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故乡》课堂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教学实录
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两句。
(生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幻灯展示。)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请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1:惊讶。
师: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2:加强肯定语气,眼前的故乡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
(一生朗读。)
生3:故乡的景象“萧索”,“我”的心情“悲凉”。
师: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
生(齐):闰土。
师: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并用这样的形式回答:
(幻灯展示。)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生阅读,勾画圈点。)
生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
《故乡》课堂实录
教材说明
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 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
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
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 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
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 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
和凄凉的神情” 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 内心
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 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
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故乡优秀课堂实录-故乡课堂实录王君-(6014)
故乡优秀课堂实录|故乡课堂实录王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故乡这篇课文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教师应该如何授课呢?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故乡
优秀课堂实录,教师们不妨参考一下。
故乡优秀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
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
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
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
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
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
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
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
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
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故乡预习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故乡预习教案
故乡这篇课文是六年级语文里要学习的文章,那么作者会怎样描写他的故乡呢?同学们应该怎样预习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故乡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故乡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
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故乡》教案(精选15篇)
•
•
•
•
•
•
•
•
•
•
•
•
•
•
•
•
•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故乡》教案篇1
1、知识教学点:
⑴ 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 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 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
⑴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 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
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 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
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初中八年级语文《故乡》课堂实录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教学观摩与点评听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
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四)(表六)
执教者:学校:时间:
班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题:故乡课型:教读
一、教学过程记录
1、渐近故乡,看到故乡时,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追问:那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来自哪里?
2、当我见到阔别二十余年的少年玩伴闰土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追问:闰土有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那么当我再次启程离开故乡,想到闰土的遭遇和变化,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怎样的想法?
追问:你觉得我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4、课堂总结,
5、作业布置
(1)积累字词
(2)文中对中年闰土有多处描写,请选择两处分析描写的作用
(3)文中有了关闰土这一具体的故乡人物代表,再写杨二嫂是否多余?
三、观课报告
潘老师课堂条理清晰,节奏分明。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很好的引导了学生们去感受鲁迅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鲁迅想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课后自评时,潘老师认为《故乡》体现了鲁迅对于中国人的反思,反思社会等级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希望唤醒还活在旧社会观念中的人。鲁迅追求的
应该是平等的相处吧。所以闰土是一个旧社会的悲剧,一个封建时代的、普通的被生活压迫得没有性格的农民。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儿时的美好的平等、融洽的关系,在20年后被打得粉碎,留下的只有尴尬、唏嘘和哀叹、怜悯。再没有“美”可言。
闰土的正常反应——二十年前,作为一个孩子与富家公子嬉戏打闹;20年后知道了、也深刻地体验到人类社会的等级观念,所以变得客气起来。但在鲁迅看来,这是不正常的,引起他的不适,甚至感到悲凉。闰土的这种“特殊”正体现的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以故乡为题,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
鲁迅《故乡》课堂教学实录精选
第一课时
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
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
(学生纷纷举手)
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好!
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土?,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
(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土?的有关情况?
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故乡听课记录
故乡听课记录
今天,我有幸看了刘老师的《故乡》,受益良多,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意识的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令我受益匪浅,是一节智慧的好课,一节异彩纷呈的好课。
首先,整堂课的设计,打破了小说课教学大多采用的抓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通俗模式,采用了从后到前的过程。教学中,深入浅出,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挖掘主题内涵,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又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很值得借鉴。
其次,这节课大量应用了“叙事学理论”进行对故事和文本境界进行梳理教学。课程中教师在叙事视角中很好的应用了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把作者的叙事话语变成故事话语,令人暗暗叫好。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比较阅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刘老师匠心独运,亲手“炮制”了一份“山寨版”的《故乡》。通过“山寨”版的《故乡》与原版《故乡》进行对比,提出“问题探究”
(1)这三个“不满”,你在《故乡》原文中呈现出来了吗?能找到依据吗?
(2)在山寨版中呈现出来了吗?能找到依据吗?呈现得有什么不同吗?
进而从感性地发现差异到理性地分析解读差异。学生面对两个版本,先是基本的'“找不同”,例如找出情节、人物、情绪不同等等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困难而且比较有情趣的事,所以孩子们也比较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回答的积极并且答案有条理;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直接的感受并且表述出来;改动的地方是最值得深入探讨之处,让学生将感性刺激转入理性解读,得出结论:山寨版没有起点,不能突显。劳苦大众精神的扭曲。结论:山寨版没有起点,不能体现“扭曲”。所以一切问题通过对比一目了然。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引言
教学是传承文化,传递知识,栽培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文艺作品经常被运用来达到深化学生思想、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情感等作用。本文将以《故乡》为例,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对该篇文艺作品进行教学的具体实现以及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 教学目的
①了解《故乡》的情节、人物和背后的社会背景。
②深刻理解文中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哲学。
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感受能力,引领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基本要求
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②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全面发掘文本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境界。
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④重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封建家族的罪恶和无情,表现了梦想破灭后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作品中,主人公一进城就遇见了他的亲戚,他们表现出傲慢无礼、势利眼、不尊重工作。本文篇幅较短,文笔简洁,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适合用于高中语文的阅读和讲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
①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的家庭、家庭继承和婚丧嫁娶等社会事情。让学生感受封建家庭的凄凉和残酷。
《故乡》优秀课堂实录
《故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设计思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第15课《故乡》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祀( s)ì 噤( ) 廿jìn( ) niàn
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
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 放纵、凶暴。 景况: 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 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 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 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 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 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来自百度文库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显得迟钝麻木。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 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 此而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线索
心情
变化
回故乡 凄楚悲凉 故乡景→萧条
败落
故 乡
在故乡 痛苦悲伤 故乡人
闰 土→麻木隔膜 杨二嫂→尖刻鄙俗
离故乡 产生希望 寻求出路
根源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特级教师钱梦龙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特级教师钱梦龙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特级教师钱梦龙(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生:(齐)解决问题。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
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生:给人悲凉的感觉。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生:贪小便宜。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生:生活贫困。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生:也是因为贫困。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生:本家是同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2009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9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丁艳艳/执教、整理
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两句。
(生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幻灯展示。)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请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1:惊讶。
师: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2:加强肯定语气,眼前的故乡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
(一生朗读。)
生3:故乡的景象“萧索”,“我”的心情“悲凉”。
师: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
生(齐):闰土。
师: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并用这样的形式回答:
(幻灯展示。)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特级教师钱梦龙
(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
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
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
生:本家是同姓的。
师:说得好。那么亲戚呢?
生:亲戚是不同姓的。
师:你们看,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多好啊!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现在的闰土不如以前的闰土,这样看对不对?
师:你们看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社会是发展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说说好吗?
生: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
师:对啊。这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了。
生:我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这是很大的发展。
生:历史发展有兴旺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期。
师:对,对。我补充一点,好不好?就是历史的发展是有曲折的,在前进中也有倒退。例如我国在解放后有没有过倒退?
生:(齐)有!
师:什么时候?
生:(齐)文化大革命!
师:对了。你看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的,“四人帮”不是粉碎了吗?但在“文革”那几年,历史的发展也有了点曲折。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的混战,历史也有过倒退。……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96页倒数第5行,“他不咬人么?”这“他”应该是“它”。
师:是啊,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写了许多错别字,是么?(众笑)谁能解决?
生:在“五四”时期,“他”和“它”是通用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来的。
师:对啊!看到的就马上能用。的确,“五四”时期,“她”、“他”、“它”都是一个“他”。还有问题吗?
生:102页倒数第6行,“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听他”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回答?
生:随他自己。
师:对,也可以叫做“听便”。还有问题吗?
生:93页第2行,“公同卖给别姓了”,为什么不用“共同”?
师:啊,鲁迅又写错字了,是吗?(笑)这个老屋是“我”家的吗?
生:(齐)不是。
师:不是,所以要卖掉就要几房本家公议(板书),公议后决定卖,就是“公同卖给别姓了”。这里鲁迅没错,我为他辩护。
生:93页第9行,“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为什么用“飞出”?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
生:(笑)
师:为什么笑?
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倒,这就是用词准确。还有问题吗?
生:“我”叫闰土是“闰土哥”,闰土叫“我”是“迅哥儿”,他俩谁大些?
师:对啊。都是哥,谁是弟弟呢?(笑)
师:哥是通称。
生:迅哥是小名。
师:是小名,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鲁迅先生不是只有一个叫许广平的夫人吗?(笑声)师:谁能回答?
生:迅哥儿是书中的人物,不是鲁迅。
生: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师: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句话录进去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