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导下的城市设计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班级:2011级规划2班作者:王美介学号:3011206112指导教师:曾鹏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景观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师纷纷做了后现代设计的尝试与突破,本文通过分类总结分析后现代主义景观的具体实例,来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指明道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期,面对逐渐凸显的城市问题、环境破坏问题、能源危机问题以及第三世界问题等等,西方世界开始反思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于是在西方兴起了一股以批判与反思现代主义为主要要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反对,反对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技术主义,反对理性至上,反对中心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的反装饰主义,反对冷漠,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
并在建筑领域形成了几个主要流派,主要是形式主义、历史主义、地方主义、解构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在景观设计界引发的革命虽不像在建筑界那样轰轰烈烈,但也对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手法进行重新思考与认知,推动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做出探索与尝试。
2.后现代主义景观分类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想纷杂,一个后现代主义景观可能同时体现多种后现代主义精神,笔者大致以后现代景观所侧重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为主要依据做一个分类,将当代后现代主义景观分成五大类,分别是历史主义景观、地方主义景观、隐喻主义景观、生态景观和波普主义景观。
2.1历史主义景观历史主义景观不同于现代景观追求简洁的几何形式与功能至上的理性主义,而是强调与传统园林建立起一种联系,对历史文脉的回归试图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增强人们对此地块的归属感与独一无二的个性,使其摆脱千篇一律的国际式风格。
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当代景观设计师通常会选择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将传统元素抽象为一种形式和符号,放在新的景观中,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景观与历史的某种联系。
怎样理解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包豪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怎样理解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包豪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于英国,60年代繁荣于美国。
波普艺术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反叛性。
波普艺术直接针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统领天下”,主导欧美画坛做出的回应与反叛。
波普艺术家倾向运用艳丽的色彩如红、黄、蓝、紫等直接应用,给人以夸张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作品成为哗众取宠的流行艺术。
有时通过把日常习见物品如汉堡包、汤匙、剥了皮的香蕉夸大比例、改变材质等手法制作成精致的公共雕塑,安放、耸立在城市广场中,从而改变了这些物品原有的内涵和意义,使之具有了纪念碑性质,让人以愉悦。
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园林实例: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Plaza D’ Italia)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地处新奥尔良市的边缘的意大利裔居民集中地区,位于一些色彩丰富的老商店,以及普通的玻璃盒子大楼之间。
它的中心部分开敞,一侧有带有拱券的祭台,祭台两侧有数条弧形单面采用不同罗马柱式的“柱廊”,祭台下部是台阶呈不规则形,前面有一片浅水池,池中是石块组成的意大利地图模型。
在设计中还吸收了附近一幢摩天大楼的黑白线条,将之变化为一圈由大而小的同心圆,它们范围到达了周围的马路上,增强广场的领域感。
广场上的这些建筑形象明确无误地表明它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但设计师却加入了象征美国通俗文化蓝色或橙色的霓虹灯,还对罗马柱式做了逗人发笑的改动,如用闪亮的不锈钢的,水泥的,氖灯管组成的,瓷片的,镜面的材料来代替石头柱身;在拱的上方本来是放置神兽头像的地方,结果却安上了两张设计师本人的头像;这些改变了古典柱式的庄重的艺术性。
与波普艺术一样,也有人讽刺这个五颜六色又加上霓虹灯照明的环境是“滑稽的老一套”。
但是她是如此的热情欢快,亲切可爱,吸引着人们不断地涌来。
与波普艺术类似,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园林设计扎根于平民大众,平易近人,作品不艰涩,不让人费解。
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探索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及其广泛。
景观设计师通过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启示创作了大量精彩的作品,来表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
在景观设计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包括解构主义和极少主义等思想,很多景观设计师思维跃动,作品呈现多元化趋势。
关键字:后现代主义思潮;景观设计;解构主义AbstractPostmodernism, on the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and its wide range. Landscape architect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and the Enlightenment created a lot of wonderful works,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postmodernism. In landscape design, postmodernism, including deconstruction and minimalism and other ideas, a lot of landscape designers thinking and movement works diversified trend.Key Words: Postmodernism; Landscape design; Deconstruction引言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
现代建筑大师们如勒·柯布西埃,试图精心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呈现在世人面前,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的机器。
1966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且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6点特征:①历史主义;②直接的复古主义;③新地方风格;④文脉主义;⑤隐喻和玄想;⑥后现代式空间(或被称为超级手法主义)。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之思考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之思考李孟波;路军;王苗【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含义及后现代城市的特点,对于完善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含义,梳理了西方后现代城市的特点,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几点启发。
%Post-modernism,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hought,has impacted various fields of cities.It is of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improving our present urban planning to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meanings of the post-modernism and the features of post-modern city.By means of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comparison method,in this paper,the meaning of post-modernism is in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post-modern city are analyzed,and some enlightenment of post-mod-ernism to urban planning is summarized.【期刊名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城市;城市规划【作者】李孟波;路军;王苗【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城市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相联系,这个新阶段被描述成“后工业”、“后福特”、“后现代”的(Amin,1994;gottman,1983;Hall,1988;Castells,1989,p254,转引自Frank Hendriks,1999).“后工业”与“后福特”都是一种经济现象,从概念的外延上来看,前者覆盖了后者(Frank Hendriks,1999).“后现代”主要指文化上的转型,文化是一个包含内容更广的概念,既有生产方面的,又有生活方面的;既可以是物质又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因此比前两者含有更多的内容.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空间系统的复合体,后现代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它的方方面面.虽然许多人起初仅把后现代转向视作一种时尚,预言其几年后就会衰亡,但后现代话语仍然在蓬勃发展,它赢得了热心的支持者也激怒了反对者,从而吸引了人们的关注(Steven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1997).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对后现代主义的支持者,也存在着批评者.我国城市规划思想受建筑学领域影响较大.因为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大建设时期,“后现代主义”由于贴了“后”的标签,似乎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相矛盾.因此,我国建筑学领域经历了短暂的“后现代”热,后来城市规划领域也出现了一定的对“后现代”的排斥(孙施文,2002).但是作为一种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化思潮(张京祥,1998),探索其基本含义和对城市的影响特点,提高人们对后现代城市的认识和对其规划的决策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精确定义后现代主义是困难的(W.O’Donohue,2013).就“后现代”这个前缀“后”字而言,有三层含义:(1)有“在…之后”的意思,是一种历史顺序(Steven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1997).后现代往往是指相对于工业时代之后的“信息时代”.(2)有“反”(counter)的意思,是反现代的(Hanan Alexander,2011).因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不仅对现代主义是批评的,而且批评完之后并不意味着现代化趋势的完全终止.(3)有“新型”的意思,是现代化的“转型”(崔功豪,2013).它可以看成是现代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新型的现代化.后现代是一种泛指“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词.就它们之间的差异来看,后现代主义则主要强调对“后现代”本质的强调,和对其它思潮的排斥(孙施文,2002).本文对此不做严格的区分.对于其本质,各个学科有时候是自相矛盾的.本文采用建筑学、城市规划领域的描述.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领域,与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简单、物质、反传统等不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了复杂、多元、历史文脉、人本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想通过建筑创作、城市空间的塑造影响了城市的景观.2.1 总体特点后现代城市的总体特点是多元性、复杂性、网络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从区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单个的城市来看,城市是多元构成的.而城市多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比过去更加复杂.全球化的发展和交通通讯技术进步推动了以世界城市为领导的全球城市体系的形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通过网络化的城市体系在更广的空间上实现流动.跨边界的活动强度的加大,增加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带来了一些新的冲突,恐怖主义、疾病、金融风暴等的危害性也增多了.因此,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很多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地区、部门的协调来加以解决,不确定性增加了.不确定性的增加容易导致人们失去方向感,迷惑,甚至焦虑不安.2.2 经济特点一般现代城市在经济上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强调“GDP”的发展目标,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对环境影响大的生产方式,是“福特主义”的.后现代城市的经济上是后工业的,即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信息技术产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非常明显.2.3 社会特点伴随20世纪60年代的反越战、反资本主义整体社会运动的发展,后现代城市在社会上强调个人主义的,注重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尤其强调关注穷人、少数民族、女性等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并最终影响到城市的治理结构向多元化的发展.2.4 交通特点Peter Newman根据土地利用模式及交通结构特点把城市分为4类:1850年之前传统的步行城市,1850-1940运输线城市,1940之后到现在的汽车主导的城市,未来的城市以重轨和轻轨运输线连接了众多城市村庄,城市村庄的范围由步行到站点的距离决定.交通摆脱对汽车的单一依赖,走向多元化、低碳化.2.5 景观特点Aspa Gospodini(2006)把后工业城市的新景观分为两大类:A类和B类.A类是内城城乡重要企业型景观;B类是城市边缘与分散建成的地块景观.A类型还可以区分成4个次类:(A1)“企业中心”;(A2)高级文化中心;(A3)流行娱乐中心;(A4)文化与娱乐滨水区中心.B类型内部可以分成两个次类:(B1)远郊新中心;(B2)远郊分散的住宅.每种类型根据主要和次要土地利用及活动、位置、开发类型、城市形貌和建筑形式等都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征.见表2-1所示:从表2-1可以看出,后工业城市景观,即后现代主义城市景观是后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体现.后现代城市景观反映了人们对待现代的和历史的、经济的和环境的、社会的和空间的发展目标,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不难理解,城市中心、次中心和分类型的中心之间的联系则是建立在方便的交通通信的网络化基础上的.多元、复杂、网络化的后现代城市经济、社会、交通和景观,共同决定着后现代城市的发展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其城市规划提出一些新的要求.Peter Newman(1995)认为可持续性是与后现代主义相关联的关键概念之一.现代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在对化石燃料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因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方式已不可为继.步入不确定性时代的后现代城市为了可持续的发展的目标,应该在城市规划中坚持三大原理:重新认识价值观、多样化生存模式和跨边界力量整合.3.1 树立和谐社会价值理念针对人们在现代化中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唯“GDP”,漠视历史文脉、环境、弱势群体等发展观念而言,新价值观主张在规划中要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历史文化的保护,保留人们的记忆感,归属感,焕发人们的爱国、爱家乡的激情,增强人文关怀,从而更好的处理好现代与历史的关系,防止大拆大建和有损弱势群体利益事情发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不确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历史与现代的和谐.3.2 构建多样化生存模式在规划中,要立足文化的多样化,保护生物多样化,实现交通的多样化、燃料的多样化和基础设施的多样化.文化多样化.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国际化交流和移民造成文化日趋多样化.如何在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要特别警惕、防止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历史文化持有排斥的态度,造成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城市,到处是混凝土地面和建筑,失去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也丢掉了民族凝聚力.生物多样化.原始森林、湿地、草地、农田等是重要的生态用地,为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地.城镇化过程中,肆意向大自然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垃圾,超过了大自然的净化能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造成野生动植物的大量损失,而且最终危机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规划中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用地,保护生态用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交通多样化.主要是改变小汽车主导的交通方式.在城市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小汽车为辅助的交通方式,推行绿色、低碳、智能的多元化交通方式.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道路要规划出自行车、步行出行的空间,适当分散布局中心,探索多种形式的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减少交通出行距离和次数等等.燃料多样化.逐步改变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燃料消费结构.加强研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现燃料的多元化供给,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基础设施多样化.这里是指基础设施的局域化(localization).以给排水为例,就是实现小规模、高质量的污水处理;局域的雨水处理与循环;地方化的供水的回收利用;水的有效利用、管理、设备装置与技术.3.3 跨边界整合各方力量由于城市的多元、复杂和不确定性,进行跨边界的多主体沟通、协商不可避免.有效的决策取决于有效的信息,而有效的信息则取决于有效的沟通.跨边界包括跨实体边界、学科边界和文化边界三方面的内容(Peter Newman,1995).实体边界.主要包括环境边界、社区边界和基础设施边界.也就是规划要立足于流域边界进行环境管理的协调;公共领域要进行相邻社区的协调管理;给排水、电力、公共交通与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局域化的基础上需要在城市范围内进行协调管理.学科边界.这是指规划需要综合地方政府、环境科学家、水与废水工程师、通信与电力工程师、公共交通规划师、社会学家、历史文化遗产专家、艺术家以及草根社区活动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形成折中的富有弹性的规划方案.文化边界.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认识到“差异”的重要性.现代规划思想都是以“权威”的思想作为大家的思想,即拿一个标准来判断每一个人.它不考虑个人的多元文化的思想,是缺乏多样性的.这种现代文化对个性的压制,进一步的延伸到对不同文化的压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在规划中采取沟通-合作的规划范式取代以前的理性-参与范式(何明俊,2008).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现代主义之后具有“反”现代、“新”现代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社会矛盾问题.现代主义思想无力解决,导致人们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批判,进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尽管它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身还很不成熟,甚至遭到了各方面专家的激烈批评,但是我们要历史的全面的看待后现代主义,汲取好的方面,为我所用.后现代城市总的来说具有多元、复杂、网络化和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并具体体现在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和景观各个方面.根据它的特点,后现代城市规划要遵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新树立尊重环境、尊重历史、尊重他人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尽可能保持城市文化、生物、交通、燃料、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多样性;进行跨边界多主体协调,提高规划决策的质量.【相关文献】[1]崔功豪.“后”时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认识与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3.02,P8~15[2]何明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8年第2期,P71~77[3]孙施文.后现代城市规划[J].规划师,2002年第6期,P20~25[4]徐巨洲.后现代城市的趋向[J].城市规划,1996第5期,P10~13[5]张京祥,崔功豪.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模式的人文探析[J].人文地理,1998年12月第4期,P21~25[6](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著;陈刚等译.后现代转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美]克里福.柯布,著,李玲,译,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后现代思考[J].唐都学刊2013年5月第3期,P51~54[8]Peter Newman.Sustainability and the post-modern city:some guideline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 practice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J].The Environmentalist 15,257~266,(1995)[9]Aspa Gospodini.Portraying,class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emerging landscapes in the post-industrial city[J].Cities,Vol.23,No.5,p.311~330,2006[10]W.O’ Donohue,Post-Modernism,Social Constructionism,and the Science Wars,Clinical Psych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2013,p119~121[11]Hanan Alexander.Post Modernism Paradoxes:After Enlightenment-Jewish Education and the Paradoxes of Post Modernism,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Jewish Education©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B.V.2011,p285[12]Frank Hendriks.The post-industrializing city:political perspectives and culturalbiases[J].Geo Journal 47:425~432,1999。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战后曾今引领了很长一时期的建筑的设计,这种思潮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必将有其适合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合理性也有者其必然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相继而来城市问题,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等等,共同引发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进步的概念,文化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问题等人类中的问题的重新认识,在此同时西方的现代化力量也削弱了众多国家、地域、种族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的破坏,对科学和理性的一味推崇也造成了对人性自然和个性的忽视。
当这种种的不足或者弊端日益呈现的时候,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一些批判现代主义的声音在20世纪50、60年代推动建筑发展的部分建筑师中已经出现。
50年代末期,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第十次小组已经十分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
代表人物是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以一种更接近现象学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以之与功能城市的功能分区概念相对抗。
在20世纪60年代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理论著作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公开严肃的反击,第一步是美国的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在书中他对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公开挑。
战她指出,被现代建筑师忽视的那些隐藏在街道中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这里面有日常生活的模式,有人际关系的网络,对于这些城市现从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极为关键的。
1966年美国建筑师R-文图里所著作的《城市建筑》,在书中批判了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
像这样的对现代建筑进行反省批判的著作还有如埃及建筑师H-发赛发表的《为了穷苦者的建筑》、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著作《屏贴城市》等。
在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的设计思潮可谓活跃,大体有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的新发展、新现代、简约的设计倾向这几种建筑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其对昆明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简述
美国电报电话大楼
顶部是一个三角形山墙,中央上部 形成一个圆形凹口,加强了建筑的 对称性和古典性。美国电报电话公 司大楼 结构是现代的,但在 形式 上则一反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 格,采用传统的材料——石头贴面, 采用古典的拱券,顶部采用三角山 墙,并采用具有一定游戏成分的在 三角山墙中部开一个圆形缺口的方 式。因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 全部风格: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 结合,历史建筑的借鉴,折衷式的 混合采用历史风格,游戏性和调侃 性地对待装饰风格。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其对昆明的影响
目录
一、后现代主义简述。 二义建筑思潮及其对昆明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简述
一、后现代主义简述。 带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的疑问展开。。。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其对昆明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简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 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现代主 义建筑样式也被称为国际样式。随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潮在 欧美发达国家的大行其道,开始人们是感到一股明快清新 之风,充分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喜悦。 但是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人认为现代 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新建筑和传统 建筑的联系,造成了“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致命 伤,这种方盒子式的建筑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 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产生割裂而不协调,破坏了原有 的建筑环境。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其对昆明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简述
1976 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 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 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 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 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 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 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运动,从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整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已是形态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它的影响力广泛而深刻,延续至今。
后现代主义生产于迅速进入信息时代的后工业社会基础之上,是从西方工业文明中产生的,是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是从现代主义里衍生出来,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后现代主义逐渐走向修正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但它并非盲目地模仿传统,而是在吸收传统形式和精华部分的同时,来表现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是传统与现代、过去与今天链接,目的是使新的设计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这一点正是被现代主义所抛弃的,可见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向了更高阶段。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艺术性。
目录目录 (2)一、引言 (3)34444555五、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景观的影响 (5)六、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的表现特征 (6)七、结语 (6)参考文献 (8)一、引言“现代”同工业社会中的机械化过程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提及的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以及传统政治、经济、文明等各个方面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生产力的绝对作用,过多地追求社会的物质化生产,从而忽视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人类传统文化的毁灭。
而后现代主义者,企图摆脱在日益技术化和商品化的社会发展中人的异化命运,他们渴望在被符号淹没的世界中,追求对人性的更大自由和彻底解放,追求更大程度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
因此,把对于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表达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之中,期待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多样的设计中,来描述代表当代文化和生活的主要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后现代主义从建筑观念移植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同样也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时,后现代主义对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胡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的出现。
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园林与建筑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一、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历史20世纪初,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生活物资匮乏,人们推崇现代风格的实用性建筑。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各国开始大力实施一些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工业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对当时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隐喻性的理念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建筑理论家詹克斯说:“后现代主义有着双重含义,它是现代主义的继续,又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
”其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观念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消费要求和审美观,使需求发生了改变,并且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设计风格从现代主义走向了多样化的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征后现代主义风格不是凭空而生、弃前断后的设计,它继承、引用、异化了传统建筑元素,与传统建筑元素属于一个综合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建筑艺术追求的复杂性以及表现出的矛盾感。
后现代主义风格属于自由的风格,具有模糊性、不连贯性,偏向游戏性、多样性。
1.异化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在原本统一、完整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异化,以此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住宅(图1)便是如此。
建筑采用了非对称均衡的秩序与体系方式,建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吴雨桐管雪松摘要:建筑利用空间设计的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受它所处时代的影响并体现时代的精神。
同时,建筑风格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后现代主义风格便是如此,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种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独特性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这一风格对后世的各种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理性与精神美学观念设计风格图171筑立面的形象上利用方形的重复与圆弧元素加强了整体视觉的冲击感。
建筑的内部空间划分多样化,并且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导读] 不仅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积极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更引领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发展。
牛云华摘要: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在欧美国家产生并发展,此繁荣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晚期,建筑界被其垄断。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单调冷漠、毫无个性的现代主义风格已经让市场和设计师们感到疲倦,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
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设计风格的变换和替代,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否定,其实不然,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发展和补充。
这种设计理念的进步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发展及影响的介绍,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影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词开始被社会学家使用。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符号和表征,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它被广泛地用于批评理论、哲学、文学、建筑及其设计领域中。
所谓的后现代不是指在时间上现代主义先于后现代主义,而是说他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继现代主义发展演变而来。
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各方面领域的影响首选体现在建筑设计领域,而后才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下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概述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与现代主义建筑相对的一套建筑理念,在世界性的建筑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时对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专业学生的影响更是可谓巨大。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相悖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在建筑界的影响更加深远,建筑行业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建筑设计理念。
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被设计师们无限推崇的建筑设计理念。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本源(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时候现代主义建筑,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
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
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1)“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20世纪6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进入全盛时期,而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动荡和转机。
一方面,50年代出现的代表着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波普艺术到60年代漫延到设计领域。
另一方面,进入60、7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景仰也逐渐被严峻的现实所打破,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高犯罪率,人们对现代文明感到失望、失去信心。
现代主义的建筑形象在流行了三、四十年后,以渐渐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
人们对现代主义感到厌倦,希望有新的变化出现,同时,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历史的价值,基本伦理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强调。
其特征: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因地制宜、建筑与城市背景相和谐、隐喻与玄学及后现代空间。
(2)“结构主义”与景观设计结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提出置疑,认为应当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倒。
如反对建筑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
认为建筑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环境或文脉等,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 结构主义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位移、斜轴、拼接等手法,确实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
(3)极简主义与景观设计极简主义通过把造型艺术剥离到只剩下最基本元素而达到“纯粹抽象”。
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
极简主义的特征:①、非人格化、客观化,表现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摒弃任何具体的内容、反映、联想;②、使用工业材料,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③、采用现代机器生产中的技术和加工过程来制造作品,崇尚工业化的结构;④、形式简约、明晰,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具有纪念碑式的风格;⑤、颜色尽量简化,作品中一般只用黑白灰色,色彩均匀平整;⑥、在构成中推崇非关联构图,只强调整体,重复、系列化地摆放物体单元,没有变化或对立统一,排列方式或依等距或按代数、几何倍数关系递进;⑦、雕塑不使用基座和框架,将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直接与环境发生关系。
简析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建筑设计美学的嬗变-后现代思潮
简析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建筑设计美学的嬗变|后现代思潮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建筑设计的波及也自不待言。
后现代主义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精神追求?对传统建筑艺术设计有何深刻的扬弃和背离?在其影响下建筑美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本论文予以思考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建筑设计美学嬗变解构主义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A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任何清醒的人都不能无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其原有观念的冲击。
而且在建筑审美中出现了无规则的倾向。
要丰富和模糊,不要统一和明了;要矛盾性和多样性,不要和谐和简约,对具有责任感的中国建筑师具有启发意义。
学会用辩证法的观念取代现代建筑的高度统一性,强调继承传统和改变文脉的意义,重新赋予象征和装饰以存在的价值,同时又将现代建筑作为新的传统保留下来,从每个阶段建筑中寻求灵感,运用于当代的建筑中。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前需要的建筑艺术设计,其理论应该建立在凝重的历史感情之上,并且深谙审美心理,体现建筑的当代价值。
因此,他们的破除法则也好,追求例外和协调也好,其目标最终是推陈出新。
一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诉求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挑战和反叛。
斯特恩将后现代建筑概括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
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出一系列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创作原则。
他反对简洁纯净,主张复杂与矛盾。
他强调传统和遗产有借鉴价值,尊重环境,主张兼容并蓄。
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装饰的观点,正好迎合了商人和业主们求新求奇的趣味,被当成了一种时尚。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又融合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等主动与被动于一体。
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它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
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城市景观建设
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城市景观建设摘要: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全球景观设计的影响,论述了我国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指出了景观设计师应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懂得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并行之有效的创造出适合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城市景观。
关键字:风景园林;后现代主义;综述;城市景观1、从“现代”到“后现代”发展的跃迁1.1现代主义的发展特点“现代”同工业社会中的机械化过程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提及的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以及传统政治、经济、文明等各个方面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生产力的绝对作用,过多地追求社会的物质化生产,从而忽视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人类传统文化的毁灭。
而后现代主义者,企图摆脱在日益技术化和商品化的社会发展中人的异化命运,他们渴望在被符号淹没的世界中,追求对人性的更大自由和彻底解放,追求更大程度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
因此,把对于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表达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之中,期待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多样的设计中,来描述代表当代文化和生活的主要特征。
1.2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分类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并于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
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3个阶段,预测了在今后30~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1997年美国学者殷格?哈特教授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著作中,把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把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现代化。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
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
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建筑设计研究
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建筑设计研究摘要:建筑设计受到空间设计手法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建筑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们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后现代主义风格就是其中之一,从20世纪中期兴起后,就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可靠动力。
文章重点研究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建筑设计,明确地分析和说明其蕴含的文化及价值观念。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设计理念20世纪初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危机的影响,人们对建筑设计风格的要求以现代风格为主,目的是以有限的物质资源强化建筑的实用性。
而到20世纪中期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原有的现代建筑设计风格逐渐向后现代主义风格转变,在保留实用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更多开始展现精神层次的内涵,彰显了时代发展的独特性。
1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后现代主义理念最早出现在1966年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是与现代设计理念完全相悖的一种建筑理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尤其是对当时的年轻建筑师及专业学生来说,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0世纪中后期,后现代主义理念逐渐被建筑界认可,并给建筑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地应用该理念优化和完善建筑设计内容,推动建筑设计良好发展。
1.1 诞生与意义《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是后现代主义理念提出的开端,也是推动建筑领域稳步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作者在书中说明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科学地阐述了建筑的发展、建筑体系和建筑美学的关系及其促进方法,为建筑领域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该作者提出的理论与以往“少就是多”的信条存在明显的对立关系,倡导将传统单一的原则替换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并且指明将传统与流行结合,将是全面呈现建筑矛盾性与复杂性的必要手段,进而展现不一样的风格特征,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
1.2 发展现阶段,并没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义来界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概念,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这也使得该理念涵盖了多种含义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对空间和功能的简单布局,而是融合了多种理念和思潮的复杂体系。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也逐渐在城市规划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应用价值。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反对现代主义的单一化和标准化。
在城市规划中,这种理念的融入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向。
首先,后现代主义注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过去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常常追求全新的、统一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而忽略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
后现代主义则主张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传统街区和文化特色。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修复、整合和再利用,使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比如,在一些老城区的改造中,不再是简单的拆除重建,而是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道格局,同时引入新的功能和设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现代主义规划下的城市空间往往以大规模的功能分区为主,导致城市空间的冷漠和疏离。
而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创造丰富多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这些公共空间可以是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一些城市规划中会设置小型的街头花园、露天咖啡座和艺术表演区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轻松地接触到自然和文化艺术,提升生活品质。
再者,后现代主义追求建筑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追求简洁、统一和标准化,使得城市中的建筑面貌趋于相似。
后现代主义则鼓励建筑师发挥创意,运用多种风格和元素进行设计,使建筑成为独特的艺术作品。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也反映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和价值观。
在一些城市的商业区或文化区,可以看到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城市规划的参与性和民主性。
它认为城市规划不应仅仅由专业规划师和政府部门主导,而应该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其中。
浅谈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浅谈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景观设计在这种文化背景冲击下也泛起生气,很多景观设计作品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给人带来惊喜、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作品唤起人们对城市,对生活的另一种记忆。
在对场地进行充分的分析之后,适当的加入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语汇,有助于促进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景观设计、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在后现代主义产生以前, 现代艺术家们无论怎样强烈的反传统,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仍然是分明的。
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 取消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消除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界限,让艺术接近大众,而这正是后现代艺术的特征之一。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 前卫与低劣, 中心与边缘, 禁忌与放纵,温情与血腥等等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相互对立的概念体系。
它的典型特征是媒介的多变, 文化的多元化及观念的多样性, 在这种状态中文化的中心被逐步消解掉了,后现代主义让艺术从高高的神坛走向生活, 迎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是一个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重功能、重理性、严谨而呆板的特点和研究完美、整洁、高雅、形式单一的传统。
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在景观设计中也是经常出现。
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由于绘画自身的线条、块面和色彩等要素很容易被转化为景观设计平面图中的一些要素,因而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发展。
而后现代主义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形式语言,但是设计师更从它的充满反叛的艺术特点中获得灵感。
1966 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1977 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
城市建筑中的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论文】
城市建筑中的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自20世纪中期以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普遍发生在几乎所有文化部门,比如人们熟知的美术界的马歇尔•杜尚,音乐界的约翰•凯奇和小说界的塞尔曼•拉什迪等,都是这场斗争中的关键人物。
但这场争端在城市建筑领域却表现得尤为充分和典型,正如詹姆逊所观察到的那样:“毋庸讳言,建筑才是后现代主义斗争最激烈的领域,因此最具战略意义。
正是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概念备受争议,被反复探究。
只是在这里,我们才更赶趟似地摆出论争所需的理论和实践筹码。
”[1]247我们似乎并不难解释城市建筑之所以会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冲突虽然在其它领域同样激烈,比如在文学和绘画等方面,但这些文化部门毕竟距离大众生活较远,它们多少局限于专家小圈子,难以引发全社会关注。
而城市建筑则不同,它可以非常直观地矗立在人们视野之内,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不同美学追求清晰地展现给大众。
由于后现代主义者素来有着强烈的大众情结,他们自然不会忽略建筑这块必须占领的阵地。
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虽然多数都是建筑学的外行,却都对建筑及其文化内涵抱有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和言说欲望。
加拿大的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琳达•哈琴便以后现代建筑为理论模型构筑了其完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体系[2],并认为“这种建筑的特点也是整个后现代主义的特点”[3]31。
因此,仔细审视建筑领域内的这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这两种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格的整体理解。
一、城市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也是20世纪初期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当时,现代主义在绘画、戏剧和文学领域已过了巅峰期,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现代主义艺术已开始进入拍卖行、博物馆和大学课堂,沦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经典。
但现代主义却在以格罗庇乌斯和柯比西耶为代表的新一代建筑师那里找到了传授衣钵的信徒。
现代主义之后的新都市主义设计时代
现代主义之后的新都市主义设计时代上世纪初“房荒”成为整个欧洲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现代主义住宅思想出现。
以柯布西耶的福胡让住宅区为例剖析了其现代主义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多层理念以及此后高密度住宅浪潮造成的社会问题。
重点以新都市主义代表作佛罗里达海滨镇的传统邻里开发模式为例,从理想距离、公共空间、当地特色三个方面分析对比了新都市主义相较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与革新。
最后对中国当前社区建设与传统小镇街区保护进行了新都市主义的借鉴思考。
现代主义住宅发展浅析1.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住宅思想20世纪20年代,由于大工业城市造成的人口膨胀以及战造成的经济困难,住宅建设成为整个欧洲最为迫切的问题。
柯布西耶在1923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观点。
1924年柯布西耶设计的福胡让居住区包括150幢住宅,以基本单元为主组合出五种类型的住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每层设计功能分区,强调出屋顶花园的重要地位。
福胡让住宅的结构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打破传统的建筑模式、注重实用功能。
而重要的是在整个福胡让住宅区“关系性的设计”上有所尝试。
塔式住宅与另一侧错位住宅形成动态均衡;利用色彩变化加强建筑空间组合。
建筑每一处形态变化都为居民带来灵动。
柯布西耶也提出了自己的城市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底层透空,解放地面;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
2.现代主义住宅思想的片面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国家的住宅建设浪潮中人们并没有得到舒适的体验,住宅如“机器”般冷漠而强调功能。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被片面的使用了,一批集合式住宅因极度格式化、高密度化,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孤独、走廊问的犯罪行为、污染等。
现代主义建筑在1972年3月15日下午死亡,以美国居住区Pruilt-lgoe炸毁为标志。
虽然这句宣言有失偏颇,但这里所谓的死亡是指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工业化、功能化层面的死亡,缺乏人文关怀的住宅区终将走向失败。
新都市主义——现代主义的反思1.基于现代主义的发展与变革现代主义住宅区的发展模式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s/blog_4a6d40030100i4lp.html很难以清晰的笔墨囊括尽述后现代城市规划的复杂的思维特征,因为其特征之一就是持续追求的宽容性、多元化意识,在此只能提炼出几条最基本的思维特征。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现代主义追求城市规划、发展的逻辑理性,讲求真实、秩序、明晰等理性主义特征,城市因而易被凝固的空间和僵化的形式所束缚。
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城市的空间形式往往是含混的、多变的,城市作为一种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绝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理性思维所能把握与左右的。
现代主义基于因果关系的思维是一种单向的矢量思维,即假定事件的状态和最终的目标状态均为已知,然后试图通过规划来组织从初始状态向终极状态的转变。
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追求一个规则系统、一套逻辑上严格的能产生满意甚至最佳结果的规则。
这各矢量思维过程是封闭的、终极式的,也是一个“决定论”的过程,是一个规划师“孤芳自赏”的意识表现过程。
而后现代主义则摈弃了逻辑思维的规划过程,它是一种启式(Heuristic)的探寻过程,它的每一步都是探寻性的,而不是终端式的。
同时,它也强调规划师应做到“自我消除”(Self-elimination),即努力避免将个人的主观价值与逻辑判断影响到个体的规划设计之中。
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拟宣称的:人民的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性、个性的解放,故借以用现实的多元差异来表达自我主体的丧失。
反映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后现代主义多追求不同究竟的连续性,用多元的涵义把城市各部分、各单元组合起来,并试图借助含混折中、复杂性、矛盾性、不确定性等,集中反映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综合体系(有机城市、生态城市、族群城市等)。
后现代主义将城市社会看作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认为其复杂的功能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分解、理解要素来认知,而整个有机体将会自我维护着一种动态的自动平衡。
C.Alexandex说:“城市就是一个重叠的、模糊的、多元交叠集合起来统一体。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带给中国本土建筑的思考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带给中国本土建筑的思考摘要:西方(此处我们所指“西方”是欧洲和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对现代建筑运动“割断历史”的一种“批判和反思”,而相对于中国“建筑传统”的迷失现象以及如何重新发掘等问题的探讨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启发性,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本土建筑“传统延续”的思考!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国建筑传统传统与形式历史观究竟什么是中国的“传统”?仅仅一个“坡屋顶”就涵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在环境气候恶劣的北欧,由于考虑到积雪对房屋屋顶的负荷,传统民居统统都是“坡屋顶”的,当然其在构造及做法上与我们不尽相同,但是可见世界各文明体系的起源与发展虽然由于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条件影响而各不相同,却在一定环境和情况下可以说是相通或殊途同归的。
建筑由古至今,屋顶不是圆的(穹顶)、尖的(哥特式)就是“坡的”,当然还有由于工业化大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再醉心于“雕龙画风”式的精美细部而只关切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经济的建起足够人们使用的房子而带来的引起强烈争议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平屋顶!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出现的背景在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经过对现代建筑的探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了以四位建筑大师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运动。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现代主义建筑与“国际风格”大行其道以之不可抑制、不得申辩、不能反驳的“强势”姿态,席卷全球之后,正如中国古言“物极必反”一般,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现代主义极端强调“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人们也被“科技”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如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能源的逐步枯竭等等问题所困扰着!“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
体现在建筑实践领域中,则是原来被认为是创造了一种与历史完全无关的“新的形式”,认为形式要追随功能,主张建筑走工业化道路,把空间当作建筑的主角的“现代主义”建筑(包括其随后出现的各种流派和倾向),随着人们从二次世界大战的伤痛中舒缓过来,由于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带来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不仅注重使用价值,更注重精神价值,在物品上除了功能和效率之外,更加追求个性和时尚,生产者也不再追求大批量生产,而是追求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们心理需求的改变,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理性设计”、摈弃繁缛的建筑装饰以简洁纯粹的形式满足战后百废待兴时人们对建筑的大量需求的“功能至上”等等的设计原则,在当时都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此起彼伏的“讨伐声”。
后现代主义设计分析、感想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60年代反文化运动、波普艺术思潮影响下从建筑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鲜明的设计运动,在90年代初期开始没落。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征:第一,重视产品的装饰效果。
第二,注重形态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第三,强调设计的精神娱乐功能。
第四,后现代主义设计不排斥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一致性。
在后现代主义中,美国的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和查尔斯·詹克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
作为“后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文丘里也是迄今为止具有相当影响的国际建筑大师。
文丘里1925年6月25日出生于美国的费城。
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毕业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传统的建筑体系,他又到意大利罗马的美国学院学习深造。
回国后曾在三个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手下工作,一个是奥斯卡·斯托罗诺夫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一个是功能主义大师埃罗·沙里宁在密执安布鲁姆菲尔德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后是路易·康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跟随这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师工作,文丘里学习到许多东西,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几位大师企图突破密斯风格垄断的努力印象深刻。
1964年,他与友人约翰·劳什、妻子丹尼斯·布朗合作,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了他漫长的设计生涯。
文丘里重视理论研究,因此从1957年开始,一直到1965年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担任教学,通过教学他一方面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传授给学生,影响下一代,另一方面利用学院的研究条件来丰富自己的设计思想。
他于1966年出版了自己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重要著作,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里程碑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要采用折衷的装饰主义来修正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刻板面貌,特别要折衷地使用历史建筑风格,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
他强调建筑应该不明晰、形式含糊和具有复杂性,提出要创作“杂乱的活力”来取代缺乏生气、缺乏趣味、单调和刻板的国际主义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导下的城市设计【摘要】试浅论后现代城市设计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实践特征,后现代城市设计与现代城市设计的连续、反叛、断裂和超越的内在关系及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动力本质,及后现代主义在城市设计当中的具体的运用,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建筑,城市设计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们的城市世界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现代城市的混乱状况使环境和社会危机加剧,现代主义的原则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批评。
在现代主义那里,城市设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控制自然的理性活动。
面对一个既复杂又不可预测的城市世界,现代主义的机械论世界观和简化论原则已不再适用,城市设计正变得更谦逊、更现实和更人性化。
以小为美、公众参与、多元化的理论和实践话语、生态价值观等正成为城市设计新的建构力量。
这种转变与后现代思想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城市设计有时是一种制造意义和对话的理解活动;有时是一种制造差异的消解和游戏活动;有时还是一种关怀自然和未来的建构活动。
面对一个强大的现代城市世界,它经常采取一种激进的批判姿态。
它拼贴、游戏,是为了邀请大众参加一种消解现代主义的“娱乐”活动。
它反对宏大的英雄主题,它不是权力的符号,它不设风格的牢笼,它极具包容性,它禀有一种悖论性格,它令我们感到迷惑,使我们产生误读。
我们对它的态度先是热后是冷,冷热之后,现在迫切需要的
是深入的思索。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城市设计理论实践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到来是与当代社会在二战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剧变:科技发展、思想进步、政治改革、核心价值观念的衰落等相联系的。
后现代主义运动同产生于德国的哲学解释学、法国的解构主义及美国的建构论具有一种清晰的血缘关系。
对现代精神发起思想史上第一次后现代式冲击的应首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这以其1960年发表《真理与方法》从而建立哲学解释学为标志。
作为后现代精神的萌芽,解释学将自己的目标确定在对现代精神中心性、整体性、认识性和客观确定性的反驳上。
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整体性到多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从空间性(本质)到时间性(历史)的转折,这种转折开始划出现代精神和后现代精神的界限。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更具有包容性。
它以宽容、多元、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差异性为标志,打破了传统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确定性,宣告这是一个宽容的时代,“怎么都行”的时代。
后现代不注重伟大的“主题”而重“小型叙事”,现代主义阶段是英雄时代,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解构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开始向建构论后现代主义转折。
这一转折使后现代走向一种整体的有机世界观,这一变化还将后现代与生态学,可持续发展以及信
息化社会的前景联系起来。
后现代的视野已开始转向更广阔的城市尺度。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后现代城市的架构也不应有统一的范型。
就城市的局部而言,后现代空间的存在确是不言的事实。
这种后现代空间的存在使我们的城市或多或少地沾有了某种后现代意蕴。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后现代城市设计由于比建筑涉及的问题广泛的多,因而其对城市的影响也更加内在而深刻。
三、后现代主义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及审美新倾向必然在其空间表达的思想及具体创作手法上有所体现。
空间创作思想和空间创作手法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空间创作思想指导其创作手法,创作手法又反映了创作思想。
1、复杂、含混的空间思想及拼贴、破碎的创作手法。
后现代主义建筑情感丰富、形式多样,审美上趋于复杂化其建筑空间表达有着复杂、含混的思想,它强调各个空间要素之间关系的暧昧和变化,讲究不同空间形式和内容的混杂变化为表现复杂、含混的建筑空间,后现代建筑在空间处理上运用了拼贴、破碎的手法。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它以空间单元作为拼贴元素,将各个不同意义的拼贴元素并置,并允许局部的破碎变异呈现出来,在更高审美层次上把握空间的统一,产生新的秩序,同时各个空间单元的独立性和明确性被削弱。
这样使得建筑空间产生复杂、含混不清的效果。
2、渗透性、流动性的空间思想及层叠、转换的创作手法。
在后
现代主义建筑空间创作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不仅仅追求空间的复杂、含混的效果,也希望能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空间的存在,感受到空间的丰富与变化,这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中表现为渗透性、流动性的思想在建筑领域,流动空间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认为,空间的流动和渗透是通过层叠和转换的手法获得的。
他们将空间平面层层叠加,并加以转换,以使各个空间之间产生深度感和流动感。
3、形象化、个性化的空间思想及表达空间表情的手法。
对于建筑来说,建筑形象是情感的载体。
形象与个性比简洁抽象更有传播情感的魅力,大众甚至更乐于接受视觉形象的信息。
鉴于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设计突出了视觉形象的审美价值,通过符号隐喻和装饰的手法,使其建筑空间更具有情感化、个性化的特征。
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是“心灵的东西从感情的东西中显现出来”,并使“两者融合成一体”。
可以说,塑造有情感信息的空间是空间设计的最高层次。
4、在今天的多元化社会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审美观仍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它的各种空间、思想与创作手法在以后的建筑创作中仍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一种世界观,同时又作为一种批评风尚,它具有多种倾向。
正如柯勒所言,“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尝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设计面临着现代主义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产生了
一种设计失语症。
对后现代主义的表面化理解使人们失去了对后现代的热情。
对于这样一种不断变化、日益丰富和影响广泛的文化思潮,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重新思索我们对后现代应采取的价值取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迫的课题。
通过对西方后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去思考中国城市设计面对未来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版.
[2]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李大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雷云梅(1980-),女,郴州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学院,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