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合集下载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导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以其真实展现和聚焦社会现实而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电影制作者开始探索如何将真实的素材以更具故事性的方式呈现,于是故事化纪录片逐渐崭露头角。

在探讨故事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故事性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故事化纪录片所带来的真实性问题。

一、故事化纪录片的来龙去脉故事化纪录片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纪实电影运动,拍摄者常常将镜头对准美国工人和农民,以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

然而,观众对纯粹的真实记录逐渐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电影制作者意识到将素材进行故事化处理,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关注。

二、故事化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故事化纪录片是以真实素材为基础,通过加强叙事结构、提升情节张力和角色形象的表现,以更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的方式呈现现实主题。

与传统纪录片相比,故事化纪录片更注重人物塑造、剧情发展和叙事手法,更像一部戏剧作品。

三、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故事化纪录片通过剧情的铺垫和发展,加强情节的紧张感和冲突的对抗性,使得观众更容易沉浸其中。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物塑造:故事化纪录片重点展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思考和成长。

通过描绘人物的个性特点和身份转变,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经历。

2. 叙事结构:故事化纪录片通常会采用经典的三幕剧结构,包括引子、发展和高潮,通过构建紧凑的叙事结构,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3. 冲突与对抗:故事化纪录片通过良好构建的冲突和对抗,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这些冲突可以是主角与自己、他人或外部环境的斗争,让观众产生共鸣并带来情绪上的反复。

四、故事化纪录片的真实性故事化纪录片的真实性是观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电影制作者应该如何在追求故事的同时保持素材的真实性呢?1. 真实记录:故事化纪录片的底层是真实的素材,制作者不能对素材进行伪造和捏造,应该力求真实记录。

略论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故事化手法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

略论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故事化手法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

王稼祥的一生经历 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历
史 阶段 , 因此 如何 在 这 部 纪 录 片 中注 入 浩瀚 的信 息
不具备虚构性 ,但它并不排斥采取 一定的虚构手段
与策 略 以 实现 真 实 性 。 因此 , 录 片应 该 充 分运 用 故 纪
量, 如何构建拍摄内容是一大难题。 我们在前期采访 和拍摄的过程中发现王稼祥 的人生 中有许多亮点和 叙事碎片 , 充分具备了能指和所指相符性 , 以演变 可 为“ 眼球 ” 抓 的故事元素。这些故事极大地丰富了创
来 ,观 众 在 接 受 某 一 事 件 时 都 希 望 有个 完 整 的 故事
在《 王稼祥 》 , 中 导演在 表现主人公 宁都 会议为
毛泽 东 辩 护 、 义 会 议 投 了关 键 一 票 等 情 节 时 , 通 遵 都
过细节交代来刻画王稼 祥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勇敢 坚 定性格。诸如此类 的细节还包括王稼祥在共产国际 肃反扩大化背景下 保护李立三等党 内同志而表现出 来 的大智 大勇 ; 在签 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 时 所显示的非凡 的外交才能等等 。影片正是通 过这些
富有传奇色彩 的人生历程 。


稼 》 下 《 稼 》 例 明,何 这 式 祥 ( 称 王 祥 ) 说 如 在 种样 为
的纪录片制作中合理运用故事化创作手法。
历史 的故事化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 ,更是指人们对
过去事实有意识 、 有选择的记录 。 因为任何历史都是
人所 经 历 过 的事 件 。 由此 看来 , 在历 史 纪 录 片 中 , 创
现代传播中 , 当纸质媒体都看重图片、 颜色对人的吸 引力 、 加重视觉传播比例 的时候 , 读报节 目反而放弃

纪录片之于真实与虚构

纪录片之于真实与虚构

纪录片之于真实与虚构【摘要】纪录片需要真实,纪录片的本性就是真实。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随着“新纪录影片”的提出,纪录片的本性又再次成为争论不休的命题。

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对现实的虚构”观点的提出,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诠释,纪录片的本性其实是纪录、真实与虚构的三元合一。

【Abstract】Documentary films need reality. The nature of documentary film is real. This has not any suspicion. But, while “new record movie” was statemented, the nature of documentary film became the proposition which debated unceasingl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documentary film, we find the idea of documentary film has changed greatly with the s tatement of “fictionalizing reality” growing. Documentary film has more functions to explain the reality, so its nature is the whole of three elements,which are recording, realizing and fictionalizing.【Keywords】Documentary filmRealityFctionalizing1895年3月,在巴黎召开的振兴法国工业的会议上,路易·卢米埃尔用短片《工厂大门》在现场表演了他的发明,这是卢米埃尔的第一部影片,也是标志电影的问世。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摘要: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纪录片学者和专家探讨的重点。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来自于“纪录片”这个名称名片的翻译问题,从媒介技术和艺术处理以及思想呈现等方面都影响着纪录片的真实性。

我国著名学者王志敏老师曾经在《现代电影美学体系》中说道:“电视剧的表演也是‘当场发生的’,也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也是纪录。

问题在于,表演本身是‘虚拟的’。

……在这个意义上,除了动画电影,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

或者更绝对的说,包括动画电影在内的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

”引发笔者思考的是——首先笔者是赞同这种观点的——我们可否这样来思考,“表演场景”的真实是一部分,而经过摄录和后期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个体镜头所合一的,也是虚构的整体。

从影像本体上来看,自从“真实电影”的出现,例如解说词的出现,这种原本的真实也已经大大的分解了。

暨存在了,类似于解说词的声音和画面是否都具可靠的真实性和匹配的真实等问题。

本文主要试图从纪录片的真实性探讨着手,论证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纪录片的呈现,其本不是完整的真实、也非完整的虚构,而是对于真实与虚构的合一,其前提是选择性分解。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虚构;分解;合一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2毋庸置疑,“纪录片”这一影像形态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初始影像呈现的形态。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将《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放给大家的时候,让人们倍感兴奋的应该不是那一扇“大门”和那一列“火车”,而是以往真实呈现事物的静态照片能够活动了,那一面墙上的布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事物真实的“搬”过来,仿佛是打开了一扇可以看见不同时空的窗子,令人不可思议。

这一“搬”,出现了新的发展,有的人将过去时的空间事件搬了过来,如《北方的纳鲁克》;有的把将来时的空间搬了过来,如《月球旅行记》;也有人对现在进行时的空间纪录直播,如新闻采访等。

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

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

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摘要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强调真实环境、真实时间、真人、真事,四个特点,在拍摄技法上强调“挑,等,抢”等特点,但是随着实践的逐步延展,为了更好的记录完整的历史过程,展现整个记录事件的风貌,虚构手法开始被大量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字纪录片虚构手法真实再现一,首先我们应该区分记录与虚构的概念,纪录片以真实性为特点,记录现实生活,重大历史事件。

而在记录整个事件的时候,由于当时摄影器材的缺乏,或者当时根本就没有现在的摄影设备,为了更好的展现整个事件,并在保证其真实性的条件下,虚构手法又被称之为真实再现,开始被大量运用,在完整展现故事,增强观赏性,真实性,趣味性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二,虚构的常见应用1.情景再现a.搬演搬演是一种介于现场纪录和虚构之间的电影方法,也可以叫做重演。

它在特定的场景中创造出纪录片需要展现的场景,达到一种艺术的美感,凸显影片所要展现精神风貌和人文内涵。

在搬演的运用上,较为出名的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该纪录片记录了北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其中拍摄了大量衣食住行,猎杀动物的场面,还原了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是人类学的经典教材。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一个努纳克猎杀海豹的长镜头就是运用了搬演的虚构手法完成的,其中的爱斯基摩人所住的冰屋就是纯粹为了拍摄搭建而成的。

该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不少学者的争议,搬演过后的纪录片还算是纪录片么?但是经过搬演这用虚构手法的加工,使纪录片的内涵得到更好的展现,也没有损坏纪录片的真实性,实际上是可取的。

b.扮演在众多历史记录片中,都很好的运用了扮演这种虚构手法,我们不可能真正知道历史人物的样子,但为了让纪录片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观赏性,我们在绝大多数的历史记录片中都运用了扮演这一手法。

中国的历史类纪录片如《敦煌》,《河西走廊》,《楚国八百年》等每一个都运用了扮演的虚构手法,如屈原在汨罗江边投河,外国纪录片中同样不少,如英国纪录篇失落的文明中,最后一集《美索不达米亚回到伊甸园》讲到死海文卷的发现时,运用扮演手法展示了1947年,两个牧羊人在一个狭小山洞发现一堆陶瓷碎片,羊皮卷的场景,《金字塔》中大群奴隶搭建金字塔的场景,给与我们对古代文明的全面,具现化的认识。

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

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

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在电影与电视产业中,纪录片和虚构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两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纪录片以真实的事件和事实为基础,通过影像和音频记录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而虚构电影则是通过编剧构思和演员表演来呈现一个虚构的故事世界。

尽管纪录片和虚构电影是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但它们在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和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并思考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纪录片被认为是更靠近真实的形式。

它通过记录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旨在展现真实的现实和事实。

纪录片的制作团队通常倾向于保持客观中立,以向观众传达真实的信息。

例如,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拍摄真实的自然景观和动物行为来展现地球的生态环境。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这样的纪录片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加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然而,纪录片并非绝对真实。

制片人和导演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常常会进行选择和编辑,以突出特定的主题或观点。

这种选择和编辑的过程可能会导致真实事件的失真或省略。

例如,《追随摇滚巨星》是一部纪录片,它展现了一位摇滚明星的巡回演唱会。

尽管纪录片在拍摄的过程中记录下了真实的演唱会片段,但导演的选择和编辑使得整个故事呈现了一种特定的视角,可能会让观众对这位摇滚明星产生偏见。

因此,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有限的,观众需要对其内容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相比之下,虚构电影是以编剧所构思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摄影技术来展现一个虚构的世界。

虚构电影通常被认为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建立在虚构的情节和角色之上。

例如,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太空战斗和外星人是完全虚构的。

虚构电影往往旨在给观众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让他们逃离现实生活的压力。

然而,虚构电影并不完全脱离了现实。

虚构电影的背景和情节往往会与现实世界中的经历和问题有所关联。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虚构电影讲述了一位蒙冤入狱的人发生的故事,这种经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罕见。

浅论纪录片叙事的故事性

浅论纪录片叙事的故事性

浅论纪录片叙事的故事性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或主题为基础的电影作品,它通过拍摄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展现真实世界的片段和故事。

与片场电影不同,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纪录片也存在着一定的叙事性,即以故事的方式来展示现实。

纪录片的故事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纪录片通常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

纪录片通常以一个中心议题或主题为基础,例如环境保护、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等。

在这一主题的框架下,纪录片通过展示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来探讨和表达特定的观点和主张。

这就需要纪录片导演或制片人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有意识地构建一个故事框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其次,纪录片通常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结构。

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结构并不是虚构性的,而是根据真实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进行组织和重构。

通过采访和描绘真实人物的生活,纪录片可以塑造和发展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索。

这个故事线索可以是关于一个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也可以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和转变。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纪录片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叙述手法,例如时间线的扭转、信息的揭示和人物的回忆等,来增加剧情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此外,纪录片还可以通过艺术手法增强故事性。

与纪实报告或深度采访不同,纪录片在拍摄和剪辑方面也可以使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营造一种与受众情感共鸣的氛围。

通过运用音乐、图像和声音效果等元素,纪录片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感受,使观众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和感动。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使纪录片更接近电影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感受,也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诚然,纪录片的故事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纪录片应该尽量保持客观和中立,而不过多使用虚构手法来增强故事性。

然而,从大多数成功的纪录片作品来看,故事性对于纪录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故事性,纪录片可以更好地表达和传递信息,更好地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关心。

因此,在纪录片叙事的探索中,故事性的发展和突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真实与虚构之间——纪录剧浅析

真实与虚构之间——纪录剧浅析

真实与虚构之间——纪录剧浅析作者:万俐欧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0期摘要:在世界电影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纪录片这一领域随着创作类型的日渐丰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纪录剧(docudrama)的概念。

这种对传统纪录片在叙述方式上的颠覆性改变,其真实与虚构“界限模糊”的呈现形式,从术语的使用到其分类的讨论上都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论。

本文将以纪录片发展史为切入点,分析纪录剧这种新形式产生的原因,讨论它的类型特色并且浅谈纪录剧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关键词:纪录片;纪录剧;真实;虚构;戏剧化近年来,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一种叙述形式类于故事片,内容类于纪录片的新型剧种——纪录剧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类似形式的剧种也不断涌现。

这种剧情片和纪录片结合的形式其实在西方行业中已发展了近半个世纪,趋于成熟。

但是在近十年才得以发展的中国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并且迸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一种叙述形式类于故事片,内容类于纪录片的新型剧种——纪录剧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类似形式的剧种也不断涌现。

这种剧情片和纪录片结合的形式其实在西方行业中已发展了近半个世纪,趋于成熟。

但是在近十年才得以发展的中国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并且迸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一、纪录剧的概念纪录剧(docudrama)是一种旨在重现真实事件,具有将历史戏剧化编码展示特征的形式。

它的核心元素是努力遵守已知的历史事实,同时允许在历史记录的空白处填补一些细微的戏剧性细节。

纪录剧最遵循的主题是真实和记录,通常是有别于仅仅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片,这一术语意味着纪录剧可以容忍更大程度的戏剧性讲述事实,但是必须完全遵照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原。

纪录剧往往表现出一些或大部分的以下特点:(1)是实际的历史事件的再现。

(2)尊重所关注事件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是已知已发生的。

(3)一些文学与叙事手法的运用是必须的,会将一个事件的真相用一种故事演绎的视觉效果来呈现。

论纪录电影的真实与虚构

论纪录电影的真实与虚构

论纪录电影的真实与虚构作者:张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3期摘要:关于纪录片本体的讨论总会出现一些高频的关键词,这些词汇不断被包装更新,也意味着纪录片理论研究的推进发展。

然而关于纪录片本体真实性话题的研究仍对今天的纪录片理论研究与创作有着重要存在价值,本文尝试从“虚构的外化特征”、“虚构成分的心理需求”、以及“创作者导向”的三个角度来探析纪录电影的真实与虚构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真实;虚构;虚构成分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136-01关于纪录片真实与虚构问题的争论大概开始于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并不是之前的纪录片创作是完全的物质世界的真实再现,而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作为纪录片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运动,对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风格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大胆的创新性一方面对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纪录片的电影语言及题材拓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也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的关于真实与虚构的纪录片本体争论。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一部分作品是让·鲁什式的“真实电影”,“真实电影”的影子也从那里依稀起源。

例如《One Potato Two Potato》与《夏日纪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另一部分则是带有强烈作者风格与意识形态追求的,一直到今天都占据纪录片主流的,作者强烈介入的,“组织活动式”的纪录片。

迈克·摩尔在《March To Aldermaston》那里已经有了深刻的影子。

可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作为一次有着完整美学风格追求的重要运动,其中的这两种分歧正好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对纪录片真实与虚构问题争论的平台。

一、虚构的外化特征——“另一种真实”纪录电影呈现给我们的形式表达,感觉就像是满含运动快感的双人舞蹈。

摄影机与拍摄对象好比是配合默契的男女舞伴。

所以在假定情况下的表演性是纪录电影的本质。

就像衣着华丽的男女一样,摄影机与拍摄对象在进行着相互表演,而电影诞生早期,刚刚发明的摄影机对于走出工厂大门的工人来说如同街边矗立的大石头,人们抱着对陌生事物心理趋避性而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客观真实。

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也不应 混 同于故事 片 。但 是 , 录 片可 以而且 应 该 纪 采取一切 虚构手段 与策略 以达 到真实 。 [ ’ ” ] 通过
运用故事 片创 作 的一 切 手 段 , 观 众 呈 现 出或 “ 给 现 实情景 的 ” 或 “ 构 的场 景 ” 将 历 史 记 忆 中偶 然 、 虚 , 的、 碎片式 的 “ 真实 ” 唤起 并 进 行 重 构 , 过 去 与 现 在 在 之间 , 形成 一 种 “ 响 的深 度 ” 已成 为惯 常 的做 回 , 法 。纪录片 的“ 真实再 现 ” “ 、 搬演 ” 边缘 书 写 、 现 、 表 主观 意绪等等都 不再 被 视 为 洪水 猛 兽 , 而成 为 纪 录 片“ 故事 化” 的有效 手段 。 有 学者指 出: 新 时期 的纪 录 片在 纪 实性 的 基 “ 础上正逐 渐走 向故事化 ”【 ( )当代纪 录 片的故 事 2 , J
下 , 而论述这 一 问题 , 进 以期加 深 纪录 片研 究 与创 作 的理论 自觉。
关键词 : 当代 纪录片 ; 历 史主 ; 事化 ; 构 新 故 虚
中图分类 号 : 0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号 :0 8— 8 1 2 1 ) 3— 0 0— 5 J4 9 A 10 3 7 (0 0 0 0 5 0
的运气 显得不 佳 , 些影 片遭到 禁映 , 表作 受到种 一 代
内容层 面而言 , 当代 纪 录 片 秉承 了新 历 史 主 义理 论 的方法论精髓 , 采取 了大写 历史小 写化 、 单线历 史 复
种非议 。尽管 如此 ,盗马 贼 》 以 它独 特 的魅 力和 《 终 全 新 的 电影 形 象 赢 得 了 “ 士 第 三 世 界 电 影 节 大 瑞
们 是 紧密联 系在一起 的 。 - ( 。 J ”4 U J

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收稿日期:2010-03-06作者简介:郎功勋(1984-),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云南民族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青年项目“新历史主义与纪录片研究”(09QN01)。

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郎功勋(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摘要: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两个重要倾向。

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

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

关键词:当代纪录片;新历史主;故事化;虚构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0)03-0050-05一、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纪录片的“故事片化”与故事片的“纪录片化”业已成为创作的现实。

“新纪录电影”肯定了被传统纪录片否定的虚构手法,“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

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

”[1](P576)通过运用故事片创作的一切手段,给观众呈现出或“现实情景的”、或“虚构的场景”,将历史记忆中偶然的、碎片式的“真实”唤起并进行重构,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形成一种“回响的深度”,已成为惯常的做法。

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搬演”、边缘书写、表现主观意绪等等都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而成为纪录片“故事化”的有效手段。

有学者指出:“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纪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2](P36),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可以从叙事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着手进行探讨。

就内容层面而言,当代纪录片秉承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方法论精髓,采取了大写历史小写化、单线历史复数化的策略来质疑和解构单一宏大的叙事;将逸闻趣事、边缘琐碎的现实、主观化的情感意绪和哲思体悟加以组接、“拼贴”(collage );直接运用非常主观化的叙述方式,让历史和现实活化成“有意味”的故事形式,从而最终实现其纪录片式的主观建构和深度阐释。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导言: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在众多的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特点、优势以及可能的局限性,并分析故事化叙事在纪录片制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定义和特点故事化叙事是指将真实事件或主题包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以及采用戏剧性的叙事方式来吸引观众,并传达纪录片的主题和观点。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和传记纪录片相比,故事化叙事更加注重剧情发展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故事化叙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结构化:故事化叙事对于纪录片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安排,呈现出明确的引子、冲突和高潮等传统故事要素。

这种结构化的叙事方式使得纪录片更具有戏剧性和吸引力。

2. 注重情感共鸣:故事化叙事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化的叙事手法,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往往通过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更加深入地理解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和观点。

3. 强调叙事目的:故事化叙事并非追求纯粹的故事性表达,而是通过叙事手法将纪录片的主题和观点传递给观众。

故事化叙事兼顾了信息传递和故事性的吸引力,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

二、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优势故事化叙事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高观众参与度:故事化叙事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纪录片的观看过程中。

观众通过与主人公的情感互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和观点。

2. 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故事化叙事通过叙事手法将纪录片的主题和观点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复杂的信息。

故事化叙事可以将抽象的观点和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3. 扩大纪录片的观众群体:故事化叙事使得纪录片摆脱了以往只能吸引少数特定观众的困境,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关心。

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

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

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在众多的影视类型中,纪录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

它往往被视为真实的记录,是我们了解世界、洞察人性、追溯历史的一扇窗口。

然而,随着纪录片的发展,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这引发了我们对于纪录片本质的深入思考。

纪录片的初衷是呈现真实,它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记录下事件的发生、人物的经历以及社会的现象。

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真实的信任和渴望。

当我们观看一部关于自然生态的纪录片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未经修饰的动物行为和原始的自然景观;当我们关注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时,我们期待了解到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真实反应。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得纪录片在传递信息、引发思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导演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和抉择。

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吸引观众,有时候会采用一些手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比如,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导演可能会对拍摄到的素材进行剪辑和重组。

这种剪辑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事件原本的时间顺序和发展逻辑,虽然可能更具故事性,但也让观众对其真实性产生了疑问。

再比如,有些纪录片会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弥补历史资料的缺失。

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场景的搭建,试图还原过去的某个时刻。

然而,这种再现毕竟是基于想象和推测,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差距。

尽管导演可能会尽力保证再现的准确性,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虚构的成分。

此外,纪录片中的音乐、旁白等元素也会对观众的感知产生影响。

恰当的音乐可以增强情感的表达,生动的旁白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理解内容。

但如果使用不当,这些元素可能会过度渲染情绪,甚至误导观众对真实情况的判断。

那么,如何在纪录片中把握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呢?首先,导演应该保持对真实的敬畏之心。

在创作过程中,要明确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任何手法的运用都不能损害真实的本质。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引言:近年来,故事化纪录片逐渐成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

它将真实故事融入电影人的叙事手法中,创造出动人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被吸引和感动。

然而,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对于创作和观看的影响。

一、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的相互作用故事化纪录片是架构在真实事实上的故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真实素材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编排和叙事手法来营造出故事性。

故事性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观众更加愿意关注和了解这一真实故事的背后。

然而,过度追求故事性可能导致编造和虚构,从而损害真实性。

因此,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故事化纪录片的真实性的重要性故事化纪录片作为传递真实信息的媒介,其真实性是观众能够信任和接受的基础。

只有当观众认为所看到的故事是真实的,他们才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故事化纪录片的真实性对于观众的投入和体验至关重要。

同时,故事化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电影形式,其真实性也是电影制作人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三、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的艺术追求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不同于纪录片的简单记录和呈现,它通过剧情、冲突和发展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故事性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度。

然而,故事性的追求也要建立在尊重事实、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故事化纪录片的创作者要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巧妙地展现真实故事的内核,而非完全改编和虚构。

四、寻找故事性和真实性的平衡故事化纪录片中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

创作者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严格的研究来获得大量的真实素材,这是保持真实性的前提。

同时,创作者也应当运用诸如纪实手法、叙事策略等来增加故事性。

在处理真实故事时,要尊重事实,不能扭曲和伪造事实,以保持真实性。

纪录片的虚构 名词解释

纪录片的虚构 名词解释

纪录片的虚构名词解释纪录片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电影艺术形式,以真实事件、事物或人物为素材,通过真实记录和描述来呈现和表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在当今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引入一些虚构的元素,从而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表达。

纪录片的虚构不是指完全杜绝真实性,而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来进一步丰富、拓展或解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解读事件、事物或人物。

虚构可以在纪录片中起到独特的效果和作用,不仅提供更多的观点和展示方式,还能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探索。

虚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在纪录片中。

例如,通过改变叙事结构和时间线来重构事件的顺序和过程;通过艺术形式和符号象征来表达情感和观点;通过加入虚构元素和场景来强调主题或加深观众与事件的情感共鸣。

虚构在纪录片中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真实素材相结合。

然而,纪录片的虚构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在虚构的边界模糊时,如何保持与真实的平衡,避免篡改事实和误导观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进行虚构创作时,导演和制片人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明确告知观众虚构的部分,并明确标示出真实的内容。

同时,观众也需要保持批判意识和辨别能力,对纪录片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纪录片的虚构也可以为电影创作带来更多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通过虚构的手段和形式,纪录片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挑战传统的纪实表达方式,带给观众更多的艺术和审美享受。

总而言之,纪录片的虚构是一种创新和试验的尝试,它能够在展现真实的基础上,开拓更为多元和深入的表达方式。

虚构的纪录片既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共鸣,也能为电影艺术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也需要在虚构创作中保持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诚信,以确保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随着电影技术和观影方式的不断发展,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在这种融合中,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成为了两种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类型。

本文旨在对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进行辨析与思考,探讨它们的特点、制作方法、影响以及对观众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纪录剧情片。

纪录剧情片是一种电影类型,它结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特点。

它的制作方法往往是将真实事件或历史背景与虚构的剧情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纪实性和故事性的双重魅力。

纪录剧情片通过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表达,来呈现出背后真实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在纪录剧情片中,导演通常会采用真实的素材和真实的环境,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这样的结合使得纪录剧情片在观众中具有较强的信服力和吸引力,能够引发观众对真实事件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同时,纪录剧情片还可以通过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向观众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接下来,我们来看伪纪录片。

伪纪录片是一种虚构的电影类型,它追求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编造的,不具备真实性。

伪纪录片通过模仿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真实事件的呈现方式,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伪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往往是通过剧本编写、角色扮演和影像处理等手段,来伪装成纪录片的形式来进行拍摄,并通过让观众产生真实感和代入感来达到诱导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思考的目的。

伪纪录片往往会以探索未知领域或引发争议的事件为题材,通过真实模拟的方式来呈现,以增强观众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在制作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以增强真实感和代入感来达到引发观众深入思考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真实与虚构纪录片和虚构电影的比较与观赏

真实与虚构纪录片和虚构电影的比较与观赏

真实与虚构纪录片和虚构电影的比较与观赏在当今影视行业中,真实与虚构的纪录片和电影一直受到观众的青睐。

这两种形式的媒体作品都能带给观众不同的视听体验和观看愉悦。

然而,真实与虚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首先,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性强的影视形式,以真实的故事和事实为基础,通过记录和呈现现实世界的事件、人物与场景来展现真实生活。

观众可以通过纪录片了解到真实事件背后的故事,传达出真实感和真相。

纪录片通常是通过摄像机拍摄实时的现实场景,观众能够直接观察到影片中的事物,这种视觉冲击和真实感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冲突。

相比之下,虚构电影以虚构的故事和情节为基础,通过导演和编剧的创意和想象力构建出虚构的世界。

虚构电影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力,能够通过特效和艺术手法展现观众无法想象的场景和故事。

观众在观看虚构电影时,经历的是对于人情世故和人物情感的投射以及对于各种冲突和故事情节的带入感。

虚构电影常常是戏剧性和情节性十足的,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尽管纪录片注重真实性,虚构电影强调虚构性,但二者并非全然对立。

有时候,纪录片中也会运用一些虚构手法,用艺术化的手法去表达和传递信息。

反之,虚构电影也会掺入一些真实元素,使故事更贴近观众的生活。

这样的交叉叠加使得纪录片和虚构电影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让观众在两者之间得到更多的选择和刺激。

然而,纪录片和虚构电影在观看体验上仍然有本质的区别。

纪录片的真实性往往让观众在观看时感到沉重和思考,因为它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呈现研究和探索的方法,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而虚构电影则更多地关注情感和故事情节,通过戏剧性的冲突和情感表达来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观赏纪录片和虚构电影时,观众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做出选择。

如果你对真实故事感兴趣,想要更直接地了解社会和人物,那纪录片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如果你喜欢被情节和故事所吸引,想要进行情感共鸣和沉浸式体验,那虚构电影会是个更好的选择。

真实与虚构电影中的纪录片与虚构元素融合

真实与虚构电影中的纪录片与虚构元素融合

真实与虚构电影中的纪录片与虚构元素融合在电影制作中,纪录片和虚构片一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类型。

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开始崭露头角,那就是将纪录片和虚构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电影作品。

这种形式让观众在真实和虚构之间产生了模糊的感觉,同时也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电影体验。

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真实为基础的电影形式,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通过真实的拍摄和记录展现了人们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真实人物。

观众可以从中获取到真实的信息和感受,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纪录片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完全还原事实的真相,往往受到导演的主观意识和编辑的选择性影响。

因此,观众对纪录片应该保持一定的谨慎和批判的态度。

虚构片则完全不同于纪录片,它以虚构故事为核心,将现实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和幻想。

虚构片通常由剧本编写,演员扮演角色,制作团队进行策划和拍摄。

观众在欣赏虚构片时,可以领略到导演对虚构世界的想象和创作,享受到电影带来的情感和娱乐。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拍摄手法的创新,纪录片和虚构片的分界线开始模糊。

许多导演开始尝试将真实和虚构元素融合在一起,以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引人入胜的电影作品。

这种融合形式可以在纪录片中添加一些虚构元素,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在虚构片中加入一些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增加电影的可信度和深度。

这种融合形式的电影有时被称为“纪实电影”或“真实主义电影”。

它们保留了纪录片和虚构片各自的特点,同时又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点。

这些电影作品往往通过真实场景和真人演员,再加入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或对话,使得电影更加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纪实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影体验。

观众在欣赏这类电影时,往往很难判断究竟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这种感觉让观众陷入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境地中,增加了观影的乐趣和深度。

观众可以体验到真实和虚构同时存在的感觉,这种体验对于电影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纪实电影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一些观众认为,这种融合形式让电影失去了真实性,违背了纪录片的初衷。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引言:影视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情节、场景和角色的塑造来展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创作者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将现实与虚构元素融合,以创造出更加贴近观众心理需求的作品。

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其中两种较为常见的形式,逐渐受到了影视制作界的关注与探索。

本文将对这两种形式进行辨析,并思考它们在影视创作中的意义与发展。

一、纪录剧情片纪录剧情片是一种将纪录片和剧情片元素融合的影视作品类型。

它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情感表达的刻画,展现出现实世界的多样面貌。

1.真实事件作为载体纪录剧情片依托真实事件来构建故事情节,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关注。

来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设定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事件本身所涉及的社会和人文问题。

2.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纪录剧情片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基于真实事实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创作者通过对真实人物的塑造,以及对剧情角色的改编,展现出现实世界中的奋斗、挣扎和勇气。

这种真实与虚构的融合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同时也更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影片所要传递的社会价值观。

3.情感表达的刻画纪录剧情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较好地表达情感与情绪与真实事件相结合。

通过对角色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的描绘,纪录剧情片不仅可以呈现真实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伪纪录片伪纪录片是指在影视作品中,通过虚构的手法和创作手段来呈现出一种仿真的纪实感,迷惑观众对现实与虚构的辨认。

它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剧情发展,主张以虚假来探讨现实。

1.虚构的手法与手段伪纪录片通过运用演员表演、伪造照片、模拟独特的拍摄手法等方式来制造伪装的纪实感。

这种虚构手法和手段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难辨认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视觉和感官冲击效果。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模性的探索。首先是演员从虚化转向真正的演绎,从片段转 录电影,最初发表于美国《电影季刊》1993 年春季号,总第
向主人公式的完整呈现,从非职业转向职业的甚至著名的影 46 卷第 3 期.中文见《纪录影视》1999 年第 3 期,单万里译.
视演员的出演。七集纪录片《迷途》邀请了《潜伏》、《我的团长 [7]胡智锋,江逐浪.真相与造像— ——电视真实再现探密[M].
几乎是纪录片,却都是虚构的。在纪录片中,高举纪实与真实 是值得每个纪录片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的大旗,却违背事件真实与人物心理情感真实的现象并不罕
见;所以创作者的主观自觉才是决定纪录片真实品格的保 参考文献:
障。
[1]英国纪录片学派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界定.
从哲学真实向心理真实的滑动引导纪录片真实观念踏 [2]前苏联电影眼睛学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对纪录片的
2011 年第 7 期 (总第 83 期)
80
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 / 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 中进行,形成了直观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再次,全面引入影视
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已经发生的事件或 剧的摄制与运作模式,传统的纪录片摄制组已经无法胜任这
人物心理。[7]
种新形态的摄制要求,增设编剧、服装、化妆、道具、数字技术
我的团》等热播电视剧中的明星加盟,完整演绎了国民党高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级特务郑蕴侠的传奇人生,但整个故事的结构依据仍是郑蕴 [8]张同道.真实— ——支点还是陷阱[J].电影艺术,2004(1).
侠亲身讲述的真实经历。其次,高水平数字技术的大量使用,
直接参与到历史场景的还原与过程的揭示中,甚至为演员表 作者简介:
地震》、《圆明园》,到近两年的《迷途》、《大明宫》、《敦煌》、《外 运作方式,将是故事纪录片走向成熟的一个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3-06作者简介:郎功勋(1984-),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云南民族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青年项目“新历史主义与纪录片研究”(09QN01)。

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郎功勋(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摘要: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两个重要倾向。

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

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

关键词:当代纪录片;新历史主;故事化;虚构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0)03-0050-05一、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纪录片的“故事片化”与故事片的“纪录片化”业已成为创作的现实。

“新纪录电影”肯定了被传统纪录片否定的虚构手法,“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

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

”[1](P576)通过运用故事片创作的一切手段,给观众呈现出或“现实情景的”、或“虚构的场景”,将历史记忆中偶然的、碎片式的“真实”唤起并进行重构,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形成一种“回响的深度”,已成为惯常的做法。

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搬演”、边缘书写、表现主观意绪等等都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而成为纪录片“故事化”的有效手段。

有学者指出:“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纪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2](P36),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可以从叙事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着手进行探讨。

就内容层面而言,当代纪录片秉承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方法论精髓,采取了大写历史小写化、单线历史复数化的策略来质疑和解构单一宏大的叙事;将逸闻趣事、边缘琐碎的现实、主观化的情感意绪和哲思体悟加以组接、“拼贴”(collage );直接运用非常主观化的叙述方式,让历史和现实活化成“有意味”的故事形式,从而最终实现其纪录片式的主观建构和深度阐释。

当我们把视角转向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和尤里斯·尹文思那里时,会发现“故事片化”的纪录片其实早有苗头:在弗拉哈迪的成名作《北方的纳努克》中,不仅在镜头的设计上向故事片靠拢,而且还将悬念和戏剧性因素引入了纪录片。

“弗拉哈迪完全吸收了故事片的手法,然而他却把它运用在既非作家和导演所创作的、也非演员所表演的题材上去了。

这样,既保持了戏剧性场面感人的力量,又将其与真实的人结合起来了。

”[3](P36)尤里斯·尹文思也打破了故事片与纪录片、现实与幻觉的界限,把他对中国的理解与体验融入到了著名作品《风的故事》中,他说:“纪录片是电影的一个穷亲戚,我们想通过这部影片表现故事片和纪录片是一家子,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P20-30)在中国电影史上,纪录片编导与故事片导演之间也不再有明确的界限。

例如:电影导演田壮壮,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并列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主帅。

他的处女作《我们的角落》率先在文艺界引起轰动。

《盗马贼》、《猎场札撒》体现着他为人性格豪爽而把柔情隐于心底的风格。

在第五代导演中,他的运气显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种种非议。

尽管如此,《盗马贼》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全新的电影形象赢得了“瑞士第三世界电影节大奖”,他导演的《蓝风筝》通过一个孩子的记忆,展现在“文革”那个荒谬的年代,普通人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压下看似必然实质偶然的命运历程。

他被日本著名评论家佐滕忠男誉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最杰出的电影导演”。

他后来拍摄的纪录片《德拉姆》纪录了云南边陲马帮集散地丙中洛纯朴的原住民在外来文化的侵扰和洗礼中所呈现的独特生活状貌,全片贯穿着一种诗性气质,得到纪录片界的一致好评。

2010年5月第20卷第3期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 May.2010Vol.20No.3另一位游走在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导演是中国“第六代”主将张元。

他的故事片《北京杂种》、《过年回家》、《妈妈》曾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巡回。

或许正是既创作故事片,又创作纪录片的缘故,才使这两种艺术门类在张元这里得到了自然的交叉与融合,也才使他创作出了优秀的纪录片或故事片。

他的新近故事片《看上去很美》是“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在纪录片领域的著名代表作是题材和风格各异的四部片子:《广场》、《疯狂英语》、《钉子户》、《金星小姐》。

正是像田壮壮和张元这样在故事片和纪录片领域都成就斐然的影视创作者,为当代纪录片标注了形象化的通透注脚。

用故事化的方法纪录人生周遭、抒写各种生存状态,向历史和现实的罅隙聚焦,显现了深刻的厚度真实。

当代纪录片一改上世纪80年代的“形象化政论”模式,用悬念重生、情节冲突、真实再现等形式唤醒了“沉睡”的历史,使原本消逝远去的生活真实片段,在被重新连缀、勾勒后,再度浮出历史的地表。

当代纪录片实践在纪录片的故事化上作出了很多有益探索。

把历史时空中的事实断片,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现出那段随岁月逐渐退隐的历史真相;将镜头对准边缘的现实存在,书写出别样的现实人生;用先锋试验的手段,从琐碎芜杂的凌乱生活中开掘出意义,阐释自己的主观意绪。

抑或是现实本身的多样属性,抑或是方法和工具的限制,在捕捉和描述历史人生之时,我们不得不更多的采用叙事的方式,通过这种形式来建构和阐释创作者心目中的纪录世界。

除了在手法上大量运用情节化、场景化叙事外,其实,当代纪录片在书写历史与现实时和书写史学同样面临着对叙事内容的“情节编排”。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叙事的过程就是“把编年史变成故事”的过程。

编年史中的事件是“在时间中”的事件,是在现实世界中被“发现”出来的,存在于作者的意识之外,历史学家(作者)要对这些事件进行选择、排除、强调和归类,从而将其变成一种特定类型的故事,也就是通过“发现”、“识别”、“揭示”或“解释”来为编年史中掩藏的故事“编排情节”,这就是历史学家把编年史变成故事或建构历史叙事的过程。

这一过程与纪录片叙事的建构极为相似,纪录片创作者用类似于历史学家的方式对现实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从而把现实素材变成纪录片中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从项羽一生的事迹中提炼出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三个重要历史故事,再现了秦汉之际那个风云际会的重要历史时刻和项羽悲剧式的英雄人生。

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则从六个方面揭示出大秦帝国军队横扫天下的奥秘及其发家史,将秦军的历史演绎为生动的音像故事,使尘封于历史深处的虎狼之师的英勇气概复活在现代观众的眼前,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原则,又体现了纪录片叙事对历史素材的创造性处理。

海登·怀特还认为,“与其说情节建构能产生另一个更为全面也更为综合的事实性陈述,不如说它是对事实的阐释。

”[5](P326)历史学家在选取不同的“情节化”策略之时,其实已经赋予它一种情节结构,并按照这种情节方式来“解释”故事了。

他顺着诺思罗普·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的思路,鉴别出四种不同的情节化模式:浪漫剧、悲剧、喜剧和讽刺。

[6](P9)纪录片的创作者在面对散乱芜杂的编年史一样的史料时,不得不像历史学家那样把这些材料融入一定的“情节化”模式,使之变得易于理解和辩认,从而实现其主观建构和阐释。

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里,创作者选取了浪漫剧的模式。

该片通过对秦军横扫天下的追述,认为秦统一中国是历史的伟大进步。

对秦军英雄气概的再现、全片史诗性的气质是与浪漫剧的情节化相适应的。

浪漫剧根本上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戏剧,“它以英雄相对于经验世界的超凡能力、征服经验世界的胜利以及最终摆脱经验世界而解放为象征,它是一种关于成功的戏剧,这种成功即善良战胜邪恶、美德战胜罪孽、光明战胜黑暗。

”[6](P10)试想,如果创作者站在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的角度选择悲剧的“情节化”,或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秦军的残暴与凶恶形象,呈现的是饿殍遍野、悲风凄雨的撼人心魄的场景。

又如,张以庆的作品《英和白》纪录的是女驯养师白和大熊猫英的情感故事。

创作者对英和白的异化显然选用的是一种反讽的“情节化”模式来阐释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思考。

英和白的和谐相处,白的孤独和其他人的冷漠恰恰成了一种对异化了的现实生活的冷峻控诉。

张以庆的另一部作品《幼儿园》,让观众在他选择和营造的喜剧模式与喜剧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反思时下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所共同面临、应共同负责、需共同解决的幼儿成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弊病及问题。

二、当代纪录片的虚构依照法国学者拉法艾尔·巴桑和达尼埃尔·索维吉的看法,纪录电影史上存在着两种传统,分别代表着纪录电影的两个极端:一种是对现实的描述(la description de la réalité),另一种是对现实的安排(l’arrangement de la réalité),纪录电影的全部历史便是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形成和发展演变的。

[7](P6)纪录片·15·郎功勋: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表明,这两种传统虽然始终同时存在,但总是此消彼长、厚此薄彼。

甚至形成一种偏见:对现实的描述、纪实———成了纪录片的专利;而对现实的安排———成了故事片的特权。

新纪录电影带来的巨大影响,深刻表现在当代纪录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上,“虚构”和“纪实”的创作理念、手法开始受到同等重视,尤其是当代纪录片的虚构问题被推向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纪录片的虚构是什么?“我们常用虚构这个汉语词汇来翻译英文fiction,在《没有记忆的影子》一文以及论述纪录电影的其他英文著述中,与‘虚构’相关的英文词汇非常多,比如construction(构建),production(制造);又如elabo-ration(精心制作),manipulation(操纵),simulation(模拟);再就是有一大批以re(重新)为前缀的词汇:reconstruction(重构),reenactment(重演),reinterpretation(重新诠释),relive(复活),repetition(重复),representation (再现),reproduction(再造)等等。

通常情况下,我将这些词统译为“搬演”,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不是因为汉语词汇不够丰富,而是不想使读者(包括我自己)陷入语言的圈套,不想引起更大的混乱。

《现代汉语词典》对‘搬演’的解释非常清楚:‘把往事表演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