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
介绍中国植物的书 -回复
介绍中国植物的书-回复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植物研究历史。
有许多书籍都介绍了中国的植物,以下是一些比较经典的:
1. 《中国植物志》:这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一部大型植物分类学著作,全书共80卷,涵盖了中国所有的植物种类。
2.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这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著的,共有五卷,收录了中国大部分高等植物的彩色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
3. 《中国树木志》:这本书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编的,详细记录了中国各种树木的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态习性等信息。
4. 《中国花卉大观》:这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著的,详细介绍了中国各种花卉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栽培技术和应用价值等信息。
5. 《中国草药志》:这本书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编的,详细记录了中国各种草药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信息。
以上这些书籍都是介绍中国植物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于植物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2020 药典 凡例
2020版药典的凡例是为正确使用药典,对品种正文、通用技术要求以及药品质量检验和检定中有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和基本要求。
以下是凡例的主要内容:
1. 凡例是对药典正文、通用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的统一规定,包括指导原则和规范。
2. 凡例适用于国家药品标准以及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制定的地方药品标准。
3. 凡例所规定的通用技术要求,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均适用于各项规定。
4. 凡例中的量和单位遵循《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
5. 药材项下规定的基源,应为《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所载的正名,并摘取相关的门、科、属、种等特征进行描述。
6. 在本版药典中未收载的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新修订标准或新颁布的标准,应当按照本版药典的格式和要求,重新制定标准并经审核通过后方可纳入本版药典。
7. 对于本版药典未收载的中药材、天然药物、化学原料药、辅料及制剂等品种,可参照本版药典的相关规定执行。
8. 凡例中的“除另有规定外”是指除另有规定外,按照本版药典的通用规定执行。
9. 说明书和标签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说明书还应当包括“用药指导原则”和“临床应用指南”等。
10. 本版药典的修订原则为:充分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遵循“品种法”原则,不降低原有技术要求;遵循“成熟一个,颁布一个”的原则,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标准发布结构。
以上是关于2020版药典的凡例的相关内容。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引言共80卷126册的《中国植物志》(以下简称《植物志》),历时35年,终于在2004年10月全部出版完成。
它是迄今为止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也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志书。
《植物志》给中国的3万多种维管束植物都赋予了中文名,这对于中国的科技术语研究来说,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植物志》所收载植物的中文正名(区别于中文别名,以下简称“别名”)可以看成是目前最好的植物中文名称的规范,迄今还没有另一套植物中文名系统的合理性能够超过《植物志》的系统。
不过,也应指出,由于编纂时间较长,参与人员较多,《植物志》中的植物中文名正名还存在少数问题,可以分为三类:(1)个别类群重名;(2)种下等级命名法不统一;(3)部分名称有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异体字和别字。
为了方便科研人员和社会各届人士使用《植物志》,为了方便《植物志》的数字化,特别是为了促进植物中文名的规范化、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
同时,基于同样的要求,《植物志》中的植物中文名正名的读音也有必要统一,建立规范。
笔者一直对《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整理工作抱有兴趣。
在帮助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网络中心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有幸得以利用他们录入的《植物志》植物名录数据库,对这项工作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就是这些初步工作的总结。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植物中文正名的拟名权,最终应归于各个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者,这是植物分类学界普遍赞同的做法;同时,保持植物中文正名的稳定性,也是植物中文名拟定的最高原则之一。
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所做的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属于一种“消极性”订正,即仅在某一名称存在上述三类问题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非订正不可时,才进行订正,否则就不做任何更动,即使这一名称在别的方面仍存在不妥之处。
例如,茄科植物Solanum tuberosum的最通用的中文名是“马铃薯”,但《植物志》茄科作者基于其他考虑,选用了“阳芋”作为这一植物的中文正名,虽然笔者觉得不尽合理,但“阳芋”这一名称本身并不存在重名、异体字或别字的问题,所以笔者未做任何订正。
中国植物志各卷内容一览
中国植物志各卷内容一览中国植物志第1卷出版时间:2004作者:吴征镒、陈心启开本:16开装法:精装页数:1044页ISBN号:7030132297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书价:180.00元目录:第一章中国植被及其植物区系;第二章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第三章中国裸子植物区系;第四章中国被子植物区系;第五章中国植物资源;第六章中国植物采集简史;第七章《中国植物志》编研简史;书名:中国植物志第4卷第1分册出版时间:1999作者:邢公侠等开本:16K装法:精ISBN号:703007193X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书价:58.00元摘要:肿足蕨科、金星蕨科。
所属类别:植物书名:中国植物志第9卷第1分册出版时间:1996作者:庚伯介开本:16K装法:精ISBN号:7030045890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书价:97.30元摘要:禾本科(1)竹亚科所属类别:植物书名:中国植物志第9卷第2分册出版时间:2002作者: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开本:16K装法:精页数:450PISBN号:7030102789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书价:84.00元目录:禾本科;稻亚科;1、原禾族;1、囊稃竹属;2、稻族;1、稻亚族;1、稻属;2、假稻属;3、水禾属;4、山涧草属;2、菰亚族;1.菰属;芦竹亚科;1、蒲苇属;2、芦竹属;3、类芦属;4、芦苇属;5、粽叶芦属;6、麦氏草属;假淡竹叶亚科;1、酸模芒属;2、淡竹叶属;早熟禾亚科;1、早熟禾族;1、羊茅属;2、鼠茅属;3、裂稃草属;4、扁穗草属;5、鸭茅属;6、洋狗尾草属;7、早熟禾属;8、银穗草属;9、旱禾属;10、碱茅属;11、硬草属;12、凌风草属;13、沿沟草属;14、假拟沿沟草属15、小沿沟草属;2、黑麦草族;3、龙常草族;4、臭草族;2、甜茅属;3、水茅属;5、雀麦属;2、扇穗茅属;6、短柄草族;书名:中国植物志第12卷出版时间:2000作者:戴伦凯开本:16开装法:精页数:582PISBN号:703007420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书价:90.00元摘要:莎草科(二)所属类别:植物书名: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3分册出版时间:1997作者:吴国芳等开本:16K装法:精ISBN号:7030057082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书价:50.00元摘要: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田葱科、帚灯草科、凤梨科、灯心草科、刺鳞草科、鸭跖草科、百部科、黄眼草科、雨久花科。
中国植物志
中国植物志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对于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植物资源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众多独特的植物物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植物志,包括中国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植物地理分布以及一些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
中国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30000多种植物种类,其中大约有4000多种是中国特有的。
中国的植物种类包括了从高山上的高寒植物到南方湿地上的水生植物,从荒漠中的耐旱植物到热带雨林中的繁茂植被,形成了多样化的植物生态系统。
中国的植物种类丰富性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中国自南向北分布有各种不同气候类型,从亚热带到寒温带,为不同植物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中国也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如高山、平原、湿地等,这些地形特征也为植物物种的繁衍和分布提供了条件。
植物地理分布中国植物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气候和植被类型的不同,中国的植物可分为北方植物区和南方植物区。
北方植物区北方植物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三个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较为干旱和寒冷,适合草本植物和耐旱植物的生长。
一些典型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灌木和一些草原植物。
在西北地区,由于地势高原和荒漠的存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南方植物区南方植物区则主要包括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包括华南、西南等地。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的生长。
南方植物区的物种更加多样,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的物种,如巨花蕙兰、藏红花等。
植物保护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植物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中国的植物资源。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国设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来保护植物物种和植物栖息地。
这些保护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网络和森林公园等。
通过划定保护区,限制采伐和破坏性开发,保护植物的生存环境。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于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中国制定了专门的保护计划。
《中国植物志》科名汉语拼音索引
he ye jue ke
禾叶蕨科
Grammitidaceae
6(2)
hei san leng ke
黑三棱科
Sparganiaceae
8
hong dou shan ke
红豆杉科
Taxaceae
7
hong mu ke
红木科
Bixaceae
50(2)
hong shu ke
红树科
Rhizophoraceae
堇菜科
Violaceae
51
jin hu wei ke
金虎尾科
Malpighiaceae
43(3)
jin kui ke
锦葵科
Malvaceae
49(2)
jin lian mu ke
金莲木科
Ochnaceae
49(2)
jin lümei ke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35(2)
jin song ke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52(2)
hai tong hua ke
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
35(2)
han jin lian ke
旱金莲科
Tropaeolaceae
43(1)
he ben ke
禾本科
Poaceae
9,10
he nang jue ke
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
46
ci zao ke
茨藻科
Najadaceae
8
cu shu ke
槭树科
Aceraceae
46
da feng zi ke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阅读理解答案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阅读理解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 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 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
刘夙按:这是我的第一篇和植物学有关的论文,长达5万余字。
之前已经在“义妹”网站上发表过,现在在这里贴出的是“净版”(没有摘要、关键字、引文的版本)的最终稿。
因为直接从Word粘贴过来会有许多冗余的HTML代码,所以我是先复制到“写字板”再粘贴上来,但这样又把原文中的粗体、斜体等修饰滤掉了,请阅读时注意。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引言毋庸置疑,植物中文名的规一化,不仅对于我国植物学科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对于需要应用到植物学的其他科研部门如农、林、牧、渔等,以及植物科普等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在目前传统的中医药仍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还将间接有益于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国人的健康。
马其云在其编著的《中国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名称总汇》(以下简称《总汇》)一书的“前言与使用说明”中,对“植物中文名的规一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规一化’就是作为植物正名的中文名称不出现重名,即一个中文正名只代表一种植物与拉丁名相配”。
根据这个定义,笔者认为植物中文名的规一化包含两层意义:一,在一个特定的分类系统中,一个有特定界限的类群的学名应该有且只有一个中文正名与之对应,其他中文名都是别名;二,在一个特定的分类系统中,一个中文正名也只能代表一个有特定界限的类群,也即不能出现重名。
不过,王锦秀、汤彦承执笔的《中国种子中(汉)名命名法规》(未刊稿,以下简称《中名法规》)中,建议将“正名”改为“普通名”,避免使人误以为“正名”高于或优越于其他名称。
笔者也同意这一观点。
众所周知,由于没有类似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下简称ICBN,为其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的缩写)那样的成文法规的限制(虽然未必非得是强制性的限制),植物中文普通名一直比较混乱。
上述《中名法规》的拟定,就是对建立一个能被我国广大植物学工作者认可的非强制性的植物中文普通名命名规则所作的有益尝试,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中名法规》至今仍停留在草案的阶段,且未能得到广泛的回应和讨论。
中国植物志
社会影响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正式出版,不仅摸清了中国的植物资源,还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例如 在商贸、检疫、公安和国防等方面,给国际贸易纠纷和侦探破案等提供有力的帮助。植物分布对地层鉴别、环境 变迁和寻找矿藏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在宣传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也发挥 巨大作用。
《中国植物志》
内容说明
《中国植物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中国301科3408属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 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等。其中,发表新属243个,新种个;提出了一些类群的新分类系统。
198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吴征镒院士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Peter Raven院士代表中美双方就 《Flora of China》的编撰工作签订合作协议,编撰工作正式启动。《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主要是对《中国 植物志》中文版进行全面修订(对80卷125册的中文版《中国植物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订)。
从1973年和1974年开始编委会分别不定期出版《编写工作简讯》和定期编印《中国植物志参考资料》(以当 代文献为主)。还编印了云、贵、川、青、藏等各省区的地名考证,拉丁文术语汇编,书刊及著者姓名缩写等工 具书性质的资料。对统一编写规格和提高编研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与1963年第68卷的出版相隔11年之久,于1974 年12月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36卷(蔷薇科一部分)。此时《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又开始恢复和重新起步 了。在1977年出版了第63卷(夹竹桃科、萝藦科)、第65卷第2分册和第66卷(唇形科)等三卷册。
中国植物志--pdf电子版检索
中国植物志--pdf电子版检索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ENGLISH中国植物志简介PDF 电子版视频介绍媒体聚焦《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
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 >>详细介绍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名/Family:属名/Genera:拉丁学名:种中文名:共查询到 41080 条记录: 您还没有输入条件!科名属名种名Family 拉丁学名卷册页码忍冬科六道木属六道木Caprifoliaceae Abelia biflora 第72卷125页忍冬科六道木属醉鱼草状六道木Caprifoliaceae Abelia buddleioides 第72卷123页忍冬科六道木属糯米条Caprifoliaceae Abelia chinensis 第72卷117页忍冬科六道木属南方六道木Caprifoliaceae Abelia dielsii 第72卷125页忍冬科六道木属蓪梗花Caprifoliaceae Abelia engleriana 第72卷121页忍冬科六道木属细瘦六道木Caprifoliaceae Abelia forrestii 第72卷119页忍冬科六道木属二翅六道木Caprifoliaceae Abelia macrotera 第72卷121页忍冬科六道木属小叶六道木Caprifoliaceae Abelia parvifolia 第72卷122页忍冬科六道木属伞花六道木Caprifoliaceae Abelia umbellata 第72卷127页忍冬科双盾木属优美双盾木Caprifoliaceae Dipelta elegans 第72卷129页忍冬科双盾木属双盾木Caprifoliaceae Dipelta floribunda 第72卷128页忍冬科双盾木属云南双盾木Caprifoliaceae Dipelta yunnanensis 第72卷129页忍冬科七子花属七子花Caprifoliaceae Heptacodium miconioides 第72卷110页忍冬科蝟实属蝟实Caprifoliaceae Kolkwitzia amabilis 第72卷114页忍冬科鬼吹箫属黄花鬼吹箫Caprifoliaceae Leycesteria crocothyrsos 第72卷139页棕榈科蒲葵属大果蒲葵Palmae Livistona cochinchinensis 第13(1)卷27页忍冬科鬼吹箫属狭萼鬼吹箫Caprifoliaceae Leycesteria formosa var. stenosepala 第72卷136页忍冬科鬼吹箫属纤细鬼吹箫Caprifoliaceae Leycesteria gracilis 第72卷141页忍冬科鬼吹箫属华鬼吹箫Caprifoliaceae Leycesteria sinensis 第72卷138页忍冬科鬼吹箫属绵毛鬼吹箫Caprifoliaceae Leycesteria stipulata 第72卷138页忍冬科鬼吹箫属西藏鬼吹箫Caprifoliaceae Leycesteria thibetica 第72卷141页忍冬科北极花属北极花Caprifoliaceae Linnaea borealis 第72卷114页忍冬科忍冬属无毛淡红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acuminata var. depilata 第72卷228页忍冬科忍冬属沼生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alberti 第72卷162页忍冬科忍冬属截萼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altmannii 第72卷211页忍冬科忍冬属狭叶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angustifolia 第72卷156页忍冬科忍冬属异萼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anisocalyx 第72卷203页忍冬科忍冬属西南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bournei 第72卷243页忍冬科忍冬属短萼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brevisepala 第72卷217页忍冬科忍冬属滇西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buchananii 第72卷246页忍冬科忍冬属醉鱼草状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buddleioides 第72卷230页棕榈科桄榔属砂糖椰子Palmae Arenga saccharifera 第13(1)卷112页忍冬科忍冬属阿尔泰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aerulea var. altaica 第72卷196页忍冬科忍冬属蓝靛果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aerulea var. edulis 第72卷194页忍冬科忍冬属长距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alcarata 第72卷224页忍冬科忍冬属海南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alvescens 第72卷241页忍冬科忍冬属肉叶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arnosifolia 第72卷255页忍冬科忍冬属须蕊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hrysantha subsp. koehneana 第72卷220页忍冬科忍冬属长睫毛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iliosissima 第72卷257页忍冬科忍冬属灰毛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inerea 第72卷209页忍冬科忍冬属钟花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odonantha 第72卷153页忍冬科忍冬属华南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onfusa 第72卷238页忍冬科忍冬属匍匐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rassifolia 第72卷226页忍冬科忍冬属微毛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cyanocarpa 第72卷203页忍冬科忍冬属水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dasystyla 第72卷233页忍冬科忍冬属北京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elisae 第72卷208页忍冬科忍冬属粘毛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fargesii 第72卷178页忍冬科忍冬属葱皮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ferdinandii 第72卷197页忍冬科忍冬属锈毛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ferruginea 第72卷231页忍冬科忍冬属短柱忍冬Caprifoliaceae Lonicera fragilis 第72卷202页8下一页最后页 1 2 3 4 5 6 7 8 ... 网站统计。
【最新文档】《黄花蒿》阅读附答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黄花蒿》阅读附答案导语:阅读说明文《黄花蒿》,回答后面练习题。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花蒿》阅读原文:①中国学者屠呦呦获得了201X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黄花蒿”“青蒿素”也开始引起关注。
但人们的疑问也接踵而至: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是“黄花蒿”?它们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植物?②具备一定植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属于菊科的蒿属。
例如:在端午节被挂于门上驱邪的艾蒿,西北荒漠上被用来固沙的沙蒿,嫩苗可以当野菜食用的蒌蒿……这类植物大都是身材高大的野草,气候适宜时,一些种类可以长到1~2米高,因此被古人通称为“蒿”——草之高者也。
③但与高挑的身材相逆的是,这类植物的“花朵”却很小,不要说体型较大的蛾、蝶类在其上无法立足,就连体型较小的蜂类和蝇类,“上门服务”也十分不便。
没关系,蒿子们另辟蹊径,改由风为“媒人”,同样达到了异花授粉的目的。
蒿属植物还有一个为人乐道的共性:它们虽然难得开出艳丽醒目、气味芬芳的花朵,却多数遍体生“香”,揉搓茎叶,特殊的气味令人难忘。
④蒿属植物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其属有300多个成员。
由于他们在菊科中的特殊地位和分布地域宽广、种类繁多,具有特殊香气等特点,受到现代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的青睐,特别选用在欧洲古代传说中赫赫有名的树林和植物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名字,将其命名为“Artemisia”,使这些无婀娜多姿的野草,充满了仙气。
⑤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适于蒿属植物生长。
在《神农本草经》及以后的一些本草典籍中,青蒿、草蒿、香蒿等名称跃然纸上,成为中草药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从《本草纲目》起,黄花蒿始与青蒿比肩,但却以“臭蒿”作为“释名”,与“香蒿”——青蒿相区别。
中国植物命名
中国植物命名
中国植物命名主要有两个系统:《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新编分类系统》。
《中国植物志》是中国植物科学的基础性著作,最早于1959年开始编纂,1996年完成第一版,并于2013年完成第二版。
它采用拉丁文命名法,以分类的系统性为主要依据,对中国境内的植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命名。
《中国植物新编分类系统》是基于《中国植物志》的基础上,对植物分类进行了修订和更新的系统。
该系统于2001年开始编纂,2013年发布了第一版。
通过综合考虑形态特征、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信息,对一些分类问题和争议进行了修正和调整。
中国植物命名还参考了国际植物命名规范(ICN)的要求,尤其是命名法规。
在命名时,通常使用拉丁文,以表示属名和种名。
属名以大写字母开头,种名以小写字母开头。
另外,中国植物命名中还会根据植物的特征、分布等情况,加入一些描述性的修饰词,以帮助区分不同植物。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植物分类和命名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变动。
因此,在使用中国植物命名时,需要参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权威资料,以确保准确性。
植物中文名应该如何选拟?
植物中文名应该如何选拟?展开全文按:本文内容比较专业,长达1.38万字,又没有任何配图,如果给您带来了较差的阅读体验,请原谅。
前几天写的一篇《今天的分类学在做什么?》,两天时间有了1.9万阅读量,有500多人点了“在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看来确实有很多人在关注这个问题。
那么我索性趁热打铁,再写一篇长文,讲讲植物中文名应该如何选拟,因为这也是个有很多人问我的问题。
我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冰,至迟从2006年起就开始关注植物中文名问题(当时我还在北大读史学硕士,而他还是山东大学的本科生)。
2007年我到中科院植物所读博士之后,又与刘冰一起参加了覃海宁老师组织的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CVH)的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对《中国植物志》所载的3万多个物种做了中文名和学名的校对工作,我们对世界维管植物分类系统的整理和中文名的选拟工作由此正式开始。
2016年,我又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建立了“多识植物百科”(/)网站,并组建了一个非正式的“多识团队”(其中还包括蒋凯文、冯真豪等年轻学人)。
这个网站的一大任务就是根据最新分类学研究成果建立世界植物分类系统(主要是世界维管植物科属名录),并确定其中所有接受的分类群和一部分归并分类群的中文名,为学界内外广大人士提供参考。
到今年,我们选拟植物中文名的工作(“选”是指从已有中文名中选择合适名称,“拟”是指新拟中文名称)已经做了十几年,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这些经验绝不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而是完全可以用清晰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原则和方法。
只不过,我在植物园的科普部门工作,没有必须发多少论文的压力,而且我所受的史学训练也让我轻易不愿意写文章,总想在思考完全成熟之后再动笔,所以这么多年来,虽然也发过几篇小文章,但一直没有系统阐述过植物中文名的选拟原则。
结果,这样的谨慎做法,一方面让我们的拟名工作遭到了很多误解,另一方面也让很多有拟名需求的人无法及时利用我们总体早已成型的方法。
《中国植物志》与《Flora of China》蕨类植物科属的变更
《中国植物志》与《Flora of China》蕨类植物科属的变更程周旺;方建新【摘要】将中文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三、四、五、六卷、《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与英文修订版的《Floraof China》2-3科属进行对照比较,报道了3部专著中蕨类植物科属分类位置的变动情况,以资正确鉴定应用.【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中国;蕨类植物;科属【作者】程周旺;方建新【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36由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完成的中文版《中国植物志》第二、三、四、五、六卷[1-10]出版于 1959年、1990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和2004年,编研工作共经历了45年的漫长岁月,是国内首次对中国蕨类植物的全面整理和研究,代表了我国蕨类植物分类研究的最高水平,对我国蕨类植物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吴兆洪,秦仁昌编著的《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11]出版于1991年。
由吴征镒先生与Pater H.Raven担任主编,洪德元先生任副主编的《Flora of China》2-3[12]于2013年出版,这部由57位中外学者编著的著作是时隔10年对我国蕨植物的再次全面整理和研究,使我国蕨植物分类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植物志》第二、三、四、五、六卷共记录了63科224属,《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记录了63科226属,《Flora of China》2-3记录了38科177属。
最近笔者在整理编写《黄山市维管束植物名录》时,认真对照了上述3本专著,发现其中分类群的变动颇大。
由于《Flora of China》在国内发行量很少,接触到的人不多,为了方便有关人士了解信息,将《中国植物志》第二、三、四、五、六卷、《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Flora of China》2-3中科属分类群的变动情况报道如下,以便有关单位和工作者参考应用。
关于辽宁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修订的研究
旋萌苣
Bora hygrometrlica
杜松
Juniperus rigida
红松
Pinus koraiensis
Adonis pseudoamurensis
Panax ginseng Diplandrorchis sinica Glycyrrhiza uralensis Ophioglossum th erm ate Davallia trichomanoides Taxus cuspidata Neillia uekii Rosa rubiginosa Kalopanax septemlobus Opopanax alatus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Fritillaria maximoiviczii Cyrtomium falcatum Phytolacca acinosa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 mandshuricum Asarum sieboldii 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Astragalus mongholicus Glycine soja Chosenia arbutifolia Fraxinus mandshurica Fontanesia phillyreoides subsp.fortunei Gastrodia elara Gastrodia elara f. viridis Holopogon gaudissartii Juglans mandshurica Yama sieboldii Phellodendron amurense Tetradium danielli Pteroceltis tatarinowii Ulmus laciniata Rosa rugosa Physocarpus amurensis Rhodotypos scarulens Cerasus serrulata Glehnia litoralis Vaccinium koreanum Rhododendron aureum Astilboides tabularis Ribes fasciculatum var. chinense Mukdenia acanthifalia Ribes giraldii var. polyanthum Daphne koreans Daphne genkwa Boea hygrometric Juniperus rigida Pinus koraiensis Adonis ramosa
旷世巨著-中国植物志
*旷世巨著──《中国植物志》Flora RPS—The Botanical world-famous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夏振岱《中国植物志》经过四代植物分类学家40年(1918-1958)的准备, 45年(1959-2004)的编撰,于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并参加了十五科技成果展.近百年植物分类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中国植物志》是一部全面总结我国近百年来维管束植物系统分类研究成果的巨著. 是我国高等植物资源的数据库, 重要的基础资料。
全书八十卷含127册,收载我国高等(维管束)植物300科,3407属,31141种。
总计5000万字,9080幅图版。
国家植物志就是对本土上的植物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核实,给每种植物予准确无误的、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拉丁学名和中名;描述收载其形态、分布、生境、用途;选绘该植物的图;编制科属分类检索表等.依此来鉴定植物.按照学科规划,中国植物志的编撰属于生物系统分类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项目,要求作出我国植物分类、生态、地理分布及经济评价的系统总结。
经过45年的努力中国植物志各卷(册)已达到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的要求.收载的植物占我国已知植物种类的85%以上; 考证详尽、定名准确、研究基础扎实。
在收载种类和科学性等各方面均超过国内已出版的同类著作。
为国家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大决策的信息。
《中国植物志》始终坚持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服务,为我国12亿人口生存、繁衍和发展服务。
在整个研究和编撰过程中,编委会始终强调要编写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使我国科研、教学和基层专业人员看得懂、用得上的“好志书”。
结合编研,各卷册编缉分别参加了西藏、南水北调、农业、医药、轻化工及生物多样性、环保等综合考察研究。
例如参加长江三峡库区植物调查;禾本科发现的南荻为水乡引种做为造纸原料;有的编者直接参加或指导各地区植物志、中药志、花卉志、饲料、油料植物等各类图书、画册的编纂.通过编撰《中国植物志》理清我国可利用的经济植物有4000余种。
对几种传统植物汉名的订正[1]
异名: 苏铁( 日本名, 我国近代植物学专著误用) , 铁树( 本草纲目拾遗, 植物名实图考, 各地通称) , 铁树果、凤凰蛋( 植物名实图考) 、番蕉( 花镜) , 避
火蕉( 中国林木分类学) 。 拉丁学名: Cycas revoluta Thunb.
我国传统植物名称的得名, 均有一定依据, 是可 以作出合理解释的。而目前南北各地常见栽培的常 绿植物、各地通称铁树的/ 苏铁0 Cycas revoluta Thunb. 之名, 却很少有人能作出恰当的解释。5中国植物志6 在裸子植物门中, 有/ 苏铁纲、苏铁目、苏铁科、苏铁 属0, 其中在 Cycas revoluta Thunb. 的正名/ 苏铁0后注 / 通用名0, 在别名/ 铁树0 后注/ 北京俗名0, 在/ 避火 蕉0后注/ 俗称0, 在/ 凤尾蕉0后注/ 植物名实图考0[ 1] 。 皆殊欠考证。
第25卷 第1期 2010年3月
河北林果研究
HEBEI JOURNAL OF FORESTRY AND ORCHARD RESEARCH
文章编号: 1007- 4961( 2010) 01-0038- 13
Vol125 No11 M ar. 2010
对几种传统植物汉名的订正
祁振声, 黄金祥, 杨华生
考/ 苏铁0一名, 系日本名, 其日文片假名为 ¦ ¤, / 苏铁0是日文汉字( 真字) , 它是5植物学大词典6 直接取自日文汉字, 并非我国固有的名称( 即邦名) 。 对于植物学专著不采用/ 邦名0而采用日本人考订的 汉名, 前辈植物学家曾经提出严肃批评。胡先马肃先生 指出: / 5植物学大词典6多译自日本书籍, 中国植物搜 罗至不完备, 于治中国植物分类学不但少所裨益, 且 易引起误会0[ 5] 。钟观光先生也曾指出: / 植物邦名纷 乱之原因, 有出于邦名自身者, 有出于外界侵扰者。 其中外界侵扰者, 则以日本杜撰汉名为最甚0; / 国人 不察, 乃务取日人考订之汉名, 转贩中土, 视为鸿宝, 斯已疏矣。近更变本加厉, 并日人新杜撰属种之名, 专以汉字比附和音者, 亦袭取之。此等汉字, 形貌虽 载, 意义全非。0[5] 近现代植物学中的/ 苏铁0之名, 正 属此类。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阅读附答案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引言共80卷126册的《中国植物志》(以下简称《植物志》),历时35年,终于在2004年10月全部出版完成。
它是迄今为止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也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志书。
《植物志》给中国的3万多种维管束植物都赋予了中文名,这对于中国的科技术语研究来说,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植物志》所收载植物的中文正名(区别于中文别名,以下简称“别名”)可以看成是目前最好的植物中文名称的规范,迄今还没有另一套植物中文名系统的合理性能够超过《植物志》的系统。
不过,也应指出,由于编纂时间较长,参与人员较多,《植物志》中的植物中文名正名还存在少数问题,可以分为三类:(1)个别类群重名;(2)种下等级命名法不统一;(3)部分名称有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异体字和别字。
为了方便科研人员和社会各届人士使用《植物志》,为了方便《植物志》的数字化,特别是为了促进植物中文名的规范化、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
同时,基于同样的要求,《植物志》中的植物中文名正名的读音也有必要统一,建立规范。
笔者一直对《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整理工作抱有兴趣。
在帮助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网络中心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有幸得以利用他们录入的《植物志》植物名录数据库,对这项工作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就是这些初步工作的总结。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植物中文正名的拟名权,最终应归于各个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者,这是植物分类学界普遍赞同的做法;同时,保持植物中文正名的稳定性,也是植物中文名拟定的最高原则之一。
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所做的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属于一种“消极性”订正,即仅在某一名称存在上述三类问题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非订正不可时,才进行订正,否则就不做任何更动,即使这一名称在别的方面仍存在不妥之处。
例如,茄科植物Solanum tuberosum的最通用的中文名是“马铃薯”,但《植物志》茄科作者基于其他考虑,选用了“阳芋”作为这一植物的中文正名,虽然笔者觉得不尽合理,但“阳芋”这一名称本身并不存在重名、异体字或别字的问题,所以笔者未做任何订正。
又如“义妹”网站(/)上一位网友向笔者指出,中药“防己”的“己”字本作“巳”,巳在此指蛇,“防巳”是指该药可以做蛇药,写成“防己”则不通;但笔者基于上述原因,也未对这一名称做修改。
以下如不另加说明,凡称“植物中文名”,均指《植物志》的植物中文正名。
由于科、属、种是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下简称ICBN)规定的分类群的主要等级,同时也限于笔者精力,下文仅对《植物志》中科、属、种(含种下等级)的中文正名做了订正和读音的统一,而暂未涉及其他等级如族、组、系等的中文正名。
一、改重名分类的内在要求之一,是使各个类群名称不相重复,即一个名称只能对应一个类群(但反过来则不一定成立,一个类群也可能对应多个名称),以使类群名称能够真正成为类群的标识,不致引起混乱。
ICBN制订了十分严格的规则,以保证类群的学名不相重复,但中文名作为类群的“俗名”,因为没有类似的严格规则的限制,其中一名多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若要避免引起混乱,便于应用,就必须对“一名多物”进行彻底的整理清除。
因为在编纂时特别注意到了这点,《植物志》中的重名现象是很少的,即使是种和原种下等级,虽然基本名称相同,但后者仍要通过括注“原亚种”“原变种”等字样和前者区别(虽然有个别科属在编纂时未遵循这一命名格式)。
经过整理,《植物志》中有重名69对,其中4对为属名相重,即扁穗草属Blysmus和Brylkinia,钩毛草属Pseudechinolaena和Kelloggia,球菊属Epaltes和Bolocephalus,虾子草属Mimulicalyx和Nechamandra,其余为种名(含种下等级名)相重。
因为在上述4对相重的属名中,有3对也导致了相应的种名相重(如扁穗草属的重名导致了Blysmus compressus和Brylkinia caudata也重名,均叫“扁穗草”),所以真正的重名只有66对。
马其云在其编著的《中国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名称总汇》(以下简称《总汇》)一书的“前言与使用说明”中,对重名类群的处理提出了三个原则:(1)与科属名称相关的名称优先保留;(2)应用广泛或重要书刊上的名称优先保留;(3)名称应用时间长的优先保留。
对于不保留原名的类群的改名,马其云也提出三个原则:(1)从原有异名中选一个尚未被其他植物应用的名称为正名;(2)新拟名称,以属名为基础,冠以种加词、植物形态特征加词或出产地名加词等组成新名称;(3)种类较多的大属,种下分类群若改名,需在原种名前加上述有关各类加词,构成新名称。
按照上述原则,马其云在该书的正文中对一部分重名做了订正(但遗憾的是,另一部分则仍未订正)。
笔者基本同意马其云总结的上述原则,但认为对其中某些原则不能过分拘泥,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解决。
下面就对《植物志》66对重名的问题,进行逐一探讨(按原名的音序排列)。
(1)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棕榈科)与Porana decora(旋花科)重名。
马其云已指出,对后者来说,“白藤”只是云南的地方土名,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以下简称《图鉴》)已将此名用于前者。
此外,尽管《植物志》在前者名下列了别名“鸡藤”(后者未列别名),但前者的分布远较后者为广,而且有经济价值(可供编织藤器),且《植物志》棕榈科一卷出版年代较旋花科一卷早,故笔者同意马其云为后者新拟中文名“白飞蛾藤”。
(2)扁果薹草:Carex urelytra和C. caucasica subsp. jisaburo-ohwiana(均为莎草科)重名。
后者为种下等级,且《植物志》已列出别名“大井扁果薹”(出自《台湾植物志》),故前者保留原名,后者按大陆的习惯改为“大井扁果薹草”(同属另有一个种下等级异型菱果薹C. grallatoria subsp. heteroclita,也是台湾名,宜按大陆的习惯改为“异型菱果薹草”)。
(3)扁穗草:Blysmus compressus(莎草科)和Brylkinia caudata(禾本科)重名,同时Blysmus和Brylkinia二属也重名。
该莎草科植物的分布较禾本科植物为广,且《植物志》莎草科一卷编成较早,故前者保留原名,后者新拟“扁穗茅”,属名拟为“扁穗茅属”,因其在《植物志》系统中前后的几个属多有“茅”字(如羊茅属、鼠茅属、鸭茅属、碱茅属等),而该属植物(仅1种)也具长芒,符合“茅”字的涵义。
(4)扁桃:Amygdalus communis(蔷薇科)和Mangifera persiciformis(漆树科)重名。
前者是重要经济植物,种仁为重要干果,而“扁桃”做为前者的中文名,已经广泛使用,且用以命名了其所属的组Amygdalus Sect. Amygdalus。
后者虽然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果可食,为良好的庭园和行道绿化树种),但知名度远不如前者。
故前者保留原名,后者从《植物志》所列三个别名中,选择“天桃木”作为新的正名(另两个“唛咖”和“酸果”,一为壮语,另一名称涵义太宽泛,均不如天桃木合适)。
(5)长苞灯心草:Juncus leucomelas和J. brachyspathus(均为灯心草科)重名。
后者在《植物志》中仅为一存疑种,且其种加词意为“短苞”而非长苞,故将后者改为“短苞灯心草”。
(6)长柄线蕨:Colysis elliptica var. longipes和C. pedunculata(均为水龙骨科)重名。
前者虽为种下等级,但其原变种中文名即为“线蕨”,且“长柄”正是其变种加词longipes的直译,而pedunculata的直译是“具柄的”,没有“长”的含义,故前者保留原名。
但马其云将后者中文名改为“长梗线蕨”,并不合适。
从字义上讲,“柄”和“梗”并没有区别,因此不如拟为“具柄线蕨”,取其种加词直译即可。
(7)长梗薹草:Carex glossostigma和C. fulvo-rubescens subsp. longistipes(均为莎草科)重名。
后者为种下等级,故改名为“长梗扁果薹草”。
(8)长果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 subsp. dolichocarpum和Z. jaxarticum(均为蒺藜科)重名。
前者虽为种下等级,但其原变种中文名即为“驼蹄瓣”,且“长果”正是其亚种加词dolichocarpium的直译,而jaxarticum是地名,与“长果”字义无关,故前者保留原名。
但马其云根据《植物志》所列别名将后者中文名改为“长果霸王”,并不合适。
霸王是同科另一个属的中文名,“长果霸王”容易使人误以为按《植物志》的系统,该植物属于霸王属,因此不如新拟“镰果驼蹄瓣”,因其果镰形弯曲,是一特征。
(9)长轴杜鹃:Rhododendron longistylum和Rh. ramsdenianum(均为杜鹃花科)重名。
前者的种加词longistylum直译正是“长轴”,且该类群还有一个变种,名为“平卧长轴杜鹃”,而后者的种加词是人名,故保留前者原名。
马其云改后者为“阮氏杜鹃”,可以采纳。
(10)川南野丁香:Leptodermis handeliana和L. limprichtii(均为茜草科)重名。
二者都是狭域特有植物,前者分布于四川盐源,后者分布于四川天全。
从实际地理位置上看,盐源位于川南,而天全位于川西而非川南,故前者保留原名,后者按马其云,径称“天全野丁香”。
(11)大果杜鹃:Rhododendron sinonuttallii和Rh. glanduliferum(均为杜鹃花科)重名。
马其云将前者改为“中国木兰杜鹃”,因其种加词sinonuttallii系由sino-(中国的)和nuttallii 合成,而后者是木兰杜鹃Rh. nuttallii的种加词,虽然很合理,但全名达六字,似嫌冗长。
考虑到《图鉴》已将大果杜鹃作为前者的中文名,故前者应保留原名,后者新拟“具腺杜鹃”,为其种加词glanduliferum的直译。
(12)大花杜鹃:Rhododendron megalanthum和Rh. lindleyi(均为杜鹃花科)重名。
前者的种加词megalanthum直译即为“大花”,故保留原名。
马其云改后者为“林氏杜鹃”,可以采纳。
(13)淡黄杜鹃:Rhododendron flavidum和Rh. flavoflorum(均为杜鹃花科)重名。
前者分布略广,且有种下等级,其种加词flavidum直译即为“淡黄”,而后者分布十分局限,种加词flavoflorum的直译是“淡黄花”,故前者应保留原名,后者新拟“淡黄花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