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勃朗峰 精品学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斯坦采访的种种经历和见闻。
作品一经出版便获得巨大成功,《登勃朗峰》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
(三)文体知识——游记三要素都有什么?(四)资料链接——勃朗峰: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
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90米(2007年9月15日),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等等,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雇()翌日()苍穹()逗留()缭绕()妩媚()浮躁()颠簸()旷野()打嗝()轻歌曼舞( )瞬息万变()纷至沓来()名副其实()灼热()俯瞰()巉峻()焦炙()拾阶()独踞()纤指()皑皑()沟壑()骡背()醺醺()辚辚()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翌日:骤然:拾级:斑斓:缭绕:妩媚:穹顶:巍峨:巉峻:颠簸:美不胜收:2345678《登勃朗峰》学案答案第一课时【环节一】赏读入境、夯实基础二、预习与交流(一)美演说诙谐讽刺,“文学史上的林肯”批判现实主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二)《远处的青山》《天真汉在国外》(三)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见所想。
三、1 雇(ɡù)翌日(yì)苍穹(cānɡ qiónɡ)逗留(dòu)缭绕(liáo rào)妩媚(wǔ mèi)浮躁(fú zào)颠簸(diān bǒ)旷野(kuàng)打嗝(ɡé)轻歌曼舞( màn ) 瞬息万变(shùn)纷至沓来(tà)名副其实(fù)灼热(zhuó)俯瞰(kàn)巉峻(chán)焦炙(zhì)拾阶(shè)独踞(jù)纤指(xiān)皑皑(ái)沟壑(hè)骡背(luó)醺醺(xūn)辚辚(lín)斑斓(bān lán )2.翌日:回旋往复;曲折环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登勃朗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登勃朗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登勃朗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登勃朗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勃朗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勃朗峰是什么样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类似的山峰吗?你觉得登山对人们有什么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勃朗峰的话题,例如:勃朗峰的攀登历史、勃朗峰的生态环境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登勃朗峰 精品学案
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标注字音
翌()日隧()道俯瞰()穹()顶
巍峨()皑皑()蔓()延颠簸()
沟壑()旷()野纷至沓()来
2.解释下列词语
翌日:
巉峻:
拾级:
霓裳羽衣: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3.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4.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三)拓展延伸
品析文章语言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
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2)“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
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有关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2.教学难点
-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如作者的情感变化、景物描绘的细腻之处。
-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灵活运用。
-指导学生将所学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的幽默、诙谐语言风格。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通过课堂讲解、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
-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感受。
-分析课文中时间顺序的安排和景物描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写作。
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9课登勃朗峰》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马克·吐温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2.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写作技巧: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登勃朗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勃朗峰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部分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进行解释,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登勃朗峰》导学案(最新整理)
榆中县金崖中学八年级班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刘小娣辅备人类型新授课审批意见审批人 巍峨()皑皑()蔓()延颠簸() 沟壑()旷()野纷至沓()来 4. 解释下列词语 翌日: 巉峻: 拾级:霓裳羽衣:二、分配任务1.根据学案内容的难易,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小组。
2.以小组为单位,速读课文,完成交流展示。
三、交流展示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理清文章结构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山中奇景的?四、总结提升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五、达标测评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四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
(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杭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2)目前杭州的文化遗存并不多。
3)文化遗存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4)在运河的历史文化建设中,最应该保护文化遗存。
课后反思榆中县金崖中学八年级班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刘小娣辅备人类型新授课审批意见审批人2. 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二、分配任务1.根据学案内容的难易,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小组。
2.以小组为单位,速读课文,完成交流展示。
三、交流展示1.细读第三部分,找出文章中对“车王”的描写,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2.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四、总结提升1.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2.本文的主旨概括五、达标测评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笔法,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风格?有怎样的好处?(阅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感受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课后反思榆中县金崖中学八年级班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刘小娣辅备人类型新授课审批意见审批人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一、预习测评1.作者介绍2.写作背景3.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矗立( ) 目眩( ) 开闸( ) 徘徊( )翡翠( ) 砚池( ) 蘸到( ) 擦拭( ) 4. 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徘徊:苍劲:五彩斑斓:目眩神迷五、达标测评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的?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课后反思榆中县金崖中学八年级班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刘小娣辅备人类型新授课审批意见审批人3.一滴水在四方街经过了哪些地方?离开中河后又看见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9 登勃朗峰(精品教案)
19 登勃朗峰1.了解文中所写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9课预习卡。
一、导入新课勃朗峰,位于意大利、法国边境,是西欧的最高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
这里地势高耸,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山峰雄伟,风光旖旎,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滑雪、登山。
今天,让我们随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游览勃朗峰,感受作者笔下的奇景奇事。
(板书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理清游踪师: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一语,请同学们跟随马克·吐温先生的脚步去细读课文,勾画表示地点转换的词句,理清作者的游踪。
预设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旅馆。
4.概括内容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和文章内容,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概括。
温馨提示:(1)游记中的“所见”,通常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2)可以从作者所见之景和所遇之人、事及其特点来把握作者的见闻感受。
预设(1)所见之景及特点:①马蒂尼—阿冉提村:一路上的游客(络绎不绝);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②勃朗峰:白雪穹顶(独踞苍穹);周围群峰(奇形怪状);峰巅云彩(色彩斑斓、瞬息万变、洁白轻薄)。
(2)所见之人、事及特点:①车夫:驾前纵饮;自封“车夫之王”;一路颠簸,不改其色(自信、狂妄、热情、洒脱)。
②车夫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自信、狂妄、热情)。
(3)作者感受:①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
②峰巅的云彩像“肥皂泡”一样美丽精致又短暂。
③“我们”超过其他游客先到达旅馆,感觉遇到“车夫之王”很幸运。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其位置、高度、地质构造等。
2. 让学生掌握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户外活动能力。
3. 通过登勃朗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敢、坚韧、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高度、地质构造等。
2. 登山的基本技巧:使用登山器材、攀爬技巧、平衡保持等。
3. 登山安全知识:防止高原反应、避免自然灾害、保持体力等。
4. 团队协作: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
2. 实践操作法:模拟登山过程,让学生体验并掌握登山技巧。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协作问题,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
2. 教学器材:登山器材模型、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资料:登山案例分析、团队协作理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3. 实践操作:模拟登山过程,让学生体验并掌握登山技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协作问题,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模拟登山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掌握登山技巧的情况。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登山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结束后,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表现和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登山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际。
2. 邀请专业登山运动员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登山经验和心得。
3. 引导学生关注登山运动的发展,了解国内外登山领域的最新动态。
八、教学反馈:2. 听取学生对登山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 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户外活动。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调整教案内容和教学方法。
《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渐重视,阅读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而阅读课程中的“登高远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登勃朗峰》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登山文化和不同的登山经验,这篇文章也成为了阅读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
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的主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提供圆满的教学体验,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语言水平。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让学生对登山的概念和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
2. 培养学生对于关键词,如山脉、登山等的理解。
3.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能够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生词语,并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景象和情感。
4. 培养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能力,有效的阅读,分析和理解一个文本。
二、教学过程1. 预习首先,教师要提前提醒学生阅读《登勃朗峰》这篇文章,对其说明登山的概念以及这场登山活动的背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预习,为深入阅读和学习做好准备。
2. 阅读让学生开始阅读《登勃朗峰》这篇文章,并对于不理解的词汇进行标注标记。
让学生在逐步的阅读中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描述,意识到文章中的关键词以及它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文章中的情感和感觉。
3. 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分析,分离文章的主题和思路,并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基本要素。
这里,教师需要通过问学生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并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 语言运用让学生在总体理解之后,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表达出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观点,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水平,设计不同的写作任务,比如写文章摘要、补全文章的一段等等。
5. 反思对于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需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以及整体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登勃朗峰》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登勃朗峰》的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勃朗峰的壮丽图片和攀登过程中的精彩瞬间,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播放相关纪录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攀登者面临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3.组织课堂讨论时,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策略在本节课中的应用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作者在攀登勃朗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4.知识拓展:介绍勃朗峰的地理知识、攀登历史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课后巩固:布置相关的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方法方面: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意境;
2.讨论主题: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文章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手法、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9《登勃朗峰 》 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9《登勃朗峰》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登勃朗峰》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攀登勃朗峰的描述,展现了勃朗峰的壮丽景色和攀登过程的艰辛,同时传达了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自然景色和人物精神的描绘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攀登高峰的艰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描绘景色和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勃朗峰的壮丽景色,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描绘景色和人物的方法。
3.对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听力训练。
2.相关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课文翻译,用于学生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播放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勃朗峰的壮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知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语音语调。
教师指导,纠正发音。
然后进行课文填空练习,巩固生字词。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描述,加深对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精品导学案
19、《登勃朗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林文华译。
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
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地中海地区进行轮船旅游的机会。
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
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读准字音翌.日()灼.热()俯瞰.()巉.峻()焦炙.()拾.阶()独踞.()纤.指()苍穹.()皑皑..()沟壑.()颠簸.()打嗝.()骡.背()醺醺.()辚辚.()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辨清字形理解词语络绎不绝:物有所值:美不胜收:轻歌曼舞:瞬息万变:纷至沓来:一如既往:名副其实:和颜悦色: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你们登过最高的一座山是哪一座呢?在欧洲,有一座山叫做阿尔卑斯山,它的主峰叫做勃朗峰,因其山势陡峻而成为欧洲名胜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克·吐温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登上这座山峰的。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品味亮点词语】1.穹顶呈V字形,巍峨壮观,此乃一座山门,2.“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
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
”这是一种怎样的旅行感受?【感悟精彩句子】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登勃朗峰》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班级1-18班学科语文课题19.《登勃朗峰》总2课时编制人审核人赵永发使用时间使用者八年级全体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意蕴。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自主预习案】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林文华译。
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
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地中海地区进行轮船旅游的机会。
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
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读准字音翌.日(yì)灼.热(zhuó)俯瞰.(kàn)巉.峻(chán)焦炙.(zhì)拾.阶(shè)独踞.(jù)纤.指(xiān)苍穹..(cānɡ qiónɡ)皑皑..(ái)沟壑.(hè)颠簸..(diān bǒ)打嗝.(ɡé)骡.背(luó)醺醺..(xūn)辚辚..(lín)纷至沓.来(tà)络绎..不绝(luò yì)辨清字形神木市第五中学导学案【课内探究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1)作者上山时,是以写景散文的笔法,描述了沿途的秀色美景,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美不胜收。
表达了作者游览时的激动与喜悦。
(2)作者下山时,是以叙述小说的笔法,用极为幽默诙谐的写法描述了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动的旅行,富有感染力和传奇色彩。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游踪,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
2.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
3.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1.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游踪,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
2.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批判了种种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
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翌.日()络绎..不绝()灼.热()焦炙.()隧.道()俯瞰.()巉.峻()穹.顶()拾.级()皑.皑()逗.留()轻歌曼.舞()缭.绕()妩媚..()瞬.息万变()纷至沓.来()霓裳..()颠簸..()沟壑.()旷.野()名副.其实()打嗝.()醺.醺()和颜悦.色()(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②俯视。
()③险峻陡峭。
()④逐步登阶。
()⑤上下震荡。
()⑥形容车马、船只、行人等往来不断。
()⑦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⑧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⑨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⑩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勾画作者的游览经历(游踪)。
(2)第1段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3)作者为什么比较我们和其他游客出行方式的不同?(4)第3段写山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为什么这样说?(5)作者在登勃朗峰的途中看到的风景“奇”在何处?(6)第6段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7)勃朗峰风景奇美、奇险、奇伟、奇幻,赏析下列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奇景的①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3)团队合作与表达: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写作技巧的迁移:将文章中的描绘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在课程进行中,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对勃朗峰的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多。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关于勃朗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最后,今天的课程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勃朗峰》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手法、文章结构以及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1.熟读并理解课文《登勃朗峰》,掌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2.学习并运用文章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对勃朗峰自然景观的描绘,理解其表达的情感;
4.了解勃朗峰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次,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其运用仍然不够熟练。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在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时显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多加练习,以便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本篇游记的游人行踪。
2.能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美和风格美。
3.能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愉悦之情。
【学习重难点】
1.能理清本篇游记的游人行踪。
2.能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美和风格美。
3.能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愉悦之情。
【学习过程】
一、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等。
2.作家作品。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雇.()翌.日()陡峭.()隧.道()
俯瞰.()巉.峻()穹.顶()巍.峨()
皑.皑()妩媚
..()颠簸.()沟壑.()
打嗝.()纷至沓.来()
2.解释词语。
轻歌曼舞:
瞬息万变:
名副其实:
纷至沓来:
3.朗读课文,根据文中的写景状物部分和叙述奇人异事部分,把文章划分为两个层次。
4.我的疑问:
三、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浏览课文,找出本篇游记的游踪线索。
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高地——河谷——()——阿冉提2.品读第4、5自然段,找出作者在描绘勃朗峰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标注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体会马克·吐温游记语言的形象美。
3.在勃朗峰上,作者由眼前不断变幻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二)综合探究。
1.细读课文7-9自然段,体会作者在叙述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时,蕴涵淡淡的幽默的语句,并稍作品味。
2.文章开头写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与后文中写我们在车王和“勃朗队长”的
带领下,首先到达沙蒙尼旅馆,住进了上等房间的意外之喜,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旅行观念?
四、拓展提升。
根据下列提示,寻找相关游记阅读,掌握游记的学习方法。
阅读和鉴赏游记散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辨明体裁。
从内容上看,游记散文有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从题目上看,有些游记散文的文题常带有明显的游记特征:(1)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如常冠以“游”“漫游”“记”“游记”“杂记”“小记”“漫记”“散记”“游录”“行”等词语;(2)以客体为题,如《北固亭》《镜泊湖》等文章的文题;(3)以嵌入客体方位的短语为题,如《峨眉山下》《在草原上》等文章的文题;(4)以客体的某一特色为题,如《沧海日出》《崂山降雪》等文章的文题;(5)以游历的中心事件为题,如《雨中登泰山》《重阳节游灵隐》等文章的文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二)理清游人行踪。
阅读游记散文,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行踪,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提炼出写作提纲。
理清游踪是理清游记散文结构的一把钥匙,做到这一点,游记散文的结构就会一目了然。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成纵式结构是游记散文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
阅读鉴赏此类游记散文时,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参观到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方法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以导游引路为线索组成横式结构也是游记散文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的游记散文,作者常常是以导游的口气,重点突出、分门别类地介绍游览地的特色。
(三)把握作者的情感。
游记散文中,作者总会或显或隐地对特定风物作出审美评价,或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情绪和感受。
因此,阅读鉴赏游记散文时,要深入地挥“情”解“意”,把握游感。
具体地讲,就是要透过游记散文描写的自然景观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感情,挖掘和概括文章的主题。
1.缘景入情法。
游记散文中,作者往往是将感情浓缩于自然景物中间接地表露出来。
因此,阅读鉴赏游记散文时应透过作者所写之景和所状之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将作者情感的“借代物”——自然风景,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
2.设身处地法。
就是要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份、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解析文章,把自己摆在作者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起伏和感情变化,力求与作者共鸣。
(四)鉴赏语言风格美。
好的游记散文,往往独具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隽永、孙犁的清新、冰心的婉丽等。
准确把握游记散文的语言风格,需要认真研读文章,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把玩才能实现。
五、当堂检测。
1.下列选项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隧道(suì)穹顶(gōng)缭绕(liáo)名副其实(fú)
B.俯瞰(kàn)颠簸(bō)浮躁(zào)络绎不绝(yì)
C.翌日(lì)打嗝(gé)巍峨(é)纷至沓来(dá)
D.妩媚(wǔ)绚丽(xuàn)陡峭(qiào)霓裳羽衣(cháng)
2.下列选项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陡步拾阶空暇轻歌曼舞
B.焦灸斑斓曼延和言悦色
C.疾驰敞篷巉竣一如既往
D.莫属漂浮形状美不盛收
3.“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
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品析文中第一自然段的这几句话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