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
A. Na+-H-交换体,逆向转运。 B. Na+与GS、AA、Cl-等同向转运。 基侧膜Na+泵将Na+泵入细胞间隙, GS、AA、Cl-易化扩散入间隙。 均为继发主动重吸收。 C. 水重吸收:上述物质被重吸收入 细胞间隙→间隙渗透压↑→水通 过紧密连接、上皮细胞入间隙→ 间隙静水压↑→水重吸收入血。 Na+、水重吸收多于Cl- ,HCO3-重吸收 优于 Cl-, Cl-留在小管液中,浓度高。
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细胞机制
2.髓袢的重吸收: 主要是升支粗段。机制同近端小管。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可主动分泌 H+。分泌入小管液中的H+可与HCO3-、 HPO42-、NH3结合, 降低小管液[H+]。 小管液pH降低时,H+分 泌减少。
(四)K+重吸收: 65~70%在近端小管,25~ 30%在髓袢重吸收,且比例固定。 (五)葡萄糖重吸收:100%在近端小管由 Na+-葡萄糖转运体继发动重吸收。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糖的血糖最低值。 180mg/dl (滤过量=225mg/dl) 吸收极限量:滤过量=375mg/dl(男) 300mg/dl(女) (六)氨基酸重吸收:机制同glucose。 (七)其他物质:HPO4 2–、SO4 2 –与Na+同 向转运; 少量蛋白质——吞饮。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整体认知.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整体认知
血浆在肾小球处发生超滤,是生成尿液的第一步。超滤液还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过程,才能形成最终的尿液。肾小囊腔的原尿,经肾小管流向集合管,称小管液。重吸收(reabsorp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重新转运回血液。分泌(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管壁上皮细胞能选择性重吸收小管液中的水分和各种物质与分泌后成为终尿,最后排出体外。据测定牛两侧肾脏每天产生的原尿在1400L以上,而每天排出的终尿量只有6〜12L,终尿量通常仅占原尿量的不到1%。其中水分99%被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全部被重吸收,Na+、Cl-、尿素大部分被重吸收,而肌酐则完全不被重吸收。肾小管各段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和重吸收的物质是不同的。如近曲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能吸收原尿中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小分子蛋白质、钾和磷等,大部分水、钠、氯等物质也被重吸收。
原尿的成分除了不含血浆蛋白外,其他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使原尿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入血,对机体无用或有害的物质随终尿排出,终尿的量与成分和原尿大不相同。
表1 肾脏对正常血浆成分的滤过量、重吸收量与排泄量单位:g/24h 物质滤过量重吸收量排泄量物质滤过量重吸收量排泄量Na+540 537 3.3 葡萄糖140 140 0 Cl-630 625 5.3 尿素53 28 2.4 HCO3-300 300 0.3 肌酐 1.4 0 >1.4 K+28 24 3.9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课件
氨基酸的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离子通道和转运 蛋白将水和电解质重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
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中的Na+-氨 基酸同向转运体将氨基酸重吸收进入 血液循环。
葡萄糖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中的Na+-葡 萄糖同向转运体将葡萄糖重吸收进入 血液循环。
重吸收的生理意义
维持体液平衡
通过重吸收水和电解质,维持血 浆渗透压和pH的稳定。
激素调节
抗利尿激素
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渗透压。
醛固酮
促进远端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分泌。
自身调节
管腔内渗透压变化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区域,当管腔内渗透压升高时 ,可刺激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管腔内pH值变化
当管腔内pH值降低时,可刺激集合管对H⁺、HCO₃⁻的分泌。
01
肾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可 分为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连接 小管三部分。
02
集合管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平 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 胞等。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概述
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经肾小球 滤过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等物 质,分泌钾、氢、氨等物质。
集合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尿液的浓缩 和稀释,通过重吸收水分和调节盐类 物质的排泄来维持水盐平衡。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初始段
后段
特点
1、初始段——Na+-Cl-同向转运体 2、后段主细胞——Na+/K+交换体 3、后段闰细胞——与H+分泌有关 4、存在水孔蛋白(水通道) 5、重吸收可被调节,醛固酮调节Na+,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调节水
NaCl
通透性
H2O
特点
转运体
始段
是
近端小管 后段
是
是
等渗
同向转运体
是
等渗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方式
重吸收(reabsorption):是指小管液中的成 分被上皮细胞转运返回血液的过程。 分泌(secretion): 是指上皮细胞将一些物质 经顶端膜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 重吸收方式: 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扩散、渗透、易化扩散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二)直小血管 在维持肾髓质高 渗中的作用: 将多余的溶质和 水带回循环血液, 使肾髓质的渗透 梯度得以维持
三、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一)影响肾髓质高渗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远端小管末端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的因素 (三)直小血管血流量和速度对髓质高渗维持的影响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
阴部神经抑制 外尿道括约肌舒张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总结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总结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很多,包括激素、药物、酸碱平衡等。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素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影响
激素在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1. 抗利尿激素(包括ADH和ANP)的作用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ADH主要作用于集合管,通过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从尿液中被重吸收到体内。ANP则具有相反的作用,它抑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量。
2. 醛固酮是一种重要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增加钠的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醛固酮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细胞内的钠和钾的转运蛋白来实现的。
二、药物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影响
许多药物也可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从而对尿液的成分起到调节作用。
1. 利尿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从而增加尿液排出量。常见的利尿剂有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等。
2. 抗生素也可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从而改变尿液的成分。例如,某些抗生素可以抑制集合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量,从而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三、酸碱平衡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影响
酸碱平衡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也有一定影响。
1. 酸中毒会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氢离子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减少氢离子的排泄,维持酸碱平衡。
2. 碱中毒则会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氢离子的重吸收减少,增加氢离子的排泄,从而调节酸碱平衡。
生理学之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水: 近端小管——渗透作用被动吸收——必然性——与缺水无关 远端小管与集合管——渗透作用——调节性——受ADH调节
K+
1. 大部分K+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2.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分泌,其分泌与Na+的吸收有关,存在
肾外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原因:髓袢升支粗段钠氯钾同向转运体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造成
肾内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① 尿素及其再循环 ② NaCl的扩散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ຫໍສະໝຸດ Baidu
低于
——低渗尿
本质是:小管液中水与溶质的吸收比例问题
尿浓缩与尿稀释的实现条件
1、肾脏皮质到髓质存在渗透梯度 ,皮质到髓质逐渐升高,表 现为肾髓质高渗梯度。
2、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ADH可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ADH+浓缩 ADH-稀释 3、机体可通过调节ADH的量来影响尿量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掌握: ❖ ❖ ❖ ❖
了解: ❖ 尿浓缩与尿稀释 HCO3-的重吸收
① 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 的过程。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重吸收与排泄人两肾每天生成的肾小球滤过液达
180L,而终尿仅为1.5L。这表明滤过液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只有约1%被排出体外。不仅如此,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已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钠、尿素告示不同程度地重吸收;肌酐、尿酸和K+等还被肾小管分泌入管腔中。
泵。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基侧膜上
葡萄糖、氨基酸、有机酸和CI-等物质的重吸收都与Na+同向转运(cotransport)有关。同向转运是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运体(cotransporter,symporter)特殊蛋白质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又如肾小管细胞分泌H+是与Na+的逆向转运相耦联。逆向转运(antiport)是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逆向转运体(antiport)又称交换体(exchanger)结合,以相反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可见,Na+的主动转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中起着关键作用(图8-9)。
一个带正电荷和一个带负电荷的两种物质的同向转动,或电荷相同的两种物质的逆向转运都不会造成小管内外电位改变,这种转运称为电中性转动。如果一个物质是离子,另一个是电中性物质,这种转运就会使小管内外出现电位差,称为生电性转运。如在近球小管,Na+与葡萄糖的同向转运,因葡萄糖是电中性物质,Na+和葡萄糖被重吸收就会造成小管外带负电位。又如在近球小管的后半段,小管液CI-浓度比管外高,CI-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造成管内带正电位。
图8-9Na+转运与其他溶质转运之间的伴联关系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
(一)近端小管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ppt课件
3.NH3的分泌
主要发生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的上皮细胞。对维持血浆 NaHCO3 的浓度,进而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 作用。 泌NH3与泌H+相互促进。
4.其它物质的分泌 肌酐、对氨基马尿酸、青霉素、 酚红、大部分利尿药都能由近曲 小管主动分泌。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 + Na -H 交换
Na+-葡萄糖同向转运
(2)近曲小管 后半段:
Na+主要 与Cl-一同通 过细胞旁路 被动重吸收
近曲小管对水的吸收是在溶质吸收后通 过渗透作用被吸收的,因此近端小管液为 等渗液。 途径:①细胞旁路; ②跨细胞途径(水孔蛋白AQP1)
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关键是Na+的重吸收 其动力是基侧膜上存在Na+泵
水的重吸收
渗透压差作用下而被动吸收 等渗重吸收(isotonic reabsorption) 与机体是否缺水无关 调节性重吸收(regulatory eabsorption) 受抗利尿激素的调控,依赖于ADH的存在 与机体是否缺水有关
2. HCO3¯ 重吸收 80 ~ 85%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要有H+分泌
同向转运cotransport: 是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 转运体 (cotransporter)结合,以相同 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进人肾小管的原尿,又称为小管液。小管液中的成分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回到管周血液中去的过程,称为重吸收。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后的滤过液成为终尿。人两侧肾每天生成的肾小球滤过液(原尿)达180L,而终尿仅为5L,原液中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与血浆相同,而终尿中几乎没有葡萄糖和氨基酸。这表明,99%的水以及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被重吸收。
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重吸收
滤过液中的溶质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为被动重吸收。如水的渗透压差是水重吸收的动力,水可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进入渗透压高的一侧。被动重吸收不消耗能量
2.主动重吸收
滤过液中的溶质逆着浓度差和电位差(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为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需要消耗能量。肾小管对大部分物质的重吸收方式为主动重吸收。如葡萄糖、氨基酸、Na、K+等都是主动重吸收。
3、选择性重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全部被重吸收;Na+、CL-、水等重要物质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部分被重吸收;而肌酐则完全不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和重吸收能力的不同,表明其重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因此又叫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 PPT课件
一、 NaCl and H2O的重吸收与调节
• (一)、近曲小管
• 结果:小管液数量减少;但渗透压不变 • 300mosmol/kg • 肾内的自身调节: • 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
• About 65~70% of the filtered Na+ 、 Cl and H2O are automatically reabsorbed from the 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2018/10/25
11
近球小管后半段NaCl重吸收
2018/10/25 12
一、 NaCl and H2O的重吸收与调节
• (二)、髓袢 • The loop of Henle consists of three functionally distinct segments: • the thin descending segment; • the thin ascending segment; • the thick ascending segment。
2018/10/25 9
lumen
epithelial cells
ISF
glucose amino acids HPO42
近 端 小 管 前 半 段
2018/10/25
10
lumen
epithelial cells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1百度文库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的方式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包括重吸收 和分泌
•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 管中转运至血液中; • 分泌则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 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中。
3
(一) Na+、Cl- 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重吸收70% Na+、CI-、K+和水,85%的HCO3-,葡萄糖、 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泌H+。
▲重吸收的动力: Na+泵
Na+的重吸收 ● 前半段:主动过程
①管腔膜:大部分Na+与Gs、aa同向转运、与H+逆向转运主动重吸收 ②管周膜:Na+-K+泵
12
(六)葡萄糖的重吸收
1.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 2.重吸收机制:继发主动,与Na+同向转运密切相关 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限度(可能与协同转运载体的数目有限有关)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 糖浓度)。 正常值:成人男性为375mg/min 成人女性为300mg/min 肾小球滤过的氨基酸和葡萄糖一样,主要在极端小管被重吸 收,其吸收方式也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需Na+的存在,但 有多种类型氨基酸转运体。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自动保存的]
分泌
三、泌K+:
• 远端小管后端和集合管主细胞泌K+ : • 顶端膜的 Na+ 通道(阿米洛林作用位点)重吸 Na+ 收造成小 管液成负电位,构成泌K+的电位梯度; • 基底侧膜上的钠钾泵提高细胞内的 K+的浓度,构成泌K+的 浓度梯度; • 同时主细胞顶端膜对K+有高度通透性。
分泌
三、泌K+:
• 影响泌K+的因素: • 1.钾的摄入量
• 2.远端小管的流量,排钾利尿剂
• 3.小管液相对于主细胞内的负电位,阿米洛林作为保钾利尿 剂 • 4. 小管液内 Cl- 浓度: Cl- 浓度降低,可能刺激主细胞顶端膜 上K+-Cl-同向转运体而增加泌K+
• 5.醛固酮的作用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 • 1. Na+和Cl-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
• 近端小管重吸收 65% 的 Na+ 和 Cl- ,其中 2/3 在近端小管前半 段经跨细胞途径(见图), 1/3 在近端小管后半段经细胞旁 途径被重吸收 • 近端小管后半段有 Na+-H+ 交换和 Cl--HCO3-交换。其结果是 Na+ 和 Cl- 进入细胞, H+ 和 HCO3- 进入小管液, HCO3- 再以 CO2的形式重回细胞内,Cl-经基底侧膜上的K+-Cl-同向转运 体运至细胞间隙,再被吸收入血。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的结构和功能(各种转运体的分布)不同,小管液的成分也不同,肾小管各段的物质转运方式、转运量和转运机制亦不相同。以下讨论几种重要物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哺乳动物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率不同,其机制也不一样。肾小球每天滤过的Na+约有500g,而每天从尿中排出的Na+仅3~5g,表明滤过的Na+中约99%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小管液中约65%~70%的Na+、Cl-和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约20%的NaCl和约15%的水在髓袢被重吸收,约12%的Na+和Cl-和不等量的水则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是Na+、Cl-和水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约2/3经跨细胞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图8-8);约1/3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
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与H+的分泌以及与葡萄糖、氨基酸的转运相耦联。由于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中钠泵的作用,造成细胞内低Na+,小管液中的Na+和细胞内的H+由顶端膜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H+被分泌到小管液中,而小管液中的Na+则顺浓度梯度进入上皮细胞内。小管液中的Na+还可由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和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与葡萄糖、氨基酸共同转运,在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顶端膜进入细胞的同时,也将葡萄糖和氨基酸转运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Na+,再经基底侧膜中的钠泵被泵出细胞,进入组织间液。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则以经载体易化扩散的方式通过基底侧膜离开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由于Na+、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进入细胞间液,使细胞间液的渗透压升高,水便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进入细胞间液。由于上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故细胞间液的静水压升高,可促使Na+和水进入毛细血管而被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
逆流系统模式图
逆流交换作用示意图
(二)肾髓质的渗
透压梯度现象
(osmotic gradient)
1. 肾皮质→外髓→内髓,渗透压逐渐 升高 2.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与尿浓缩、稀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关系:
①髓质高渗对小管液中水有抽吸力
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
的通透性受ADH调节
二、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机制
1.外髓渗透压梯度:髓袢升枝粗段主动重 吸收NaCl形成的;(主要动力) 2.内髓渗透压梯度: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 的尿素和髓袢升枝细段扩散出的NaCl共 同形成的; 3.尿素的再循环促成了整个髓质渗透压梯 度的建立。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分泌功能
分泌 (secretion): 上皮细胞将本 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 物质转运到肾小管腔内的 过程。
(一)H+的分泌和H+-Na+交换,
小管细胞中:
CO2 + H2O 碳酸酐酶 H2CO3 →HCO3- + H+
分泌
部位及机制:
①近端小管:分泌80%的H+,H+-Na+逆向交换
细胞外液K+升高,可: ①刺激Na+泵,加速K+通过基侧膜 进入细胞的过程,有利于K+从管 腔膜分泌入小管液; ②提高管腔膜对K+的通透性,有利 于K+的分泌; ③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K+的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 ppt课件
肾小管各段小管液渗透压的变化
低 渗 液 体 等渗
ppt课件 图中数字是两肾全部肾小管各段每分钟的小管液流量
33
一、尿液稀释过程
体内水分过多 (饮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分泌↓ 远端小管、集合 管对水通透性↓ 远端小管、集合 管对水重吸收↓
ADH:血管升压素
溶质仍 低渗尿(尿稀释) 能吸收 ppt课件
ppt课件
NaCl
水
42
尿素的再循环
升支粗段对 尿素不通透) 远曲小管及外髓部集 合管对尿素不通透, 水通透 水 尿素 内髓部集合管 对尿素通透
ppt课件 43
升支细段对尿素 通透性大
髓质集合管——尿素的再循环
1.远曲小管及外髓部集合管(尿素不通透,水通透): →水在外髓部高渗作用下被吸收,使小管液中尿素浓度 升高→→高浓度尿素液进入内髓部集合管 2.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通透): →→尿素由集合管进入管周组织液,使内髓部组织液渗 透压升高(内髓部高渗) 3.髓袢升支细段(内髓部,对尿素通透): →→组织液中部分尿素进入升支细段→→再经远曲小管 及外髓部集合管,至内髓部集合管再扩散入组织间液, 44 形成尿素的再循环作用 ppt课件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Na+吸收伴随K+分泌(主 细胞);H+分泌(闰细胞)
ppt课件 17
生理学: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67% 20%
始段
后段 升支细段
Na+- H+交换体
Na+-葡萄糖(氨基酸) 同 向转运体 Na+-H+交换体 Cl--HCO3- 逆向转运体 NaCl扩散进入组织间液
AngⅡ
肾上腺素 去甲~
升支粗段 1Na+-1K+-2Cl-
醛固酮
远曲
12% 小管始段 Na+-Cl-同向转运体
集合管和
小管后段 主细胞钠通道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基底侧膜
Capillary wall
6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 分泌
(一) Na+, Cl- 和 水的重吸收 (二) HCO3-的重吸收与 H+分泌 (三)NH3分泌与HCO3- 、 H+转运的关系 (四) K+的重吸收与 分泌 (五) Ca2+的重吸收与 分泌 (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NH3在肾小管中生成 、转运、排出
Blood
30
NH3的分泌与H+、HCO3-转运的关系
31
(四) K+的重吸收和分泌
1. 部位和重吸收百分比 近端小管: 重吸收65~70%; 髓袢:重吸收25~30 %; 远端小管和皮质集合管:重吸收钾,也能分泌钾 2. K+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机制: (1) 主细胞分泌钾K+机制:决定肾脏对K+ 的排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