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第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内容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组织辩论,加强实践,换位体验,立足实际等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

《品德社会》有效性教学论文

《品德社会》有效性教学论文

试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品德与社会》提升为“综合课程”,有效教学的生成从教材的变革开始。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以如何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我们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改变课堂教学策略着手。

一、讲授的有效性

1.成功的导入。采用乐曲、图片、谜语、故事、动漫、实例对比、热点时事分析等导入方式,课堂伊始就能深深吸引住学生。如《品格的试金石》教学中,教师课前拿出一张假币让一位同学去买东西,教室里砸开了锅:“老师怎么能用假币呢?”“还想让同学去骗人?”。上课了,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有人大声叫起来“老师不讲信用!”,但很快又有同学大声喊着“原来老师是为了教育我们……!”这时,再配合教师精心设计的口头说明,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再如教学《诚信的回报》一课前,教师播放课件:一位电冰箱厂经理在库房里检查电冰箱质量,检查出问题冰箱76

台堆积如一座小山,工人们提出便宜点处理给职工,而经理却抡起大锤砸向冰箱……情景的引入,把单纯口头语言的讲授化为多种形式、多种媒体所组合的情景,让学生能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化。

2.善于捕抓细节,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在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文明的传递》的视频时,有一个学生在做记录,老师告诉学生:“边欣赏视频,边做笔记,是一种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一节课能教给学生一个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将是终生受益的。

3.注意“留白”,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孔子举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识的生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使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深层知识,灵活运用。

小学《品德社会》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德社会》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摘要: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把握和处理好课程的综合性、教育性、体验性、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任务,根据学生实际,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发挥教育性,突出体验性,注重实践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综合性教育性体验性实践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任务,根据学生实际,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发挥教育性,突出体验性,注重实践性。

一、抓好相关学科联系,体现综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整合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据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整合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例如:教”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可联系生物知识来进行,克隆是学生陌生的知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克隆基本知识,再学文,充分认识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生产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教”腾飞的祖国”单元时,联系历史、地理知识进行,让学生理解中国人的屈辱史,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中国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同

时受到爱人民、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二、挖掘教材思想因素,发挥教育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性通过单元、课文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的鼓 励 、同学 的建 议 ,再 去实 践 ,得 到 的可能 会 更多 。 2 . 让 学生 到生 活 中 去体 验 、实 践 。学 生 的 一些 认 识
较 为有 效 的教 学模 式 。 1 . 明理 激情 导 行 模 式 。这 是 在 传 统 的讲 解 模 式 基础
和新 的道 德 观 念在 生 活 中是否 能 得 到 广 泛 的认 同 ,这 是 上 演化 而来 的 , 适 用 于品德 与 社会 新 授课 中的各 种 课型 。 儿 童道 德 认 识 和道 德 行 为 实践 产 生 冲 突 的根 本 原 因 。儿 它 是 以教师 为 主导 , 通 过直 观 演示 、 口头讲 解 、 文 字 阅读 、 童 的一 些 正 确 的 、善 良的 思想 在 现 实生 活 中往往 会 遇 到 评 价 行 为 、激 发情 感 等 手 段 传递 信 息 。学 生 通 过 观 察感
影 响他 们 的心 灵 。作 为 一 名教 师 ,在 品德 与 社 会教 学 过 师 在 实 际教 学 中 ,结 合 实 际采 取 多 种 方法 来 教 育学 牛 树
程 中我 注重 了以下 几点 :
立 正 确 的人 生 观 、价 值 观 。 如在 教 《 我 的劳 动 感受 》一
1 . 与 学 生平 等 交 流 ,解 决 他 们 遇 到 的实 际 问 题 。例 课 时 ,我 首 先用 类 比法 引 导学 生 说 说 参 与劳 动 的 不 同感 如: 有 的学 生 知 道 自 己长 大 了 , 自己想 做 家 务 可是 家 长 受 ,从 而教 育 学生 要尊 重 劳动 ,热 爱 劳动 。 不 允 许 。于 是 ,有 的学 生 就 产 生 了这 样 的想 法 : “ 不 是 其 次 ,要结 合 品德 与 社会 课 ,加 强科 技 教 育 。科 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我见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我见

德, 历练品行 。下面是我在《 品德与社会》 课堂中采用的
几点做法 , 大家共勉。 与

单 元 时 , 重 点 让 学 生 去 认 识 生 命 的 意 义 , 解 生 命 我 理

亲近 自然 。 在探究 中体验
的 价 值 。我 采 取 “ 妈 妈 讲 故 事 ” 教 学 方 式 教学 , 怀 听 的 讲 胎 十 月 、 娩 、 养 孩 子 成 长 的 艰 难 历 程 , 将 一 个 生 分 培 并
个家 名字叫中 国 , 弟姐妹都 很多 , 色 也不错 , 兄 景 家 里 盘 着 两 条 龙 是 长 江 与 黄 河 ,还 有 珠 穆 朗 玛 峰 儿 是 最

二、 了解社会 , 在交流中感悟
参与社会 实践是小 学生素 质教育的 内容之 一 , 是 亲 近 社 会 体 验 生 活 的基 地 , 学 习 知 识 、 阔 眼 界 、 是 开 提 高 自身综 合素 质 的 源 泉 。在 学 习 “ 族 人 民 一 家 亲 ” 各 一 单 元 时 , 前 , 让 学 生 进 行 走 访 调 查 , 解 本 市 区 不 课 我 了 同 民 族 的 生 活 习惯 和 风 土 人 情 ,理 解 和 尊 重 不 同 民族 的 文 化 , 了解 我 国不 同地 区 的 差 异 , 究 这 些 差 异 对 并 探 人们 生产 和 生 活 的 影 响 ,理 解 和 尊 重 不 同 地 区 人 民 的 生活 方 式 。课堂 中 。 个 小 组 通 过 比 一 比 、 一谈 、 流 各 谈 交 分享 各 自的 成 果 。学 生 们 在 交流 中将 课 文 中 “ 国 部 分 我 少数 民族 人 口分 布 表 ” 失 的部 分 补 充 完 整 , 新 绘 制 缺 重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2002年,乡镇教办解体后,我到小学从事《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对这门课程,自身知识及对教学的了解有限,通过几年教学的磨练,纵观新课改的形势,兼具这门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势必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此,对所任该学科教师的知识要求,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究就刻不容缓。

小学品德课在我国始于1981年,小学社会课始于1992年;21世纪始,思想品德课与社会课合并设置为《品德与社会》课,这套教材的使命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共和国的下一代用于谋求丰富生活的知识、水平基础。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作者谈点粗浅看法。

1、兴趣引入,启智相剂。师生互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找答案。如在教《唐朝盛世》这个节时,教师板书,1、何谓“盛世”?哪些方面说明了唐朝盛世?2、任人唯贤,取人长处有什么好处?3、理解“坊”、“市”。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书,圈点,之后盼着教师抽问,以便抢着回答问题,展示自己。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新意见,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己,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完善、总结。师生互动,相得益彰。同时,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心理和谐的相容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地展开。在持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把这种有启有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例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吉林教育·教研21/2016

前言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

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良风气逐渐增加,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致使品德趋向恶劣。小学生一方面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另一反面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各有差异,造成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知识理解与接收水平较差,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欠佳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教学的模式主要是以大班教学为主,大班具有规模大、学生数量多等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全面顾及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一些较为内向或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只重视对语文、数学的学习,而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不够,出现偏科的现象,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态度欠佳,从而大大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实效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只是流于形式,无实际意义。如在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常采用这个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但只注重讨论的气氛是否热烈,对讨论的实际内容、讨论时间与讨论结果无明确要求,使讨论气氛看似活跃,但缺乏实效性。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学习对教师的好感,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课程产生兴趣并努力学习。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处于初级阶段,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列入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为了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教予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更好地与社会相融,促进其健康成长。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对生活与社会上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可通过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若教师一味地控制课堂与小学生的行为,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从而失去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上、课下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例如教师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这一课中,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柔和的语气表达学生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一、何谓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也在进一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也是如此,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制约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近些年,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生受家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品德倾向,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同。由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方法不同,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从而制约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从学生方面讲,在城镇地区,大班化教学现状突出,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难以调动整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农村及边远山区,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负课,可以不像数学、语文那样学得认真扎实,导致课堂纪律涣散,从而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小组讨论、情境创设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气氛,情境表演注重形式”等现象。这样的课堂看似红红火火,但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发展。学生讨论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在情境教学中的体验不深刻,又如何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呆 板说 教 的 方 式 .采 用 了各 种 各 样 的 活 动形 式 , 动 开 展 得 轰 轰 烈烈 、 活 五 花 八 门 , 有 “ 不 惊 人 死 不休 ” 大 课 的势 头 。 而 , 堂上 活 动 一 个 紧接 然 课 个 ,看 似 非 常 热 闹 , 可 一 堂课 下 来 . 动教 学 的 实效 并 不 大 . 因何 活 原 在? 我 发 现 很 大原 因在 于 :教 师 们 只把 目光 集 中 于 活 动 的表 面形 式 。 缺 乏 一 定 的 活 动 策 略 , 没 有 真 正把 活动 目标 落到 实处 , 多活动 的 实 许
设 置不同活动 , 让学生在实地参观 、 调金访 问 、 角色扮 演 、 辩论 演说 、 游 戏竞赛 、展示交 流等各种活动 巾 自 己动 手 动脑 去探 索 、 实 践 。 同 Ⅱ , 去 、 f 带 来 了蓬 勃 盎 然 的 生命 活 力 我 们 为 激 发 学 生 参 与 的 积 极 性 ,保 证 活 的课 堂真 的 活起 来 了 , 学 生也 动 起 动 的实 效 性 , 们 要 精 选 活 动形 式 , 我 来 了 .教 师们 改 变 了以 往 思 品 课 上 耍 做 到 新颖 有趣 、 观 町行 、 题 鲜 直 主
☆ 教 育 管理
浅谈《 品德与社会》 课堂活动 的
文 / 书娟 王

露 i
《 德 与社 会 》 课 标 指 出 : 儿 出 发 ,根据 教 学 内 容 抓 住 个 环 节 严 立 的新 四军 纪 念 馆 等 家 乡 风 景 品 新 “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社会学科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我们要重视这门学科,打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局面。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平等交流,收集一些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资料,在思想上熏陶他们,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爱上品德与社会学科。(二)在生活中体验、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每种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注意留心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事例,深入浅出,将课本上的内容与生活中的事例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首先播放收集到一些关于残疾人的图片及视

频,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说说自己见到的残疾人情况,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比如:单手穿上外衣、用拐杖走路、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这样对学生有很大的促动,学生就会对残疾人更加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会更加强烈。这样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就能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给予更多的帮助,我认为这就是品德教育的成功所在。(三)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任何学科都离不开情感的投入,在思品与社会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五年级品社《从小爱科学》一课中,我采取了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收集科学实验或者自创小发明,并让他们把收集的结果在班里进行演示,同时说出这项实验或小发明的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很高,都积极的去准备。上课了,一位男生给大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个杯子装满米,又把一根筷子插入装满米的杯子里,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提这个筷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都抢着上来,可上来的学生进行实验时又很紧张,底下的学生也紧张地看着,当这个学生成功的提起时筷子和杯子没有脱离,米也没有洒时,全班一片欢呼。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此时,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第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澧县一完小胡彩霞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灵、健康心理。结合我多年的品德课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把握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需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

二、再现情境,点燃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

德和社会素养,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成为了每一位

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和家校合作

等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既要注重培养学

生的品德修养,又要关注社会实践与生活应用。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和现实社会情境,设计具有时代特色和学生参与性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社会公德

和批判性思维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领略到道德的魅力,又能够掌握正确的行为

规范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多

样化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案例分析、角色

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和交流。在品德教育中,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和体验,明白什么是好人好事,体会善良、正义、勇敢等品德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实地教学、社会

实践等形式,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 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 学,取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我们教师要凝心 静气才能少一些浮燥,多一种深思,少一些客 观,多一些努力,少பைடு நூலகம்功利、多一些深思与多 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 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品 社课堂也一定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课程改革也 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一、课前收集资料,提高课堂有效性。 让学生上有准备的课,打有准备的“仗”。 自然信心十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必然 明显。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多民族的家庭》 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周围没有其他民族的 人。对于我们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甚少。 于是课前我布置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室查阅有 关各民族的资料,以便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 了解。我县提出的十六字教学法在此充分体现,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 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教科书的 编排把学生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成长过程中会 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教师 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 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尊敬老人》时,带学生去附近 的敬老院,看老人们幸福的晚年生活,帮助老人们干力 所能及的事,让学生在接受传统美德熏陶的同时,激发 敬老爱老的热情。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方式,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在平时教学中,从我校学生生源和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我们的农村孩子的这种状况

更为突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我们农村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豆芽学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甚至不上的课程。通过参加国培培训后我更加了解思想品德,更加认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

主题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见解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面向的是少年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开发性,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

在现行的小学课程体系中,《品德与社会》是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出现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会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珍爱生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引导他们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使他们从小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习惯。《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与以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的是少年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开发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我感到要上好这门课确实不容易,因为我觉得实际的教学

效果与课程的设置意图存在着较大差异。那么,怎样才能在新课标指导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就此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走出传统的《思想品德》备课误区,提高备课的质量。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但由于品德与社会大多

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品德与社会课老师们共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主体性理论教育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善于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悬念、给学生机遇,使学生能成

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有效的教学应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

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较深刻的记忆呢?

一、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

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

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

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教学

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教师把传授知识的满堂灌形式转化为全方位

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活动形式;把死记硬背

转化为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形式。课堂上的教师应该变得“悠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中心小学望西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多见。本人接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已有年余,所任教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探索实践。

在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勇于探索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实,在这些方面,品社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如教学《长江两岸是家乡》中的《高峡出平湖》时,我就向学校领导打报告,充分利用学校与三峡大坝毗邻而居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学生带至三峡大坝、坛子岭,让学生在观察与倾听中确实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气势,知道了三峡工程具有通航、防洪蓄水、发电和补水的四大作用。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体验三峡建设者的艰辛劳动,感知科学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学习、爱科学的巨大热情和作为一个三峡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有效性,是教室内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

在教学中,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各个环节是提高品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具有自学指导作用。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

“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小组组员分工。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角色分工还要经常轮换,互相补位,以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担任多种角色,既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讨论交流”是品社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展示汇报”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展示汇报方式可多样。如语言陈述、操作演示、板书演示、课本剧表演、小白板展示、多媒体演示等。

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近两年的品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师生关系平等鲜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的案例并不鲜见。尤其被教师们称着“小学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是如此。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形式。

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有效性。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述说、表演。在学

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的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我们应该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有效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