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
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转载:修行圈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
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
第一篇: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经之以
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故知之在心,行之
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
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形三者,一曰金赤,
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金
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
其不意。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
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
无诈而不取。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故右上
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
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
诸子界 2022-11-24 00:55 发表于广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十三篇约6000字。
注:后附《三十六计》完整版
始计第一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
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一、【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入了解。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必须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敌我双方胜败的情势。即比较敌我哪方的君主政治廉明,路线方针正确,哪方的将帅贤而有才,哪方占有天时、地利,哪方的军纪严明、法令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较强大,哪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方的军队管理有方、赏罚分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预测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珍品。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兵器使用、军事组织体系、士兵训练等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典范之一,对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考和指导意义深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之中,也被当代人们用作管理、领导和战略制定之参考。
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加译文:
第一章关于战争的计谋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二章关于战争开端
凡治众如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登高山,如入无人之境,非深哉矫其志,非远哉使其死,是乃众人之备也,不可不察也。
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善为之计,不宜轻之也。
第三章关于战争的进攻
故兵贵神速,乘势而利,不待敌之所备也。
是故不动而利者,决其离合也;不守而待敌者,算而诱之也。
兵法:故用兵之法,神速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不动如林,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第四章九变战法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用兵之力,而务本,以守国为主也。
兵法:利用智慧占领有利地形,以诱敌发生战争的意图,不断地使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章关于军队的种类
凡此十则可十败,五则可五败,不可不察也。
有故强者,无故弱者,此兵之常道也。
兵法:计谋不用兵器,而用军队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第六章关于军队的能力
腹背受敌,丧师失众,削弱士气,乃是不忍丧师之道也。
兵法:敌人的行动是难以预测的,军队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敌人的行径,及时调整战略。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完整版):永久收藏,终生研读!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
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共分为十三篇。下面将对这十三篇的原文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篇:计篇。这篇主要讲述了作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编组、兵员的选拔、军事情报的获取等。关键词:谋略、计策、决策。
第二篇:作战篇。这篇探讨了如何应对敌方的各种战术行动,包括包围、避敌锐气、对敌弱点的攻击等。关键词:战术、行动、指挥。
第三篇:谋攻篇。这篇讲述了如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主要内容包括了攻城策略、埋伏、奇袭等。关键词:进攻、谋略、计谋。
第四篇:军形篇。这篇主要介绍了军队的布阵,包括横队、纵队、斜队等不同的阵形,以及兵种的搭配。关键词:布阵、队形、兵种。
第五篇:兵势篇。这篇讲述了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找出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关键词:实力对比、优势劣势、战略。
第六篇:虚实篇。这篇强调了战争中的虚实之分,利用虚假的手段引诱敌人,创造应战的时机。关键词:虚实、欺敌、反击。
第七篇:军争篇。这篇阐述了战争中的攻守之道,重点讲述了如何在防守时保持坚守,以及攻击时的迅速攻破敌方。关键词:攻守、坚守、攻破。
第八篇:九变篇。这篇强调了在战争中的灵活变通,适时调整计划和策略,并采取变化多端的方式来控制战局。关键词:灵活、变通、控制战局。
第九篇:行军篇。这篇讲述了军队在行军中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保持纪律、合理安排休息和补给等。关键词:行军、纪律、休息。
第十篇:地形篇。这篇强调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讲述了如何根据地形条件来制定作战计划,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关键词:地形、作战计划、地理优势。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目录: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正文: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
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注释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和解释
一、始计篇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原译文对照)
一、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全文
一、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跟着古人学谋略,做有智慧的人!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跟着古人学谋略,做有智慧的
人!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
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
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
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
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商、从政、做人、处世一定要读《孙子兵法》,作者严定暹女士,华人世界中第一位将《孙子兵法》用于生活中的女性学者,精研兵法近二十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你走过历史,开发属于你个人的智慧思考模式,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
——美国亚马逊网站评论
历经2600年,至今仍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智慧典籍。
内容简介
本文作者是华人世界中第一位将《孙子兵法》用于生活中的女性学者,擅长将艰深的经典智慧,吸收反刍为平浅易懂的实用生活方法,《孙子兵法》的智慧是创造美好人生的智略。“知法不必用兵”,“只要方法正确,一定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个“法”字,就是指《孙子兵法》。作者以生动浅白的文字,发挥“活学活用”的功力,列举古今中外实例,将《孙子兵法》与现代生活现象相结合、印证,即使没有读过原著的读者,也能从中撷取其观念,进一步活用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信不论遇到何种处境,必能找到正确方法,而达到胜战而无伤的圆满结果。
《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孙子兵法》是深深扎根中国的主流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成就人、成就事”为目标的应用科学。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权变创新的智慧。作者历经几十年研读,融合中国古代史料、《易经》,以及其他兵家著述,独辟蹊径,把《孙子兵法》涵摄入现代生活,并作深入浅出的阐释,从多角度为我们揭开这一千古奇书中的智慧密码。
作者简介
严定暹,祖籍湖南,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现任台湾科学委员会研究员。曾在台湾汉声电台主讲《孙子兵法》,台湾《天下远见杂志》“孙子兵法手记”专栏作者。专长《孙子兵法》、《易经》、
《史记》、中国文学诗词赏析的研究。她擅长将艰深的经典智慧,吸收反刍为平浅易懂的实用生活方法,是华人世界中第一位将《孙子兵法》用于生活中的女性学者。其著作有《天命与人生》、《生活兵法》、《红尘易法》、《突破人生危机——<孙子兵法>的15个生活兵法》、《不信好命唤不回——易学命理浅谈》,以及VCD《孙子兵法——用谋篇》等。
目录
自序分享
第一部善战者求之于“势”
必先器识而后兵法
英雄造时势
空间的奥秘
曲直分明转一圈
战场在哪里
借力使力
如如而动
随缘自在
江湖一点诀
第二部时间管理
刹刹生新
十倍速
过去心不可得
美成在久
永续经营
第三部掌握人心脉动
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
赛局高手,快乐双赢
政事不与万般同
柔杀
距离之美
给你好看
目标管理
眼见为真
个案处理
红尘精“算”
“魔”数
甜甜圈
第四部将军情事
从“心”开始
心眼
吉凶以“眼”迁
我心如秤
将军情事
道可道,非常道
胜敌益强
媒体评论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来源价值中国网肖乐义
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在谈到如何将事业做大时,他有这样一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的确如此。一个人格局一大,哪怕从外表看起来,他似乎一无所有,但胸中却会拥有10万雄兵,这样一来,自然就能征服世界了。难怪有诗云,笔底伏波三千丈,胸中藏甲百万兵,形容的,就是善于造势,善于布局的人啊!
在今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主角的背景下,谁都想把事业做得大。但是怎样才能将事情做得大呢?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深知,格局
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正是企业家的格局决定着企业的结局,企业家的思想、精神、气魄的高度决定企业的高度、远度。反思古今中外著名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无一不印证“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的格言。
中国古代文化智慧,其实蕴含深刻的哲理,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等范畴中。例如,《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孙子兵法》是深深扎根中国的主流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成就人、成就事”为目标的应用科学。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权变创新的智慧,《孙子兵法》的智慧是创造美好人生的智略。
本书作者以生动浅白的文字,发挥“活学活用”的功力,列举古今中外实例,将《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管理、生活现象相结合、印证,即使没有读过原著的读者,也能从中撷取其观念,进一步活用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信不论遇到何种处境,必能找到正确方法,而达到胜战而无伤的圆满结果。
书摘插图
第一部善战者求之于“势”
英雄造时势
善于作战的人是善于运用形势以造势,
并不是只责求人力配合;
而是切知如何在人与客观形势的互动中,
运用形势制约人以取胜。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春秋时代,齐国在宰相管仲推动的富国强兵政策下,国家变得愈来愈富裕。“饱暖思淫欲”乃是世间常态;齐国富裕之后,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游手好闲的人变多了。齐桓公对社会上突然增加这么多游
手好闲的人,觉得很讨厌。因为游手好闲的人不但没有生产力,还会造成很多人也起而效尤。于是,齐桓公想把这些游手好闲的人统统抓起来活埋。
宰相管仲被要求处理这批游手好闲的人,管仲下达了一个命令,规定齐国国内的各行各业都要有一套制服,使人一眼就可以辨认出各人的职业;而没有就业的闲人是没有制服的。这个政策推行一年之后,齐国的闲人全都就业了。那些游手好闲的人起初对于自己不用穿制服还感觉挺自在的,渐渐就受不了啦,因为只要一出门,没有制服穿就成了游手好闲的标签,为了脱去这个标签,当然得赶快就业。
只不过一年的时间,管仲兵不血刃地解决了齐桓公的烦恼,也让齐国人民自动自发各就各业。
无怪乎孔子极为推崇管仲,而管仲这一套也的确是了不起的王道治国策略——胜残去杀:不用杀戮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创造形势,引导人民自然而然地自动迁善远罪。
管仲的这一套王道治安策略其实只是一个观念的落实运用,那就是深深体察到:形势比人强。“以客观的形势制约形势中的人”,不只管仲,被日本人誉为东亚第一英主的唐太宗也深谙此道。唐太宗认为:“小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唐太宗最得意的是,他所领导的大唐政府是小人无法立足的一种政治环境,所以隋朝的著名小人进入大唐政府之后都成为风骨凛然的大臣——因为形势比人强。
管仲的《治安策》、唐太宗的《治国方略》,追本溯源都是脱胎于《孙子兵法》;孙子强调,“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故能责人任势”(《兵势篇》,即《孙子兵法·兵势篇》,下同)——善于作战的人是善于运用形势以造势,并不是只责求人力配合;而是切知如何在人与客观形势的互动中,运用形势制约人以取胜。
上兵伐谋
写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婉约情词,并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有崇高历史地位的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在青壮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