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
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
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
因:。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七、文章分析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笔记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2、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这)
2、饿其体肤(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
3、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词用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过:犯错误).
4、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复习
的共同点是
。文章以
此为根据,说明了
,必须先经受
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孟子 六 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磨难,最终 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人如果要获得成功
经典试题
• 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 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___________,行 为上要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治理国家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 故天将降大任
责任
• 人恒过
常常
• 征于色
脸色
• 而后喻
了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言重点词语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守法度的大臣 •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还原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于畎亩之中发”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言重点语句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复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古今异义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被任用 被选拔 在这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要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三、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古义:躺着。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
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摘要:
一、引言
1.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二、忧患意识的来源
1.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
2.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三、忧患意识的作用
1.激发潜能,促进个人成长
2.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
1.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树立目标,保持进取心
3.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五、结论
1.总结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2.呼吁大家积极培养忧患意识,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正文:
一、引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传达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
国家的重要性。在如今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忧患意识的价值,并努力培养这种意识。
二、忧患意识的来源
忧患意识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警惕,才能不断进步。孟子曾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等,都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以应对各种挑战。
三、忧患意识的作用
忧患意识具有激发潜能、促进个人成长的作用。当人们具备忧患意识时,他们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提高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忧患意识也能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国家,会积极寻求改革和发展,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
首先,要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其次,树立目标,保持进取心。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最后,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断成长,提高自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点复习
课内阅读(三)
1.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2分) 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 有敌国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4.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①出身卑微;②经历艰苦磨炼;③有所作为。 5.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请结
4.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 4分)
不行。理由:(1)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先谈“生 ”后谈“死”。(2)从认知的层面上看,段(1)主要从 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 ,而段(2)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 规律。如果互换后,行文的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3分)
(1)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2)逆境时要乐观、勇敢、坚强等。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内阅读(四)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 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 要警惕敌国外患。 C.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 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 4.翻译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 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中考复习梳理
16
3 经受的磨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思想;身体;行为。 4 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 文章主要讲了那两方面问题?得到的结论?
答: ①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1/10/10
17
3.写作特色鉴赏
本文是议论文,据事论理,层层推进,逻辑严密,透辟 精当。作者先列举同类事例,揭示出了“成就大业”与 “艰苦磨炼”之间的关系。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 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的身世浮沉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 的高度,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
(4)行行 行道 拂之 乱人 其弗 所受 为 (5)得
走 做事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动词,感激
2021/10/10
13
(6)于管 生夷 于吾 忧举 患于在士 从 (7)间傅 又说 何举 间于 焉版参筑与之间 中间
2021/10/10
14
读课文,回答问题
❖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答: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
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 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 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3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 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2❖021答/10/1:0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
人教版九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二、词语积累
1、一般实词
发:起,被任用。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任:责任、使命
士:狱官。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喻:明白,了解恒:常。
过:犯过失入:指在国内。出:指外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敌:相当、匹敌。
2、通假字
①衡:同“横”梗塞,不顺。②拂:通“弼”读bì,辅佐。③曾:通“增”增加
3、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动:使……惊动。忍:使……性格坚强起来。
三、思想内容
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强调艰苦奋斗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文章结构
⑴第一部分
(①②)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六个历史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① (排比)六个历史事例:
人名事例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经务农耕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曾经为人筑墙)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曾经贩卖鱼盐)
管夷吾举于士(曾经作为罪臣囚于狱中)
孙叔敖举于海(曾经隐居海边)
百里奚举于市(曾经流落市井)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章主旨:
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中心命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告诫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决不能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和灭亡。
作者认为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段落分析:
第一段:举例论证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从客观条件(外部环境),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这些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磨炼的。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在登上历史舞台,承担大任前都曾经饱经忧患,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旅途。他们的事迹众所周知,所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六个人的事例为下文论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作用是——列举的六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用了六个“于”、五个“举”字,来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增强了气势。
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考点清单
一、基础知识梳理
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任用,成为
尧的继承人。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
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
把他举荐给纣王。管仲(名夷吾)被从
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
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
用他为相。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
奚从集市上赎出来,用他为大夫。所以,
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
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些)使他的心
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
增加他的才干。
第一段:
造就人才的客
观因素。一连
列举了六位历
史上著名人物
的事例,说明
这些人虽出身
贫贱,但他们
在经受了艰苦
磨炼之后,终
于成就了不平
凡的事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
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
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
第二段:
造就人才的主
观因素。从正
反两方面进一
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明白。
空乏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指国内出则:在外面。指国外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二、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中考语文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笔记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三)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要
点
[文句翻译]
1、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2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挨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行动不顺遂,颠三倒四,使他的所作受干扰,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3、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5(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
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6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贤士,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7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
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
人萎靡死亡。
[内容理解]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
断。
3、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
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
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
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一、文学常识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二、语音、停顿
1、说yuè鬲gé拂bì
2、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
四、古今异义词
1、举于版筑之间筑: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2、举于士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3、百里奚举于市:市今义,城市古义,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五、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劳累
3、饿使......饥饿
4、空乏使.... 穷困缺乏
5、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颠倒错乱)其所为
6、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六、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七、重点词语
1、故天将降大任大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意愿)。
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4、衡于虑:思虑堵塞。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举例详实、说理透彻的文言文,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畎,田间小沟。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人恒过:常。//犯过失。衡于虑:思虑堵塞。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常。生于忧患:生存发展。
二、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
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本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首先,文章解释了括号前的字,如___发于畎亩之中,___说举于版筑之间等等,说明这些人都是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作者认为,人生必须先经历苦难,才能磨练心志,锻炼身体,以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信念,迎接未来的挑战。
其次,文章提到人恒过,但只有经过反思,才能改正错误。作者强调,必须在心中审慎权衡,深思熟虑后才能行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失败的道路。
最后,文章引用了___的名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说明一个人只有在困难中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在
面对外部挑战时保持强大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主张以仁义之道
来统一天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现存篇目共七篇,是由他的弟子及其后人所编撰的。本文出自后人之手,题目是后人所起,采用了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在字词方面,畎亩、___说、胶鬲、行拂、拂士都是我不
太熟悉的字。而曾、衡、拂、发等字有多种意义。在活用方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经受磨练的好处、古今异义词、重点句子翻译和理解性背默。
2、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只有经历过苦难和磨练,才能达到真正的安乐和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畎(quǎn)傅说(yuè)游说(shuì)胶鬲(ɡé)管夷吾(wú)
孙叔敖(áo)百里溪(xī)拂(fú)乱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增”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衡”通
“横”解释: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
“弼”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
用今义: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
用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古义: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古义:明白,了
解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
词)今义: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
官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⒉ 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
发)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⒊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反,阻挠)⒋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辅弼,辅
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劳:使……劳
累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乱: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
动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⑴舜(农民)⑵傅说(工匠)⑶胶鬲(商贩)⑷管夷吾(囚犯)⑸孙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