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联合舰队”之争

合集下载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1960年7月6日,外交部派我去驻苏使馆任首席参赞、使馆党委副书记,做刘晓大使的助手。当时正是中苏吵架的时候,我感到任务很重。为此,我立即着手了解和研究中苏关系的有关情况和我们的对策。

赴任前夕,章汉夫同志找我谈话,他要我赶快去,并说,现在使馆工作很忙,两党会谈马上就要开始,随后还要召开81国党会议。现在去同过去友好的时候不一样,要有两手准备,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尽可能保持正常。这个任务是复杂的,也是艰巨的,但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还说陈总不在北京,就不见面了。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在京的大使参赞夫妇时,对我夫妇说,你们现在去苏联,日子不好过,苏联连给我国抗美援朝的武.器都要钱。因此,你们去要有思想准备。

我们于9月8日到达使馆。当时使馆共有302人,另有苏联雇员42人。这是我国在国外最大的使馆。

一、赴任前后的中苏关系

斯大林时代中苏关系是好的,是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时需要我国支持,因此注意同我国我党搞好关系。至1958年,他渐渐站稳脚跟后,同我关系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

1958年4月18日,苏国防部长建议在中国设长波电台。7月21日苏大使又提出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我拒绝后,赫鲁晓夫大为不满。他看到对我控制不能实现,就开始向我施加压力。1959年6月20日苏军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9月9日就中印争端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9月15日赫鲁晓夫访美大吹戴维营精神,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线。赫在我国庆10周年大会上讲话,攻击我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10月2日两党会谈,他向我提出:1.释放5名美国特务。2.允许两个中国的存在。3.指责我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破坏了印度的中立。4.指责我将达赖逃印的责任推给印。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作了批驳。10月6日他回到海参崴发表讲话,说我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

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

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

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主权问题。

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苏联企图侵犯中国主权。

1958年4月和7月,苏联在没有与中国商量的前提下,直接以命令的口气强行要求在中国领土上建设所谓的“长波电台”,同时在中国组建“联合舰队”。这无疑是赫鲁晓夫对中国的一种试探,他知道中国和其他依附于苏联的小国不一样。其他国家对苏联的支配毫无反手之力,中国会有不同但不至于和苏联闹掰。他认为新生的中国还离不开苏联。但他没有想到中方态度会那么坚决,直接拒绝了苏联的无理要求。而这件事也成为中苏交恶的导火索。

1929年的中苏海军之战

1929年的中苏海军之战
南京 国民政府 。张学 良年轻气 盛 , 东北 海军 副 总司 受
回, 不但 苏联无 力
进行 反抗 , 就是 世
界 列 强 也 必 双 手
高举 , 成 中国的 赞
行 动 。” 张学 良错
令沈鸿烈( 总司令 由张学 良兼任 ) 12 年与苏联交 在 94 涉后 收 回松花 江航运权 的启 发 , 生 了收 回中东铁 路 产 主权 的想法 。东北 易 帜前后 , 南京 国 民政 府派 代表 吴
铁城 来到 东北 , 与张学 良进行 会谈 。 吴铁 城宣 称 “ 到 不 东北 , 不知 东北之 大 ; 到东北 , 不 不知 东北之 危 ”蒋 介 。 石更 是片 面夸大 苏联 在东北 的势力 , 张学 良错误 地 使 认 为苏联 在东北 的势 力对其 统治构 成威 胁 。同时 , 蒋 介石 也 担心 东 北地 方 势力 过 大 ,对 南京 国民政 府 不
利, 欲使东 北军 与苏联交 战 。 张学 良战胜 , 抢 回 中 . 免 职 , 范 其 光 代 理 局 长 , 散 苏 联 如 则 令 解
东铁路主权 ; 如张学 良战败 , 也可借苏军之手削弱奉 系 实力 , 收渔 翁之 利 , 坐 因此蒋 介 石公 开 支 持 张学 良
收 回中东铁 路 主权 。而实际 上 , 在奉 系与 苏联 的战 争
配 备 有 2门 4 5倍 口径 的 10毫 米炮 , 2 1门 12毫 米 2 陆 军榴 弹炮 , 7 2毫米 机关 枪 ; l. 4挺 . 6 有 27毫米 的船

中苏大论战中的中联部

中苏大论战中的中联部

报邓小平领导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最后 由毛泽东和中央
常委Fra Baidu bibliotek定。
对于这场 “ 防修反修”的政治热潮 ,头脑冷静的王 稼祥一直是有一些忧虑的。他感到,中国刚经历了三年 困难时期 ,在国际上又同苏联、美国和印度严重对立, 强调斗争太多,不太讲究策略,“ 失言失算” ,给人以一 种“ 四面树敌” 的感觉 , 会造成内外形势十分不利的局面。 对王稼祥讲求实际、注重调查的作风,我有亲身体
往事
M EM 0Ry
中苏大论战中的中联部
面对这场 “ 防修 反修 ”的政治热潮 ,中联部 3位部 长甘 冒风险致信 中央 ,建议对 外采取缓和的方针 。 因为事涉敏感 ,没有像往 常一样上报 “ 小平同志并中央” ,而是 以个人名义写给了周恩来等 3人
本刊 特 约撰稿 , 昊兴 唐
2 O 耋
1 9 5 9 年 4月,邓 小平 、王 稼祥 ( 左一 ) 和 杨 尚昆在 首都机场迎候外宾。 图/ 受访者提供
等不到 7 月份学期结束,就被要求立即去中联部报到。 现在想来 , 我之所以会被选中,可能因为我出生于
工人 家庭 ,中 学就 已入党 ,当时是班 上 的党 支部 书记 。
目。西柏林 是被东德 领土包 围的一块 飞地 ,由三条 “ 空 中走 廊” 同西德 保持 联 系 。上 世 纪 6 O 年代 初 ,赫 鲁 晓

国家利益是中苏分裂的根本原因

国家利益是中苏分裂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战略利益是中苏分裂的原因

一说起中苏分裂就有很多说法,主流是苏联提出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三年自然灾害逼债等苏联对不起中国,次一等的是沈之华提出的中国对不起苏联。

以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本人在青少年时支持第一种苏联对不起中国的观点,长大了读了点书就支持第二种观点,但现在经过了社会蹉跎岁月后,本人认为世界上没有黑白分明全对全错的事,因此本人现在提出一条折中的观点。

苏联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想在自己的东部边界地区建立一个安全的战略缓冲区,从日俄战争到朝鲜战争,日本人和美国人先后两度给苏联即俄国造成的战略威胁是俄国人所念念不忘,从地理角度上来说,俄国主要工业地带即乌拉尔区以西到太平洋沿岸约有八千公里,火车要走一周七天,在这八千公里范围内只有四千万俄国人,如果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俄国人在欧洲开片,那么美国肯定要支持某国在东部对俄国开刀以达到让俄国两头作战,那就是个放大版的两侧打德国模式,这就叫战略布局,必胜之路。

因此俄国要有一个应对方案,那就是让中国给自己当战略基地,俄国人为此给中国投资了一百五十六个项目,这一百五十六个项目是真金白银,为了迎合苏联对不起中国的说法,把这些项目仅说总称,让人以为就是盖个厂房运来机器就和路边小作坊一样,其实盖个厂房是小事,机器可不是随处就能买到的东西,而且还有图纸,有知识产权,还培养了数万大学生,来了上万理工类教授,光这些就是不得了的大事,现在说起中国援助非洲,每年一说多少多少钱就让人揪心,其实如果换成实物还不到一个项目,比如说建个体育馆,援助金额包括设计费这种不算实物的钱,而苏联援助中国对设计费、专利费、学费、住宿费统统是不计的,只计实物费和运输、生活费。因此,苏联给中国的援助相当于苏联当时国内一年国民生产总值,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国现在一年的GDP全部援助给非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同年9月,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在会前散发一封长达6万字的粗暴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信件,并在会上带头组织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1962年,苏联当局趁中国经济暂时困难、美蒋敌对势力不断骚扰大陆之机,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策动和胁迫6万多中国公民越境跑到苏联那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同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指责中国反对印度入侵的战争,并认为中国在加深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把印度往资本主义国家一方推。伊犁叛乱和中印边界战争使中国感到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已受到来自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这一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和行为完全没有苏联老大哥的兄弟友谊,反目成仇。1963年,中苏两党举行高级会谈。其间,苏共于7月14日公布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指名道姓地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1965年3月,苏共单方面发起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的莫斯科会议,中共等7个反对苏共路线的党拒绝参加。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邀请,没有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从此,中苏两党彻底断绝关系。正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的独立自主方针的严重对抗,导致了双方重大方针政策的分歧,这是中

毛主席怒斥赫鲁晓夫,指着他鼻子连问三声:什么叫联合舰队?

毛主席怒斥赫鲁晓夫,指着他鼻子连问三声:什么叫联合舰队?

毛主席怒斥赫鲁晓夫,指着他鼻子连问三声:什么叫联合舰

队?

1958年夏天,赫鲁晓夫匆匆飞抵北京,降落在南苑机场。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

赫鲁晓夫被直接接到颐年堂,谈判立刻开始。中国方面参加的有毛主席、邓小平、杨尚昆,苏方除赫鲁晓夫之外,还有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和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

赫鲁晓夫绕山绕水地解释,成立联合舰队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第七舰队;苏联的远程潜艇已经开始服役,需要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毛主席认真听了十几分钟,做个果断而简洁的手势:“你讲半天还没说到正题,我只问你什么叫联合舰队?

“嗯,嗯,”赫鲁晓夫有些支吾,“就是共同商量商量的意思……”赫鲁晓夫也明白中国的海军还出不了沿海。

1958年7月31日,毛泽东在机场迎接赫鲁晓夫

“请你说明什么叫联合舰队!”毛主席抓住不放。

“毛泽东同志,我们出钱给你们建这个长波电台,这个电台可以送给你们,我们只是用一下……”

“我问你什么叫联合舰队!”毛主席猛然起身,指着赫鲁晓夫的鼻子问,声色俱厉。

上水的服务员吓坏了,这是他第一次见毛主席同外国领导人发脾气,而且指着鼻子喊。

赫鲁晓夫涨红了脸,但是没有站起来,有些始料不及地望望毛主席,又望望他的国防部长和副外长。

“我们不过是同你们商量商量……”

“什么商量?我们还有没有自主权了?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海防地区都拿去?”毛主席把手大幅度一划,“你们都拿去算了!”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目瞪口呆。他没想到毛主席这么尖锐、明确,一下子就抓住了要害,但他走到这一步,就不能不为自己辩解一番。毛主席点出要

害,对他的解释说无须多说,三言两语便顶了回去。赫鲁晓夫不得不找个机会自己下台阶:“算了算了,你们不理解,我们也不提了。”毛泽东不等赫鲁晓夫说完,立刻严正指出:你们实施的这个计划,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的蓄意侵犯。所谓“联合舰队”“共建海防”纯属无稽之谈。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

作者:唐静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

内容摘要:有中苏两党定位不同,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斗争和争论不可避免;同时一些特定的事件和因素也加剧了这种分歧和不信任,最终历史的合力促使两党关系恶化,造成中苏关系破裂。

关键词:中苏同盟苏共20大领袖性格

从整个国际关系来看,当年的中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就同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相结合,是在中国国内政治生活中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导致当年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同时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关于苏共20大和斯大林问题

客观地讲,苏共20大的正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中共中央在初期认为苏共20大对于苏联党和国家摆脱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有着重大的破冰意义。其次,苏共20大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依据。当时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都以苏联模式为发展的楷模和榜样,新中国由于实行一边倒战略,不可避免的也走上了这一条道路。但是苏共20大所揭露的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种种弊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敲醒了警钟,各国开始独立思考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以及赫鲁晓夫回忆录中都表明了中国党赞赏苏共20大报告这一基本立场。可见,中国党最初对于苏共20大的报告是肯定其积极作用的。

但是,中国党对于苏联党对斯大林的突然袭击和全面否定表示了异议。首先,中国党对于苏联党批判斯大林的方式不满。对于苏共提前不同其他兄弟党特别是中国党商议,使用秘密报告这种方式批判斯大林,导致了中国党的质疑和反感。随后爆发的波匈事件更加坚定了中共党在此问题上对苏联党的不满。中国党明确指出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不仅仅是苏联一个国家的领袖,不提前同其他兄弟党商量而批判斯大林,容易导致国内外思想的混乱,事实证明中国党的考虑是正确的。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

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客观地看,这些成果不仅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人云亦云”

的倾向。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被当时双方称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及其结果略谈几点看法。一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所有研究者都赞同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既有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也有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还有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及双

方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但与此同时,所有研究者又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是最直接或最重要的原因。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所能了解到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有关苏联在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发展中表现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的观点,应当说是中方的一个传统观点。虽然该观点近年来在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占主流地位,但似乎无人否认这个事实的存在。刘克明指出,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现。他强调,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由于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人的不平等态度。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综述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综述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综述

摘要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等等。其中,许多文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苏关系破裂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很快于1950 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中苏同盟关系。两国关系本应在被当时双方称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中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中苏两国和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开始寻找导致这两个友好兄弟盟国反目成仇的原因。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全面。本文就我国学者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意识形态分歧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以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相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友好同盟互助关系。但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在围绕如何评价斯大林、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如何认识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这场争论不仅没有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好与合作关系,反而导致两国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领域,就目前研究看,关于中苏关系问题的讨论涉及到诸多方面,既有对具体事件的考察,如苏共二十大路线、联合舰队问题、第二次台海危机、苏联停止核援助、苏联对人民公社的反应、中苏边界冲突等,也有抽象角度的分析,如意识形态的对立、方针政策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乃至个人性格的差异等。展现了中苏关系错综复朵甚至有些诡异的变迁过程。对于这个复杂过程,木文从中苏各自对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和选择等角度,探讨中苏关系分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重点在于揭示国家利益对中苏关系分裂的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首先,我们阐述国家利益的界定及中苏关系变迁过程简述。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摩根索指出,国家利益是衡量国家对外政策的标准,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是逻辑上必需的利益,相对永久存在,如领土完整、政治制度延续、文化认同等等,是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二是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依据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内容的利益。这种环境主要指外部国际关系背景,特别是指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事项的重大外交关系。从现实上看,这种重大外交关系不仅影响到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对国家实现逻辑上必需的利益也会产生影响,例如邻近国家交恶,经常直观地表现为领土边界争议和边境上的冲突,甚至演变为局部重大武装冲突和战争。

回顾中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过程,简单归纳如下:第一, 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国家利益的一致构成了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结盟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选择发展模式这一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具有关键作用。但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第二,20世纪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时期。分歧的焦点,一般观点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苏

中国当年为何拒绝与苏联共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就算断交也不行

中国当年为何拒绝与苏联共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就算断交也不行

中国当年为何拒绝与苏联共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就算断交

也不行

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我国人民在担忧中国和美国之间可能会爆发战争的同时,也对频频在国际上为中国发声的俄罗斯感到很欣慰,大体上来看,俄罗斯目前是和中国站在一起的。而提到俄罗斯,就不可避免的会提及苏联,毕竟俄罗斯是苏联最大的继承者,且将很多苏联时期的传统如红场阅兵等都延续了下来。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然而,中苏两国关系在历史上的发展却是很曲折的,从社会主义兄弟演变到后来的针锋相对,究其根本,除了某些意识上的分歧,长波电台事件和联合舰队事件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和苏联演变成敌对关系明显是弊大于利的,那么为何那时的中国宁肯和苏联断交,也不愿答应苏联共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呢?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这里首先简要介绍一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当时正值美苏冷战期间,苏联为了更好的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势力,便盯上了海岸线绵长辽阔的中国。1958年,苏联方面致电彭德怀,希望两国能在中国共同建设长波发射电台和远程接收中心各一座,两国共同出资共同使用。随后又提出,希望两国共同打造一支潜艇舰队,后又改口称希望能在中国有一个潜水艇基地,以便苏联海军维护停歇等。我们国家断然拒绝,和赫鲁晓夫的谈判就这样不愉快的结束了。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其实中国拒绝是有原因的,中国才刚刚结束了被西方国家殖民瓜分的历史,在主权问题上不可能有任何退让。苏联提出的这两个要求,不就是在变相的搞租借吗?苏联的行为显然触及到了中国当时最敏感的主权问题。此外,若是将来中苏两国关系破裂,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不就成了苏联对付中国的有力武器?不论是考虑到历史原因还是将来的发展,中国拒绝苏联都是理所当然的。

中苏

中苏

论中苏珍宝岛冲突

1969年3月,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位于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中苏边界冲突,并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作为中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珍宝岛冲突使新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彻底决裂,直接走上了敌对和对抗,但同时也为日后中国和西方关系的缓和与改善埋下了伏笔。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苏联在经济,国防,政治等各方面给予了中国巨大的、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使我们的国家建设迅速走上了正轨。另外,新中国“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也决定了中苏两国在50年代前期亲密无间的蜜月关系。

1954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权利斗争趋于白热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及其制定的政策,并且随着苏联国力的日益增强,对待社会主义盟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对华援助非常感激,因此并不赞同将斯大林的是非功过一棍子打死,而且苏共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共产国际中的做法也遭到了中国的抵制,这些都与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产生了矛盾。赫鲁晓夫提出的中苏“联合舰队”,限制中国发展自己的核自卫力量等做法也表明了此时的苏共已经不再以无私的方式帮助中国,而是更多的从本国利益出发,企图将中国绑在其冷战的战车上。

1956年,匈牙利事件爆发,苏共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到了极度膨胀的状态,对阵营内国家都不惜大打出手。随后发生了持续10余年的中苏论战,双方都想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批驳对方的思想。虽然在赫鲁晓夫时代,双方关系已经有所恶化,但并没有达到分裂的境地,中苏关系的裂痕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然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中苏的分歧真正开始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恶化为国家间的敌对状态。中国一方面要摆脱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中国的控制,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面临西方国家联合的包围和封锁,处境非常艰难。

中俄重大历史事件

中俄重大历史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 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
• 1949年10月2日晚9时45 分,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 罗米柯受苏联政府的委托 致电周恩来外长:苏联政 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 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并互派大使。 • 此前,葛罗米柯代表苏联 政府发表声明,断绝与广 州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

ຫໍສະໝຸດ Baidu
• •
戈尔巴乔夫上台,中苏关系开始 缓和
苏联解体
中 俄 关 系 不 断 增 进
现今的中俄 、
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
• 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红军的一次尝试杨奎松中国革命究竟在多大程度 上得益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这或许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问题。但共产国际和苏联究竟给了中国革命,特别是给了中国共产党 人哪些具体的帮助,这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从已经发现的 各种文献记载看,过去流传的关于遵义会议以后,特别是抗战以后, 苏联和共产国际已经不再信任中共,不再援助户共的说法,是过于简 单化了。事实上,自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决定撤出江西中央苏区 之日起,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军事及情报机关内部,就迅速开始提出和 酝酿着一个用于直接援助中国红军的跨国界的重大行动计划了。这个 计划最后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完全成功,但它的存在及其实施经 过,足以说明,苏联和共产国际至少这时并没有放弃大力援助中国革 命的想法。一、从中亚细亚直接援助中共的设想当毛泽东最初领导一 支工农武装在中国南方江西的井岗山地区建立起一块革命根据地的时 候,莫斯科的领导人曾经迅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但依照苏联革命先 有政权后有红军的经验,作为当时共产国际最高领导人的布哈林,开 始时对于中国红军能否在落后的乡村支撑到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 胜利,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中苏关系破裂的三大原因
• 一是 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 • 二是 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 三是 领导人的因素
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
• • • • “长波电台”事件 “联合舰队”事件 第二次“台海危机” 中印战争
“长波电台”事件
• 1958年,苏联希望双方合作在中国南方花4年时间建设一 座大功率长波电台来指挥远洋活动的潜艇,并提议该电台 的建设费用由苏中两国分担,苏方出大部分,中方出小部 分,电台建成后归两国共同所有,共同使用。对此建议, 中方首先考虑的不是经费,而是国家的主权问题。毛泽东 与中国领导人当时认为,在中国领土上建设长波电台,只 能归中国所有,否则就会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因此,中 方答复说,电台可以建,钱由中国出,苏联给予技术帮助, 电台建成后归中国所有,但苏联可以使用。苏方却坚持电 台建成后归两国共有。双方为此磋商了好几个月,不仅未 能就此达成协议,而且双方都因此而感到不满。
结语
• 国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中苏同盟的破裂 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分歧、领导者的 性格不无关系,另外这三者相互交错,贯 穿中苏由同盟到破裂始终。在国际社会, 虽说是孤立不能存在,但结盟弊病也良多, 一战、二战的爆发都与结盟有关。所以我 们要从中苏关系中吸取教训,国与国的交 往始终与利益相关,我们既要与他国合作, 更要独立自主地发展,屹立与世界民族之 林。
• 三、在对外关系上的分歧 上

中苏“联合舰队”之争

中苏“联合舰队”之争

中苏“联合舰队”之争

中苏“联合舰队”之争1958年7月29日,阎明复从居仁堂那边给我打来一个电话。他是中办翻译组长。我(李越然--编者注)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地点在中南海丙区,就是紫光阁那边。

“李兄,有要紧事情。”我比明复年龄大些,他称我李兄,“你赶紧过来。”

“什么事?”我问。

我赶到居仁堂,明复同志向我介绍情况:苏联方面通过驻华大使尤金求见毛泽东,表达了苏联领导的一个意见:希望与中国搞个联合舰队。尤金第一次来谈,毛泽东便严肃地问他:“你们是什么意见?为什么要这么个搞法?”尤金解释不清,毛泽东有些恼火,谈话的情绪是激烈的。

尤金把毛泽东的反应即刻报告了莫斯科。接到尤金的报告后,赫鲁晓夫决定自己来北京。

走得如此匆匆,直至到莫斯科机场前,才通知中国大使去送行。

阎明复告诉我说:“尤金两次来,都没有讲清楚,主席很火。赫鲁晓夫马上就要到,杨主任让你参加翻译工作,所以找你来。”

我们一道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办公室。杨

主任把主席和尤金的谈话过程又介绍一遍。

听了情况介绍,我预感到将有一场大的争论。

隔一天,7月31日,赫鲁晓夫便来了。我随毛泽东到南苑机场,参加迎接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

赫鲁晓夫乘坐的“图104”客机缓缓落下,我方领导人迎上去。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毛泽东只是同赫鲁晓夫握手致意,互相寒暄着走进会客室。

在会客室稍坐片刻,毛泽东介绍了一下国内情况。

没多谈,宾主便乘车从南苑直驶入中南海。

毛泽东陪赫鲁晓夫走进颐年堂,邓小平和杨尚昆参加会谈,刘少奇和周恩来没参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苏“联合舰队”之争

中苏“联合舰队”之争1958年7月29日,阎明复从居仁堂那边给我打来一个电话。他是中办翻译组长。我(李越然--编者注)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地点在中南海丙区,就是紫光阁那边。

“李兄,有要紧事情。”我比明复年龄大些,他称我李兄,“你赶紧过来。”

“什么事?”我问。

我赶到居仁堂,明复同志向我介绍情况:苏联方面通过驻华大使尤金求见毛泽东,表达了苏联领导的一个意见:希望与中国搞个联合舰队。尤金第一次来谈,毛泽东便严肃地问他:“你们是什么意见?为什么要这么个搞法?”尤金解释不清,毛泽东有些恼火,谈话的情绪是激烈的。

尤金把毛泽东的反应即刻报告了莫斯科。接到尤金的报告后,赫鲁晓夫决定自己来北京。

走得如此匆匆,直至到莫斯科机场前,才通知中国大使去送行。

阎明复告诉我说:“尤金两次来,都没有讲清楚,主席很火。赫鲁晓夫马上就要到,杨主任让你参加翻译工作,所以找你来。”

我们一道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办公室。杨

主任把主席和尤金的谈话过程又介绍一遍。

听了情况介绍,我预感到将有一场大的争论。

隔一天,7月31日,赫鲁晓夫便来了。我随毛泽东到南苑机场,参加迎接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

赫鲁晓夫乘坐的“图104”客机缓缓落下,我方领导人迎上去。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毛泽东只是同赫鲁晓夫握手致意,互相寒暄着走进会客室。

在会客室稍坐片刻,毛泽东介绍了一下国内情况。

没多谈,宾主便乘车从南苑直驶入中南海。

毛泽东陪赫鲁晓夫走进颐年堂,邓小平和杨尚昆参加会谈,刘少奇和周恩来没参加。

回忆这次会谈,大致的内容如下:

“尤金没讲清楚。”赫鲁晓夫首先埋怨尤金,说他可能没有听明白苏联领导的意见。然后说明自己的想法。意思是:根据一项协定,苏联的飞机可以在中国的机场停留加油。现在苏联的远程潜艇开始服役了,而且苏联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而他们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此前中国已经提出要求,请苏联把潜艇的设计图纸交给中国,并教会中国同志建造潜艇的技术。现在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美国第七舰队活动猖狂,苏联舰队进入太平洋活动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第七舰队。远程潜艇服役后,

需要在中国建设一个长波电台云云。赫鲁晓夫打着手势讲了有十几分钟,加上我们翻译,就讲了有半个多钟点。毛泽东神色肃穆地静听。赫鲁晓夫以为毛泽东听得仔细,越讲情绪越高,有些得意。

突然,毛泽东抬手做个果断而简洁的打住的手势,只说了一句话:“你讲了很多时间,还没说到正题。”

赫鲁晓夫一怔,随即显出尴尬:“是呀是呀,你别忙,我还要继续讲,继续讲下去……”他强做笑脸,有些不自然。“尤金告诉我了,您很火,尤金没讲清楚。我们只是个想法,想跟你们商量……”

“请你说明什么叫共同舰队。”毛泽东抓住要害不放。

“毛泽东同志,我们出钱给你们建立这个电台。这个电台属于谁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不过是用它同我们的潜水艇保持无线电联络。我们甚至愿意把这个电台送给你们,但是希望这个电台能尽快地建起来。我们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我们的主要基地……”

“什么叫共同商量,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毛泽东愤怒之中不乏自信的嘲意:“你们都拿去算了!”

陪同赫鲁晓夫参加会谈的苏联副外长费德林用俄语从旁提醒赫鲁晓夫:“毛泽东可真动火了!”

赫鲁晓夫耸耸他的双肩,一双细小而敏锐的眼睛眨两

下,锋芒稍纵即逝,摊开两只胖而小的手,带着鼻音嘟嚷着:“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不要误解。我们在家里已经商量过了,现在是和我们的中国同志商量,就是要共同加强防御力量……”

“你这个意思不对。”毛泽东重新坐下,他至今还没有附和过赫鲁晓夫一句。去年的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还注意选择一些有共同点的问题谈谈。这次不然,抓住要害不放:“你明明是搞联合舰队!”

赫鲁晓夫皱起眉头,提高一些音调:“我们只不过是来跟你们一块商量商量,没想到引起你们这么大误解。”说着,赫鲁晓夫愤怒地连连摇头:“这就不好商量不好办了。”

赫鲁晓夫曾多次责怪埋怨尤金不会办事,现在这样收场他大约也感到不好下台,想了想,又建议:“毛泽东同志,我们能不能达成某种协议,让我们潜水艇在你们的国家有个基地,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留,等等?”

“不行!”毛泽东断然拒绝,把手从里向外拂开:“我不想再听到这种事!”

“毛泽东同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在互相合作和供应方面没有什么麻烦,可是我们这里竟连这样的一件事情都达不成协议!”赫鲁晓夫微露愤懑,他在不高兴或愤怒时,眼睛便眯细成一条线,目光像被聚光之后凝成犀利的一束。

毛泽东反而坦然了,甚至轻悠悠地吸起了香烟。大概他的目的达到了:弄清苏联人的真实想法,并且抓住时机把态度明确告诉他们,涉及主权的大事,是不行的!

赫鲁晓夫已经不再眯眼,表情恢复了平和。毕竟是位大国领导人,他的意志也足够坚强,他忽然一笑,“为了合情理,假如你愿意的话,毛泽东同志,你们的潜艇也可以使用我们的摩尔曼斯克作基地。”

“不要!”毛泽东吮吮下唇,淡淡一笑,换了一种慢条斯理的声音说:“我们不想去你们的摩尔曼斯克,不想在那里搞什么名堂,也不希望你们来我们这儿搞什么名堂。”经过这场激烈的争论,结果赫鲁晓夫表示:“你们不理解,我们也不提了。”

“不同意就不同意吧。”赫鲁晓夫不再抱任何希望,但心里又憋得发胀,兀自用抱怨的口气嘟哝着;“为什么要这样误解我们?毛泽东同志,你们是知道的,我们苏联是对你们中国做出了许多援助的。1954年我到这里来,我们把旅顺港归还中国,放弃了在新疆成立的联合股份公司中的股份,这比你和斯大林所签协定规定的日期提前了25年,而且我们还增加了对你们的经济援助……”

“这是另一个问题。”毛泽东口气也变得缓和了:“我们感谢你们的援助,但这是另一个问题。”

在颐年堂的这次会谈是一下飞机就开始的,可见毛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