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
![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fc87d7b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b.png)
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力和竞争也日益加剧。
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干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其挑战。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媒体和机构经常发表一些关于中国的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试图抹黑中国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一些西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往往蕴含着一些不利于中国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念。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中美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也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需要加强对于西方国家和媒体的信息审查和监管力度,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需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二、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削弱中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这些新手段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领域的优势,通过大量发布虚假信息、煽动性言论和恶意攻击等方式,试图误导中国公众对国家形象和政策的看法。
一些美国政客和媒体还频繁使用“人权”、“民主”等借口,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和指责,加剧了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
利用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进行思想渗透。
美国通过派遣文化机构、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派遣留学生等方式,试图向中国传播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削弱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76695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3.png)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1、介绍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其国家实力的崛起而逐步形成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经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和创新,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在影视娱乐领域,美国电影、电视剧、音乐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好莱坞电影工业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产业的标杆,每年生产的影片不仅在美国本土取得巨大的票房成绩,也在海外市场获得广泛认可。
美国的流行音乐、流行文化等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消费者。
在出版传媒领域,美国的图书、杂志、报纸等出版物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美国的出版业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广泛的发行渠道,赢得了全球读者的信任和喜爱。
同时,美国的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也推动了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在文化创意和设计领域,美国的设计师和创意人才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能,为全球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
美国的时尚、建筑、室内设计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美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涵盖了影视娱乐、出版传媒、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其成功的背后,既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有企业的创新和努力。
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阐述文化产业政策在美国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在美国,文化产业政策被视为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一政策不仅直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通过创新、出口、就业和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经济层面:文化产业政策在美国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和市场准入等政策措施,美国政府鼓励了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这不仅催生了一系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如电影、音乐、书籍、软件等,而且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a55b078227916888486d7eb.png)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苏联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 宣告了1945 年雅尔塔会议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冷战对立政治局面的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美国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不甘落后,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拓展国际空间, 积极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国际政治舞台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要问题, 对话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
同时, 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短时没有战争威胁, 西方阵营内部也在积极进行力量重组, 出现种种分化。
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 虽然冷战结束、西方阵营内部矛盾重重, 但是冷战思维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并没有消亡, 相反, 冷战思维在西方对华策略上表现仍十分明显。
一、冷战后西方对华战略的转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以经济、政治、军事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国家对华策略也相应作了一些调整, 但是无论怎样调整, 其对华策略中的冷战遏制思维丝毫没有减弱, 他们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形式上的调整, 由单纯遏制策略调整为接触中遏制、进而实现和平演变的策略。
这种形式上的调整,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 从历史经验看, 单纯的封锁对抗是行不通的。
在西方在进行文化渗透活动中, 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和宗教是最重要的渠道和工具。
经济文化交流是西方对华渗透的主渠道。
近年来, 在游说国会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时, 美国政府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要在对华接触过程中, 传播西方文明和西方价值观, 进行文化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 一方面, 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和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另一方面, 在同我国的交流过程中, 他们把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东西也带了进来,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造成冲击。
美国快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效果及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
![美国快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效果及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https://img.taocdn.com/s3/m/cc35f41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c.png)
3、加强互动与反馈:制作者可以通过评论、和分享等功能与观众进行互动, 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同时,通过合作与赞助等方式与其他YouTube频道 或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广中国饮食文化。
4、培养专业人才:为了提高中国饮食文化视频在YouTube上的传播效果,需 要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如拍摄、剪辑、声音、动画等,制作出更 具有专业水准的视频作品。
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短视频中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首先,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基数庞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基础。其次,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通过创新的形式和角 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的。最后,短视频平台作为一个互动 性强的传播媒介,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渠道。
引言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YouTube上分享自己的生 活和兴趣,其中包括中国饮食文化。本次演示旨在分析YouTube中国饮食文化视 频在德语地区的传播现状与效果,探讨其影响力、传播策略和未来发展潜力。
文献综述
在现有研究中,关于YouTube中国饮食文化视频在德语地区的传播现状和效 果尚未得到充分。尽管有一些研究探讨了YouTube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现象,但 针对中国饮食文化视频在特定区域的传播研究仍显不足。
总之,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既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 了一些挑战,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一冲击, 正确引导年轻人对待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努力传承和发扬我们宝贵的传 统文化。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可能性,借助网络平 台的优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语言的出 现和使用,如表情符号、缩写、网络热词等,对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常使用造 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在网络上交流,而忽视了传统文化语 言的学习与传承。其次,网络文化中的娱乐至上的风气,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形式 和经典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受到影响,人们在追求娱乐和轻松的过程中,往往忽 视了传统文化的庄重性和深度。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c987ab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a.png)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文化产业国家之一,其成功经验和政策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探讨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并从中提取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二、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特点1. 强调创意和创新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强调创意与创新,鼓励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的自由创作。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并积极支持艺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2. 产业链完整与定制化美国的文化产业涵盖影视、音乐、出版、设计、游戏等多个领域,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政府依托产业链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各个环节的发展。
此外,美国政府还注重文化产业的定制化发展,根据各个领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打造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3. 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交流美国注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博物馆、艺术中心和表演场所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场所,也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美国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交流,通过展览、节日等形式,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1. 重视创意和创新力培养在文化建设中,中国应注重培养创意和创新力。
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的自由创作,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为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良好环境。
2. 发展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中国文化产业应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涵盖影视、音乐、出版、设计、游戏等多个领域,并促进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政府可以依托产业链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3.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交流中国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场所。
同时,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跨国发展。
四、结论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经验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应加强对创意和创新力的培养,发展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交流的力度。
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e30a51fff00bed5b9f31df5.png)
我对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的看法摘要: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关键字:美国文化中国影响冲击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
论美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论美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https://img.taocdn.com/s3/m/665d97165f0e7cd18425364b.png)
论美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理学院09级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0902 学号:200948350201 摘要:冷战后 ,随着国家软实力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 ,美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身软实力的优势来影响其它国家的能力。
虽然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更不能与我们有着5000年文化史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相提并论。
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连美国人自己在内都承认自己的文化比较肤浅,世俗。
但同时,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美国文化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美国文化更是充满了吸引力。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增加,美国文化更是迅速蔓延的我国,所谓的快餐文化、影视文化、服装文化、价值观、婚姻观等等的的确确是给了我国文化一个极大地冲击。
关键词:美国文化我国文化影响冲击对策一:美国文化扩张的原因及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美国文化扩张的原因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减弱,经济因素地位上升,文化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
”正是基于这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霸权主义的执行者——美国开始不断加强对全球文化扩张与渗透的攻势。
在世界上有两个最主要的文化模式:一个是东方文化;另一个便是西方文化。
作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被看作是两种单文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两种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冲突和碰撞。
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上的强势为其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美国认为,其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美国看齐。
由于其物质上的强势,美国运用经济等手段向我国渗透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更是频频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我国的内政外交横加干涉。
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与应对
![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9eb8692aee06eff9aef8079e.png)
文化长廊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与应对唐友霞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在全球化如火如荼地进行的二十一世纪,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某些西化的文化现象也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
中国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年轻的新一代人都纷纷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看起了好莱坞大片、NBA球赛、美剧;吃起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喝起了可乐、咖啡;甚至讲话也会夹杂几个英语单词。
这些现象都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我们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影响;态度;应对作者简介:唐友霞(1984-),女,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老师,主要从事法国文化与翻译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168-02一、为什么西方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会对中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呢?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
“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1]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慢慢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甚至是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对我国造成了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不同文化间本来就是会相互影响的。
没有一个文化是可以在世界上完全孤立的。
文化是锁不住的。
过去不可能,在地球村的今天更加不可能。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从历史上就存在。
在汉代时,中国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就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有交际往来。
唐以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西方的基督教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明末清初,也就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
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也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文化,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a8ea518ee06eff9aef80772.png)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班级:建工08-8班姓名:李腾飞学号:20080300806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保护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秦汉开辟的丝绸之路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天取经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许多志士仁人、高僧学者、工役商贾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把热汗和鲜血洒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话,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经历了**,也经历了改革开外,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对外宣传与交流也一道与共和国茁壮成长。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
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外来文化之风吹入神州大地的时间远远短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形成历史,然而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拥有相当数量的青睐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传统文化挑战。
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
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
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4d0ab7d7ad51f01dc281f17e.png)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https://img.taocdn.com/s3/m/07b9dc1e55270722192ef7c3.png)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电影是供人们闲暇时光娱乐消遣的一种工具。
娱乐业是个巨大的产业,不管到什么时代,人们永远需要。
i而电影作为传播文化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工具之一,被“好莱坞”的制片商们牢牢的抓住,成为美国出口产业的重要产品。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横行无忌地推向世界各国,其主要特点往往是电影里的人物在面对逆境时,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事业,勇于牺牲个人,唤起人们深信不疑的精神力量,而这正是美国人所秉持的最高精神信念。
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好莱坞”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光彩照人的明星,恢宏壮阔的场景,惊险曲折的故事,一掷千金的气魄,逼真还有接近残酷的真实。
ii它们大多数走的是技术主义的路线,以商业电影为主。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这种大众传媒工具对现代社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电影背后是文化,“好莱坞”电影在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推动下对全球各国的“文化侵略”现象愈演愈烈。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报道称,美国娱乐城为许多中国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好莱坞电影背后的美国文化,也已经深入影响中国人的生活,给传统的中国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
下面主要从“好莱坞”电影为切入点阐释其中传达的美国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冲击:一、政治文化:政治,在哪部电影中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选举、议会等的场景,特别是上至总统下到议员的各级政治人物常常被拿来“开涮”无不反映出美国社会在民主、人权等方面的政治平等,而这些平等给长期生活在沉重压力下的中国人带来了追求平等的希望,很多普通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文化无比推崇,将其视为“自由”与“平等”的天堂。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逐渐走向现实化,伊拉克战争以来引起了美国国内巨大的反战狂潮。
我们通过这些题材的电影,如08年奥斯卡上大热的《老无所依》也能了解到美国政治或许不如我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与自由在每个国家都是有限度的。
然而,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现在还是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政治是完全民主、平等的,仍将其视为“自由”“平等”的天堂,这也引起了很多人对本国家的政治的相对不满,认为我国政治相对美国的自由、平等而言,具备不完全的政治平等。
美国文化全球渗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美国文化全球渗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5640f0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a.png)
美国文化全球渗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美国文化全球渗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幻灯片脚本)网络工程082班***-*****04 冷家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的进步发展中形成的一种遗产和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重要的东西。
因为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等都是通过文化表现出来。
一个民族和国家也是通过文化对其他民族或者国家产生影响的、。
对历史上的战争分析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真正灭亡不是政府的灭亡军队的覆灭,而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不再延续和继承。
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文化总是会在周边甚至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进展乃至人类的进步。
当今世界,美国的强大已经是有目共睹,这不仅仅表现在它的经济科技军事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全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美国文化的影子。
美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渗透,不仅仅向人们展示着美利坚民族的思想高度和创新能力,更展示着这个民族的科技水平,甚至是向世界宣传着美国的政治思想,甚至使世界上很多人都向往美国,深深的埋下美国梦,并且在日后移民美国,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今中国正处在民族振兴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崭新关键阶段,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既然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从美国文化全球化中学习一些什么经验,让中国文化世界化,来让世界了解中国并学习中国、正确的看待中国呢?美国文化世界化主要表现在影视及歌曲、文学艺术、餐饮、体育、科技等方面。
通过这些方面的全球渗透,美国的思想逐渐进入了世人的日常生活中。
美国的影视世界一流,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已经成了电影界的巨头,而美国的奥斯卡也成为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奖励,这是因为美国的电影不仅仅注重商业效应,更注重思想内涵,而且往往是用一种看似浅显的表述方式来表现主题。
美国的歌星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狂热的歌迷,那种美国式的歌舞方式被很多艺人模仿。
美国的文学艺术在继承了欧洲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融合了世界各地的风格和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并且这种风格深深的影响着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准则。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095bcd7d647d27284a735123.png)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就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就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就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与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就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她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她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与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就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就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与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f2d73986b4daa58da1114a98.png)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浅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文化渗透
![浅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文化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058607c88bd63186bcebbc55.png)
关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现象的初步探究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1102级汉语国际传播方向马维康[摘要]:本文旨在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现象进行全方位的初步探究,分析其基本传播手段和在中国产生的影响,阐述其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探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以及文化渗透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借此为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抵制西方文化入侵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文化安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1840年的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开始敞开国门、接触西方工业文明、融入世界统一体的开始,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开展大规模文化渗透的开端。
自此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开始已难以置信的速度和力度冲击着中国人的神经。
在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之后,挟冷战之威,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对中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推行文化传播和文化渗透的步伐。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固然是前所未有的,但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中国也得到了空前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所产生的影响之大更是史无前例。
所有这些现象我们都应该予以关注和研究。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质、基本内容和关键国家文化安全即主权国家的主流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系统、宗教信仰等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具备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与不断创新的文化系统,并在人民群众中间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
国家文化安全,产生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其本质是本国文化特质的保存和延续,基本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价值观念的安全以及生活方式的安全。
09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突
![09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317774b669dc5022aaea0096.png)
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突学院:理学院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0901姓名:庞宁博学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日益突显。
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冲突与融合、同质化与异质化、多元化与一体化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但冲突也伴随其中。
文化交往是文化多元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交往有文化平行、文化交融、文化冲突三种情况,文化冲突是文化交往中比较棘手、比较重要的问题,文化冲突的出现有深刻的根源和各种相关的原因。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与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利益相比,其地位已明显下降。
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功能及作用,使它成为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标志,被喻为“软权力”。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相互接触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就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走出去,主动开放、主动接触,寻求多元文化中相同的特质,作为平等共处的基点。
商品物质生产和消费全球范围的流动使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文化成为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大多仅限于消费文化层面上。
如“麦当劳文化”随着麦当劳在全世界各地所开的数以万计的连锁店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对于中国人来讲,“麦当劳”、“肯德基”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作为快餐符号的意义更为重要,进麦当劳和肯德基,与其说是填饱肚子,勿宁说是想去其中感受那么一点点“美国气氛”。
麦当劳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开有2.8万个零售店,2000年全系统销售额达400亿美元,总收入的60%来自海外业务。
美国文化学家多夫曼指出:“可口可乐可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层建筑。
”作为美国快餐的一个著名品牌,麦当劳流行于世界各地,几乎家喻户晓。
麦当劳快餐与其用料配方、制作工艺、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合在一起,成为麦当劳企业文化。
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扩展就是“麦当劳化”。
据“麦当劳化”一词的发明者美国马里兰大学乔治·瑞泽尔教授说,麦当劳化是这样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正在主导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余地方的越来越多的部门,当然这对于中国也不例外。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1729b249866fb84ae45c8dbf.png)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得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就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得。
1、利用文化产业得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得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得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得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得文化输出国,繁杂得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得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就是深得青年人得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就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与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就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得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得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得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她国家与民族得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得需要对其她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与文化至上观念得目得。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得动画片《花木兰》就就是一个鲜明得例子。
《花木兰》就是中国流传下来得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得父亲从军得英勇故事。
其主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得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得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得追求,孝道得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就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得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得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得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与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得危险。
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
![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339c4a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0.png)
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07-01T05:43:36.70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期作者:张向阳[导读] 鉴于目前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不够理想,在文化参与社会关系建构的当今张向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114 摘要:鉴于目前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不够理想,在文化参与社会关系建构的当今,我们有必要透过现状探究其深层社会原因,为中国文化文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寻找对策提供方向。
本文着重讨论了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第一大困境,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压制与颠覆。
并指出由于“强权政治文化策略”在西方国家内政外交中扮演的角色、源于社会历史因素等的中西观念差异桎梏了中国文化迈向世界的步伐。
突破这一阻碍,优秀的中国文化的充分性在全球语境中不断得以释放、提升和彰显,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文化;困境;意识形态全球化的今天,不与时俱进,推出自我,就会被世界淘汰,更别说在全球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效用。
但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宰世界话语权的当今,再加上源于中西文化历史渊源和语言差异的西方大众偏好,以及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本元”— 即民族精神主体性和全球普适性相结合的自身文化身份构建问题等,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们不妨先站在他者的角度来审视他者眼中的他者和自我,以给我们今后的行动提供航向和实践指导。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各阶级斗争的历史。
”[12] 文学翻译,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亦是如此,一部斗争史,霸权与反霸权、压制与反压制、中心与边缘的斗争。
艺术虽有自身的自主性,艺术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也是通过自主性表达的,但它的现实性是通过政治、意识形态这样一个社会功能呈现出来的,所以艺术从根本上是政治的。
比如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确立,美国艺术霸权主义的形成,除了内在的西方艺术文化逻辑外,更是美国动用政治经济文化手段干预艺术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
渗透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
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
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
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
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
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
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
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3.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文化代言人
美国针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才战略:(1)在高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感激之情,吸引他们毕业后自愿到美国定居或到美国在华的外企工作。
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清华、北大和复旦等中国一流高校中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自1995年起,美国GE(通用电器)公司一直为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等四所高校提供奖学金和奖教金,迄今已有近千名师生获得此奖。
GE在中国西部地区设立的首个奖学金项目于2002年10月23日在四川大学启动。
美国MOTOROLA向中国高等教育的捐款也累计达到1100万元。
(2)利用教育优势,放宽美国的留学政策,不断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乃至中学选拔比较优秀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以高薪、优越条件等吸引其中的突出人才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
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9个百分点。
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3)培养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形成美国式的工作理念、生活习惯,成为美国价值标准的所谓的“白领文化”,并逐渐融入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文化。
美国的文化霸权已经对中国青少年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防微杜渐,提出自己的有效对策。
文化方面的最大威胁主要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上,而青少年群体是最容易认同异质文化的特殊群体,因为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全球参与意识强烈;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比较容易发生动摇。
对中国青少年而言,除了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之外,由于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在民族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缺失:
(1)他们文化分辨能力较差,接受的文化安全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够清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造成在多元文化面前缺乏判断、分析和选择的能力,从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极易改变。
(2)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些青少年过分崇尚非理性,失去了人生目标和方向,内在心灵世界没有了依托,缺乏信仰、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追求,失去了精神家园,出现了“思想真空”状态。
(3)大部分青少年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淡薄。
目前适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市场价值支配着我们的生活,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价值产生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态度
冷漠。
一份调查表显示,当问及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时,答案经常是“说不清楚”、“无所谓”。
加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对于中国青少年而言,他们将会受到更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