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关联与时空演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时间演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演化经济学 演化 马克思经济学 逻辑重构 进入-防御-巩固策略 跨国经营 西方主流经济学 系统集成 演化路径 演化机理 演化本体论 时间观 时间 时空差异 投资环境 并行工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变动趋势 动态能力 分析框架 农牧交错区 mld指数 logistic回归模型
科研热词 网络舆情 武汉城市圈 时间序列 ere复合系统 锡尔系数 道德滑坡 述评 进行体 趋势预测 贡献率 行动逻辑 耦合协调 结果体 经验模态分解 精明增长 类型学 空间重心转移模型 空间分异 社会冷漠 田园城市 理论研究 演化模式 演化建模 演化度 演化分析 海洋新兴产业 流通业 模块化陷阱 模块 最近将来时 时空结构 方法论原则 新城市主义 整体生成 整体性 技术周期 批判 扩展强度指数 形状指数 层次一致性 完成体 城市形态演化 因子分析法 回顾 呼和浩特市 变参数 博弈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 动态性(过程性) 决策逻辑 农村消费 再集成
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成都市、德阳市和绵阳市为例
茁7Grit+滋it
n
移 滋it=姿 wij滋jt+着it j=1
(3) (4)
式中,α 为截距项;β 为自变量系数;ρ 为自回
归系数,表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性;λ 为空间误
差
被解释变量为地区生产总值 GDP。为了剔除因规
模不同对数据计量结果造成的影响,对各区(县)的名
权重矩阵,运用 SLM 模型对成都市、德阳市和绵阳市县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成
都市、德阳市和绵阳市县域经济增长全局 Moran’s I 值总体上显著为正,县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空间相
关性和空间聚集性特征;区域间要素的投入与流动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与城市绿化等能明显促进本地经济增长,且其溢出效应也非常明显。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区(县)
· 10 ·
DOI:10.16675/14-1065/f.2021.15.003
山西农经 / 2021 年 15 期
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 —以成都市、德阳市和绵阳市为例
□雍 蓉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基于成都市、德阳市和绵阳市下辖 34 个区(县)2007—2019 年的面板数据,从空间视角出发,构建地理距离
2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2.1 地理距离权重
空间单元间的关系可用地理距离进行描述,两个
区域之间的地理距离可以用质心距离来表示,构建方
式如下。
…
… …
n
0
1
2
…
W=
d1,2 …
1
热点08 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与城乡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8 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与城乡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在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重塑了沿线地区村镇聚落的空间体系,形成了不同空间结构类型,下图示意四种古村镇空间结构类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古镇早期的主要功能是()A.军事防卫B.观光旅游C.商贸交流D.传递文书2.乙所示的古村镇结构体系发育较为成熟,主要表现为()①有多个古镇②古镇间联系紧密③村落数量较多④呈网络化结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城镇化是区域城镇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某研究团队从城乡人口变动的视角划分城镇化地域类型(划分方法如左图所示),发现中国城镇化实现路径存在较强的时空动态性。
右图示意2000~2020年中国城市群城乡人口变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最主要的城镇化地域类型为()A.城乡扩张型城镇化B.城镇吸引型城镇化C.乡村流失型城镇化D.城乡收缩型城镇化4.由于东北地区工业基地衰退,21世纪以来黑龙江城镇化()A.从城镇吸引型转为乡村流失型B.从城镇吸引型转为城乡收缩型C.从乡村流失型转为城镇吸引型D.从乡村流失型转为城乡扩张型5.2010年以来西部城市群的镇化率提升明显,其主要原因是()①外出人口回流②人口出生率下降③本地人口就近城镇化④交通运输改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其实际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掎玉县等。
下图示意1955~2005年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五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995~2005年东京都市圈()A.中心城区为人口净迁出B.卫星城人口负增长C.远郊区人口增速放缓D.远郊区人口负增长7.东京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有利于()①分散中心城区城市职能②促使城市产业不断外移③远郊区环境质量改善④促进郊区城市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建设城市空中步行系统可以缓解城市中心空间容量不足的问题。
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摘要】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区域创新差异在该省尤为显著。
本文以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分析、演化过程观察、影响因素探究、对策建议和未来趋势预测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揭示其规律,并为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研究发现,在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中,政府引导力、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等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未来,江苏省应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和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成果仍存在不足,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江苏省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未来趋势预测、规律总结、政策启示、研究成果、局限性、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区域创新差异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一直备受关注。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创新差异,这不仅影响着江苏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区域间的竞争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研究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状况和差异性,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分析,可以揭示各地在创新资源配置、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推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整体创新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对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意义江苏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地区,区域创新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还能为江苏省制定更加科学的创新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
研究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有利于揭示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差异性。
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名单
硕士
CXLX13_336
南京师范大学
韩益凤
大学公民教育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CXLX13_337
南京师范大学
华伟
基于成人教育视野的小学教师发展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CXLX13_338
南京师范大学
王旭杰
我国国民技术素养评价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CXLX13_339
南京师范大学
李政
大学生技术素养的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413
南京师范大学
朱欢喜
河蟹螺原体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蛋白功能的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414
南京师范大学
任承钢
茅苍术与其内生菌建立拮抗平衡的关键信号组分鉴定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415
南京师范大学
宋仅星
Dap及线粒体Ca2+单向转运体MCU调控烟曲霉对唑类药物的耐受机制
人文社科
博士
CXLX13_355
南京师范大学
戴月舟
先唐剑文化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CXLX13_356
南京师范大学
刘于锋
晚清文人戏曲研究
人文社科
博士
CXLX13_357
南京师范大学
季丹丹
工作记忆子系统对而与写作过程影响的实证研究
人文社科
硕士
CXLX13_358
南京师范大学
姚望
论赛珍珠笔下的中美家庭文化冲突
南京师范大学
梅书原
和集及正规数等数论问题的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386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基于2013年至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基于2013年至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王业享;魏洁云;邵明君;周清晨【期刊名称】《现代管理》【年(卷),期】2024(14)4【摘要】文章基于2013年~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测度。
结合测度结果得知,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三大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呈现出东部 > 中部 > 西部的发展格局。
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得出,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
绘制核密度估计曲线分析得知,全国以及三大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增长态势,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
利用莫兰指数分析可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且空间集聚相对稳定。
利用传统与空间结合的马尔科夫链分析,结果显示,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对与其相邻的低水平省份具有模范带动作用,且发展水平越高,带动作用越明显。
最终得出七条结论与四条建议,对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8页(P639-656)【作者】王业享;魏洁云;邵明君;周清晨【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徐州;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徐州;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徐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相关文献】1.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2.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4.“双碳”目标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时空特征研究——基于2010—2019年面板数据5.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基于2010-2019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第46卷㊀第1期2022年1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Vol.46,No.1Jan.,2022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1037㊀收稿日期Received:2021⁃01⁃13㊀㊀㊀㊀修回日期Accepted:2021⁃06⁃28㊀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㊂㊀第一作者:许浩(248186055@qq.com),教授㊂㊀引文格式:许浩,金婷,刘伟.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1):219-226.XUH,JINT,LIUW.Studyon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J].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2022,46(1):219-226.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1037.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许㊀浩,金㊀婷,刘㊀伟(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㊀南京㊀210037)摘要:ʌ目的ɔ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㊂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㊂ʌ方法ɔ选取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㊁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并处理分析,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15年间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㊂ʌ结果ɔ①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绿色空间变化剧烈,蓝色空间相对稳定;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均呈现出由 减少期 转变为 增长期 的阶段性特征㊂②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破碎度减少,复杂度与连通性增加;绿色空间破碎度及复杂度增加,连通度减少㊂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程度减少,连通度㊁聚集度增加㊂③研究期内常州的蓝绿空间相对动态度最大,无锡最小;常州蓝绿空间破碎度㊁复杂度较高,景观格局变化较为剧烈;苏州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㊂ʌ结论ɔ近15年苏锡常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市间差异明显,必须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㊂关键词:蓝绿空间;时空演变;景观格局;苏锡常都市圈中图分类号:X826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0-2006(2022)01-0219-08Studyon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XUHao,JINTing,LIUWei(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Abstract:ʌObjectiveɔ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isoneofthethreemajormetropolitanareasinJiangsuProvinceandacoreareaoftheYangtzeRiverDelta,China.Sincethe1980s,theurbanization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hasbeendrastic,whereregionalecologicalproblemsurgentlyrequireattention.Theblue⁃greenspaceprovidesthebasistoconstructaregionalecosystem.Quantitativelycharacterizingtheevolutionofthesespacesprovidesabasistoplanthespatialconfiguration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inanecologicallyconsciousmanner.ʌMethodɔUsingremotesensingimagesfrom2003,2008,2013and2018,thedynamicchangemodelandlandscapepatternindexwereusedtoanalyzetheevolutionof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sof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anditsmembercitiesovertherecent15years.ʌResultɔ(1)From2003to2018,thechangein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was-3.52%;thegreenspacechangeddrastically,whilethebluespacewasrelativelystable.Theblueandgreenspaceschangedfroma decreasingperiod toan increasingperiod .(2)Attheclassmetricslevel,thefragmentationofblue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decreased,whileitscomplexityandconnectivityincreased.Bycontrast,thefragmentationandcomplexityofgreenspaceincreased,anditsconnectivitydecreased.Thediversityofblue⁃greenspacedecreasedatthelandscapelevel,whileconnectivityandaggregationincreased.(3)Duringthestudyperiod,changesinblue⁃greenspaceineachmembercityweresimilartothoseinthemetropolitanareas.Changzhouexperiencedthehighest.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degreeofdynamicchange,Wuxiexperiencedthesmallest;theblue⁃greenspaceofChangzhoushowedhigherfragmentationandcomplexity,andthelandscapepatternchangedmoredrastically.Suzhouexperiencedlowdiversity,highconnectivity,andaggregationinblue⁃greenspace.ʌConclusionɔOverthepast15years,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sof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havechangedsignificantly,withcleardifferencesbetweencities.Assuch,thereisaneedtosystematicallyplanandprotecttheregional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isarea.Keywords:blue⁃greenspace;spatial⁃temporalevolution;landscapepatter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㊀㊀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㊁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构成的圈层式结构[1],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3]㊂快速城市化极大影响了都市圈空间格局[4]与生态环境[5-6]㊂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㊁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亟须重视[7-9]㊂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苏锡常都市圈应 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 [10]㊂在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11]中提出了一系列强化生态环境的措施,苏锡常都市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㊂ 蓝绿空间 包括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两类景观空间,是构建可持续㊁有弹性㊁适应性强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㊂本研究中的绿色空间指所有植被覆盖的区域,蓝色空间指区域内的所有自然及人工水体(本研究中的蓝绿空间均不区分人工与自然属性)㊂蓝绿空间结合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12]㊁改善城市热岛效应[13-15]与城市空气质量[16-17],并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18-19]㊂研究区域空间中的蓝绿空间是探究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切入点㊂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区域空间中的蓝绿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刘瑞清等[20]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GIS网格分析研究了浙江省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汤姚楠等[21]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转移矩阵研究了徐州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演变及其异质性;武鹏飞等[22]利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结合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了官厅水库流域景观分布的时空差异;王芳等[23]利用景观格局指数㊁动态变化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太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演变㊂这些研究多关注蓝色或绿色单一类型空间,研究层次为区域空间整体,忽略了内部城市蓝绿空间格局演变的差异性㊂从当前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相关研究[24-27]来看,也发现了上述问题㊂鉴于此,笔者从规模与景观格局两个角度探究苏锡常都市圈及各城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与保护都市圈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㊁无锡㊁常州3市,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口㊁经济㊁文化密集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前的冲积平原上(119ʎ08ᶄ 121ʎ20ᶄE,30ʎ47ᶄ 32ʎ04ᶄN),区域总面积17669.79km2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㊂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网纵横,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比32%,包括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部㊁东南部及太湖东北部为丘陵山区,面积占比20%㊂2019年苏锡常都市圈常住人口达2207.7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38489.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454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6倍[28]㊂1.2㊀数据来源及处理2003年,江苏省正式开始建设苏锡常都市圈,因此以2003年为起始时间来研究蓝绿空间演变有一定的必要性㊂本研究所用的基础数据是苏锡常都市圈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和2018年共4期的LandsatTM(2003年㊁2008年)㊁LandsatOLI(2013年㊁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每期取4幅遥感影像,条带号为118 120,行列号为38 39,为保证数据质量和较高的可比性,尽量选取影像质量高㊁云覆盖少㊁夏季的遥感影像㊂遥感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gscloud.cn),空间分辨率为30m㊂在ENVI5.3软件支持下,经过图像辐射校正㊁几何配准㊁大气校正㊁图像增强处理㊁拼接与裁剪等处理,根据‘国土空间调查㊁规划㊁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29]结合苏锡常都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陆地水域㊁建设用地㊁其他土地6类,得到各期的土地利用数据㊂为保证解译精度,在各矢量图中产生检验点进行精度检验,解译精度达85%,均达到本研究所需(图1)㊂根据本研究对蓝绿空间的定义,蓝色空间即所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中的陆地水域,绿色空间即林地与草地㊂0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底图审图号:苏S(2020)022号㊂下同㊂图1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分布图Fig.1㊀Blue⁃greenspacedistributionmap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1.3研究方法1.3.1㊀动态变化模型1)动态变化幅度模型㊂动态变化幅度(F)反映了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景观类型变化的总体趋势,其计算公式如下:F=Ub-UaUaˑ100%㊂式中:F为某景观类型变化幅度,Ua和Ub分别表示研究初期和末期某景观类型的面积㊂2)动态度模型㊂土地利用动态度(K)可以定量描述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景观类型的变化程度,对比较变化差异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有积极作用,其计算公式如下:K=Ub-UaUaˑ1Tˑ100%㊂式中,T为研究时间范围㊂3)相对动态度模型㊂相对动态度模型可反映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类型变化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R=Kb-KaKa/Cb-CaCa㊂式中:Ka和K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某区域某种景观类型的面积;Ca和C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研究区某景观类型的面积㊂1.3.2㊀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景观格局的变化,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定量描述景观格局演变,结合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联系,可以更好地阐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差异性㊂在都市圈蓝绿空间这类较大尺度的研究中,对其结构影响最大的外力主要是城市化过程中人的活动,景观的破碎化程度㊁连通度和多样性程度是其重要的属性特征㊂因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选取斑块密度指数(PD)㊁景观形状指数(LSI)及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来定量描述研究区内蓝绿空间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各自的演变特征㊂此外,选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㊁蔓延度指数(CONTAG)及聚集度指数(AI)分析研究区内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的动态变化规律㊂各指数计算公式及生态意义详见参考文献[30]㊂2㊀结果与分析图2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Fig.2㊀Thedynamicchangesofthe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2.1㊀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演变特征2003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也相应产生变化,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㊂其中绿色空间显著减少,绿色空间受到强烈干扰,面积大幅降低,动态变化幅度为-15.98%;蓝色空间相对稳定,动态变化幅度为-0.5%(图2)㊂如图2所示,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动态变化,可将其分为2个阶段,具体表现为:2003 2013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度均为负值,蓝绿空间规模持续减少㊂其中绿色空间后5年动态度小于前5年,绿色空间减少速率变慢;蓝色空间后5年动态度大于前5年,蓝色空间减少速度加快㊂201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122.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度均为正值,表明蓝绿空间规模均有所增加㊂2003 2018年间,各城市蓝绿空间的总体相对动态度均为正值,说明3市的蓝绿空间变化趋势与都市圈相似,呈先减后增的阶段性变化㊂2003 2013年,3个城市的绿色空间规模均呈负增长趋势(表1),相对动态度表现为常州>无锡>苏州,常州绿色空间的减少较快,其减少量大于无锡,远大于苏州,占减少总量的54.69%;2013 2018年,3个城市的绿色空间规模均呈正增长趋势,相对动态度表现为常州>苏州>无锡,常州绿色空间的增加较快,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总体增加㊂结合表1与图3可知,常州绿色空间的动态变化分布集中在茅山山脉㊁天目山余脉及长江沿岸等;蓝色空间动态分布集中在金坛区西南部㊁溧阳北部㊁长荡湖沿岸㊁滆湖沿岸等㊂苏州绿色空间分布集中在西山㊁东山㊁大阳山㊁张家港段的长江沿岸及阳澄湖沿岸等;蓝色空间动态变化分布广,集中在吴江区南部㊁昆山南部㊁常熟南部㊁阳澄湖沿岸㊁澄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长江沿岸等㊂无锡绿色空间的动态变化分布集中在灵山㊁惠山㊁天目山余脉及江阴段的长江沿岸等;蓝色空间集中在宜兴北部㊁滆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江阴南部等㊂表1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动态变化Table1㊀Theblue⁃greenspace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dynamicchangesfrom2003to2018景观类型type年份year动态变化幅度/%dynamicchangerange相对动态度/%dynamicchangedegree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蓝绿空间blue⁃greenspace2003 2008-9.981.27-6.224.55-0.582.842008 2013-1.24-4.100.860.511.68-0.352013 20182.970.333.172.040.232.172003 2018-8.46-2.55-2.422.650.800.76蓝色空间bulespace2003 2008-5.391.64-3.4518.91-5.7712.102008 20137.67-3.815.00-11.125.52-7.242013 20180.60-0.162.401.28-0.345.102003 20182.49-2.383.81-4.954.73-7.57绿色空间greenspace2003 2008-16.76-3.64-11.51.430.310.982008 2013-16.20-8.14-7.711.520.760.722013 20188.087.584.981.231.160.762003 2018-24.61-4.78-14.271.540.300.89图3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分布Fig.3㊀Thedynamicdistribution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2.2㊀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2.2.1㊀类型水平研究区4个时期蓝色空间各个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均高于绿色空间(图4),说明蓝色空间的破碎度更高,景观形状更为复杂,布局也更为聚集㊂2003 2018年,蓝色空间的PD呈先减后趋于平缓的整体减少趋势,COHESION呈先减后增的整体增加趋势㊂表现为:2003 2013年,蓝色空间的PD及COHESION均减少,2013 2018年,蓝色空间的PD趋于平缓而COHESION有所增加㊂这表明研2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究区内的蓝色空间虽然受人类活动影响,但在2003 2013年景观形状趋于完整,分布趋于分散;在2013 2018年斑块密度趋于稳定,分布趋于聚集㊂研究区蓝色空间的LSI在2003 2008年减少,在2008 2018年增加㊂2003 2018年,绿色空间的PD持续增加㊂绿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具体表现为在2003 2008年减少,在2008 2018年增加㊂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绿色空间受人类干扰程度加大;随着斑块密度的增加,结构复杂性提高,破碎化程度较大㊂绿色空间的COHESION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较为复杂,说明绿色空间斑块有被其他景观类型分割打破的趋势,分布趋于分散㊂因区域规划建设影响,绿色空间的COHESION变化不稳定,2003 2008年与2013 2018年绿色空间均有连片趋势㊂图4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Fig.4㊀Landscapeindexofclassmetricsandlandscapemetrics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表2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类型水平景观指数Table2㊀Landscapeindexofclassmetrics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景观格局指数landscapeindex年份year蓝色空间bluespace绿色空间greenspace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斑块密度指数/(个㊃km-2)PD20032.53191.52131.16230.21530.09100.157420081.57060.76260.81230.26820.09020.163620131.88760.65390.82060.34070.10930.229020181.97030.63050.82730.45440.14010.3282景观形状指数LSI200338.842138.745124.065222.311523.317920.0992200834.202139.436422.930222.106318.121639.4364201339.311136.799726.074627.937123.515436.7997201842.016737.553828.261229.519524.285737.5538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200398.793199.741499.477499.599099.232099.7435200898.667499.733199.461699.590098.874799.7749201398.562799.673299.450999.387898.742199.7441201898.610599.745399.601999.540798.890599.7600㊀㊀结合表2可知,2003 2018年,各城市绿色空间的PD均在增加,各城市蓝色空间的PD则呈整体减少趋势,说明各城市绿色空间趋于破碎,蓝色空间趋于完整㊂其中:常州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的PD较高,较苏州㊁无锡更破碎,受人类干扰程度更大;苏州蓝色空间的PD总体变化幅度较大,2018年的蓝色空间较2003年更为规整㊂苏州绿色空间的PD较低,说明苏州的绿色空间虽然受到人为干32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扰,但斑块较无锡与常州更趋规整,破碎化程度低㊂研究周期内,常州与无锡蓝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苏州总体呈减少趋势,说明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受人为干扰增大,苏州的蓝色空间受人为干扰减少,形状趋于规整㊂各市绿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景观形状均趋于复杂㊂其中,苏州2003年绿色空间的LSI较高,其景观形状较常州㊁无锡两市更为复杂㊂20032018年,常州蓝色空间的COHESION总体呈减少趋势,苏州㊁无锡呈增加趋势,说明苏州与无锡蓝色空间的连通度更高,蓝色空间布局趋于聚集,常州趋于分散,常州㊁苏州绿色空间的COHESION整体呈减少趋势,无锡呈增加趋势,且COHESION较高,说明常州㊁苏州的绿色空间布局趋于分散,无锡的绿色空间斑块趋于聚集,且较常州㊁苏州更为聚集㊂2.2.2㊀景观水平由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图4)可见,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SHDI并不高,主要是由于蓝绿空间的面积分配不均匀导致㊂在2003 2018年,SHDI呈总体减少趋势,说明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异质性减弱;CONTAG呈先增后减的总体增加趋势,说明景观空间不断被分割,连接性减弱,破碎化程度增加;AI呈先增后减的总体增加趋势,蓝绿空间在布局上趋于聚集(表3)㊂表3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景观水平景观指数Table3㊀Landscapeindexoflandscapemetrics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年份year城市city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指数/%CONTAG聚集度指数AI2003常州Changzhou0.674650.068495.9996苏州Suzhou0.253281.017197.8442无锡Wuxi0.644053.035397.67642008常州Changzhou0.660851.125596.1360苏州Suzhou0.244381.735097.8907无锡Wuxi0.630753.978897.76902013常州Changzhou0.627653.614095.3580苏州Suzhou0.237282.204297.9090无锡Wuxi0.608055.606497.34062018常州Changzhou0.636152.738795.1135苏州Suzhou0.249081.398597.8686无锡Wuxi0.613155.114797.2000㊀㊀由表3可知,总体看各市蓝绿空间的SHDI及CONTAG与都市圈蓝绿空间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的AI呈下降趋势,苏州呈上升趋势,说明2003 2018年间,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趋于分散,苏州趋于聚集㊂常州蓝绿空间的SHDI㊁CONTAG及AI总体变化幅度较大,说明2018年常州蓝绿空间的景观类型面积分布较2003年更趋均匀,景观空间更趋于破碎与分散㊂苏州蓝绿空间的SHDI较低,CONTAG及AI偏高,其景观连接性较好,景观空间变化较为稳定,景观多样性较低,整体分布更为聚集㊂无锡蓝绿空间的景观格局指数较为接近都市圈的整体蓝绿空间指数,说明无锡市的景观类型与苏州㊁常州两市相比较为齐全,分布较为均匀,景观破碎化程度也较高㊂3㊀结㊀论以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㊁2018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通过计算动态变化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从规模与景观格局两个角度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2003 2018年间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㊂1)蓝绿空间规模变化特征: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绿色空间先减后增,变化剧烈;蓝色空间规模总体稳定㊂绿色空间在沿山区域减少趋势明显,包括研究区西侧的茅山山脉与太湖西侧的天目山余脉㊁太湖东侧的大阳山及研究区内的长江东段沿岸㊂蓝色空间在沿湖区域减少趋势明显,包括长荡湖沿岸㊁滆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阳澄湖沿岸等㊂近15年来,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3 2013年是减少期,绿色空间减速趋缓,蓝色空间持续减少;2013 2018年是增长期,绿色空间相比蓝色空间增幅更大㊂2)蓝绿空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在斑块类型水平上,研究期内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的破碎度较绿色空间更高,景观形状更为复杂,布局也更为聚集㊂蓝色空间复杂度及连通性均先减后增,但破碎度整体呈减少趋势,复杂度与连通性呈增加趋势㊂绿色空间破碎度持续增加,复杂度呈增加趋势,连通性总体减少㊂在景观水平上,研究期内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总体减少,连通度㊁聚集度整体增加㊂3)各城市蓝绿空间变化特征:研究期内苏锡常各市的蓝绿空间动态变化趋势与整个都市圈相同,但城市间存在较大差异㊂常州蓝绿空间的动态变化较大,苏州次之,无锡最小㊂其中,常州绿色空4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间的变化剧烈,苏州较为平缓㊂这与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常州溧阳及金坛有连绵的丘陵,受人为干扰较大㊂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总体增加,苏州减少㊂从斑块水平上来看,各城市绿色空间破碎度逐年增加,常州绿色空间更为破碎㊂常州与苏州绿色空间的连通度呈减少趋势,无锡呈增加趋势㊂各城市蓝色空间的破碎度呈减少趋势㊂常州蓝色空间更为破碎,苏州蓝色空间的破碎度变化较为剧烈㊂常州与无锡蓝色空间更趋复杂,苏州更趋规整㊂常州蓝色空间连通度减少,苏州与无锡增加㊂从景观水平上来看,各城市蓝绿空间多样性减少㊁连通度增加,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趋于分散,苏州趋于集聚㊂常州蓝绿空间的多样性程度㊁连通度及聚集度变化较为剧烈,苏州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㊂鉴于此,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格局提出如下保护策略:其一,保护蓝绿空间用地规模㊂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减小,绿色空间尤为明显㊂因此苏锡常都市圈应进一步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生态管控,保护其用地规模,控制城市扩张,对不同城市应统一严格保护林地与生态水域,加强对茅山㊁天目山㊁太湖㊁滆湖㊁长荡湖等重要蓝绿空间的管控,坚守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与生态水域,控制河流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㊂加强三市之间蓝绿空间规模的落实与规划控制和管理,协调管控长江沿岸及太湖沿岸㊂其二,强化蓝绿空间格局连通性㊂从研究结果来看,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破碎度较高,尤其绿色空间更趋破碎,连通度减少㊂因此应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蓝绿空间资源,连接内外大型绿地㊁小面积零星分布的绿地㊁湖泊㊁河流等各蓝绿空间,将零散的蓝绿空间集中化,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提高蓝绿空间的连通性㊂建议以太湖㊁滆湖㊁长荡湖㊁阳澄湖等大型湖泊为骨架,茅山㊁天目山等林地为桥梁,构建大型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生态网络,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廊道,不断完善都市圈山水格局的连通性㊂其三,实施蓝绿空间分区保护政策㊂苏锡常都市圈内部蓝绿空间布局不平衡,各城市㊁各区域蓝绿空间格局变化不同㊂应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结构特征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及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对都市圈蓝绿空间格局进行分区保护与优化㊂在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增加点状绿地以及人工湖泊㊁池塘等水体景观㊂在城市边缘区的蓝绿空间尺度大,连续性强,范围广,应根据它们在城市结构中的功能与结构重要性㊁景观生态敏感性程度和使用需求,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31]㊂环太湖地区,应加强太湖水环境治理,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㊁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在长江沿岸地区,应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岸线保护,拓展江堤林带㊂在西部与南部的丘陵山区,应加强水土保持,整治退化的生态景观,完善自然保护区㊁森林公园㊁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级别的保护网络㊂受遥感影像分辨率的制约,本研究提取的绿色空间以林地为主,蓝色空间以中大型水域为主,基于更高分辨率影像的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析㊂未来应进一步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预测㊂参考文献(reference):[1]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25(1):30-33.ZOUJ,CHENXH.There⁃under⁃standingofthespatialplanningfortheurbansystemwithJiangsuProvinceasthecase[J].CityPlanRev,2001,25(1):30-33.DOI:10.3321/j.issn:1002-1329.2001.01.006.[2]顾朝林,俞滨洋,薛俊菲,等.都市圈规划:理论㊃方法㊃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GUCL,YUBY,XUEJF,etal.Metropolitanareaplan⁃ning:theory,methodandcase[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7.[3]马燕坤,肖金成.都市区㊁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20,34(1):18-26.MAYK,XIAOJC.Definitionandcomparativeanalysisofmetropolitanareas,met⁃ropolitancirclesandurbanagglomerations[J].EconManag,2020,34(1):18-26.DOI:10.3969/j.issn.1003-3890.2020.01.005.[4]李仙德,宁越敏.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2,32(3):282-288.LIXD,NINGYM.Reviewandprospectonur⁃banagglomeration[J].SciGeogrSin,2012,32(3):282-288.DOI:10.13249/j.cnki.sgs.2012.03.005.[5]MATTEUCCISD,MORELLOJ.Environmentalcon⁃sequencesofexurbanexpansioninanagriculturalarea:thecaseoftheArgen⁃tinianPampasecoregion[J].UrbanEcosyst,2009,12(3):287-310.DOI:10.1007/s11252-009-0093-z.[6]ELMQVISTT,FRAGKIASM,GOODNESSJ,etal.Urbanization,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M].NewYork:Springer,2013.[7]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等.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地理学报,2016,71(4):531-550.FANGCL,ZHOUCH,GUCL,etal.Aproposalforthetheoreticalanalysisoftheinteractivecoupledeffectsbetweenurbanizationandtheeco⁃environmentinmegaurbanagglomerations[J].JGeogrSci,2016,71(4):531-550.DOI:10.1007/s11442-017-1445-x.[8]刘敏,许世远,侯立军,等.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资源科学,2010,32(8):1533-1537.LIUM,XUSY,HOULJ,etal.Dynamicvariationsandenviron⁃522.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mentaleffects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intheYangtzeDeltaregion[J].ResourSci,2010,32(8):1533-1537.[9]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EB/OL].(2016-06-01)[2021-01-12].http://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1606/t20160603_96218.html>code=&state=123.[10]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12-01)[2021-01-1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l.[11]董良鹏,江志红,沈素红.近十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变化及其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4,37(2):146-154.DONGLP,JIANGZH,SHENSH.Urbanheatislandchangeanditsrelationshipwithurbanizationofurbanagglomera⁃tionsinYangtzeRiverDeltainpastdecade[J].TransAtmosSci,2014,37(2):146-154.DOI:10.13878/j.cnki.dqkxxb.2014.02.002.[12]SADLERJ,BATESA,HALEJ,etal.Bringingcitiesalive:Theimportanceofurbangreenspacesforpeopleandbiodiversity[M]//GASTONKJ.Urbanecolog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230-260.[13]GUNAWARDENAKR,WELLSMJ,KERSHAWT.Utilisinggreenandbluespacetomitigateurbanheatislandintensity[J].SciTotalEnviron,2017,584/585:1040-1055.DOI:10.1016/j.scitot⁃env.2017.01.158.[14]KONGFH,YINHW,JAMESP,etal.EffectsofspatialpatternofgreenspaceonurbancoolinginalargemetropolitanareaofeasternChina[J].LandscUrbanPlan,2014,128:35-47.DOI:10.1016/j.landurbplan.2014.04.018.[15]周雯,曹福亮,张瑞,等.绿地格局对城市地表热环境调节作用的多尺度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3):133-141.ZHOUW,CAOFL,ZHANGR.Multi⁃scalea⁃nalysisoftheeffectsofgreenspacepatternontheurbansurfacethermalenvironment[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20,44(3):133-141.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811056.[16]MANESF,INCERTIG,SALVATORIE,etal.Urbanecosystemservices:treediversityandstabilityoftroposphericozoneremoval[J].EcolAppl,2012,22(1):349-360.DOI:10.1890/11-0561.1.[17]俞琳琳,胡海波,余伟.城市绿地类型对大气PM2.5浓度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3):179-184.YULL,HUHB,YUW.EffectsofurbangreenspacesonPM2.5concentrationsinatmosphere[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20,44(3):179-184.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811039.[18]GASCONM,TRIGUERO⁃MASM,MARTÍNEZD,etal.Mentalalhealthbenefitsoflong⁃termexposuretoresidentialgreenandbluespaces:asystematicreview[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2015,12(4):4354-4379.DOI:10.3390/ijerph120404354.[19]WHITEMP,ALCOCKI,WHEELERBW,etal.Wouldyoubehappierlivinginagreenerurbanarea?afixed⁃effectsanalysisofpaneldata[J].PsycholSci,2013,24(6):920-928.DOI:10.1177/0956797612464659.[20]刘瑞清,李加林,何改丽,等.浙江省绿地系统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损益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8,37(10):3119-3129.LIURQ,LIJL,HEGL,etal.SpatiotemporalvariationandecosystemservicevalueassessmentofgreenspacesysteminZhejiangProv⁃ince,China[J].ChinJEcol,2018,37(10):3119-3129.DOI:10.13292/j.1000-4890.201810.034.[21]汤姚楠,王佳,周伟奇.区域景观格局视角的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研究:以徐州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59-268.TANGYN,WANGJ,ZHOUWQ.Researchonoptimi⁃zationofgreenspaceecologicalnetworkbasedonregionalland⁃scapepatterns:acasestudyofXuzhouCityinJiangsuProvince[J].ChinJAgricResourRegPlan,2020,41(1):259-268.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00132.[22]武鹏飞,宫辉力,周德民.近30年官厅水库流域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J].生态学杂志,2011,30(10):2335-2342.WUPF,GONGHL,ZHOUDM.Recent30yearsspatiotemporalevolutionoflandscapestructureinKwantingReservoirwatershedofBeijing[J].ChinJEcol,2011,30(10):2335-2342.DOI:10.13292/j.1000-4890.2011.0318.[23]王芳,谢小平,陈芝聪.太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11):3720-3730.WANGF,XIEXP,CHENZC.DynamicevolutionoflandscapespatialpatterninTaihuLakebasin,China[J].ChinJApplEcol,2017,28(11):3720-3730.DOI:10.13287/j.1001-9332.201711.011.[24]CHENY,ZHANGN.Urbanheatislandmitigationeffectivenessunderextremeheatconditions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J].JApplMeteorolClimatol,2018,57(2):235-253.DOI:10.1175/jamc-d-17-0101.1.[25]涂小松,濮励杰.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及其生态环境响应[J].地理研究,2008,27(3):583-593.TUXS,PULJ.Spatio⁃temporalpatternoflandusechangeanditseco⁃environ⁃mentalresponseinSuzhou⁃Wuxi⁃Changzhouregion[J].GeogrRes,2008,27(3):583-593.DOI: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12.[26]申世广,刘小钊,范晨璟.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空间布局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1):20-25.SHENSG,LIUXZ,FANCJ.Studyonspatiallayoutofgreeningsystem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basedo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J].ModUrbanRes,2018,33(11):20-25.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8.11.004.[27]范晨璟,田莉,申世广,等.1990 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1):13-19.FANCJ,TIANL,SHENSG,etal.Analysisonthelandscapepatternchangeoftheurbanandgreenecological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1990to2015[J].ModUrbanRes,2018,33(11):13-19.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8.11.003.[2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29]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土空间调查㊁规划㊁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EB/OL].(2020-11-17)[2021-05-09].http://gi.mnr.gov.cn/202011/t20201120_2589186.html.[30]邬建国.景观生态学 格局㊁过程尺度与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6-120.WUJG.Landscapeecologypattern,process,scaleandhierarchy[M].2rded.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7:106-120.[31]叶林,邢忠,颜文涛.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精明规划研究:核心议题㊁概念框架和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7(1):30-38.YEL,XINGZ,YANWT.Smartplanningofurban⁃fringegreenspaces:coreissues,conceptualframeworkandplanningstrat⁃egies[J].UrbanPlanForum,2017(1):30-38.DOI:10.16361/j.upf.201701004.(责任编辑㊀郑琰燚)622. All Rights Reserved.。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现实窘境与实现路径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现实窘境与实现路径作者:雷永阔汤欣燕来源:《党政研究》2024年第03期〔摘要〕县域涵盖县城、乡镇和村庄,是衔接城市与乡村的天然枢纽。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遵循。
大力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旨在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增强乡村发展主体性,以城乡协调互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机理在于其能够协助解决人口规模巨大问题、承接产业转移、聚合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从而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生活方式等途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扎实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更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完善县域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城乡产业分工布局、加强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补齐县域生态文明短板。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27/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4)03-0057-1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
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2013-2023年全国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年均1%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6.16%〔1〕。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的城镇化率均高于70%,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80%,达到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水平;而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尚且不到60%。
可见,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瓶颈是东西经济差距大、城乡差距大,发达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
怎样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演化态势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科研热词 中国 面板数据模型 需求导向型政策 长三角地区 铜资源 转型期 转型性矛盾纠纷 路径 网络化 绿洲城市 综合交通运输 结构性矛盾纠纷 空间生长 空间差异演变 空间尺度 离岸服务外包 生活性矛盾纠纷 点轴系统 演化轨迹 泛长江三角洲 比较优势演化 服务业 景观多样性 旅游人才 旅游业绩效 新疆 影响因素 工业化进程 就业分化 安全评价 失地农民 城镇化 城市规模 城市体系 城市产出 城乡路网 地理集中 土地利用 区域空间结构 创新政策 创新券政策 分枝维数 分形 关联维数 产业尺度 乡村社会变迁 中小企业 r-q模型 psr模型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2011年 科研热词 隶属网络 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软件产业集群 货币信贷 负外部性 评价 认识螺旋 西北五省区 网络可视化 经济地位 空间自相关 空间相关性 空间数据模型 知识螺旋 知识管理 演化机制 波士顿矩阵法 治理类型 治理失灵 治理 江苏省 比较 暗默知识 时空动态演化 收人流动性 开发开放 大城市 地理集中指数 国家治理 回归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居民 入境和目的地客源市场 人口安全 亲景度和竞争态 上海 moran's i gcpa模型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
㊀第20卷㊀第3期2022年6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0㊀No 3Jun 2022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陈赛赛㊀李祉宣㊀张明娟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㊀南京㊀210095㊀收稿日期:2020-10-12∗基金项目:江苏省省级创新创业项目 江苏省古树名木时空分布与文化价值研究 (201810307057X)㊀第一作者:陈赛赛(1997-)ꎬ女ꎬ本科生ꎬ研究方向为古树名木保护ꎮE-mail:css199711@163 com㊀通信作者:张明娟(1979-)ꎬ女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植物与景观生态学ꎮE-mail:zhang ̄mj@njau edu cn摘要:古树是珍贵的自然遗产ꎬ梳理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有助于了解国内外古树研究的异同ꎬ为今后的古树研究提供新思路ꎮ文章以 webofscience 和中国CNKI学术期刊为数据来源ꎬ以1980 2019年为检索期限ꎬ并以 oldtrees ancienttrees heritagetrees 和 古树名木 古树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统计ꎬ对比分析国内外古树研究在刊文期刊㊁热点研究领域及高被引频次论文等方面的差异ꎬ结果发现:国外对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较高ꎬ刊文期刊包括Nature㊁Science等知名期刊ꎬ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古树特定种类生理特性ꎬ以及古树与森林关系等方面ꎻ国内对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较低ꎬ刊文期刊影响力也较低ꎬ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古树资源调查㊁古树保护对策㊁古树复壮养护技术等领域ꎮ基于对比分析结果ꎬ建议国内研究应拓展国际视野ꎬ加强古树生态价值㊁生理特性等领域研究ꎻ国外应进一步重视古树资源调查与统计ꎬ了解古树分布特点ꎮ关键词:古树研究ꎬ热点研究领域ꎬwebofscienceꎬCNKI学术期刊DOI:10.12169/zgcsly.2020.10.12.0002ProgressinNationalandInternationalResearchonOldtreesChenSaisai㊀LiZhixuan㊀ZhangMingjuan(CollegeofHorticulture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Abstract:Oldtreesarepreciousnaturalheritages.Thereviewofnationalandinternationalresearchprogressinoldtreesishelpfulforunderstanding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heresearchonoldtreesathomeandabroadꎬandprovidesnewideasforthefuturestudyofoldtree.Thisstudyuses oldtrees ꎬ ancienttrees ꎬ heritagetrees and ancientandfamoustrees(inChinese) askeywordstosearchandretrievedatain1980-2019from webofscience andChinaAcademicJournals(CNKI)ꎬtocomparethedifferencesofoldtreesresearchathomeandabroadinjournalsꎬresearchhotspotsandpaperswithhighcitationfrequency.Theresultsshowthatthestudyofoldtreesishighlyvaluedabroadꎬgivingpriorityto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specificspeciesofoldtree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oldtreesandforestsꎬandtheresearchresultsgetpublishedinhighimpactfactorjournalslikeNatureandScience.TheresearchonoldtreesinChinaisinsufficientlycarriedoutandconcentratedonoldtreeresourcesinvestigationꎬoldtreeprotectionstrategiesꎬoldtreerejuvenationandconservationtechnologyꎬwhichareoftenpublishedonlowimpactfactorjournals.BasedonthecomparativeanalysisꎬitissuggestedthatChinesescholarsshouldbroadentheirvisionstostrengthentheresearchontheecologicalvalueand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oldtreeswhiletheresearchonoldtreeinvestigationandstatisticsshouldbeenhancedinothercountries.Keywords:oldtreeresearchꎬresearchhotspotꎬwebofscienceꎬChinaAcademicJournals(CNKI)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0卷㊀㊀古树作为自然界的活化石ꎬ历经千百年风霜洗礼ꎬ具有极高的自然㊁文化㊁生态和科研价值ꎮ国外对于古树研究起源较早ꎬ在20世纪40年代已开展古树的保护工作ꎬ并分析古树生长不良的原因[1]ꎮ国外古树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树生理特性㊁特定种㊁生态价值等方面ꎮ各国对于古树的定义有所不同ꎬ如美国㊁德国等提出ꎬ古树不仅指树龄大于50年以上的树木ꎬ且与其树龄㊁稀有度㊁大小和历史独特价值等相关[2-3]ꎻ英国古树保护协会提出ꎬ古树指在树龄㊁大小或生存环境上具备生态㊁文化㊁美学价值的树木[4]ꎮ以树龄为基础ꎬ国外将自然和人文价值属性作为古树定义的判定依据ꎬ与国内仅以树龄大小为古树判定依据有所不同ꎮ由此可见ꎬ国外对古树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涵盖古树和名木两种范畴ꎮ新中国成立后ꎬ我国于1963年提出古树的最初标准:1)有纪念意义ꎬ2)树形奇特㊁有历史传说ꎬ3)国内或世界上稀有ꎬ4)年代比较悠久[5]ꎮ自1996年全国绿化委员会颁布«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决定»以来ꎬ各地政府相继开展古树普查建档㊁保护管理等措施以提高对古树的重视ꎮ根据2001年全国绿化委员会㊁国家绿化局颁布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ꎬ古树是指树龄达到100年的树木[6]ꎮ目前ꎬ我国古树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古树资源调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ꎮ由于我国古树养护办法落后㊁保护观念浅薄㊁人为破坏严重等因素影响ꎬ古树生存现况仍不乐观ꎮ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㊁热点领域㊁刊文期刊及高被引频次论文ꎬ探究国内外古树研究异同ꎬ为我国今后古树研究开拓新思路ꎮ1国外古树研究进展1 1概况国外古树研究以WebofScience为数据来源ꎬ以 oldtrees ancienttrees heritagetrees 等为主题检索词ꎬ以SCI核心期刊为二次筛选标准ꎬ以1980 2019年为检索时间ꎬ共收集古树研究论文132篇ꎬ主要涉及生物学㊁环境科学㊁生态学㊁林学等学科ꎮ国外古树研究论文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ꎬ早期古树研究较为缓慢ꎮ自2000年起ꎬ古树论文数量迅速增长ꎬ说明国外对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图1)ꎮ图1㊀国外古树研究论文数量与年份统计1 2刊文期刊及热点研究领域为探究国外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ꎬ根据2018年SCI期刊影响因子将期刊划分为高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ȡ10 0)㊁中影响因子期刊(3 0ɤ影响因子<10 0)㊁低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3 0)ꎮ结果发现ꎬ高影响因子期刊共7本ꎬ包括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Nature㊁Science等ꎬ共发表论文12篇ꎬ主要围绕古树个体生理状况㊁古树生态价值与气候变化关系展开ꎻ中影响因子期刊共31本ꎬ包括GlobalChangeBiology㊁ConservationLetters等ꎬ发表论文71篇ꎬ主要涉及古树生理特性㊁古树与森林㊁古树树龄研究等方面ꎻ低影响因子期刊共40本ꎬ包括JournalofVegetationScience㊁ForestScience等ꎬ发表论文48篇ꎬ主要围绕特定种类古树研究㊁古树保护管理等方面展开ꎬ领域较广泛ꎮ特定种类古树研究是指以某一树种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古树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数量最多ꎬ共26篇(表1)ꎬ其中TreePhysiology和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分别发表论文5篇和4篇ꎬ为发表数量最多的刊物ꎮ特定种类古树的研究对象包括猴面包树(AdansoniadigitataL )[7]㊁油橄榄(OleaeuropaeaL )[8]㊁银杏(GinkgobilobaL )[9]等ꎬ研究内容多以特定古树为例ꎬ分析古树生理特性㊁生态作用等ꎮ古树个体生理状况研究是指分析古树的细胞841㊀第3期㊀陈赛赛㊀李祉宣㊀张明娟: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㊀㊀结构㊁生物特性等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19篇(表1)ꎬ其中早期研究为1991年Vannoordwijk等[10]以古树根系为研究对象ꎬ分析潮湿热带地区酸性土壤中古树根系的渗透作用ꎻ后期古树生理特性研究包括古树组织生长影响因素[11]㊁光合作用影响因素[12]㊁水分利用效率[13]等ꎮ古树个体生理状况领域是古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同时也是国外古树研究的核心领域ꎮ古树与森林关系研究是指以古树和森林为研究对象ꎬ以两者的相互作用为研究目的ꎬ开展生态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表1)ꎮ该领域论文共20篇ꎬ主要侧重于宏观生态学ꎬ多与生物量[14]㊁生物多样性[15]㊁森林密度[16]等相结合ꎬ探讨古树与森林的潜在关系ꎮ特定区域古树研究是指研究某一区域范围内古树的资源分布㊁生存现状等问题ꎬ该领域研究论文共20篇(表1)ꎮ在国外ꎬ该领域发展较晚ꎬ重视程度不足ꎬ首篇研究论文刊登于1998年ꎮ该区域研究范围划定较广ꎬ大至亚马逊森林[17]㊁小至澳门城市[18]ꎮ该领域研究以某一区域为限制因素ꎬ从空间角度探索古树的分布特点[19]㊁生长现状[20]㊁物种多样性[21]ꎬ分析该区域自然状况ꎮ古树树龄研究是指古树树龄测定㊁分析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13篇(表1)ꎬ始于1998年ꎬ发展较为平稳ꎮ古树树龄因其难以判断性成为热点研究领域ꎮ表1㊀国外古树热点研究领域概况古树研究领域㊀㊀研究视角发表论文篇数㊀㊀㊀主要发表期刊特定种类古树以某一树种为研究对象26TreePhysiologyꎬ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古树个体生理状况古树细胞结构ꎬ生物特性等19TreePhysiologyꎬ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古树与森林关系㊀以古树和森林为研究对象ꎬ以两者的相互作用为研究目的ꎬ开展生态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20㊀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ꎬBiodiversityandConservation特定区域古树㊀某一区域为范围限制ꎬ研究该区域内古树的资源分布㊁生存现状等问题20㊀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ꎬ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古树树龄古树树龄测定㊁分析13TreePhysiology1 3高被引频次论文132篇论文平均被引用量29 88次ꎬ被引用量大于50次小于100次共11篇ꎬ被引用量大于100次共10篇ꎮ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古树生理特性㊁古树与森林㊁特定种类古树研究3个领域ꎮ排名前5的高被引论文中ꎬ3篇为古树生理特性研究ꎮ被引量最高的文章共被引353次ꎬ该文以年幼黄松(Pinusarizonica)为研究对象ꎬ发现古树的低输水能力可能导致大气孔的关闭ꎬ从而降低古树光合速率ꎬ木材产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与呼吸作用有关[22]ꎮ被引用量第2的文章共被引296次ꎬ该文提出古树和年幼树木的水力学传导率存在差异ꎬ水力传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树黄松的光合作用[23]ꎮ被引量第5的文章共被引171次ꎬ文中以特定古树花旗松(Pseudotsugamenziesii)为研究对象ꎬ基于达西定律的模型以研究水力限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24]ꎮ被引量第3的文章共被引203次ꎬ该文指出ꎬ由于古树受到外界因素影响ꎬ世界上所有的古树都面临衰败的危机ꎬ且古树的衰败将会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ꎬ目前仅热带雨林等干扰较少地区维持一定的古树数量[25]ꎮ被引量第4的文章共被引187次[26]ꎬ文中以特定古树种类 橡树(Quercuspalustris)为研究对象ꎬ探索古橡树与甲虫的关系ꎬ得出古橡树是濒危甲虫的重要栖息地ꎬ提出需要保护古橡树ꎬ为甲虫提供生存场所ꎮ2国内古树研究进展2 1概况国内古树研究以中国各类学术期刊为数据来源ꎬ以1980 2019年为检索时间ꎬ以 古树名木 古树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ꎮ经统计ꎬ古树相关论文共2444篇ꎬ其中ꎬ博士学位论文6篇ꎬ硕士学位论文106篇ꎬ国际会议论文6篇ꎬ中国会议论文59篇ꎬ报纸文章76篇ꎬCSCD核心期刊论文仅70篇ꎮ为更科学地了解国内古树研究热点趋势ꎬ统计时将古树个例报道和新闻共746篇不计入本次研究ꎮ2 2刊文期刊及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古树研究多集中在古树资源调查㊁古树94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0卷保护对策㊁古树养护复壮技术㊁古树信息化研究等方面(表2)ꎮ目前ꎬ国内曾刊登过古树研究论文的期刊共540个ꎬ其中刊登古树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3的期刊是«国土绿化»(326)㊁«绿色科技»(72)㊁«现代农业科技»(72)ꎮ«国土绿化»作为刊登古树研究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ꎬ反映其对古树研究的重视ꎬ但多数论文以个例报道和新闻短评为主ꎬ科学型研究论文极其稀少ꎮ根据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ꎬ刊登古树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3的核心期刊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5篇㊁«浙江农林大学学报»4篇㊁«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篇ꎮ表2 国内古树热点研究领域概况古树研究领域㊀㊀研究视角发表论文篇数发表核心期刊数㊀㊀㊀主要发表期刊古树资源调查以某一区域为研究范围ꎬ开展古树资源调查㊁生长现状㊁保护情况等方面的研究8259«现代农业科技»«绿色科技»«现代园艺»«华东森林经理»古树保护对策对古树研究提出保护性建议7948«现代农业科技»«国土绿化»«绿色科技»«现代园艺»古树复壮养护技术对生长状况不良㊁患有病虫害㊁生境恶劣等处于危险情况的古树开展复壮㊁养护技术研究3829«现代园艺»«国土绿化»«现代农业科技»«中国园艺文摘»古树信息化采取地理信息系统㊁数据库㊁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展开古树研究806«华东森林经理»«福建林业科技»«国土绿化»«中国园林»古树价值评价对古树名木的基本价值㊁生态价值㊁科研价值㊁景观价值㊁社会价值等开展评价607«安徽农业科学»«林业经济问题»«林业建设»㊀㊀古树资源调查类研究主要关注古树分布㊁生长现况㊁保护状况等ꎮ该领域研究论文825篇(表2)ꎬ自2000年论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图2)ꎬ为我国古树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ꎮ该类研究主要发表期刊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绿色科技»等ꎮ由于受全国古树资源普查的影响ꎬ省㊁市㊁县及风景区等单位机构多对范围内古树开展系统性资源调查和研究ꎮ图2㊀国内古树研究论文数量与年份统计㊀㊀古树保护对策类研究主要关注古树的保护性政策㊁经营管理策略㊁法律法规等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794篇(表2)ꎮ自1995年起ꎬ该领域成为研究热点ꎬ论文数量大幅增加(图2)ꎬ如1981年张秀英[27]指出古树对树种规划的参考价值ꎬ并提出制定法律法规等以推动古树保护研究ꎮ古树保护类研究主要发表期刊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国土绿化»等ꎮ古树复壮养护技术研究是指对生长状况不良㊁患有病虫害㊁生境恶劣等处于危险情况的古树开展的复壮㊁养护技术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382篇(表2)ꎬ主要发表期刊包括«现代园艺»«国土绿化»等ꎮ1980-1994年ꎬ复壮养护技术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图2)ꎻ1995年起ꎬ开始重视古树复壮养护ꎬ如2002年孙光明等[28]首创以古树为研究对象ꎬ探讨古树衰败的原因ꎬ并提出古树复壮技术可以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开展ꎮ自2005年以后ꎬ古树信息化㊁价值评价类论文大大增多ꎮ古树信息化研究是指采取地理信息系统㊁数据库㊁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而开展的古树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80篇(表2)ꎬ绝大部分发表于2000年以后(图2)ꎬ如2003年051㊀第3期㊀陈赛赛㊀李祉宣㊀张明娟: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㊀㊀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元胜等[29]以北京香山公园古树信息管理系统为例ꎬ在技术层面介绍了如何开发满足管理需求的古木地理信息系统ꎬ为后期古树地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ꎮ古树价值评价研究是指对古树名木的基本价值㊁生态价值㊁科研价值㊁景观价值㊁社会价值等开展评价的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60篇ꎬ首篇论文发表于2005年ꎮ2 3高被引频次论文高被引论文多集中在古树保护复壮技术㊁资源调查两方面ꎮ例如ꎬ2004年胡坚强等[30]于«福建林业科技»发表的«古树名木研究概述»为被引量最高的论文ꎬ共143次ꎮ该文解释了古树定义ꎬ列举了名木标准ꎬ并系统性地从古树保护意义㊁古树衰老及死亡原因㊁古树保护现状㊁古树复壮措施4个方面ꎬ详细介绍了中国早期古树保护情况及养护技术ꎮ被引量第2的论文为2002年孙光明等[28]在«河南林业科技»发表的«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ꎬ共被引96次ꎮ被引量第3的论文为1999年熊和平[31]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发表的«南方古树名木复壮技术研究»ꎬ共被引74次ꎬ介绍了古树衰败原因及复壮方法ꎮ3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对比1)古树树龄测定技术ꎮ国外Douglass[32]最早于1914年创立年轮气候学法以判断古树树龄ꎬ并提出14C年龄测定法㊁AMS测定法等先进的测定技术ꎮ国外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统计方法开展测定仪器的研究ꎬ为古树树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ꎮ而国内古树树龄研究时间相对较晚ꎬ于1985年在«中国园林»首次提出采取年轮分析的古树树龄测定技术[33]ꎬ并在研究后期ꎬ以国外树龄研究技术为基础ꎬ进一步改善并提出人文史料鉴定法等树龄测定法[34]ꎮ2)古树个体生理特性ꎮ国际上对古树个体生理特性研究较为重视ꎬ发表多篇顶级期刊论文ꎬ被引量前5的共有3篇是开展古树的生理特性研究ꎮ在该研究方向ꎬ国外多从古树的结构出发ꎬ研究其组织㊁器官等与光合作用㊁呼吸作用等之间的相关性ꎬ从生理生态角度为古树保护提出科学建议ꎮ国内多数关于古树个体生理生态的研究层次较浅ꎬ主要与营养物质吸收[35]㊁古树根系分布[36]等相关ꎬ建议我国应重视古树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ꎬ为古树复壮技术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ꎮ3)古树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ꎮ国际上对古树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研究ꎬ重视开展高质量的古树与生物量㊁气候变化㊁碳储存量㊁物种多样性等生态方面研究ꎬ有利于了解过去自然环境的变化因素及古树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ꎬ为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研究开辟了新方向ꎮ而国内开展古树生态作用的研究较少ꎬ且多数集中于宣传保护方面[37]ꎬ基于实验基础的研究较少ꎬ且忽视古树与生态价值联系的研究ꎮ4)古树资源调查ꎮ国外对古树资源的调查类报告较少ꎮ而我国古树资源调查范围大至全国[38-39]㊁小至风景区[40]ꎬ有利于了解古树生存现况㊁分布情况ꎬ为开展古树的种质资源调研㊁保护措施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ꎮ5)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ꎮ在发表期刊类型方面ꎬ国外古树研究论文发表期刊质量较高ꎬ包括Nature㊁Science等高知名度期刊ꎬ反映了国外对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较高ꎮ而我国古树的研究仍较浅ꎬ国内发表古树相关论文的核心期刊也较少ꎮ综上所述ꎬ国内外古树研究在热点研究领域㊁发表期刊质量及研究重视程度等方面差距较大ꎮ国内研究还需拓展国际视野ꎬ就目前而言ꎬ应加强开展古树与生态㊁特定种类古树㊁古树生理特性㊁古树树龄等领域的研究ꎻ国外应进一步重视古树资源调查与统计ꎬ以了解古树分布特点ꎮ参考文献[1]付炳鑫.古树名木园林价值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ꎬ2018.[2]MARTINJ.Ancienttreesinthelandscape:Norfolk sarborealheritage[J].AgriculturalHistoryꎬ2013ꎬ87(3):419-420.[3]COATESP.Americanperceptionsofimmigrantandinvasivespecies:strangersontheland[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cPressꎬ2006.[4]詹运洲ꎬ周凌.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的思考:以上海的实践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ꎬ2016(1):106-115.[5]王洁.基于Web的三亚市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ꎬ2014.[6]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EB/OL].15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0卷(2001-09-26)[2020-10-12].https://code.fabao365.com/law_216377.html.[7]PATRUTAꎬWOODBORNESꎬPATRUTRTꎬetal.ThedemiseofthelargestandoldestAfricanbaobabs[J].NaturePlantsꎬ2018ꎬ4(7):423-426.[8]CRISCUOLONꎬGUARINOFꎬANGELINICꎬetal.HighbiodiversityarisesfromtheanalysesofmorphometricꎬbiochemicalandgeneticdatainancientolivetreesofsouthofItaly[J].Plantsꎬ2019ꎬ8(9):297.[9]RUSSOVꎬRAGOAꎬRUSSOGMꎬetal.Ginkgobiloba:anancienttreewithnewarrhythmicsideeffects[J].JournalofPostGraduateMedicineꎬ2011ꎬ57(3):221.[10]VANNOORDWIJKMꎬWIDIANTOꎬHEINENMꎬetal.Oldtreerootchannelsinacidsoilsinthehumidtropics:importantforcroprootpenetrationꎬwaterinfiltrationandnitrogenmanagement[J].DevelopmentsinPlantandSoilSciencesꎬ1991ꎬ45:423-430.[11]MENCUCCINIMꎬOÑATEMꎬPEÑUELASJꎬetal.NosignsofmeristemsenescenceinoldScotspine[J].JournalofEcologyꎬ2014ꎬ102(3):555-565.[12]RUSTSꎬROLOFFA.Reducedphotosynthesisinoldoak(Quercusrobur):theimpactofcrownandhydraulicarchitecture[J].TreePhysiologyꎬ2002ꎬ22(8):597-601.[13]PHILLIPSNꎬBONDBJꎬMCDOWELLNGꎬetal.CanopyandhydraulicconductanceinyoungꎬmatureandoldDouglas ̄firtrees[J].TreePhysiologyꎬ2002ꎬ22(2/3):205-211.[14]SHUSMꎬZHUWZꎬWANGWZꎬetal.Effectsoftreesizeheterogeneityoncarbonsinkinoldforest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ꎬ2019ꎬ432:637-648.[15]SALICKJꎬAMENDAꎬANDERSONDꎬetal.TibetansacredsitesconserveoldgrowthtreesandcoverintheeasternHimalayas[J].BiodiversityandConservationꎬ2007ꎬ16(3):693-706. [16]NILSSONSGꎬNIKLASSONMꎬHEDINJꎬetal.Densitiesoflargelivinganddeadtreesinold ̄growthtemperateandborealforest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ꎬ2002ꎬ161(1/3):189-204.[17]CHAMBERSJQꎬHIGUCHINꎬSCHIMELJP.AncienttreesinAmazonia[J].Natureꎬ1998ꎬ391(6663):135-136.[18]ZHANGHꎬLaiPYꎬJIMCY.SpeciesdiversityandspatialpatternofoldandprecioustreesinMacau[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ꎬ2017ꎬ162:56-67.[19]LAIPYꎬJIMCYꎬTANGGDꎬetal.Spatialdifferentiationofheritagetreesintherapidly ̄urbanizingcityofShenzhenꎬChina[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ꎬ2019ꎬ181:148-156. [20]ZHANGXLꎬWANGLHꎬLiuZꎬetal.Thecurr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forconservationofancientandfamoustreesinLaoshanꎬQingdaoꎬChina[J].CienciaRuralꎬ2019ꎬ49(10):13. [21]JIMCYꎬZHANGH.Speciesdiversityandspatialdifferentiationofold ̄valuabletreesinurbanHongKong[J].UrbanForestryandUrbanGreeningꎬ2013ꎬ12(2):171-182.[22]YODERBJꎬRYANMGꎬWaringRHꎬetal.Evidenceofreducedphotosyntheticratesinoldtrees[J].ForestScienceꎬ1994ꎬ40(3):513-527.[23]HUBBARDRMꎬBONDBJꎬRYANMG.EvidencethathydraulicconductancelimitsphotosynthesisinoldPinusponderosatrees[J].TreePhysiologyꎬ1999ꎬ19(3):165-172. [24]MCDOWELLNGꎬPHILLIPSNꎬLUNCHCꎬetal.AninvestigationofhydrauliclimitationandcompensationinlargeꎬoldDouglas ̄firtrees[J].TreePhysiologyꎬ2002ꎬ22(11):763-774. [25]LINDENMAYERDBꎬLAURANCEWFꎬFRANKLINJF.Globaldeclineinlargeoldtrees[J].Scienceꎬ2012ꎬ338(6112):1305-1306.[26]RANIUSTꎬJANSSONN.Theinfluenceofforestregrowthꎬoriginalcanopycoverandtreesizeonsaproxylicbeetlesassociatedwitholdoaks[J].BiologicalConservationꎬ2000ꎬ95(1):85-94.[27]张秀英.略论加强古树㊁名木的保护和研究[J].广东园林ꎬ1981(1):39-44.[28]孙光明ꎬ宋瑞珍ꎬ冯少锋ꎬ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ꎬ2002ꎬ22(4):51-52.[29]王元胜ꎬ甘长青ꎬ周肖红.香山公园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ꎬ2003ꎬ25(2):53-57. [30]胡坚强ꎬ夏有根ꎬ梅艳ꎬ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ꎬ2004ꎬ31(3):151-154.[31]熊和平.南方古树名木复壮技术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ꎬ1999ꎬ16(2):6-14.[32]吴斡宁ꎬ万涛.浅谈树木年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ꎬ2013(7):152-155.[33]张乔松ꎬ杨伟儿ꎬ吴鸿炭ꎬ等.广州古树树龄鉴定初研[J].中国园林ꎬ1985(2):43-46.[34]袁传武ꎬ章建斌ꎬ张家来ꎬ等.湖北省古树年龄鉴定方法[J].湖北林业科技ꎬ2012(1):23-26.[35]李锦龄.古树矿质营养及细胞微区的研究[J].中国园林ꎬ1998(2):44-48.[36]蔡施泽ꎬ乐笑玮ꎬ谢长坤ꎬ等.3种上海市常见古树粗根系分布特征及保护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ꎬ2017ꎬ35(4):7-14.[37]何会平.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的作用[J].住宅与房地产ꎬ2019(30):247.[38]王玉山ꎬ陶娟ꎬ赵进红ꎬ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ꎬ2013ꎬ41(3):1196-1198ꎬ1201.[39]王圳ꎬ李凤凤ꎬ高亚军ꎬ等.连云港市古树名木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组成[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1ꎬ19(5):125-129. [40]赵慈良ꎬ欧丹燕ꎬ胡军飞ꎬ等.普陀山古树名木资源评价与保护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9ꎬ28(2):200-204.25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空间集聚格局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推荐指数 4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区域经济差距 区域差异 区域关联 区位选择 区位可达性 动力机制 创新型经济 农用地 优化 人才集聚 人口分布 产业扩散 中心-外围 中国 一般均衡模型 fdi空间分布格局 ces生产函数 a级旅游景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空间结构 空间自相关 生态承载力 洞庭湖区 武汉市 新经济地理 县域尺度 分形 中国 高技术产业 驱动力 集聚分形 集聚 金融产业集聚 转型期 资源禀赋 西部地区 网络化 经济增长 经济分布 竞争力 空间经济学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格局 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空间效应 空间动态差异 空间分异 空间关系 熵值法 点轴系统 演化模式 泛长江三角洲 水足迹强度 水足迹 武陵山片区 武汉城市圈 模式 核心-边缘 核密度函数 景区系统 旅游景区系统 旅游景区 旅游业绩效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扬州 循环因果机制 工业集中度 山西省 局部集聚 复合物元模型 增长效应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收稿日期:2023-1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作用机制与经济后果”(72064001);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创新能力与省域经济韧性”(DHYC-202349)作者简介:周明(1975- ),男,江西吉安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创新、区域创新;钟宇春(2000- ),女,江西赣州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韧性、经济政策。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周 明,钟宇春(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 330013)摘 要: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谋划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态势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强-中-弱”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
(2)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主要呈现双高(H-H )及双低(L-L )聚集的空间组织模式。
(3)省域经济韧性的发展具有动态复杂性,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皆呈现上升趋势,但省份之间差异较大。
同时东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各省份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和进化力三方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同时有效利用与相邻省份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优势,实现强经济韧性省份与弱经济韧性省份间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省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布;动态演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 (2024)02-0005-13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VUCA (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成为当前环境形势的常态特征,“经济韧性”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战略问题。
2024年度江苏省自然资源科研课题指南
2024年度江苏省自然资源科研课题指南为进一步推动我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做好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现结合我省自然资源重点工作,制定2024年度江苏省自然资源科研课题指南如下:一、自然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研究1.加强要素保障护航路径创新研究。
开展补充耕地的认定及评价指标研究。
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技术标准与流程规范研究。
开展江苏省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实施评估,创新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护航路径。
开展全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设研究。
2.加强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研究。
开展支持城市更新和高品质住宅建设创新机制和政策研究。
开展产业用地混合复合供给政策研究。
开展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路径创新研究,研发先进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开展“增存挂钩”实施路径创新研究。
开展村庄用地统筹利用政策机制研究。
3.加强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研究。
加大地热、干热岩等清洁能源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开展苏北地区高纯石英原料矿评价指标及提纯技术研究。
开展多尺度智能化成矿预测方法技术体系研究,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技术能力。
二、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监管研究4.加强自然资源监测预警体系研究。
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自然资源资产调查监测成果应用研究。
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汇聚治理融合技术标准研究。
开展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设研究。
开展耕地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研究。
开展基于实景三维技术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监管研究,构建三维国土空间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开展基于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的城市发展评价研究。
开展自然生态系统监测预警体系研究。
三、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和用途管制研究5.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机制研究。
开展市级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编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开展“双碳”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目标设定与实现研究。
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研究,重点关注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衔接。
开展基于存量空间与增量价值视角的详细规划编管策略研究。
开展工程地质数据库在城乡规划中的融合应用研究。
6.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机制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识、物质产品和社会效益等 3种输出功能。 根据 2020年版《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我国综合
序号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1
Hale Waihona Puke 217区域创新217
2
146
区域创新系统
234
3
132
区域创新能力
186
4
33
创新效率
61
5
54
创新能力
54
6
31
区域创新网络
31
7
28
区域创新效率
28
从表 1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系统(体系)、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效率等主题是研究的热点。在共被引频次排序中, “区域创新系统”得分最高,显示其高活跃度;而研究的目标靶 向词则是“区 域 创 新 能 力 ”;在 分 地 区 研 究 文 献 中,“区 域 创 新 体系”的频次较高,主要通过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 能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及中心度序列表信息可知,区域 创新的研究多以“区域创新系统”为关键词,将“区域创新”“区 域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效率”等内容串联起来。其中“区域 创新系统”被视为“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着力点,重 点研究区域创新网络、创新主题、绩效评估等问题。“区域创新 体系”是近年 来 的 热 门 话 题,契 合 了 空 间 耦 合、产 业 聚 集 等 政 策,被认为是研究的核心,其完善与否和质量高低可以用来评 价创新的效果。基于此,区域创新应该倾向于完善区域创新体 系与系统。同时研究区域创新要兼顾到空间因素、产业因素、 人才因素以及经济因素。 42 研究主题的演化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202x-7-16摘要。
改革开放促使县域经济积极探索特殊发展之路。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巩义模式”、“农安模式”及“义乌模式”等是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的实验范本。
这些经验模式建立在各自相对优势基础上,只有类型相同的借鉴性,并不是广泛推广的范式。
研究分析这些模式,是为了在新形势下,面向未来,反思过去,学习借鉴,促进中国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体制改革和创新才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根本动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模式,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一、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和财政体制“分灶吃饭”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各地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和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本地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出现新的不平衡态势。
县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政权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
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基础的县域经济,因其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成为地方经济的核心。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
中国有2052个县域,从地理条件讲,有山区县(占43%)、丘陵县(占26%)和平原县(占31%);从经济特征讲,有沿海开放县、城郊县、传统农业县、山区县和牧区县等。
县域经济间发展差异甚大,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从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化阶段看,有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发展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和谐发展);从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看,有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从区域比较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落后;从发展现状讲,有富裕县、发展中县和贫困县。
据202x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 的15.1倍。
县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要素双向流动:地方经验及创新路径——来自全国五类县城的调查与思考
2024.2县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要素双向流动:地方经验及创新路径——来自全国五类县城的调查与思考袁方成(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实现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
基于全国五类县域典型个案的实践经验,当前推动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创新路径可以总结为:通过空间一体化治理推进城乡要素均衡流动,通过产业融合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持续流动,通过服务均等化供给保障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以及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在县域城乡加速融合的宏观背景下,立足于要素流动市场化配置、要素管理制度化引领、要素配置区域化均衡、要素收益均等化共享的总体目标,需从创新县域空间治理体系、健全县域城乡市场体系、完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全面深化要素制度改革五方面着手推进,推动形成更为高效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格局。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流动;新型城镇化;县域中图分类号:F127;F29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4)02-0005-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
历史经验表明,要素流动根植于我国城乡关系存续、发展与演化的全过程,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其背后蕴含的是城乡要素流动从单向集聚向双向流动格局转型中国家宏观方针政策的递进与深化,当前城乡融合战略目标及实践路径的提出也正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逻辑主导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要求与新方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强调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系统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将视野置于我国城乡融合的现实层面,县域作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家与社会的关键节点,比省域乃至市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整体性,县域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基本功能完备的区域。
乡村国土空间演化影响机理、阶段划分与演化趋势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20]ZhouMH,ZhuB,BrüggemannN,etal.Sustainingcropproductivitywhilereducingenvironmentalnitrogenlossesinthesubtropicalwheat-maizecroppingsystems:acomprehensivecasestudyofnitrogencyclingandbalance[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16,231:1-14.[21]JuXT,ChristieP.Calculationoftheoreticalnitrogenrateforsimplenitrogenrecommendationsinintensivecroppingsystems:acasestudyontheNorthChinaPlain[J].FieldCropsResearch,2011,124(3):450-458.[22]纪彦鸿,周世庆,梁忠信,等.洋县水稻有机肥替代化肥用量田间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3):44-45.[23]丁昌璞.水稻土中的还原性物质[J].土壤学进展,1984,12(2):1-12.[24]deDattaSK.Principlesandpracticesofriceproduction[M].NewYork:Wiley,1981.[25]邵乃麟,郭 印,沈 ,等.枯草芽孢杆菌和空心菜对鳝虾稻共作池塘水质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6,25(3):415-421.[26]程建平,文玲梅,杨 涛,等.增施微生物营养料对稻虾共作养殖水体水质及克氏原螯虾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3):121-123.[27]王子臣,王 鑫,张岳芳,等.沼液COD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4):15-22.[28]PlumbJA,GrizzleJM,DefigueiredoJ.Necrosisandbacterialinfectioninchannelcatfish(Ictaluruspunctatus)followinghypoxia[J].JournalofWildlifeDiseases,1976,12(2):247-253.[29]刘旭艳,张心昱,袁国富,等.近10年中国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水体pH值和矿化度变化特征[J].环境化学,2019,38(6):1214-1222. [30]易芙蓉,林玮诗,张鸣宇,等.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9,33(5):362-365,373.[31]杨富亿,文波龙,李晓宇,等.达里诺尔湿地水环境和鱼类多样性调查Ⅰ.达里湖水体中的主要离子、含盐量和电导率[J].湿地科学,2020,18(5):507-515.潘杰华,凌 宇,吴 猛,等.乡村国土空间演化影响机理、阶段划分与演化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2):230-237.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2.032乡村国土空间演化影响机理、阶段划分与演化趋势潘杰华1,凌 宇1,吴 猛2,张林波3,杨小艳4(1.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江苏南京210024;2.江苏省徐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江苏徐州221009;3.江苏省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苏徐州221009;4.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作为区域有机统一的国土空间系统构成要素,乡村与城市空间一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和资源基础,具有支撑乡村乃至城市区域发展的关键生态、生产及生活功能。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高考一模地理试题一、选择题组阿根廷队荣获第22届世界杯冠军后,众多球迷齐聚该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方尖碑广场(34°20'S,58°30'W)共同庆祝。
下图为“北京时间12月19日2时05分方尖碑广场球迷庆祝照片”。
阿根廷实际使用的时间比其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快1小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时,阿根廷为12月()A.18日13:05B.19日14:05C.18日15:05D.19日13:052.此时,方尖碑的日影方向为()A.东偏南B.东偏北C.南偏西D.西偏北3.该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与此时太阳高度的差值约为()A.10°B.20°C.30°D.40°赤峰市是内蒙古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玉米、高粱等。
图左为“赤峰市3个气象站位置示意图”,图右为"1961-2020年赤峰市3个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左中的a、b、c对应的气象站依次为()A.赤峰、巴林左旗、林西B.赤峰、林西、巴林左旗C.巴林左旗、赤峰、林西D.巴林左旗、林西、赤峰5.影响三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下垫面状况④大气环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推测气温变化对当地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是()A.多熟制向南推移B.农产品品质提高C.作物春播期提前D.作物病虫害减轻下图为“某国主要土壤类型深达1~2米腐殖质含量及其对应的年均温年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国可能为()A.俄罗斯B.日本C.印度D.澳大利亚8.厚层黑钙土分布区的自然植被为()A.针叶林B.森林草原C.荒漠草原D.苔原9.与灰化土比,栗钙土()A.受淋溶作用强B.冻结层深度大C.地表生物量大D.有机质分解快2022年12月21~23日,强冷空气快速席卷美国大部分地区,带来断崖式降温,并催生爆发性气旋。
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12月24日23时北美洲天气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创新能力强 的地 区倾 向于保持 竞争优势 , 创新驱 动
的经 济增 长 因此 具 有 明显 的区 域差 异 性 。 因此 , 一 个地 区 要 维 持 长 期 的 经 济 增 长 , 必 须 致 力
间关联的时间演化特征 ; 3 ) 采用 G e o D a 软件进行 了空间 自相关诊断分析 , 以此为依据选择正确 的空 间计量分析
健 可信 。
关
键
词 :创 新 集 聚 ; 空间关联 ; 时 空 演化 ; 空 间计 量 ; G e o D a ; 江 苏省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3 — 2 3 6 3 ( 2 0 1 3 ) 0 6 — 0 0 3 3 — 0 6
中图 分 类 号 :F 2 0 7
模型 , 以便 获 得更 为 稳健 的研究 结 论 。
于提高 自身 创新能力 。地方政府 的主要 作用在 于采
用 恰 当 的制 度 形式 营 造 良好 的 创 新 环 境 促 进 创 新 , 以 创
1 创 新 产 出 的空 间分 析 方 法
新促进地 区经济增 长 , 防止 出现组 织薄弱 、 断裂和锁 定 等创新活动障碍 。 由此可见 , 创新活动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中包 含 天然的空问关联效应 , 这样在传统的创新研究 中引入空 间分析方法 便成为一个合 理选择。在此 背景下 , 采
≤
㈩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 6—1 1 ;修 回 日期 :2 0 1 3—1 0—1 9
基金项 目:江 苏省 教 育厅 高校 哲 学社 会 科学 研 究项 目( 2 0 1 2
S J D 7 9 0 0 0 5 ) ; 江 苏 省社 科 联 研 究 项 目 ( 2 0 1 0一C一2 5) ; 江 苏科 技 大 学
以, 区域创新表现 出路径依赖 和 自我锁定特 性 , 这使 得
一
地 区作为研究区域 ; 2 ) 除了对创新产 出进行全局和局部
空 间 自相 关 分析 , 还通 过跨 期 分 析 试 图揭 示 创 新 产 出空
个 区域 能 够维 持 历 史 的 发 展 路 径、 积 累 以前 的 发展 属
第 3 2卷
2 0 1 3年
第 6期
1 2月
地 域研 究 与 开 发
ARE AL RE S EARC H AND DE VE L 0P ME NT
Vo 1 . 32 No . 6 De c .2 01 3
江 苏 省 县 域 创 新 产 出 的 空 间 关 联 与 时 空 演 化
表 明: 在观 测期 内, 江苏省县域创新产 出由苏南一 苏 中一 苏北梯度递 减 ; 创 新产 出表 现 出显著的 空间正相 关, 并具
有 自我 强 化 的 时 空 演化 趋 势 , 观 测 得 到 明显 的 苏 南 高一 高 集 聚 、 苏 北低 一 低 集 聚 的局 部 自相 关 模 式 ;空 间 邻 居 效 应 对 创 新 产 出具 有 显 著 的积 极 影 响 并 随 时 间推 移 不 断 增 强 , 相 比 于传 统 O L S法 估 计 值 空 间 滞 后 模 型 估 计 结 果 更 为稳
平 等 以 专 利 申请 受 理 数 作 为 创 新 产 出 衡 量 指 标 对 1 9 9 7 -2 0 0 8 年 省 域创 新 产 出空 间分 布进 行 了探 索 性 空 间数 据分 析 ( E S D A) , 指 出省 际创 新 活 动 具 有 很 高 的 空 间集 中度 , 创新 活 动存 在 显 著 的空 问 自相关 。 本研 究 与相 关 研究 的不 同之 处 主要 表 现 在 : 1 ) 多 数 研 究 以省 际创新 产 出 为研 究 对 象 , 本 研 究 以江 苏 省 县 域
发现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显著不均衡 ; 张玉 明等
0 引 言
熊彼特( J .S c h u m p e t e r ) 开创 了创新理论研究 , 将创 新定义为“ 间断出现的生产要素新组合” , 本质在于建立
“
一
认为省际创新产 出具有空 间集聚和空间依赖特征 ; 张建 升等 观测到了区域创新的空间邻居效应 , 即周边地区 创新能力对本地 区的创新能力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 李 国
张友 志 ,顾 红 春
( 江 苏 科 技 大 学 土 木 工 程 与建 筑 学 院 , 江苏 镇江 2 1 2 0 0 3 )
摘要 :采用 G e o D a对江 苏省县域地 区的创新产 出空 间关联 和 时空演化进 行 了探 索性 空间数据 分析 , 根据 空间
自相 关诊 断结 果 建 立 了 空 间 滞后 回 归计 量 分析 模 型 , 以此 为依 据 检 验 了创 新 产 出 与人 均 G D P的 空 间 关联 性 。 研 究
用 空 间 分析 方 法 研 究 中 国地 区 创 新 活 动 的 研 究 文 献 不
断涌现 , 吴玉鸣 采用空 问计量模型研究 了中国省域创
新, 认 为 省域 创 新 能 力 的 贡 献 主 要 来 自于 企 业 的 R & D
投入 , 大学研发对创新能力没有显著 贡献 ; 李志 刚等 。 。
种新 的生产 函数” 。创新理论认为 , 创新是全部创新
参 与 者相 互 作 用 的结 果 , 不是线性 的单一路 径过程 , 创 新 能 力取 决 于全 部 创新 参 与者 结 成 的创 新 网络 。
新增长理论 和新经济地理学
指出 , 经 济活动和
经 济 增长 具 有 显 著 的 空 间 集 聚特 征 , 这是知 识溢 出、 创 新 外 部性 和 集 聚 经 济 导 致 的 收 益 递 增 的 必 然 结 果 。所
博士基金研究项 目( 6 3 5 2 8 1 2 0 1 ) 作者简 介:张友志 ( 1 9 7 3一) , 男, 四川青神 县人 , 副 教授 , 博 士,
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研究 , ( E — m a i l ) j u s t — z h a n g @1 6 3 .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