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涉及多个层面。月亮可以比作明朗的审判者,可以比作人性的映射,可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描绘赞扬节令
的壮丽。以下分成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月亮的美。古典诗词中月亮气质温柔,神态优雅,没有破坏性,
是艺术和审美的统治者。从《春江花月夜》的“波澜不惊,一任碧池山
白鹭洲”中可以感受到月亮安详的气象;《渔家傲·钱塘湖春行》中月光明媚,柔婉肃穆,一袭素裳拂过江天。
二、对爱情的描述。月亮在古典文学中始终是各类恋歌的“主角”,它
是热情与温柔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爱情含义,将浓浓的情感传达出来。《满江红·夜来香》中的“春日里,月明如霜,轻烟一树,淡妆十里”,
充分表现了月亮下淡雅异璧的爱情场景。
三、对节令的赞美。古典诗词中月亮作为新月宫中的“女主人”,统治
者时节,成为秋、冬、春、夏四季变幻无穷的见证者。《赋得古原草
送别》中,“野花深处月光灿,晨钟暮鼓春色变”,月亮被作者赋予了
高贵的精神特征。月亮的神圣、荡气回肠、令人感慨的气质,正是古
典诗词中它的独特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唐代 1.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 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 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 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 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3.杜甫《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李商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 5.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6.孟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 江》)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 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此诗使用了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 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 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2.刘禹锡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 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 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 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 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月意象分析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
(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周邦彦《风流子》)。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古诗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在古诗中,月亮常常被赋予多种象征意义。以下是月亮在古诗中的一些象征意义:
1.思乡之情: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离别之痛:月亮也可以用来象征离别的痛苦。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清高与雅致:月亮还被用来表现清高、雅致的情感。例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中是一个富含象征意义的意象,不同的诗人和诗篇可能会赋予它不同的含义。
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清人陈廷评《虞美人》词:“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韶集》卷一)据宋代王锤《默记》卷上:“后主在蝎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月亮情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望江南》),“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柳岸残月:柳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
浅析唐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唐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摘要月亮给了唐诗丰富的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深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唐代诗词中月亮表达的意象。
关键词唐代诗词月亮意象
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深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月亮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已经扎根在心田,那么唐代诗词中的月亮具体代表什么呢?
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有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
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月”的时间意象
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
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一、“月”的时空意象
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首咏月抒怀诗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将人与月反复加以对照,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二、良辰美景的象征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首怀人之作表达了对情人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绘景叙事,回溯别前之欢,追忆离后之苦,感叹现实之悲,缠绵悱恻,柔婉含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融情于景,抒发了对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三、美好高尚的象征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回忆江南旧游而作。上阙描写江南之美,带着浓挚的情感。下阙怀人,表达对面如皎月、肤赛霜雪的佳人的思念,和理想未实现的怯于还乡的悲凉心情。
月下诗情知多少——解读古诗词中那些唯美的月亮意象
月下诗情知多少——解读古诗词中那些唯美的月亮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是清辉凝碧
的优美物象,而且是通脱淡泊的文化象征。它
凝聚着汉民族深刻的精神底蕴,温柔地流转在
诗人多情的心田。
一、月是美的象征
月是美的象征,她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而且冰清玉洁的女性,永远那么可人地高悬于夜空之中,风情万种。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并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唱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周祗则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动人之美,并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高歌“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而谢庄则巧妙地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汇成了更加清美的景致:“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张先在《木兰花》“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之句中,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微微荡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中,从而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竹里馆》中所描写的明月更具优美的意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时,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闲、静、淡、远的风格,加之优的美意境,让人顿生“余音绕梁”之感。
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作者:熊昕绘)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月”自从进入人
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
(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周邦彦《风流子》)。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
唐诗中有很多写明月夜的诗句,所表现感与内围极为广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星瓜洲”(张祜《题金陵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杨州慢》)。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
一、古代诗词中的明月意象
1.明月在古代诗词的象征意义
• 1.1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1.2 月亮的象征意义
2.明月意象在古诗中的韵味
• 2.1 月亮的美丽与纯洁
• 2.2 月亮的柔和与温暖
• 2.3 月亮的孤独与悲凉
二、唐代古诗中的明月描写
1.李白的明月诗
• 1.1 《静夜思》
• 1.2 《月下独酌》
2.杜牧的明月诗
• 2.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2.2 《秋夜寄邱员外》
3.王之涣的明月诗
• 3.1 《登鹳雀楼》
• 3.2 《登鹳雀楼与君山比高》
• 3.3 《凉州词》
三、宋代古诗中的明月描写
1.苏轼的明月诗
•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
2.辛弃疾的明月诗
• 2.1 《青玉案·元夕》
• 2.2 《定风波·北国风光》
3.陆游的明月诗
• 3.1 《秋夕》
• 3.2 《夜泊水村》
四、明月意象的艺术表现与形态
1.古代绘画中的明月意象
• 1.1 山水画中的明月描绘
• 1.2 花鸟画中的明月运用
2.古代音乐中的明月意象
• 2.1 月琴的音乐表达与意境• 2.2 古曲中的明月主题
3.古代文人墨客对明月的诗画赏析• 3.1 诗人的境界与情感抒发• 3.2 画家的笔墨表达与意境表现
五、现代与明月意象相关的诗歌创作与赏析
1.现代诗人的明月诗创作
• 1.1 北岛《波波河》
• 1.2 海子《牧(四)》
2.明月意象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 2.1 明月在油画作品中的表现
• 2.2 明月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3.现代文人对明月的诗画赏析
• 3.1 诗人的情感与体验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随手拈来,细细品尝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可以用一两个词来归纳说了然,“月”早已跟着诗人那诚挚丰富的感情而蕴
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感情寄望物:失落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分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假如按月的包含不一样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月”的时间意象
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此先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
诗词顶用“月”纯真表示季节的也特别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仍旧东升西落的月对比方光阴似箭,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光阴飞奔、人生苦短的叹息!“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只相像。(”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豪好汉、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像,其实又何止是相像,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前照先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晚,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久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责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打听。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
其终。“月下花前何时了,旧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天仍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一样。
面对宇宙的浩大,明月的无量,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
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
意象,让人在浩淼无量、深沉永久的宇宙眼前,顿生微小之感、短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各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惊叹月亮的纯洁与美丽。同时月亮也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十五满月,月圆人缺,这是何等的伤感,思乡之情在此时完全迸发出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宋词月亮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从中国文化开始之时就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假如没有这一轮晴新明亮的的月光,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少了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减少许多优美的诗篇。对月亮的偏爱这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国人相比。唐朝诗人李白在创作的诗共1059篇,其中有314篇是关于月亮的。月亮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超过了她原来的本质了,她的意象正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代表。
一、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无限开阔的边疆之地,下半部分就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来由征战地,不见几人还”,一旦离开家乡,出征边塞,能活着回去的有几个人呢?月亮刚从天山那边出来,还伴随着一阵长风吹的人的心都凉了,那些“戍客”们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轮明月上。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外漂泊的旅客,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有靠近江边的月亮离自己最近,也是最熟悉的。让游子的内心不由的多了几分惆怅。
二、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到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这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尓。”相照应。
三、月带有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月亮不论在哪个时候它都那样皎洁的挂在空中,曾照过秦朝的边关,也照过汉朝的边关。但是万里征战的战士们至今还未归来。这不禁让人伤感,不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这样的边关来守卫着国家的安全。战事是永远都停息不了的,更让人感到伤心的事这些守关将士的无能,朝廷的衰弱,挡不住胡马的入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古人,今人,一代又一代,相续无穷,而江月还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也没有始终。月亮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能够跨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兴亡,见证历史。处于动摇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的渺小。
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陈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王沂孙的〈〈眉无,新月〉〉开篇写到“渐渐痕悬柳,淡彩穿插花,依约破初瞑。‘”传神地写出了新月升起之态。恁是无情也动人。这当然不是写月亮的,可是我觉得这句子写月亮比较合适。月亮是无情的。不是么?淡看万丈红尘中的人儿对着它如此爱,恨,痴,嗔,它只无动于衷。任是人间沧海浮沉,人世变换。它也只这般循规蹈矩,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不会因谁人,谁事而改变,乱了方寸。
四、因其高悬空中的位置特征,亦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
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倾泻着清辉,带来天下一片光明,因此,有时也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都描绘了一幅辽阔无边的大海之上升起一轮明月的壮美画面,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来为人们所称道。星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境界雄浑宏阔,气势浩瀚壮观。在如此阔大壮美的背景之下,再看尾联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会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是以乐景抒哀情,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诗人孤苦伶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五、以月写离别之伤情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情感。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六、借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