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新进展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新进展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新避展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亚型,主要影响女性患者。

真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冠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冠脉在辈。

治疗策略因梗死的潜在机制不同而奋所差异。

目前,MINOCA相关二级预防指南主要基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梗死(MI-CAD)患者数据,因此MINOCA后的最佳药物治疗策略尚不确定,亟需进行相关试验,以确定MINOCA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

1诊断策瞄MINOCA的最佳治疗预计会因梗死的潜在机制而异。

系统的评估方法对于确认心肌梗死(MI)的诊断和确定潜在的病理生理学至关重要。

为此,2019军美国心脏协会关于MINOCA的科学声明中提出了一种临床算法[1]。

该算法强调仔细回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或心室造影对左心室功能的常规评估,以及对比增强心脏磁共报成像(CMRI),以诊断心肌炎或确定急性心肌梗死或损伤的区域[1-3]。

目前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筐理的指南包括关于MINOCA的内容,该部分真奇类似的推荐诊断算法,真使用属于I类推荐[3]。

冠状动脉成像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成像可以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罪犯血管病变。

一些操作员可能更喜欢将OCT作为一种单猫的诊断程序,例如在CMRI确定了晚期号L增强或局部心肌水肿的区域后,或者至少排除了心肌炎闷。

也可以考虑检测微血管或心外膜冠状动脉在季,因为结果可能会改变长期药物治疗[1]。

1.1整合多血管冠状动脉内成像整合多种动态成像结果的诊断方法最有可能为MINOCA病理生理学提供见解[4-7]。

在一项针对145例临时诊断为MINOCA的女性国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多血管冠状动脉OCT和CMRI确定了84.5%患者临床表现的原因。

在这些患者中,75.5%的表现为缺血性,24.5%为非缺血性(如心肌炎)[5]。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扩张冠脉、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脏负担等方式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位置植入支架,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改善血液供应;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则是通过取段静脉或内胸动脉搭建新的通道,绕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供血。

三、心脏瓣膜治疗
冠心病患者如果并发心脏瓣膜疾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瓣膜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等,通过修复或更换病变的心脏瓣膜,恢复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心脏移植
对于一些晚期冠心病患者,如果其他治疗手段无效,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移植健康的心脏,恢复患者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希望本文对广大冠心病患者有所帮助。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急性心肌梗死(MINOCA)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急性心肌梗死(MINOCA)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急性心肌梗死(MINOCA)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一、MINOCA的定义MINOCA是指冠状动脉造影(CAG)未见明显阻塞性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

目前ESC关于MINOCA的最新诊断标准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达到AMI诊断标准,这与冠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AMI诊断标准相同;(2)CAG显示所有可能的梗死相关动脉均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包括正常冠状动脉(狭窄程度<30%)和轻度冠状动脉狭窄(30%<狭窄程度<50%);(3)无导致这种急性发作的明确病因:行CAG时尚不明确引起这种急性发作的原因及诊断,需进一步评估其潜在病因。

这一诊断标准的提出,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提供了诊疗依据。

二、MINOCA的流行病学MINOCA的总体发病率约1%~25%,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的发病率高于白色人种,约1/3的MINOCA患者表现为ST段抬高的心梗(STEMI),2/3的患者表现为非ST段抬高的心梗(NSTEMI)。

多种因素均可影响MINOCA的发病率。

既往研究证实:STEMI患者MINOCA的发病率为7%,NSTEMI患者MINOCA的发病率为17%。

三、MINOCA的危险因素MINOCA患者与CAD-AMI患者相比具有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相对低。

研究证实,与CAD-AMI患者相比:MINOCA患者发病年龄更小(47.94±18.5岁vs. 59.4±13.2岁,P<0.001),典型的心绞痛症状(47.1% vs. 97.0%,P<0.001)和血脂异常更少见(11.8% vs. 51.8%,P=0.001),吸烟和CAD家族史比例更低。

四、MINOCA的预后MINOCA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率约0.1%~2.2%,1年随访全因死亡率上升至2.2%~4.7%。

近期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MINOCA患者30天随访全因死亡率为1.1%~2.6 %,随访12个月后死亡率上升至3.3%~6.4%且12个月内发生再次心梗的比例达2%。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ppt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ppt
47-51
MINOCA与MI-CAD(阻塞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相比较:
发病人群更年轻 女性比例更高 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及PCI术后病史比例更低 肌钙蛋白I、CK-MB水平较低 左室射血分数更高 前壁心肌梗死更为常见
➢其他: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干细胞疗法(胚胎干细 胞、骨髓干细胞、诱导式多能干细胞等)
MINOCA与MI-CAD(阻塞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比较
年龄/岁 女性/例(%) 吸烟史/例(%) 高血压病病史/例(%) 高脂血症病史/例(%) 冠心病史/例(%) 既往PCI史/例(%) 肌钙蛋白I(μg·L-1) CK-MB(μg·L-1) 左室射血分数% 心电图ST段抬高/例
功能异常时,表现为冠脉血流储备降低和微血 管收缩,可导致心肌缺血。
6
心肌桥
当冠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血管走行于心肌纤维
之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
维被称为心肌桥。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变异。
收缩期桥下血管受压,狭窄程度>80%。
Takotsubo心肌病
7 Takotsubo 心肌病又称为心碎综合征,多数出现 ST 段抬高(44%),通常伴有心肌肌钙蛋白的改 变(95%),但峰值较低,与大范围的心电图改 变或左心室功能障碍不符。大多数研究认为是儿 茶酚胺介导的心肌顿抑的结果。但此类心肌病更 多导致阻塞性冠心病的发生。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研究进展
目录CONTENT
01
定义
02
03
诊断标准 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
04
05
辅助检查方法
治疗
冠状动脉(冠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 ,MINOCA)是指患者有剧烈胸痛等心肌缺血的症状,以及心肌损 伤标志物的升高、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但冠状造影却未见到≥50%狭窄的一类疾病。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研究动态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研究动态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研究动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探讨。

一、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患者常伴随有血脂异常,因此降血脂药物的使用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最近的研究表明,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草酸钙和贝特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这些新的药物治疗策略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患者常需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近期的研究表明,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在冠心病患者的使用中,能够更好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这种新型药物的问世,为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β受体阻滞剂的研究进展β受体阻滞剂是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一环。

最新的研究发现,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可更好地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和血压,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此外,对于冠心病患者并发糖尿病的情况,使用胰岛素敏感性较好的β受体阻滞剂,如阿罗洛尔,则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这些研究成果为冠心病患者选择合适的β受体阻滞剂提供了新的参考。

四、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患者中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抗凝药物在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期的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华法林相比,新型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如达比加群酯在预防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方面疗效更佳,并且使用更加方便,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酶时间。

这些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便利和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新的进展。

通过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的研究以及抗凝药物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并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详细讲解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详细讲解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详细讲解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又被称为微血管冠心病或心肌缺血与心肌纤维化疾病。

它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轻度狭窄(小于50%狭窄)或者完全不狭窄,但患者仍然出现心肌缺血或者冠心病症状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它通常会导致心绞痛、心绞痛等一系列症状,并且与长期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发展有关。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微循环及心肌代谢异常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给心肌,维持其正常功能。

然而,当微血管出现异常时,血管内皮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血管痉挛、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以及冠脉内膜增厚等,最终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症状。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心绞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闷、胸痛或心前区不适感,疼痛往往较轻,并很快缓解。

心肌梗死是由于血流缺乏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严重时可造成心肌功能损害和生命威胁。

心律失常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严重时可引发猝死。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病史的询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

在临床上,对于一些传统的冠心病风险因素不能解释透的心绞痛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冠状动脉病变被排除或者非阻塞性病变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治疗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发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肌供血。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形态学改变来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扩张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缓解冠状动脉痉挛等方式来改善心肌供血。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病变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也在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冠心病治疗的新进展以及带来的希望。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直是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的推出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

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替格瑞洛(Tigrelor)和普拉格雷(Prasugrel)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此外,通过控制血脂和降低胆固醇,新一代的降脂药物如阿利肝素(Alirocumab)和依折麦布(Evolocumab)可以显著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内操作,将支架植入到狭窄的冠状动脉内,以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通。

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首先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这种支架能够释放药物,减少支架再狭窄的风险。

其次是使用三维显像技术来引导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三、微创手术除了介入治疗,微创手术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进展。

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或经皮进入体内进行手术,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切口较大和术中出血等风险。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创新,冠心病治疗也在逐渐转向这个方向。

例如,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MICS-CABG)成功地将冠心病治疗与微创手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手术体验和术后恢复。

四、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技术,也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可以修复受损组织。

在冠心病治疗中,干细胞可以通过静脉输注或直接植入冠状动脉,促进心肌再生,恢复心脏功能。

虽然干细胞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其前景令人鼓舞。

五、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治疗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治疗是治疗冠心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的重要手段。

冠心病的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治疗新进展冠心病的治疗新进展一、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过去的几十年里,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

二、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

- 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血脂调节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 降脂药物联合应用:如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类药物等。

3、抗心绞痛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通过降低心脏负荷和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 钙离子拮抗剂:如硝酸异山梨酯、氨氯地平,通过扩张冠状动脉起到治疗心绞痛的作用。

4、抗心律失常药物- 利多卡因、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5、其他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等。

三、介入治疗1、冠状动脉造影和扩张术-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血流情况,确定病变位置和程度。

- 栓塞术和球囊扩张术:通过置入导丝、导管,用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正常血流。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通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减少新生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风险。

- 生物活性支架植入术:通过释放药物防止再狭窄,并促进血管再内皮化。

3、早期介入治疗:对病情急性发作的冠心病患者,可以及早进行介入治疗,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四、手术治疗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取用其他部位的血管,搭桥到冠状动脉,为心肌提供血液供应。

2、心脏瓣膜置换术- 对于冠心病患者伴有心脏瓣膜病变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3、心脏移植- 在冠心病晚期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心脏移植可以成为治疗的最后选择。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与新疗法介绍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与新疗法介绍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与新疗法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冠心病的治疗方案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新疗法。

一、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1.1 降脂药物的应用降脂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情况,防止心肌缺血的发生。

1.2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等,相较传统的阿司匹林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介入治疗方面的进展2.1 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术(PCI)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术是一种通过血管内放置支架来扩张狭窄血管的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对特定的病例,还可以选择药物洗脱支架,有效减少了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TC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将导丝和球囊引入冠状动脉狭窄段,通过扩张球囊、释放药物等方式来改善血流。

近期研究显示,通过PTCA 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明显,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

三、心脏外科治疗方面的进展3.1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使用人工血管来恢复冠状动脉血供的手术。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CABG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CABG术能够改善心肌供血状态,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选择之一。

3.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指将异常功能的心脏瓣膜进行替换或修复的手术。

对于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缓解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一)2024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一)2024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一)引言概述:非阻塞性冠心病(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OCAD)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治疗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近年来,针对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治疗方案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讨论其中的五个大点。

一、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重要性1. 了解非阻塞性冠心病的发病机制2. 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及有效性3. 区分高风险患者与低风险患者4. 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新方法5. 冠心病风险管理的策略与实践二、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1.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及选择2. 降脂药物的疗效与使用规范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策略4. 抗血压药物在非阻塞性冠心病中的应用5. 其他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三、介入治疗的新技术与应用1. 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进展2. 血运重建术在非阻塞性冠心病中的应用3. 冠脉支架术的新技术及选择4. 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预防与管理5. 支架内治疗的药物与技术进展四、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性1. 营养与饮食习惯的调整2. 体育锻炼与运动处方的制定3. 管理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4. 戒烟与限制饮酒的重要性5.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五、个体化治疗的前景与挑战1. 基因检测在治疗中的应用2. 基于人工智能的个体化治疗策略3. 长期随访与治疗效果的评估4. 医患共享决策的重要性5. 患者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总结: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风险评估、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生活方式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和长期效果的评估。

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以提高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急性心肌梗死但冠脉造影未见阻塞的患者可诊断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其包含多种疾病的临床综合征。

其中MINOCA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14%,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心源性及非心源性。

因其可能存在一种或合并多种病因,不同病因的治疗及预后亦不相同。

血管内超声、心脏磁共振、冠脉CT等检查对于进一步评估明确诊断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Abstrac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out obstruction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can be diagnos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MINOCA),which contains clinical symptoms of multiple diseases. MINOCA accounts for 1%-14%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athogen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cardiogenic and noncardiogenic aspects.Because it may exist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tiologie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different causes are not the same. Tests including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oronary CT and so 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rther evaluation of a clear diagnosis of disease.[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Plaque rupture在过去50年间,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进一步加深,患者预后也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心电图、心脏监护室、冠状动脉造影、再灌注治疗及肌钙蛋白检测等发展起重要作用。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研究临床新进展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研究临床新进展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研究临床新避展在临床上经常发现高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后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显著的狭窄。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

MINOCA是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亚型,主要影响女性患者。

目前高关MINOCA的流行病学,||自床表现和预后情况尚不十分清楚,特别是MINOCA与冠状动脉梗阻性心肌梗死的区别了解不充分。

本文将用近年临床研究的证据对真进行说明。

1概述急性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或冠状动脉夹层而不同。

MINOCA是一种心肌梗死,真特征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所高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没再50%或更大的狭窄。

这种临床综合征包括没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和轻度至中度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

第→列MINOCA病例是在近一个世纪前报道的,基于对一系列具有致命心肌梗死且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死者尸检中冠状动脉的病理评估[1-2]。

在急性心肌檀死患者的旱期血管道影研究中,DeWood等[3-4]发现约3%的患者患有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在首次||笛床描述后的许多年里,MIN OCA是一个定义松散的||笛床实体,没再标准的命名法,也没有在心血管界得到广泛接受。

MINOCA一词由J ohn Beltrame等[5]于2013茸创造。

多个心血管学会的科学声明、共识文件、||伍床实践指南和心肌梗死的第四版通用定义一致,为MINOCA 建立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并将真与患高阻塞性CAD的心肌梗死区分开来6-1 O]。

MINOCA是符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标准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指定的一种临时诊断,真所高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并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定的替代原因,如心肌炎或肺栓塞[7]。

2流行病学在美国,每年约再8000001?�男性和女性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冥中估计萄65000例患有MINOCA[11]。

该综合征发生在约6~8%的自发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这些患者被车专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且在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比男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12斗5]。

临床缺血伴非阻塞性冠脉疾病治疗策略及治疗要点

临床缺血伴非阻塞性冠脉疾病治疗策略及治疗要点

临床缺血伴非阻塞性冠脉疾病治疗策略及治疗要点冠状动脉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的微血管性心绞痛和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是缺血伴非阻塞性冠脉疾病(INOCA)的常见临床分型。

INOCA 可严重损害生活质量,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和公共卫生资源的负担。

治疗手段主要为生活方式干预、抗心绞痛药物、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以及心脏康复。

INOCA病理生理学INOCA由不同的导致冠状动脉血管舒缩异常的机制引起。

冠状动脉血管功能的无创影像学和有创检查为诊断INOCA临床分型(即由特定机制引起的心绞痛)提供了机制信息。

其分型包括微血管性心绞痛、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存在或不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非冠状动脉全身性疾病(如贫血)。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由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引起。

炎症、高血压和血管危险因素(尤其是吸烟)刺激可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

功能性遗传变异可能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的敏感性增强。

冠状动脉痉挛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在乙酰胆碱激发试验中,冠状动脉痉挛可能为弥漫性或局限性痉挛。

微血管性心绞痛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涉及结构和功能机制,应根据不同机制指导分层治疗。

结构性血管重塑涉及细胞肥大、中膜厚度增加、管壁硬度增加和管腔丢失。

间质重塑涉及细胞外基质增强。

稀薄涉及毛细血管和微血管功能的丧失,导致微血管阻力增加。

内皮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为冠状动脉舒张功能受损,甚至血管对乙酰胆碱刺激的收缩能力受损,与长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冠状动脉微血管痉挛的诊断依据是症状的再现和心电图改变,乙酰胆碱激发试验中不伴有心外膜痉挛。

INOCA当代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痉挛和心外膜痉挛的治疗方法相似,推荐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禁忌使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但通过这些治疗方法症状可能难以控制,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应包括,具有选择性门诊评估时间表的护理计划,以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疗效(和依从性)指标(如心率和副作用),以及缓解心绞痛。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血流受限,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随着医学的发展,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也出现了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并探讨其对患者的意义。

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之一,能够减轻血小板的黏着性,防止血栓形成。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然而,一些患者对传统的抗血小板治疗不敏感或存在耐药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即采用双重抗血小板疗法。

这种方法通过同时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2. 拓血管药物拓血管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另一重要药物类别,主要通过促进冠状动脉的扩张和改善心脏供血。

硝酸酯类药物是常用的拓血管药物,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绞痛症状。

然而,长期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新型的拓血管药物,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通过增加一氧化氮的释放和扩张冠状动脉,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3. 降脂药物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降脂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和贝特类药物(如依折麦布)。

然而,一些患者对传统的降脂药物治疗不合适或存在不良反应。

最新的研究表明,一种新型的降脂药物,称为PCSK9抑制剂,能够通过阻断LDL受体的降解,显著降低血清LDL-C水平,并显著减少患者的冠心病风险。

4.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肝素等。

然而,长期使用华法林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并容易发生出血等不良事件。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称为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如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剂量方便、无需定期监测等优点。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诊疗新进展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诊疗新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年8月第40卷第5期4血Cad淤血c Dis,Au啊2019,呗40,No.5・735•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诊疗新进展者春阳高红霞胡思宁于波贾海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传统观点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近期几项急性心肌梗死的大型注册研究显示约10%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

目前针对该病缺乏系统的诊疗规范,也导致部分患者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现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总结阐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腔内影像学[DOI]10.16806/ki.issn.1004-3934.2019.05.018Current Status of Manage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ZHE Chunyang,GAO Hongxia,HU Sining,YU Bo,JIA Haibo(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01,Heilongjiang, China)【Abstract】Traditionally,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caused by secondary thrombosis based on severe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resulting in myocardial ischemic necrosis.However,several large registry studies showed that near10%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ad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 is receiving increasingly attention in term of unclear mechanisms,diagnosis,and management.However,current guidelines do not address the specific management of this disease,which delayed the best treatment for some patients.Thus,in this article,we reviewed the cuirent status of mechanism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this disease.[Key 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Coronary artery spasm;Intravascular imaging modalities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MINOCA)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发表者:陈文强310人已访问近一个多世纪来,人们已经接受这个概念:心外膜血管得阻塞性病变就是导致心绞痛得主要原因。

1974年,Gould KL与Lipsb K研究发现,当冠状动脉直径狭窄>80%时,血流量才会显著下降,而预先使用小动脉扩张剂使冠脉血流量增大4~5倍后再行结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时血流量已显著下降。

这一实验产生了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得概念,并迅速转化为临床概念: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为血流动力学意义得狭窄,≥85%为临界狭窄,而后者又很快演绎为成缺血性狭窄得概念。

因此,近40年来,临床心脏病学家们形成共识: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才可诊断为冠心病,≥85%得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可引起心肌缺血,因此应进行介入治疗。

然而,随着介入性冠状动脉诊断与治疗技术得普及,人们发现,许多有心肌缺血证据得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冠脉得非阻塞性病变,即非阻塞性冠心病(CAD)。

一、非阻塞性冠心病得概念所谓得非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1支或多支血管直径狭窄1%~49%为非阻塞性冠心病,而1支或多支血管直径狭窄≥50%为阻塞性冠心病。

研究者收集了美国退伍军人CART项目中得冠心病数据,该项目包含了冠脉造影与长期随访结果。

共包括2007-2012年间37674例接受选择性血管造影得患者,发现55、4%得患者为阻塞性冠心病,22、3%为非阻塞性冠心病。

WISE研究结果提示,60%因胸痛或无创检查发现有缺血证据得患者不存在影响血流得冠脉阻塞(至少有≥1条主支存在≥50%狭窄)。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心绞痛患者中,如果冠脉造影显示正常或狭窄程度<50%则属低危人群,预后良好。

然而,近年来大样本人群得长期随访研究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

JespersenL 等人对接受冠脉造影得112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无症状得5705例对照人群平均随访4、6年,发现冠脉造影显示正常或狭窄程度<50%得患者得心血管事件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

LinFY等人对2583例因心绞痛症状或心血管高危因素而行64排CT冠脉造影得患者随访3、1年,发现CT测量得冠脉狭窄〈50%得患者得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ct检查无冠脉狭窄得患者。

美国退伍军人cart研究发现,无冠心病患者得1年时心肌梗死发生率为0、11%,1支血管病变得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为0、24%,2支血管病变者为0、56%,3支血管病变者为0、59%。

在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随着病变血管支数增加(或lmca),心肌梗死风险亦增加。

无冠心病者得1年时死亡率为1、38%,1支、2支与3支血管病变得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分别为2、02%、1、50%与2、72%.在多因素调整模型中,仅3支病变得非阻塞性冠心病与1年时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研究显示,冠脉狭窄程度〈50%不能作为判断患者预后就是否良好得指标。

<span=""〉近年研究发现,缺血性心脏病亦可由非阻塞性冠心病引起.LinF等人对163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多排冠脉CT造影与SPECT负荷试验,发现105例患者有轻度冠脉狭窄,39例有明显冠脉狭窄但仅15例有血流限制性狭窄且负荷试验结果正常,这说明狭窄病变与缺血性心脏病之间并非一致。

病理学研究已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得发病并非由于斑块过大阻塞管腔,而就是由于易损斑块得破裂或糜烂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

一项病理学研究发现,90%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就是由临界冠脉狭窄导致得.研究发现,在212名ACS 患者中,30、6%得患者冠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

1999年发表得GUSTOⅡb试验对12142例ACS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发现6、8%得男性与10、2%得女性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4、2%得男性与9、1%得女性非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以及13、9%得男性与30、5%得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非阻塞性狭窄。

识别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梗(MINOCA)特点得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

研究者采用荟萃分析法对28份相关论文中得MINOCA患病率、临床特征与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显示,MINOCA患病率为6%,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5岁,女性占40%。

然而,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型心梗(MI-CAD)患者相比,尽管其她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似,但MINOCA患者较年轻以及就是女性得可能性更大,并且患有高脂血症得可能性更小。

MINOCA患者12个月得全因死亡率低于MI—CAD 患者(4、7%对比6、7%).此外,对46份有关MINOCA基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得论文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心脏磁共振成像对典型心梗、心肌炎以及没有显著异常得检出率分别为24%、33%与26%。

在27%得MINOCA患者中可诱导出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在14%得患者中可检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

非阻塞性冠心病得根本原因很多,在许多情况下不同于阻塞性冠心病得病因。

一些患者有大血管功能障碍伴痉挛性心绞痛,另一些患者有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Fearon等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多数非阻塞性冠心病却出现心绞痛得患者中可以观察到隐匿性冠状动脉异常。

在139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女性占3/4)中,77%得心绞痛患者有冠状动脉病变,44%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1%有微血管病变,5%血流储备分数≤0、8,58%存在心肌桥.WISE研究发现,将近50%无冠脉阻塞性胸痛得女性主要表现为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CD),这类情况称为心肌微循环障碍或微血管病变。

Lee等研究发现,虽然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程度<50%,但仍有44%得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异常,有5%得患者ffr≤0、8则提示存在心肌缺血,21%患者冠脉微血管阻力指数≥25,即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

< span=”">2013年ESC重新定义稳定型冠心病(SCAD),将阻塞性冠脉病变(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与非阻塞性冠脉病变包括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微血管功能障碍作为SCAD得共同机制.微血管功能异常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得重视。

冠脉微血管病变并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得整体形态学改变,而就是与血管得运动、生长、渗透性异常及炎症发生密切相关。

传统得冠脉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与糖尿病均可导致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其中包括微血管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功能障碍.以下因素均能破坏微血管结构,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血管再通后微栓塞造成得微循环管腔阻塞;②浸润性心脏疾病造成得微血管壁渗透性增高;③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引起得微血管重塑;④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导致得血管稀疏与血管周围纤维化。

绝经后女性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与肥胖等危险因素,冠脉小血管斑块负荷比男性更重,更易造成微血管功能障碍。

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导致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导致得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与冠脉再通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能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

女性妊娠相关得高血压、代谢紊乱也会造成内皮功能紊乱,增加冠心病风险。

血管外因素如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导致得壁外压迫与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得舒张期灌注时间缩短就是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得。

二、非阻塞性冠心病得诊断如果患者有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异常表现,而冠脉造影没有显示阻塞性疾病,则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应进行非侵入性试验.非侵入性试验包括: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放射核素成像负荷试验观察心肌缺血得程度与范围。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与多排CT血管造影技术得迅速普及,很多医院得上述三种负荷试验几乎陷于停顿,这种状态必须改变。

必须使广大心脏病医师认识到,血管造影技术所显示得斑块病变与心肌缺血并非同一概念,以前者推测后者将导致误诊与误治。

在诊断微血管功能障碍得标准中,通过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分析进行内皮功能与冠脉血流储备(CFR)得检测来评估患者得冠脉微血管功能。

CFR就是冠脉血流对腺苷发生反应时得最大充血状态与基础状态下血流量得比值,心肌内血流储备得一致性减少(即微血管异常得一致性)能够间接反映冠脉微循环功能损害。

研究发现,当CFR〈2、0提示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就是基于冠脉内压力测量获得得评价冠脉病变生理功能得参数,当FFR≤0、8提示心肌缺血,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

Fearon等提出了一种新颖且相对简单得定量评估微循环功能得指标,即微循环阻力指数(the indexofmicrocirculator y resistance,IMR),并在动物模型中证实其与实际微血管阻力(true mi crovascular resistance,TMR)有很好得相关性。

随后,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与接受急诊PCI术后得STEMI患者中证实其与TMR也有很好得相关性.研究发现,当冠脉微血管阻力指数≥25时,提示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

其她辅助检查还包括: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I):可同时获得心脏解剖、心肌灌注与代谢、心室功能及冠脉成像得信息,就是一种较可靠评价心肌灌注缺损得方法.其她无创性检查还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门电路闪烁照相法等.三、非阻塞性冠心病得治疗进展多项研究指出,对非阻塞性冠心病应制定积极得防治策略,从而减少冠心病患者得冠脉事件,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除了积极地改善生活方式外,应严格控制危险因素。

对心绞痛症状明显者,应积极给予药物干预以减少心绞痛发作。

同时针对冠心病得二级预防进行积极得药物干预。

1、危险因素得控制1、1高血压:研究发现,在非阻塞性CAD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微血管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ACEI及ARB药物能够改善内皮依赖性得微血管功能异常,而二氢吡啶类CCB没有发现有此功能。

一项研究显示非二氢吡啶类CCB如维拉帕米能够改善微血管功能异常。

β受体阻滞剂:奈必洛尔通过激活β3受体而发挥内皮保护作用,在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卡维地洛因其具有α受体阻滞作用,对微血管病变具有有益作用。

在美托洛尔及阿替洛尔未见上述微血管保护作用。

抗高血压治疗对内皮依赖性得微血管得保护作用得研究较少。

有PET研究显示奥美沙坦能够增加CFR,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而氨氯地平没有此作用。

另一项研究显示,尽管维拉帕米与依那普利在降压效果上相近,但前者能够明显改善内皮功能,进而改善微血管功能。

这些研究说明,微血管功能改善就是降压药物得降压效果之外得作用。

可能得机制包括: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得直接作用、抗氧化作用、改善血管得内皮功能及舒张功能,同时还具有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作用.值得注意得就是,近年来得研究揭示,高血压患者出现CFR下降与就是否存在左室肥厚及左室肥厚得程度高度相关,提示微血管功能障碍就是左室重构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功能改变得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