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新旧规范液化判别方法的比较

合集下载

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中抗震规范与NCEER法的对比

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中抗震规范与NCEER法的对比
杆长
贯入器
范围
穿心锤 安全锤 自动脱钩穿心锤 65mm~115mm 150mm 200mm 0m~3m 3m~4m 4m~6m 6m~10m 10m~30m 有衬管 无衬管
修正 系数 CE CE CE CB CB CB CR CR CR CR CR
CS CS
取值
0.5~1.0 0.7~1.2 0.8~1.3
(N1)60cs=α+β(N1)60
(6)
式 中 :α、β 为 考 虑 细 粒 含 量 Fc 的 修 正 系 数, 当 Fc ≤ 5% 时,α=0,β=1 ; 当 5%<Fc<35% 时,α=exp[1.76-(190/Fc2)], β=0.99+Fc1.5/1000 ;当 Fc ≥ 35% 时,α=5,β=1.2。
贯临界锤击数随深度呈抛物线式递增,与地下水位呈反比关
系,与地震动加速度呈正比关系。
3 NCEER 法
国外常用的 NCEER 法是在 SEED 简化法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的,其实质是将砂土中由地震动作用产生的剪应力与 产生液化所需的剪应力(即在相应动力作用下砂土的抗剪强 度)进行比较,后 H.B.Seed 将上述理论简化,利用成等效循
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ds 为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 ;dw
为地下水位深度;ρc 为黏粒含量百分率,小于 3 或为砂土时,
应取 3 ;β 为调整系数,设计地震为第一组时取 0.80,第二
组取 0.95,第三组取 1.05。
由公式(2)可以看出,抗震规范法对砂土液化判别的主
要与地震动参数、黏粒含量、地下水位埋深及深度有关,标
N 图 1 抗液化强度比与修正标贯击数的关系(震级 M=7.5)
3.3 标贯击数的修正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新旧抗规不同点

新旧抗规不同点

1、3.9.3箍筋已不建议采用HPB235(一级)钢筋,至少要HPB300,也可直接选用HRB335(二级)钢筋。

2、3.9.4钢筋等强代换时虽没写明裂缝,挠度要求,但也应满足(见条文说明)。

3、3.10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考虑了断裂带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等。

4、4.1.6增加了场地类别分类。

5、4.1.7减小了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6、4.3.4液化土深度判别有变。

7、5.1.2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的设计内力取值有所变化,增加6度罕遇地震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8、对于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大于40m)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撑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并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9、5.2.5增加了6度时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10、5.3.4增加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1、6.1.2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高度有变。

12、6.1.4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变为100。

13、6.1.8取消了连梁最小高度400的要求。

14、6.1.10剪力墙加强区高度由1/8改为1/10.15、6.1.14嵌固端提出更高的要求。

16、6.2内力调整变化较多,自己找。

17、6.3.7柱钢筋配筋率改变较多。

18、6.3.12明确体积配箍率计算方法,不扣除重叠箍筋体积,并且取消箍筋或拉筋强度超过360取360的规定。

增加了框支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配筋要求。

19、6.4.4增加了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20、6.4.5构造边缘构件有变,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增加了轴压比的判断,体积配箍率可适当计入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

21、6.4.6降低了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22、6.5.2增加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要求。

23、6.5.3增加了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的要求。

24、6.6.3增加了板柱抗震墙抗震计算的要求,(1)规定了抗震墙和板柱框架承担的地震力范围(2)规定了等代框架梁的宽度(3)规定了板柱节点不平衡弯矩引起冲切反力的增大系数。

地震液化不同判别方法的比较

地震液化不同判别方法的比较

地震液化不同判别方法的比较摘要:本文通过通过某工程采用三种不同规范得出的液化判别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三种抗震规范在进行液化判别式的差异,同时对目前不同的液化判别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地震;液化;孔隙水压力;总应力;有效应力;标准贯入试验;抗震设防烈度;概率1砂土液化的概念液化是指饱和砂土或粉土,在周期地震荷载作用下,由于排水通道不畅,形成的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不能及时消散,当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达到土中上覆总压力时,有效压力趋于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象液体一样的状态,这种现象成为液化现象。

砂土液化表示在静应力或周期应力作用下产生并保持很高的孔隙水压力,是有效应力降低到一个很小的数值,导致土体在很低的,不变的残余抗剪强度或没有残余抗剪强度的情况下发生连续的变形。

砂土液化液化可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即下式的表达方式:σ=σ′+μ式中:σ—土中总应力;σ′—土中的有效应力;μ—土中的孔隙水压力一般情况下,土体中的总应力是不变的,当在周期性振动荷载(一般为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少,而土体中的抗剪强度τ=(σ-μ)tgφ(无粘性土);当(σ-μ)趋于零即土体中的总应力等于孔隙水压力时,抗剪强度亦趋于零,即发生饱和土体液化现象。

就液化机制而言,饱和砂土液化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渗透液化,即向上渗透的水流当其水力梯度大于土的浮重度时,使土处于悬浮状态。

发生渗透液化的必要条件是由向上的水流流动。

另一种是剪切液化,即在剪切力作用下砂土体积发生压缩,使其孔隙水压力升高到静有效应力,抗剪强度丧失,象液体那样不再能抵抗剪切作用。

这里所说的剪切作用可以是静剪力作用,也可以是动剪力作用。

一般说,象地震、爆炸等应起的剪切作用历时都很短。

例如,地震的历时也就是几十秒。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排水作用是很小的。

因此,地震时饱和砂土液化常被认为是在不排水条件下发生的。

(整理)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33

(整理)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33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网络摘录)1、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2、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3、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4、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5、6、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7、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8、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9、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10、增加了地震监测!11、12、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13、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4、15、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6、17、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18、19、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

奇怪的是,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居然变小了!!!20、21、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22、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23、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24、25、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26、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27、28、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液化土层的判别及处理措施浅析

液化土层的判别及处理措施浅析

液化土层的判别及处理措施浅析摘要:在地震作用下,饱和状态的砂土或粉土中的空隙水压力上升,土中的有效应力减小,土的抗剪强度降低,达到一定程度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空隙水压力迅速释放,导致土中有效应力完全消失,土体丧失承载能力,土变成了可流动的水土混合物,此即为地基土体液化。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震害表明,因地基砂土液化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

具体表现为地面喷砂冒水、建筑物基础沉降量大和倾斜严重的现象,甚至失稳、倒塌,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如何避开液化危险地段修建房屋,如何处理存在液化土层的不利地段地基,如何采取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的措施,是地基基础设计在液化场地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震液化;液化判别;抗液化措施一、前言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地震频繁,唐山地震、日本阪神地震、汶川地震、福岛地震、墨西哥近海沿岸8.2级地震等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非常严重。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体量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怎样才能设计出安全且经济合理的方案,这就为基础位于液化土层上的地基基础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每一位设计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根据以往地震现场资料,判定现场某一地点的砂土已经发生液化的主要依据是:(1)地面喷水冒砂,同时上部建筑物发生巨大的沉陷或明显的倾斜,某些埋藏于土中的构筑物上浮,地面有明显变形。

(2)海边、河边等稍微倾斜的部位发生大规模的滑移,这种滑移具有“流动”的特征,滑动距离由数米至数十米;或者在上述地段虽无流动性质的滑坡,但有明显的侧向移动的迹象,并在岸坡后面产生沿岸大裂缝或大量纵横交错的裂缝。

(3)震后通过取土样发现,原来有明显层理的土,震后层理紊乱,同一地点相邻位置的触探曲线不相重合,差异变得非常显著。

二、液化判别人们在工程建设时考虑全部消除或部分消除场地液化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工程建设前期对饱和砂土和粉土进行液化判别,进而指导设计、施工。

标贯击数液化判别方法的比较

标贯击数液化判别方法的比较

标贯击数液化判别方法的比较刘启旺;杨玉生;刘小生;赵剑明【摘要】依据标贯击数进行液化判别的方法,国外以NCEER推荐方法(改进Seed 法)为代表,国内以《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为代表。

NCEER方法与国内规范方法所依据的地震液化现场调查资料不同,采用的液化判据、反映震级影响的方法和考虑黏粒含量影响的方法也不同。

将NCEER方法以液化临界标贯击数与深度的变化曲线表示,并将其与国内规范方法确定的液化临界标贯击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在相同烈度下:近震时,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远震时,对于7.5级以下地震,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对于7.58.5级地震,在一定加速度(烈度)下,NCEER方法与国内规范方法计算液化临界标贯击数接近,某些加速度(烈度)下NCEER方法偏于安全,某些加速度(烈度)下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

研究成果可为《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9页(P794-802)【关键词】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临界标贯击数【作者】刘启旺;杨玉生;刘小生;赵剑明【作者单位】[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2]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3Key words: sand liquefaction; evaluation method; critical SPT blow counts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和美国阿拉斯加地震发生了大量由于砂土液化而导致的严重震害,引起了工程界的普遍重视。

此后有关土的动力液化特性,土体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和地基抗液化处理措施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土体地震液化判别方面,经过长期的改进和完善,基于地震液化调查资料建立的液化判别经验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10】新旧抗震规范对比

【2010】新旧抗震规范对比

本说明仅摘录规范修改的部分条文,阅读时应比对规范3.4.3建筑方案和结构布置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应综合判断【说明】本次修订,明确规定表3.4.3所列的不规则类型是主要的而不是全部不规则,所列的指标是概念设计的参考性数值而不是严格的数值,使用时需要综合判断。

有关的条文说明,除保留2001版、2008局部修订的说明外,增加对本次修订部分的补充说明:①对于扭转不规则计算,需注意以下几点,有关的计算软件需相应修改:1) 按国外的有关规定,楼盖周边两端位移不超过平均位移2倍的情况称为刚性楼盖,超过2倍则属于柔性楼盖。

因此,2001版说明中提到的刚性楼盖,并不是刚度无限大。

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盖刚度可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

2) 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盖、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3) 偶然偏心大小的取值,除采用该方向最大尺寸的5%外,也可考虑具体的平面形状和抗侧力构件的布置调整。

4) 扭转不规则的判断,还可依据楼层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距离用偏心率的大小作为参考方法。

②对于侧向刚度的不规则,建议根据结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楼层标高处单位位移所需要的水平力、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简单依靠某个方法和某个参考数值决定。

3.4.41,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小于规范限值50%时,位移比可放宽至1.65;关于扭转不规则的注意事项看条文说明2,软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由1.15改为取“不小于1.15”,刚度越小,取值越大。

规范中土的液化对比分析

规范中土的液化对比分析
收稿日期:2007-01-07 作者简介:孙桂生,1964 年 9 月出生,安徽庐江人,1989 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工程师。
城、唐山等处已发生地震的场地震害调查,通过应 用统计学上概率法的结果, 并结合国外一些实例, 尚无理论根据,但对天然土层来说,液化的重复性 规律是无可怀疑的。
2.2.细判 在进行细判时,建筑抗震及水利勘察规范基本 相同,而公路抗震规范与二者差异较大,其建筑抗 震及水利勘察规范:
N cr = N O × 0 .9 + 0 .1 ×( d s − d w) ( d s ≤ 15)或 3 PC
Kh-水平地震系数 Cv-地震剪应力拆减系数 ∮-粘粒含量修正系数 从上述计算公式可知:前者仅与 No、ds、dw 及 Pc 有关,而后者由 σo、σc、Kh、Cv 及∮有关;另 水利勘察规范规定在饱和无粘性土相对密度在 7、 8、9 度时,分别大于 65、70、75、85 时可能液化;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9 卷第 3 期
3. 液化等级 液化等级的判别仅在建筑抗震规范中有规定, 是依据液化指数(Ile)大小来判别场地的液化危害 程度,ILe 越大,其液化危害程度也越大,其计算公 式为:
度不大于 5m 为 10,等于 20m 时为 0;5-15m 及 5-20m 深度时,可进行线性内插,可分别总结为表达式: Wi=15- hi(5≤hi≤15)或 Wi=(20-hi)(5≤hi≤20)
102
孙桂生:规范中土的液化对比分析
规范中土的液化对比分析
孙桂生
(宣城市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院,安徽 宣城,242000)
1. 概述 目前我国工程中常用的抗震设计规范有《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建筑抗震规范)、《公路工 程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公路抗震规范)、《水工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水工抗震规范)等。 其中水工规范对土的液化无规定,而《水利水电工 程地质勘察规范》(以下简称水利勘察规范)则有专 门论述,各规范对土的液化的定义基本为:没有或 稍有粘性的土(砂或粉土)在地震过程中,多次循 环振动使残余孔隙水压力逐渐积累,有效应力相应 降低,当残余孔隙水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 砂或粉土失稳,随残余孔隙水压力的进一步发展, 结果全部应力由土体骨架转移到孔隙水上,当孔隙 水压力等于总压力时,就会产生土的液化。引起破 坏作用主要有:涌砂、滑塌、沉陷和浮起等四种形 式。 2. 液化的判别 2. 1. 初判 各类规范对液化的判别,均采用二步法,即初 判和细判。其中初判方法基本相同,即以地质年代、 粘粒含量、地下水位及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等作为 判别依据,在具体规定中又有区别,如地质年代为 (Q3)及以前土层在水利勘察规范中可判为不液 化,而建筑及公路抗震规范仅规定 7、8 度时为不液 化;建筑及公路抗震中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在 7、 8、9 度时,分别大于 10、13 和 16 可判为不液化; 而水利勘察规范则为:土的颗粒 d>5 ㎜的质量百分 率≥70 可判不液化;或当 d<5 ㎜的颗粒的质量百分 率>30,其中粘粒质量百分含量相应 7、8、9 度, 分别不小于 16、18 和 20 时,可判不液化。建筑及 公路抗震规范中可根据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 水位深度综合判定,而水利勘察规范则根据土层的 剪切波速来判定,上述初判方法主要作用是减少工 程勘察过程的工作量,其主要依据是我国对邢台、海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抗震规范新变化(砼部分)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的设计工作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 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七、6.1.2条抗震等级,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

但编委们对条文细节的把握上依然令人失望,如抗震墙结构,H≤24m为四级抗震,H为25-80m为三级抗震,那24.5m应该按几级抗震,这不是又要让俺们和审查的老爷们扯皮吗?搞笑的是框架结构的划分——H≤24m为三级抗震,H为>24m为三级抗震就没有问题,难道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还是一个委员确定一类结构?这种低级错误在02版高规也是俯拾即是,比如长厚比为5-8为短肢剪力墙,≥8以上为一般剪力墙,小于3为柱,长厚比为3-4之间的就不知为何物了。

地震液化不同判别方法的比较

地震液化不同判别方法的比较

地震液化不同判别方法的比较摘要:本文通过通过某工程采用三种不同规范得出的液化判别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三种抗震规范在进行液化判别式的差异,同时对目前不同的液化判别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地震;液化;孔隙水压力;总应力;有效应力;标准贯入试验;抗震设防烈度;概率1砂土液化的概念液化是指饱和砂土或粉土,在周期地震荷载作用下,由于排水通道不畅,形成的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不能及时消散,当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达到土中上覆总压力时,有效压力趋于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象液体一样的状态,这种现象成为液化现象。

砂土液化表示在静应力或周期应力作用下产生并保持很高的孔隙水压力,是有效应力降低到一个很小的数值,导致土体在很低的,不变的残余抗剪强度或没有残余抗剪强度的情况下发生连续的变形。

砂土液化液化可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即下式的表达方式:σ=σ′+μ式中:σ—土中总应力;σ′—土中的有效应力;μ—土中的孔隙水压力一般情况下,土体中的总应力是不变的,当在周期性振动荷载(一般为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少,而土体中的抗剪强度τ=(σ-μ)tgφ(无粘性土);当(σ-μ)趋于零即土体中的总应力等于孔隙水压力时,抗剪强度亦趋于零,即发生饱和土体液化现象。

就液化机制而言,饱和砂土液化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渗透液化,即向上渗透的水流当其水力梯度大于土的浮重度时,使土处于悬浮状态。

发生渗透液化的必要条件是由向上的水流流动。

另一种是剪切液化,即在剪切力作用下砂土体积发生压缩,使其孔隙水压力升高到静有效应力,抗剪强度丧失,象液体那样不再能抵抗剪切作用。

这里所说的剪切作用可以是静剪力作用,也可以是动剪力作用。

一般说,象地震、爆炸等应起的剪切作用历时都很短。

例如,地震的历时也就是几十秒。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排水作用是很小的。

因此,地震时饱和砂土液化常被认为是在不排水条件下发生的。

《抗规》新旧区别

《抗规》新旧区别

新旧抗规主要区别(GB50011-2010学习小结)新旧抗规主要区别-------GB50011-2010学习小结一、本次修订后有原来13张11个附录改为14张12个附录。

增加第14张“地下建筑”,和附录M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二、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 x值(表5.1.4-1):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三、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 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I0类根据地震分组相对I1减小0.05s)三、4.3.4条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4.3.11条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四、5.1.2条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关于时程分析的选波规则有变化了。

五、5.1.4条: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以前6度抗震性能化设计都是参考设计,这下有了明确界定)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六、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液化判别

液化判别

1.液化判别方法
5.3.4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4.3.1条,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设防烈度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

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一)液化初判:
本场区③夹层粘质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大于10、⑥-2层砂质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小于10,根据上述规范4.3.3条,③夹层粘质粉土不液化,⑥-2层砂质粉土须根据标贯试验结果进一步判别。

(二)标贯试验判别: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地面下20米深度范围内饱和粉土或砂土液化,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
3/ (4.3.4) N cr=N0β[ln(0.6d s+1.5)-0.1d w)] c
式中 N 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7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N0可取7
d 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d w——地下水位(m)
ρc——粘粒含量百分率
β——调整系数,设计地震第一组取0.80。

计算结果,场地⑥-2层砂质粉土不液化。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比较-2019年文档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比较-2019年文档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较-2019年⽂档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较及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应⽤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不同之处概述:将旧规范的第五章《多层砌体房屋》和第七章《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合并为新规范的第7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框架、内框架房屋》;增加了第8章《多层和⾼层钢结构房屋》的内容;取消了原规范第⼗⼀章《烟囱和⽔塔》的内容;增加了第12章《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内容;将原规范第⼆章第四节的⾮结构构件调整并增加内容,变为新规范的第13章《⾮结构构件》的独⽴内容。

详细内容:进⼀步明确了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甲、⼄、丙、丁)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的详细要求(第3.1.3条),并且较原规范阐述的更细致;详细说明了建筑场地的选择、明确了在Ⅰ、Ⅲ、Ⅳ类场地上,甲、⼄、丙类建筑所要求采取的抗震构造措施(第3.3.1条—第3.3.3条),并在第3.3.4条中明确了地基和基础设计的有关要求:同⼀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天然地基、部分采⽤桩基础;地基为软弱粘性⼟、液化⼟、新近填⼟或严重不均匀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次提出: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案(第3.4.1条),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提倡平、⽴⾯简单对称,对建筑的平、⽴⾯外形尺⼨,抗侧⼒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承载⼒分布等诸多因素提出综合要求,需要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将原规范结构体系应符合的要求加以调整后,列为第3.5.2条强制性条⽂;强调⾮结构构件应进⾏抗震设计,并列为第3.7.1条强制性条⽂;将“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质量的特殊要求,应在设计⽂件中注明”列为第3.9.1条强制性条⽂;新规范对结构材料性能指标进⾏了⼀定的调整,并列为第3.9.2条强制性条⽂;砌体结构中,砖的最低强度等级由原MU7.5提⾼为MU10,砌筑砂浆由原MU2.5提⾼为MU5;混凝⼟砌块最低强度等级由原MU5提⾼为MU7.5,砌筑砂浆由原MU5提⾼为MU7.5;钢筋混凝⼟构造柱、圈梁等混凝⼟最低强度等级由原C15提⾼为C20;对施⼯中钢筋的代换提出了进⼀步的要求,既要满⾜钢筋受拉承载⼒设计值相等的原则,⼜要满⾜正常使⽤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第3.9.5条);将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的有关规定列为第5.1.6条强制性条⽂;6度时的建筑应允许不进⾏截⾯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但建在Ⅳ类场地⼟上较⾼的⾼层建筑除外);现浇钢筋混凝⼟框架在6度时,明确了总⾼度≤60⽶(原规范为同⾮抗震设计),明确了⾼度计算⾃室外地⾯到主要屋⾯板板顶(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第6.1.1条);现浇钢筋混凝⼟框架在6度时,⾼度≤30⽶(原规范为≤25⽶)时,为四级框架;⾼度>30⽶(原规范为>25⽶)时,为三级框架,并将该内容列为第6.1.2条强制性条⽂;明确了框架结构对框架填充墙的具体要求(第6.1.15条);参考国外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国内的有关资料,⾸次增加了宽扁梁的内容,在此之前仅在国内⼀些专业学术刊物上有所提法,现在正式列⼊规范(第6.3.2条)。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对比与解读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对比与解读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与解读主讲人:李生广联系方式:****************黑龙江省安平施工图审查咨询有限公司实线为新增内容虚线为原有内容删除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的,主体结构(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取为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采用《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抗震验算,可靠度水平同78规范相当,并由于非抗震构件设计可靠性水准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即满足了在第一水准下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又满足第二水准的损坏可修的目标。

对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以及有专门要求的建筑,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也就是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强条,新旧一样1.0.3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网络摘录)1、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2、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3、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4、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5、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6、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7、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8、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9、增加了地震监测!10、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11、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2、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3、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14、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

奇怪的是,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居然变小了!!!15、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16、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17、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8、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19、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20、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21、调整了剪力墙分布钢筋直径要求。

22、调整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取值,增加多层(24m以下)加强区取值。

新旧建筑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的比较

新旧建筑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的比较

新旧建筑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的比较
翟永平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
【年(卷),期】2003(32)3
【摘要】对新修订的规范和89规范规定的反应谱曲线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以及在兰州地区应按新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结论.
【总页数】1页(P74)
【作者】翟永平
【作者单位】西宁铁路分局基建分处青海西宁 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
【相关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新旧规范液化判别方法的比较 [J], 刘志伟
2.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欧洲规范Eurocode8关于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比较 [J], 张翔
3.场地分类和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介(八)[J], 周锡元
4.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设计反应谱的几点讨论 [J], 赵斌;王亚勇
5.对上海市抗震设计反应谱及时程曲线的认识──答“关于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中长周期设计反应谱的讨论” [J], 翁大根;徐植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旧抗震规范差异共15页文档

新旧抗震规范差异共15页文档
4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7度乙类的框支结构房屋和8度乙类建筑的房屋高度不超过表6.1.1的规定,但提高一度(9°)后高度超过6.1.2中一级的高度上界。)
1、将“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改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
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eki>λ∑Gi
表5.2.5增加了6°时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5.3.2
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屋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5.3.2采用。
5.3.2
跨度、长度小于本规范5.1.2条第5款规定且规则的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屋架、屋盖横梁及托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5.3.2采用。
5.4.1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
表5.4.1地震作用分项系数中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区分了水平地震为主和竖向地震为主,其分项系数不同,1.3(0.5)、0.5(1.3)
5.4.2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S≤R/γRE
5.4.2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S≤R/γRE
5.2.2.2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时,可按下式确定:SEK=(∑S2j)1/2
当周期比大于0.85时,应采用CQC法,即考虑扭转耦联计算。
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eki>λ∑G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修 改 、充实 和试 设计 ,最 终形 成 了新版 《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G 5 0 2 1 。而 2 1 年 版 B 0 1.0 0 1 00 是 在 2 0 年 版的基 础上进 行 的修 改 ,特别 是砂 土 01
第 1卷 第2 0 期 2011 6月 பைடு நூலகம் 年
广 东 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0 U R N A I O F G U A N G O N G O M M U N I A T l N S PO L TEC I N } _ D C C o Y - t C
Vb11 .0 No. 2 J ne O1 u 2 1
以期 对新 规范 的理解上 能起 到一定 的作用 。
1 前 言 2 液 化 初 判 条件
砂 土液 化是 地震 时 主要震 害 之一 。地 震导 致 的 砂 土 液 化 ,可 造 成 地 基 失 稳 、房 屋 开 裂 、倒 塌 、地面 下沉 、斜坡 失 稳等 。近 年来 大量 工程 开 21 0 0版 对 液 化 初 判 条 件 几 乎 与 2 0 版 一 01 致 ,同样 认 为 除对 液 化 沉 陷敏 感 的 乙类 建 筑外 , 6 区 的一 半 建 筑 可不 考 虑 液 化影 响 。 当然 6 度 度 的 甲类建 筑 的液化 问题 也需 要专 门研 究 。同 时液
teato ar s ntecmp r o ru htepoet xmpec m uai , a i nf ayt nw s nad h u r r e o o ai nt o g r c ea l o p tt n c ̄e o n l e t dr’ h c i h s h h j o s i l o a s
LI Zh — e U iw i
( a g o gE e ti P we sg n tu e Gu n z o 6 3Chn ) Gu n d n lcr o r c De inIsi t, a g h u5 0 6 , ia t 1
Abs r t t ac :Thi p rc m p r s Cod o e s i e in fb l ng ” B5 spa e o a e “ e f rs im c d sg o ui di s G 001 — 01 i h l ve so Cod r 1 2 0 w t t e od ri n“ h ef o s im i e in ofb l n ”i e s c d sg uidigs n GB 5 01 — 01o hem eho iue a to si to By a a y i hed fee e 0 120 n t t d oflq f ci n ditnci n, n l zng t ifr nc ,
文 章 编号 : 1 7 —4 6( 0 10 一0 10 6 18 9 一 1 )2 O 1 —3 2
《 筑 抗震 设 计规 范 》 新 旧规 范液 化 判别 方 法 的 比较 建
刘 志伟
( 东 省 电力 设 计 院 ,广 东广 州 50 6 ) 广 16 3

要 : 文 中将 新 版 《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G 5 0 12 1 与 旧版 《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G 5 0 12 0 中液 建 B 0 1-0 0 建 B 0 1-0 1
s vea nd r tn ngt e ea or to I a a er f r c rt t y a de sa od . e r lu e sa di h lb ai n. th ss m e e e ef hesud ndun r tndoft c e o he Ke y wor : idi s s im i esgn; o ;sl oi;l e a ton ds bu l ng ; es cd i c de it s l i f c i y qu
3 液 化 复判
2 1 版复判 规定 :当饱和砂 土 、粉土 的初 步 00 判 别 认为 需进 一步 进行 液化 判别 时 ,应采 用标 准 贯人 试 验 判 别 法 判 别 地 面 下 2 0m范 围 内土 的液 化 ;但 对规范 第 421 规定 可不进 行天然 地基及 ..条 基 础 的抗震 承 载力 验算 的各类 建 筑 ,可只 判别地
中 图 分类 号 :U 4 41 文 献标 识 码 :A
“ Co e f r Ses i sg fBuid n s Li ue c to s i to d o im c De i n o li g q f a i n Ditnc i n i M e ho m pa io t e w r i n a d Ve so t d Co r s n be we n Ne Ve so nd Ol r i n
化判 别不包 含黄 土 。
展建设 ,全 球 地震频 发 ,经 近年 来 的专题 研究 和
部分试 验研 究 ,调查 总结 近 年来 的 国内外 大地震 包 括 汶川大 地震 的经 验教 训 ,采 纳 了地 震 工程 的
新 科 研 成果 ,考 虑我 国的 经 济条 件 和 工程 实 践 , 并 在全 国范 围 内广泛 征求 了有 关设 计 、勘 察 、科 研 、教 学单 位及 抗震 管理 部 门的 意见 ,经反 复讨
化 判 别部 分 的差 别 进 行 比较 ,分 析 了 其 中 的不 同 、差 异 ,通 过 工 程 实 例 计 算 进 行 比较 ,最终 将 自己对 新 旧规 范 中 液化 判 别 的 差 异进 行 了 阐述 ,对 新 规 范 的学 习 理 解 有 一定 的借 鉴 作 用 。
关键 词 :建 筑 ;抗 震设 计 ;规 范 ;砂 土 ;液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