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1949_2006年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研究
广东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时问序列分析法来研 究粮 食产量与粮食 生产影
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 , 共分为三个步骤 。 首先 , 利用 A F单 D
位根检验 , 别对粮食产 量 以及播种 面积 、 分 成灾面积 、 化肥使
用量、 农机总 动力 、 有效灌溉 面积等变量进 行平稳性检验 ; 其
收 稿 日期 :0 0 0 — 5 2 1— 7 2
年, 数据取 自 相关 年份 的《 广东省农 业统 计年鉴 》 。为 方便 标
识, 粮食总产量设 为 o t, 种面 积设 为 ae , 灾面积设 为 up 播 ra成 ds, i 化肥 使用 量设 为 f t农 机 总动力 设 为 p w , 效灌 溉 a e, r oe有
—,・ — —
7 -— 9 - - —
证播种面积 、 成灾面积、 化肥使用量 、 农机总动力 、 有效灌溉面
积与粮食产量之间是否存在 因果关系。 ( )D 一 A F单位根检验
、
广东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粮食 产量包 括谷物 ( 、 稻 小麦 、 玉米 )豆类 、 、 薯类等 的产
量, 受到包括 国家政策在 内的多项 因素 的影响 。参 照已有文 献, 选取粮食种植 面积 、 化肥 施用量 、 灾面积 、 机总动力 、 成 农
化肥投入 。郭淑敏等( 0 7 通过灰 色关 联分析法 研究 了影 响 20 )
关键词 : 粮食 生产; 影响 因素 ; 因果 关系; 实证检验
中 图分 类 号 :3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 3 2 l ( 0 0 2 — 0 9 0 F2 A 17 — 9 X 2 1 )3 0 7 — 3
引 言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12级经济班2012420140 袁文超前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达5亿895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粮食拥有量也终于远离徘徊多年的400公斤左右,达到创纪录的435.4公斤。
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2.8亿吨,世界总人口约70.9亿人。
则世界人均粮食拥有量为321.7公斤。
可见中国人均粮食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35倍以上。
中国的粮食安全,已赢得很有富余度的较充分保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确实是个值得讴歌的奇迹!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以1949年至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资料1.2研究方法:1.2.1文献分析法:从人大论坛公布的数据资料出发,收集中国从1949年开始到2012年的人口数据于粮食产量。
结合相关历史史实,分析各年度大事综合得出结论。
1.2.2 数量研究法:分析各年度的环比增长率,比较各年度平均数据,绘制表格分析数据的大体走势,从而得到一些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2.1数据统计表格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表(1949-2012)年度产量(万吨)粮食产量环比增长率人口(亿)人口环比增长率人均粮(公斤)1949 11318 - 5.4167 - 208.9 1950 13213 16.74% 5.5196 1.90% 239.4 1951 14369 8.75% 5.6300 2.00% 255.2 1952 16392 14.08% 5.7482 2.10% 285.2 1953 16683 1.78% 5.8796 2.29% 283.7 1954 16952 1.61% 6.0266 2.50% 281.3 1955 18394 8.51% 6.1465 1.99% 299.3 1956 19275 4.79% 6.2828 2.22% 306.8 1957 19505 1.19% 6.4653 2.90% 301.7 1958 19765 1.33% 6.5994 2.07% 299.5 1959 16968 -14.15% 6.7207 1.84% 252.5 1960 14385 -15.22% 6.6207 -1.49% 217.3 1961 13650 -5.11% 6.5859 -0.53% 207.3 1962 15441 13.12% 6.7295 2.18% 229.51963 17000 10.10% 6.9172 2.79% 245.8 1964 18750 10.29% 7.0499 1.92% 266.0 1965 19453 3.75% 7.2538 2.89% 268.2 1966 21400 10.01% 7.4542 2.76% 287.1 1967 21782 1.79% 7.6368 2.45% 285.2 1968 20906 -4.02% 7.8534 2.84% 266.2 1969 21097 0.91% 8.0671 2.72% 261.5 1970 23996 13.74% 8.2992 2.88% 289.1 1971 25014 4.24% 8.5229 2.70% 293.5 1972 24048 -3.86% 8.7177 2.29% 275.9 1973 26494 10.17% 8.9211 2.33% 297.0 1974 27527 3.90% 9.0859 1.85% 303.0 1975 28452 3.36% 9.2420 1.72% 307.9 1976 28631 0.63% 9.3717 1.40% 305.5 1977 28273 -1.25% 9.4974 1.34% 297.7 1978 30477 7.80% 9.6259 1.35% 316.6 1979 33212 8.97% 9.7542 1.33% 340.5 1980 32056 -3.48% 9.8705 1.19% 324.8 1981 32502 1.39% 10.0072 1.38% 324.8 1982 35450 9.07% 10.1654 1.58% 348.7 1983 38728 9.25% 10.3008 1.33% 376.0 1984 40731 5.17% 10.4357 1.31% 390.3 1985 37911 -6.92% 10.5851 1.43% 358.2 1986 39151 3.27% 10.7507 1.56% 364.2 1987 40473 3.38% 10.9300 1.67% 370.3 1988 39404 -2.64% 11.1026 1.58% 354.9 1989 40755 3.43% 11.2704 1.51% 361.6 1990 44624 9.49% 11.4333 1.45% 390.3 1991 43529 -2.45% 11.5823 1.30% 375.8 1992 44266 1.69% 11.7171 1.16% 377.8 1993 45649 3.12% 11.8517 1.15% 385.2 1994 44510 -2.50% 11.9850 1.12% 371.4 1995 46662 4.83% 12.1121 1.06% 385.3 1996 50454 8.13% 12.2389 1.05% 412.2 1997 49417 -2.06% 12.3626 1.01% 399.7 1998 51230 3.67% 12.4761 0.92% 410.6 1999 50839 -0.76% 12.5786 0.82% 404.2 2000 46218 -9.09% 12.6743 0.76% 364.7 2001 45262 -2.07% 12.7627 0.70% 354.6 2002 45711 0.99% 12.8453 0.65% 355.9 2003 43067 -5.78% 12.9227 0.60% 333.3 2004 46947 9.01% 12.9988 0.59% 361.2 2005 48401 3.10% 13.0756 0.59% 370.2 2006 49746 2.78% 13.1448 0.53% 378.42007 50150 0.81% 13.2129 0.52% 379.6 2008 52850 5.38% 13.2802 0.51% 398.0 2009 53082 0.44% 13.3474 0.51% 397.7 2010 54641 2.94% 13.4100 0.47% 407.5 2011 57121 4.54% 13.4735 0.47% 424.0 2012 58957 3.21% 13.5404 0.50% 435.42.2数据分析图2.3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分析:1.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变动率变化剧烈,而后变动逐渐变小,趋于稳定。
从近二十年生产要素演变中冷眼静看广东粮食生产的变迁
从近二十年生产要素演变中冷眼静看广东粮食生产的变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广东粮食生产一直在徘徊中调整。
如何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广东粮食生产的变迁?本文尝试对二十年来广东粮食生产的变化周期及其生产要素演变作深层次分析。
一、粮食生产变迁的“四阶段”受经济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1988年以来,广东粮食总产量波动起伏,可分四个阶段(见图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农产量调查资料(一)恢复发展阶段(1988-1990年)。
1988年的前几年,由于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粮食实行“倒三七”比例收购价,加上农资涨价等原因,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988年前四年广东粮食累计减产9%。
之后随着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提高、统派统购数量和范围的缩小以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生产经营权的分离、配送科技推广化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粮食生产又在改革中得到发展。
这一阶段,全省粮食总产量在1989年一举扭转了粮食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重上1800万吨的台阶;1990年又首次突破1900万吨,比1988年增加243万吨,增长15%。
(二)剧烈调整阶段(1991-1994年)。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起伏较大,有两方面原因对粮食生产不利。
一是1992年后全省各地掀起一股开发区热,非农业用地和弃耕丢荒现象增加,粮食面积下滑较快,1994年比1990年减少了993万亩;二是1994年前后通货膨胀率突破2位数,造成粮食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加上全国前期库存积累较多,导致了较大范围的“卖粮难”,粮食生产逆转。
据统计,1991年开始连续4年广东粮食减产,1994年粮食产量1603万吨,比1990年减产近300万吨,减少16%。
(三)快速增长阶段(1995-1999年)。
这一时期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措施,多渠道增加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1994-1997年广东分四批建立了50个商品粮基地县,实行对吨谷县奖励和粮食工作各级政府负责制,促进了粮食生产快速发展,加上这一时期自然灾害较少,粮食连续5年增产,1999年全省粮食产量创历史高位,达到1967.1万吨,比1994年增加364万吨,增长23%。
建国后广东省农业税变革历程
展 ,农民的农业税负担 比较
正常 。据统 计 ,15 全省 90年 农 业 税 计 税 面 积 46 16万
亩 , 到 15 9 7年 为 5 7 4 8万
定 从 18 9 3年 起 停 止 执 行 该 政
策 。 据 统 计 , 17 98年 全 省 农 业
农触喊墨改覃
第 五阶段 (00 20 年 ) ,我省根据 中 20 — 05 我省普遍调整了计税产量 ,并开始执行 “ 增产不
共 中央、国务院 《 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 增税”的农业税稳定 负担政策 。15 年与 16 98 91
作 的通知 》精神 ,适时推进 了农村税费改革工 年 的两次 调 整计 税产 量 ,均在 此 基础 上进行 。 作 ,农 民负担不断得到减轻 。从 20 年 1 1 05 月 15 年 ,全省 土地改革完成 以后 ,农业税 93
20 0 4年 全 省 实 征 正 税 税 额 累 计 2 16 7 6 6万 公 斤 , 原跳跃急剧的税级改为缓进的税级 ,但仍保留免 地 方 附加 累计 19 4万公 斤 。 51
一
征 额 和起征 点 。
、
新 中国成立初期 的广东省 农业税
15 9 4年 ,为适 应国家经济建设 计划 ,保证
政 策 没有 很 大 变 化 。 据统 计 ,98年全 省 农业 税 业 税负担 。据统计 ,19 15 94年全省农业税计税面 计 税 面积 5 8 亩 , 1 ,19 99年 为 34 5 6万亩 ,这 段 时
不 良后果 ,为 此 ,16 年 中 91 央 决定 大 幅度 调 减我 省农 业
税 任 务 3 0 0万公 斤 。后 由 00
建国后粮食产量构成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建国后粮食产量构成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用于引入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情境。
在"1.1 概述"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撰写:概述:建国后粮食产量构成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国内人民的食物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粮食产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主要介绍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构成的演变。
通过对各时期粮食产量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构成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对未来粮食生产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清晰地呈现出我国粮食产量构成的变化,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回顾建国初期我国粮食产量的现状和组成,然后进一步探讨粮食生产在后续几个时期的变化以及不同因素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粮食产量构成的变化趋势,并为今后的粮食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农业从业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共同致力于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的食物供应。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建国后粮食产量构成的变化。
首先,在2.1部分,我们将详细分析建国后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包括产量的增长趋势和波动情况。
我们将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粮食产量进行比较,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2.2部分,我们将重点研究粮食产量构成的演变。
我们会探讨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农业科技进步以及政策调整等因素对粮食产量构成的影响。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因素的作用,我们将揭示粮食产量构成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在3.1部分,我们将总结粮食产量构成的变化。
我们会回顾并概括2.1和2.2部分的分析结果,归纳建国后粮食产量构成变化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分析
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分析--------------------------------------------------------------------------------中国粮食行业网2007-8-4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分析全国部分省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分析工作,在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粮食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在广大企业的配合下,经过粮油工业统计人员的辛勤努力,已经完成,对提高粮食行业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起到了保障作用。
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报告一、基本情况2006年,全国报送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的粮油加工企业(以下简称入统企业)11719个,比上年增加601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企业8625个,占73.6%;100-200吨企业1887个,占16.1%;200-400吨企业767个,占6.5%;400-1000吨企业312个,占2.7%;1000吨以上企业128个,占1.1%。
在全部入统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52个,占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5个,占1.1%;民营企业10342个,占88.2%。
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3734.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730.2亿元,出口交货值39.4亿元,利润总额76.7亿元,年末从业人数4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24.5%、21.2% 、82.5%和8.5%。
按现价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区依次是:山东、江苏、河南、河北、黑龙江、广东、安徽、湖北、江西、福建。
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13个省,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山东省达545.5亿元,江苏省达525.8亿元。
(一)大米加工业2006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7548个,年生产能力14778.4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企业6143个,占81.4%;100-200吨企业1059个,占14%;200-400吨企业251个,占3.3%;400-1000吨企业77个,占1%;1000吨以上企业18个,占0.2%。
广东省历年水稻生产基本情况表
1949~2012年广东省水稻生产面积、产量、单产变化表时间稻谷播种面积(千公顷)早稻播种面积(千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稻谷产量(万吨)早稻产量(万吨)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万吨)双季晚稻产量(万吨)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早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双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1949年4,704.701,882.20637.8263.31,355.671,398.89 1950年4,728.101,885.90626.5257.81,325.061,366.99 1951年4,761.001,876.40698.9280.51,467.971,494.88 1952年4,886.901,889.50802.7303.71,642.551,607.30 1953年4,929.102,055.30882.2343.21,789.781,669.83 1954年4,959.902,077.30945.7365.21,906.691,758.05 1955年4,887.502,104.70901.4367.21,844.301,744.67 1956年4,986.902,166.70952.2403.91,909.401,864.13 1957年4,840.802,148.00994.24332,053.792,015.83 1958年4,249.501,986.70950442.52,235.562,227.31 1959年3,985.301,650.70853.8341.62,142.372,069.43 1960年4,215.501,814.70815318.41,933.341,754.56 1961年4,284.701,930.00816359.51,904.451,862.69 1962年4,362.901,919.90918386.52,104.112,013.13 1963年4,267.201,850.901,025.50398.92,403.222,155.17 1964年4,339.701,958.501,067.00490.62,458.702,504.98 1965年4,020.001,858.701,167.505562,904.232,991.34 1966年4,058.002,053.301,192.00553.62,937.412,696.15时间稻谷播种面积(千公顷)早稻播种面积(千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稻谷产量(万吨)早稻产量(万吨)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万吨)双季晚稻产量(万吨)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早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双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1967年4,054.702,066.701,239.00614.83,055.712,974.791968年4,048.702,040.001,187.50551.92,933.042,705.391969年4,104.001,924.001,268.005803,089.673,014.551970年4,177.101,963.001,324.506593,170.863,357.111971年4,368.702,072.901,389.006393,179.443,082.641972年4,330.102,054.501,338.50613.53,091.152,986.131973年4,348.502,061.901,310.50579.53,013.682,810.511974年4,394.902,092.001,484.507513,377.783,589.871975年4,414.902,101.401,433.007103,245.833,378.701976年4,462.902,119.301,427.50781.53,198.593,687.541977年4,381.602,091.201,551.00735.53,539.803,517.121978年4,325.301,330.301,419.00729.53,280.705,483.601979年4,251.902,029.201,542.007893,626.603,888.201980年4,163.701,975.2048.52,140.001,623.00813147963,897.904,116.002,886.603,719.63 1981年4,059.201,922.3059.172,077.731,479.0079117.5670.53,643.604,114.902,957.753,227.07 1982年4,004.601,898.3050.32,056.001,744.50858.5188684,356.204,522.403,578.534,221.79 1983年4,028.701,931.7082.22,014.801,791.50921.524.5845.54,446.804,770.302,980.544,196.45 1984年3,933.701,887.3058.81,987.601,793.0089821.5873.54,558.104,758.003,656.464,394.75 1985年3,605.701,718.1055.61,832.001,561.40825.318.9717.24,330.304,803.703,399.283,914.85 1986年3,606.401,723.1057.971,825.331,543.70773.920.9748.94,280.404,491.403,605.524,102.81时间稻谷播种面积(千公顷)早稻播种面积(千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稻谷产量(万吨)早稻产量(万吨)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万吨)双季晚稻产量(万吨)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早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双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1987年3,554.401,702.6049.131,802.671,651.40756.973.6820.94,646.104,553.81 1988年3,118.901,495.4030.231,593.271,480.00764.914701.14,745.305,115.004,630.654,400.39 1989年3,178.901,536.7027.671,614.531,631.10812.512.68065,131.105,287.204,554.224,992.15 1990年3,175.901,536.10 6.531,633.271,677.70820.1 3.3854.35,282.705,339.005,051.025,230.62 1991年3,064.601,471.7033.971,558.931,619.10798.116.3804.75,283.205,423.104,798.825,161.86 1992年2,875.901,394.70151.11,330.101,565.30784.494.96865,442.805,624.106,280.615,157.51 1993年2,629.901,263.701,366.201,390.90702688.95,288.805,555.105,042.45 1994年2,670.801,259.501,411.301,359.40639720.45,089.905,073.405,104.51 1995年2,699.801,291.100.031,408.671,471.60729.7741.95,450.805,651.805,266.67 1996年2,713.401,303.401,410.001,549.20784.4764.85,709.406,018.105,424.11 1997年2,704.101,301.301,402.801,582.50788794.55,852.226,055.485,663.67 1998年2,686.001,284.501,401.501,614.10791.4822.76,009.306,161.155,870.14 1999年2,557.531,228.371,329.161,615.50798.2817.36,316.646,498.046,149.00 2000年2,467.401,190.201,277.201,423.40707716.45,768.835,940.185,609.15 2001年2,369.331,174.271,195.061,298.30632.9665.45,479.615,389.735,567.92 2002年2,195.461,050.531,144.931,202.76584.98617.785,478.405,568.435,395.79 2003年2,130.601,019.801,110.801,170.50570.4600.15,493.765,593.255,402.41 2004年2,139.001,026.201,112.831,123.13586.5536.635,250.725,715.264,822.21 2005年2,137.601,034.401,103.201,116.99537.98579.015,225.445,200.895,248.46 2006年1,941.93940.21,001.731,015.90473.96541.945,231.385,041.065,410.02时间稻谷播种面积(千公顷)早稻播种面积(千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稻谷产量(万吨)早稻产量(万吨)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万吨)双季晚稻产量(万吨)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早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双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2007年1,939.00940.27998.731,046.05499.59546.465,394.795,313.285,471.53 2008年1,946.90933.51,013.401,003.30475.4527.95,153.325,092.665,209.20 2009年1,959.70944.931,014.771,058.10519.4538.75,399.305,496.705,308.59 2010年1,952.75941.331,011.411,060.60511.1549.55,431.325,429.535,432.99 2011年1,940.92927.871,013.051,096.90527.36569.545,651.445,683.555,622.03 2012年1,949.381,126.575,779.125,710.4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及其政策解析
[ 关键词 ] 改革开放 ; 粮食政策 ; 粮食安全 ; 粮食波动 [ 中图分类号 ] 3 6 1 F2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8— 0 1 20 ) 3— 0 1— 5 10 89 (0 8 0 0 0 0
一
、
引言
民以食为天 , 食以粮为源。粮食事关 国计民生 , 从古到今历朝历代的兴 衰都与粮食有直接或间接 的关系 , 粮食丰则 国基稳 , 粮食歉则 民心慌。正基 于此 , 改革开放以后 , 我国政府针对粮食 问题 出台一系列的粮食政策以维持
对实践指导能力 的下降。
【 收稿 日 20 —9—4 期】08 0 2
【 基金项 目】 文得到 山东农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项 目“ 本 黄淮海地 区粮食 生产 影响 因素分析” 的支持 。 【 作者单位 】 东 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泰安 , 11 山 山东 2 08 7 【 作者简介 】 葛颜祥 (95 ) 男, 16 一 , 山东莒南县人 , 管理学博士 ,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主
制, 之后 又 出 台了保 护价 收购 , 近几 年 又开始 实 行 对粮农 直 接补 贴 。从 实施 的这一 系列 粮食政 策 来看 , 主 旨都 是 为 了保 证粮 食安 全 , 其 其路 径 也 由前期 的政府 直接 干预 生产 逐步过 渡 到干 预
题的“ 钥Leabharlann ” 金 —— 包 产 到 户 。但 由 于 谷 贱 伤
产 达 到 40 .7亿 吨 , 以至于 出现 了我 国历史 上 第
一
发 展
市场手段所替代。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九十年代
中期 , 国家 陆续 出 台了合 同定 购 、 格 双轨制 以 价
广东粮食生产变迁及政策建议
2 0年 来 粮 食 生 产 历 程 和
主 要 生 产 因素 演 变 入 手 ,
理 性 分 析 和 看 待 广 东粮 食
生产 变迁 ,并提 出政 策 建
议 。 பைடு நூலகம்
关 键 词 :广 东 粮
食生产
一
吨 , 比 19 9 0年减 产 近 3 0万 吨 ,减少 1 % 。 0 6
( )快 速增 长 阶 段 ( 9 5—19 三 19 9 9年 )。
据 20 这一 时期 国 民经济连 续几 年在 低谷 中运 行 ,两 方 最 近 几 年粮 食 产 量 渐 趋 稳定 。 调查 ,0 9年广
3 4 5万 吨 , 2 0 比 0 6年增加 7 . 万 21 面 原 因对 粮食 生 产 不利 。一是 19 9 2年 “ 方谈 东粮 食产 量 1 1 . 南 话 ”后 ,全省各 地掀起 了一股 开发 区热 ,非农 业
吨 , 长 6 , 比 19 增 % 但 9 9年仍 减产 6 3万吨 。 5
南方 农 村 2 1 年第 2 00 期
可赫续发展 二 、粮食 生产主要因素 的 “ 五演 变”
( ) “ 一 巧妇难 为无米 之炊 ” :耕地 面积减
施 入 有 机 养 分 仅 占总 肥 养 分 总 量 的 1 % ,有 5 5 % 监测点农 田的有 机质含量 下降 。第 四是土 壤 3
可持续发展
摘 要 :粮食是特 用 地 增 多 ,特 别 是 征 而 未 用 和 弃 耕 丢 荒 现象 增
殊 的 资 源 ,事 关 国计 民 生
和 国 家 安 全 。 本 文 从 近
加 ,粮 食 面积 下滑 较快 ,1 9 9 4年 比 19 减少 9 0年 了 9 3 亩 ;二是 19 9万 9 4年前 后 通 货膨 胀 率 突破 2位 数 ,造 成 粮 食 生产 成 本 急 剧 上升 , 上全 国 加 前 期 库 存 积 累较 多 ,导 致 了较 大 范 围 的 “ 粮 卖 难 ” ,粮 食 生 产 逆转 。据 统 计 ,1 9 年 开 始 连 91 续 4年广 东粮 食减 产 ,19 9 4年粮 食产 量 10 6 3万
1949-2007中国历年的GD...
(1977—-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1977 10.7%1978 11.7%1979 7.6%1980 7.8%1981 5.2%1982 9.1%1983 10.9%1984 15.2% 1985 13.5%1986 8.8% 1987 11.6%1988 11.3%1989 4.1% 1990 3.8%1991 9.2%1992 14.2%1993 13.5%1994 12.6% 1995 10.5%1996 9.6%1997 8.8%1998 7.8%1999 7.1% 2000 8.0%2001 7.5%2002 8.3%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2006 11.6%2007 11.9%(注:1978-2007 的30年,平均GDP增长率约为9.7067%)(1949—1977年)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1949年466亿元1950 23.4% 1951 19% 1952 18.3% (73.8%比49年)第一个5年计划:1953 30.3% 1954 9.4% 1955 5.6%1956 16.5% 1957 6% (67.84%比52年)第二个5年计划:1958 32.2% 1959 19.5%1960 5.4% 1961 -31.0% 1962 -10.1%(3.4%比57年)(注:“大跃进”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1963 9.5% 1964 17.6% 1965 20.4% (55.04%比62年)第三个5年计划:1966 17.3% 1967 -9.6%1968 -4.2% 1969 23.8% 1970 25.7% (58.08%比65)第四个5年计划:1971 12.2% 1972 4.5% 1973 9.2% 1974 1.4% 1975 11.9% (45.28%比70年) 1976 1.7% 1977 10.7% 1978 11.7%(25.75%比75年) 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注:“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注:1950-1977 的28年,平均GDP增长率约为10.593%)人口普查相关:(1)、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含大陆港澳台人口),其中28个省、市、自治区为为58260万人(不含港澳台人口)(2)、第二次人口普查。
关于广东近三十年来的生活状况之饮食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广东近三十年来的生活状况之饮食变化的调查报告林晓华孔韵枝施丹燕顾珉荭贺黄达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9级中文(1)班内容摘要:纵观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人们的生活状况随之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饮食,在众人的心中占据一隅,从餐饮形式的转变,营养物质的摄取,食物总类的丰富化这三大层面来论证改革开放前后饮食在生活当中的变迁问题——“食”之变直接印证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辉煌成就。
不妨,让我们去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一探究竟……关键词:营养食物餐饮店快餐一、调查目的:透视在改革开放的框架下,饮食日益发生的量变,乃至质变。
借助身边不同年龄阶层的眼睛,惊喜当今膳食转变的趋势,慨叹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感谢改革迎来的蜕变。
二、调查对象:大学城105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以及部分超过四十岁的老师(见附一)三、调查时间:2009年12月1日至5日四﹑调查地点:广州大学城五、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1、小组讨论确定调查课题;2、收集资料,了解中国饮食发展的过程,起草调查的主体框架;3、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查阅资料设置问题,尤其突出各个年龄段以及其特点;4、问卷调查以及访问,统计各问题的数据,作初步分析;5、收集问卷,记录访问结果,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6、总结分析,对数据和采录文字进行筛选,撰写分析稿。
六、顺应时代变迁,而引发饮食界内部因素的转型1、餐饮形式的转变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周遭的环境早已褪去昔日的灰暗,如今变得富丽堂皇起来。
由人们就餐的地点便可一睹事实:连过往算得上是“高级”的“和平饭堂”,也在当今的餐饮店面前相形见拙。
乍看现在的餐饮店,无论是从格调、装潢或涂漆上,我们都可以深切的呼吸到不同时代的气味截然不同。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餐饮文化以焕然一新的面貌。
如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室内餐饮﹑露式餐饮、星级宾馆、野外餐饮……这无不诠释着时代新气象与饮食相融合的结晶,它是改革开放前的人所无法普遍享受得到的。
2、营养物质的摄取在访问刘庆华老师时,尤为体会到她小时候所吃的食物几乎跟“营养”二字沾不上边。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历年粮食产量:历年人均粮食产量:可见,中国粮食生产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949—1958年:百废待兴,一五计划,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几乎翻番。
到1958年,人均接近300千克,几乎可以解决粮食问题了。
1959—1961年:受到大跃进的严重干扰,再加上连年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倒退回1950年的水平,人均只有1949年的水平。
再加上还要拿粮食偿还苏联的外债,导致大面积饥荒。
1962—1977年:继续大力兴修水利,培育良种,发展化肥工业。
粮食产量受到政治运动影响,时有起伏。
但总体增幅依然可观,人均从229千克增长到近300千克。
1978—1984年:兴建化肥厂,大力推广良种(比如杂交水稻),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另外包干到户也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1985—1996年:粮食产量依然时有起伏,总体增幅可观。
到1996年,突破5亿吨,人均突破400千克。
1997—2003年:三农问题突出,农业收入下降,种粮积极性锐减,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滑。
到2003年,人均只有330千克,不如1982年的水平。
2004—2021年:重新振兴农业,废除农业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高补贴水平,粮食连续6年增产。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至今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是吃50,60年代的老本,投入不足,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粮食水分仪产品简介卤素加热快速水份测定仪是我公司新研制的新型快速水分检测仪器。
环状的卤素灯确保样品得到均匀加热,操作简便、测量准确。
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仪器采用环形管卤素加热方式,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最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
与国际烘箱加热法相比,卤素加热可以在高温下将样品均匀地快速干燥,样品表面不易受损,其检测结果与国标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检测效率远远高于烘箱法。
一般样品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测定。
统计学原理考试习题汇总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组并编制一*成绩次数分配表;〔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根据整理表计算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
〔4〕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补充:〔3〕平均成绩的计算过程:
7、甲乙两市场*产品价格及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品种价格〔元/斤〕甲市场成交
额〔万元〕
乙市场成交
量〔万斤〕
甲 1.2 1.2 2
乙 1.4 2.8 1
丙 1.5 1.5 1
合计— 5.5 4
试问该产品哪一个市场的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原因。
8、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工人数
10月20日18
20-30 39
30-40 31
40-50 12
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并比拟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性。
9、*企业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品种单位本钱2010年总本
钱
2011年总产
量
甲15 2100 215
乙20 3000 75
丙30 1500 50
试指出哪一年的总平均单位本钱高,为什么?
第五章
■10、*工厂有2000个工人,用简单随机重复方法抽出100个工人作为样本,计算出平均产量560件,标准差32.45件。
要求:〔1〕计算抽样平均误差;
〔2〕以95.45%的可靠性估计该厂工人的月平均产量及总产量区间。
11、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从一批零件中抽取200件进展检测,其中合格品188件。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
中国农业全书广东卷引言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体系之一,不仅仅是经济的支柱,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其农业发展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广东农业的历史背景广东省地处中国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
早在古代,广东就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在宋代,广东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粮食、棉花和茶叶成为广东农业主要的经济作物。
清代以后,广东农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了种植水稻和甘蔗的面积。
二、广东农业的现状2.1 农业部门结构广东农业部门结构多样化,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和渔业也发展迅速。
主要农产品包括稻谷、蔬菜、水果、禽畜、和水产品等。
广东农业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与农业相关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也日趋完善。
2.2 农业现代化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广东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
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如大棚、温室等,使得广东农业能够实现全年连续生产。
先进的农业机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广东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2.3 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广东省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推行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
有机农业减少对化学物质的依赖,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绿色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广东农业的挑战与机遇3.1 土地资源紧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广东的土地资源变得愈加紧张。
城市扩张和工业化对农地的占用不可避免,这给广东农业发展带来了困扰。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成为广东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广东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压力。
农业生产对土壤、水源和空气有一定的污染,如何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广东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3.3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抓好救灾复产和晚造粮食生产的紧急通知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抓好救灾复产和晚造粮食生产的紧急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粤农电[2006]61号【发布部门】广东省农业厅【发布日期】2006.08.09【实施日期】2006.08.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抓好救灾复产和晚造粮食生产的紧急通知(粤农电〔2006〕61号)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局:今年以来,我省先后遭受多个台风袭击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尤其是第4、5、6号台风期间,正值我省夏收夏种的关键季节,洪涝灾害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浸,早造粮食大幅减产,晚稻秧苗和已插的部分禾苗受淹。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我省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奋起抗灾救灾,指导和协助灾区做好农业救灾复产工作,推进救灾复产工作扎实、有序、有效开展。
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努力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是迅速修复水毁设施,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二是迅速组织种源和做好种子余缺调剂,紧急启动省级粮食应急种子储备实施方案,向重灾区调拨种子,同时各受灾市、县也积极做好种子调运和调拨工作,对浸死的秧苗、禾苗及时进行补播、补植。
三是迅速组织农业机械救灾复产,帮助灾区农户抢收、抢运、抢种、抽水排涝等。
四是加强灾后管理,追施肥料,防治病虫害,促进禾苗恢复生机。
五是采取水稻损失旱粮补的办法,因地制宜增加玉米、番薯等粮食面积。
目前,各地救灾复产工作紧张、有序、有效地进行。
全省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当前我省粮食生产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受灾严重。
据统计,全省粮食作物受灾面积517万亩、成灾面积288万亩、绝收面积90万亩,预计减收粮食58万多吨,部分插下的晚稻被淹,造成缺苗、死苗,长势差。
二是面积减少。
由于部分地方农田受淹和部分农田被冲毁难以复耕,无法插植水稻,预计晚稻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
三是季节推迟。
据统计,全省“立秋”已插晚稻1015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20万亩,受灾的韶关、梅州、阳江、清远等市插秧进度均。
中国50年来粮食供求的6次“波动”
中国50年来粮食供求的6次“波动”中国50年来粮食供求的6次“波动”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6次粮食供求波动。
改革前的30年有2次,改革20年来有4次;而且有3次集中发生在90年代。
可以说,没有哪一次完全是由于粮食生产下降造成的。
6次粮食供求波动中,尽管1959-1961年那次被称作“3年自然灾害”的供给短缺,表面看是生产下降,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错误政策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由于其他5次都并不是生产下降,而且这也关系到中国是否属于长期粮食短缺的讨论,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分析。
一、改革前以短缺为现象的2次粮食供求波动中国1978年改革前出现过2次粮食供给短缺。
究其原因,都不是农业生产本身的问题。
第一次粮食供求波动发生在1952-1953年,表现为生产增加、供给下降。
1、50年代初的粮食供给需求形势1950-1952年全国范围推行的土改不仅消灭了地主和富农,而且由于土地短缺不得不按照人口平均分地,所以事实上连大部分有相对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中农也不存在了。
于是,就在土改结束的当年,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连续3年大幅度增加之后,却出现了对城市供给短缺。
1952年粮食收购只增加了11.6,而销售增加了44.7。
到1953年9月,国家粮食收购计划只完成了80.1,而10月份的粮食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3,供需缺口在40亿公斤以上。
粮食供给形势紧张,牵动物价也大幅度上涨。
迫使政府采取应急之策,提出统购统销政策,建立国家垄断的流通部门,形成新的农产品规模供给主体。
在采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仍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国家工业化和城市的粮食需求成为了大办合作社的动因之一,并且与后者共同演化成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政策,这个体制至今仍然在延续。
2、解放前的粮食过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崔晓黎研究员曾经指出,地主是对应中国城市商品粮的“集中、规模”需求的主要供给者。
他认为:尽管旧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十分低下,但城市粮食供给是长期有保障的。
2006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02-26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07年2月15日2006年,广东人民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2596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1.3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430.62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0966.57亿元,增长12.2%。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7.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1%,金融业增长10.8%,房地产业增长13.9%,其他服务业增长11.4%。
人均生产总值达28077元,增长12.9%,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509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6%。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2.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1%,衣着类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0.4%,交通和通信类上升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持平,居住类上升4.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7%。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6%。
其中,谷物上涨9.4%,蔬菜上涨3.6%,水果上涨5.4%,油料上涨6.9%,畜产品下跌0.8%。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 5220万人,比上年增长3.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111.9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3万人。
广东农业结构的演变及特点
广东农业结构的演变及特点二十多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位于祖国南大门的广东,又常常排在全国前列。
进入新千年,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广东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62164亿元,2001~2013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
在农业领域,广东省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946.81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187.21%。
得益于对农业的大量投入,广东省农林牧渔各部门增长快速,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广东农业正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接下来,本文将对新千年以来广东省的农业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对象:2001~2013年广东农业内部各业产值构成的变化及特点。
研究目的:通过解读2001~2013年广东省农业总产值及其构成的年度数据,分析广东农业内部各业产值数量和构成的变化及特点,加深我们对2001年以来广东省农业结构演变的理解。
二、基本数据2001—2013年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2013年三、数据分析(一)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快速增长广东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农业固定资产性投入、农业机械设备投入和兴修水利等,此外还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创新农业组织、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尤其是2001年以来,广东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明显,农业总产值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
由上图可得:2001~2013年广东农业总产值呈持续增长趋势。
2001年广东农业总产值还不到2000亿元,到2013年的时候,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5000亿,和2001年相比增长了187.21%,年平均增长率达8.45%。
讨论:从总产值角度看,广东农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①农作物增产稳定,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规模和产量持续增长。
②农业种植面积稳定且有所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7月 第17卷 第4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ly 2009, 17(4): 765−76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0403)、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6B70103029)和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2008X022)资助 ** 通讯作者, E-mail: jeanzh@叶延琼(1976~), 女, 汉,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生态规划与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E-mail: llyeyq@ DOI: 10. 3724/SP.J.1011.2009.00765广东省1949~2006年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研究*叶延琼 秦 钟 章家恩** 肖红生(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2)摘 要 利用1949~2006年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剖析了全省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机制。
结果表明:建国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 在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波动中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1)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粮食单产的提高使全省粮食总产保持稳步增长;(2)广东省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 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大, 且单产逐年增加;(3)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复种指数可提高区域的粮食生产;(4)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序变化分析 耕地面积 粮食单产 复种指数 农业技术 农业投资 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4-0765-05Time-series analysis of grain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inGuangdong Province from 1949 to 2006YE Yan-Qiong, QIN Zhong, ZHANG Jia-En, XIAO Hong-Sheng(Key Laboratory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for Agro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of Guangdo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Abstract Based on grain yield statistical data for 1949~2006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tal grain yield tendency and main mechanisms including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cultivation area, planting structure, multiple-crop index,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tal grain yield for Guangdong Province increases fluctuatively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able land area and grain-crop cultivation area have a decreasing trend since 1949. The reasons for the above trends are as follows: (1) the increase of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 of production,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results in steady growth in total grain output; (2) cultivation area of rice, the main grain-crop, is not change greatly and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increases year-on-year; (3) improving multiple-crop index increases grain production even though arable land area decreases; (4) advanc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uch as pesticid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mproved farm mechanical power, and increase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promote food production.Key words Grain production, Time-series analysis, Cultivated land area, Per unit area production, Multiple-crop index,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Guangdong Province (Received Nov. 28, 2008; accepted Feb. 16, 2009)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 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 而维系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耕地则因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扩张而日益减少, 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 如何确保粮食稳定及其安全生产又一次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学者针对上述现实, 围绕粮食生产问题, 在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安全、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 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 作[2−5]。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端, 南岭以南, 南海之76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17卷滨。
2008年, 广东人口超过河南省, 首次成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6]。
但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027 hm2, 低于人均0.053 hm2的联合国粮农组织警戒线, 是全国人均耕地0.094 hm2的29%[7]。
要解决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近亿人的吃饭问题, 是一个根本性、战略性的大问题[8]。
本文利用广东省建国以来统计年鉴[9,10]中有关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广东省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剖析了粮食生产变化的机制, 以期为全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依据。
1广东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趋势建国以来, 广东省粮食生产呈波动性变化趋势(图1), 由1949年的685.9万t增长到2006年的1 387.6万t, 增加1.02倍。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最高为2 008万t(1998年), 人均粮食产量的最高水平出现在1982年(332 kg)。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际产业向广东的转移, 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的发展, 全省粮食减产的年份明显增多。
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 387.6万t, 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 加之人口的逐年增长, 人均粮食产量仅为150 kg, 比1949年减少96 kg, 比1982年减少182 kg。
同时, 由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内地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广东, 广东的常住人口及粮食需求均大幅增加, 目前已成为我国的粮食消费大省和调入大省。
据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完成的“广东省粮食安全与预警机制研究”报告估计, 近年来广东省每年粮食消费需求约为3 500 万t, 缺口达2 000多万t, 半数以上的粮食需依赖省外采购或国外进口, 粮食需求问题十分严峻。
2粮食生产变化成因分析有研究表明,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11]。
此外, 复种指数、农药及化肥的施用、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也是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因此, 本文分别从这几方面对广东省粮食生产变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2.1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广东省建国以来粮食单产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见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 首先, 除少数年份外, 广东省粮食单产呈持续上升趋势, 而粮食作图1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Fig. 1 Changes of total grain yield and average grain yield per cap. in Guangdong Province2004年起粮食总产量含大豆Since 2004, the total grain yield includes soybean production.图2广东省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变化趋势Fig. 2 Changes of total grain yield, grain-crop cultivation area and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第4期叶延琼等: 广东省1949~2006年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研究 767物播种面积的变化过程则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1949~1978年), 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历了增加−减少−增加的波动过程, 粮食播种面积最大年为1956年, 为5.55×106 hm2;第二时期(1979年至今), 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及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被忽视, 导致全省经济作物、蔬菜等种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而粮食播种面积则逐年下降(表1)。
其次, 1949年广东省粮食播种面积为4.78×106 hm2, 而2006年则为2.77×106 hm2, 减少了42.05%, 但同期粮食单产则由1 434 kg·hm−2提高到5 015 kg·hm−2, 增长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