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反复实验,实证精神的作文

反复实验,实证精神的作文

反复实验,实证精神的作文首先,在这里孔德提出,人类思想会经历三个阶段,被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第二个阶段是过渡性的,第三个阶段才是完全正常的状态。

我们的思想的开端,往往是神学性质的,我们的智慧,在最简单的科学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就试图把握万物的本源,去探求现象的基本原因,一句话探求绝对知识。

这一点颇费解,但是实际上与我们的智力发展是相符的,我们认为,凭借着各种现象的直觉就可以对现象有所认识。

我们对神学阶段进行一个基本特征的描绘。

其一、是拜物教。

拜物教认为,一切外部物体仿佛有一种精神性,他们奉行一种万物有灵论,这种神学状态是最源始的。

其二、多神教。

人们在此时不再把精神性赋予实在的事物,而是转化为不可见的虚构的存在物。

这一阶段影响巨大,很多民族就停留在这个阶段。

其三、一神教。

在这里,理性制约着想象力,把全部自然现象,试图服从于某种不变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一神教就出现了。

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即使是我们现在,一旦探讨某种我们未知的现象,我们还不能解释他,人们就倾向于用神灵来解释他。

而我们,越来越排斥神学解释,是因为他所追求的神秘解释,不能为我们的理性所排斥。

我们理性试图找到与我们真正要求更相符的研究。

在人类思维的发展早期,我们不得不服从于神学的解释,他是通过我们直接本能推动而成,尽管他们的解释是虚幻,但是没有他,我们的思维会处于更加混沌的情况。

原始哲学是特别追溯那些无法求解的问题的。

我们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之后才能对其作出衡量并由此而明智地规定其使命。

我们并非是一味地排斥神学的作用,相反我们要说的是,神学精神对于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结合起来,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人们承认,古代人不遵守神学模式,就无法对于简单问题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却不承认,对于社会思辩也必然无可避免才有这样的描述。

事实上,神学的观点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他,我们的社会关系是不能稳定。

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曾奇峰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

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

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

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

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

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

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

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

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

孔德社会发展三阶段

孔德社会发展三阶段

历史贡献
第一,他在19世纪前期首先提出人们应 当象对自然界那样以科学的态度、科学 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社会现 象,找出其规律性并由此创立了社会学这样一门以社 会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门类。孔德因此赢得了“社会 学之父”的称誉乃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孔德关于科学地研究实实在在的社会的主张, 使人类对社会的探索彻底脱离了孔德以前的若干思想 家的社会哲学范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孔 德 最 主 要 的 著 作 是 六 卷 本 的 《 实 证 哲 学 教 程 》 ( 1830 - 1842 ),此外重要的还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 1844 )、《 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 《实证宗教教义问答》(1853)。他早期较为推崇科学,对宗教 持批判态度;晚期则企图建立作为实证宗教的的人道教。但他的 基本观点未变。
3、比较法
对社会学来说,更重要的是在人类内部进行比 较研究,通过将同时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各族人 民的生活加以比较,以发现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4、历史法
他认为,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对社会现象的考察。 孔德所谓的历史法,是在广泛观察社会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归纳, 找出人类生活各种事件在发展上的必然联系,推断哪些因素对人类文明 发展产生真正的影响,以便使人们的社会感情顺乎自然地表达出来。换 言之,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性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 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
理性神学上帝存在壮年时期3实证阶段最高阶段寻找现象之间的规律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
人一生各时期称谓

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个层次

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个层次

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个层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分为四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那么我在想,人类的精神世界会有什么的阶段和层次?通过自体关系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类内心成长的规律研究,我们发现,人类内心的世界至少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客体关系层次。

人类内心世界,特别是在孩子早年,从0到三岁左右的进程中,人类的内心世界属于客体关系的世界。

这个层次,我称它为1.0级别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关系,除了我以外,其他的事物都是客体,都为我服务。

我视他人为物品,我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宝宝,没有人比我更尊贵,一切都唯我是尊。

我可以任意的对待所有的人,我需要控制所有的人,人间任我杀伐,我只考虑我的需要,我不会费心思考别人的想法。

在这种关系里充满自我中心,全能,脆弱,虚假,控制,攻击,毁灭,利用。

如果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对待孩子也像客体一样的对待,更多的控制,随意打骂,孩子对待自己也将是客体性的,对待自己也像对待物品一样,孩子的自体关系将是一种客体关系的模式。

客体关系世界的特点:一、客体性:以我为中心,其他都是客体,任我驱使。

只有我是人,其他的都是物品。

客体性是婴幼儿本质的内在关系模式,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成长和发展,没有太多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大部分都托管在父母身上,非常的脆弱,因此没有能力照顾到他人,核心任务是自身的发育成长。

离开父母及重要抚养人的照顾,就无法存活。

因此只能视他人为专门照顾自己的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内心世界会觉得父母因他而存在,他是父母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

二、控制性:这个阶段,孩子对他人的控制非常明显。

孩子的控制有两种,第一种的显性的控制。

此时的母子连心,孩子会通过各种行为来控制父母为他服务,比如孩子不由分说,没有理由,必须满足,否则会哭,闹,父母不得不屈服。

第二种是隐性的控制。

孩子的一举一动会牵动父母的内心,孩子的依赖性,会让父母不由自主的为之服务,比如儿童走一会路,感到有些累,当父母看到孩子累的感觉,会自然而然的抱起孩子,否则会感到内疚。

孔德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

孔德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

孔德强调人的智力和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智力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也随着智力的三阶段呈现不同特征。

(1)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

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在此阶段,早期的科学知识也是受神学统治的,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学科知识完全是虚构的,没有科学性。

(2)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及原则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对神灵的崇拜转向对自热和理性的崇拜,深信通过理性的推理能够发展自然法则,探求宇宙的原因。

(3)实证阶段: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抛弃了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而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以达到解释经验现象,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的目的。

所以,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西方文论》(第二版)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西方文论》(第二版)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西方文论》(第二版)(第二版)2020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叙事的语法"2.净化.净化3.古希腊美学的三大特征.古希腊美学的三大特征4."雅典娜神殿断片集"5.诠释.诠释6.反讽.反讽7.孔德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孔德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8.讽喻批评.讽喻批评9.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附:参考答案1. 解答:解答:热奈作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最主要代表,试图将"语言学范式"扩展为一种"叙事的语法",从而在"关于叙事的结构主义分析"中,"结构"如同"语言"一样,既不受制于外部世界,也不能改变、甚至"意指"外部世界。

这体现出结构主义强调"形式"的一个极端的侧面。

但是热奈认为:结构主义是对以往文学理论的一种"矫正","文学已经太久地被视为没有符号的意义,因此现在有必要将它视为没有意义的符号"。

2. 解答:Katharsis 或者Catharsis ,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

"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

"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得新的和谐。

3. 解答: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在评价普罗提诺的时候,对古希腊美学的三大特征作出过一种概括,即:道德主义原则导致艺术评判受制于生活评判的价值标准;道德主义原则导致艺术评判受制于生活评判的价值标准;形而上学原则导致艺术被形而上学原则导致艺术被视为自然的摹本、"较低一级的……摹仿性再现";审美主义原则又导致"美在于形式的对称、比例、和谐"等观念。

社会学重点

社会学重点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该书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实证”:现实的非幻想的;有用的;可靠非可疑;确切的非含糊;肯定的非否定。

1838年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科学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社会学产生的条件:1.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社会学产生于欧洲但蓬勃发展于美国:1.孔德,贡献:(1)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2)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他对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区分和研究对象的概括: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

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以及对它们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是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4.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社会学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

严复是维新派著名人物,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他于1897年法医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将全书译出名为《群学肄言》。

1897年严复翻译《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严复是引进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孔德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是多元的,他把社会学当作是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包括社会制度和家庭等)和社会进步。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注重社会关系:他认为社会学是要研究作为社会生活整体抽象的“人类的纯粹社会形式”。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的科学,形式不仅是事物质的抽象,而且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_学说一、学说孔德旨在创建一种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这种社会科学既可以解释人类的历史发展,又可以预见其未来的进程。

除了要建立一种能够解释人类运动规律的科学之外,孔德还企图阐明在具体历史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条件。

他的学说的两大支柱是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即关于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社会变化和社会稳定问题的探讨。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尽管人类社会更具复杂性,它仍然像宇宙的其他部分一样服从于基本规律。

孔德认为,自然科学已成功地确定了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发现了从自由落体到行星运动等一系列现象,认为这些现象都遵循有秩序的发展过程。

在自然界,科学成功地逐渐缩小了从表面看是不规律的、偶然的现象所赖以存在的领域。

现阶段应开始在社会研究中下同样的功夫。

从牛顿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就放弃了探寻最初原因和最终原因的作法,代之以对连续性和相似性的恒定关系规律进行研究。

新的科学不再依赖传统权威,而依赖推理和观察,把这当作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的方式。

科学的理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根据,而没有某种理论的指导也就无法观察到事实。

孔德起初把自己要创立的新的社会科学称为“社会物理学”,后来,他考虑到比利时的社会统计学家阿道尔夫·凯特勒从他那里“剽窃”了这一术语,于是杜撰了一个新词——“社会学”(sociology),这是个拉丁语和希腊语混合而成的术语。

社会学是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的,不仅就其经验主义方法和认识论基础而言是如此,而且就其服务于人类这一功能而言也是如此。

和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远不止于进行理论探讨,它必须最终对人有具体的益处,对改善人类生存条件起较大的作用。

人为了按照自己的利益改变自然环境,他必须掌握支配自然界的规律,“因为只有掌握了现象的规律、从而能够预见未来,我们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逐一改变现象。

……科学产生预见,预见产生行动。

”同样,一旦人类进化的运动规律确定了,社会秩序和个人之间和谐的基础明确了,有益于人类的社会行动就会成为可能。

孔德的思想三阶段原理

孔德的思想三阶段原理

孔德的思想三阶段原理 Comtes The law of three stages 孔德认为,他发现了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在神学阶段,人们自由幻想,企图探索万物内在本性;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事物最后的原因,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但这是办不到的事,于是他们便求助于最后原因,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但这也是办不到的。

于是他们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解释,因此这时宗教在各种思想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的变相,这时人们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当作绝对知识。

例如各川独断的哲学体系和被认为绝对的真理的理论就是由这类概念构成的。

在实证阶段,人们承认不能获绝对的概念,于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川现象的内在原因,而只是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便发现现象之间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它把对一切事物的研究和解释都局限于现象世界的范围。

对事物和世界的这种态度正是实证科学的态度,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阶段,实证的哲学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三阶段的关系:孔德认为:神学阶段是人类思想智力发展的必然的出发点,实证阶段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神学的思想和信念遭到了批判,实证阶段的思想信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正在形成,因此形而上学阶段是由神学到实证阶段的过渡,也叫过渡阶段。

孔德又将他发现的这一人类思想发展的规律应用于个人。

对于个人而言,个人智力的发展是对这一规律的一种确证,正如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其思想发展必经这三个阶段:一个人只要不早折,其思想必经这三个阶段。

孔德把人类思想发展同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历史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一定的思想发展形态相一致。

1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1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类型划分
1、按照进化阶段(即社会结构的 复杂程度)可划分为四种社会模式
简单社会;复合社会;双重复合社会;三重复合社会
2、按照社会内部的管理形式,可分为军事社 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社会类型。
➢军事社会的特征就是它的强制性。 ➢工业社会的基础是自愿合作及个人的自我控制,其 特征表现为个人的自由。
三、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之比较
(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在此阶段,人们 用抽象的原则或概念来解释经验现象,认为事物背后 有绝对的本质。
(3)实证阶段(科学阶段):在此阶段,人们把知 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去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2、学科等级体系
➢学科分类:天文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和社会学。
➢学科等级体系:根据各门学科进入实证阶段的顺序 来确立,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 度增加,而且后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它前面的学科。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差异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而社会有机体是 一个松散的整体。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而在社 会中,意识遍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个人身上,因此 它的每个成员都有程度大体相当的感受能力。
(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部分是为整体而 存在;而在社会有机体中,则是社会整体为其部分即成员 的幸福服务,而不是相反。
➢孔德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是从家庭开始的,孔德认为, 家庭而非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孔德:“本质上看,集体有机体是由作为它真正成分的 家庭,形成它真正组织的阶级和种姓,以及最后由作为 它的真正器官的城市和乡镇所组成”。
➢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区别:生物有 机体有物质的界限和纽带,而社会或集体 有机体则没有这种物质意义上的界限,是 靠精神因素实现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孔德的思想资料

孔德的思想资料

1、实证主义体系。

实证主义是孔德所创立的一种思想原则和哲学。

“实证”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切的意思。

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

实证主义的原则就是不讨论经验之外是否有事物存在。

实证哲学是以实验科学为根据的一种“科学哲学”。

他认为只有实证哲学才向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有价值的知识,实证主义哲学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

实证主义哲学依据“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的根本的规律”,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实证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不追求事物本质这类绝对的概念,也不探讨绝对好的政治制度,实证主义的精神是鼓舞改良,预防妄图纠正无法避免的祸害的无益举动。

孔德的实证主义体系不过是剽窃圣西门的思想而加以歪曲和庸俗化,无非是反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宣扬不可知论和历史唯心主义,鼓吹阶级调和的大杂烩,以为资产阶级的统治辩护。

这是实证主义体系的实质。

2、社会合作思想。

社会合作思想是孔德思想体系的中心,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合作思想的内容。

孔德从人的本性出发来阐述社会合作思想。

认为人都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心理倾向,这是人的本能或社会冲动。

二者对社会都是必要的,可以并存不悖。

利己冲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利他倾向可以促进社会的相互合作。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是按照家庭的原则建立的。

家庭的原则是利己与利他的一致和和谐。

这种和谐与—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以变为基础的相互和谐关系,即爱自己也爱对方,从利己出发而达到与利他的和谐;以不平等为基础的服从关系。

社会是家庭的总和和扩大。

社会至今不能达到和谐一致,工人罢工,进行暴力斗争,资本家拼命剥削,根本原因是利己思想超过利他思想。

社会主义学说主张剥夺私有财产,压制人的利己之心,不是提倡友爱,使利己与利他两种力量平衡,而是散布仇恨,是一种破坏学说。

孔德三段论的发展内涵

孔德三段论的发展内涵

孔德三段论的发展内涵孔德的三阶段论给哲学赋予了新鲜的内容。

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不管是就单个人的思想而言,还是就整个人类的思想而言都是如此。

根据孔德的理论,“我们所有的认识都要依次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神学阶段,或曰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曰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曰实证阶段”。

在神学阶段,人类的精神试图探索万物的内在本性、最初原因和最后目的,一言以蔽之,人们相信能够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就去追求这种绝对的知识并自以为能够拥有它。

人们不是根据模拟推理的原则解释事物的真正的变化过程,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认为事物的每一个变化过程的背后都存在一种特殊的生命意志。

神学阶段本身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在最原始的阶段,人认为每一个客体都是有生命和灵魂的(泛灵论);在第二阶段,人把万物及其变化都归因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背后都有一个主宰的神灵——海神、火神、风神等等(多神崇拜)。

在神学阶段的最高阶段,人用一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取代了众多单个的神,于是便产生了一神论。

形而上学阶段只是神学阶段的一个变相。

在这一阶段,人们用抽象的力量、概念和实体代替了超自然的(众神的)力量。

如果人们能够认为所有单独的实体都是一个唯一的可称之为“自然”的普遍实体的造物并视其为一切个别现象的根源,那么,在这里也就达到了一神论的最高阶段。

在第三阶段,即在实证阶段,人们终于认识到,一切意欲获得绝对的——不管是神学的还是形而上学的——知识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他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隐藏于各种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取而代之,通过观察和运用理性思考,他努力去认识存在于既定现实中的内在规律性。

在实证阶段,“解释”也就只意味着,从个别现象中推导出普遍规律。

如果人们在这一阶段能够用一个唯一的实在解释所有的个别现象,那么,孔德理想中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也就实现了。

比如万有引力理论,比如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

首先,这种三阶段论适用于人类的整个思想的发展。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二、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脉络
(一)功能主义:(又称为结构功能主义、整合理论)
孔德
涂尔干 马林诺夫斯基
帕森斯 默顿
斯宾塞
(孔德:社会静力学、动力学,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涂尔干:社会整合理论,马林:近代功能主 义理论,默顿:中层理论)
(二)冲突理论(批判学派与分析学派)
W·米尔斯 批判学派:马克思 法兰克福学派
(2)韦伯: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
首先,生平简介。1864年出生于德国一个中产阶级家 庭。
其次,理论贡献。 1、理解社会学 2、理想类型。 3、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4、科层制(权威的三种类型)
(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帕森斯
帕森斯(1902年—1979)——开创了一个社会学时代
(1)生平:出生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1924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 林诺夫斯基。随后交换至德国的海德堡大学,192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192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学。
(三)社会经验研究:第一,社会统计的发展,大规模民意测验和经验调查的技术,人口统计的技术 等。第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如伊顿爵士的《贫民是状况》、约翰·霍华德的《英国和韦尔士监狱 的状况》等。
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家
(一)早期的社会学家:孔德 (1)孔德——社会学之父 首先,生平概况。1798年1月9日出生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 其次,主要理论贡献:
一,科学的分类。孔德依据“一般性不断减少,相互依赖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进化路径,对科学 作了分类,并认为这个分类系统不仅是一种逻辑分析,而且也为历史所证明。譬如,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
二,社会动力学(变迁)——三阶段理论。三阶段法则: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神学”阶段,人们把一切事件都归因于生命体和人类相似的力量; 第二是“形而上学”阶段,人 类乞灵于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第三是“实证”阶段,人类认识各种现象,并找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支配现 象的规律。与此相应,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军事阶段、过渡阶段与工业阶段。

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
商务印书馆,黄建华译,1996年12月第一版
神学阶段
1、思辨发展三阶段
P4-8
形而上学阶段
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人的精神总想探寻周围现象的内在性质和终极原因;拜物教、 多神教、一神教。将一切自然现象的产生归结为超自然的能动者的作用。 形而上学阶段:神学状态的变形,不断追求绝对的知识。用想象和虚构 的联系作为现象的终极原因和本质;给各种现象指定各种本体。 实证阶段:反对追求绝对知识,发现各种现象间的关系,使知识从属于 观察,使之产生正确的逻辑状态。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阶段。
论实证精神
第一部分
主题和线索: 界定和论述实证哲学的真正基本精神。而为了 说明实证哲学的本质与特征,首先要研究关于人类整个认识 演变的重大规律。在此过程中,孔德对三阶段人类思辨的特 点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这三个阶段人类 思辨形式的联系和对立关系;然后,孔德对实证哲学的本质 和特征进行了论述(实证哲学的必然相对性,实证精神与观 察、与预测的关系,实证精神与个体、群体的联系,认知一 致性,科学与工艺的关系等);接下来孔德从历史发展的角 度解释了神学精神与实证精神的不断冲突和相互影响,从而 指出实证精神符合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第一部分的结 尾处,孔德总结了实证精神的6个特征以及实证精神的来源。
3、接下来孔德论述了神学哲学与科学的实证精神长久以来 的不相容与对立。P23-28
他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神学精神与实证精神的不断冲突,其 中也分析了二者的相互影响,从而指出了实证精神符合人 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实证精神的本质与来源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部分,孔德对到底什么是实证精神进 行了总结,同时还论述了实证精神的来源。 真实:与虚幻相反 有用:与无用对比 实证哲学的 本质和特点 肯定:与犹疑对立 精确:与模糊对比 肯定:否定的反义词 相对:与绝对对立

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14金融01班20140270 贺佳琦
摘要:孔德提出人类精神发展有三个阶段:神学、形而上学以及实证主义阶段。

关于神学与形而上学阶段,孔德认为人们没有认识到人类认知的特点、缺乏审查自己的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强制地追求对知识、事实的根源的解释;而实证主义精神的中心是:一切知识均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知识局限于感性知觉。

然而,我们现在所学习或运用的科学,是否完全符合实证精神的理论?超出了经验事实的认识必然会失去科学性吗?
关键词:实证精神、经验事实、科学性、认知
在关于神学及形而上学阶段的观点上,我十分赞同孔德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审查自己的能力,还有就是对事物根源的追寻到想象出某些带有神化色彩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就我看来,曾经的人类就是这样,万物是神造的(神创论),亦或是女娲造人的故事,无不是追寻对事实的一个根源解释,然而无端的猜想确实没有科学性,同时也对科学性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于是,随着科学性思维的不断深入探究,人类步入实证主义阶段。

孔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是关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各种事实,同时可以证之以实,即可以用观察到的事实来证明;实证阶段一切知识均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超出了经验事实的认识必然会失去科学性;知识局限于感性知觉,关于现象的知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那么,是否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所了解、运用的科学就只是事实的知识吗?如果不只是基于事实本身的知识,那科学是否失去了科学所必须的特性——科学性呢?比如,我们都知道1+1=2,然而“1+1=2”在数学上未能被证明,而且我们认为数学即科学的分支,那么一个无法证明的定理,既是科学有不具有科学性吗?这值得我们去好好想想。

简论孔德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简论孔德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简论孔德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孔德(Spencer)是一位立纳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他在社会发展理论之中提出了“阶段理论”,它将历史演变一步步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就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过程。

根据孔德的阶段理论,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大致分为散治阶段、储藏阶段、大众阶段和政治阶段四个阶段。

散治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分散封建寡头政治基础之上的社会体制。

当发展到储藏阶段时,经济和政治上变得更加中央集权,人们开始把个人所有物转移到个体之外,社会生产形式从野营和渔农社会发展到农耕社会。

在大众阶段,社会生产形式出现了变化,机器出现,工业社会逐渐建立,而政治阶段的出现使得工业社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孔德的阶段理论明确表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而演变的过程,而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又有着明显的联系和影响,他的理论受到了后人或社会发展研究者的广泛好评。

尤其在国内,他的理论与许多中国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发生了一定关联,这种关联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并更好地探索发展的道路,以及更有效的协同改变的智慧。

第二讲 孔德:

第二讲 孔德:

二、社会秩序稳定的根源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部分构成的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它的每一部 分都在为维持整体的稳定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暂时性的社会的、道德 的和知识的混乱状态会威胁到社会秩序,但社会秩序总是会被建立起来 的。 为了探索社会秩序稳定的根源,孔德首先对社会系统的组成作了深入的 分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其一,因为个人是从家庭中被引入社会 的,家庭在微观上向个人提供了统治、服从与合作的经验。家庭是以往 的人类社会经验、传统的保护者和传递者。其二,正是在家庭内部,个 人的利已主义倾向才有可能被抑制,学会为了他人而生活。同时父母与 子女的关系把过去与未来联系在一起,因为各代人之间的善良关系能够 在老人所代表的传统和年轻人所代表的创新之间寻求到一种社会均衡人 性中的利己心与利他心两重性达到了一致与和谐。这种关系扩展到社会, 通过社会分工,社会就可能实现各谐一致。
第二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观与研究方法
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二、实证主义的社会观 三、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实证的”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定。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和实验,要求知识的 “确切性”或“可证明性”,与空洞、荒诞和抽象 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实证一词具有 这样五方面的内涵:(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 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4) 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相对而非绝对的。新的 实证科学否定长期传统的权威。孔德强调一切都是 相对的,不承认永远有效的教条式真理,坚持人类 的认识是连续发展过程,并认为科学事业具有自我 修正的性质




虽然孔德将社会比喻成生物有机体,但他也十分清楚社会 不可能像生物有机体那样通过有形的物质形式结成一体, 因此,必须找到使社会结成一体的精神纽带。这些纽带包 括语言、分工和宗教。 语言不但使我们每个人相互之间发生联系成为可能,也成 了人类代代继替的一节节链环。因此,一旦我们掌握了语 言,我们就进入了社会之中,成为人类语言共同体中的一 员。 现代社会还需要劳动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 合作。随着分工的出现,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意识到相互之 间的依赖性,因此也就发生了合作行为,并出现了新的社 会联系。 宗教信仰向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原则,它使得个人能够 严格地服从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并且还能够促 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所以宗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强大 粘合剂。

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
同时“把实证精神描述为:从其性质来说,是唯一能够直接增进社会感 情的精神,而社会感情乃是一切健全道德的重要基础。”p51
此外,孔德的论述还说明了实证的道德是种社会性的道德, 可以抑制个体的自然欲望,从而产生一种“公众理性”, 有利于消除社会混乱。
孔德的这种设想对社会有很积极的意义,但是,正如孔德 所说,在当时,神学精神与形而上学精神在社会上仍占统 治地位,这两种精神任然束缚着当时人们的思辨习惯,特 别是在广大的底层大众中,他们对实证学派甚至表示各种 抗拒。P56因此想要建立一种具有实证精神的社会科学, 就需要实证精神对人民大众予以直接的思辨支持。
实证阶段:反对追求绝对知识,发现各种现象间的关系,使知识从属于 观察,使之产生正确的逻辑状态。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阶段。
参考:欧力同《孔德及其实证主义》p36-37
D、接下来,孔德探讨了思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科学与工艺”
孔德认为当时的实证思辨只局限于有直接效用的研究上,这 是源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极端重视上。因此科学与工艺(泛 指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关系未被人们所正确认识。实证精神 还未与社会科学相联系。P20
结合上面的论述,用一句话来总结第二部分,就是孔德希望 有步骤地适度推广主要面向无产者的普遍的实证教育,这种 普遍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而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健全的 社会学说。
第三部分
主题与线索:具体论述了这种“普遍教育”的普及 与安排,那就是建立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实证的 自然哲学体系。
孔德想要致力于建立一套具有实证精神的百科全书体系,用 是真的精神来统一各门科学。他认为百科全书体系不是一般 的科学体系,而且还是一种“实证教程”。而且社会学也包 含在内,完善了以往的科学体系,使科学体系彻底实证化。
因此,孔德指出,应该将科学与工艺的关系进行适当的安排, 这样就可以赋予思辨以大大高于实际效用的最终职能。如果 科学与工艺和谐发展,能使健康的哲学(实证哲学)的社会 影响巩固与发展。P20-22

实证主义思维方法

实证主义思维方法

实证主义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有区别的,也是须先交待的问题。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意义上的思维方法。

而"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些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广泛采用、或具有自然科学特性、或以某自然科学为依据的思维方法,它侧重于定量分析和事实分析。

这些方法早已越出自然科学的界限,成为思维科学的一部分,广泛地应用于思维活动和实际生活、工作之中。

就事论事实证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中比较古老的一种方法,是随着现代西方哲学而兴起的。

现代西方哲学的大部分派别都倡导实证精神,反对"实体"、"本体"概念(指世界的来源、本质、始基等),拒绝对任何现象作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论证,比如,他们反对论证"世界的有限与无限"、"世界的本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无始无终"等问题。

在他们看来,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可以像对待自然现象一样,作出"精确的"、"确实的"实证。

所以,实证的方法注重事实、注重经验范围内的确证,以科学为根据。

对实际工作和正确思维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最初的一个流派,发端于对黑格尔纯思辨哲学的反叛。

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开创。

孔德认为,人类的精神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虚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追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终极原因,并把这些原因归结为超自然的主体;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抽象阶段,在这一阶段,神学世界观被形而上学世界观取代,人们以抽象的"实体"概念来解释各种具体现象;第三阶段是科学--实证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不再追求玄学的思维方式,立足于发现现象的实际关系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14金融01班20140270 贺佳琦
摘要:孔德提出人类精神发展有三个阶段:神学、形而上学以及实证主义阶段。

关于神学与形而上学阶段,孔德认为人们没有认识到人类认知的特点、缺乏审查自己的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强制地追求对知识、事实的根源的解释;而实证主义精神的中心是:一切知识均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知识局限于感性知觉。

然而,我们现在所学习或运用的科学,是否完全符合实证精神的理论?超出了经验事实的认识必然会失去科学性吗?
关键词:实证精神、经验事实、科学性、认知
在关于神学及形而上学阶段的观点上,我十分赞同孔德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审查自己的能力,还有就是对事物根源的追寻到想象出某些带有神化色彩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就我看来,曾经的人类就是这样,万物是神造的(神创论),亦或是女娲造人的故事,无不是追寻对事实的一个根源解释,然而无端的猜想确实没有科学性,同时也对科学性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于是,随着科学性思维的不断深入探究,人类步入实证主义阶段。

孔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是关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各种事实,同时可以证之以实,即可以用观察到的事实来证明;实证阶段一切知识均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超出了经验事实的认识必然会失去科学性;知识局限于感性知觉,关于现象的知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那么,是否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所了解、运用的科学就只是事实的知识吗?如果不只是基于事实本身的知识,那科学是否失去了科学所必须的特性——科学性呢?比如,我们都知道1+1=2,然而“1+1=2”在数学上未能被证明,而且我们认为数学即科学的分支,那么一个无法证明的定理,既是科学有不具有科学性吗?这值得我们去好好想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