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家的变化
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
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仅带来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思想!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6篇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范文,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篇一五一前夕,母亲打来电话,说我们家乡海拔1600多米的二姐家装上了LPTV,可以收看海量的电影电视,还可以玩微信、qq,与外地的亲人联系也可以直接视频面对面了。
十分边远山高交通不便的二姐家与外面世面融为一体,这在我心目中不可能的事终于可能了,而且还听母亲说二姐买电视买就要买台好的,我问是什么牌子的,母亲说不知道,说反正听二姐说是很有名的牌子,能直接接无线网的那种,起码十年二十年不会过时。
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山沟沟买得起名牌电视,这是件新鲜事,勾起了我回家的欲望。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思绪翻滚。
我的二姐家在山里边的一个少数民族小山村。
那是个老、少、边、山、穷的地方,到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铭记那一幅画面:贫穷气息笼罩下的小山沟,东南北三面环山,仅村西有一条乡间土路,在一条小河陪伴下伸向我当时认为很远的县城和小河。
土黄色的路,土黄色的墙,土黄色的小民房,太阳下的农民,田地里的羔羊,一声牛叫,山谷振荡,这儿有80%的山民没去过县城,没坐过汽车。
变化真大,还通了车,公路都硬化成水泥路了。
一辆村级公交小客车中午将我拖到了二姐家门口。
我下了车,来到了二姐家稻场上,映入眼帘的景象让我惊呆了,生平第一次看到全村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男女老少,地上,墙头上,鸡窝上,屋顶(侧房)上,树上……只要可以呆人的地方。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二姐家的门口,所有人的神态都那么欣喜若狂,那么多人竟没一点说话的声音。
头发已花白的二姐的婆婆已然全神贯注,和大家的目光一样朝往同一方向。
我好纳闷,挣脱了疲劳,神秘的好奇心驱使我小巧玲珑的身体钻到了最前面。
一个长方形的大小的家伙出现在我面前,这不是一台投影仪吗?所有人的目光集中于此。
这就是当天村里通了网络,二姐家在村里买的第一台能大到如电影屏幕般的投影,当时播放的是一部高清1080p的3D战斗故事片,画面十分清晰,加上环绕立体声的音响。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12篇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12篇【篇一】我在城里买的新居落成,便从镇上喜迁城里居住。
我特将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住些日子。
晚上,母亲要我和妻子陪她去逛夜市,小洋河边,垂柳依依,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在景观带灯光的映衬下,美丽极了。
到了步行街,五彩缤纷的灯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母亲好奇地问我:“林子,这么多的灯光,我怎么没有看到电杆和电线呢?难道灯光从地下生出来的不成?”“妈,被您猜对了,电网都是在地底下呢。
”母亲瞪大眼睛自言自语道,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记得我小时候,每到晚上,母亲就点着在碟子里用棉花搓成捻子的油灯,我们兄妹几人就在昏暗如豆的油灯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为了节省豆油,母亲就和我们合用一盏油灯,在灯下或缝补衣服,或纳布鞋底,有时也打些草帘子、搓草绳、织渔网来换工分。
由于光线太暗,母亲在缝补衣服时,时常一不小心就和针尖“亲密接触”,戳得母亲手指鲜血直流。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眼睛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也渐渐变得有些混浊。
【篇二】有了煤油计划,我家每月可分得一斤煤油。
母亲就把我们用掉的黑墨水瓶子,用火纸裹成捻子,做一盏煤油灯。
每月一斤的煤油是上月接不上下月的,有时还得点上豆油灯。
一次,我嫌灯光太暗,便和弟弟争着要把灯靠近自已,弟弟也不相让。
就在相互争着要灯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母亲好不容易在邻居王大爷家借来一瓶煤油灯里的煤油打翻了,着火的灯捻还将弟弟的手烫伤了。
母亲气极了,拿起扫帚对着我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两下,将我打得哇哇直叫。
母亲坐在黑暗的屋里,一把搂着我和弟弟唉声叹气,我分明觉得有母亲的泪水滴在我的脸上。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忽如一夜梨花遍地开。
农村土地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日子也一天天地好起来,煤油灯变成了罩子灯,尽管屋里亮堂多了,可仍点的是煤油。
每当母亲望着五里外城里的灯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说,什么时候能将电通到我们家里就好了。
虽说那时煤油已变得不是紧销商品,那远处的灯光仍成了母亲心中的企盼。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家的变化
第一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世事变迁,绸都盛泽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时代的风貌。
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让绸都人振奋不已。
年近花甲的我,真真切切地经历和感受着,是改革开放让绸都人经济富裕、生活幸福。
从黑白电视到智能手机在我孩提时,盛泽唯一的电影院(当时称大戏院),在我依稀的记忆中,规模之大、气势之昂,在当时的江南小镇堪称一流。
在那个娱乐匮乏的时代,电影可真是稀罕物,偶尔跟随父亲看一场电影,那可是天大的娱乐享受。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还没普及,一般家庭很少拥有电视机,我们只得早早吃好晚饭,到附近的学校、工厂抢占位置,有时去晚了,只好挤在最后几排。
虽然听不清声音,但也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过了几年,家庭条件改善,终于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虽然只是一台很普通的14吋黑白电视机,但已经让我们兴奋不已。
每天,全家总是开开心心地观看电视节目,那台电视机一看就是十余年,一直不舍得更换。
1998年,家里又换上了一台29吋的飞利浦彩电,如今60吋的高清液晶电视也搬进了我们平常百姓家,让我们仿佛踏进了高清影院。
那台曾经伴随我们多年的14吋黑白电视机,至今仍十分想念,那是上海阿姨费尽周折托人从上海带来的。
它就像一本历史书,记载着时代的变迁,镌刻着时代的印迹,想起它,就让我回忆起青春少年,感慨万千。
如今,每当坐在明亮的客厅里看着电视,想着四十年来的变迁,想到它们的昨天、今天、明天,这就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机早已风光不再。
如今,亲戚、朋友、同学都建立了微信群,在虚拟的空间里打趣戏谑、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大家尽情地谈笑人生。
事实证明,我们虽然年近花甲,但我们还是与时俱进的,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尽享人生的快乐。
“忧、有、优”的三级跳跃多少年,多少人,为了“居”这个梦想而努力,从最初的福利房、房改房,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房、产权房,人们不懈追求,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
居住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关于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参考范文
关于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参考范文望改革开放40周年,祖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小编带领大家来看看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见证家乡改革开放40年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华人民胸中燃烧着熊熊的烈火。
我,是一条路,一条来自村庄,亲眼见证“奇迹”发生的路。
起初,我是一条崎岖不平,不足一米的山间小道。
我的身子上满是泥土和灰尘,只有几处地方有几阶石阶。
每一日,都有屈指可数的人,挑着大米白菜从我身上走过,一走就是好几小时,满头大汗的。
年纪稍小的孩子,一路走着,还一路抱怨我的窄、我的陡、我的长。
人们似乎受不了这超长的山路以及背上的重担,终于有一日,人们开始讨论修路的工程。
起初,我不信他们能将我这一条凹凸不平、又窄又长的破山路给改造了。
可他们竟以短短几年的时间,硬把我给改成了一条平坦的、铺满黄土的土路,穿上新衣的我,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能耐呢。
人们终于解决了要爬山路的问题,骑着一辆辆三轮的摩托车,载着满满一车子的人,欢快的在我背上开着。
可随着车辆的慢慢增多,以及雨水的击打,我换上了一件坑坑洼洼的呢大衣,这时的摩托车行上来,在我背上留下一个个难看的车胎印子,车上的人也如炒豆豆一般,前俯后仰的,似乎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
终于,已经不成样子的黄土受不住了,人们又为我换上了新的衣裳:一层黑漆漆的,看起来很高档的柏油。
于是,我又成了一条8米长的柏油路,更是平坦、气派了不少,村民们也因此高兴了好几天。
科技渐渐发展起来了,我所在的村子因为生态园和古民居的发展渐渐有了一点名声,而在我背上驶过的不再那是破旧的三轮摩托,而是一辆辆四轮的小汽车和大个子的公交车,5米这个数字似乎又太小了,工人们开始动工,将我大面积扩建,又为我换上了一件浅灰色的衣裳。
在我身上飞驰过的车辆越来越多,川流不息的车流前往这片美丽的村庄,人们一边观赏着这美丽的景色,一面赞叹中国这数十年来铺天盖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巨变征文范本一
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巨变征文范本一【篇一】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浪潮,像一只无形的巨手,不断翻耕着、点燃着、推动着中国这片博而古的土地由外而内地加速更新,沧海桑田已不再是神话,大至国家形象、前沿科技与民生工程,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与精神面貌,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实实在在地激荡着、温暖着广大老百姓的心,改革发展也渐渐演化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内生动力。
家乡的这五年我的家在湖南省的一个小村庄里。
2013年以前,我寄宿在学校,每周或每月回家一次,感觉家乡多年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时间在这里行走得非常缓慢,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但它,始终是老样子,依旧那么落后,科学技术与它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实在要找出一点关系来,也就是电视在这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村子里还有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砖瓦房,有些用木材做支撑,这些房子饱经岁月的洗刷,犹似一个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而恰巧,这种房子里住的大多数是替外出工作的子女家带着孙辈的老人。
我每次看到这些房子,心里总在想:它们会不会在下一个狂风暴雨到来的时候倒了呢?如果真的倒了,那住在里面的老人孩子该怎么办呢?乡亲们告诉我,国家拨下来的扶贫或建设新农村的钱真正到咱们村就没剩多少了,如果拆了这些老房子,那这些人家的住所问题怎么解决?他们都经济上很困难,没有钱盖新房,而咱们村里各家各户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样,左邻右舍平时送点柴米油盐接济他们倒好说,要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去常住确实比较为难。
除夕夜再也不停电2013年以后,我上了大学,基本上是半年回家一次,然而,就是在我四年大学假期回家期间,我开始一点一滴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先是村里的老房子越来越少,最后一栋已经倾斜的老房子也在去年被拆掉了,取代它们的是一幢幢堪称乡间小别墅的新房,倒使得几年前村里盖的那些房子都有点黯然失色了。
其次是村里买家电的人家越来越多,冰箱、洗衣机、电暖桌、电磁炉、微波炉等等逐渐在我们村得到普及。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4篇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4篇【篇七】在中国文字中,西安交通大学是一个大词。
对于中国的高校,对于中国的科技战线,对于西部和陕西,乃至对于中国近现代史,都是一个不可省略的大词。
在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和他们家长的心中,更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打了着重号的大词。
但对我则不然。
西安交大所有的宏大叙事我都了然于心,它让我充满豪情。
不过,这所巨无霸式的学校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更多的是只属于私人话语和私密空间。
那层层叠叠的楼群,那灿烂如云霓的樱花道,那从教室里喷涌出来、满挟着求知和思考、憧憬和理想的人流, 那无计其数的夜灯和夜灯下苦读的面影,还有盘桓在食堂中长龙般的队伍,还有泛漫在饭桌上胜似美味的谈笑,我都不是一个旁观者,可以说其中无不有我。
昔昔晁晁,有着我人生的小场景在再现;断断续续,有着我生命的曼陀铃在弹拨……我给这只属于我的西交大,起了个只属于我的名字:椒园。
我并不知道美丽的校园里是不是也有葱葱的花椒林,它只是个谐音,却平添了一点浪漫,悄悄传递了一点我和交大的亲昵,也便有了特指的感情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我写的许多文章结尾落的地名出现了“椒园”二字,“某年某月某日于西安椒园J那指的便是西交大的校园。
不要以为我是在交大书如烟海的图书馆中,或是在温馨明净的小蜗居里完成的这些文章,不是的。
大半是在随便路过的哪幢楼的哪间教室,或小小的师生答问室中写就的。
因为我要选择孤独、陌生和安静,这是比咖啡和热茶更好的写作环境。
后来,大约10年后,当我搬到西郊现在住的“不散居,咐,曾将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的人生轨迹,以先后四个居住地的名称缀成一联,书于宣纸,那便是:“才从岚楼椒园过,乂抵谷斋不散居。
"岚楼、椒园, 谷斋、不散居,储藏了我三四十年的生命。
长安城里小有名气的烧瓷专家魏庚虎先生,还将这个毫无平仄、只有忆念的联句烧在一个大青花瓷瓶上,几十年过去,现在仍然庄严地放在客厅大书案的正中央。
【篇八】洗衣对于我们妇女来说,过去曾是一件每天必须要做的琐事,既费时间,又很单调,还称得上是辛苦。
改革开放40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10篇作文
改革开放40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10篇作文改革开放40 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10 篇作文我的家乡,她蓬勃而又不张扬,恬淡而又不失朝气。
那里人杰地灵,早在三国时期她就因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名声赫赫,包拯,李鸿章,__ 在她的养育下在各个领域为人称颂,她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安徽合肥。
身为合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合肥的变化,我利用假期走访了很多个地方。
下面是我的总结:如果说上海是?夜木妹呕В 敲春戏饰胰衔褪侵泄目萍济呕АT谀抢镉邢碛虻闹泄萍?大学,有几十个国家重点实验与科研院所。
我国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那里创造的,有哪一个城市能拥有着两个太阳?合肥有!更夸张的是,这个只有一百多万城市人口的城市,却有五十多所大中专院校,每到寒假和暑假,大街上的年轻人就减少很多。
因此,合肥也成为城市人均文凭较高的城市之一。
克林顿在上个世纪提出进入知识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个科技城市有了自己的大型企业,也同时带动起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合肥在多个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我市的自主品牌吹响了我们的经济号角。
在汽车制造领域,JAC江淮汽车享誉全球;而在电器行业,合肥则有美菱,荣事达,格力,美的等集团;对于食品方面,恰恰瓜子早已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庐州(古时合肥的称呼),今年销售收入超过10 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已到达户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15~18户,百亿元以上10 户左右,有34户企业超过200亿元,1~2 户已到达500亿元。
想想30年前的合肥,万元户那但是不得了的。
但是现如今,合肥的人均GDP就有42981 元。
十几年前,合肥最高档的小区是琥珀山庄,据街头的老合肥说,许多人还喜欢在那堆写着“琥珀山庄”的白色雕塑下照相。
那时,对别人说自己住在琥珀山庄,真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遍地都是平房,最高的只有六楼。
此刻呢!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的大发展让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小高层。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作文(精选15篇)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作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作文(精选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作文篇1我的故乡在惠民,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镇。
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办公楼更是鳞次栉比,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视、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今天,我和妈妈谈起了家乡的变化,妈妈回忆起过去——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泥土简简单单踩成了一条狭窄的马路,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以前,家乡人民很穷,住着破烂不堪的茅草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坏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来凑热闹,房子里全是雨滴,那时的学校是一座破旧有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一块玻璃也没有。
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春天,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声与琅琅的读书声奏成了不合谐的曲子。
往事的一切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不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家的变化第一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世事变迁,绸都盛泽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时代的风貌。
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让绸都人振奋不已。
年近花甲的我,真真切切地经历和感受着,是改革开放让绸都人经济富裕、生活幸福。
从黑白电视到智能手机在我孩提时,盛泽唯一的电影院(当时称大戏院),在我依稀的记忆中,规模之大、气势之昂,在当时的江南小镇堪称一流。
在那个娱乐匮乏的时代,电影可真是稀罕物,偶尔跟随父亲看一场电影,那可是天大的娱乐享受。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还没普及,一般家庭很少拥有电视机,我们只得早早吃好晚饭,到附近的学校、工厂抢占位置,有时去晚了,只好挤在最后几排。
虽然听不清声音,但也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过了几年,家庭条件改善,终于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虽然只是一台很普通的14吋黑白电视机,但已经让我们兴奋不已。
每天,全家总是开开心心地观看电视节目,那台电视机一看就是十余年,一直不舍得更换。
1998年,家里又换上了一台29吋的飞利浦彩电,如今60吋的高清液晶电视也搬进了我们平常百姓家,让我们仿佛踏进了高清影院。
那台曾经伴随我们多年的14吋黑白电视机,至今仍十分想念,那是上海阿姨费尽周折托人从上海带来的。
它就像一本历史书,记载着时代的变迁,镌刻着时代的印迹,想起它,就让我回忆起青春少年,感慨万千。
如今,每当坐在明亮的客厅里看着电视,想着四十年来的变迁,想到它们的昨天、今天、明天,这就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机早已风光不再。
如今,亲戚、朋友、同学都建立了微信群,在虚拟的空间里打趣戏谑、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大家尽情地谈笑人生。
事实证明,我们虽然年近花甲,但我们还是与时俱进的,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尽享人生的快乐。
“忧、有、优”的三级跳跃多少年,多少人,为了“居” 这个梦想而努力,从最初的福利房、房改房,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房、产权房,人们不懈追求,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
居住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40年间,我自己的住房完成了“忧、有、优”的三级跳跃,正是因为这段置换经历,让我一生的居住梦想变成了现实。
上世纪70年代初,父母兄弟姐妹六人,挤在面积只有20余平方米大小的一间租赁房里。
六口之家的卧室只有半间,生活起居实在有诸多不便。
孩子们逐渐长大,实在无奈,父亲托人买了木料,在房屋中间又搭起了小阁楼,才勉强度过“忧居”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一共熬了十多年,一直到1987年,28岁的我始终为自己的婚房犯愁。
那时,等单位分房真不容易,为了分配到房子结婚,几乎把厂房管科的门槛都给踏破了。
幸好,不久按照论资排辈,我分配到了一套一室一厅带厨卫的婚房,虽然只有40余平方米,但终于解决了人生大事。
1993年,根据房改政策,又花了2万元把这房子买了下来,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第一套住房,成了有产一族,这是我平生“有居”的再一次跳跃。
时隔多年,住了十余年的住房成了老房,女儿也渐渐长大成人,最后拿出所有积蓄,东拼西凑,置换了一套三房二厅二卫的新房,增加了居住面积,改善了生活环境,可以说是我一生“优居”晚年生活的享受。
幸福之路是奋斗出来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目睹时代前进的步伐,见证经济发展的巨变,我为祖国而自豪。
第二篇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这40年中,祖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吃、穿、住、行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每个人都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我也是其中一个。
对我影响最大的就在穿衣服上。
我家在渭南农村,小时候我们家孩子多,我总是穿着姐姐穿小的或者妈妈改造的旧衣服,最羡慕的就是小伙伴们穿的新衣服。
可是,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父母能供起我们姊妹几个读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不过我们都很懂事,羡慕别人的漂亮衣服,仅隐藏于自己心里……今昔对比,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照片,审视那段岁月我们的穿着,惊奇地发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在我们家每个人的身上,四十年人们着装的变迁,是最直接、最细微能体现改革开放成就的地方。
听父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穿衣颜色单一黑白蓝“老三样”,服装样式干部市民大都穿的“列宁服”、“中山装”,农民大都穿的对襟褂子大腰裤,最时尚的是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红卫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是那个年代城乡的普遍现象。
服饰布料“列宁服”、“中山装”、“红卫服”大都是平布,对襟褂子大腰裤几乎都是手工织的粗布。
“的确良”“的卡”是那个年代的服饰选料的奢侈品。
大部分家庭只有过年才给家人置身新衣服。
不是父母那代人不爱美,而是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何谈穿得漂亮?改革开放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穿衣观念。
中国人深埋心底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到释放。
八十年代初开始,西服呢子大衣风靡城乡,选料化纤呢子毛绒任人挑选,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还有连衣裙各领风骚一两年。
中国人尤其是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服饰,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开始到来。
90年代以后,中国服装逐渐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个性美观服装成为人们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
作为90后的我,也紧跟起时代的步伐,不再为穿衣发愁,也不羡慕别人的漂亮衣服,因为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喜爱的衣服打扮自身。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
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第三篇五月的一天,我坐上儿子的小轿车回家办事。
蔚蓝的天空,偶尔会有一两朵云朵去留无意地移动着。
空气里蒸腾出一种烟味和草味,这味道混杂起来仿佛凝聚成浓郁的鲜牛奶。
汽车顺着山路盘旋,道路两侧栽着密密麻麻的柳树和洋槐树,它们的树冠几乎连成一片。
一条小溪在山谷中流淌,清澈见底,甚至可以看见水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抖。
到了家,一排排整齐的窑洞映入眼帘,每家每户的窑檐上都有用砖头砌成的图案。
烟囱里冒出来的炊烟在蔚蓝的天空舞动,似乎是一幅迷人的乡村图景。
三婶住在我家的坡底下,每次回家,我都会先去三婶家落落脚。
走进那干净的院子,大红公鸡伸长脖子喔喔喔地叫着,母鸡带着小鸡在不停地戏耍打闹。
石磨底下的小阿黄没有吠叫,温顺地摇着尾巴。
院子的侧面,新盖起两个不大的小平房,房顶上安放着太阳能热水器,不用问就知道是洗澡和做饭用的地方。
孩子们扎着小辫子,在硷畔的花丛中走出来,烫着卷发的弟媳妇穿着时尚的衣裳从窗子里探出身来,不知是由于听到了我们的说话还是看到了孩子们的嬉闹,揭开镶着黑边的红色门帘走出来。
白白胖胖的脖子上带着绿油油的和田玉项链,耳朵两侧挂着明晃晃金灿灿的耳环。
她伸出一双手腕上戴着金镯子的手,从儿子手里接过提包,笑嘻嘻地把我们迎进家门。
进门后,让我吃惊的是原来的土窑洞装潢的竟然跟城市的楼房大同小异。
当看到墙壁上挂着一张醒目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中的拐子三叔两手放在膝盖,布满皱纹的脸上堆满幸福的笑。
看着三婶家富裕的现代化装饰,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十年前。
记得有一次,县上通知农民退耕还林。
拐子三叔听说要在庄稼地里栽树,紧锁着眉头坐在院子里一根接一根抽烟,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老祖先留下的地,不种正经庄稼却栽树,树能吃?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是村里光景最最不好的人家,住的是一孔老先人留下的土窑洞。
由于住的时间太久,门窗黑的犹如被煤炭熏了似得,高个子进门时还要低头弯腰,窑洞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摆设,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对带着图案的油漆木箱和几口水缸。
尽管水缸上面盖着高粱盖,但因为潮湿,水缸里时不时会舀出些海底虫。
他们家几乎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洋芋红薯无论是炒菜还是蒸的吃,从来没去过皮。
贤惠的三婶总是把洋芋和白菜洗干净切碎煮开水锅,把案板上擀好的面条下进锅里,煮熟后端起瓷碗给拐子三叔和儿子各捞一碗,自己则吃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煮菜。
儿媳妇看家时,拐子三叔拿出十块钱在代销点买回几袋瓜子和水果糖来招待客人。
为了这,婚姻扯散不说,村里人嘲笑,这家穷成这样能娶回来媳妇,狗头上都能长出鹿角。
人们的白眼、人们的热嘲冷讽,使拐子三叔的心如六月的冰。
他脸上的平静是虚假的,内心像一锅煮沸的水极不平静。
拐子三叔的命运很悲惨,他拼命过光景,半夜里河水下来时去河边捞河柴被河水冲走,尸体也没找到。
三婶一边抱着小孙女坐在热炕头逗乐,一边和我东一句西一句地拉家常。
三婶指着正在泡茶的儿媳妇说:“你三叔走后那年底,把她娶进门。
虽然退耕还林后,我们拿到了国家的补贴,你弟还腾出时间打工,但是日子过得比较紧巴,生了个儿子后嫌负担重,就再也没生。
前两年正好赶上了国家扶贫政策,我们家被评选上贫困户,我也吃上了低保,每月领到低保金补助金不算,村干部还给贷了五万元的无利息贷款让发家致富。
你弟拿这五万块钱买了几头牛和几个猪娃,没想到我们家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短短几年不但脱了贫,还奔上了小康。
”她说着在小女孩脸上狠狠地亲了口,接着又说:“这不,上面让放开生二胎,他们又生了这个女孩。
人常说一儿一女活神仙,想不到我们能过上如此幸福的日子。
”说话间,一辆黑色的小轿车从大门里开进来。
一个穿着西装留着中风头的中年人,提一桶刚从牛奶厂挤出来的鲜牛奶从车窗里钻出来,手里还拎着一个棕色的小皮包。
副驾驶位置上,钻出来一个穿着花格子衬衣,登着一双白色名牌运动鞋的小伙子,和他父亲兴致勃勃地说笑着朝我们走进来。
看着他们的幸福溢于言表,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乡亲们的生活真好,家乡的变化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