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发展
舌尖上的中国之山西面食文化
pin pai jiang tang pin pai yan jiu舌尖上的中国之山西面食文化文/咩宝说文化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有关“吃”的文化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入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
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
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
山西面食以制作方法分为蒸制面食: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
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
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烧卖等。
煮制面食:山西的煮制食品极为丰富,因其制作方便,又可汤菜结合,方便实惠,因此流传甚广。
面条类有扯面、龙须面、刀削面、转盘剔尖、刀拨面,包皮皮等。
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
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面食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山西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省份之一,以其丰富的面食文化而闻名。
为进一步了解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本次调研对山西地区的面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共访谈了10位面食制作工匠和20位消费者,并收集了150份问卷回收。
三、面食文化特点1. 面点制作工艺精湛:山西面食的制作工艺讲究,面点制作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工匠们在熟练掌握面团发酵、擀面皮等技术的同时,还能将面点搭配出多种花样,给人以美食艺术的享受。
2. 品类繁多,种类丰富:山西面食品类繁多,有刀削面、擀面皮、拌面、山西挂面等等。
而在这些品类之内,各式各样的口味和搭配也让山西面食丰富多样,无论是酱油炒面,还是陕西葱油拌面,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风味。
3. 健康营养,口感独特:山西面食以小麦粉为主料,搭配各种素食和佐料,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面食中不含胆固醇和脂肪,经过精心制作,面食的口感独特和香味浓郁,非常适合当地人的饮食需求。
四、面食文化的现状1. 面食受欢迎程度高:在问卷调查中,近90%的受访者表示面食是他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山西面食比其他地区的面食更加美味。
2. 面食店的类型多样化:面食店在山西地区非常常见,无论是餐馆、小吃摊还是快餐店,都可以找到各种面食的销售。
3. 面食创新不足:尽管山西的面食文化丰富多样,但近年来,面食创新不足成为一个问题。
大部分面食店只提供传统的面食品种,对面食的创新和改进相对较少。
五、面食文化的未来发展1. 加强市场推广:山西面食的独特性和特色品种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山西面食的美味。
2. 提升面食创新能力:面食店应该注重面食研发和创新,开发出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面食产品。
3. 发扬传统工艺:山西面食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应该继续加强对面点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培养,保护和传承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面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山西面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其解决对策摘要:山西面食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但山西面食业发展却相对落后。
通过对山西面食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并借助SWOT分析山西面食业的发展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探索发展山西面食业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山西面食;现状;SWOT;解决对策引言:“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一直是山西面食享有的声誉,但山西一直以煤为生,以煤为兴,忽视了对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面食的开发与发展。
本文着重研究分析山西面食行业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从而探究山西面食行业的发展出路,开发山西面食,让山西面食走向全国,获得一种文化认同感。
一、山西面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市场秩序欠规范,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山西面食行业作为山西餐饮业广为人知的和支柱行业,在市场秩序和统一标范上仍然缺乏规范。
山西面食行业多以小微型餐饮单位为主,店面较小,卫生状况不够良好,硬件设施少,技术要求低,经营者关注的是投资少,可能会忽视一些必要的设备。
小微型餐饮行业更新速度快,一旦经营不善,就转让或者关门。
有文献报道,开业后能持续经营满12个月的仅占50%左右。
山西面食行业同质化相对严重,可替代性强,统一标准规范的缺乏和实施不全面不利于规范面食加工行为,保障山西面食特有的质量、风味、口感,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
对于山西面食行业来说,政府和企业本身是两大重要因素。
政府的规制和引导是行业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缺乏良好的市场监察和管理体系,经济环境就可能会出现混乱与无序。
山西面食企业本身亦缺乏自律性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餐饮行业协会的平台作用。
(二)面食商业化、产业化程度低山西面食行业多为小本经营,相对而言高中档餐饮所占整体行业比例较少,中高档面食餐饮为人接受程度较低,所以能起带动和示范作用的龙头餐饮企业更是没有。
企业规模的局限,造成山西面食企业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水平低下,加上中小餐饮企业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有融资困难的问题,也进一步阻碍了山西面食餐饮企业发展速度,影响了餐饮企业向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的进程。
山西面食制作技巧培训ppt课件
掌握水量
根据面粉的吸水率,适当 调整加水量,使面团软硬 适中,易于操作。
揉面的技巧
充分揉搓
将面团放在台面上,用手掌根部 反复揉搓,使面团逐渐变得光滑
、细腻。
掌握力度
揉面时要用力均匀,既不要过重也 不要过轻,以免影响面团的品质。
揉面时长
揉面的时间要适当,根据面团的大 小和软硬程度,揉面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左右。
芝麻酱
用于增加面食的香味和口感, 可以搭配凉面、拌面等食用。
面食的配菜选择
蔬菜
如黄瓜、豆芽、菠菜等,可以搭配面食食用 ,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海鲜
如虾、蟹等,可以煮熟后搭配面食食用,增 加鲜味。
肉类
如猪肉、牛肉、鸡肉等,可以煮熟或炒熟后 搭配面食食用。
蛋类
如鸡蛋、鸭蛋等,可以煎、炒、煮后搭配面 食食用。
02
在不同历史时期,山西面食受到 不同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 了多元化的制作技艺和口味。
山西面食的地域特色
山西面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当 地的气候、物产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
山西面食的口味独特,以咸香、酸辣 、醇厚为主,讲究原汁原味,注重色 、香、味、形、器的协调统一。
山西面食的种类与特点
山西面食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刀削面、拉面、剔尖、饸烙等,每种面 食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技巧和风味。
面食的未来发展趋势
健康营养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面食将更加注重营 养搭配,使用更健康的食材和烹饪方式。
多元化发展
面食将不断创新,融入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风味, 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智能化生产
面食制作将借助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如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面食制作
山西面食制作技巧培训ppt课件
品牌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山西面食企业注重品牌 建设,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品 牌价值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前景展望
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 追求,山西面食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和品牌 涌现。
山西面食的品牌推广与市场拓展
01
02
03
强化品牌宣传
通过广告宣传、媒体推广 等方式,提高山西面食品 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揉面
将面粉与适量的水混合,揉成光滑的 面团,盖上湿布放置待用。
削面
将面团分成小块,用专用的刀削面刀 将面团削入沸水中,注意掌握火候和 面条的长短。
煮面
刀削面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煮至 面条浮起即可捞出,过凉水后沥干备 用。
拉面的制作技巧
和面
切条
选用中筋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和盐,揉成 光滑的面团,盖上湿布放置待用。
擀面的技巧
选择工具
使用合适的擀面杖,根据面团大小选择合适 的尺寸。
控制力度
擀面时用力要均匀,避免擀面杖在面团上留 下痕迹。
面团处理
将面团擀开前,先将其松弛一段时间,使面 筋松弛,更易于擀开。
多次翻面
为了使面团更加均匀,需要多次翻面进行擀 制。
03
山西特色面食制作
刀削面的制作技巧
选面
选用高筋面粉,因为其蛋白质含量高 ,延展性和弹性较好,适合制作刀削 面。
山西面食制作技巧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目录
• 山西面食简介 • 面食制作基本技巧 • 山西特色面食制作 • 面食调味与配菜 • 面食创新与产业发展
01
山西面食简介
山西面食的历史与文化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面食逐渐发 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传 承至今。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山面食文化的形成因素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
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
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
山西面食的那段历史
。 。 — —
0
山西 面 食 从 远 古 走 向 今 天 , 黄 土 高 原 走 向全 国 , 向世 界 。 山 西 面 食 , 仅 是 中华 从 走 不 民族 饮 食 文 化 中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世 界 饮 食 文 化 中 的一 朵 从封 建宫廷中的豌豆黄、 窝头到 民间的栲 栳和灌 小 肠 , 山西 刀削面到西方的通心粉 , 从 从太原 的晋阳饭店到北京 的晋 阳饭 庄 , 从太原街 头的 面食馆到 日本的养面馆 …… 山西面食 的名字也 时常 在变化 。以 面条 为例 , 汉 称之 为 “ 饼 ”魏 晋则名 为“ 东 煮 , 汤 饼” 南北朝 谓 “ , 水引” 而唐朝 叫“ , 冷淘 ” ……面食名称推 陈出新 , 因时因地而异 , 话说 娇 俗 儿 宠 称 多 , 食 众 多 的 称 谓 与 名 堂 , 说 明 山西 人 对 它 的 重视 和 喜 爱 。 面 正
山西 面 食 种 类 繁 多 , 般 家 庭 主 妇 能 用 小 麦 粉 、 一 高梁 面 、 面 、 面 、 面 做 几 十 种 面 豆 养 莜
食 , 刀削面、 如 拉面 、 窝窝、 推 灌肠等 。到了厨师手里 , 更做得花样翻新 , 令人 目不暇接 , 达 到 了一 面 百 样 , 面 百 味 的 境 界 。据 查 , 食 在 山西 按 照 制 作 工 艺 来 讲 , 分 为 蒸 制 面食 、 一 面 可
山西 面食 的勇
世界的面食之根在 山西。晋南, 中华 民族的发祥地。在这 里 , 是 炎鞭百草 , 稷教稼穑 , 上古 时期出现 了华 夏第一饼一 尧王 饼 , 自此顺流 而下 , 有汉之 “ 煮饼 ” 晋之 “ 、 烫饼 ” 唐 、
由晋北面食为例浅析山西面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山西面食制作 在传统山西晋北面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孕 育与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人文历史因素
• 历史上晋北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为邻, 与之交往频繁,受其文化影响较深;加 之长期外族入侵,往往处于战争环境, 所以突出的习俗是习武风气和尚武精神, 其民多强悍、勇敢、坚强、好斗、粗犷、 豪放、直率、简朴。
• 《应州续志》记载:“俗尚武艺,少事商 贾。”《祝志•广灵》记载:“人喜争好斗, 颇有北方风气之囿。”《祝志•代州》中 记载:“地无平原,人多武艺。”
• 晋北人的豪放在其饮食文化中,体现的 淋漓尽致。普通老百姓招待客人是大碗 的酒、大碗的烩菜、大碗的面。最具代 表性的是大同刀削面,将一团面用削面 刀直接将面削入锅里。面条性温,用时 少,食用方便,完全符合晋北人的性格 特征。
• 刀削面诞生于元朝一个普通百姓之手。相传元代蒙古攻占太原时, 为了防止“汉民”造反,就没收家家户户的金属制品,并实施苛刻 的“限刀”政策,规定十户人家共用一把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 用完再交回鞑靼(da)人保管。一天中午,有一个老汉去取厨刀 准备做饭,结果刀已经被取走,他只能返家等待。出门时不小心 被一块儿薄铁片碰了一下,就悄悄带回家了,只能无奈用铁片“砍 面”。结果这样做出来的面味道鲜美。之后这样“砍面”的方法一传 十、十传百传播开来。到了明朝,这种“砍面”流传到市井摊点经 营,不断演变成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作技艺。
• 二用料广泛。出来白面以外,还有红面(高粱面)、豆面、荞面、 莜面、小米面、玉米面等多种杂粮制作不同式样的面食,各有特 色。
• 三吃法多样。制作方法上有煮、蒸、炒、炸、煎等:配料上面也 多种多样:西红柿鸡蛋汤、香菇小鸡汤、豆酱等,其中,醋多是 必不可少的辅料。
• 从中国烹饪历史看,周、秦汉时 • 山西人以麦粉、谷粉、豆粉为食,
山西面食制作技巧培训ppt课件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发展:经过多个 历史时期,山西 面食逐渐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味 和特色
代表性面食:刀 削面、炸酱面、 烩面等
文化意义:山西 面食文化是中国 饮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 浓郁的地方特色 和民俗风情
山西面食的地域特色
地理环境:山西位于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等谷物 历史渊源:山西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蒸饼”、“汤饼”等 制作工艺:山西面食制作工艺独特,如手擀面、刀削面等,口感爽滑劲道 特色口味:山西面食注重调味,口味独特,如老陈醋、辣椒油等,让人回味无穷
制作面坯:将 面团擀成薄片, 切成条状,抹 上油放置片刻
待用。
制作汤料:将 准备好的肉丝、 豆腐干、木耳、 黄花菜等食材 炒熟,加入适 量的水烧开。
烩面:将制作 好的面坯拉长, 放入沸水中煮 熟,捞出沥干 水分,加入汤 料即可食用。
炒面制作实例
准备食材:面条、豆芽、韭菜、葱姜蒜等调料 煮面:将面条煮熟,捞出沥干水分 炒制:将豆芽、韭菜、葱姜蒜等炒制,再加入面条一起翻炒 调味:加入适量的酱油、盐、味精等调味料
山西面食的文化内涵
历史悠久,源于汉代 地理环境独特,制作工艺精湛 食材选用优质小麦,营养丰富 口味独特,具有地方特色
03
山西面食制作技 巧
选材与选购技巧
选什么面粉:高筋面粉,蛋白质含量高,做出来的面食更有弹性 如何选购面粉:看蛋白质含量、颜色、气味、手感等方面进行选购 面粉的储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 面粉的保质期:一般保质期为12个月左右,开封后最好尽快用完
煮面:将煮熟的 面片放入碗中, 加入煮好的臊子, 加入适量的醋、 辣椒油和葱花即 可食用。
炸酱面制作实例
准备食材:面 条、黄豆芽、 黄瓜、豆腐干
刀削面的发展史
刀削面的发展史刀削面是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最早的刀削面是由山西大同府的一个开面馆的老板金长顺发明的。
金长顺起初卖的是手擀面,生意兴隆。
然而,随着周围开设的手擀面店铺越来越多,他的客源被分散,生意逐渐冷淡。
为了吸引顾客,金长顺开始尝试创新。
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尝试使用小尖刀削面,而不是传统的擀面杖。
虽然最初削得慢且厚薄不均,但他后来改用铁皮来削面,速度越来越快,面片也越来越好。
这种新品面食受到了顾客的好评,金长顺给它命名为“刀削面”,并全面推广。
一时间,顾客盈门,生意火爆。
金长顺还广收门徒,在山西省开设了十几家连锁店,并改进了刀削面的制作方法,用鸡汤和精牛肉做臊子,使其味道更加鲜美。
另一种说法是,刀削面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太原。
相传在公元1222年,元朝大将木华黎率领数万骑兵攻占太原,百姓以厨刀为武器抵抗掠夺。
为防“汉民”造反,元朝在太原一带实施苛刻的“限刀”政策,规定十户一把厨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人保管。
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
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
在出鞑靼的大门时,他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
回家后,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但刀仍未取回。
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
于是老婆婆把面团放在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
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
”这种“砍面”的办法逐渐传播开来,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
以上两种说法中,哪一个是真正的起源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刀削面在元代已经存在,并且在山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刀削面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了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
山西面食
(四)艺术结合,别出心裁
而今的面食加过已不仅仅是满足于人们的日常饮食,山西人把制作面食的过程当做一种艺术表演,走向了街头。如果说吃山西面食你饱了口福,那么看山西人制作面食你便饱了眼福。
山西晋中人把制作面食的过程做到了一种杂耍的程度,踩着渡轮头顶削面,刀削面讲究手眼一线,才能削面入锅,师傅头顶面团,双手来削,眼睛看不到面团,凭的就完全是师傅的手感,而骑上独轮车,身子借不上力,如果要保持平衡,削面时左右手的速度和力量就要保持一致。将饮食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在全国也是极少见的。
关键词 :山西饮食;民俗;面食文化;
正文:
饮食文化是受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不同的地域的饮食极具地方性特征。赵荣光教授认为:“经过漫长过程的发生、发展、整合的不断运动,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东北饮食文化区、京津饮食文化区、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中北饮食文化区、西北饮食文化区、西南饮食文化区、东南饮食文化区、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素食文化区”。【1】按照赵教授的观点,从行政区划分来看,山西属于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区。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山西饮食文化。
在山西晋中,每当亲人出远门,守家的姑娘们就用做剪刀面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就这样,天长日久,姑娘们就互相攀比,谁剪的快,谁剪得多,谁的情感就越深。
在民间流传的一种“皮包面”,“皮包面”诞生于山西晋中人生活最困难的日子,高粱米是老百姓的主食。但是高粱面粗糙,食用时难以下咽,一些心灵手巧的女人把白面包在高粱面的外面,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叫做"皮包面",他既有白面爽滑的口感,又有粗面经饿的特点。加上高梁面颗粒大,吸满了汤汁,一口咬下去能咬出几种味道,所以吃进嘴里,有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的感觉。在山西晋中人娶媳妇,特重视这灶头的活儿,过去新媳妇进门,婆婆都要考验媳妇"皮包面"的手艺,"皮包面"做得如何,这媳妇持家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山西人眼中面食已经完全不是一种充饥的食粮了,而是蕴含着深刻情感和希望的精神粮食,山西人已把面食和人生看做一个整体了。
山西面食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山西面食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城市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dddd班ddddddddddddd山西面食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城市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dd班dd ddddd 山西晋中人【摘要】山西面食发源于黄河流域,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不断地发展, 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各色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是对山西面食的高度评价。
山西面食在开发中存在着品种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制作标准化方面低、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鉴于此,本文提出山西面食发展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山西面食发展状况对策山西,这片黄土地,黄河为链,北枕恒山,南抵中条,胸怀吕梁,七大盆地镶嵌其中,自古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俗话说:“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晋中”,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山西晋中人,便多了一份对山西面食的钟情与喜爱。
借此机会,谈谈对家乡面食发展状况的看法和山西面食将来发展的对策。
一、山西面食的发展历程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
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在南北朝时期, 山西就已经广泛食用面食了, 山西面食在隋、唐、北宋时期就已发展得非常丰富, 可以说是鼎盛时期。
在宋代的《太平御鉴》等书中, 还详细记载了面食的多种做法。
山西面食历史
山西面食历史介绍山西面食天下绝山西面食历史介绍,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
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
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一、蒸制面食: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
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
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馒头---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
《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
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无论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的是祭供用处。
一直到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
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
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
山西面食发展分析报告
山西面食发展分析报告山西面食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下面将对山西面食的发展进行分析。
首先,山西面食的原料丰富多样。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
由于这个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山西的面食以小麦为主要原料,制作出的面食更具有口感和口味的优势。
其次,山西面食制作工艺独特。
山西面食的制作工艺讲究一道工序、一步工夫,追求制作的精细和独特。
例如,山西刀削面制作时需要将面团上削下的薄片瞬间落入滚水中,煮熟后捞出,使得刀削面即使醒后也保持着粘性,吃起来Q弹有劲。
再次,山西面食的品种繁多。
山西的面食品种繁多,有烙面、包子、饺子、灌汤包等等。
其中,灌汤包是山西面食的特色之一,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出的包子馅料鲜美细腻,包子皮薄而耐嚼。
此外,山西面食的销售渠道广泛。
山西面食以无店面的流动摊贩为主要销售渠道。
摊贩们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食物的烹饪和销售,快捷方便,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随着快餐业的发展,山西面食也开始进入快餐店和餐饮连锁店,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最后,山西面食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人们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的食物,面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另一方面,面食行业的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难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总之,山西面食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口感独特,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然而,面临着市场竞争的挑战,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特色和创新,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山西面食的介绍
山西面食的介绍
山西面食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品种而闻名于世。
山西面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山西地区已经有了面食的制作和食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面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成为了山西地区的代表性美食。
山西面食的种类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刀削面、擀面皮、烙饼、油泼面等。
刀削面是山西面食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需要将面团拉成一根长条,然后用刀片将其切成细条,再将细条拉成长条,最后将长条放入开水中煮熟即可。
刀削面的口感非常独特,有着嚼劲十足的口感,而且汤汁浓郁,非常美味。
擀面皮是另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山西面食,它的制作过程与刀削面有所不同,需要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将薄片切成细条,再将细条放入开水中煮熟即可。
擀面皮的口感柔软细腻,非常适合搭配各种调料食用。
烙饼是山西面食中的另一种代表性美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放入平底锅中煎烤即可。
烙饼的口感酥脆可口,非常适合搭配各种菜肴食用。
油泼面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山西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将面条煮熟,然后加入各种调料和油,再淋上热油即可。
油泼面的口感非常独特,有着浓郁的香味和辣味,非常适合喜欢辣味的人
食用。
总的来说,山西面食是中国传统美食中的一种瑰宝,它的独特口感和丰富品种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山西,一定要尝试一下这里的面食,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们的。
山西美食介绍50字左右
山西美食介绍
1.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主要有刀削面、拨鱼、裤带面、擦尖等。
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刀削面以“白、薄、光、软”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刀削面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太原杂酱面
太原杂酱面是太原地区风味小吃,有一次回老家时我就发现了一家很好吃的面馆——李记,这家面馆生意特别好,我还见到了我的小学同学。
当时他拉着我去吃了一碗杂酱面。
李记的杂酱面味道特别鲜美,并且非常实惠。
3.太原浆水面
浆水面是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之一,有“中华名小吃”之称。
浆水面是由菠菜、粉条煮熟后捞入凉水盆中,拌上香油(麻油)而成。
浆水菜口感鲜美,色泽翠绿,清爽利口;粉条煮熟后嚼之有劲;配以鸡蛋或肉丁、豆芽等佐料,尤具风味。
4.大同炒饼
— 1 —
大同炒饼是山西大同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 2 —。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山面食文化的形成因素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
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
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山西面食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因其悠久的历史,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面食不断地发展, 使山西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并且拥有了种类繁多的各色面食以及不同于别处的风味和特色, 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1]之盛誉。
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然而,山西面食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尴尬,没能在山西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没能树立起王者地位。
一些以山西面食为龙头产品的优秀餐饮企业更多的是在省内打天下,还没有一家可以走出山西,更谈不上走向世界。
本文通过研究山西面食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目的是希望早日看到中国一绝、世界闻名的山西精美面点能够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从传统延续、习惯生产,切换提高到大步走出山西,引领全国面业,演绎高档、营养、保健、口味、艺术的产业化大道上来。
无论从面宴到快捷便当的半成品外卖,均应该进行系统创新、改良、开发和科研,并带动山西农作物区域的生产与相关产业链并进,使其真正能够把传统古老的面食,做成山西的一张金色名片,塑造成山西除煤以外的又一灵魂。
2 山西面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山西面食的特点山西面食发轫于民间,成长于民家。
山西因有它独特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使它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形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面食也有着自己的特色[2]。
山西面食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但与毗邻的河北、陕西、内蒙、河南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
2.1.1 以小杂粮为主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
大致南部以小麦为主;中部和东南部以谷子、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北部以莜麦、荞麦、大豆为主。
历史上山西便有“小杂粮王国”之称。
《山西通志》记载,山西谷属有黍、稷、粱、麦(冬小麦、春小麦、荞麦)等谷类,豆属有黑、绿、黄、豌、豇、扁、小豆等豆类。
2.1.2 粗粮细作,细粮精作山西面食的制作要求种类繁多,营养丰富。
即使家常便饭,也非常讲究烹饪技术,善于粗粮细作,细粮精作。
民间经常食用的面食就有五六十种,已经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尤其是杂粮面食产品,堪称山西面食一绝。
例如,山西晋中地区著名的家常面食红面擦尖,选用山西特产的红高粱面和白面加水和成团,用传统的擦尖床擦丝,煮熟佐以蔬菜和各种荤素哨子,口感粗中有细,辅以新鲜蔬菜,营养丰富,风靡山西的包皮面,将白面与粗粮面合二为一,解决了粗粮面的涩粘和难以入口,形成山西面食一道特色饮食。
山西面食的细粮精作,体现在面食的不同花样上,比如翡翠剔尖,剔尖是山西的一种传统花样面食,另外还是山西的“四大面食”之一。
翡翠剔尖是在山西“四大面食”之一的剔尖的传统做法上进行改良和创新,采用蔬菜汁和面,既好看又可以增添营养,多用于高档宴会,口感极佳。
除此之外还有长寿一根面,抿蝌蚪,栲栳栳等各种面食。
2.1.3 品种丰富山西面食的品种,就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已经达到一千多种。
包括有蒸制类面食、煮制类面食、煎烤类面食、炸制类面食、菜饭合一面食等。
即使在普通农家中,每天食用面食的话,如果刻意追求质量,也可以做到一个月都不重样。
这种以不同材料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各种手段,再加上不同的浇头,就能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食来。
如刀削面、拉面、刀拨面、剔尖等。
除此之外,食用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一讲浇头、二讲菜码、三讲小料[3]。
浇头有炸酱、打卤、蘸料、汤料等。
菜码很多,山珍海味、土产小菜等可以随意而定。
小料则因季节而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除了特殊风味的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
正因为如此,山西面食受到众多中外游客的称赞,各种史籍上也多有记载。
2.1.4 面食结构独特由于长期以来,山西面食无明显主副食区分,重数量,轻质量,再加上山西多旱少雨,气温低,不适合种植蔬菜。
因此,在普通人家的食俗中,菜饭合一或汤饭合一成为百姓的主要选择,如晋北的谷垒、晋中的拨烂子、晋东南的和子饭等。
从而形成独特的山西面食结构。
2.2 山西面食发展的影响因素山西地区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面食文化,和这里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4]。
2.2.1 自然地理因素山西地处我国大陆东部中纬度内陆地带,是内陆高原山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四周有山脉环绕,难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它地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大部分地区为山区,气候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干燥多风,干旱少雨,正适合小麦的生长,南部形成了山西重要的小麦产区。
另外,境内多山的自然条件又导致了气候具有显著垂直变化的特点,这些条件又适宜耐旱的五谷杂粮的生长。
所以,除小麦以外,还有荞麦、莜麦、稷黍等世界上最珍贵最具保筵作用的粮食作物。
众多的特色五谷品种为山西人民提供了制作面食的丰富原料,而众多的特色面粉:小麦粉、高粱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杂豆面、黍米面……构成了山西这个由杂粮王国到面食王国的血脉渊源。
2.2.2 人文历史因素山西地处近寒之地,冬天由于气候寒冷,饮食方面适宜温热,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而且食用方便。
它集主食、副食于一碗,边吃边添加,各随其便,不必拘泥于饮食的礼仪,吃饭也不费时,农忙的时候以馍或浇面为主食,农闲的时候则以汤面为主食,很是节约。
久而久之,面食便在山西扎根,并在人们不断的努力探索之下花样百出,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的食俗文化。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粮食品种最全的地域,并产生了很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风俗,奠定了它成为面食之乡的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的面食不仅名扬四海,还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3 山西面食的发展过程3.1 山西面食的历史与发展面食发展史,是一部以晋地为源头的传播发展史[5]。
早在周代,并州就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了。
在南北朝时期,山西就已经广泛食用面食了,当时称作“促律忽塔”,最迟在明代它就已经制作得很精美了,其他地方的面食根本无法与山西匹敌。
《河东备录》上说:“并代人苦于嗜面。
”这就充分的说明古时山西面食就已经是民间的家常便饭。
山西面食在隋、唐、北宋时期发展至鼎盛,宋代《太平御鉴》等书中,详细记载了面食的多种做法,可见,一千多年前,面食已经成为人们的桌上佳肴了。
到元朝,山西面食已颇具规模。
到了明清时期,山西面食的发展又起高潮,精明的山西餐饮经营者不仅在省府太原开馆子,还远到内蒙古的包头,甚至京城等地开餐馆、设面食店。
民国刘文炳在《徐沟民俗志》中介绍了当时太原郊县各种面食的做法。
今天的太原面食,比起过去来,制作更精美,品种更繁多,风味更独特。
每一品种,因采用原料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
3.2 山西面食的传播时代年轮走过一个又一个世纪,面食及面食业不断在山西演绎传播。
运城胡相的羊肉泡馍,从东汉末开始西传陕甘宁,唐时稷山人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陕西岐山开面馆,字号叫“顺天成”,后形成了闻名中外的岐山挂面。
直到今天,岐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
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往来很频繁,面条和挂面的制作技术很快就传入了日本。
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山西面食带回意大利,意大利人将面条种类发展到了四百多种,大多是空心面,粗如手指头,细如头发丝,成为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6]。
此后山西面食开始远播世界各国。
近代以来,烘烤技术的发展,使面包、糕点等成为面食新的品种,特别是现代西方食品的发展,标志面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千年的演绎流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外面食文化。
然而,山西面食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发展之路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比如产品宣传不到位、企业经营理念欠妥、民族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对海外市场价格定位的偏高,以及各界对山西面食的开发力度不够等,导致山西面食至今无法走出国门。
4 优秀面食业的借鉴面食业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入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因素,餐饮业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餐饮业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出现各种不同品牌的产品,这些产品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同质化倾向加剧,人们不再以产品质量作为选择产品的依据。
比如现在在中国拥有几百家连锁店的美国加州牛肉面,口味称不上正宗,但却在中国市场上拥有着众多顾客,无论是从服务质量上,或是他的品牌效应上,都能抓住了客户的心。
中国餐饮业未来的走向是朝多元化、集团化发展,经营者如果能跟紧这种发展创新的潮流,就能长久生存,不断获利[7]。
反之,则生存空间会愈来愈窄,终被潮流所淘汰。
而要实现长久发展,树立一个好品牌是最根本的,谁的品牌受消费者欢迎,谁就拥有市场,谁就可能获利。
把握这种变化趋势,研究制定正确的对策,对餐饮业来说至关重要。
品牌以质量取胜,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使用户形成一定的信任度、忠诚度、追随度,使企业在与对手竞争中有后盾基础,不断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例如2009年在香港上市的味千拉面,其口味虽是日本第二,但却因其有着“白汤之熊”的健康拉面称号,使得他在中国市场上能发展的如此迅速。
4.1 味千拉面的品质优势味千拉面自1968年创设以来,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中国大陆等各地区拥有470家连锁店,是日本第二大拉面连锁店。
味千拉面2000年进入上海,发展至30余家,门店正处在企业的成长期,其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及近两年的发展规模,充分显示市场对其产品的接受能力很强,经济效益也很明显;而国内内地餐饮市场中以经营面食为主的饮食店都处在低级的发展阶段,其产品不够专业,服务落后,因此发展以经营面食为主,提升地域内整体面食文化的连锁品牌专门店,将填补地域餐饮的一个空缺,满足市场的需要[8]。
2007年味千拉面在香港上市,在资本市场受到了追捧,融资2.5亿美元,2009年营业额达19亿港元。
4.1.1 口味独特健康餐饮味千拉面发源于日本九州半岛的熊本,拥有九州“白汤之熊”的美誉,其独特的白汤采用猪大骨、各类鱼骨经长时间熬炖而成,含有大量的软骨素,对人体的骨骼钙质有着极佳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