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
赋权理论案例讲解ppt
基本概念
内容
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 用的
协助服务对象认识专业人员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 他们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起源:睦邻运动、汤因比馆等早期社会工作中包含的“自助”理念,60年代以 来受压迫群体的社会和政治运动。1893年至1917年,提供具体及社会性的支持 (个案工作、社区工作),重视案主的参与(减少怜悯同情的语言),公开分 享机构的信息(移民信息、就业信息)。1917年至1945年,建立社会安全制度 (福利国家),注意母亲及儿童的健康照顾议题(农村社会工作),建构美裔 黑人的社会工作学校(协助黑人进入大学),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运动(社会服 务的可及性)。
这里的权力是指个人或群体拥有的能力,是对外界的控 制力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个人对他人、组织和社会的拥 有、控制和影响。
基本概念
发展历史
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虽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花结果,但却不能否定历代社 会工作先驱在社会改革的理念、知识与行动上开辟了一个滋养的土壤。正是他 们促成了后来发展的水到渠成,以至于赋权取向的观点目前已广为实务工作人 员与研究者所接受。
赋权理论
内容提要
基本概念(定义、发展历史、基本假设、价值基 础、模式、层次、内容、特点)
与优势视角区别 理论贡献与局限 介入 相关案例及其分析
基本概念
定义
“赋权”一词由Empowerment翻译而来,也可译为“充 权”“增权”或“增能”,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集体 的权力,挖掘并激发案主潜能的一个过程、介入方式和 实践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应用比较广泛,包括社区 社会工作(社区行动模式、女权主义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学分:3分课程学时:54开课学期:第[ 1 ]学期授课教师:游河副教授、廖颖讲师授课对象及专业: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实践、分享等考核方式: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课题设计、服务项目设计、案例等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以清晰的理论脉络,展示了社会工作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阐述了社会工作主要理论流派的概念框架与实践原则,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视角、生态系统视角、社会发展理论、存在主义、结构视角、女性主义视角、优势视角、赋权视角、叙事治疗、灵性视角等常用理论,也试图展现理论指导下的实务技巧,并通过课程实践,帮助学生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本课程旨在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分析、结构等视角来说明社会工作理论的内容和重要性。
主要讲授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学科特点和意义;西方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流派及其主要理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通过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素质和专业价值观,为献身科学的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将理论应用于预测、解释和评估情境与行为,为社工如何反应与介入具有独特历史、问题及目标的案主提供合理解释。
要求学生学会合理选择理论并将其与实务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的设置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及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领会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熟悉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
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进教学难点:理论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时数:3学时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的界定实践理论第二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进Howe的七阶段模型本书的六阶段模型第三节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Payne的三分模型Howe的四分模型本书的四分模型第四节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的选择与应用第二章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四个传统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范式的内涵,即用来看待和解析某些问题的一整套概念、理论、方法、技巧,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范式、不同角度来研究问题。
赋权视角
赋权视角
赋权: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他们个 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达到 改善自己的状况的目的过程。(社会工作词典)
一、理论脉络
Solomon的赋权理论 Freire的受压迫者的教育学理论 习得性无助理论与赋权 Maluccio的赋权理论 Lee的赋权理论 Anderson的赋权理论
三、实践框架
Solomon的实践原则: 1. 所有的压制对于生活而言都是破坏性的,社工和案主
都应该挑战之。 2. 社工应该对压制的情景拥有一个整体的视角。 3. 人们赋权自己,社工进行协助。自我赋权原则超越了
Maluccio的赋权理论
赋权视角中的自主、个人责任、自我实现理念与认知理论、人文主 义视角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都强调并承认发展案主的力量或 能力对于这个过程的重要性。 由于付钱强调对案主与其所在环境的互动能力的重要性,它与生态 系统理论其实也是相互关联的。然而,对这种能力的重视,又属于认 知理论范畴,这个能力包含着一个归因的过程,即人们如何知觉并解 释有关环境的信息。 赋权视角对案主自身力量的关注与人文主义关注人们自身界定与环 境互动过程的能力极为相近,但赋权更加强调权力的分化、阶层的不 平等和压迫性体制。
习得性无助理论与赋权
➢Barber认为习得性理论与赋权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为赋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 很多研究性支持。 ➢Leligman 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是建立在对动物与人的实验的基础之上的,认为, 如果人们有过无力改变自己面临的问题的这种经验,那么他们在其他情境中学习 哟用行为方式的能力能产生有用的结果。因此,他们在其他情境中学习有用行为 方式的能力将受到损害,他们的学习动机就可能丧失,他们在思考、学习过程中 可能变得更加焦急而沮丧。 ➢终生无权势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习得性无助感。 ➢Barber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做到环境丰富化,改善这些人所在的 生活环境,让他们体验到可以住到自己的生活,达致成功的生活经验。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六、小结......................................................................................................................37
七、参考书目..............................................................................................................38
二、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9
三、赋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13
王和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 2008 级
10081160122 文军
2010 年 6 月 28 日
1
目录
一、赋权理论的概念框架............................................................................................3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共31页文档
谢谢!
31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
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
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
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4), 1036-1041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1.104139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王悦,崔娟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柳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起源于西方,使很多受边缘化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为解决我国弱势群体的困境,我国也逐渐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
随着社会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在专业工作应用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赋权理论也更加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赋权理论强调对个体或群体赋权可以使得服务对象获取生活必需的资源,提高控制生活的能力,消除无权感。
我国赋权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以赋权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介入群体研究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赋权理论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赋权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系统地介绍我国学者对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的研究现状,为促进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在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赋权,本土化,社会工作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EmpowermentTheory of Social Work in ChinaYue Wang, Juan CuiSchool of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AbstractAs a professional helping activity, social work originated in the West and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any marginalized group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Chin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s been gradually carried out to help the clients get rid of the王悦,崔娟pligh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al work, the more widely used em-powerment theories in professional work applications have also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Empowerment theory emphasizes that empowering individuals or groups can enable service targets to obtain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life,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life, and eliminate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theory, intervention group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mpowerment theory.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Chinese scholars’ social work.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mpowerment theory provides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mpowerment theor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KeywordsEmpowerment, Localization, Social Work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赋权理论也译作增能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
赋权理论
进入反复而厚实的建构。
n
?发展特色:
a.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以回应案主认定的需求为归依;
nb.鼓励案主参与建立同辈网络;
nc.强调机构的工作中心在于增进与维系改变。 不同面向 赋权的目标 对权力的看法 相关的社会运动/意识形态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本文在分析赋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赋权理论的运用方法和操作模式,进而围绕赋权理论的论争简要讨论了它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最后,文章还对赋权理论与个人道德抉择的矛盾与关系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赋权;权力;弱势群体;激进社会工作
第三面向:整体社会 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和 改造权力成为正面的力量 女性主义
以及弱势社群的世界观 价值观,从而建立一套 强调平等和合作 绿色运动
价值观和新的权力关系 以关怀替代压迫和竞争关系
2、“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
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2]但其兴盛和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它的一部重要的先驱性著作是1976年Solomon出版的《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这标志着赋权取向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所罗门在书中明确使用“赋权”一词来描述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体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而倍感深切、全面的无权,因而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致力于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以解除社会中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与疏离,以增进案主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力量。由于赋权理论避免了社会行动与个体化视角之间的那种简单两极化的缺陷,并且将对个人或家庭的工作放置于对社会目标的追求过程之中,[3]不论是传统还是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地就接纳与融入了这种观点,使之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体系,且延续至今。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六、小结......................................................................................................................37
七、参考书目..............................................................................................................38
二、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9
三、赋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13
(二)、赋权取向社会工作模型............................................................................ 14 1、价值基础.........................................................................................................16 2、介入认可.........................................................................................................17 3、理论基础.........................................................................................................17 4、工作者和案主相互关系的指引.....................................................................18 5、实践架构.........................................................................................................19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根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鼓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平安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无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展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根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根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根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社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增权理论逐渐成为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增权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的需求和问题,更强调通过增强个体的权力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
本文将从新视角出发,探讨增权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或部分失去权力,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
增权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帮助个体恢复和增强他们的权力,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
在实践层面,增权社会工作注重与个体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参与式、赋权式的工作方法,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这种实践模式不仅关注解决当前的问题,更注重培养个体的长远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同时,增权社会工作也强调在干预过程中关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1. 增权社会工作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旨在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专业实践,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一背景下,增权社会工作(Empowerment Social Work)的概念应运而生,为社会工作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增权社会工作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批判。
传统社会工作往往侧重于解决个体的困难和问题,忽视了个体自身的潜能和能力。
增权社会工作则强调,个体不仅是问题的承受者,更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它关注个体的内在力量,致力于激发和挖掘个体的潜能,使其能够自主地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增权社会工作的提出还与社会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帮助,更渴望获得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赋权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发展
赋权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发展【摘要】赋权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核心理念,在社会发展工作中,侧重于强调人的主体概念和主观能动性。
赋权理论的真正内涵是,要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排除各种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来感受本身的力量,通过其自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内在的动力,并且尽可能地在集体的参与中改变或掌握自己的生活。
本文从“赋权”意义的剖析及其发展进行梳理,并选取中国农村陕西省五泉县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赋权;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对于农村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这个概念,我们接触的比较少,但是关于“赋权”,我们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健康社区综合发展以及灾害管理环境保护项目等,都在强调着“赋权”。
对于农村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对于“赋权”的认识一直存在着跨越两种文化的“语言障碍”。
然而,简单的文化“翻译”者可能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如果我们仅仅从赋权的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可以理解为,使具有权利。
对这个词的释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社团重新获得权力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个人也是集体所经历的过程。
使具有权利一词首先为美国黑人权力运用系统的使用。
在六十多年代很多社团采用了使具有权利这个概念,将其作为一个政治目标,包括美籍亚裔运动和妇女运动。
在国内和国际领域里,使个人和集体具有权利和策略是提高人们的觉悟,对不平等、受压迫的原因进行分析教育,将基层人士组织起来对具体问题进行活动,例如核武器裁军、对妇女实行暴力和环境保护。
可语言翻译上的问题,一旦变成为社区实践的理念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当然,它也会变得更加具象,为理解它提供一些基本的途径。
与赋权相连,在社会性别与发展模式下,经常写的就是“妇女赋权”,这一概念出现源于80年代全球女权主义者针对女性的附属地位和社会性别架构的论证和批判,其中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权主义者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墨西哥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妇女通过自己在项目中参与程度的叙述,对赋权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描述:1、在上的权利:这种权利指一种主/从关系,基本上说就是基于社会认可的暴力和威胁,它需要用持续的警惕来维持,也需要主动的和被动的抵抗。
社工督导
• (二)个案研究
•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2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督导完整 过程进行深度研究,本人每月前往每家机构2次,各进行24次地研 究。本研究的对象(社会工作督导过程)具有普遍性,而本研究的研 究者 (具有高校教师和机构督导者复式角色 )及理论视角 ( 赋权视角 ) 具有独特性,运用个案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普遍性研究对象的分 析,建构出创新性实践模型,因此个案研究是比较适切的选择。
•
(一)辨识受督导者无力感
• 赋权视角假设每一个人都可能身处于不同程度的无力感中,因 此赋权应当了解个人无力感的来源,改善无力感情形。赋权取向社 会工作督导的第一步为辨识受督导者的无力感,督导者通过与受督 导者的互动,对受督导者的不同去权状态及去权经验进行识别。
1.辨识个人内心感受的去权状态
•
•
第一,由于个人特质导致的去权状态。个人特质如性别、年龄、 身心障碍、性取向等,可能引起不平等对待,从而成为造成去权状 态的重要因素,导致受督导者无力感。
三、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
•
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中的自我参与模式,自2012年9月至2013 年8月,作为督导者,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融入到针对2家公 益机构的48次社会工作督导实务当中 ;同时,又从实务行为中抽离 出来,对督导行动进行反思,催化对行动的细微分析,促成对内隐 知识的明朗化。行动研究是一种赋权取向的研究范式,研究本身就 是一种行动,通过研究过程培育参与的受督导者。
赋权视野下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
邹礼 俞煜旻 蒙培境 张鑫宇
赋权视角
• Solomon界定赋权: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互动的过程,旨在减少给予 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力 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力障碍的影响和减少在和减少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的特 定策略的发展时间。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
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
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
赋权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后现代女性主义
72赋权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后现代女性主义陈 皓(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700)摘 要:近年来中国媒介对于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与现实社会中对“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女性个人发展、婚恋观的压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网络媒体塑造了对于女性较友好的舆论环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的提升。
但从赋权视角来看,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平权不仅仅是话语权的单方面,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为了提升女性地位,一要模糊性别概念,二要去标签化,三要发挥女性优势。
关键词:赋权;后现代女性主义;媒介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2-0072-01赋权理论最早是Solomon 在一本关于黑人赋权的著作中提出来的。
他关注的是黑人这个少数民族群体,因为缺乏资源而产生无力感,最终导致社会化失败,带来社会评价的负面性。
[1]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赋权被用于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获得资源,消除无力感,提高自助的技能,获得更多的能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等。
赋权理论被引入女性主义主要是因为当代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女性主义在现代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慢慢进入“温柔的女权主义”。
直至20世纪90年代,性别概念出现危机,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崛起。
后现代女性主义以一种解构的方式,挑战传统性别二元化的区分,认为社会性别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应该承认更多的生理上和社会心理上的性别,因此,性别多元化的概念被提出。
学者开始对性别的社会建构本身产生怀疑,认为性别不是天生的,性别是可以改变的。
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于男权社会的挑战,让女性主义的思潮深入人心,带来了更开放的性别视角和新的思路。
在此思潮之下,后现代女性主义势头正猛,中国社会近些年来对于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的表达,树立并成就了许多“高收入、高学历、高智商”的女性,也让更多的普通女性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邻避冲突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基于赋权视角
中 图 分 类 号 :D 6 3 0 收 稿 日期 :2 0 1 7 - 0 7 - 2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8 2 0 7( 2 0 1 8 )O 1 — 0 0 6 5 — 0 5
共 治 理
一
、
问题 的提 出
扩 大公 民参 与范 围。 对于邻避冲突的影响 因素 ,
国 外学 者 也 做 了 大 量 的研 究 。大致 归 结 为 补偿
近 年来 , 随 着城 市 化 与 工 业 化 的 快 速 推 进 ,
垃圾 焚烧场 、 核 电站 、 高铁 等大型公 共设施 纷纷
兴建。 这 类 公 共 设 施 既 有 惠 及 全 体 的 正外 部 性 , 也 有 诸 如 垃圾 焚烧 所 带 来 的 环 境 污 染 、核 电站
避” 这一概念后 , 国 外 学 者 就 邻 避 抗 争 的 合 理 性
势抗争 的抗 争逻 辑 、 [ ] 谭爽 和胡象明在公 民性 视域下探析 了邻避 冲突的生成机理 [ 。 等。 然而 , 现有的文献较少从赋权视角来研究邻避冲突的
生 成 机理 ,而 邻 避 冲 突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 利 益 诉 求、 资源动 员 、 博 弈 策 略 等 均 与 赋 权 理 论 有 着 内 在 的联 系 。 基 于此 , 笔者 以赋权理 论为 切入点 ,
起 周 边 居 民 的 反 对 .进 而 引发 邻 避 冲 突 。本 文 运 用 赋 权 理 论 对 邻 避 冲 突 的 生 成 逻 辑 进 行 了梳 理 .在 此 基 础
上提 出应 通 过 对 社 区意 识 、社 区 能 力 、伙 伴 关 系 网络 三 者 的培 育 提 升 社 区 的 赋 权 感 .并 将 社 区赋 权 作 为制 度 手段 来 解 决邻 避 冲 突 问题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 . (2)四、镜中我理论 ........................................................ ...........................................................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 (2)七: 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 (4)(一)发展 ........................................................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 (4)(四)分类 ........................................................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 . (4)(七)应用 ........................................................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 (5)(二)、优势词典 ........................................................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 、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 .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 .. 10十六、场论......................................................... ...........................................................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工要鼓励案主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社工应该维持这样一个聚焦:即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 8. 社工应该维持社会变迁的聚焦。 9. 赋权实践中,社工与案主是一种双向的合作关系:相互 关系、互惠关系、共享关系、平权关系。 10. 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案主与社工建立合 作关系,满足案主立即性的需要,包括连接案主所需的 资源、开始提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第二层面 :教导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案主的权力动态机制,包括 各类小组或团体活动。第三层面:集体行动,旨在形成 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活动。 6. 7.
赋权的目标
• 将自己看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的因果行动者(causal agent); • 将社工看作拥有案主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巧的人; • 将社工看作解决问题的朋友和伙伴; • 将权力结构看作复杂而部分开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外部作用的影响。 • 这样,社工可以消除案主身上的起源于负面评价的各种消 极反应,让他们能够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发挥 一定的作用,同时发现并消除影响案主的障碍,发现并实 施有利于有效解决问题的支持性措施(Solomon,1976) 。
• 权力(power)
• 权力不仅具有压迫性,也具有解放性。个人可以 使用通过政治权力争斗获得的影响力去争取资源 、解决冲突。 • 无力感就是基于这样的因素:经济无保障、政治 上的失语、无法企及信心、缺乏批评和抽象思维 、生理和心理压力感。
• 从赋权视角而言,认识到案主及其案主系统的权 力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 赋权就是一种教育性活动,经由对话与合 作,案主参与到一定的实践之中,体验并 采取行动去应对由自己的行动引致的现实 ,而这种体验与应对本身又会进一步影响 以后的行动。因此,这样的实践是反思性 的(Payne,2005)。
与赋权理论相关的其他理论
• 习得性无助理论 • 人本主义 • 认知理论……
赋权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
一、理论脉络
• 先驱性论著《黑人赋权:压制性社区的社 会工作》。Solomon(1976)。
• “缺乏技巧、知识和(或)物质资源以及情绪管 理能力,以致无法令自己满意地有效扮演重要的 社会角色”(Solomon,1976)。而这样的无力感 却引来负面评价,这些负面评价不仅存在于歧视 少数民族的实践、组织和事件中,也存在与贬抑 、蔑视他们的语言中”。(Payne,2005)
压制的表现形式
• • • • 案主正在经历怎样的压制; 资源歧视或资源获取的障碍; 有关性的议题(比如性侵犯、虐妻); 何种权力的不平等体现了这样的压制。
无权力感或权力不足的领域
• 案主缺乏什么知识、态度、意识或资源; • 权力的缺乏可能是个人层次的、人际层次 的或政治层次的。
聚焦于优势
• • • • • • • • 回顾前面的7个领域,描述案主的优势。 什么样的应对是效果良好的? 有怎样的自我优势? 怎样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应对是有益的? 案主可以动员怎样的人际资源? 案主所在社区的优势何在? 环境提供了什么机会? 为了反对压制和获取需要的权力,案主承担了什么责任 ? 案主采取了什么措施? 案主怎样表现其争取赋权的潜能? 案主是否对意识觉醒有兴趣?
• 1. 2. 3. 4. •
对美国社会工作者赋权观的研究显示,在社工 眼中,赋权涉及以下几个概念: 对自身生活的控制; 对自己解决重要问题的能力的信心; 认识并发展自身行动能力的能力; 在作出决定与具体行动过程中对可能的选择与 自己独立性的意识与使用。 这一研究有力地支持了意识唤醒可能导致赋权 的. 5. 6. 7. 8. 9. 10. 基本信息。 生活转变。 健康和精神健康。 人际模式。 环境。 压制的表现形式。 无权力感或权力不足的领域。 聚焦于优势。 评估过程。 工作协议。
基本信息
• • • • • • • • 案主的基本描述; 关系状况,是否生活在一起; 双亲; 需要照顾的小孩; 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工作和收入来源; 宗教; 种族/民族/文化背景; 健康或精神问题,尤其是吸毒与否;报告问题的 描述。
如何解决?
• Baber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在于做到 环境丰富化(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改善这些人所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 验到可以主导自己的生活,达致成功的生 活经验。
二、概念框架
• 赋权 • “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 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它涉及辨识导致这 一问题的权力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力障 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的特 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Solomon,1976)
• 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 • 意味着重点关注案主自己对自身作为一个“社会 人”的理解,而不是一心沉迷于社工的假设或建 构。社工要鼓励案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结 构或社会进程进行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辨识自己处境之后的社会政治因素。 • 这样,建立在案主现实状况基础上的对话就可能 得以进行,在这个对话中,案主的表达、说明、 对自己感受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需要得到充 分的鼓励,这称为案主走向赋权的重要起点。
赋权组织应该遵循以下10个特点 (Hardina,2005)
1. 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创造一种正式的机制让案主参与组织的决 策; 2. 要与项目受益人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以设计和评估项目; 3. 要清晰地提供跨越种族、性别、阶层、文化和性取向障碍的政策和程 序,以实现有效的服务输送; 4. 要形成一种员工之间、案主与员工之间没有权力差异的决策实践模式 ; 5. 要促进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和合作; 6. 要采取策略以促进工作人员的心理赋权; 7. 其高层要有认同员工和服务受益人的赋权的意识; 8. 要采取策略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9. 鼓励员工倡导以改善政策和服务; 10. 要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政治权力以及项目受益人的政治影响。
生活转变
•
• • • •
当前的发展议题,包括就其年龄和角色而 言,案主处于生命周期的何处; 当前出现的正常变化或例外的情形; 地位和角色议题,近期的危机事件; 如果案主是儿童或青少年,应了解其发展 史; 报告问题的历史。
健康和精神健康
• • • • 描述案主的样貌,澄清影响其生活的过去、当前或持续 的问题,包括慢性和急性生理疾病; 生理的或心理的挑战; 机体、生化和神经问题,例如发展性障碍、主要精神疾 病、药物滥用以及疾病史,其他情绪问题,例如焦虑障 碍、抑郁反应和情境性障碍。 对于所有的生理或精神疾病,要注意诊断的时间和地点 、住院的历史、使用过的药物。 看是否有任何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回应压力和疾病的方式 。 也应该将自我功能包括在评估过程中。
习得性无助理论
•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Seligman)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 •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 ,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启示
• Seligman认为,如果人们有过无力改变自己面临的问题的 这种经验,那么,他们就可能形成这样的心理预期,即自 己的行动很少能产生有用的结果。 • 因此,他们在其他情境中学习有用行为方式的能力将受到 损害,他们的学习动机就可能丧失,他们在思考、学习过 程中可能变得更加焦急而沮丧。 • 这个研究结果清楚有力地支持了Solomon的有关无力感的 看法。终生无权势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习得性无助感。
• • •
评估过程
• 社工和案主一起参与评估,并检视前述8个 领域的客观和主观的事实。 • 什么是问题的本质?
• 基于这一评估,我们从何处着手? • 要做什么?
思考:贡献和局限
END
三、实践框架
• Lee(2001)的10个实践原则: 1. 所有的压制对于生活而言都是破坏性的,社工和案主都 应挑战之。 2. 社工应该对压制的情境拥有一个整体的视角。 3. 人们赋权自己,社工进行协助。自我赋权原则超越了案 主自决原则,它强调案主在赋权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 4. 具有共同基础的人需要相互赋权。这个原则聚焦于赋权 过程中的集体权力,社工要经由群体而协助案主的赋权 。 5. 社工应该与案主建立互惠和相互的关系。社工应该重视 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以及人们抵制不幸和压制的手段。
• Solomon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这样的发展:在 早期的家庭生活中获得的良好经验带给他们参与社会互动 的信心与能力,而这样的信心与能力增强了他们协调人际 关系、充分运用社会制度去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拥有有利于接受并良好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 。 • 而对很多受压制的人群而言,他们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 障碍,包括间接性的和直接性的。 • 间接性权力障碍的影响:负面的早期生活经验会减少人们 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从而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协调和社 会制度的运用,并进而直接制约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承 担。 • 直接性权力障碍的负面影响:劣质的服务可能导致糟糕的 健康状况,并阻碍个人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歧视可能限 制人们的学习机会,也可能妨碍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扮 演。
•
•
人际模式
• 与重要他人和支持网络的关系与沟通模式 ,特别是弄清案主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支 持网络是谁; 评估关系的性质,如果可能,与重要他人 见面; 注意问题和优势; 社工与案主关系的反思也要包含其中。
•
• •
环境
• 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经济的。 • 描述物理环境,包括社区、邻里、住户单 位和家庭气氛; • 案主的工作环境包含在内也是有益的; • 环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 描述环境的回应性和特质; • 问题是否与这样的环境有关联?
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1. 更具积极意义和潜能的自我感的发展;
2. 建构知识和能力,以更批判性地理解个人 环境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之网;
3. 形成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 标。
赋权可以在三个层次进行:
• 个人层次,个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 或解决问题; • 人际层次,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 的经验; • 政治层次,能够促成政策或政治层面的改 变(Lee,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