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火源的隧道拱顶温度分布规律实验研究_邓军
浅埋隧道围岩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浅埋隧道围岩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邓洪亮;陈鸽;郭洋;王思淼;武胜林
【期刊名称】《施工技术》
【年(卷),期】2016(045)007
【摘要】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黄董坡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浅埋隧道的围岩变形规律和受力情况,同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最后得出围岩位移最大值和应力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拱顶部位和拱腰部位的结论,因此控制隧道拱顶沉降和缓解拱腰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是浅埋隧道施工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进行必要的超前支护、及时施做初期支护以及密切监测危险区域,确保施工安全。
【总页数】5页(P113-117)
【作者】邓洪亮;陈鸽;郭洋;王思淼;武胜林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6.3
【相关文献】
1.浅埋三孔隧道围岩位移场解析解研究 [J], 陈鹏;杨小礼;黄阜
2.不同围岩和埋深条件下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J], 孙大松
3.浅埋隧道围岩受施工扰动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J], 文吉英;孙歆硕
4.2-105工作面运输顺槽围岩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J], 沈祥
5.冻融环境浅埋砂质黄土隧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J], 吴占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向通风公路隧道火灾拱顶烟气最高温度试验研究
拱顶 炯 气最 高 温度 预 测 .
关键 词 :隧道 火 灾 ;烟 气 温 度 ;缩 尺 寸 试 验 ;坡 度
摘
要 :采 用 缩 尺 寸 模 型 试 验 方 法 ,对 不 同 坡 度 隧 道 火 灾 时 拱 顶 附 近 烟 气 最 高 温 度 与 通 风 风 速 、火 源功 率 之 间 的关
系 进 行 了研 究 .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坡 度 对 隧道 火灾 纵 向 通 风 时 拱 顶 附 近 烟 气 温 度 有 较 大 影 响 ,以纵 向通 风 方 向 为参 考 方 向 ,随 着 隧 道 坡 度 的 增 加 ,拱 顶 附 近 烟 气 温 度 呈 下 降 趋 势 . 对 比分 析 水 平 隧道 纵 向通 风 下 拱 顶 最 高 烟 气 温 度 的
Ab t a t s r c :M a i m e p r t r fs o e n a a ti u n lf e t o g t d n l e tlt n wa t d e y r — x mu tm e au e o m k e rv ul n t n e r swi l n i i a n i i s s i d b e i h u v ao u d c d s ae e p rme t . lto s i e we n t mp r t r fs k e r v u ta d l n i d n lv l c t u e — c l x e i n s Re a i n h p b t e e e au e o mo e n a a l n o g t i a e o i u y, h a e e tr — l a er t ff e a d s o e o n e sa s ic s e . er s l h w a l p f u n l a i n fc n n l e c e s ae o r n l p f u n l i t wa l o d s u s d Th e u t s o t t o e o n e ssg i a t f n e s h s t h i i u o x mu tm p r t r fs k e rv u t Al n t h n r a e o o e o n e , t mp r t r f mo e n a n ma i m e e a u eo mo e n a a l . o g wi t e i c e s f l p f u n l e e a u e o h s t s k er
“煤矿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专题推荐
“煤矿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专题推荐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矿共发生火灾事故15起、死亡104人,与“十一五”期间发生44起、死亡408人相比,事故起数下降65.91%、死亡人数下降74.51%,煤矿火灾防治科技进步有力促进和支撑了煤矿火灾防治水平的提升,煤矿火灾防治形势稳步好转。
但我国煤矿火灾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13年发生1起由采空区自燃引发的死亡53人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15年,又发生了1起死亡22人的重大煤矿外因火灾事故。
“十三五”时期,由采空区自燃引发的瓦斯爆炸等耦合灾害防治及我国自燃危险性较大的西部煤田火灾防治等技术,将是煤矿火灾防治领域的研究重点。
为进一步推动煤矿火灾治理研究工作的进步,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本刊策划组织了“煤矿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专题,系统地凝练了一批煤矿火灾防治领域具有代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报道了煤自燃机理及早期预测预报、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煤矿火灾气体的产生及运移特征和煤矿火灾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的撰稿,特别感谢周心权教授、邓军教授、余明高教授在专题策划组织中的特别贡献!指出了未来煤火灾害防治科技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西安科技大学邓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提出了未来煤火灾害防治科技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及煤火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揭示了煤粉碎过程中低温氧化对CO生成量的影响规律这是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梁云涛研究员团队的最新成果。
研究人员发现无氧环境下,煤比表面积与CO生成量无定量对应关系;有氧环境下,煤粉碎过程中较容易发生低温氧化而产生CO,并且煤比表面积与CO生成量的拟合曲线为一个二次抛物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煤的比表面积增长,CO生成量逐渐增长并最终趋于稳定。
建立了煤自燃早期预报指标体系这是西安科技大学陈晓坤教授和于志金共同研究的成果。
他们确定了以CO、C2H4作为主要的早期预报指标,提出了上隅角CO浓度理论模型,并计算得出了体积分数为0.04%的极限指标,来预报采空区遗煤的氧化程度。
寒区隧道温度场变化规律及空气幕保温效果
Temperature Field Law in Cold Region Tunnels and Insulation Effect of Air Curtain
GAO Yan1,2, GENG Jiying1, JIA Chao3, ZHOU Jun1, ZHU Yongquan4, HE Benguo5, ZHONG Yongqiang1
(1. Facul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3,China;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3. Shijiazhuang Metro Co. Ltd. Operating Branch,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4.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5.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Safe Mining of Deep Metal Mine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China)
火灾时隧道衬砌结构内温度场分布规律试验
t mp r t r c u s lt r a d t e p ro f u a in i c e s s e e a u e o c r a e n e id o r t n r a e . h d o F r h r r , t e e e a u e i l d srb t n ln t e u t e mo e h t mp r t r f d it iu i ao g h e o
火 灾 4起 ; 1 7 - 2 0 自 9 7 0 2年 , 海 打浦 路 隧道 共 发 上 生 火灾 1 起 l . 灾 除 了 对 隧 道 内的 人 员 、 备 造 8 3火 ] 设
F r cd n s ieAc ie t
Y AN 加 一,Z / /UHe u ha,
作用. 但是 , 在给人们生产 、 生活带来便利 , 并越来越
多被使用的同时, 也成 为 主 要 灾 害 的火 灾 频 繁发 生
之 地. 型 的案例 如 1 9 典 9 9年法 国一 意 大利 问的勃 郎 峰 公路 隧道 火 灾[ ,9 9年 奥 地利 托 恩 公 路 隧道 火 1 19 ] 灾 _ 以及 20 中 国猫 狸 岭公 路 隧 道火 灾 等. 2 ] 02年 另据 统 计 , 1 9- 2 0 自 9 1 0 1年 , 海 延安 东 路 隧道 共 发 生 上
土建交 通 隧道在 穿越 障碍 、 决 城市 交 通压 力 、 解
加 E p rme t l S u y o T mp r t r F ed 节 约 城 市 用地 、 强 城市 防护 等 方 面发 挥 了重要 的 x ei n a t d n e e au e il
Di rb t n f u n l i i g tu t r i s iu i o T n e t o L nn S r cu e n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杨立强;杨伟;张良;高雪;申世龙;王偲瑞;徐瀚涛;贾晓晨;邓军【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24(31)1【摘要】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度时-空四维动态的转变,查明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过程与控制因素,揭示热液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
为此,我们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对应方法及应用范畴:(1)流体而非构造是构造控矿理论的中心,热液系统的流体流动与成矿作用受控于断裂带格架及其渗透性结构,其中渗透率是将流体流动与流体压力变化联系起来理解控矿构造的核心;(2)不同控矿构造组合的关键控制是构造差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大小,而矿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容矿构造方位的不同和赋矿围岩之间的强度差异所致;(3)流体通道的生长始于超压流体储库上游围岩中孤立的微裂隙沿流体压力梯度最大的方向、随裂隙发育且相互连结而形成新的长裂隙,并最终连通形成断裂网络内的流体通道,矿床的增量生长发生在高流体通量的短爆发期,断层反复滑动驱动其内流体压力、流速和应力快速变化,当由此诱发的流体通道生长破坏了流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时,随之而来的流体快速降压就成为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驱动因素;(4)以热液裂隙-脉系统野外地质观测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三维填图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各级控矿构造相结合、地质历史与构造应力分析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点-线-面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各种控矿因素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研究,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通过构造-蚀变-矿化网络填图,将蚀变-矿化体与控矿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和间距等几何学特征联系起来,利用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断裂网络拓扑学及矿体三维几何结构分析等定量方法查明控矿构造格架和渗透性结构并揭示矿化变形网络的连通性与成矿潜力;(6)合理构建地质模型,选取合适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边界条件,利用HCh和COMSOL等方法,定量模拟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热-质传递、应力变形和化学反应等的时-空变化,是揭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和定位规律、预测矿化中心和确定找矿目标的有效途径。
贵州大学2013届毕业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公示
专业名称 教学
论文题目
答辩结果 3优 5优 7优 5优 5优 5优 5优 5优 4优1良 4优1良 3优2良 3优 3优 3优 3优 3优 3优 3优 3优 3优 2优1良 5优 5优 3优 5优
博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博士
植物营养学 黔薏苡1号营养特征与调控研究
5优 5优
5优
硕士 硕士
硕士
野生动植物 小蓬竹[Drepanostachyum 保护与利用 luodianense (Yi et R.S 贵州山羊品种GFI1B和RERG 动物遗传育 Wang) Keng f.]遗传多样性 罗卫星 陈 志 动物科学学院 种与繁殖 基因表达、多克隆抗体制 备及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 “金英黄归汤”对小鼠乳 王鲁 李圆方 动物科学学院 基础兽医 腺上皮TLR4信号转导的影 刘济明 王敏 林学院 周英 张敏 生命科学学院 药物化学 微生物学 植物学 响 太子参特征图谱的研究与 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有性 发育调控基因flbA的克隆及 功能分析 烟草毛状根与AM真菌双重
郑元宁 陈文佼 许鹿 杨婵
周姗姗 孙鹏辉 陆卫群 郑晓茹 钟佳萍 任俊龙 翦继志 郑淑君 赵少群 丁洋洋 李卫国 王睿
余贵忠 郑华品 冷传莉 刘 珒 徐晓光 张阳阳 李宏权 谢俊兴 张国安 王培洲 隆正文 罗翠柏 向淑文 丁召 谢泉 李睿 刘珂 高廷红
论我国消费者后悔权的必 要与制度构建 法律硕士 清代黔东南契约习惯法与 (非法学) 国家法的冲突与调适—— 法律硕士 以清水江文书为基础资料 非法经营罪的扩大化问题 (非法学) 探析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大卫•古丁实践科 基本原理 学观比较研究 Classical Oscillator Model 理论物理 on Canonical, LieAlgebraic Deformation and 变分原理及变分不等式的 基础数学 几何形式及推广 微电子学与 间歇式源中断方式生长 固体电子学 InGaAs量子点的生长工艺 微电子学与 研究 液态硅锗凝固过程中微观 固体电子学 结构的模拟
铜陵矿集区蚀变_流体填图与成矿流体系统_蒙义峰
2004年 矿 床 地 质M INERAL DEP OSIT S第23卷 第3期文章编号:0258_7106(2004)03_0261_10铜陵矿集区蚀变_流体填图与成矿流体系统 蒙义峰1 侯增谦1 杨竹森1 曾普胜1 徐文艺1 田世洪1李红阳2 王训成3 姜章平3 姚孝德3(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工程系,河北石家庄 050031;3安徽省地勘局三二一地质队,安徽铜陵 244033)摘 要 为了详细刻画和深刻理解区域流体系统,文章在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基础上,针对流体活动性状及其地质记录,提出了一套区域蚀变_流体填图方法程序,并在铜陵地区进行了示范性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套 蚀变_流体填图的方法明确了流体填图的填图对象,填图单位划分理论依据!!!流体同源性理论,制定了流体系统_流体子系统_流体单元三级填图单元划分方案。
在铜陵地区建立了与成矿流体有关的4套流体系统,即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燕山晚期中低温流体系统和燕山晚期繁昌火山流体系统,并划分出7个流体子系统和18个流体单元。
通过 蚀变_流体填图掌握了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阐述了不同流体系统的成矿特征。
关键词 地质学 蚀变_流体填图 流体系统 空间展布 成矿特征 铜陵矿集区中国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地壳尺度的流体研究近年来成为美国和欧洲的研究热点之一,对区域流体记录进行流体_蚀变填图已成为了解热液流体系统和指导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际通用的蚀变_流体填图方法主要有3种:∀根据红外成像光谱(AV IRIS)特征对应的不同蚀变矿物组合进行填图,同时在野外进行检查,或使用便携式X射线衍射光谱计进行验证(V erdel et al., 2001;Farrand,2000;Guinnness et al.,2001;Crosta et al., 1998);#使用野外便携式短波红外光谱仪(SWI R)或便携式红外矿物分析仪(P IM A_∃)进行野外快速蚀变填图,结合野外地质观察、岩石描述和X射线衍射、地球化学、勘探分析数据、矿物学、矿物成分和晶体测量学等进行综合分析,指导矿产勘查(T ompson et al.,1999;M err y et al.,1999);%运用遥感JERS_1OP S数据和高光谱遥感进行区域蚀变矿物(热液蚀变)填图,同时进行地表验证(M iyatake et al.,1997;2000; Wendell et al.,2000;T apia et al.,2000)。
长隧道火灾温度分布规律分析
出, 局部温度急剧上升 。在机械通风和 自然风压的共 同
的紫之隧道断面形状相似。隧道模型 的内部布置了多 处温度测量断面, 并通过分布式控制以及实时控制 串行 的通信网络 , 完成现场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整理。 1 . 2 试验 方案
作用下 , 高温烟流 向下风侧方向流动 , 导致火灾的影响 区域逐渐扩大。隧道火灾发生时 , 高温烟气是造成人员 伤亡以及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 故掌握火灾引起的温度 场分布特征有助 于合理地进行隧道结构设计口 _ 2 ] 。于丽
=
羞
火源表面到隧道拱顶的高度 , m;
—
㈤
式 中: 一
Q一 热释放速率 , l 【 W; l D ——纵向空气密度 ;
—
空气 温度 ;
卜 _- 纵 向风 速 ;
风速( m / s )
图 2 不 同火 灾规模下火 区烟流最高温度 与通风风速 的关 系
表 1 试 验火灾规模
发生时烟流最高温度和沿程分布情况。 1 火灾 工况 下温 度 分布模 型 试验
1 . 1 试 验 模 型
本试验场地设在西南交通大学 内, 通过制作一个长
1 0 9 m, 内径 1 . 8 m, 壁厚 1 5 c m的钢筋混凝土隧道管段 , 用 于分析不 同火灾规模下 的内部烟流温度分布。混凝 土
模, 分别在 0 . 0 、 2 . 0 、 3 . 0 、 4 . 0 、 5 . 0 、 6 . 0 m/ s 六种风速下开 展火灾试验 , 研究火灾区域内流的最高温度 。此外 ,
在2 . 0 和3 . O m / s 两种风速下 , 同时测量了隧道拱顶处和
隧道 中心线不同高度处的温度分布特征 。火源处 以及 沿程各处的最高烟气温度是减灾设计的重要参数 。本
隧道迎头区温度计算及数值模拟
第36卷第4期2021年㊀12月矿业工程研究MineralEngineeringResearchVol.36No.4Dec.2021doi:10.13582/j.cnki.1674-5876.2021.04.010隧道迎头区温度计算及数值模拟夏卫东ꎬ刘何清∗ꎬ杨恩慧(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ꎬ湖南湘潭411201)摘㊀要:为研究施工隧道内空气温度变化规律ꎬ基于热平衡方程建立稳定状态下隧道迎头区域内温度计算数学模型ꎬ利用数值模拟软件与温度计算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空气温度计算值与模拟值最大相对误差为5.96%ꎬ修正后为1.73%ꎬ温度计算数学模型可以用于计算不同工况下迎头区域内空气平均温度ꎻ围岩温度㊁送风量会对隧道内温度产生影响ꎬ随着送风时间的增加ꎬ迎头区域内空气温度先增加然后达到稳定状态ꎻ围岩温度每上升5ħꎬ空气平均温度上升1ħ左右ꎬ不同围岩温度下空气温度变化速率基本一致ꎻ风量由20m3/s增加至30m3/s时ꎬ降温作用显著ꎬ之后随着风量增加ꎬ降温幅度降低.关键词:施工隧道ꎻ迎头区域ꎻ温度计算ꎻ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X93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02(2021)04-0060-07OnTemperatureCalculationandNumericalSimulationofTunnelHeadAreaXIAWeidongꎬLIUHeqingꎬYANGEnhui(SchoolofResourcesꎬEnvironmentandSafetyEngineeringꎬ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Xiangtan411201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variationlawofairtemperatureintunnelꎬamathematicalmodeloftemperaturecalculationinthetunnelheadareaunderstablestateisestablishedbasedontheheatbalanceequation.Theaccuracyofthetemperaturecalculationmodelisverifiedbynumericalsimulationsoftwareandthemodelismodified.Resultsshowthatthemaximumrelativeerrorbetweenthecalculatedairtemperatureandthesimulatedvalueis5.96%ꎬwhichischangedto1.73%afteraddingadditionalitems.Themathematicalmodeloftemperaturecalculationcanbeusedtocalculatetheaverageairtemperatureinthehead-onareaunderdifferentworkingconditions.Thetemperatureinthetunnelisaffectedbythesurroundingrocktemperatureandairsupplyvolume.Withtheincreasingofairsupplytimeꎬtheairtemperatureintheheadingareaincreasedfirstandthenreachedastablestate.Whenthesurroundingrocktemperaturerisedby5ħꎬtheaverageairtemperatureisraisedbyabout1ħ.Thechangerateofairtemperatureunderdifferentsurroundingrocktemperaturesisbasicallythesame.Whentheairvolumeincreasesfrom20m3/sto30m3/sꎬthecoolingeffectissignificantꎬandthenthecoolingrangedecreaseswiththeincreaseofairvolume.Keywords:constructiontunnelꎻhead-onareaꎻtemperaturecalculationꎻnumericalsimulation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成熟ꎬ我国修建隧道的数量不断增多.在施工过程中ꎬ人们越来越重视隧道内人员工作的舒适性和安全性ꎬ施工通风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因此ꎬ为满足通风需求ꎬ确定合适的通风方案ꎬ有必要对施工隧道内的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对此ꎬ科研学者已经有了相关研究成果.王仁远等[1]以正盘台隧道为研究对象ꎬ应用现场实测数据与ANSYS软件结合求解隧道内温度场ꎬ结㊀收稿日期:2021-04-13㊀㊀∗通信作者ꎬE-mail:hqliu8222638@163.com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夏卫东ꎬ等:隧道迎头区温度计算及数值模拟果表明隧道内围岩的初始温度是影响整体温度场的关键因素ꎻ杨勇[2]对川藏铁路高温段施工通风温度场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在120min后ꎬ通风速度对隧道内温度影响不大ꎬ通风温度发生变化时会影响隧道内的气温㊁壁面温度和低温范围ꎻ何青青[3]以高温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ꎬ分析不同送风参数下隧道内温度变化情况ꎬ研究表明隧道壁面温度会随着通风时间的增大逐渐趋于稳定ꎬ在稳定阶段时隧道出口位置的平均温度变化很小ꎬ不同的送风参数会改变射流的运动方式ꎬ进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分布ꎻ貊祖国[4]对新疆某高地隧道温度变化特性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掌子面处温度较高ꎬ洞口温度较低ꎬ从洞口到掌子面ꎬ温度变化为非线性增加ꎻ江亦元[5]对昆仑山隧道施工进行分析ꎬ得到了隧道内温度场的分布规律ꎬ提出相应的温度场控制措施ꎻ赖鑫琼等[6]对不同热源下空气温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不同风向下移动热源和固定热源对洞内空气温度的影响不同ꎬ温度变化幅度与风速有关ꎻ张育玮等[7]对高温环境下热源的分类和形成进行分析ꎬ得到热力风压影响风流方向的判断方法ꎻ于丽等[8]研究了通风和围岩温度作用下的隧道内温度分布ꎬ结果表明风流温度决定了近壁面的围岩温度大小ꎬ风温每降低5ħꎬ洞内同位置温度降低3.8ħꎻ徐海等[9]对TBM施工隧道通风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围岩放热是洞内的主要热源ꎬ增加通风量是改善洞内环境温度的有效措施ꎻ孙克国等[10]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某公路隧道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围岩初始温度越高ꎬ低温气流对隧道内温度场的降温幅度越大ꎬ影响范围越大ꎻFengWang等[11]对TBM施工隧道进行仿真研究和现场测试ꎬ结果表明随着岩石温度和TBM利用率增加ꎬ隧道内空气温度呈线性增加ꎬ随着通风量的增加ꎬ隧道内空气温度呈抛物线的形式下降ꎻKangFangchao等[12]对隧道内的温度场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保温层可以有效减少高温隧道中围岩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ꎬ降低洞内温度的上升速率ꎻZengYanhua[13]以高黎贡山为例ꎬ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通风速度对隧道内环境温度影响ꎬ结果表明通风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很大ꎬ为使隧道内温度低于28ħꎬ通风速度应小于3.5m/sꎻDuCuifeng等[14]对隧道内流固耦合传热规律进行研究ꎬ研究结果表明近壁面区域的围岩热通量大于远离围岩区域热通量ꎬ最大值位于岩壁上ꎻTanXianjun等[15]对通风条件下的西藏嘎朗拉隧道围岩温度场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气温和风速是影响隧道内围岩温度的两个重要因素ꎬ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区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ꎬ容易出现不利条件.由以上研究内容可以看出ꎬ隧道内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ꎬ其变化关系到工作人员舒适度和通风降温效果.因此ꎬ本文以某隧道工程为例ꎬ考虑围岩㊁机电设备㊁人员㊁通风的综合影响ꎬ利用热平衡方程推导隧道迎头区域空气温度计算数学模型ꎬ同时分析不同围岩温度和送风量下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ꎬ为后续通风工艺参数的选择与优化提供参考.1㊀数值模型建立1.1㊀物理模型物理模型以某隧道工程实际尺寸作为参考ꎬ基本几何尺寸:断面半径5.9mꎬ模拟隧道长度100mꎬ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ꎬ风筒布设于隧道侧壁且风筒出口距离工作面20mꎬ隧道模型图如图1所示.风管半径为R0ꎬ隧道半径为R1ꎬ隧道中心离地面高度为L0ꎬ风筒中心距离隧道中心水平距离为L1ꎬ竖直距离为L2ꎬ风筒出口到工作面距离为L3ꎬ隧道长度为L4.根据以上尺寸ꎬ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建立物理模型ꎬ然后将模型导入网格划分软件ICEM中ꎬ采用非结构网格进行划分ꎬ网格类型为Tetra/Mixedꎬ最大歪斜率控制在0.5内[16].R0-1ꎻR1-5.90mꎻL0-1.25mꎻL1-4.2mꎻL2-2.3mꎻL3-20mꎻL4-100m图1㊀隧道模型16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矿业工程研究2021年第36卷1.2㊀边界条件隧道内的空气温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ꎬ包括围岩散热㊁机电设备散热㊁人员散热㊁通风等.洞内空气与围岩之间的热交换主要是由于温差存在ꎬ当空气温度高于岩石温度时ꎬ周围岩石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ꎬ当空气温度低于岩石温度时则相反.围岩温度一般处于20ħ左右ꎬ但在某些高温隧道中ꎬ岩石温度会达到40ħ以上[17].在某一时间内ꎬ隧道围岩及工作面与风流之间的传热量可以按照式(1)计算:Q1=hUL+S()TR-T0().(1)式中:Q1为隧道围岩散热量ꎬkWꎻh为围岩与风流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ꎬW/(m2ħ)ꎻU为隧道断面周长ꎬmꎻL为距离开挖面长度ꎬmꎻS为隧道断面面积ꎬm2ꎻTR为隧道围岩温度ꎬħꎻ对流换热系数h受到隧道内风速的影响ꎬ由文献[1]可知ꎬ风速与对流换热系数成正相关ꎬ通过数据拟合可得两者关系式为h=3.06v+4.11.(2)式中:v为隧道内平均风速ꎬm/s.机电设备主要包括隧道内使用的装载机㊁挖掘机㊁运渣车ꎬ在设备正常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ꎬ从而导致周围空气温度上升ꎬ机电设备散热量计算如式(3)所示:Q2=Wη.(3)式中:Q2为设备散热量ꎬWꎻW为设备功率ꎬWꎻη为设备工作时的热利用率系数ꎬ此时其值为0.65ꎬ不同设备功率及其热负荷如表1所示.表1㊀不同设备功率及热负荷设备类别设备功率/kW设备负荷/kW小松WA470-6装载机1496.20PC220挖掘机12581.25运渣车163105.95隧道内人员的热负荷相对较小ꎬ主要集中在工作面区域ꎬ人员散热量计算如式(4)所示:Q3=qnnᶄ.(4)式中:Q3为人员散热量ꎬWꎻq为人均产热率ꎬ此时为200Wꎻn为在隧道内工作人员数目ꎬ文中n确定为20ꎻnᶄ为集群系数ꎬ取值为1.隧道施工通风是保障正常施工的有效措施ꎬ在通风过程中ꎬ当环境温度低于洞内空气温度时ꎬ施工通风可以有效降低隧道内空气温度.冷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差和风量ꎬ可以通过式(5)计算:Q4=-cρVT0-T1().(5)式中:Q4为通风降温负荷ꎬWꎻc为空气的比热容ꎬJ/(kg ħ)ꎻρ为空气密度ꎬkg/m3ꎻV为送风风量ꎬm3/sꎻT1为送风温度ꎬħ.结合上述分析与计算结果ꎬ边界条件的具体设置如下.1)出入口边界条件:风筒出口设置为速度入口边界ꎬ按照隧道施工规范中允许最低风速0.15m/s要求ꎬ不同工况下风量分别设置为20ꎬ30ꎬ40ꎬ50m3/sꎬ送风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一致ꎬ设置为20ħꎬ出口自由出流.2)壁面边界条件:围岩温度按照不同工况分别设置为25ꎬ30ꎬ35ꎬ40ħ[17].3)热流边界条件:装载机96.2kW/台㊁挖掘机81.25kW/台㊁运渣车105.95kW/台ꎬ人体热流量200W/人.1.3㊀控制方程受洞内围岩温度㊁设备㊁人员散热及低温射流影响ꎬ重力和浮力因素对隧道内温度分布会有很大影响.在RNGk-ε湍流模型中ꎬ浮力Gb具体形式如式(6):Gb=-giμtρpr∂ρ∂xi.(6)26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夏卫东ꎬ等:隧道迎头区温度计算及数值模拟式中:gi是重力在i方向上的分量ꎻμt为湍流黏性ꎻρ为密度ꎻpr湍流动能普朗特数.在当前数学模型中ꎬ浮力对于湍流动能的影响主要在受温度变化产生的不稳定层当中.此外ꎬ在RNGk-ε模型当中ꎬRε作为附加项被添加到ε方程当中ꎬ其具体形式如下:Rε=Cμη31-η/η0()1+βη3βε2k.(7)式中:Cμ为实验常数ꎬ其值为0.085ꎻη表示流体流动的各向异性程度ꎻη0=4.38ꎻβ=0.012ꎻε为湍流动能耗散率ꎻk为湍流动能.在湍流中ꎬ附加项Rε通过添加流场中η变化提高复杂流动的精度ꎬ特别是结合了旋流对湍流的影响ꎬ可以更加准确的对流线弯曲进行模拟.在上述数学模型当中ꎬ隧道内设备及人员都会对流场产生干扰ꎬ流场会因回流㊁旋流及阻碍作用等产生强各向异性.此外ꎬ在Rohdin与Moshfegh[18]的研究当中ꎬRNGk-ε模型在大型空间设施中的流场与温度分布相比其他湍流模型的预测值与测量值更加一致.因此选用RNGk-ε模型适合隧道施工通风模拟ꎬ其控制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㊁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2㊀迎头区域空气温度计算模型2.1㊀模型验证隧道迎头区域是人员作业的集中区域ꎬ该区域内的温度变化对人员作业有很大影响.因此ꎬ对工作面附近20m区域进行分析ꎬ由1.2节可知ꎬ隧道内温度主要受到围岩㊁设备㊁人员及通风影响.在隧道温度逐渐稳定时ꎬ隧道内冷源和热源之间达到能量平衡状态.因此ꎬ隧道内温度变化可以表示为cρVs∂Tair∂t=Q1+Q2+Q3+Q4.(8)式中:Tair为迎头区空气温度ꎻVs为迎头区域空间体积ꎬm3.在隧道内达到热平衡时ꎬ洞内空气温度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ꎬ即∂Tair∂t=0ꎬ于是有cρVTair-T0()=hUL+S()TR-Tair()+Wη+qnnᶄ.(9)进而可以得到平衡状态下的迎头区空气温度计算式为Tair=hUL+S()TR+Wη+qnnᶄ+cρVT0cρV+hUL+S().(10)为了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ꎬ按照1.2节中不同围岩温度和通风量进行计算ꎬ得到不同工况下的隧道内平均温度的计算值和模拟值(如表2所示).对比表2中数据可知ꎬ不同工况下隧道内空气平均温度计算值与模拟值之间最大误差为1.71ħꎬ相对误差5.96%ꎬ最小误差为0.15ħꎬ相对误差0.58%ꎬ平均相对误差为3.19%ꎬ误差程度较小ꎬ因此确定了模型的可靠性ꎬ建立的数值模型可用于隧道施工内温度场研究.2.2㊀空气温度计算式修正对表2中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不同工况下空气平均温度计算值均大于模拟值ꎬ因此为使空气温度预测公式更加准确ꎬ可以在式(10)中增加附加项ꎬ表示为Tair=hULTR+Wη+qnnᶄ+cρVT0cρV+hUL-ΔT.(11)式中:ΔT=A+BTR+CV.对数据处理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ꎬ得到ΔT的拟合公式(R2=0.71926)如式(12):ΔT=3.21356-0.03261TR-0.03652V.(12)按式(10)㊁式(11)计算得到不同参数下隧道内迎头区域空气温度计算值和修正值ꎬ其空气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ꎬ增加附加项后ꎬ空气平均温度计算值与模拟值基本一致ꎬ最大误差由1.71ħ下降为0.37ħꎬ最大相对误差由5.96%下降为1.73%ꎬ增加附加项后的空气温度计算式可以更加准确的36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矿业工程研究2021年第36卷预测稳定状态下迎头区域空气平均温度值.表2㊀不同工况下空气平均温度计算值与模拟值工况围岩温度/ħ送风量/(m3 s-1)平均温度计算值/ħ平均温度模拟值/ħ1252030.3428.632302031.0829.423352031.8130.234402032.5431.055253027.2126.016303027.8026.757353028.3827.528403028.9728.289254025.5724.9110304026.0725.6611354026.5826.4312404027.0926.9013255024.5523.6014305025.0024.2815355025.4624.9916405025.9125.68图2㊀不同工况下隧道内空气平均温度变化情况3㊀模拟结果分析3.1㊀围岩温度TR对隧道内温度的影响风流与岩壁之间对流换热ꎬ低温风流从围岩带走热量ꎬ进而导致围岩逐渐降温ꎬ因此围岩的初始温度对隧道内温度情况有很大影响.以围岩温度25ꎬ30ꎬ35ꎬ40ħꎬ风量20m3/s为例ꎬ计算得到隧道迎头区域内空气平均温度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ꎬ随着通风时间增加ꎬ空气平均温度逐渐增大ꎬ在通风时间25min左右时空气温度逐渐稳定ꎬ不同围岩温度通风过程中温度变化速率差异不大ꎬ这时温度变化速率可以表示为∂Tair∂t=h(UL+S)TR-Tair()+Wη+qnnᶄ-cρVTair-T()cρVs.(13)迎头区域内体积Vs为1222.76m3ꎬ空间体积较大.因此在围岩温度变化时ꎬ(TR-Tair)的变化对空气46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夏卫东ꎬ等:隧道迎头区温度计算及数值模拟温度变化速率的影响较小.此外ꎬ围岩温度越高ꎬ隧道内空气温度达到稳定阶段所需要的时间越短ꎬ稳定时的隧道内空气温度越高.围岩温度每上升5ħꎬ隧道迎头区域内稳定阶段的空气温度上升1ħ左右.在稳定阶段ꎬ以上述工况为例ꎬ对通风时间为45min时隧道内温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ꎬ不同工况下温度变化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ꎬ迎头区域附近温度受新鲜风流的影响较大ꎬ低温射流对迎头区域有明显的降温作用ꎬ而在其他区域ꎬ由于射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热交换ꎬ射流温度不断上升ꎬ对其余区域的降温作用减弱ꎬ随着围岩温度的增加ꎬ迎头区域内远离风筒一侧温度受围岩温度的影响明显ꎬ其温度高于近风筒一侧.图3㊀不同围岩温度下空气平均温度变化图4㊀不同围岩温度下隧道内温度分布(t=45min)3.2 送风风量V对隧道内温度的影响风量大小决定着进入隧道内新鲜风流的多少ꎬ进而影响着隧道内的温度变化.以TR=40ħꎬ送风风量20ꎬ30ꎬ40ꎬ50m3/s为例ꎬ随着送风时间增加ꎬ隧道内迎头区域的空气平均温度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ꎬ随着送风风量的增加ꎬ稳定状态时隧道内的温度越低ꎬ这是由于风量越大ꎬ进入洞内的冷空气越多ꎬ隧道内气流的换热速率增大.送风风量每增加10m3/sꎬ空气温度分别下降2.77ꎬ1.38ꎬ1.22ħꎬ降温效果逐渐减弱.这是由于在风量较低时ꎬ隧道内的空气平均温度较高ꎬ送风温度与空气平均温度之间温差较大ꎬ因此在增大风量时隧道内降温效果明显.随着风量增加ꎬ送风温度与空气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减小ꎬ增大风量后降温效果减弱.以28ħ作为施工温度标准时ꎬ送风量为40m3/s时达到施工要求.进一步分析风量增加对隧道内稳定状态时温度分布规律影响ꎬ以上述工况为例ꎬ在通风时间为45min时ꎬ隧道内温度分布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ꎬ随着送风风量的增加ꎬ低温射流加快了隧道内热量的排出ꎬ对隧道内的降温范围逐渐扩大ꎬ风量由20m3/s增加至30m3/s时ꎬ工作面附近的温度变化最明显ꎬ对设备和人员的降温作用显著.在靠近出口区域ꎬ空气温度较高.图5㊀不同风量下隧道内空气平均温度变化图6㊀不同风量下隧道内温度分布(t=45min)56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矿业工程研究2021年第36卷4㊀结论1)数值模型经理论计算结果检验ꎬ理论计算值与模拟值平均相对误差为3.19%ꎬ在合理范围内ꎬ验证了采用的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可靠.2)对隧道稳定状态时空气温度计算式增加附加项ꎬ修正后计算式最大相对误差由5.96%减小为1.73%ꎬ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稳定状态下隧道内平均温度.3)围岩温度会对隧道内迎头区域空气平均温度产生影响ꎬ随着围岩温度上升ꎬ迎头区域内空气平均温度逐渐增加ꎬ围岩温度每上升5ħꎬ空气平均温度上升1ħ左右.不同围岩温度下的空气温度变化速率基本一致.4)增加通风量可以加快隧道内的换热效率ꎬ大幅降低隧道内空气温度ꎬ但随着通风量的增加ꎬ降温效果逐渐减弱.参考文献:[1]王仁远ꎬ朱永全ꎬ高焱ꎬ等.正盘台隧道洞内空气和围岩温度场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ꎬ2020ꎬ20(18):7464-7471.[2]杨勇.高海拔高地温特长隧道长距离施工通风及供氧技术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ꎬ2020.[3]何青青.高壁温铁路隧道独头射流通风及喷雾降温数值计算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ꎬ2012.[4]貊祖国.高地温引水隧洞瞬态温度场数值模拟及温度效应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ꎬ2019.[5]江亦元.昆仑山隧道施工温度控制及施工措施[J].现代隧道技术ꎬ2002(6):56-58.[6]赖鑫琼ꎬ吴柯杉ꎬ张一夫ꎬ等.井下移动热源对巷道局部风流温度影响规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ꎬ2018ꎬ14(9):100-104.[7]张育玮ꎬ邹声华ꎬ李永存.高温矿井热源对风流稳定性影响的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ꎬ2015ꎬ11(8):46-51.[8]于丽ꎬ孙源ꎬ王明年ꎬ等.考虑通风与围岩条件的寒区隧道温度场模型及作用规律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ꎬ2019ꎬ39(s2):85-91.[9]徐海ꎬ薛永庆ꎬ罗飞宇ꎬ等.高岩温TBM施工隧道的通风效果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ꎬ2019ꎬ36(11):108-112.[10]孙克国ꎬ徐雨平ꎬ仇文革ꎬ等.寒区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及围岩特性影响[J].现代隧道技术ꎬ2016ꎬ53(6):67-72.[11]WangFꎬLuoFꎬHuangYꎬetal.ThermalanalysisandairtemperaturepredictioninTBMconstructiontunnels[J].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ꎬ2019ꎬ158:113822.[12]KangFCꎬLiYCꎬTangCA.Numericalstudyonairflowtemperaturefieldinahigh-temperaturetunnelwithinsulationlayer[J].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ꎬ2020ꎬ179:115654.[13]ZengYHꎬTaoLLꎬYeXQꎬetal.Temperaturereductionforextra-longrailwaytunnelwithhighgeotemperaturebylongitudinalventilation[J].TunnellingandUndergroundSpaceTechnologyꎬ2020ꎬ99(s2):103381.[14]DuCFꎬBianML.Numericalsimulationoffluidsolidcouplingheattransferintunnel[J].2018ꎬ12:117-125.[15]TanXJꎬChenWZꎬYangDSꎬetal.Studyontheinfluenceofairflowonthetemperatureofthesurroundingrockinacoldregiontunnelanditsapplicationtoinsulationlayerdesign[J].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ꎬ2014ꎬ67(1-2):320-334.[16]董亮ꎬ刘厚林ꎬ谈明高ꎬ等.一种验证网格质量与CFD计算精度关系的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2ꎬ43(11):4293-4299.[17]李湘权ꎬ代立新.发电引水隧洞高地温洞段施工降温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ꎬ2011ꎬ42(2):36-41.[18]RohdinPꎬMoshfeghB.Numericalmodellingofindustrialindoorenvironments:Acomparisonbetweendifferentturbulencemodelsandsupplysystemssupportedbyfieldmeasurements[J].BuildingandEnvironmentꎬ2011ꎬ46(11):2365-2374.66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地温隧道温度场的数值解
高地温隧道温度场的数值解周小涵;曾艳华;杨宗贤;周晓军【期刊名称】《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解决高地温隧道热害问题的前提是掌握隧道结构与高温围岩及隧道内空气间的传热规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隧道空气-隧道衬砌-高温围岩的二维非稳态传热有限差分方程,分析季节性风温、不同程度高地温和铺设隔热层等对高地温隧道传热的影响。
得到了隧道开挖后,围岩温度随自然风变化的规律、调热圈厚度变化规律和隔热层厚度对高地温隧道降温的影响等结果。
研究所得结论可为高地温隧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降温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6页(P1406-1411)【作者】周小涵;曾艳华;杨宗贤;周晓军【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31;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1【相关文献】1.高地温隧洞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J], 张月;汤骅2.高地温隧道温度场监测及施工降温技术研究 [J], 朱亦墨;陈寿根3.冰块降温在热带地区高地温隧道施工中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海南省五指山公路隧道为例 [J], 朱宇;周佳媚;王帅帅;李朗4.冰块降温在热带地区高地温隧道施工中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海南省五指山公路隧道为例 [J], 朱宇;周佳媚;王帅帅;李朗5.施工通风条件下高地温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J], 黄克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隧道火灾中拱顶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长隧道火灾中拱顶温度场的数值模拟黄亚东;吴珂;黄志义;王金倡【期刊名称】《消防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09(028)004【摘要】采用考虑了湍流效应和辐射传热的扩散燃烧模型,对某长隧道在不同火灾规模和通风条件下的拱顶温度场进行模拟.通过计算分析了隧道火灾中混凝土拱顶衬砌温度的分布规律以及火灾规模、通风条件对其影响.结果表明,以混凝土拱顶衬砌不超过300 ℃为安全临界温度,低于10 MW规模的隧道火灾基本不会造成拱顶衬砌结构发生破坏;对于20、50 MW规模的隧道火灾,需要分别保持2.0、4.0 m/s 的通风速度,才能使拱顶衬砌结构不受损坏.加大通风在改善隧道散热条件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温烟气的对流,扩大了隧道拱顶升温的范围,从而在火灾发展到一定时间后,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的拱顶衬砌结构破坏.【总页数】4页(P162-165)【作者】黄亚东;吴珂;黄志义;王金倡【作者单位】绍兴市消防支队,浙江,诸暨,311800;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913.4;TU528;U459【相关文献】1.基于数值模拟的大型隧道火灾拱顶最高温度研究 [J], 周凯2.特长隧道火灾中沥青路面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J], 吴珂;黄志义3.长隧道火灾烟气运动三维数值模拟 [J], 黄亚东;吴珂;黄志义;王孝红4.地铁深埋长隧道设置中间风井方式下火灾防排烟数值模拟研究 [J], 谢宣;冯炼;张鲲;刘江;廖凯5.冷气溶胶灭火剂作用下狭长隧道火灾的扑救降温过程的数值模拟 [J], 刘福燕;刘天军;刘娟;陈鑫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拱北隧道管幕冻结法现场原型试验解冻温度场实测研究
拱北隧道管幕冻结法现场原型试验解冻温度场实测研究胡向东;方涛;郭晓东;任辉【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7(042)007【摘要】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解冻阶段温度场变化规律,采用现场原型试验研究了在解冻阶段两种不同解冻方式(自然解冻和“自然+强制”解冻)下温度场变化规律.试验表明,由于冻土量较小,解冻时间相比于一般冻结工程来说较短,而且利用常温盐水强制解冻,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空顶管的防通风措施解除后,自然解冻条件下冻土融化速率较快,不需要开启加强管的热盐水循环.该试验作为系统研究管幕冻结法冻结效果动态控制研究的重要一环,探究了管幕冻结法解冻规律,为实际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研究依据,能够有效地降低融沉影响.【总页数】6页(P1700-1705)【作者】胡向东;方涛;郭晓东;任辉【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051;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管理中心,广东珠海519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49【相关文献】1.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长距离大直径曲线管幕顶管工艺试验研究 [J], 高海东2.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创新施工技术——拱北隧道“曲线管幕+冻结法”施工成功 [J], 林健芳;何晓园;3.拱北隧道管幕冻结法温度场数值计算 [J], 龙伟;荣传新;段寅;郭轲4.拱北隧道管幕冻结法关键技术研究 [J], 王啟铜5.拱北隧道“曲线管幕+冻结法”破世界难题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坡度下地下环形受限空间烟气羽流扩散规律
不同坡度下地下环形受限空间烟气羽流扩散规律
朱杰;马金梅;程友鹏
【期刊名称】《消防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18(037)008
【摘要】以某典型地下环形隧道为例,结合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研究不同坡度、不同火源位置等共同作用下地下环形隧道烟气羽流扩散规律.定量分析3个火灾场景下(火源位于隧道主干隧道、出入口支路隧道、交叉路口隧道),不同坡度(0隧道坡度、3%隧道坡度、5%隧道坡度)隧道内温度、烟气高度、能见度分布情况.研究表明:隧道坡度越大冷空气卷吸越强烈,烟气降温越快,烟气沉降速度越快;隧道坡度导致隧道内温度场出现明显的单向发展规律.
【总页数】6页(P1055-1060)
【作者】朱杰;马金梅;程友鹏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公共火灾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101;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公共火灾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101;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公共火灾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913.4;TK121;U459.3
【相关文献】
1.受限空间细水雾作用下烟气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J], 房玉东;苏国锋;林霖;廖光煊
2.地下车库火灾烟气扩散规律的数值计算与实验 [J], 赵涵玺
3.不同通风方式下地下环形受限空间火羽流卷吸特性研究 [J], 朱杰;马金梅;彭莉
4.地下环形隧道纵向通风下火羽流数值模型建立 [J], 朱杰;程友鹏;王萍
5.区间坡度对停驶地铁列车火灾烟气自然扩散的影响 [J], 刘慧强;李炎锋;李云飞;樊宪来;赵守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SPSS的岩溶隧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基于SPSS的岩溶隧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王思淼;邓洪亮
【期刊名称】《施工技术》
【年(卷),期】2016(045)013
【摘要】采用数理统计理论,以沪昆客专高家屯隧道监控量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
果表明,隧道净空收敛和栱顶沉降与围岩级别、时间因素和施工因素等呈正相关,并与隧道围岩级别相关性最好,研究结果可作为石灰岩地区岩溶隧道施工方法和支护方案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确定合理的隧道二次衬砌时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5页(P125-129)
【作者】王思淼;邓洪亮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
学院,北京 1001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198
【相关文献】
1.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岩溶隧道围岩变形动态监测研究与应用 [J], 杨文奇
2.富水岩溶隧道围岩变形动态监测及回归分析 [J], 朱兴礼
3.侧部水压充填型岩溶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J], 黎代仁
4.侧部岩溶隧道围岩变形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J], 莫阳春;周晓军
5.基于离散元的层状岩体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J], 王惠风;宋立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秀山隧道浅埋地层温度场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天秀山隧道浅埋地层温度场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发布时间:2021-02-04T10:14:34.9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31期作者:王尚书[导读] 寒冷地区隧道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围岩中的裂隙水会发生冻结,从而引起隧道内冻害的出现王尚书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河北三河 065201摘要:寒冷地区隧道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围岩中的裂隙水会发生冻结,从而引起隧道内冻害的出现,影响行车安全。
而隧道浅埋段,由于距离洞口较近、埋深较浅,受洞外气候影响较大,冻害往往更严重。
本文结合传热学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理论,分析温度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并根据现场实测气温数据,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浅埋地层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春融期浅埋段拱顶上部围岩存在大面积封闭核状冻结区域,此时地表积雪正值融化期,容易出现冻害;在隧道浅埋段全长铺设5cm防冻隔热层,能够有效防治浅埋段冬季围岩出现冻害。
关键词:寒区隧道;隧道浅埋段;数值模拟;时空变化规律;正弦函数回归法中图分类号:U 45 文献标志码:A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ing Rules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Shallow Buried Stratum of Tianxiushan TunnelWANG Shangshu( Erchu Co.,Ltd.,OF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Hebei Sanhe 065201, China; )Abstract: The tunnels in cold region suffers from frost damage due to loc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which affect the driving safety greatly. The degree of frost damage for shallow buried section is often deeper, since the distance to the entrance and the burial depth is small, so it is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climate outside the tunnel. The temperature propagation law in the stratum is analyzed combined the theory of periodic non-steady-state heat conduction,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emperature field of shallow buried section was conducted by ANSY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which is based on the field measured air temperatur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pring thaw period, there is a large area of closed nuclear frozen area in the upper rock of the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the crown, in the same time the snow of stratum surface is thawing, so the frost damage occurs more likely; it is effective to prevent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shallow buried section from frost damage of, if a 5cm anti-freezing layer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ck of the tunnel lining.Keyword: cold-region tunnel;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tunnel; numerical simul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ing rules; sine function regression method0 引言随着我国交通建设需求的迅速发展,我国高速铁路网逐渐向高海拔、高纬度等寒冷地区延伸,而随之面临的在寒冷地区隧道中存在的病害问题也逐渐增加,如衬砌冻胀、拱顶挂冰、道床结冰等冻害现象,严重影响列车行驶安全。
山区水库水面气温与太阳辐射的修正及应用
3山区水库水面气温与太阳辐射的修正及应用脱友才 邓 云 梁瑞峰(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65)摘 要考虑到山区水库库面气象要素受周围地形影响 ,结合前人的研究 ,库区气温计算方法采用回归余项法并计入 地形影响 ,而对于库区水面上的太阳辐射计算 ,则采用了平行山脊坡地上的简化算法 。
应用结果表明 : 由经度 、纬 度 、海拔高度和大地形影响等 4 项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气温方程拟合效果显著 ; 并用同时期盐边气象站的资料进 行检验 ,检验精度在 0 . 5 ℃以内 。
与平地相比 ,在山区地形影响下的二滩库区水面太阳辐射有一定程度的改变量 , 同时不同河岸坡度对水库水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有较大影响 。
该方法有效揭示了山区月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的时 空变化 。
修正后的气温和太阳辐射符合山区实际情况 。
关键词 : 水库 ; 气温 ; 太阳辐射气象因素如太阳辐射 、大气长波辐射 、云量 、相对湿度 、风速等是影响水温热力模型的主要因素 ,而太阳 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对水气交界面热通量的贡献最 大 。
在西南地区 ,山川纵横 ,群峦起伏 ,河流走向曲折迂回 ,各地气象条件变化很大 。
因此 ,准确给出山区峡谷型深水库水温模型的气象要素边界条件 ,对 于准确模拟和预测山区水库库区水温结构和下泄水 温有着重要的意义 。
引 言水温是水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水的物 理 、化学性质及水生生物 、农作物对水温都很敏感 ,水温的变化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
如水库水温分层 可能直接导致库区内的水质分层和生态分层 ,并且 对水生生物 、农田灌溉 、工业供水 、生活用水 、下游河 流的水质和生态平衡 、以及库区水的利用 ( 养殖 、娱乐) 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水温的变化 ,还对 水工坝体温度应力分析 、施工温控设计 、继电机组冷 却等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水库水温的研究具有重 大的工程意义[ 123 ] 。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燃烧学课程编号:(英文):(Combustion Theory)学时45学分 2.5课程性质必修课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热力发动机、汽车工程、汽车工程、轮机工程、环境工程开课系(所):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开课教师:周校平、张武高、乔信起、范浩杰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教材:《燃烧理论基础》周校平、张晓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教学参考书:《燃烧学》许晋源、徐通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工程燃烧学》张松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杂志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燃烧学是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燃烧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燃烧技术中所必须的热化学、燃烧动力学及燃烧过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掌握动力机械工程中气态、液态、固态燃料的燃料特性、燃烧特点和规律,包括着火的形式和条件、火焰的传播、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锅炉、内燃机、涡轮机、火灾、家用炉灶、焊枪等燃烧现象从宏观上能有所认识,微观上能有所解释。
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分析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过程、避免不正常的燃烧现象、控制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燃烧的化学热力学基本知识要点: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燃烧能)与燃料的热值、高热值与低热值之间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及燃烧产物组分的计算。
过量空气系数、浓度、当量比。
难点:不完全燃烧时的空气量与燃烧产物组分的计算。
(二)燃烧与化学平衡要点: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的概念、自由焓与自由能、自由焓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研究】拟推荐2017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
【关键字】研究拟推荐2017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情况项目名称:高原高压低氧特殊环境下火灾扩散燃烧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完成人:胡隆华,杨立中,汪箭,方俊,陆守香,王强推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申报奖种: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我国特殊的高原地理条件,研究揭示了高原高压低氧特殊环境下火灾扩散燃烧行为规律,提出了高原高压低氧特殊环境下可燃物的热解与着火、热反馈与燃烧速率、火焰行为特征与稳定性的基础理论,重要科学发现包括:1. 在可燃物热解与着火方面,发现并定量揭示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热解失重速率更大、更容易着火的特性(着火时间更短、着火临界热流更低),建立了高压条件下考虑热解气在炭层多孔介质中输运特性的固相热解模型,揭示了热解气辐射阻隔效应对着火临界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基于counter-flow耦合压力效应的固体可燃物热解与气相着火新理论模型。
2. 在可燃物燃烧热反馈与燃烧速率方面,揭示了火灾中可燃物燃烧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热反馈在高原高压低氧环境的特殊演化行为,发现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不同尺度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的燃烧速率和火蔓延速率与常压环境的差异及物理机制,建立了不同热反馈主控机制下耦合压力和火源尺度效应的火灾燃烧速率与火蔓延理论模型。
3. 在火焰行为特征与稳定性方面,发现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火灾湍流扩散火焰特征参数(火焰高度、中心线温度、碳黑辐射等)、以及火焰推举和吹熄等失稳行为与常压环境的差异,并揭示了其中的物理化学耦合机制,建立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火焰卷吸及其特征参数模型,提出了基于Damköhler 数耦合压力效应的火焰推举和吹熄临界理论模型。
本项目揭示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火灾的特殊扩散燃烧行为规律,并系统建立了相关基础理论,共发表SCI论文62篇,其中12篇发表在国际燃烧领域两大权威期刊Combustion and Flame 和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11期煤炭学报Vol.38No.112013年11月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Nov.2013文章编号:0253-9993(2013)11-1967-05基于移动火源的隧道拱顶温度分布规律实验研究邓军1,2,李士戎1,2,3,炎正馨4,赵大龙1,2(1.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3.山西省阳泉市公安消防支队,山西阳泉045000;4.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为掌握行进中的着火机动车对隧道拱顶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以公路隧道为原型建立了1ʒ20小尺寸实验系统,在隧道自然通风条件下,模拟了移动火源以0.5,0.8和1.0m /s 等不同速度在隧道中行进、停止直至熄灭的火灾过程。
研究了移动火源进入隧道后的隧道温度场及火灾过程中隧道拱顶沿纵向温度分布特征、测点温度峰值及梯度变化等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①当火源行进速度为0.5m /s 时,燃烧更加充分,隧道拱顶温度达到峰值,比其余两组高40和50ħ;②移动火源的存在,打破了顶棚射流拱顶热烟气与下部冷空气的对流循环动态平衡,减弱了热对流效应,使得隧道内温度降低更缓慢。
关键词:隧道;拱顶温度;移动火源;峰值;梯度中图分类号:TD752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2-12-17责任编辑:张晓宁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项目(IRT0856);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资助项目(2010ZDGC -14)作者简介:邓军(1970—),男,四川大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E -mail :ada2324@sohu.comExperimental study on longitudin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law oftunnel ceiling based on moving fire sourceDENG Jun 1,2,LI Shi-rong 1,2,3,YAN Zheng-xin 4,ZHAO Da-long 1,2(1.College of Energy Science &Engineering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710054,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Westem Mine Enploita-tion and Hazard Preven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Xi ’an 710054,China ;3.Yangquan Fire Bureau ,Shanxi Province ,Yangquan 045000,China ;4.Col-lege of Science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71005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tial law of mobile fire vehicle on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unnel ceiling ,the 1ʒ20physical model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real road tunnel.Under natural ventilation condition ,the fire process when mobile fire source with velocity of 0.5,0.8and 1.0m /s moved into tunnel then stopped till burned out were studied.The temperature fields when fire source moved into tunnel were studied.The ceil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emperature peak in fire process and its gradient were analyzed.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①Firesource of 0.5m /s combusts much more adequately than the other two ,which leads the temperature peak of tunnel ceiling 40and 50ħhigher than that of 0.8m /s and 1.0m /s fire source ;②The existence of moving fire breaks the balance of convective circulation of hot smoke and fresh cold air caused by jet effect ,which weakens thermal convec-tion and slow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in tunnel.Key words :tunnel ;ceiling temperature ;moving fire source ;peak value ;gradient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隧道交通流量逐步增加[1],隧道等狭长空间火灾事故发生的数量和频率也相应增加[2]。
在一些隧道火灾事故中,着火车辆穿行隧道引发火灾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3]。
移动火源的动态特性较大程度上干预了隧道狭长空间内火灾和烟气的动态特征,对隧道内火灾探测报警及临界风速等产生影响[4],从而在隧道火灾预警、扑救及人员疏散方面造成了困难。
研究表明,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发生改变,当温度超过500ħ时,混凝土抗压煤炭学报2013年第38卷强度可降至原来的60%左右[5]。
从而使以承受压应力为主要功能的混凝土衬砌结构发生崩塌、开裂等现象,阻碍人员疏散及灭火等救援行动,进而可能导致隧道整体结构的破坏,进而导致更加严重的事故。
基于全尺寸、比例尺寸实验和数值模拟仿真[6-7]等研究手段,目前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典型位置固定火源状态下的隧道火灾及烟气的发展特性[7-13],对不同通风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烟气流动、分层规律等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韦良义等[14]对隧道火灾移动火源研究方法[4]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小比例尺寸模型实验和计算机数值模拟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他动态火源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为此本文在华南理工大学龙新峰等研究开发的坡度可调隧道火灾风洞实验装置[15]的基础上,自行搭建了火源速度控制更加准确,隧道内火情观察更为便利的比例模型实验台,开展了隧道移动火源火灾空间温度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
1实验系统要保证流体在模型(m)与原型(p)中流动情况相似,首先要保证其流场的几何相似[16],即两流场中线性量l成比例,对应角度α,β,…,γ相等,即l p1 l m1=lp2lm2=lp3lm3=…=Cl(1)αp=αm,βp=βm,…,γp=γm(2)以全长930m、截面宽12.60m、内高9.76m的在建高速公路穿山隧道为原型,选取从东端入口处向内延伸200m的一段隧道,按1ʒ20比例建立模拟隧道实验系统。
搭建的隧道长ˑ宽ˑ高为12mˑ0.5 mˑ0.4m。
隧道拱顶部分以中轴为分界线,一侧采用拱形不锈钢板,半拱形设计便于传感器安装;一侧采用高硼硅和微晶耐火玻璃组合的钝角菱形截面设计,以方便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实验系统外观及截面形式如图1所示。
隧道一端敞开,另一端通过控制风量调节装置来控制通入隧道风量和风速的大小,同时该装置可以满足实验后排烟的效果,以保证人员安全。
火源加载于长ˑ宽ˑ高为0.2mˑ0.1mˑ0.05 m的不锈钢矩形油盘,其顶部封盖,封盖上有3条0.15mˑ0.1m的矩形开孔,油盘底部装有滑轮,并可通过变频器调节电动机准确控制其运动方向及运动速度。
如图2所示,以距火源从隧道的入口端1.6m处为截面T1,每隔2m分别标记截面T2,T3,T4,T5,共计5个,每个截面分别在隧道截面中心对称垂线的拱顶位置及其下方0.1,0.2,0.3m处的隧道壁图1实验隧道外观Fig.1Outline of tunnelmodel图2实验隧道温度测点布置及风量调节装置Fig.2Temperature detectors distributionand ventilation adjustment上设置温度探测点。
使用YC-747UD型热电偶对5个截面上的20个测点进行温度数据实时采集,采集频率为1fps。
2实验条件2.1隧道通风两个流动过程相应点上的速度、压强等物理量各自均存在其固定的比例关系时,可以认为这两个流动为相似流动[17]。
根据运动相似准则,在流体质点运动轨迹几何相似的基础上,其相对应运动时间成比例,即速度场相似,包括速度v相似和加速度a相似。
vp1vm1=vp2vm2=vp3vm3=…=Cv(3)ap1am1=ap2am2=ap3am3=…=Ca(4)运动相似比例与几何相似比例的关系为Cv=vpvm=limΔt p→0Δl pΔt plimΔt m→0Δl mΔt m=Δl pΔl mlimΔt p→0Δt m→0Δt pΔt m=ClCt(5)Ca=apam=limΔt p→0Δv pΔt plimΔt m→0Δv mΔt m=Δv pΔv mlimΔt p→0Δt m→0Δt pΔt m=CvCt=ClC2t(6)动力相似主要考虑反映惯性力与重力关系的Froude相似准则,即处于重力场中的两个相似流场的重力必然相似[18],依此准则可较好地模拟在重力场8691第11期邓军等:基于移动火源的隧道拱顶温度分布规律实验研究中的火灾过程,并在一定程度弱化火灾高温下黏性力等变化因素对模型实验的影响。
两流场中Froude数的对应关系为Frp Frm =vp/gpL槡pvm/gmL槡m(7)当Fr p=Fr m,且g p=g m,L p=20L m,有v m v p =1槡20(8)其中,Fr p,Fr m分别为实际隧道与模型的Froude数;L p ,Lm分别为实际隧道与模型的特征尺寸;v p,v m分别为实际隧道与模型中流体单元运动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