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案
集合间的关系 教案
集合间的关系教案
教案标题: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描述集合间的关系,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
2. 能够使用集合间的关系进行问题求解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课件、练习题和答案。
2. 学生准备:学生笔记本、教科书、练习本。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集合的概念,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集合的定义,并且给出几个示例。
Step 2:交集(15分钟)
1.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交集的概念,例如:“如果集合A表示所有男生,集合B表示所有高年级学生,那么A和B的交集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
回答。
2. 教师给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集合的交集,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3. 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一些关于交集的练习题。
Step 3:并集(15分钟)
1.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并集的概念,例如:“如果集合A表示所有男生,集合B表示所有女生,那么A和B的并集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给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集合的并集,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3. 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一些关于并集的练习题。
Step 4:补集(15分钟)
1.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补集的概念,例如:“如果集合A表示所有男生,集合B表示所有高年级学生,那么A的补集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给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集合的补集,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3. 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一些关于补集的练习题。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掌握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和互斥关系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集合的包含关系和互斥关系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学实例。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1. 我们之前学过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集合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集合、空集、全集和子集。
Step 2 解释包含关系
1. 通过PPT展示集合A和集合B的概念。
2. 定义集合A包含集合B的概念:如果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
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集合A包含集合B,记作A ⊇B。
3. 解释包含关系的判断方法:判断B是否是A的子集,只需
验证B中的每一个元素是否都是A中的元素。
Step 3 解释互斥关系
1. 通过PPT展示集合C和集合D的概念。
2. 定义集合C和集合D的互斥关系:如果集合C和集合D没
有共同的元素,则称集合C和集合D互斥,记作C ∩ D = ∅。3. 解释互斥关系的判断方法:判断C和D是否互斥,只需验
证C和D是否有共同的元素。
Step 4 案例分析
1. 给出一个案例:A={1, 2, 3, 4},B={2, 3, 5},C={1, 6},
D={7, 8}。
2. 让学生判断A是否包含B,C是否含有D,B和C是否互斥。
Step 5 讲解解法
1. 解析案例中的问题,阐述解决方法。
2. 讲解包含关系和互斥关系的判断步骤。
集合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关系教案
教案标题:集合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间的关系,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并集、交集、补集的抽象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
3. 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如学生的爱好集合、
班级同学集合等。
2. 学习新知识:教师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通过示
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并进行讲解
和讨论。
4. 拓展应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进行解决,如班级学生参加不同兴趣班的情况等。
5. 归纳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并集、交集、补集的性质和运用方法。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示意图
3. 练习题
4. 实例分析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并集、交集、补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巩固和拓展。
3. 学习反馈: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七、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关系的概念,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3.如何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难点:理解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
3.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新课学习:讲解集合之间关系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评价与反馈:
1.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教案标题: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符号表示
-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 能够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探索集合之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概念和运算
- 实际问题中集合之间关系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 集合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理解
- 集合运算符号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引出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 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练习与训练
-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对集合之间关系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拓展应用
-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排列组合、概率等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拓展应用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山东专用)中职数学第一册
授课班级21机电1,汽修1 授课内容 1.2集合之间的关系授课地点835,802 授课时间10.13-10.14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会判断
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集合的关系的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素质目标
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的过程,养成
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2、经历利用图形研究集合间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
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及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会正确判断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步:回顾旧知,做事铺垫
第二步:
引课示标、明确方向前面学习了集合的相关问题,试着回忆下面的知
识点:
1.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在花括号内,一一列举集合的元素;
(2)描述法:{代表元素|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
质}.
2.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
检测:
①、分别用列举法和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
由山东省的省会组成的集合。
②、判断下面题目是否正确:
{信息系全体女生};o∈Ø;{R}
问题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
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
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目标
1. 掌握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及相关
符号表示;(重)
2. 会正确判断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难)
学生举手
发言,相互
补充
学生先自
己回答
全班齐读
学习目标,
30秒内内
化
老师提出
问题,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集合、不相等集合等。
2. 学会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Venn图的绘制与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真子集与非子集的概念,以及集合之间相等与不相等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和Venn图的绘制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
3. 运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
1. 教案、PPT、黑板。
2. 教学素材:案例题、练习题。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哪些。2. 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讲解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集合、不相等集合的定义与判断方法。
3. 绘制Venn图
讲解Venn图的绘制方法,示例绘制不同集合之间的关系图。
4. 案例分析
给出案例题,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和Venn图进行分析。
5. 课堂练习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8. 课后反思
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尝试用Venn图表示出来。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标题: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术语。
2.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和差集。
3.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步骤:
引入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概念,提问他们对集合的理解,并解释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术语,如元素、空集等。
知识讲解:
2. 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
a. 子集:集合A中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b. 真子集: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c. 并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
d.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同时属于集合A 和集合B的元素。
e. 差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属于集合A但不属于集合B的元素。
示例讲解:
3. 通过具体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关系的应用:
a. 给出两个集合A={1, 2, 3, 4}和B={3, 4, 5},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和差集。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集合之间关系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练习活动:
4.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集合之间关系的问题。
a. 给出两个集合A={a, b, c, d}和B={c, d, e, f},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并集、交集
和差集。
b.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如“有40个学生,其中既参加了足球俱乐部又参加了篮球俱乐部的有15个学生,参加了足球俱乐部但没有参加篮球俱乐部的有20个学生,问参加了篮球俱乐部但没有参加足球俱乐部的学生有多少个?”。
高中数学集合间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间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关系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集合的运算及关系
3. 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1. 如何利用集合的运算及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对集合含义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及关系(子集、相等)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三、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利用集合的运算及关系解决问题。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拓展思维,探讨集合间更复杂的关系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高中数学中集合间的关系,包括集合的概念、运算和关系,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强化学生对集合的理解,提高其运用集合的能力。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集合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
2. 集合的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3. 集合之间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4. 集合关系的应用:排列组合、图论等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运算
2. 难点:集合关系的应用,理解集合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2. 利用例题,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集合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利用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
1. 第1-2课时:介绍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
2. 第3-4课时: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3. 第5-6课时:讲解集合之间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4. 第7-8课时:集合关系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6.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7. 通过数学软件或教具展示集合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8.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集合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
9.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0.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职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课题】1.2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集合的关系的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2)经历利用图形研究集合间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
(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
(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学习要求】
1.理解⼦集、真⼦集、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2.掌握有关⼦集、真⼦集的符号及表⽰⽅法,能利⽤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3.会求已知集合的⼦集、真⼦集.
4.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符号准确地表⽰出来.
【学法指导】
通过使⽤基本的集合语⾔表⽰有关的数学对象,感受集合语⾔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培养⽤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学习⽤数学的思维⽅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填⼀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1.⼦集:⼀般地,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集,记作A?B或
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2.⼦集的性质:①A?A(任意⼀个集合A都是它本⾝的⼦集);②??A(空集是任意⼀个集合的⼦集).
3.真⼦集: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集,并且B中⾄少有⼀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集,记
作A B (或B 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4.维恩图:我们常⽤平⾯内⼀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表⽰⼀个集合,这种图形通常叫做维恩(Venn)图 .
5.集合相等:⼀般地,如果集合A的每⼀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反过来,集合B的每⼀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的
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 ,记作A=B .⽤数学语⾔表⽰为:如果 A?B ,且 B?A ,那么A=B .
6.⼀般地,设A={x|p(x)},B={x|q(x)},如果A?B,则x∈A?x∈B,即 p(x)?q(x) .反之,如果p(x)?q(x),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
(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
(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6
x<.
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
”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
的元素,因此
}6
x<的元素,
}6
x<.
∈”或“∉
(2){∅;
2,3
(4){}
}2
的子集,并且集合
叫做集合
B(或B A),读作“
.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对于集合A、B、C,如果A
{2}
{1}
{1,2,3,4,5,6}
=9}={3,-3}
x x=={x x= |2}
;⑸a{0}∅;
2
{|x x |10}
x x+=}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的包含和相等的关系.
(2)了解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关系.
(3)掌握包含和相等的有关术语、符号,并会使用它们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获知两个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然后给出定义.
(3)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理解包含关系及相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类比思想,在探究两个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辨证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子集的概念;难点:元素与子集,即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在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下,一方面注意利用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包含关系. 从而形成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等概念. 另一方面注意几何直观的应用,即Venn图形象直观地表示、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如果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
B的元素,称集合A是集合B的
子集,记作A B
⊆,读作:“A
含于B”(或B包含A)
2.集合相等:
若A B
⊆,且B A
⊆,则A=B.
概念的数学定义.
概念深化示例1:考察下列各组集合,并
指明两集合的关系:
(1)A = Z,B = N;
(2)A = {长方形},B = {平行
四边形};
(3)A={x| x2–3x+2=0},B={1,
2}.
1.Venn图
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
集合.
如果A B
⊆,则Venn图表示为:
2.真子集
如果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
x∈B,且x∉A,称A是B的真子
示例1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1)A B
⊆
(2)A B
⊆
(3)A = B
师:进一步考察(1)、(2)
不难发现:A的任意元素都在
B中,而B中存在元素不在A
中,具有这种关系时,称A
是B的真子集.
示例3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1)直线x+y=2上的所
有点
(2)没有元素
再次感知
子集相等
关系,加深
对概念的
理解,并利
用韦恩图
从“形”
的角度理
解包含关
系,层层递
进形成真
子集、空集
的概念.
A
B
备选训练题
例1 能满足关系{a ,b }⊆{a ,b ,c ,d ,e }的集合的数目是( A ) A .8个
B .6个
C .4个
D .3个
【解析】由关系式知集合A 中必须含有元素a ,b ,且为{a ,b ,c ,d ,e }的子集,所以A 中元素就是在a ,b 元素基础上,把{c ,d ,e }的子集中元素加上即可,故A = {a ,b },A = {a ,b ,c },A = {a ,b ,d },A = {a ,b ,e },A = {a ,b ,c ,d },A = {a ,b ,c ,e },A = {a ,b ,d ,e },A = {a ,b ,c ,d ,
e },共8个,故应选A.
例2 已知A = {0,1}且B = {x |x A ⊆},求B .
【解析】集合A 的子集共有4个,它们分别是:∅,{0},{1},{0,1}. 由题意可知B = {∅,{0},{1},{0,1}}.
例3 设集合A = {x – y ,x + y ,xy },B = {x 2 + y 2,x 2 – y 2,0},且
A =
B ,求实数x 和y 的值及集合A 、B .
【解析】∵A = B ,0∈B ,∴0∈A .
若x + y = 0或x – y = 0,则x 2 – y 2 = 0,这样集合B = {x 2 + y 2,0,0},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x + y ≠0,x – y ≠0.
∴22
220
xy x y x y x y x y
=⎧⎪
-=-⎨⎪+=+⎩ (I ) 或22
220xy x y x y x y x y
=⎧⎪
-=+⎨⎪+=-⎩ (II )
由(I )得:00x y =⎧⎨
=⎩或01x y =⎧⎨=⎩或1
0x y =⎧⎨=⎩ 由(II )得:00x y =⎧⎨
=⎩或01x y =⎧⎨=-⎩或1
x y =⎧⎨=⎩ ∴当x = 0,y = 0时,x – y = 0,故舍去.
当x = 1,y = 0时,x – y = x + y = 1,故也舍去. ∴01x y =⎧⎨
=⎩或0
1x y =⎧⎨=-⎩
, ∴A = B = {0,1,–1}.
例4 设A = {x | x 2 – 8x + 15 = 0},B = {x | ax – 1 = 0},若B 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并写出它的所有非空真子集.
【解析】A = {3,5},∵B A ⊆,所以 (1)若B =∅,则a = 0;
(2)若B ≠∅,则a ≠0,这时有13a
=或15a
=,即a =13
或a =15
. 综上所述,由实数a 组成的集合为11{0,,}53.
其所有的非空真子集为:{0},1
11111{},{},{0,},{0,},{,}5
3
5
3
53
共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