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进入规制理论
第五章 政府规制

一、政府规制和宏观调控的区别
1. 两者调节经济社会的目标不同
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规制的目标: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市场价格合
理化、个人收入均等化、治理污染与 保护环境等。
2. 两者调节的对象和视角不同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经济总量,
从总量角度调节市场经济运行, 着重解决市场机制引起的宏观经济失灵和 社会资源未充分利用问题;
第三节
政府管制俘获理论
一、传统的政府管制理论——公共利益理论
理论假定:
政府管制的目:提高资源配臵效率和增进社会福利, 管制者专一地追求这一目标。 管制者:能够代表公众对市场作出理性的计算, 使这一以矫正市场失灵。 传统的政府管制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 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学界认为,管制有利于生产者。
政府规制、政府管制、政府调节 government regulation
2. 政府规制的作用
(1) 培育和发展竞争性市场,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2) 保护消费者
(3) 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 增进社会福利
(4) 保护环境, 减少外部性
(5) 提供公共产品
(6) 保护国内产业,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
二、政府规制的内容
1.产权、契约制度
对投资者的产权保护
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2.行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3.价格(收费)制度
(1) 对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
(2) 对保护行业的价格规制 (3) 对金融等行业的价格规制 (4) 通货膨胀时的价格规制
(5) 对不正当价格的规制
(6) 事业单位收费规制
4.数量、质量规制
规制方式:
第5章政府规制理论

5.1 政府规制概述 政府规制的特征
主 体 的 公 共 性
规 制 角 度 限 制 性
规 制 内 容 的 经 济 性
规 制 范 围 的 微 观 性
规 制 政 策 的 动 态 性
5.1 政府规制概述
分类
经济性规制
政府规制
社会性规制
5.1 政府规制概述
经 济 性 规 制
进入规制 价格规制
5.1 政府规制概述
5.2.2 政府工具
政府工具的类别(5)
市场化工具:是指在某一方面具有明显市场特征的方
法、方式和手段,如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放 松管制、产权交易和内部市场等。
工商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
标杆管理和流程再造等。
社会化手段:包括社区治理、志愿者服务、公私伙伴
关系、公众参与以及听证会等。 。
5.2 政府规制理论
内容
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 认为规制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 政府规制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 政政策,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 规则,目的是为了控制受规制的企业 对价格进行垄断或者对消费者滥用 权力,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 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2 政府规制理论
理论的规范分析 与现实自相矛盾
这一理论缺乏这样一种机制:它无 法解释市场失灵一旦出现是通过什 么而成为修正性政策的对象。以福 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为基础的政府 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根基过于狭窄。
理论 缺陷
规制仅有微小的导致价格下 降的效应,并不像理论所宣 称的规制对价格具有较大的 抑制作用
(5)依据工具来源的分类: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 术、社会化手段。
5.2.2 政府工具
政府工具的类别(4)
市场规制法

第五章市场规制法一般原理讲授内容:1、市场规制法概述2、市场规制法理论基础3、市场规制法功能与目标4、市场规制法体系讲授重点:市场规制法功能与目标讲授课时:4学时第一节市场规制法概述一、市场规制法的含义市场秩序规制法是调整因国家在控制、协调和维护市场交易及市场竞争秩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市场秩序规制法调整的主要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市场运行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具有一下三个特征:1、市场规制关系发生在国家规制市场的过程中;2、市场规制关系的一方是国家或其代表机关,而且市场规制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地位不平等;3、市场规制关系具有强制性,即市场规制关系的发生是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其产生过程之中或者产生之后,都没有协商的余地,相对人必须服从和执行。
二、市场规制法的主要内容市场规制法由市场要素规制法和市场竞争行为规制法组成。
(一)市场要素规制法1、对市场主体的规制。
对于一般的市场交易主体之设立、组织、资格、条件等均由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如公司法等中以规定,但是,对于特殊的市场主体,如政府机构、交易机构、市场优势拥有者和市场弱势者以及管理部门等,必须通过专门的立法予以规定,从而确保该类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条件符合市场交易的需要,防止产生不公平交易,以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2、对市场客体的规制。
市场客体是指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
经济法对商品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规定禁止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的品种、类别,规定国家专营产品的范围,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等。
3、对市场行为的规制。
对于不同的市场交易,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
商品交易的基本法律就是合同法,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交易活动是不受国家特别规制的。
但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市场,如粮油、房地产、证券保险、劳动力等市场的交易,具有与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殊交易方式和规则,那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性质相适应的规制制度,才能保证流通的有序进行。
规制经济学的理论

规制经济学发展历程
早期规制经济学:早期规制经济学主 要关注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和质量规 制,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和 提高社会福利。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是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和费率结构, 以及如何防止垄断企业的滥用市场势 力。
放松规制与再规制:20世纪70年代 以后,一些国家开始放松对自然垄断 行业的规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 场效率。然而,放松规制也带来了一 些问题,如市场过度竞争、网络投资 不足等。因此,一些国家开始对某些 行业进行再规制,以平衡市场竞争和 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的研 究重点是如何设计有效的规制政策, 以实现放松规制与再规制的平衡。
。
04
规制效果评价与改进方向
规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选取原则
全面性、客观性、可操作性、针对性。
指标体系构成
包括规制目标实现程度、规制成本效益、规制影响等 方面。
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国内外规制效果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选择
选取国内外典型规制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政府应加强在互联网平台经济规 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 性问题和挑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市场失灵现象分析
信息不对称
外部性
公共物品
垄断
交易双方信息差异导致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市场行为产生的非市场 性影响,如环境污染。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 致市场供给不足。
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 利益。
政府规制理论依据
01
02
03
市场失灵矫正
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 。
社会福利最大化
第五章 规制经济理论

斜,并根据自己的收益来决定提供多大的政治
支持。
14
精选2021版课件
2021/6/19
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分析:
•
• • •
15
M(p,π)为政
治支持方程, P 为进入价格, π为产业利润.
π(P)是利润函 数,
Mi为立法者 政治支持的 无差异曲线.
M3>M2>M1
精选2021版课件
2021/6/19
是指规制机构通过与受规制的企业签订合同 的方式,就与产品价格和成本有关的一系列 指标做出约定,
并视企业执行约定的情况由规制机构采取相 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以达到鼓励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政府规 制目标的目的。
26
精选2021版课件
5.2 政府规制的类别和目标
5.2.1 政府规制的概念 5.2.2 政府规制的类别 5.2.3 政府规制的目标
◎ 5.3.1.2-2 自然垄断产业的概念(2)
记 C(Qj)为第j家厂商的成本函数, C(Q) 为假定由一家厂商生产来满足 社会总需求的成本。如果 C(Q) ≺ ΣjC(Qj),则称该产业是自然垄断性 产业。
37
精选2021版课件
20
精选2021版课件
激励性规制 理论 的 形成
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 称,表现为规制机构知道的 有关被规制企业 的 信息要远远少于企业所知道的 相应信息。
激励性规制是以信息不对称作为假设前提, 把规制问题看做是委托代理问题,通过设计 诱使企业说真话的激励合同,以提高规制效 率。
29
精选2021版课件
2021/6/19
◎ 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
所谓的直接规制是由政府利用强制 权力直接介入和干预厂商的市场行为。
第五章政府规制政策

2020/12/11
第五章政府规制政策
•存在自然垄断或信息不对
称现象的行业,保证服务
供给的公平性和防止资源
1、政府规制的类型 配置低效为主要目的,对 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
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方面的
••依不据直由接政介府入机经构济认主体 可的和决许策可,的仅法制律约手阻段碍市 直场接机介制入发经挥济职主能体的决行为, 策以。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 职能而建立完善的制度
平均成本下降的产业,定价矛盾仍然存在,价 格规制仍有存在的理由。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1
第五章政府规制政策
3、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工具
n (1)进入规制 n 为确保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其生产效率, 由规制机构对企业的从业资格、产品及服务的 内容和标准进行审查、认证,从而确定一家或 极少数几家企业获准享有特许经营权,并承担 该产业的供给责任,不能自由退出。 n 许可制、注册制、申报制。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1
第五章政府规制政策
4、规制失灵与规制改革
n 规制失灵的表现 n 企业内部低效率的产生 n 规制滞后使企业蒙受损失 n 规制的目的和结果不一致(机构和企业信息不对称)
n 传统规制理论及方式的缺陷 n 传统规制方法的既定前提是:规制者与被规制者具有 相同的完备信息,双方进行的是一种对称信息博弈。 而在现实生活中,规制者与被规制者所掌握的信息往 往是不对称的。
n 植草益(1992)给出了较广泛的规制定义:“依据 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 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n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规制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 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产业组织 的相关领域一起成为应用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领域 之一。
规制经济学的理论

政府对产品进行监督和抽查,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处罚或召回,保障消费者权益 和安全。
05
规制经济学的效果评价
规制效果的评价指标
资源配置效率
衡量规制政策是否能够优 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 率。
社会福利
评估规制政策是否能够提 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公平与公正
考察规制政策是否能够维 护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市 场失灵。
行业退出规制
政府对市场退出进行干预,以避 免市场垄断和资源浪费,维护市 场秩序和经济效益。
价格规制
价格上限规制
政府设定最高价格,防止企业通过高价获取超额利润,保障 消费者利益。
价格下限规制
政府设定最低价格,防止企业低价倾销或垄断市场,维护市 场秩序和竞争。
质量规制
质量标准规制
政府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测和认证制供求理论从供求关系角度 分析政府规制的产生和变化。
背景:该理论借鉴了经济学中的供求 关系原理,认为政府规制的产生和变 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因素 。
内容:规制供求理论认为政府规制的 供给取决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 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例如,政治家可 能为了争取选票而制定有利于特定利 益集团的规制政策;经济学家可能提 出新的规制理论来推动政府制定相应 的规制政策。同时,政府规制的产生 和变化也取决于需求方面的因素,如 公众对特定问题的关注、利益集团的 游说等。
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失灵和政 府失灵的问题逐渐凸显,规制经济学 应运而生,旨在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 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规制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
现代阶段
早期的规制经济学主要关注于政府对 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如电力、电信 、铁路等行业。
05-规制经济理论

三、利益集团理论
贝克尔认为规制实质是用来增加最有影响力利 益集团的福利,强调规制过程中利益集团之间 的竞争,有益于纠正市场失灵、降低社会福利 损失,因为可以改善社会福利的规制政策 , 更能得到更多人拥护和实施。 利益集团理论的主要观点:利益集团的作用是 规制产生的重要原因,利益集团往往通过寻求 或影响规制以维护或增进自身的利益,强调利 益集团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可能发挥重要 作用。
供电营业许 法定定价、 可证、营业 征收电力 执照 建设基金 许可证 地方政府 定价
自来 水
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城市节约 水利部、建设部、 用水的通知(1984/6);中华人 地方政府建设部 民共和国水法(1988/7);城市 门 供水条例(1994/7) 《中国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中国民用航空总 局、物价司
4.规制抑或放松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政府经济性规制的理论 依据逐渐消失。 产业间替代竞争加剧,受规制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规制引起的负作用日益显现,要求取消规制的呼声 高涨。 由于可竞争市场经济理论的出现和传播,经济性规 制不再被认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唯一手段。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经济交往的迅猛发展也迫 切要求放松政府规制。
规制理论下的电力监管体制改革

加强对电力行业安全和环保的监管力度,确保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利用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
利用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降低监管成本。
05
我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政策 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专门的电力监管法律法规,明确 监管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为电 力监管提供法律保障。
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
国家政策导向
国家政策对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推动改革进程 。
社会需求变化
社会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电力行业进行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满足 公众需求。
国际经验借鉴
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和 参考。
03
规制理论在电力监管体制改革 中的应用
放松规制与电力监管体制改革
完善电力监管法律的实施细则,确保 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提高监管的权 威性和公信力。
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设立独立的电力监管机构,确保其独 立行使监管职能,不受政府和电力企 业的干预。
监管机构应具备专业化的监管团队, 拥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和资源,能够 进行科学、公正的监管。
推进市场化改革
逐步放开电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 争力。
规制理论
规制理论是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规制政 策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以达到提高 社会福利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规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规制理论
早期的规制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对行业的规制,如公共事业、铁路、航空等,以 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新规制理论
新规制理论则更加关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强调政府应通过规制政策来纠正 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五讲 利益集团规制理论

施蒂格勒模型描述
三、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变迁
施蒂格勒模型的评析
施蒂格勒方法和模型是对公共利益规制理论的 彻底放弃,具有分水岭意义 为后来规制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施蒂格勒模型强调利己的政治家行为、组织的 重要性和信息成本,这些都成为规制经济理论 的特点 施蒂格勒特别强调政府对生产者的保护,与现 实存在一定差距
三、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变迁
规制俘虏理论的发展脉络
本特利(1908)最早将利益集团概念引入政府规制的分析 框架之下。他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虚构,只存在集团利益, 用集团俘虏规制机构来增进他们的利益 格雷(1940)指出,原本为公共利益服务设计的程序被私 人利益集团破坏 波恩施(1955)指出,规制的供给是应产业的规制需求而 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制机构被受规制的产业所控制 施蒂格勒和弗里兰德(196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电费 实行公共规制的两个目标(制止垄断价格和消除价格歧视) 在实践中都没有达到,从而提出了一套不同于公共利益理论 的演绎推理 乔丹(1972)对施蒂格勒理论作了总结,正式形成规制俘 虏理论
规制经济学进入规制

根据可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结合政府 实施进入规制和放松规制的实践,政府 在实施进入规制政策的过程中,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是应该注意的。
第一,尽可能使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变得容易。 可竞争性分析表明,限制进入或退出将妨碍市场的可 竞争性,最终损害经济效率。 而传统的规制政策不仅对进入实行限制,而且也不允 许受管制的亏损企业退出,比如,禁止亏损的航空公 司放弃亏本航线。决策者这样做的理由通常是为了维 护公共利益。 然而,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即使确实是出于公共利 益的需要,直接对被规制者提供补贴比禁止退出更有 利于提高效率。 因为禁止退出会鼓励交叉补贴。为促进市场的可竞争 性,必须消除妨碍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法律,使潜 在竞争尽可能地起作用。潜在进入者对利润机会的迅 速反应有效地约束既存企业的行为。因此,进入程序 应该是透明的、规范的书面程序。当存在利润机会时, 进入程序应该尽可能地缩短进入过程。
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这个原理在18世纪由经济学家亚当· 斯 密提出,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逐渐发展 成为形式优美、逻辑严密的完全竞争理论。 该理论假定:( 1 )市场由大量厂商构成,且 厂商规模小,是价格的接受者;( 2 )产品同 质;(3)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4)完全信 息。 从而证明,在这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市场机 制的自发运行能够使一个经济体获得良好的绩 效,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但事实上,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几乎难以完 全满足。
进入规制?所谓进入规制是指政府或规制机构根据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为防止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使既存自然垄断企业无法用边际成本价格或盈亏相抵价格维持生存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进行规范和制约通过限制新企业的进入保证既存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实现规模经济避免恶性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
第5章 规制理论与政策.ppt.Convertor

第五章规制理论与政策第一节规制理论的发展第二节规制的依据与目标第三节规制的类型与工具第四节规制政策的改革第一节规制理论的发展一、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的产生源于对市场失灵现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探索依靠政府力量来弥补市场缺陷。
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一般会在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领域产生失灵现象。
市场失灵的存在及对政府规制几乎无成本的假定,使得纠正市场失灵现象和提高社会福利成为公众的共同需求。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受到的批评:首先,前提假定受到了严厉批评。
第二,现实中实施规制的领域与公共规制理论预期的市场失灵领域并不完全相符。
第三个主要的批评来自于大量能够对这一理论解释进行驳斥的事实依据。
二、规制俘虏理论规制俘虏理论的基本观点:不管规制方案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产业的规制实际上是被这个产业所“俘虏”的结果,规制提高了产业利润而不是社会福利。
规制俘虏理论对实践的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前)潜在竞争产业:货车业和出租车业自然垄断产业:电力产业对规制俘虏理论的评价:规制俘虏理论解释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历史上的许多规制现象,因而更具说服力。
然而,其所面临的批评之一就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没有解释规制如何逐渐被产业所控制和俘虏的。
三、规制经济理论规制经济理论的四个主要特点:第一,规制政策的设计倾向于牺牲规制偏好较小的相对较大的集团,而使相对较小的有强烈规制偏好的利益集团获益。
第二,在政治支持最大化的目标下,规制政策的制定会使利益或财富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第三,规制更可能存在于相对竞争性或相对垄断性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规制会对某些集团的福利产生最大的影响。
最后,从减少净损的角度出发,规制者会尽量避免导致总分配财富减少的政策。
四、新规制经济学新规制经济学的定义(拉丰):新规制经济学使用委托--代理理论的方法对规制者和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分析,沿袭机制设计的传统,以描述最优规制机制的特征为目的。
规制理论核心问题的演进

3、利益集团理论
• Stigler和Peltzman的分析从规制者效用最大化出发,得 到的理论只能预测哪些产业易受规制以及规制的结构 是什么(如价格的高低等),并没有说明利益集团是 如何影响规制者。 • Becker(1983)认为规制的核心在于增加最有影响力的 利益集团的福利,利益集团对政治家(规制者)施加 的压力越大则取得的转移支付或财富再分配的可能越 大,这种竞争会产生一个在政治市场上的“纳什均 衡”,最终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的福利增加,市场失 灵得以纠正,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得以降低。
社会性规制
政府规制
间接规制
反垄断
2、政府规制的目标
• 社会资源的有效配臵
• 企业财务状况稳定 • 确保企业内部效率 • 避免收入的再分配
3、政府规制的执行机构
• 规制机构存在与否取决于政府的法令,因此其 组织具有权威性。
• 规制机构是根据某项法规执行某些特殊领域的 任务而存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局限性。 • 规制机构只拥有政府赋予的部分权利,规制力 度取决于规制范围,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 规制俘获理论
– 认为促使政府进行规制的仅代表社会的某一 特殊利益集团,规制的整个过程最终将变成 是为被规制的产业服务,规制者被被规制者 所俘获,是特殊的利益集团寻租的结果。 – 本质上属于一种极端的论断。 – 增强了反政府规制的倾向。
2、规制需求理论
• 1971年, Stigler在其论文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经济规制理论》中,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 法对规制的产生进行规范分析。 Stigler第一次将标准 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和分析方法引入规制理论,也有观 点认为他开创了规制经济理论。
规制理论的一般性框架

规制理论的一般性框架一、基本模型一个企业将完成一个对于消费者具有价值S的公共项目。
假设企业的成本函数为线性形式,即C=β−e(1)其中β是效率参数,e是经理人的努力水平。
简单起见,规定β,e 0。
经理人的努力水平越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越低。
但经理人的努力将造成负效用ψ(e),ψ (e)>0且ψ (e)>0。
需要指出ψ(0)=0,lim e→β=+∞。
假设规制人可以观测到成本,遵循成本补偿规则,规制人在成本之外需向企业提供数量为t的净货币转移支付。
因而企业的效用函数为:U=t−ψ(e)(2)若企业的保留效用为0,其个体理性约束为:t−ψ(e) 0(3)令λ>0为公共资金的影子成本(扭曲性税收增加的负效用),消费者净剩余为:S−(1+λ)(t+C)=S−(1+λ)(t+β−e)(4)若规制人是功利主义的(这一假设值得商榷),事后的社会福利为:S−(1+λ)(t+β−e)+t−ψ(e)=S−(1+λ)[β−e+ψ(e)]−λU(5)以上社会福利方程的特征为规制人将设置最低的企业租金。
假定规制人是斯塔克尔伯格先行动者,并向企业作出一次性(take-it-or-leave-it)要价。
完全信息下,规制人将会求解:max{S−(1+λ)[β−e+ψ(e)]−λU}(6)(U,e)其约束条件为U 0。
这一系统的解为:ψ (e)=1→e=e∗(7)U=0→t=ψ(e∗)(8)1(7)式意味着努力的边际负效用必须等于边际的成本节约。
(8)式说明公共资金的影子成本的存在使企业没有得到任何租金。
完全信息下,规制人可以向企业提供固定价格合约t(C)=a−(C−C∗)。
其中a=ψ(e∗),C∗=β−e∗。
这种情况下企业是成本节约的剩余索取者,因而会选择e来最大化a−(β−e−C∗)−ψ(e)。
当e=e∗时,企业效用为0。
固定价格合约给了企业降低成本的完美激励。
二、两种类型设置改变完全信息假设。
现在规制人知道β属于集合{β,β}。
市场规制理论演进轨迹

市场规制理论演进轨迹一、市场规制的经济学内涵规制(Regulation)中文也译成“管制”,狭义上指“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或制约”①。
广义上,规制包含一切公权组织对私权个人或小团体的激励和约束,有政治上的规制、法律上的规制、道德上的规制等形式。
如米尼克(Mitnick,1980)指出,“规制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政政策,它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规则”②;吉尔洪和皮尔斯(Gellhorn&Pierce,1982)认为“政府的产业规制仅仅是对众多私人经济力量的法律控制形式中的一种”③。
一般而言,通过司法程序去实施的规制是间接规制,通过行政部门去实施的规制是直接规制。
直接规制又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是针对特定行业的规制,主要指对自然垄断和信息偏等行业,以价格规制和市场进退规制为主要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产品的价格、服务的质量以及投资、财务等方面的活动进行干预,以确保公平竞争和防止资源配置非效率;社会性规制主要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利益为目的,通过制订一定的标准去禁止或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如为防止公害、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法规。
规制可从规制的执行主体和被规制的对象来分类,前者有政府规制、法律规制、行业协会规制、集体产权组织规制、社会舆论规制等,后者包括市场规制、社会秩序规制、收入分配规制、卫生保健规制等。
市场规制在广义上指各个公权组织对市场失效采取的纠正、约束和激励;狭义上如金泽良雄所定义,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矫正或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而干预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④。
即狭义上的市场规制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法律区分开来,将规制限定于那些由行政机构执行的施加于市场的一般性法规和特殊行为。
丹尼尔•史普博在此框架下,提出三种类型的市场规制:第一,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的规制。
如价格规制、产权规制及合同规则。
在某些市场里,价格体系可能完全或部分由商品的行政性配置来取代,如公共企业的行政性定价;第二,通过影响消费者决策而影响市场均衡的规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5-2 可竞争市场理论
一、可维持价格模型
指能使在位厂商获得非负利润,并且不鼓励新企业进入的一组 市场均衡价格。 结论: 第一、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 第二、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 的X—无效率; 第三、市场上现存企业的总产出成本最小,否则将有新的企业 进入。
14
B再根据A的产量调整产量 产量调整为:
1 2 (1 3 8 )Q 5 16 Q
6
第三轮
QA 1 2
1 2 (1
(1
5 16
11 32
)Q
11 32
Q
QA :
1 2
1 4
Q
3 8
Q
11 32
Q
QB
)Q
21 64
Q
QB :
Q
5 16
Q
21 64
Q
A厂商的均衡产量为:Q A
16
§5-3 进入规制的问题及放松规制
三、放松规制的实施
管制俘获 规制与放松规制的根本之处在于使得社会的福利最大; 要使放松规制取得进展,引入竞争,政府必须相应的制定一些 配套规则。
四、不对称规制
从垄断到竞争的过渡性的规制方式 1、不对称规制的原因 自然垄断性的产业需要巨额投资、资产专用性强、网络性等特 点,新企业进入与在位垄断企业相比其成本较高,所以需要 不对称规制
10
§5-2 可竞争市场理论
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这个原 理在18世纪由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提出,经过几代经济学家 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形式优美、逻辑严密的完全竞争理论。 该理论假定:(1)市场由大量厂商构成,且厂商规模小, 是价格的接受者;(2)产品同质;(3)进入和退出完全自 由;(4)完全信息。从而证明,在这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 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能够使一个经济体获得良好的绩效,资 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事实上,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 几乎难以完全满足。
§5-2 可竞争市场理论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进入规制
可竞争市场理论并不认为无约束的市场能自动解决一切经济问 题,也不认为所有的规制是不应该的。而是提供了一个何时 规则,何时放松规制的理论指导。 市场的“可竞争性”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市场都是可竞争 市场。一般来说,可竞争市场应满足以下假设条件: 1、自由进入和退出; 2、潜在进入者能够采取“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策略; 3、与在市场中的厂商一样,潜在进入者能不受限制地获得相 同的生产技术,为同一市场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潜在进入 者不存在技术上的劣势,也不必承担额外的进入成本。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价格严重且持久地偏离成本仅在两 个条件都满足时才会发生:一个是卖者集中度足够高以至于 产生串谋;一个是新的竞争较高的进入壁垒
2
§5-1 进入规制的基本理论
进入壁垒是极具争议的概念,下面是各种观点: 1、真正的进入壁垒只有政府管制 2、建立一项经营所需的几乎任何大的费用 3、J.贝恩:在位厂商可以长时间把产品的售价定在最小平均 成本以上,却不会引起潜在进入者进入的程度 4、斯蒂格勒:进入壁垒可以定义为一种生产成本,这种成本 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潜在厂商必须负担、而在位厂商无须 负担的
11
§5-2 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在可竞争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并 不像传统竞争理论认为的那样,在厂商很少的市场不起作用。 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对市场供给者的行 为产生很大约束的市场。一个市场是可竞争的,就必定不存 在严重的进入和退出障碍,从而来自潜在进入者的潜在竞争, 能够起到与实际竞争一样的作用,将对市场现有厂商行为产 生有力的约束,保证市场效率。 因此,只要政府放松进入规制,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在威胁自 然会迫使产业内原有垄断企业提高效率,即使只有一个厂商, 可竞争市场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率。从这个角度,可 竞争性理论修正了我们对竞争与规制问题的传统看法。
Q B厂商的均衡产量为: B
(
1 2
1 8
1 32
1 128
)
1 3
Q
(
1 4
1 16
1 64
1 256
)
1 3
Q
行业的均衡总产量为:
1 3
Q
1 3
Q
2 3
Q
7
若寡头厂数量为m个
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 量 市场总容量 1 m 1
行业均衡总产量
市场总容量
第5章 进入规制理论
本章学习的基本要求: 掌握进入壁垒的几种观点 理解可竞争市场理论 理解可维持价格的概念 掌握放松规制的主要原因
1
§5-1 进入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进入规制的基本内涵
政府因为自然垄断的原因、或者防止过度竞争的原因、或者因 为存在不对称竞争的原因,对企业的进入做严格的限制。
二、进入壁垒与进入规制
厂商数目
1 2
价格
55 40
厂商利润
1875 750
消费者剩余
1013 1800
社会福利
2888 3300
3
4 5 6 7
33
28 25 23 21
356
174 75 15 -23
2278
2592 2813 2976 3101
3347
3288 3188 3067 2937
最终会在6个厂商进入达到均衡,但是有3个厂商时实现了社 会福利最大化。
12
§5-2 可竞争市场理论
在寡头市场,甚至是独家垄断市场,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 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压力会迫 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 这个条件就解答了政府何时向一个产业引入竞争,何时管制, 才能达到社会福利最优。 潜在的进入者的威胁,使得在位厂商定价时要充分考虑,这个 价格就是可维持的价格。
15
§5-3 进入规制的问题及放松规制
二、放松规制的原因分析
1、政府规制的膨胀引发了“搭便车”与“寻租”的泛滥,而 又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规制职能的膨胀; 2、政府规制的膨胀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规制过多使政府组织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 4、政府规制需要成本,而使政府的负担加重; 5、有碍管理的公正性。
17
§5-3 进入规制的问题及放松规制
2、不对称规制的内容 在位厂商必须提供互联互通服务 实行有利于新进入厂商的资费政策,包括接入价格 适当对在位厂商进行控制 新进入厂商暂时不承担普遍服务义务 允许新进入厂商采取比在位厂商更灵活的价格政策
18
D
P1
P2
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轮: A厂商先进入市场 产量定为市场容量的1/2 B厂商后进入市场 Q Q 产量定为所剩市场容量的1/2 即总市场容量的1/4
dB
MRd
MRD Q1
O
Q2
第一轮
5
P P P
P
D
dA
D
dB
Q3
O
Q4
Q
Q
O
Q5
Q
Q
第二轮 A根据B的产量调整产量 产量调整为:
1 2 (1 1 4 )Q 3 8 Q
m m 1
8
§5-1 进入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个具体的古诺模型 市场需求曲线:D(P)=100-P 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C(Q)=10Q 市场进入成本150(主要为广告和购建设备) 给出一定的厂商数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均衡需求量、价格、 厂商利润、消费者剩余、社会福利。
9
§5-1 进入规制的基本理论
3
§5-1 进入规制的基本理论
三、沉没成本与进入规制
指沉没在进入者而不是在位企业身上的成本,主要是指不可重 新使用的、市场特殊化的成本。
四、进入规制的效应分析
一个具体的古诺模型 首先回顾下古诺模型
4
二、古诺模型 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同样的产品,C=0
假定
P P
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两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曲线 两厂商都根据对方的产量来确定自己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