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d8a94f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a.png)
文止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战为动用法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以之为何”的意义,即认为宾语何如或者把宾语当做何如.普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汇战名词汇的活用,动词汇自己不意动用法.1、名词汇的意动用法:名词汇用做意动,是把它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瞅搞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例1: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去宾:本为名词汇,那里活用为意动词汇.“去宾其女”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女为去宾”.例2:女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汇活用做意动词汇.“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那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2、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汇用做意动,是主瞅上认为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代表的本量或者状态.例1:渔人甚同之.(《桃花源记》)同: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同之”,即“以之为同”(认为那件事偶怪)例2: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偶: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偶之”,即“以之为偶”(认为他才搞非凡是)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之怎么样”的意义,即此时谓语动词汇表示的动做不是主语收出的,而是由宾语收出的.本量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办法表白了兼语式的真量.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汇,有的是由名词汇、形容词汇活用去的.由于本去的词汇类分歧,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真足相共.1、动词汇使动用法:动词汇战它的宾语不是普遍的收配与被收配的闭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爆收那个动词汇所表示的动做止为.例1:止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逆.例2:曲可惊天天,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哀号.例3:操军圆连船舰,尾尾相交,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遁窜.2、名词汇使动用法:名词汇用做使动词汇,是指那个名词汇戴了宾语,而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形成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翻译时要采与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自我介绍》)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3、形容词汇使动用法:形容词汇戴上宾语以去,如果使得宾语具备那个形容词汇的性量战状态,那么那个形容词汇则活用为使动词汇.例1:既去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慢:使……慢.例3:凄神热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热:使神骨凄热.三、使动用法战意动用法的辨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它是用动宾结构表白使令式的真量.意动:认为……怎么样.例:余颇易之(尔认为甚是简朴)使动用法指动词汇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汇战形容词汇活用为使动词汇,表示“使……”的意义.有三种:①动词汇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前骨”中的“劳”,意义是“使……劳乏”.②名词汇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义.③形容词汇的使动用法.特性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者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表示的本量或者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有二种:①名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义是“以……为王”②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而荣教于师”中的“荣”,意义是“以为荣”.四、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不妨由动词汇、形容词汇或者活用的名词汇充当.例1:妇人将开之(《触龙道赵太后》)妇人姜氏将为他们挨开乡门.例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共样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妨吗?例3: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祝,祈祷,动词汇的为动用法,为……祈祷.例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例5:后裔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例7:文嬴请三帅.(《秦晋崤之战》)请三帅:替三帅哀供.例8: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例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例10:伯夷死名于尾阳之下,匪跖死好处东陵之上.(《庄子•骈拇》)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例11: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为……而死.五、特殊句式:1、主谓倒拆:主谓倒拆也喊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义,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例: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太不智慧白”.2、定语后置:新颖汉语里,定语普遍皆搁正在核心词汇的前里,起建饰节造的效率.但是正在古代汉语里,为了超过战强调定语,偶尔也会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那种情况喊搞“定语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普遍皆应提到核心词汇前边去.其余,定语后置时,往往正在核心词汇战定语之间家“之”子,偶尔也正在定语后里加“者”字.(1)用“者”结句,产死“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乏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天圆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教》)应注意的是,文止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建饰闭系的句子,表收属闭系的定语则不后置.3、状语后置:新颖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即是补语.但是正在文止文中,处于补语的身分往往要以状语去明白.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应明白为“于河北战”.例2:“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明白为“用脚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处正在补语的位子,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仍做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做状语.例:青,与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教》)介宾短语“于蓝”,前者该当移到“与”的前里搞状语;后者该当移到“青”的前里搞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做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搞“告”的状语.③另有一种介词汇“平”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补语位子时,正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身分.例:死乎吾前,其闻讲也固先乎吾.(韩愈《师道》)“死乎吾前”中的“乎”便是介词汇“于”;“乎吾前”该当移到“死”的前里搞状语.4、宾语前置:便是常常做宾语的身分,置于谓语动词汇的前里,以示强调.例1:“何以战?”该当是“以何战”,凭什么做战?例2:“良问曰:‘大王去何操?’”(《鸿门宴》)“何操”应明白为“操何”.另有许多分歧形式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去何操?”(2)可定句中,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帮“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建是慢,已之多睹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可则,籍何以至此?”。
词类活用之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课件
![词类活用之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0fb43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6.png)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致使”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发生某种动作或变化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或“觉得”的意思,即主语认为或觉得宾 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为了”的意思,即主语为
了宾语而发出某种动作或行为。
结构角度的比较
总结词
使动用法结构简单,意动和为动用法结构较为复杂。
键。
保持原文风格
这些用法往往与原文的风格和修辞 手法密切相关,掌握它们有助于保 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提高翻译质量
掌握这些用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减少歧义 和误解。
THANK YOU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解释:沛公很快就会攻打过来,他想天天来章台宫。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分析:句中“来”和“欲日日章台”这两个动作都不是主 语“沛公”发出,而是由主语“沛公”使宾语“项羽”发 出这些动作。
02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定义
01
意动用法是指词语在句子中不表 示实际动作,而是表示主语主观 上对宾语的认知、情感或态度。
02
意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 ,它与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有所 不同。
意动用法的特点
意动用法中,词语的动作意义被淡化,而强调的是主语对宾语的主观认知和情感态 度。
在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通常表示主语的感觉、心理状态或对宾语的看法、评价 等。
意动用法通常带有表示认知、情感或态度的修饰词,如“以为”、“以……为”等。
谓语具有“使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的例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止子路宿。(《论语·微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解释:让他在子路那里住宿。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84203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8.png)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掌握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对研究有很大帮助。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概念认识在句子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当某个动词充当谓语时,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所以,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宾+动词”的格式。
例如,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XXX,因为XXX是难产而生的,XXX因此“吃惊”。
在XXX的《赤壁赋》中,“舞”、“泣”这一动作的XXX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二、形式特征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如,在XXX的《六国论》中,“却”是不及物动词,但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所以“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为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是观察句子中作为谓语的动词是否是一个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如果是,则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动词。
下列句子中带有使动用法的不及物动词:XXX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XXX《陈涉世家》)大夫种、XXX存亡越,XXX,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XXX《淮阴侯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XXX《捕蛇者说》)另外,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较罕见,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及物动词带有宾语,形式上和动宾结构相似,但意义不同。
使动用法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其产生这种动作行为。
例如,在《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a7c966580216fc700afd86.png)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瞧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就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就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她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就是主语发出的,而就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就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就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就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6d71044b35eefdc8d333db.png)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9ee9331ed9ad51f01df2fb.png)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刘士友“使动,意动,为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动词的三种特殊用法,笔者进行简单的辨析。
使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使得宾语怎么样”,翻译时译成“使……”,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宾语发出的。
烛之武退秦师:“退”是秦师退回的,“秦师”在整个句子中是宾语。
主语是烛之武,烛之武的动作—谓语动词是“使”。
说白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句子当中没有谓语,要靠“退”来补足。
意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翻译成“认为…是……,把…当做…,对…感到…”,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依然是宾语发出的。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是其(张衡)发出的或者说实现的,主语是邓骘,谓语是“认为”。
说白了,“大将军邓骘奇其才”这个句子当中也没有谓语,要靠“奇”补足。
此外有一点,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多是心里想象的,宾语的这个动作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未完成的。
为动用法:概念的大意是“主语为了宾语怎么样做”,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主语发出。
它和一般的谓语不一样,它表示主语动作的某种目的指向性。
君子死知己:死,不能译成“杀死”,这样不符合文意。
这里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
故得翻译成“为……而死”。
【例子】成语中的意动、使动、为动用法
![【例子】成语中的意动、使动、为动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004f3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0.png)
【例⼦】成语中的意动、使动、为动⽤法成语中的意动⽤法所谓意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意动⽤意动⽤法 所谓意动⽤法,法表⽰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动词本⾝没有意动⽤法。
鱼⾁百姓:鱼⾁:以……为鱼⾁。
游戏⼈⽣:以……为游戏草菅⼈命——草菅:名词的意动⽤法,把……看作野草。
例“其视杀⼈,若艾(同“刈”)草菅然。
”(《汉书·贾谊传》)幕天席地——幕、席:名词的意动⽤法,以天作幕,以地当席。
例“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晋·刘伶《酒德颂》)妻梅⼦鹤——妻、⼦:名词的意动⽤法,以梅为妻,以鹤为⼦。
例“林处⼠妻梅⼦鹤,可称千古⾼风矣。
”(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师⼼⾃⽤——师:名词的意动⽤法,以⼼为师。
例“见有闭门读书,师⼼⾃是,稠⼈⼴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北齐·颜之推《颜⽒家训·勉学》)安居乐业——安、乐: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安,安定;以……为乐,喜爱,愉快。
例“各安其居⽽乐其业,⽢其⾷⽽美其服。
”(《汉书·货殖列传》)兵贵神速——贵: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贵。
例“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
……嘉⾔⽈:‘兵贵神速。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可耻。
不以向⾝份地位低下的⼈请教为耻例“敏⽽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不远万⾥——远: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远。
例“王⽈:‘叟,不远千⾥⽽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梁惠王上》)贵⽿贱⽬——贵、贱: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贵、贱。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
⽐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贱⽬者也。
”(汉·张衡《东京赋》)厚古薄今——厚、薄: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厚,推崇,重视;以……为薄,轻视,怠慢。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9f482b5ef01dc281e53af0a4.png)
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④《韩非子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食士”是“使士食”)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是“使越君”降)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全解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163c09d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6b.png)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全解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全解
使动是指因外力的作用使物体由不动变为动态的过程,物体在受到作用力时有不同的运动
和变化,从而发生使动现象。
当外力的作用大于物体的内力时,物体就会出现使动的行为,即可以实现物体的运动和变形。
因此,使动就等于是外力对物体的影响,外力的大小和物
体的动量有关。
意动是指自觉或非自觉的情绪活动,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是物体运动的内部原因。
通常
情绪活动可以用心思意志来控制,可以促使物体产生运动或变形。
比如,一个建筑物被激
起一种情绪,那么它就会以某种方式运动,这就是意动。
为动是指由外部力量来激发物体内部动能而发生的变化或运动,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物体内部机能而发生的活动。
它可以引起物体的加速变形。
比如,一个小球被重力支配,它的运动就是由外部力量所致,这就是为动现象。
用法是指运用外力作用来调节物体运动或变形的手段,是对物体的运动和变形进行有效控
制的手段,是运动的实际应用。
比如,为了使一个小球发生移动,可以利用外力的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它的运动;又如,为了使一个物体发生变形,可以利用物力来调节它的变形。
这就是使用外力作用的用法。
以上就是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全解,总之,使动、意动、为动都对物体的动量有影响,用法是利用外力的作用来控制物体的运动和变形。
虽然这四种概念看似有些类似,但其实
它们各有不同的应用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也
是利用外力、内心动力和有效控制影响物体运动的最好方式。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https://img.taocdn.com/s3/m/a1e86183aaea998fcc220ed0.png)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④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42901676c66137ee0619cf.png)
文言文专题——使动用法知识指津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停止(使愚公止)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乱:使……扰乱劳:使……劳累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痛苦。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凄:使……凄凉寒:使……寒冷实践训练:一、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50a7e308a1284ac85043ae.png)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概念认识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郑伯克段于鄢》)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
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 动词”的格式。
例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1b621610a6f524ccbf85fa.png)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名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一般可译为“认为......”“以...... 为......”“对......感到......”等。使动用法是主语使 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 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 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 定如此。有两种: 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 耻",意思是"以为耻"。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出自 《病梅馆记》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但是也 有另一种说法是意动用法。 出自《阿房宫赋》
“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 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 “造福人民”“服务人民”即该用法的沿 用。
活用的名词充当。
(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出自 《郑伯克段于鄢》 (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 以吗? 出自《陈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 译为为……祈祷 出自《左传· 成公十三年》
词类活用之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课件
![词类活用之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393e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4.png)
为动用法的定义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表示主语因为 宾语而产生某种行为或情感的语
法结构。
在为动用法中,谓语的动作或状 态是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引
起的。
谓语的动作或状态是主语为了宾 语而产生的。
为动用法的特点
主语为了宾语而产生行为或情感。 谓语的动作或状态是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引起的。
谓语的动作或状态是主语为了宾语而产生的。
为动用法的例子
父母爱子女。(父母为了子女 而产生爱)
老师为学生操碎了心。(老师 为了学生而操心)
朋友为我送行。(朋友为了我 而送行)
04
比较与辨析
使动、意动与为动的区别
意动用法
02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定义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时,其动作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上认为存在 的,表示主观感受或心理活动。
意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不是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评价或心 理感受。
意动用法的特点
意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身没有实际 的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主观上的感受 或评价。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谓语动词 的动作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例如,“成 以其小,劣之。”(《促织》)中的“劣”,就是意动用法, 表示“认为不好”。
为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为宾语做某事”的意思,即谓语动词的 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生。例如,“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 者数矣。”(《捕蛇者说》)中的“数”,就是为动用法, 表示“几次死掉”。
三者在古文中的应用场景
意动用法多用于描述主观评价、认知、态度等语境, 如“成以其小,劣之。”(《促织》)中的“劣”, 表示“认为不好”。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7c4c69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b.png)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XXX,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XXX,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描述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觉得他才能非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XXX今(以……为是,以……为非),不远千里(以……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描述词活用来的。
因为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整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普通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干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XXX,遂王天下。
(《五蠹》)1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XXX。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文言文专题——使动用法知识指津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停止(使愚公止)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乱:使……扰乱劳:使……劳累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痛苦。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凄:使……凄凉寒:使……寒冷实践训练:一、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创业与守成孰.难(2)并起角力而后臣.之(3)故.知创业之难(4)征与吾共安.天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3.对于唐太宗提出“创业难,还是守业难”这个问题,房玄龄与魏征的回答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文言文专题——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认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实践训练:一、翻译下列句子。
(1)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孟尝君客我。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②之:往。
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
这里指小恩小惠。
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道.其所道(2)老子之小.仁义(3)德.其所德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2分)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分)文言文专题——为动用法知识指津“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现代汉语中“造福人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
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例如:死国,可乎?实践训练:(一)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
左儒争之于王,九①复之而王弗许也。
王曰:“别君而异友,斯汝也。
”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②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③,则率友以违④君。
”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
”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
”王杀杜伯,左儒死之。
(选自《说苑》)【注释】①九:不是确数,表示多次。
②道:名词活用成动词,遵守道义。
③逆:违逆,指不守道义。
④违:避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皆臣.周宣王(2)则顺君以诛.友(3)臣闻.古之士(4)左儒死.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
(2)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
3.用一个成语概括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专题——使动用法(答案)1.(1)谁,哪个。
(2)使……称臣。
(3)所以。
(4)安定,管理。
2.(1)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
(2)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3.国为房玄龄协助唐太宗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唐太宗安定天下,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
(大意相近即可)4.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文言文专题——意动用法(答案)一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二谓:叫作,称作。
(2)小:认为……小,轻视。
(每词1分,计2分)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不一致。
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1分),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1分)。
(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
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
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
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
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
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
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文言文专题——为动用法(答案)1、臣服诛杀听说为……而死2.(略)3.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