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及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评估和护理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的标准和步骤。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体温测量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肛门、耳朵或额头等部位进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清洁。
2. 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范围因年龄、性别和测量部位而异。
一般成人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5°C至37.5°C。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正常体温范围可能稍有不同。
3. 异常体温的判断异常体温的判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测量结果以及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0.5°C以上可被视为异常。
4. 异常体温的分类异常体温可分为以下几类:- 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常伴有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 低体温: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寒战、血压下降等症状。
- 高热:体温超过39°C,可能导致中暑、抽搐等严重后果。
- 间歇热:体温在正常范围和发热范围之间波动,可能是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表现。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患者的护理- 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提供适当的环境温度和通风。
-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 给予适当的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
- 提供舒适的床上用品,保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质量。
2. 低体温患者的护理- 提供温暖的环境,使用电热毯或暖气设备。
- 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身体能量供应。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 注意保暖措施,如给患者穿暖衣物、使用保温毯等。
3. 高热患者的护理- 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给患者冷敷、使用降温药物等。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 观察患者的神志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 给予充足的水分和营养,防止脱水和体力消耗。
7章 生命体征的护理

第七章生命体征的护理一、双核要求二、练习题集(一)选择题型题】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A1答案。
1.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化,错误..的选项是A.清晨2~6时体温最低B.下午2~8时体温最高C.昼夜体温变化范围不超过0.5℃D.儿童较成人体温低E.与机体代谢的相应周期变化有关2.发热中,体温上升期不可能...出现的表现是A.皮肤苍白B.冷汗C.畏寒D.体温上升E.体内产热大于散热3.退热期大量出汗最易出现A.体温过低B.循环衰竭C.皮肤潮湿D.呼吸加快E.畏寒4.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不妥..A.密切观察病情变化B.每天测体温6次C.冰袋冷敷足部D.口腔护理每天2~3次E.鼓励多饮水5.观察热型主要的临床意义在于A.有利于护理B.有利于治疗C.观察有无合并症D.协助诊断和治疗E.判断病情的转归6.对高热病人的观察, 下面错误..的选项是A.每日测体温4次B.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C.面色有无改变D.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E.物理降温后的效果7.消毒体温计的过氧乙酸溶液应A.每日更换B.每周更换C.隔周更换D.每周更换2次E.每月更换1次8.检查体温计准确性时的水温应是B.32℃C.33℃D.37℃E.40℃9.测量直肠温时,体温计一般需要插入的深度是A.1~2cmB.2~3cmC.3~4cmD.4~5cmE.5~6cm10.若病人咬破体温计时,须立即给予A.糖水B.淀粉糊C.生理盐水D.蛋清液E.清除口腔内的玻璃碎屑11.脉搏测量,错误..的选项是A.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端诊脉B.病人剧烈活动应休息20min后测量C.异常脉搏需要测量1minD.脉搏短绌病人先测量心率,后测量脉搏E.偏瘫病人选择健侧肢体测量12.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部位是为了A.保持病人体位不变B.转移病人注意力C.易于记时D.对照呼吸与脉搏的频率E.观察病人面色13.呼吸减慢常见于B.甲状腺机能亢进C.颅内疾病D.贫血E.肺部感染14.属于节律异常的脉搏是A.速脉B.绌脉C.丝脉D.缓脉E.洪脉15.下列哪种病人需要2名护士同时分别测量心率和脉搏A.心动过缓B.心动过速C.窦性心律不齐D.甲亢E.心房纤颤16.测量脉搏时,错误..的方法是A.诊脉前应使病员安静B.病人手臂应放在舒适的位置C.将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在桡动脉表面D.计数15s,将测得脉率乘4E.有脉搏短绌时应2人同时测量心率与脉率17.下面对血压生理性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小儿血压比成人低B.中年以前女子血压比男子低C.清晨高于傍晚D.右上肢高于左上肢E.下肢高于上肢18.密切观察血压要求做到“四定”, 下例应除外..的内容是A.部位B.体位C.时间D.血压计E.专人测量型题】每一道考题是以一个小病例出现的,其下面都有A、B、C、D、E五个【A2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深度异常
深度呼吸(库氏呼吸):深长而规律的呼吸
-尿毒症
-糖尿病
浮浅性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
-濒死病人
音响异常
蝉鸣样呼吸: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音响,
血压过低的病人,予以平卧位,并紧急处理
健康教育
血压计种类
汞柱式血压计
表式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
测量血压的方法
用物准备 病人准备
体位舒适 情绪稳定
−
−
血压的测量
示教测量血压的方法:
注意事项
观察病人血压要四定:
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偏瘫、手术者,选择健侧肢体
排除外因:
正常脉搏测30秒
脉搏短绌测1分钟 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
注意事项
不可用拇指诊脉 为偏瘫病人诊脉,应选择肢体健侧 如脉搏细弱而触摸不清,可用听诊器
测心率1min
第三节 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正常血压及生理性变化
正常血压: 收缩压90~139mmHg
舒张压60~89mmHg
脉压差30~40mmHg
注意事项
洗澡、腋部做冷热敷,间隔30’再测
直肠肛门疾患、手术、腹泻、心肌梗塞病人不宜测肛温
坐浴,灌肠后间隔30min 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时,应做监测 甩体温计用腕部力量,不能触及他物,以防撞碎
第二节
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正常脉搏
脉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频率
简单掌握病人体征观察

简单掌握病人体征观察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观察病人的体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病人的体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判断是否存在任何异常以及监测病情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您掌握病人体征的观察。
1. 温度观察病人的体温是了解其身体是否存在发热的重要指标。
可以使用体温计来测量病人的体温,通常是通过口腔、腋窝或直肠进行测量。
正常体温在36.5°C至37.5°C之间。
如果发现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 心率观察通过观察病人的心率,可以了解其心血管系统的状况。
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或使用心率监测设备来测量心率。
成人的正常心率范围在60次/分钟至100次/分钟之间。
如果心率过高或过低,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3. 呼吸观察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呼吸道和肺部的功能。
可以观察病人的胸部起伏或听取其呼吸声音来判断呼吸情况。
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至20次。
如果呼吸频率异常,呼吸困难或呼吸声异常,应向医生报告。
4. 血压观察血压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人的循环系统状况。
可以使用血压计来测量病人的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正常成人的血压范围为收缩压在90 mmHg至120 mmHg之间,舒张压在60 mmHg至80 mmHg之间。
如果血压异常高或异常低,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5. 意识状态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神经系统的状况。
可以观察病人的反应和交流能力来判断其意识状态。
正常情况下,病人应该清晰、能够正常交流和理解。
如果意识状态异常,如昏迷、困惑或语言不清,应立即通知医生。
这些是简单掌握病人体征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和意识状态,我们可以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向医生汇报。
这样可以帮助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
在进行体征观察时,务必确保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设备,并记录观察结果以便后续参考。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5℃。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身体浮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定期测量体温: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可以选择口腔、腋下、耳温、直肠或者额温等测量部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
2. 记录体温数据:测量完体温后,将测得的数值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体温数值。
记录体温数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分析体温变化:根据患者的体温数据,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者降低,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1. 降温护理:当患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护理:- 赋予患者解热药物:根据医嘱,赋予患者适当的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给药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给药时间,避免过量或者过频使用。
- 体温调节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通风良好。
可以使用冷敷或者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或者腿部,匡助降低体温。
- 注意水分摄入:赋予患者足够的水分,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可以赋予患者冷开水、温开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体。
2. 升温护理:当患者体温降低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升温护理:- 提供温暖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暖。
可以使用电热毯、暖风机等设备提供额外的温暖。
- 赋予热饮食物:赋予患者温热的饮食,如热粥、热汤等,增加体内热量的摄入。
- 注意保暖:给患者穿上保暖的衣物,特别是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的部位,避免热量散失。
3.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数据,观察体温是否恢复到正常范围。
如果体温仍然异常,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
体温护理措施

体温护理措施体温是人体的重要生理指标,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护理中,体温的监测与护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温护理措施,包括维持正常体温、监测体温变化、评估发热程度、增加摄入水分、保持舒适体位、调节室温、保持清洁卫生、观察病情变化、报告医生处理和提供心理支持等方面。
一、维持正常体温正常的体温范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前提。
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给患者提供适宜的室温和湿度,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
二、监测体温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包括温度计的使用和观察。
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评估发热程度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和护理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发热程度,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
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四、增加摄入水分发热会导致人体水分蒸发加速,容易造成脱水。
因此,应增加患者的饮水量,以补充体内水分。
同时,应注意患者的饮食搭配,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五、保持舒适体位患者应保持舒适的体位,有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翻身和拍背等护理措施,以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调节室温室温的调节对于患者的体温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季节变化,调节室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同时,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1、了解体温的产生及生理调节 2、掌握体温的正常值 3、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 4、熟悉常见热型 5、熟悉体温异常患者的护理措施 6、掌握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法 7、掌握体温的测量及记录
1
生命体征
●定义: 是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总称。 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应, 是衡量机体身心情况的可靠指标。
• 2、发热临床分级:(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二、体温评估- 1 ℉) 37.3 ~38.0℃ (99.1~100.4
38.1~39.0℃ 39.1~41.0℃ 41.0℃以上 (100.6~102.2℉) (102.4~105.8℉) (105.8℉以上)
T持续 > 41 ℃——永久性的脑损伤 T持续 > 42 ℃——休克 T> 43 ℃——很少存活
3 7
11 15 19 23 3
7
11 15
60/36℃
40/35℃
不 升
20/34℃
120/39℃
v
○
100/38℃
80/37℃
60/36℃
1、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立即 A.清除口腔内玻璃碎屑 B.口服蛋清水或牛奶 C.请医生处理 D.食含纤维丰富的食物 E.立即饮水 (A)
4、常见热型
间歇热
特点: 体温骤然升高至
39℃以上,持续数 小时或更长,然后 下降至正常或正常 以下,经过一个间 歇,又反复发作, 即高热期和无热期 交替出现
常见病: 见于疟疾
不规则热
特点: 发热无一定规 则,且持续时间 不定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由于疾病、环境因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评估异常体温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肛门、额头或耳朵等部位进行测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口腔测温、腋下测温和耳温计测温。
在选择测温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判断。
2. 异常体温的判定标准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温测量部位,可以将体温分为正常体温、低热、中度发热和高热。
常用的判定标准如下:- 正常体温:口腔测量在36.5℃-37.5℃之间,腋下测量在36.0℃-37.0℃之间。
- 低热:口腔测量在37.6℃-38.0℃之间,腋下测量在37.1℃-37.5℃之间。
- 中度发热:口腔测量在38.1℃-39.0℃之间,腋下测量在37.6℃-38.5℃之间。
- 高热:口腔测量超过39.1℃,腋下测量超过38.6℃。
3. 异常体温的评估要点评估异常体温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体温的测量时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确定体温的测量时间和频率。
对于重症患者或需要密切监测的患者,体温可以每4小时测量一次。
- 体温的趋势变化:观察患者体温的趋势变化,判断体温是否逐渐上升或下降。
这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 伴随症状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腹痛等,这有助于确定体温异常的原因。
- 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心率、血压等一般情况,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低热的护理对于低热患者,护理措施包括:- 提供充足的水分:饮水可以帮助降低体温,预防脱水。
- 保持室温适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度穿着或覆盖被子,以促进散热。
- 适当休息:鼓励患者适当休息,减少身体活动,以避免加重症状。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身体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的信号,需要及时评估和护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主观评估主观评估是通过与患者交流和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等方式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异常体温。
护理人员应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冷,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色潮红、出汗、颤抖等症状。
2. 客观评估客观评估是通过测量患者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体温。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有口腔测温、腋下测温、耳道测温和肛温测温。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3. 体温记录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体温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测量数值等信息。
体温记录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确定,一般情况下每4小时测量一次。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护理如果患者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出现发热症状,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给予患者充足的水分,保持水平衡。
- 维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温适宜。
- 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应遵循医嘱使用。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 降温护理如果患者体温过高且持续升高,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给予患者冷敷,可使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和腿肚子等部位。
- 给予患者冷饮,如冰水或冰淇淋,但应遵循医嘱使用。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 保暖护理如果患者体温过低,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给予患者保暖物品,如毛毯、暖宝宝等。
- 调整室温,保持室内温暖舒适。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饮食均衡,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3.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4.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温度环境下。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测量用物准备
1.测量用物: 体温计、 1.测量用物: 体温计、 测量用物 有秒针) 表(有秒针) 2.记录用物:记录本、 2.记录用物:记录本、 记录用物 笔 3.其他:若测肛温, 3.其他:若测肛温, 其他 滑油、棉签、 另备润 滑油、棉签、 卫生纸
发热型态* 发热型态*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4.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fever) 稽留热(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temperature
几个问题
1、在生理情况下,体热的产生与散 在生理情况下, 失如何保持动态平衡? 失如何保持动态平衡? 2、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情况下为异常体温?如何判 什么情况下为异常体温? 断?
影响体温的因素: 影响体温的因素: 时间、 时间、年龄 性别、饮食 性别、 运动、 运动、情绪
二、异常体温--体温过高 异常体温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 性体温升高 。 >37℃ 口温>37.5 >37.5℃ 判断标准: 腋温>37 判断标准: 腋温>37℃,口温>37.5℃或一 昼夜体温波动在1℃ 1℃以上 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 。 原因:感染性发热、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预防与控制效果评估
监测数据统计
防控措施评估
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了解疫情发展趋势 和防控效果。
对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 训,不断完善防控策略。
社会效益评估
健康效益评估
评估防控措施对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等方 面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防控措施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为 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
04
异常体温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热患者的护理
01
02
03
高热定义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上限, 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观察要点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面 色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
护理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 充足的水分和易消化的食 物,遵医嘱使用退烧药, 监测体温变化。
案例二:低温患者的护理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下限, 常见于休克、严重营养不 良等情况。
低热等。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异常体 温观察和护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 要性和效果,以便学习者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展望
技术发展
介绍当前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 智能体温计、远程监测技术等,以及这些技术对异常体温 观察和护理的影响和推动。
未来挑战
分析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领域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如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对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的需 求和挑战。
。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体内水 分,预防脱水。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记 录体温及其他相关症状。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护理效果评估
体温变化
观察患者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以及恢复时间。
动态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异常的判断和处理

动态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异常的判断和处理在医学领域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是识别疾病发展和指导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要通过动态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指标,如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来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发现任何异常情况。
本文将介绍如何准确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异常,并针对不同的异常情况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
一、体温异常的判断和处理1. 正常体温范围:成年人正常体温范围为36.5℃至37.5℃。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体温都被认为是异常情况。
2. 发热的判断:当体温超过37.5℃时,病人被认为有发热现象。
发热可能是身体在应对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时的正常反应。
3. 处理方法:a.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其他体征,进一步判断病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b. 给予病人适当的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c. 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定期记录,并观察发热是否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二、心率异常的判断和处理1. 正常心率范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围为60至100次/分钟,心率低于60次/分钟被认为是心率过缓,心率高于100次/分钟被认为是心率过速。
2. 心率过缓的判断:a. 恶心、头晕或疲乏感可能是心率过缓的症状。
b. 使用心电图进行进一步评估,确认是否存在心律不齐等问题。
3. 心率过缓的处理方法:a. 如果病人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观察是否伴有其他心脏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并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b. 如果病人出现心率过缓相关症状,可能需要给予相关的治疗,如置入心脏起搏器。
4. 心率过速的判断:a. 心悸、气促或胸闷等不适感可能是心率过速的症状。
b. 同样使用心电图等方法进行进一步评估。
5. 心率过速的处理方法:a. 首先要评估病人的病情和严重程度,确定是否需要紧急处理。
b. 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药物控制心律失常、心脏消融手术等。
三、血压异常的判断和处理1. 正常血压范围: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一般为90/60 mmHg至140/90 mmHg。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 体温的观察方法 • 异常体温的护理 • 体温观察的注意事项
目录
01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对病情的判断
01
体温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初 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 况。
02
高烧或持续低热可能是某些疾病 的征兆,如感冒、肺炎等,观察 体温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 潜在疾病。
04
异常体温的护理
高热护理
总结词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需要采取紧急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高热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解开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等,以降低体温。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舒适。如果高热 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低热护理
总结词
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之间,一般不需要特殊护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腋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腋下温 度。测量前应保持腋窝干燥,避免穿着过厚或手臂活动等 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 紧贴皮肤,用毛巾等物品固定体温计,测量时间为5-10分 钟。腋测法的优点是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但需注意保持腋 窝干燥,避免汗液影响测量结果。
对护理效果的评估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评估护理 措施的效果,如物理降温、药物治疗 等是否有效。
如果护理措施得当,体温应逐渐恢复 正常;如果体温持续异常或反复波动 ,可能提示护理措施需要调整或存在 其他问题。
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观察体温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VS
详细描述
口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测量 口腔温度。测量前应保持口腔干燥,避免 进食、饮水或吸烟等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 。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闭 嘴用鼻呼吸,测量时间为3-5分钟。口测 法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但需 注意避免咬破体温计。
护理工作中的体温监测及处理

护理工作中的体温监测及处理护理工作中,体温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患者的体温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及时监测和处理体温异常可以有效预防并处理一些疾病。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护理工作中的体温监测及处理。
1. 体温监测的方式体温监测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口腔、腋下、耳温、直肠等。
不同的患者适合不同的监测方式,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2. 体温监测的时间体温监测的时间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患者的体温应该在早晨、午后和晚上各监测一次。
特殊病人,如感冒发烧病人,则需要更加频繁的监测体温。
3. 体温异常的处理当发现患者体温异常时,护士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如体温过高,可以给患者用退烧药或进行物理降温;体温过低,则需要给予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毯等。
4. 体温监测的准确性体温监测的准确性也很重要。
在监测体温时,护士需要注意测量的环境是否适宜,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还要注意测量体温仪器的准确性,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5. 体温异常的预防除了及时处理体温异常外,护士还需要做好体温异常的预防工作。
保持患者的室温适宜,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和作息时间,都是预防体温异常的重要措施。
6. 体温监测的重要性体温监测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及时监测体温,护士可以早期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7. 体温异常的危害体温异常对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体温过高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中暑、休克甚至死亡;而体温过低则容易导致冻伤、低血压等症状。
8. 体温监测的经验护士在进行体温监测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来进行。
熟练的体温监测技巧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体温异常。
9.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体温监测时,护士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如在测量前要保证患者休息好,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在测量时要确保体温计的准确性;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及时准确。
10. 护理工作中的体温监测技巧护士在进行体温监测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案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教案标题: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异常体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3. 学生能够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正常体温范围,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温范围。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观察和记录体温对于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教学主体:3. 解释异常体温的原因,如感染、炎症、代谢问题等。
4. 介绍不同测量体温的方法,如口腔、腋下、肛门等,并讲解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5. 演示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并强调卫生措施的重要性。
6. 讲解如何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包括测量时间、体温数值、测量部位等,并提供示例。
实践操作:7. 分组进行体温测量实践操作,学生互相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
8.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讨论与总结:9. 引导学生讨论异常体温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根据体温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0. 总结教学内容,强调观察和记录异常体温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护理措施。
作业: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家庭成员或亲友的体温变化,并根据变化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
教学辅助:-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体温计- 教学板书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测量方法的正确与否、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的准确性等。
-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观察和记录异常体温以及护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拓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疾病或病症引起的异常体温变化,并探索相应的护理方法。
- 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体温异常症状,如发热、低体温等,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案撰写时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年龄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异常体温的护理

3.间歇热常见于 A.流行性感冒 B.伤寒
C.败血症
D.肿瘤
E.疟疾
能力测试
X1型题:
马某,高热、昏迷,护士为其测量腋下温 度,检视读数为35 ℃以下,估计体温不升 的原因可能是
A.病情危重
B.测量时上肢未夹紧体温计 C.腋部汗液未擦干 D.体温表故障 E.测量时间少于10min
课后预习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 作用部位 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 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 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 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 要素三: 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 作用结果 超过正常值的 0.5℃或一 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 昼夜波动在1℃以上。 高
能力测试
A1型题:
1.以口腔温度为划分标准划分低热范围是 A.36.0 ℃ B.36.8-37.3 ℃
C.37.5-37.9℃
D.38.0-38.5 ℃
E.38.5-39.0 ℃
能力测试
A1型题
2.适宜测量口腔温度的病人是 A.昏迷 B.婴幼儿腹泻
C.支气管哮喘发作
D.痔疮术后
E.精神病
能力测试
3.影响因素
昼夜 年龄 性别 运动 用药 其他
一般波动范围不
超过0.5-1.0℃
学习目标
掌握发热的临床分级
理解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 (一)体温过高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异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 常 1. 定义 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超过正 体 要素一:病因 常值的0.5℃或一昼夜波动在 1 发热,由于各种原因 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 温 ℃以上。 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要素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因素
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 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 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 期有关, 女性的体内脂肪较男性为高 这也应该是一个原因。
年龄因素
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 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 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 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 动。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 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 低。
昼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 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 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 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 形成的。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周 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 体温下降的情况。
情绪与运动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 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 使体温产生波动。
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 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 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 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
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
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 一个温度范围。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 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 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称表层温度。临 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一般以 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 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正常值:口腔舌下温 度为37℃(范围36.3-37.2℃),直肠温度 37.5℃(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 下温度为36.5℃(范围36.0℃-37.0℃)。
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在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 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2℃),而不因外界 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 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7.3_38℃是低热,39.1_41℃是高热。[1]
测量体温 听语音
人体正常体温的测量方法是在早晨 8点左右、午后3点左右、晚上8点左右 各测一次体温,连续测量几天,取其 最稳定的值即为正常体温。
体温测量计
测体温时,应先将体温表的水银 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签蘸酒精擦 拭消毒。多数是把体温表挟在腋下试 温,年龄小或昏迷的小儿可采用肛门 测温。
谢谢大家!
正常体温的标准是根据多数人的数值, 并非为个体的绝对数值。
中文名 正常体温 特点 是一个温度范围 口腔舌下 范围36.3-37.2℃ 直肠 37.5℃ 腋下 36.5(范围36.0℃37℃) 数据标准 听语音 正常体温的标准是根据多数人的数值, 并非为个体的绝对数值。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示意图
每日早晚、人体各个部位及男女之间的体
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
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 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0.5℃, 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2℃~0.6℃。 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 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0.8℃。 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5℃左右。
正常体温及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 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三大营 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释放能量,其中50%左 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以热能的 形式不断散发于体外;另有45%的能量转移 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供机体利用。机体利用的最终结果仍需转化 为热能散出体外。这就是产生体温的由来。
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
儿童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 儿童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 儿童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 通过测量后,儿童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不超
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
影响因素 听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