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文史谐谈2010-09-01 20:26:1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1、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亚里士多德用这一格言来说明哲学的起源。与这句格言相类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的哲学问题。
除了“诧异”以外,从事哲学活动还必须有“闲暇”。设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哪还会时间去“诧异”?一个人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哪会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动。亚里士多德正确地把“闲暇”作为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古希腊拥有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发达的奴隶制,贵族享有充分的闲暇。但闲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能够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辨,这是希腊人的特殊之处。
很多爱好哲学的朋友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哲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很难回答。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求知是人的本性,人们为求知而求知,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学思考以后得到另外的东西。海德格尔也说,如果非要追问哲学的用途,我宁愿说:哲学无用。
哲学家孔德是谁
哲学家孔德是谁
孔德,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孔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孔德的简介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
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1830年,《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陆续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克洛蒂尔德·德沃。受德沃影响,孔德创立“人道教”,并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他认为人类社会有统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有实证思想,企业家或科学家当主管,科学用来指导生活,没有战争,很有秩序的工业社会。在那儿,大家有统一的信仰,教权很重,人人都轻视世俗中按才智区分的地位,而重视精神上的地位。
过去的社会和目前的社会是不完美的。但会进化到理想社会中去。进化的动力是差异性。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社会大于个人,语言、宗教、所有制、人数与财富,都在传承、支撑着社会。分工对社会有利有弊,社会现象之间彼此联系,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会会自动实现。哲学家孔德的生平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摘要] 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知识,惟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它能够推广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并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科学主义不仅推进了自然科学自身的进步,而且造成了其他研究领域移植、借鉴自然科学方法,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它的“统一科学”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发展的趋势。但它追求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把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规范人文、社会科学,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用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实现两种文化的并协共进,是对科学主义的一种超越。 [关键词] 科学主义; 合理性;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一、 科学主义的本质 “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亦译“唯科学主义”。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科学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哲学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形式,从而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着不同的界说。据英国著名学者哈耶克考察,“科学主义”这个词最早见于1867年默里(Muttay)出版的《新英语词典》,意指“科学家的表达习惯和模式”。[1](P6)哈耶克于1941至1944年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的长篇论文中用“科学主义”贬义地指“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奴性十足的模仿”[1](P6)。韦莫斯在1944年发表的《科学主义的本质与起源》一书中提出:“‘科学主义’一词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认为只有现代意义的科学和由现代科学家描述的科学方法,才是获得那种能应用于任何现实的知识的唯一手段。”[2](P16)。欧文于1952年出版的《唯科学主义,人与宗教》一书中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取代宗教的感情态度的文化现象即“科学崇拜”,指出:“把科学地位提高的结果在某些方面使科学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2](P16)卡尔?波普尔则在1957年出版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用“科学主义”指称“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错误模仿”[3](P38)。郭颖颐在1965年发表的《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中指出科学主义是以自然主义的形态出现的,将科学主义定义为:“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不过,国内学者有关科学主义的定义引用得更多的是下述两个经典表述。一是1986年美国出版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
孔德社会发展三阶段
社会发展三阶段论
根据人类在不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 知识来分
1.神学阶段
2.形而上学阶段 3.实证阶段
根据组织或控制社会的 方式上分:
军事的社会制度时代 革命的过渡时代
科学和工业的时 (理性与和平的社会制度 时代 )
神学阶段(儿童时期)
1、神学阶段 (最低阶段) 世界的根源是什么?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 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 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谢 谢 大 家!
历史贡献
第一,他在19世纪前期首先提出人们应 当象对自然界那样以科学的态度、科学 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社会现 象,找出其规律性并由此创立了社会学这样一门以社 会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门类。孔德因此赢得了“社会 学之父”的称誉乃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孔德关于科学地研究实实在在的社会的主张, 使人类对社会的探索彻底脱离了孔德以前的若干思想 家的社会哲学范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读书笔记
在正文的前面有这样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述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关于真正哲学精神的性质及使命的基本见解。没错,孔德在这本书中阐明了他不同于以往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在《论实证精神》一书中,孔德把人类思辨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这种阶段历程从我们开始上西哲课时就可以看出来。在孔德看来,这种阶段是由人类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而在他著书的年代,他认为人类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即实证阶段,而这一阶段在孔德眼中才是唯一完全正常的阶段,并给出了他的理由和对整个认知过程进展的详细叙述。在叙述过程中,孔德也确定了实证主义的内涵和观念。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里我就要着重说一下我在看完《论实证精神》后理解的实证主义了。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而在书中,孔德对实证主义的理解是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简言之,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尤其在文中,非常清晰的说明了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的区别。孔德认为形而上学哲学
是一种否定的哲学,“其目的在于破坏旧秩序,而并不能告诉人们在破坏旧秩序后应如何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实证哲学的使命是组织,而不是破坏,也就是说实证哲学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肩负起“重新组织由于革命动乱和战争而分裂的社会,给其奠定精神的基础”。因此,实证哲学,“由于通常不偏不倚,对每一种见解都更公正,更能宽容”,在从历史角度去衡量不同见解的影响、条件和衰落缘由时,都不会做出任何绝对的否定,即便那些学说与人类理性的现状不相容。换言之,“实证哲学要做的只是提出理由——理论之为科学的建设性理由与理论之为非科学的批判性理由,而非利用其强势来肯定或者否定某种理论,即便有某些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是科学的或者不科学的”。
孔德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
孔德强调人的智力和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智力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也随着智力的三阶段呈现不同特征。
(1)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在此阶段,早期的科学知识也是受神学统治的,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学科知识完全是虚构的,没有科学性。
(2)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及原则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对神灵的崇拜转向对自热和理性的崇拜,深信通过理性的推理能够发展自然法则,探求宇宙的原因。
(3)实证阶段: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抛弃了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而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以达到解释经验现象,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的目的。所以,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2016年】文化社会学视阈中的孔德【文化研究论文】
【2016年】文化社会学视阈中的孔德【文化研究论文】文化研究论文-文化社会学视阈中的孔德
[摘要]以文化社会学视阈观照,孔德并非许多批评者所看待的那样,仅仅是提出了实证社会学概念的思辨哲学家,而是连接了哲学与社会学的大思想家,只不过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应该归属于文化社会学而不是被狭隘理解的实证社会学。因此,孔德的始于实证哲学而终于人道教有其统一在文化社会学取向中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孔德;文化社会学视阈;实证精神;人道教
孔德是有争议的社会学创始人,他一方面主张用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通过扩展实证知识的方式解决社会无序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又推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道德方案,建立关乎信仰的‚人道教?。由此他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从本体论哲学角度看,孔德从人的精神发展而不是从物质经济发展的层面来寻求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属于唯心主义,因而最终滑向人道教歧途;从实证主义内部看,孔德建立人道教背离了他先前提倡的实证原则,是病态的产物,是‚伟大智能的可悲的堕落?。
笔者认为,对孔德这样一位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大思想家而言,此类批评难于体察到他的拳拳之心;对他的实证哲学与实证政治学作简单的分割,更是失之肤浅和粗暴,大大贬低了孔德思想的价值。本文拟从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社会学的视阈来观照孔德之始于实证哲学而终于人道教的思想轨迹,以期对孔德思想的价值作出更开放性的理解和更公允的评价。
一、文化社会学视阈
文化社会学视阈在不同的研究者眼里不尽相同,从对文化的动与静、过程与成果双重理解的立场出发,我们可以对文化的性质根据文化现象发生和存在的场域不同,借鉴齐美尔的分类区分为‚客体性文化?与‚主体性文化?。他说:‚各种物的文化也表现为人的一种文化的——文化过程……一个共同体的生活的风格取决于变成为
社会学重点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哲学教程》。该书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实证”:现实的非幻想的;有用的;可靠非可疑;确切的非含糊;肯定的非否定。
1838年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科学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社会学产生的条件:1.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欧洲但蓬勃发展于美国:
1.孔德,贡献:(1)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2)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他对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区分和研究对象的概括: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
响。
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
机团结,以及对它们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是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4.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
并通过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社会学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
严复是维新派著名人物,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于1897年法医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将全书译出名为《群学肄言》。1897年严复翻译《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严复是引进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孔多塞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精神进步便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法国哲学家孔多塞(Condorcet)在他的著作《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详细阐述了人类精神进步的历程和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这篇文章将根据孔多塞的纲要,分析人类精神进步的历程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进步观念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主张人类社会应建立在理性、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基础之上,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孔多塞提倡的理性思考,使人们逐渐摆脱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的飞速发展。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观念,则为消除社会歧视、促进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
根据孔多塞的划分,人类精神进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代,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探索,奠定了科学、哲学、艺术等基础。第二阶段为中世纪,这一时期基督教成为主导思想,对人类精神进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束缚。第三阶段为现代,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逐渐摆脱宗教迷信,理性思维得以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民主政治、人权观念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各阶段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古代阶段,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则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对神学进行了系统阐述。现代阶段,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发现,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
的认识;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哲学家,为现代社会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孔德的思想三阶段原理
孔德的思想三阶段原理 Comtes The law of three stages 孔德认为,他发现了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
识部门,都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
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在神学阶段,人们自由幻想,企图探索万物内在本性;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事物最后的原
因,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但这是办不到的事,于是他们便求助于最后原因,要求获得绝对的
知识,但这也是办不到的。于是他们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解释,因此这时宗教在
各种思想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的变相,这时人们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
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当作绝对知
识。例如各川独断的哲学体系和被认为绝对的真理的理论就是由这类概念构成的。
在实证阶段,人们承认不能获绝对的概念,于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川现
象的内在原因,而只是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便发现现象之间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它
把对一切事物的研究和解释都局限于现象世界的范围。对事物和世界的这种态度正是实证科学
的态度,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阶段,实证的哲学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三阶段的关系:
孔德认为:神学阶段是人类思想智力发展的必然的出发点,实证阶段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最高阶
段。形而上学阶段,神学的思想和信念遭到了批判,实证阶段的思想信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正在形成,因此形而上学阶段是由神学到实证阶段的过渡,也叫过渡阶段。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_学说
一、学说
孔德旨在创建一种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这种社会科学既可以解释人类的历史发展,又可以预见其未来的进程。除了要建立一种能够解释人类运动规律的科学之外,孔德还企图阐明在具体历史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条件。他的学说的两大支柱是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即关于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社会变化和社会稳定问题的探讨。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尽管人类社会更具复杂性,它仍然像宇宙的其他部分一样服从于基本规律。孔德认为,自然科学已成功地确定了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发现了从自由落体到行星运动等一系列现象,认为这些现象都遵循有秩序的发展过程。在自然界,科学成功地逐渐缩小了从表面看是不规律的、偶然的现象所赖以存在的领域。现阶段应开始在社会研究中下同样的功夫。
从牛顿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就放弃了探寻最初原因和最终原因的作法,代之以对连续性和相似性的恒定关系规律进行研究。新的科学不再依赖传统权威,而依赖推理和观察,把这当作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的方式。科学的理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根据,而没有某种理论的指导也就无法观察到事实。
孔德起初把自己要创立的新的社会科学称为“社会物理学”,后来,他考虑到比利时的社会统计学家阿道尔夫·凯特勒从他那里“剽窃”了这一术语,于是杜撰了一个新词——“社会学”(sociology),这是个拉丁语和希腊语混合而成的术语。社会学是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的,不仅就其经验主义方法和认识论基础而言是如此,而且就其服务于人类这一功能而言也是如此。和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远不止于进行理论探讨,它必须最终对人有具体的益处,对改善人类生存条件起较大的作用。
第二讲 孔德
第二讲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第一节保守与进步:孔德的双重形象
一、孔德生活的时代和他的个人经历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上半叶开始影响到法国的工业革命,不但使法国成了欧洲科学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中心,也使它成为混乱和动荡的温床。使得孔德内心留下对革命和动荡的不安和恐惧,以及对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深深向往。
孔德结识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师圣西门,并成为他的秘书。孔德的社会、政治思想甚至个人阅历都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
他与克洛蒂尔德的恋爱影响了他对于女性和世界的认知,他开始认为女性的情感和利他主义情操远远胜于男性的理性和自私。他开始宣传人类情感的力量,设想用繁琐的仪式去唤醒人类的爱心,并建立一种能够开发人类情感的基本资源的新宗教——人道宗教。
二、思想遗产
1、启蒙主义传统相信理智和进步,相信人性具有可完善性的特点,同时也相信凭借科学的作用能够发现自然秩序的规律性并作出相应的预见。孔德肯定科学的作用和进步的必然性,从中获得现代科学所倡导的各种经验研究方法,而且干脆在他们的社会进步的理念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动力学。
2、传统主义思想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这个整体大于构成它的部分之和,因此社会不是追求个人目的的个人的聚合体。社会是由处在等级关系中的社会群体组成的,个人应该受控于这些等级关系,而在等级地位中最高的是教皇的精神权力和国王的世俗权力。只有维护这些权力,社会才有道德生活而言,否则社会就难以长久存在。传统主义的政治和社会主张在他的心中引起共鸣。他感到当时的社会确实受到政治、社会、道德以至学术方面的混乱状态的威胁,传统主义者鼓吹的社会秩序也成了他最为关注的主题,这正是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的思想资料
1、实证主义体系。实证主义是孔德所创立的一种思想原则和哲学。“实证”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切的意思。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实证主义的原则就是不讨论经验之外是否有事物存在。实证哲学是以实验科学为根据的一种“科学哲学”。他认为只有实证哲学才向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有价值的知识,实证主义哲学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
实证主义哲学依据“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的根本的规律”,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实证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不追求事物本质这类绝对的概念,也不探讨绝对好的政治制度,实证主义的精神是鼓舞改良,预防妄图纠正无法避免的祸害的无益举动。
孔德的实证主义体系不过是剽窃圣西门的思想而加以歪曲和庸俗化,无非是反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宣扬不可知论和历史唯心主义,鼓吹阶级调和的大杂烩,以为资产阶级的统治辩护。这是实证主义体系的实质。
2、社会合作思想。
社会合作思想是孔德思想体系的中心,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合作思想的内容。孔德从人的本性出发来阐述社会合作思想。认为人都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心理倾向,这是人的本能或社会冲动。二者对社会都是必要的,可以并存不悖。利己冲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利他倾向可以促进社会的相互合作。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是按照家庭的原则建立的。家庭的原则是利己与利他的一致和和谐。这种和谐与—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以变为基础的相互和谐关系,即爱自己也爱对方,从利己出发而达到与利他的和谐;以不平等为基础的服从关系。社会是家庭的总和和扩大。
孔德三段论的发展内涵
孔德三段论的发展内涵
孔德的三阶段论给哲学赋予了新鲜的内容。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不管是就单个人的思想而言,还是就整个人类的思想而言都是如此。根据孔德的理论,“我们所有的认识都要依次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神学阶段,或曰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曰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曰实证阶段”。
在神学阶段,人类的精神试图探索万物的内在本性、最初原因和最后目的,一言以蔽之,人们相信能够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就去追求这种绝对的知识并自以为能够拥有它。人们不是根据模拟推理的原则解释事物的真正的变化过程,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认为事物的每一个变化过程的背后都存在一种特殊的生命意志。神学阶段本身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在最原始的阶段,人认为每一个客体都是有生命和灵魂的(泛灵论);在第二阶段,人把万物及其变化都归因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背后都有一个主宰的神灵——海神、火神、风神等等(多神崇拜)。在神学阶段的最高阶段,人用一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取代了众多单个的神,于是便产生了一神论。
形而上学阶段只是神学阶段的一个变相。在这一阶段,人们用抽象的力量、概念和实体代替了超自然的(众神的)力量。如果人们能够认为所有单独的实体都是一个唯一的可称之为“自然”的普遍实体的造物并视其为一切个别现象的根源,那么,在这里也就达到了一神论的最高阶段。
在第三阶段,即在实证阶段,人们终于认识到,一切意欲获得绝对的——不管是神学的还是形而上学的——知识的企图都是徒劳的。他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隐藏于各种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取而代之,通过观察和运用理性思考,他努力去认识存在于既定现实中的内在规律性。在实证阶段,“解释”也就只意味着,从个别现象中推导出普遍规律。如果人们在这一阶段能够用一个唯一的实在解释所有的个别现象,那么,孔德理想中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也就实现了。比如万有引力理论,比如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
孔德的历史哲学述介
孔德的历史哲学述介
孔德的历史哲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类社会的产生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二、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不断进步、向前发展的,全部人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军事时代,其特症是一切观念都是超自然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军事的,社会以征服为唯一目的。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的法学家时代,其特征是用抽象的本体论概念说明各种现象,社会不全是军事的,工业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但尚未占优势,法学家开始占据政治舞台,社会以征服与生产为目的。第三阶段是科学的工业时代,其特征是一切理论观念都成为实证科学的。
三、观察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P1)《实证哲学教程》: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孔德出版的六卷本名著,该书第一次从哲学的高
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在孔德看来,“实证”一词有如下含义: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P2)孔德认为,科学任务是发现和描述事物现象之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超出这些可描述现象之外的认识,就失去了科学性。他认为,对于社会的科学研究中应该采用实证方法。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神学阶段是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的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的特征是人们把那些支配现象的超自然主体替换成一些抽象的实体,并依据对这些抽象实体的认识来解释各类具体现象。科学阶段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
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的实证阶段。
(P7)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长兴学舍的学科分类有义礼、考据、经世、文章四种,在经世之学中列有“群学”,与“政治原理学”并列。
“群学”这个名词是借用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人能群”的思想,“群学”即是组织、教育群
众,拯救国家之学,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学,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学的肇始。
(P8)1897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部分篇章在《国闻报》上发表,1903年将全书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14金融01班20140270 贺佳琦
摘要:孔德提出人类精神发展有三个阶段:神学、形而上学以及实证主义阶段。关于神学与形而上学阶段,孔德认为人们没有认识到人类认知的特点、缺乏审查自己的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强制地追求对知识、事实的根源的解释;而实证主义精神的中心是:一切知识均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知识局限于感性知觉。然而,我们现在所学习或运用的科学,是否完全符合实证精神的理论?超出了经验事实的认识必然会失去科学性吗?
关键词:实证精神、经验事实、科学性、认知
在关于神学及形而上学阶段的观点上,我十分赞同孔德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审查自己的能力,还有就是对事物根源的追寻到想象出某些带有神化色彩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就我看来,曾经的人类就是这样,万物是神造的(神创论),亦或是女娲造人的故事,无不是追寻对事实的一个根源解释,然而无端的猜想确实没有科学性,同时也对科学性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于是,随着科学性思维的不断深入探究,人类步入实证主义阶段。孔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是关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各种事实,同时可以证之以实,即可以用观察到的事实来证明;实证阶段一切知识均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超出了经验事实的认识必然会失去科学性;知识局限于感性知觉,关于现象的知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那么,是否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所了解、运用的科学就只是事实的知识吗?如果不只是基于事实本身的知识,那科学是否失去了科学所必须的特性——科学性呢?比如,我们都知道1+1=2,然而“1+1=2”在数学上未能被证明,而且我们认为数学即科学的分支,那么一个无法证明的定理,既是科学有不具有科学性吗?这值得我们去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