文还以通过变量的替换以及截取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时段的数据等方法来检验本研究的稳健性㊂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类型的划分为理论基础, 对中国内地 A 股市场和香港 H 股市场的再融资制度
释交叉上市现象的理论观点之一,颇受理论界关注 [2-4] ㊂ 融资约束假说认为, 上市公司进行交叉上市的根本 动因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自于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在海外发达市场完成交叉上市以后, 企业的融资约束 水平得到显著降低 [4] ㊂ 年来,我国已有 82 家企业陆续实现 A 股市场和 H 股市场的交叉上市㊂ 但与国际上普遍的 先国内后国外 的 交叉上市路径不同,此 82 家交叉上市企业中有 61 家都是走的 先境外上市后回归 A 股 的中国特色交叉上 市之路,占其中的 74������ 39%㊂ 在此特殊路径下,国外关于交叉上市的融资约束假说是否能够成立? 回归国内 A 究对象,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探究㊂ 股上市以后,企业的融资约束是否得到缓解? 本文以我国现有的 61 家 先 H 后 A 的交叉上市企业为主要研 因进行研究,并且中国交叉上市路径的特殊性也逐渐受到关注 [5-10] ㊂ 学者们对中国公司交叉上市动因的理解 护㊁公司治理㊁法律环境与融资渠道 [7,8] ;从国外发达市场回归国内 A 股市场这一阶段的动因则包括 粉饰溢 价 与 市场择时
㊀ 42
管理评论
第 28 卷
1㊁关于交叉上市的近期研究
究,而且中国公司交叉上市路径的特殊性也逐渐受到关注㊂ 在结果研究中,既包括了交叉上市对市场质量的 影响,又包括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㊂ Lou 等 [5] 发现,中国公司在美国首次公开上市后的三年里,其绩效表现普 他们认为,更加严格的上市要求和会计准则有助于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与经营业绩㊂ Sun 等 [6] 认 为,中国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提高了香港的市场规模与成交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但同时也减小 了香港股市的总体波动,影响了香港市场质量,导致中国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在信息环境等方面的趋同㊂ 内市场无法吸收许多大规模的 IPO,而在 H 股市场上市可以使公司利用发达市场更好的会计制度㊁ 治理环境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㊂ 另一部分针对交叉上市动因的研究关注到了从发达市场回归 A 股市场上市这一特殊 现㊂ 其研究认为,此类 反向交叉上市 的公司存在着 粉饰溢价 的行为,他们利用增强的可见性和海外上市 的威望,以虚高的价格和优惠条件在国内市场价发行股票, 从而获得远超过高效管理所带来的收益㊂ Kot 和 Tam [10] 在 Busaba 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与一般的从欠发达市场到发达市场交叉上市有所不同,中国公司从香 港 H 股市场回归内地 A 股市场并不是以减少合规成本和提高治理标准为目的㊂ 其研究发现, 中国公司在 A 股市场的市盈率超过历史平均水平时更可能返回 A 股市场㊂ 这表明, 公司回归 A 股市场的决策是基于整个 A 股市场的估值择时,当国内投资者愿意为新股发行支付高对价时, 公司更有可能回归 A 股市场㊂ 此外, 有 较强品牌声誉度的 H 股上市公司更可能回归 A 股,并且回归 A 股的决策容易受到国内投资者对高质量上市 公司强劲需求的影响㊂ 这与 Fernandes 和 Giannetti [15] 基于全球范围内交叉上市样本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相一 致㊂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中国公司交叉上市动因的理解因交叉上市阶段的不同有所区别: 从国内 A 股市场到 国外发达市场上市的阶段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投资者保护㊁公司治理㊁法律环境与融资渠道;从国外发达市场回 归国内 A 股市场这一阶段的动因则包括 粉饰溢价 与 市场择时 ㊂ 2㊁交叉上市与融资约束 文献并没有考察在 粉饰溢价 与 市场择时 的动因下,回归 A 股对融资约束的真实影响㊂ 综合来看,尽管部分针对交叉上市动因的研究, 关注了从发达市场回归 A 股市场这一特殊路径, 但已有 对于交叉上市的动因,西方学者有过不同的立场, 他们提出了市场分割假说 [1] ㊁ 流动性假说 [16] 和投资者 交叉上市动因研究方面,Kung 和 Cheng [7] 认为,中国公司从 1993 年起在香港上市是因为当时欠发达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