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评价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评价学生
一、确立评价依据,树立素质教育教学观
数学教育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立评价的依据。如泰勒所言,数学教育评价的过程就是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建立与现代教学理论相适应的教学观。
(一)知能观——坚持教学的发展性。不把数学教学过程视为单纯的传递知识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与智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师生观——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职责是“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承认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观——坚持学为重心。把教学研究的侧重点从教的过程转移到学习过程,促进教学过程向学习过程转化。
二、把握评价原则,恰当选择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是对数学教育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条件。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对小学数学教育评价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一)整体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标准》提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样,在评价中始终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教师在内容的取向上要做到全面性,要突出能力考查,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在设计考试内容时,以全面体现数学课程目标为原则,统筹兼顾对各方面目标的检测与激励。
如根据一年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将考试内容划分为四个项目:口算、思考、活动、问题。其中利用填空的题型,摘取教材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作为设计思考题之源。在设计“活动”考试内容时,以数的意义、图形的识记、物体的分类等作为“活动”的内涵,以涂一涂、连一连、分一分等作为“活动”的形式。《标准》中的“问题”并不等同于传统的“应用题”,在设计“问题”考试内容时,一般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如猜数游戏、吃苹果、买水果、水族箱,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也突出对数学思考方法的考查。这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小学数学教育评价“既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这样,学习评价以形成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为主,不仅关注结果,还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学习过程评价内容还包括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和独创性、动手操作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平时测验成绩和学科特长等方面,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和数学能力的形成。
(三)包容性评价与自主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对于今后是否喜欢数学学习、能否学好数学十分关键。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评价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鼓励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多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如讲授完“长方体的体积”后,在学校操场的一侧,计划建一个体积6立方米的长方形水池,让学生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马上被激活,他们分别从砖块的数量、水池的外观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最佳方案。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通过比一比:谁的方案妙,谁的解法最简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在求异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专家指出,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过程则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此,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评价。首先要提供评价机会。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对同一内容,不仅要让多位同学评价,还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其次要拓展评价时空,除了自我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自己找对子互评,以拓展课堂学习评价的时空。再次是启迪评价方法。掌握方法是实现学生有效评价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启迪学习思维,教给评价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学会学习,使教学评价最终指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转变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工作者们在评价的观念上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与选拔,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不断前行。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全面的发展,除了学业分数,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学业发展目标,如探究与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表达与沟通、合作与分享等方面的发展。
(一)课堂评价中渗透情感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随机评价,巧用评价介质,不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并依靠“创新小能手”、“思考小博士”、“创意笑脸”、“合作小金星”等介质使学生明确评价目的,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课堂上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
(二)体现学科特点评价。设计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表,内容主要包括态度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作业(平日作业、实践作业)、单元闯关、学科活动情况、是否有进步等。这些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个表现。
(三)深化平日作业评价。除了书面作业,教师还可设置口头作业、实践作业、操作等作业形式。对作业的评价,一改过去只对题目的正确率评定等级的做法,而是经常对学生精彩的解题思路、良好的书写习惯、知识欠缺所造成的错误进行适当点评。通过评价,使学生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运用知识的能力。
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教师可以从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掌握的情况,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技能,全面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