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跨海通道工程隧道试挖槽回淤盒现场观测试验方案
外海沉管隧道回淤监测及防淤清淤技术
第37卷第8期2017年8月中国港湾建设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Vol. 37 No.8Aug.2017外海沉管隧道回淤监测及防淤清淤技术宋来中(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在E15碎石垫层基床铺设后出现异常强回淤,为了摸清基槽的回淤强度及原因,开展 一系列回淤监测研究,主要包括多波束扫测、回淤盒监测、含沙量监测等现场实测手段。
为了减少回淤,开展覆盖 防淤研究,并根据现场流场情况和基槽走向制定截淤坝、扰动等防淤措施。
为了清除碎石基床的异常回淤,在整平 船上增加清淤设备,并在E22进行清淤施工,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从后续管节施工情况看,该成套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
关键词:回淤监测;防淤;清淤;整平船改造;沉管隧道中图分类号:U65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874(2017)08-0038-04doi : 10.7640/zggwjs201708009Technology of siltation monitoring, minimizing and dredging inimmersed tunnel of open seasSONG Lai-zhong(No.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A b stra c t:The Hongkong-Zhuhai-Macao Bridge immersed tunnel occurred abnormal siltation after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E15 gravel cush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iltation intensity and reasons of foundation trench, w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tudies in siltation monitoring, including m ulti-beam bathymetry, monitoring of siltation box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siltation, we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on coverage of silt prevention, and developed silt prevention measures of cut silt dam and disturbance according to the scene of the flow field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base. In order to remove the abnormal siltation of the gravel bed, we increased the dredging equipment in the leveling ship, and carried out the dredging construction in E22, the effect meets to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Based on construction of the subsequent pipe section, the siltation monitoring and minimizing method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Key w o rd s:siltation monitoring; siltation minimizing; dredging; leveling ship transformation; immersed tunnel〇引言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位于伶仃洋水域中部浅 滩至东滩,在香港机场大屿山西北侧海域横穿铜 鼓航道和伶彳丁西航道,距珠江入海口约为51 n mile。
隧道贯通测量方案
隧道贯通测量方案1. 引言隧道贯通测量是在隧道建设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要目的是确保隧道的两端能够准确地连接在一起,保证隧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本文档将介绍一个隧道贯通测量方案,包括测量方法、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等内容,以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确地进行隧道贯通测量。
2. 测量方法2.1 全站仪法全站仪法是一种常用的隧道贯通测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隧道两端的控制点坐标和方位角,计算出两端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差。
具体步骤如下:1.在隧道两端各设置一个控制点,并准确测量控制点的初始坐标和方位角;2.使用全站仪测量控制点,并记录测量数据;3.在隧道贯通后,再次测量两端的控制点,并记录测量数据;4.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隧道的贯通距离和方位差。
2.2 GPS测量法GPS测量法是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隧道贯通测量方法,其优点是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不受地形和地物遮挡的影响。
具体步骤如下:1.在隧道两端各设置一个GPS接收器,并确定其初始位置;2.同时启动两个GPS接收器,记录测量数据;3.在隧道贯通后,再次记录两个GPS接收器的位置数据;4.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隧道的贯通距离。
3. 仪器设备进行隧道贯通测量需要使用以下仪器设备:•全站仪:用于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和方位角;•GPS接收器:用于测量隧道两端的位置数据;•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此外,还需要配备适当的测量辅助工具,如三角架、测量杆、反光镜等。
4. 操作步骤4.1 全站仪法的操作步骤1.在隧道两端的控制点上设置三角架,并固定全站仪;2.启动全站仪,并进行标定和校准;3.使用全站仪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和方位角,并记录测量数据;4.在隧道贯通后,再次测量控制点,并记录测量数据;5.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6.根据计算结果,判断隧道的贯通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4.2 GPS测量法的操作步骤1.在隧道两端的GPS接收器上设置天线,并确定初始位置;2.同时启动两个GPS接收器,并记录测量数据;3.在隧道贯通后,再次记录两个GPS接收器的位置数据;4.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5.根据计算结果,判断隧道的贯通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隧道工程贯通测量方案
隧道工程贯通测量方案一、引言隧道是一种地下交通管线建筑,是运输和通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连接城市和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在建设时需要严格的测量和监控。
隧道工程贯通测量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确保隧道的质量和安全。
二、贯通测量的目的1. 确保隧道贯通的准确性和精度;2. 提供隧道施工地质的实时记录和控制;3. 为后续的施工和设备安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三、常用的测量方法1. 钻孔法:通过在隧道两端位置进行钻孔,然后测量钻孔的位置和深度来确定隧道的贯通情况。
2. 微震法:利用地震波检测地下岩层的变化,从而确定隧道的位置和贯通情况。
3. 雷达法:通过使用地质雷达来检测隧道位置和地层情况。
4. GPS定位: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测量隧道位置和贯通情况。
5. 激光扫描:使用激光扫描仪来获取隧道内部的三维数据,以确定隧道的位置和形状。
四、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 确定贯通点的位置和方向,以及测量的最佳方法;2. 对待测区域进行地质勘探和勘测,确定地层情况和环境情况;3. 进行现场测量点的设置和标定;4. 确定测量设备和人员的分工和任务。
五、测量过程1. 采用地质勘探工具进行现场勘探,确定贯通点的位置和地质情况;2. 根据贯通点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3. 对测量设备进行调试和检验,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4. 对贯通点附近的地质情况进行监测,防止因测量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
六、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分析1.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最终的测量结果;2. 进行误差分析和修正,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3. 将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偏差并进行修正。
七、测量结果的应用1.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后续的隧道施工和设备安装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2. 测量结果还可以作为后续隧道维护和管理的重要参考数据,为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八、总结隧道工程贯通测量是隧道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于隧道的质量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隧道工程检测方案实例
隧道工程检测方案实例一、背景介绍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能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缩短城市间的距离,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然而,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隧道的结构是否牢固、隧道的通风是否良好、隧道的排水是否顺畅等等都需要通过检测来保障。
本文将以某城市某隧道工程为例,介绍隧道工程检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二、隧道工程检测方案制定1.需求分析隧道工程建设完成后,需要对隧道的结构、通风、排水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测,以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
因此,首先需要对检测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明确检测的目的和重点,确定需要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2.检测内容确定针对该隧道工程,需对隧道结构、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等方面进行检测。
具体包括隧道的地质构造、隧道结构的稳定性、隧道的通风功能、隧道的排水系统等。
3.检测方法选择针对不同的检测内容,需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
比如,可以采用地质雷达和地下探测技术来检测隧道的地质构造;可以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来检测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可以采用风速仪和温湿度计来检测隧道的通风功能;可以采用水位计和流量计来检测隧道的排水系统等。
4.检测方案制定根据需求分析和检测内容确定,结合检测方法选择,制定隧道工程检测方案。
具体包括确定检测时间、确定检测区域、确定检测人员和设备等。
三、隧道工程检测方案实施1.检测前准备在实施隧道工程检测方案之前,需要做好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确定检测时间,组织好检测人员和设备,准备好相关的检测工具和仪器。
2.隧道结构检测隧道结构检测是隧道工程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以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和地下探测技术来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通过超声波检测仪对隧道结构进行超声波透射检测,以获取隧道结构的厚度和完整性。
通过地质雷达和地下探测仪器对隧道地下结构进行探测,以获取地下结构的情况。
3.隧道通风系统检测隧道的通风系统对隧道的使用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风速仪和温湿度计来对隧道的通风系统进行检测,以获取隧道内部通风的情况和气候数据。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试挖槽回淤特征研究
矾石水道之间的中滩上,隧道基槽槽底标高 -38m(当地理论基
面,下同)。
深中通道工程沉管隧道下穿东滩、机场支航道、矾石水道及
矾石浅滩,所处矾石水道海域水文泥沙情况复杂,涨、落潮流强 劲,且靠近珠江入海口门,因此隧道基槽的回淤问题是影响隧道 设计与施工的关键问题等[1-3]。有鉴于此,2016年 5月至 2017
摘 要:文章基于深中通道工程试挖槽为期一年的水下地形及水文观测资料,研究了试挖槽回淤特征
及试挖槽水域的水沙环境,探讨了试挖槽回淤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试挖槽回淤呈现洪季明显较
大、枯季明显较小的变化特点;(2)试挖槽边坡和槽底淤积平面分布整体呈北部和东部大、南部和西部
小的特点;(3)试挖槽回淤强度呈大潮 -中潮 -小潮逐渐减小的变化特点,与试挖槽水域底部含沙量随
淤呈现洪季明显较大、枯季明显较小的变化特点。
1.2 槽底回淤随潮型变化
根据试挖槽内 2016年 7月 8~23日和 8月 6~21日两次回淤盒观测结果分析(见图 3):
(1)第 1次回淤盒观测期间的总淤厚为 0.50m,平均淤强为 3.3cm/d。其中 7月 8~15日平均淤强为
1.1cm/d,7月 15~23日期间的平均淤强为 5.3cm/d。观测期间的最大淤强为 9.0cm/d,出现于 7月 20~
第 40卷第 1期
2019年 2月
水 道 港 口
JournalofWaterwayandHarbor
Vol.40 No.1 Feb.2019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试挖槽回淤特征研究
金文良1,韩志远2 ,李怀远2,谢华亮2,杨 华2
(1.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广州 510600;2.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56)
某跨海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专项施工测量方案(包括线形监控)
新建XX铁路标二分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专项施工测量实施方案报审表工程项目名称:新建施工合同段:编号: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专项施工测量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批准年月日目录一、概述 (1)1.1工程概述 (1)1.2工程地质与周边环境概述 (1)二、测量技术依据 (1)2.1执行主要技术标准 (1)三、施工测量的目的及原理 (2)3.1施工测量的目的 (2)3.2施工测量的原理 (2)四、施工测量作业方案 (3)4.1连续刚构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3)4.2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3)4.2.1测量控制点 (3)4.2.2梁体测点布置与埋设 (4)4.2.3 测量方法与控制过程 (4)4.3数据整理、分析 (6)4.4施工测量注意事项 (6)五、线形测量控制方案 (7)5.1监测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7)5.1.1监控原则 (7)5.1.2线形(变形)控制 (7)5.2施工控制主要工作内容 (8)5.2.1理论计算 (8)5.2.2主梁挠度监测 (8)5.2.3预告主梁下阶段立模标高 (9)5.2.4 重大设计修改 (10)5.3施工控制的工作程序 (10)5.4施工控制精度和原则 (11)5.5监控注意事项 (11)六、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12)七、测量组织管理 (12)7.1测量人员 (12)7.2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复核制 (13)7.3安全、质量措施 (13)附件1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立模标高通知单 (13)附件2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标高测量单 (15)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专项施工测量实施方案一、概述1.1工程概述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于北口,起自大练乡,止于,长度为5.287km。
铁路梁为节段拼装预制箱梁位于下层,公路梁按两幅设置,位于上层,形成倒“品”字结构,其中铁路、公路主桥均采用92m+2×168m+92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铁路引桥采用64m及40m简支箱梁,技术标准为I级双线铁路,设计时速200km.1.2工程地质与周边环境概述线路位部沿海地带。
隧道工程监测方案实例
隧道工程监测方案实例1. 引言隧道工程是指在地下或水下开挖通道,并在其内铺设适当的设施以供交通或其他用途。
隧道工程施工具有很高的风险和复杂性,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本文将以某隧道工程为例,详细介绍其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 监测对象和目的该隧道工程位于山区,全长约5公里,设计为双线双洞隧道。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对隧道的变形、渗水、地震等情况进行持续的监测。
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修复。
3. 监测方案的制定(1)监测项目确定根据隧道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以下监测项目:地表沉降、隧道内部变形、地下水位、渗水量、地震活动等。
这些监测项目覆盖了隧道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监测隧道工程的安全状况。
(2)监测技术选择针对各监测项目,选择了相应的监测技术。
例如,对地表沉降采用了全站仪监测,对隧道内部变形采用了激光测距仪监测,对地下水位采用了压力水位计监测,对渗水量采用了流量计监测,对地震活动采用了地震仪监测。
这些监测技术能够满足监测项目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监测方案细化对于每个监测项目,细化了监测方案。
包括监测点的设置、监测频次、数据传输和处理方式、异常情况处理等。
确定了监测点的位置、数量和布设方式,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有效;制定了监测频次和数据传输方式,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明确了异常情况的处理流程,规范了异常情况的处置和修复。
4. 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点的设置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确定了监测点的设置。
地表沉降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口周围和隧道上部的地表;隧道内部变形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内的不同位置;地下水位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周围的井内;渗水量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内的不同位置;地震活动监测点设置在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繁的地方。
(2)监测设备的安装针对各监测项目,安装了相应的监测设备。
包括全站仪、激光测距仪、压力水位计、流量计、地震仪等。
隧道贯通测量方案
六、测量方法及步骤
1.控制测量
1.1平面控制测量
采用静态GPS测量方法,布设一定密度的控制点,形成平面控制网。观测时,确保卫星截止高度角大于15度,数据采样间隔为10秒。观测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控制点的平面坐标。
1.2高程控制测量
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布设高程控制点。水准测量时,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按设计要求进行观测。
2.贯通测量:
(1)洞内导线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导线测量,按设计要求布设导线点,进行闭合或附合导线测量。
(2)洞内水准测量:采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按设计要求布设水准点,进行闭合或附合水准测量。
3.精密测量:
(1)洞内精密导线测量:在关键部位布设精密导线,采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测量。
(2)洞内精密水准测量:在关键部位进行精密水准测量,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测量。
2.合规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测量过程的合法合规。
3.系统性: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系统管理,确保测量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4.可靠性:采用可靠的测量设备和仪器,降低测量误差。
五、测量内容
1.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
(2)高程控制测量
2.贯通测量
(1)洞内导线测量
(2)洞内水准测量
3.精密测量
(1)洞内精密导线测量
(2)分析精密测量数据的可靠性,确保贯通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七、测量质量控制
1.测量人员:测量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3.测量过程:严格按照测量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测量,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隧道已完工程检测方案
隧道已完工程检测方案一、前言隧道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程,对隧道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测是保障隧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针对隧道已完工程检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检测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隧道工程的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二、检测方案目的1. 保障隧道质量:通过检测,查明隧道工程的完成度,确保隧道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 预防事故发生:通过检测,查找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修复,预防事故的发生。
3. 保证工程进度:通过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工程按时完成。
三、检测内容1. 土层及岩石的力学性质:包括土壤和岩石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质的检测。
2. 隧道结构的检测:包括隧道衬砌、支护结构、排水系统等方面的结构检测。
3. 隧道内部环境:包括隧道内部的通风、排水、照明等设施的检测。
4. 安全设施的检测:包括紧急逃生通道、消防设施等安全设施的检测。
5. 环境影响的检测:包括隧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检测方法1. 土层及岩石的力学性质的检测:通过采集土壤和岩石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包括压缩试验、剪切试验、拉伸试验等。
2. 隧道结构的检测: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地震波检测等技术进行结构的检测。
3. 隧道内部环境的检测:通过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如通风测试仪、水质测试仪等设备对隧道内部环境进行检测。
4. 安全设施的检测:采用目视检测和设备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全设施进行检测,如检查逃生通道的通畅性、消防设施的完好性等。
5. 环境影响的检测:通过对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并与工程前的环境状况进行对比,查找隧道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检测流程1. 检测计划的制定: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测计划,包括检测内容、方法、时点等。
2. 检测设备的准备:根据检测计划,准备好相应的检测设备和工具,确保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隧道深基槽回淤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4)港珠澳大桥工程 附 近 海 床 地 貌 呈 “两 槽 夹 一 滩”之 势[2-3](图 1)。E15管节以西的基槽处于伶仃水道深槽,上层 低盐含沙的河口混合水浮托外送,底部受高盐、少沙的陆架水
摘 要:港珠澳大桥是一条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跨海通道,其中的沉管隧道段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
海底隧道工程。面对厘米级预报精度的苛刻要求,隧道深基槽回淤预警预报系统针对工程附近海域的
水动力和泥沙环境,提出了“等效潮差”理论,极大程度地简化了计算过程,达到了能够快速反应的目
的。采用本研究创立的公式,利用逐日动力参数,达到了计算时间精确到天、基槽泥沙淤积厚度预报精
港珠澳大桥深海隧道的对接是整个工程最难的部分,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海底隧道工程,被工程界 称之为与神九和天宫一号太空对接比肩的“深海之吻”。
面对一个月只能找到 1~2个可以作业、台风季节可能会几个月不能作业的“气象窗口”条件,以及创世 界之最的基槽开挖和碎石基床铺设精度要求,对基槽回淤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快速 反应、计算时间应精确到天、基槽泥沙淤积厚度预报精确度必须达到厘米级。
图 2 工程水域潮差与落潮流速关系 Fig.2Therelationshipbetweentidalrangeand
ebbflowvelocity
图 3 含沙量与流速的关系(+涨潮、-落潮) Fig.3Therelationshipbetweensediment concentrationandvelocity
乐清湾港池试挖槽回淤监测
巾国 港 湾 建 设
C iaHab u n ier g hn r o r gn ei E n
Oc. 2 2 t. 01
第 5期 总第 12期 8
Toa 1 监测
黄 志 扬 ,丁 健 ,叶 建 国
wa e a e o c n tu ta p r t e t rd pt t rc n beus d t o sr c o twi de p wa e e h. h Ke r y wo ds: t a r d e ha ne ; Ha bo sn; s di e tslain; s dd n slain i r ld e g d c n l r rBa i e m n i to t u e i t t o
Sit to M o t rng i i lDr dg d Cha e fYue ng Ba la i n nio i n Tra e e nn lo qi y
HUANG Z i y n DI h- a g , NG in , YE Ja — u Ja in g o
Ab t a t Yu q n a sa t p c l to g t a , w t a g i a r n e a d t e f w, g o a e o e o dt n , lw sr c : e i g B y i y i a r n i l s d i a lr e t l a g n d o h d i l o d w v sc v rc n i o s o i
r u hy e u l n w n e n u o g l q a i tra d s mme , trme s r g te tp g a h c d v lp n n t ild e g d c a n l u n ep — i r Af a u i o r p i e e o me t e n h o i het a r d e h n e r g t e r di h r d o p o n Mo a o a d a ay i gt ed p st n l y rd n mi n io me t n h e i n o r e ac n l so s i f y h o r k t n n lzn e o i o a d o y a c e v r n n d t e s d me t u c , o cu i n i o t h i h a s ma e t a h u d n sl t n wi o a p n i h a b rb s f e i g B y I i f a i l h tY e i g Ba n s a lw d h t e s d e i ai l n th p e n t e h r o a i o t t o l n Yu qn a . t s e s e t a u q n y i h l b o
某某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检测方案
某某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某某段段隧道群衬砌质量探地雷达检测方案某某公司二○○七年七月六日一、工程概况某某高速公路某某段段二期工程隧道群位于河北省蔚县境内,隧道群建设区域内广泛分布中上元古界白云岩,柱状节理发育,又因受构造运动影响,局部风化破碎较为严重,局部地段若施工不当则有可能造成脱空、渗漏等质量病害,危及后期行车安全,为了对隧道群施工的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并为后阶段隧道施工提出指导性建议,受某某高速公路某某段段二期指挥部的委托,某某公司于二○○七年七月七日开始对某某高速公路二期工程隧道群的衬砌质量,进行探地雷达检测。
二、检测内容(1)衬砌厚度(一衬、二衬);(2)钢拱架间距、钢筋网密度;(3)衬砌背后脱空、不密实区。
三、检测依据(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2)参照《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3)《公路隧道养护技术标准》(JTGH12-2003);(4)业主、总监办关于隧道群地质雷达检测的指导意见。
四、测线布置依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及《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中关于隧道雷达检测的布线原则,结合业主、总监办对测线布置的建议,本次检测采用纵向布线,即在拱顶部位布设一条测线,偏离隧道中心±30度角处布设两条测线,两侧边墙分别布设一条测线,仰拱中心位置布设一条测线,共六条测线。
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部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加密测量。
测线布置如图1、图2所示。
图1 六线方案测线布置图图2 五线方案测线布置图针对不同围岩级别及衬砌支护完成情况,确定如下测线布设方案:(1)Ⅴ级、Ⅳ级围岩有仰拱段布设六条测线,具体测线布置见图1;无仰拱段布设五条测线,具体测线布置见图2;只完成一衬支护工作的段落,先对一衬衬砌质量进行检测,待其二衬完成后,再对二衬及仰拱进行检测;(2)Ⅲ级围岩待其二衬施作完成后再进行五线检测,具体测线布置见图2。
长江道试验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 (3)2.工程概况 (4)2.1总体概况 (4)2.2建筑设计概况 (4)2.3结构设计概况 (5)3.监控计划 (6)3.1人员及设备配备 (7)3.2试验项目与取样规定 (7)3.3见证取样 (16)3.3.1见证取样范围 (16)3.3.2见证取样过程 (16)3.3.3见证试件、材料的送检 (16)3.4混凝土试块强度统计评定(GBJ107-87) (16)4.主要试验项目的取样及试验方法 (17)4.1混凝土 (17)4.1.1混凝土坍落度试验 (18)4.1.2混凝土试块制作 (20)4.2钢筋原材取样 (20)4.3钢筋连接试件取样 (20)4.4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取样 (20)4.5回填土试验取样 (20)5.主要试验项目试验程序 (19)5.1混凝土试验程序 (19)5.2钢筋原材试验程序 (19)5.3钢筋连接试验程序 (19)5.4防水材料试验程序 (19)5.5回填土试验程序 (19)6.现场试验管理保证体系 (19)7.主要试验计划 (19)7.1混凝土抗压试块试验计划 (19)7.2钢筋原材试验计划 (22)7.3钢筋直螺纹连接试验计划 (23)7.4防水材料试验计划 (33)7.5砌体结构试验计划 (33)7.6室内环境污染测试计划 (34)8.各项管理措施 (34)8.1岗位责任制 (34)8.1.1 技术员 (34)8.1.2 试验员 (34)8.2 质量控制措施 (35)8.3试验管理措施 (35)8.4资料管理措施 (35)8.5 试验安全管理 (36)8.6试验室管理制度 (30)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2.1总体概况2.2建筑设计概况2.3结构设计概况3.监控计划3.1人员及设备配备施工现场设置1名试验员,持证上岗,现场建立一个工地标养室,面积16㎡,主要试验仪器设备均已检定合格,计量器具配备见下表。
现场原材、施工试验由试验员取样送试,天津泰丰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现场见证,委托天津市津泰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开展(见证、常规)试验工作。
管廊检测试验方案7.8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长沙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PPP项目(第一批)检验试验方案编制单位: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6年06月25日发放编号:CSCEC-5B3-CSGL-008 受控印章:发布日期:2016年07月10日执行日期:2016年07月10日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管廊工程概况 (1)2.道路工程概况 (2)第二章组织与部署 (4)1.人员准备 (4)1.1组织架构 (4)1.2岗位职责 (4)2.技术准备 (5)2.1检测单位 (5)2.2检测依据 (5)3.现场准备 (7)3.1现场标准养护室 (7)3.2临时用水用电 (7)4.物资准备 (7)4.1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7)4.2其他设备 (9)第三章试验流程 (9)1.试验工作管理流程 (10)2.现场试验流程 (10)3.物资试验流程 (10)4.见证取样流程 (10)4.1见证取样制度 (10)4.2见证取样步骤及流程 (11)第四章检验与试验管理 (12)1.试件的管理 (13)2.报告的管理 (13)3.计量器具的管理 (13)4.资料的管理 (13)第五章检验试验计划及要求 (14)1.原材料取样计划 (15)2.混凝土检验实验 (17)2.1混凝土试块制作 (17)2.2砼试块留置规定 (17)2.3砼坍落度试验 (19)2.4砼结构回弹法检测 (19)2.5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 (20)3.钢筋工程 (20)3.1钢筋进场规定 (20)3.2直螺纹连接试验 (21)3.3焊接连接试验 (21)4.砂浆工程 (21)5.地基承载力的检测(动力触探试验) (21)6.锚杆拉拔试验 (22)7.回填土 (23)8.管道闭水试验 (24)9.工程及现场检(试)验要求 (25)第六章试验项目合格判定 (39)1.钢筋试验合格判定 (40)2.砼立方体抗压强度合格判定 (40)3.回填土合格判定 (40)4.防水材料合格判定 (41)5.砂、石试验合格判定 (41)6.砌筑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合格判定 (41)7.砌块试验合格判定 (41)8.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判定 (41)第一章工程概况1.管廊工程概况表1-1 管廊工程概况表2.道路工程概况表1-2 道路工程概况表第二章组织与部署1.人员准备1.1组织架构图2-1 组织架构图1.2岗位职责表2-1 岗位职责表2.技术准备2.1检测单位根据长沙市质量监督检查站的规定,本工程检验试验工作将选择至少两家具有相应的检测资质单位进行检测。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试挖槽回淤特征分析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试挖槽回淤特征分析辛文杰;贾雨少;何杰【摘要】在研究伶仃洋水沙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试挖槽现场实测的17组水下地形资料,并结合γ-射线密度仪在试挖槽基槽及边坡进行的浮、淤泥重度探测结果,对试挖槽的泥沙回淤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试挖槽回淤的速率变化及分布特征,明确了稳定边坡的坡比,区分出槽内浮泥层和淤泥层的厚度及其变化趋势.本文还分析了洪水和台风对挖槽回淤的不同影响,指出由枯转洪的首场洪水会明显增加淤积.另外,还对3种不同频率超声测深的对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多波束与低频测深仪所测数据之间存在0.30 m的水深差值,与现场实测的浮泥厚度基本吻合.%On the basis of a study of water-sediment movement in the Lingdingyang sea area, back sil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al dredged-trough of the immersed tube tunnel of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 HZMB) are analyzed, with 17 groups of underwater topographic survey data and the measured results of fluid mud and silt unit weight in the base trough and slopes. And some results are obtained, including the siltation rate changes and sedim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al dredged-trough, the slope ratio of steady slope, the thickness and change trend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and silt layer in the troug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impacts of flood and typhoon on back silt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irst flood from dry season to flood season will increase siltation remarkably. Besid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ultrasonic depth-sounding with three different frequenci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of 0.3m between multi-beam and low frequency,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he fluid mud thickness of 0.29 m very well.【期刊名称】《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8页(P71-78)【关键词】试挖槽;回淤观测;边坡;浮泥【作者】辛文杰;贾雨少;何杰【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拟建的港珠澳大桥西起珠海-澳门,东至香港,所跨越的珠江口伶仃洋河口湾,是华南最重要港口广州港和深圳港大型船舶必经之地.为满足通航要求,大桥工程采用了桥隧结合的建设方案,即在伶仃洋主通航区段采用海底隧道结构,并推荐用沉管法进行隧道施工.隧道所穿越的大濠水道水深流急,采用沉管法需垂直水流方向开挖长5 400 m,深42 m的基槽.该基槽能否顺利开挖、成槽后淤强有多大、淤积物密度如何分布、基槽边坡是否稳定等均成为该工程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开展试挖槽现场观测与分析研究.试挖槽选在桥隧人工岛西岛东侧约10 m深的海床上,槽底宽21 m,槽长100 m,底标高-21.0 m(平均挖深11.5 m),槽型为东西走向,边坡坡比分别为1∶5,1∶6(南侧)和1∶8,1∶10(北侧).试挖槽位置见图1,槽的开挖尺度见图2.图1 试挖槽在工程海区的概位示意Fig.1 Sketch of the trial dredged-trough 图2 试挖槽布置与观测点编号Fig.2 Layout of the trial dredged-troughand the observation points试挖槽于2008年12月开挖,翌年2月成槽,此后即进行了多组次的水下地形测量和水文泥沙观测,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现场观测数据.本文基于这些基础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分析归纳的手段,结合对伶仃洋动力地貌特点的认识,对试挖槽的回淤特征与影响因素、不同坡比的边坡稳定性以及槽内浮泥的密度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图3 伶仃洋“三滩两槽”地貌Fig.3 Sketch of“three shoals and two troughs”in the Lingdingyang1 伶仃洋自然环境1.1 地形地貌伶仃洋是珠江口东四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注入的河口湾,湾型呈喇叭状.水下地形具有西部浅、东部深和湾顶窄深、湾腰宽浅、湾口宽深的分布特征,地貌呈“三滩两槽”基本格局[1](图3).三滩指西滩、中滩和东滩,两槽指东槽和西槽.1.2 动力及泥沙特征伶仃洋是丰水少沙的潮流型河口湾.经东四口门注入到伶仃洋的年径流量约为1 670亿m3,占珠江年径流总量的55%;年输沙量约为3 664万t,占珠江河口总输沙量的42%.其中洪季径流量约占全年80%,输沙量约占全年90%以上[2]. 伶仃洋虽然潮差不大(多年平均潮差1.2 m),但由于纳潮量巨大,加上喇叭状湾型的幅聚效应,使得潮差从湾口向湾顶逐渐增大,潮流也随之沿程增强.受岸边界的约束,伶仃洋湾腰以北的潮流基本为往复流,涨潮流偏西北,落潮流偏东南;内伶仃以南开阔水域潮流介于往复流与旋转流之间.伶仃洋涨潮平均流速一般为0.4~0.5 m/s,落潮平均流速约0.5~0.6 m/s,实测瞬时最大流速接近2.0 m/s.东槽涨潮势力较强,枯季尤为明显,西槽落潮动力占优,汛期更为突出.无论涨潮还是落潮,湾内纵向流速分布均呈由湾口向湾顶逐渐增大的特点.伶仃洋悬沙浓度具有深槽小、浅滩大,东部低、西部高、枯季清、汛期浑等主要分布特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0.1~0.2 kg/m3之间变化[3].伶仃洋水体悬移质中值粒径一般为0.002~0.017 mm,床沙以粉砂质淤泥和淤泥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为0.002~0.640 mm,具有中滩粗、边滩细,湾顶较粗、湾口较细的分布特点.港珠澳大桥所在海区床沙的中值粒径一般为0.005~0.010 mm,属于黏性细颗粒泥沙范畴.1.3 滩槽演变规律伶仃洋水下地形长期维持“三滩两槽”的基本格局,近百年来无大变化[4-5].伶仃洋具有汛期湾内淤积、湾口和湾顶冲刷而枯季相反的季节性差异,但冲淤的幅度均很小.据测算[6],伶仃洋西滩的自然沉积率约为2~5 cm/a,东滩沉积速率仅约1 cm/a,湾内平均沉积率约1.5~2.5 cm/a,属微淤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前,伶仃洋以淤积趋势为主,西滩持续往东南延展,中滩下段明显发育东扩,东滩沿线变化不大,西槽趋于淤浅缩窄,东槽基本保持稳定[7].20世纪90年代以来,伶仃洋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大规模的填海和挖沙使伶仃洋在水域面积缩减的同时容积却有所增大[8],“三滩两槽”形态亦发生一些改变,如西滩北缩南伸,中滩西冲东淤,东槽趋往东移等[9].广州港出海航道的多次浚深拓宽,使伶仃西水道的水动力不断增强,西槽槽型日趋稳定[10].2 试挖槽现场观测试挖槽于2009年2月6日成槽,观测时段由该日起至10月14日,总计250 d,这8个多月时间跨越了春、夏、秋三季,其间遭遇了1场较大洪水和2场台风. 2.1 观测内容观测内容包括采用多波束和双频测深仪对试挖槽基槽及边坡进行了17次水下地形测量;采用γ-射线淤泥密度仪对试挖槽基槽及边坡进行了4次浮、淤泥重度探测;在试挖槽基槽及边坡海床进行了多次底质采样并进行颗粒分析.现场观测项目所对应的测次和时间见表1.表1 试挖槽现场观测项目及各测次对应时间统计Tab.1 Field observation items for the trial dredged-trough and corresponding statistical time测次观测时间水情地形测量重度观测底质采样测次观测时间水情地形测量重度观测底质采样1 2009-02-06√ √ √10 2009-05-27√2 2009-02-15 3 2009-02-23 4 2009-03-02 5 2009-03-10 6 2009-03-26 7 2009-03-31 8 2009-04-11 9 2009-05-08√√√√汛前√√√√√√√11 2009-06-13 12 2009-07-09 13 2009-07-24 14 2009-08-08 15 2009-09-09汛期√√√16 2009-09-24√√√17 2009-10-13汛后√√√√2.2 观测成果分析2.2.1 平面地形和断面地形变化图4给出了8幅试挖槽等深线分布,由各等深线的分布变化可见:(1)试挖槽刚成槽时,-21 m等深线覆盖全部基槽,-21.5 m等深线范围占了基槽的60%(图4(a));此后,槽内水深逐渐变浅,到第3个月(图4(d)),-21 m等深线范围只占基槽的70%,其余为-20.5 m水深区域.这3个月属于枯水期,试挖槽总体趋于淤浅,但变幅不大.(2)5月份以后进入汛期,试挖槽内淤浅速率有所加快(见图4(e)~4(g)),经过6,7,8这3个月的淤积,试挖槽内-21 m线几乎完全消失,-20.5 m等深线范围也呈明显缩小趋势.(3)图4(h)是试挖槽9月份的等深线图,与8月份(图4(g))相比,此时试挖槽内的地形变化已由快转慢,-20.5 m线的范围开始有所扩展,表明洪季对试挖槽回淤的影响在逐渐减弱.(4)基槽东部淤积地形要比西部浅一些,但总体上淤积分布比较平缓.结合槽内底质取样颗分的结果,发现淤积物的中值粒径都在0.008 mm左右,由此可以判断,试挖槽的淤积体主体属于细颗粒悬沙落淤的产物.(5)试挖槽刚成槽时各边坡的坡面并不很平整,等深线分布也疏密不均.经过几个月的水流冲蚀和泥沙淤填,无论东、西纵坡还是南、北横坡,其等深线分布均比较规整,反映出试挖槽的边坡已基本趋于稳定.图5为试挖槽中部横剖面地形随时间的变化,具体水深变化见表2.表2 试挖槽中部横剖面的水深Tab.2 Water depth in cross profile of the trial dredged-trough施测日期挖槽全断面平均水深槽底平均水深南边坡平均水深北边坡平均水深施测日期挖槽全断面平均水深槽底平均水深南边坡平均水深北边坡平均水深2009-02-06 16.19 21.50 15.97 15.58 2009-05-27 15.85 20.75 15.95 15.11 2009-02-15 16.09 21.36 15.86 15.50 2009-02-23 16.00 21.31 15.97 15.27 2009-03-02 16.18 21.33 16.07 15.54 2009-03-10 16.08 21.25 15.94 15.44 2009-03-26 16.02 21.29 16.01 15.28 2009-03-31 15.97 21.14 15.76 15.39 2009-04-11 15.91 21.02 15.77 15.27 2009-05-08 16.03 21.07 15.92 15.37 2009-06-13 15.88 20.75 15.90 15.18 2009-07-09 15.79 20.58 15.85 15.09 2009-07-24 15.73 20.53 15.78 15.03 2009-08-08 15.74 20.27 15.84 15.05 2009-09-09 15.73 20.37 15.98 14.93 2009-09-24 15.77 20.32 15.99 15.00 2009-10-13 15.77 20.29 16.00 14.99图4 试挖槽等深线分布逐月变化对比(2009-02—2009-09)Fig.4 Monthly changes in contour distributions of the trial dredged-trough图5 不同测次试挖槽横剖面地形变化(2009-02-06—2009-10-13)Fig.5 Changes in cross profile topography of the trial dredged-trough由图5可见:试挖槽的回淤速率,非汛期(2—5月)一直较小,汛期(5—8月)明显增大,汛后(9—10月)迅速回落.试挖槽横向的淤积分布,总体有“北厚南薄”的差异,即靠上游一侧淤积较厚,靠下游一侧淤积较薄,反映出落潮输沙的作用比较突出.试挖槽的南边坡或淤或冲变幅不大,北边坡持续淤浅变化显著,最终稳定边坡的坡比约为1∶8.2.2.2 槽内水深变化对17个测次的地形数据进行统计,得到试挖槽基槽平均水深及最大、最小水深等特征值见表3.可见:试挖槽基槽在非汛期3个月平均淤浅了0.40 m,汛期4个月平均淤浅了0.74 m,汛后1个多月,平均淤浅了0.09 m.观测期内,试挖槽基槽平均淤浅1.23 m.表3 基槽水深特征值随时间变化统计Tab.3 Changes in water-depth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the base trough with time m测次测量时间水情平均水深最大水深最小水深测次测量时间水情平均水深最大水深最小水深1 2009-02-0621.43 21.99 20.81 10 2009-05-2720.76 21.35 19.87 2 2009-02-15 3 2009-02-23 4 2009-03-02 5 2009-03-10 6 2009-03-26 7 2009-03-31 8 2009-04-11 9 2009-05-08汛前21.28 21.79 20.6221.27 21.87 20.51 21.27 21.68 20.78 21.25 21.75 20.57 21.18 21.74 20.44 21.12 21.74 20.40 21.06 21.62 20.30 21.03 21.62 20.18 11 2009-06-13 12 2009-07-09 13 2009-07-24 14 2009-08-08 15 2009-09-09汛期20.62 21.13 19.94 20.46 20.81 19.90 20.46 20.88 19.73 20.30 20.64 19.55 20.29 20.72 19.40 16 2009-09-2420.22 20.66 19.38 17 2009-10-13汛后20.20 20.70 19.23基槽初始最大水深21.99 m,到第17测次变为20.70 m,观测期内,槽内最大水深减小1.29 m;基槽初始最小水深20.81 m,到第17测次变为19.23 m,最小水深减小了1.58 m.从第9测次(5月8日)到第10测次(5月27日),在这19 d时间里,试挖槽基槽的平均水深和最大、最小水深分别减小了0.27,0.27和0.31 m,其平均水深变化占总观测期内基槽淤浅值(1.23 m)的22%,而淤积时段仅占总观测时段(251 d)的8%.由此可见,5月份是试挖槽回淤最严重的时段.从第15测次(9月9日)到第17测次(10月13日),在这35 d时间里,试挖槽基槽的平均水深和最大、最小水深分别减小了0.10,0.02和0.17 m,变化十分微小,表明试挖槽已进入汛后轻淤季节.2.2.3 槽内淤泥密度变化通过4次对现场淤积物重度的观测,发现试挖槽内存在密度连续变化的浮、淤泥层,其中浮泥厚度平均为0.29 m;淤泥厚度平均为0.98 m,合计 1.27 m.比较各测次试挖槽内浮、淤泥层总厚度,成槽初期平均在 0.2 m以内,枯季2个月后增大到0.5 m,洪季3个月后平均达0.9 m,再过洪转枯3个月,总厚度接近1.3 m.从前后4次槽内浮泥与软淤泥的厚度变化来看,浮泥厚度变幅不大,软淤泥厚度随时间递增趋势十分明显,槽内浮泥逐渐密实并最终转换成了软淤泥.图6是试挖槽内B点和C点各次观测到的泥层密度分布曲线.图6 试挖槽内测点泥浆密度随水深分布Fig.6 The mud density distribution curves with the depth in the trial dredged-trough3 讨论3.1 洪水和台风对试挖槽回淤的影响试挖槽回淤最显著的时段,既不在成槽初期,也未出现在台风期间(2009年第4号台风“浪卡”(Nangka)于6月27日在珠江口登陆,第6号台风“莫拉菲”(Molave)于7月19日在珠江口登陆),而是发生在珠江口水情通常由枯转洪的5月期间.图7是西江马口、北江三水和东江博罗2009年2—7月的日平均流量过程,可见,5月21—27日正是西、北江首场洪水同时进入珠三角期间,虽然洪峰流量不是很大(Q马口=13 000~19 000 m3/s,Q三水=4 300~4 900 m3/s),但由于是从枯季刚转入洪季,洪水携带了更多的上游泥沙,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河口的落潮动力,使海床表层沉积的泥沙更容易起动、悬扬和往下游输移,最终造成试挖槽的淤积速率变大.7月上旬西、北江洪峰流量更大,但因不是首场洪水,对海床泥沙的冲蚀作用并不一定更强.从试挖槽回淤随时间分布变化情况来看(图8),7月期间虽然遭遇上游洪水和台风“莫拉菲”的双重袭击,但槽内淤积并未明显增大.图7 西、北、东江2009年2—7月流量过程Fig.7 Discharge hydrograph of February to July 2009 in Xijiang,Beijiang and Dongjiang Rivers3.2 不同频率测深资料的对比上述对试挖槽地形变化的统计分析,采用的是多波束测量的水深资料.为了解其与双频测深资料有多大差别,从第7测次水深资料中,按纵剖面和横剖面分别读取3种不同频率的水深数据如表4所列.对比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无论横剖面还是在纵剖面,断面测深数据的平均值都是多波束最小、高频次之,低频最大,递差分别为0.18,0.17 m(横剖面)和0.14,0.13 m(纵剖面).表4中有5组数据多波速水深超过高频水深(表中斜体数据),这类反常数据应是测量误差所致,大部分测点的水深数据都服从“多波束最小、高频次之,低频最大”的分布规律.图8 试挖槽平均淤厚随时间累积分布变化Fig.8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changes in mean thickness of deposits over time表4 试挖槽纵横剖面第7测次不同频率水深比较Tab.4 Water-depth data comparison of the 7th measuring time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西起点距/m纵剖面水深/m横剖面水深/m多波束高频低频南起点距/m 多波束高频低频0 11.91 12.00 12.20 0 11.70 11.90 12.10 20 13.95 13.84 14.00 10 12.25 12.90 13.10 40 15.17 16.00 16.10 20 13.65 13.74 13.90 60 17.49 17.66 17.90 30 15.43 15.90 16.10 80 19.25 19.50 19.62 40 17.20 17.50 17.60 100 21.02 21.10 21.20 50 18.20 19.10 19.40 120 21.43 21.85 22.00 60 20.20 20.60 20.80 140 21.50 21.70 21.82 70 21.20 21.5221.62 160 21.40 21.50 21.60 80 21.33 21.20 21.50 180 21.24 21.40 21.51 90 20.30 20.30 20.40 200 20.70 20.90 21.00 100 19.20 18.90 19.30(续表)西起点距/m纵剖面水深/m横剖面水深/m多波束高频低频南起点距/m 多波束高频低频220 19.13 19.30 19.50 110 17.80 17.80 17.80 240 17.03 17.10 17.30 120 16.60 16.90 17.00 260 15.50 15.60 15.60 130 16.00 16.00 16.10 280 13.67 13.30 13.40 140 14.80 14.80 14.90 300 12.46 12.40 12.40 150 14.00 14.10 14.10平均值 18.00 18.14 18.27 平均值 17.04 17.22 17.393种频率测取的水深数据对应关系基本合理.初步估计,多波束测量的水深数据应比高频测量结果小0.15 m,高频测量的水深数据又要比低频测量结果偏小0.15 m,在多波束测量数据与低频测量数据之间,可能有0.30 m的厚度偏差,这与浮泥厚度的观测结果十分吻合.由于多波束测量数据十分密集,有利于提高统计精度,但其水深绝对值趋于偏小,在使用时要注意其中的差异.对比分析认为,不同的泥沙环境,对水下超声回波信号的干扰和影响差异有时会很大,因此,多数情况下,仅根据高频与低频测深数据的差值,并不一定能划分出浮、淤泥的层厚来.本文介绍的γ-射线密度测量方法可为双频测深率定所利用.4 结语(1)试挖槽经历了3个月枯水期、4个月洪水期和1个多月汛后期,还遭遇了“浪卡”和“莫拉菲”2场台风.观测结果表明,试挖槽槽型完整,回淤正常,边坡稳定.(2)17个测次的测深数据表明,8个多月时间试挖槽平均淤浅1.23 m,其中3个月枯水期淤浅0.40 m,4个月洪水期淤浅0.74 m,1个多月汛后期淤浅0.09 m.洪水期试挖槽回淤强度明显较大.(3)试挖槽南边坡坡度较陡,且受涨潮流和风浪影响较大,但其坡面仅微冲微淤变化较小;北边坡受落潮输沙影响突出,下部淤积较厚,致使坡比趋缓明显.经过洪、枯季长达8个月的风浪潮流考验,试挖槽边坡采用1∶8的坡比可以保持稳定. (4)分析观测期间的水文气象情况发现,试挖槽回淤最显著时段,既不在成槽初期,也不在台风期间,而是发生在当年首场洪水之后,此后的更大洪峰对试挖槽回淤并无明显影响.这一特征也为伶仃洋港口、航道春末夏初回淤较重提供了新的解释. (5)高、低频和多波束3种测量方法水深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具有多波束数据比高频小0.15 m,高频水深数据又比低频小0.15 m的对应关系.多波束数据与低频数据之间存在的0.30 m水深差值,与浮泥厚度0.29 m的观测结果十分吻合.参考文献:[1]徐君亮,王文介.珠江三角洲河道港湾发育演变与港口合理布局[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XU Jun-liang,WANG Wen-jie.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waterways with ports and rational harbor layout[M].Beijing:Ocean Press,1993.(in Chinese))[2]陈子燊.珠江伶仃河口湾及邻近内陆架的纵向环流与物质输运分析[J].热带海洋,1993,12(4):47-54.(CHEN Zishen.Analysis on longitudinal net circulations and material fluxes in Lingding estuary,Pearl River and adjacent inner shelf waters[J].Tropic Oceanology,1993,12(4):47-54.(in Chinese))[3]辛文杰.伶仃洋西岸浅滩建港条件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0(3):9-15.(XIN Wen-jie.Analysis on the conditions of harbor construction at Lingdingyang West Bay[J].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0(3):9-15.(in Chinese))[4]李春初,雷亚平,何为,等.珠江河口演变规律及治理利用问题[J].泥沙研究,2002(3):44-51.(LI Chun-chu,LEI Yaping,HE Wei,et al.Evolutional processe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its protective regulation and exploitation[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02(3):44-51.(in Chinese)) [5]徐君亮,李永兴,蔡福祥,等.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发育演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XU Jun-liang,LI Yongxing,CAI Fu-xiang,et al.The Lingdingyang swale development at the Pearl River Mouth[M].Beijing:Ocean Press,1985.(in Chinese))[6]陈耀泰.珠江口现代沉积速率与沉积环境[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31(2):100-107.(CHEN Yao-tai.Modern sedimentary velocit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1992,31(2):100-107.(in Chinese)) [7]陈耀泰,罗章仁.珠江口现代沉积速率及其反映的沉积特征[J].热带海洋,1991,10(2):57-64.(CHEN Yao-tai,LUO Zhang-ren.Modern sedimentary velocity and their reflecte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t the Pearl RiverMouth[J].Tropic Oceanology,1991,10(2):57-64.(in Chinese))[8]应强,辛文杰,毛佩郁.港珠澳大桥附近海域海床演变分析[J].水道港口,2010(5):444-448.(YING Qiang,XIN Wenjie,MAO Pei-yu.Seabed evolution analysis of area near the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10(5):444-448.(in Chinese))[9]陈志民,蔡南树,辛文杰.珠江口伶仃洋航道回淤分析[J].海洋工程,2002,20(3):61-68.(CHEN Zhi-min,CAI Nanshu,XIN Wen-jie.Analysis on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Lingdingyang channel in the Zhujiang estuary[J].The Ocean Engineering,2002,20(3):61-68.(in Chinese))[10]莫思平,辛文杰,应强.广州港深水出海航道伶仃航段回淤规律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8(1):42-46.(MO Si-ping,XIN Wen-jie,YING w governing back silting in Lingdingyang reach of the seaward deepwater channel of Guangzhou Harbor[J].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8(1):42-46.(in Chinese))。
青岛海底隧道工程交工验收检测方案(评审稿)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交工质量检测方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二O一一年六月目录1 工程概况 (3)1.1建设规模 (3)1.2施工工期 (3)1.3合同段划分及工作内容 (3)2 检测目的 (4)3 检测依据 (5)4 检测内容 (6)4.1 工程实体检测 (6)4.1.1土建工程 (6)4.1.2交通安全设施 (7)4.1.3通风、照明工程 (7)4.1.4收费站钢结构工程 (7)4.2 外观质量检查 (8)4.3 内业资料审查 (9)5 检测组织安排 (11)5.1 项目鉴定组 (11)5.2 建设单位人员组织及分工 (11)5.3检测单位人员分工 (11)5.4 检测时间计划安排 (11)6需要配合事宜 (12)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交工质量检测方案1 工程概况1.1建设规模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是连接青岛市主城区与辅城的重要通道,南接黄岛区的薛家岛,北连青岛老市区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
湾口最大水深42米。
隧道全长7.8公里,其中海底段隧道长约3.95公里,,共包括两条主隧和一条服务隧道,设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路线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项目总投资约32.98亿元。
主线隧道为左右线分离设置,隧道海域区段线间距约55m,主隧道间设置人行横通道和车行横通道,中间平行设置服务隧道。
隧道设置地下泵站,靠海岸两端地面设置2座风井。
隧道出口(薛家岛)附近设置管理中心,出口外625m处设置收费站,同步配套建设隧道机电设备和其它设施。
1.2施工工期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于2006年12月开始建设。
2009年12月,服务隧道工程穿越所有不良地质地段,顺利实现全线贯通。
根据计划,胶州湾海底隧道将于2011年上半年竣工通车,1.3合同段划分及工作内容该项目由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通过招标,由以下单位参与了施工和监理工作,见表1.3-1。
表1.3-1 各合同段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一览表⒈通过对隧道土建工程、交通安全设施、通风照明工程及收费站钢结构工程进行交工质量检测,提交交工质量检测报告,为隧道的交工验收工作提供依据。
青岛海底隧道工程交工验收检测方案范文
青岛海底隧道工程交工验收检测方案背景介绍青岛海底隧道工程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它连接着青岛市区和近海的经济发展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工程跨越青岛湾,总长度约为7.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段长达3.2公里,是中国大陆目前最长的海底隧道之一,建设难度极高。
该项目建设历经多年,历经风雨,终于即将完成。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符合标准,政府建设部门将采用综合的验收检测方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测,以确保工程最终达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下文将对青岛海底隧道工程验收检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检测范围桥墩和隧道结构海底隧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如海浪、地震等。
海底隧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建筑质量,保证其安全性和工程可持续性。
因此,相应的检测也需要跨越多个领域。
首先,为了保证隧道的结构安全性,需要检测隧道的桥墩结构。
在建设过程中,桥墩的位置和数量都需要严格计算,以保证隧道的受力情况和桥墩的稳定性。
综合测量和计算,通过对桥墩的监测,可以对隧道整体结构的质量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对海底隧道的结构进行检测。
对于隧道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密闭性、防水性、排水系统等多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
检测隧道的结构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检测设备,如激光测距仪、声波探测仪等。
地基基础青岛海底隧道工程的地基是由海底土层和基岩组成的。
其中,地基岩体是支撑整个工程的重要基础。
同时,地基土层的工程性质是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验收检测方案中,地基基础也是必须要进行检测的部分。
地基基础的检测主要包括地基基岩与地基土层的质量检测和承载力及稳定性的检测。
需要对青岛海底隧道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当地土层的工程性质、构造特性等信息。
随后,需采用现场钻探技术,获取从地表到基岩的完整岩土体横截面信息,建立三维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受力计算。
施工工艺隧道建设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工艺流程,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
隧道检测实施方案
隧道检测实施方案一、工作依据(1)JTGF60 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2)JTJ071-98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3)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4)J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JTJ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6)GB50086-2001《锚杆喷射砼支护技术规范》;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在隧道施工阶段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对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地质分析预报阶段发展到地质分析结合地球物理探测的综合预报阶段,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工程案例。
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但预报方法只采用了地面地质调查法、地质雷达和TSP 法,没有将地质综合分析技术和一些新的物探超前预报技术纳入预报方法体系。
在对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究基础上,优化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流程,并提出隧道地质灾害四色预警机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但没有建立隧道常见不良地质体的综合预报模型。
谭天元等[7]建立深埋长大隧道综合预报体系和方法的框架较全面,但没有提出具体合适的综合预报模型。
从当前各种超前预报新旧方法的应用情况可知,每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并且各有优缺点。
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仍是国内外隧道与地下工程界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有必要提出一种完善的、易于推广的综合预报体系。
2.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与评价隧道介质的物性差异隧道主要介质为岩土体、水、空气。
空气的主要物性特点是电阻率最大;介电常数最小,一般为1;电磁波速最高,衰减最小;地震波波速最小,纵波波速一般为340 m/s[8]。
水的物性特点是介电常数最大,一般为81;电磁波速最低;地震波波速较小,纵波波速一般为 1 430~1 590 m/s。
干燥岩土体的物性特点是多数属于高阻介质,电磁参数有差异,但差异不大,介电常数为4~9,电磁波波速中等;地震波波速相差很大,常见范围为 1 500~8 000 m/s。
青岛海底隧道施工测量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2)三、控制测量依据 (2)四、测量质量管理目标和基本质量指标 (2)五、基本测量程序 (3)六、暗挖地下测设 (7)七、明挖测设 (10)八、竣工测量 (11)九、质量保证措施 (11)十、主要仪器设备 (13)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城市测量规范》GJJ8-99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BJ01-21-954)、施工组织设计及设计图纸二、工程概况青岛市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青岛端连接线工程是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辅城的重要通道。
青岛市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青岛端连接线I标段四川路隧道起点里程YK1+112.049,终点里程YK2+730,隧道总长1617.951米, YK1+112.049~YK1+160为明挖段,长度47.951, YK1+160~YK2+730主线隧道,长度1570米。
YK2+270、YK2+630里程处有两处车行横洞,YK2+440里程处有一人行横洞,四川路主隧道还设有四个紧急出入口,里程分别为YK1+350、YK1+528、YK1+737、YK1+958。
主线隧道为单向三车道,建筑限界宽度13.5米,设计车速80km/h。
线路大体情况见图2-1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青岛端连接线工程四川路平面图。
台西三路匝道起止里程BK0+070~BK0+400,总长330米,其中开口地道115米,明挖隧道65米,暗挖隧道150米。
台西三路匝道为单向一车道,建筑限界宽度8.5米,匝道设计车速40 km/h。
三、控制测量依据地面控制测量由青岛市勘测设院提供平面控制点,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四、测量质量管理目标和基本质量指标1、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确保全线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管线安装按设计准确就位,避免因施工控制测量、放样测量超差而造成重大设计变更和工程事故。
2、质量指标1)、在任何贯通面上,地下测量控制网的贯通中误差,横向不超过±50mm,竖向不超过±25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3-21
作者简介:苏 煜(1981-),男,中交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温 辉(1982-),女,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某跨海通道工程隧道试挖槽回淤盒现场观测试验方案
苏 煜1
,温 辉2
摘 要:在潮流作用下,负地形的水下基槽内容易产生泥沙沉积现象,为掌握回淤强度,通常采取多波束扫测、回淤盒观测、含沙量监测等现场回淤观测手段;为更直观地判断基槽的回淤强度,了解淤积物的密度及颗粒组成等数据,我们通过在基槽底部放臵回淤盒进行回淤观测,采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淤积物,并进行相关的试验分析,以便于掌握工程附近水域水文泥沙的运动规律,为回淤数学模型提供可选的、合理的参数,构造半经验的回淤预报公式,为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提供数据支撑,最终为现场施工提供指导性意见,实现更小偏差的基槽施工精准度。
关键词:水下基槽;负地形;回淤盒;回淤观测;水文泥沙
中图分类号:TV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8)05-0209-02
引言
某大型跨海通道工程隧道基槽线位横穿珠江口,工程所处的矾石水道海域水文泥沙、地质情况及洋流动力因素等比较复杂,且工程场址临近内伶仃岛北砂场,海砂开采活动频繁。
因此,工程海域的水沙环境、隧道基槽回淤特点及泥沙来源等,是本工程须高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在试挖成型的基槽内开展回淤观测试验,对基槽边坡稳定性及回淤情况进行持续观测,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进一步研究成因,量化隧道基槽的合理尺度、掌握实际的回淤情况,为下阶段设计及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回淤观测试验通过多波束测深仪定期观测采集水深数据,反映基槽回淤变化,同步可开展回淤盒现场观测试验,作为多波束观测的有效补充和良好辅益,并验证观测数据及成果分析的有效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基槽基床淤积厚度预警预报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对回淤盒现场观测试验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一、观测环境
开展回淤盒观测试验的试挖槽底高程-18m ,底宽25m ,沿基槽轴线长度100m ,四周共设臵5种坡比。
开挖成型后的试挖槽槽底整体相对平整,底质为粘土,基本满足回淤盒放臵所必需的平整及稳固性要求。
为保证回淤盒取样和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试挖槽成型一个月后,待槽内边坡稳定后方可开展回淤盒观测试验。
此时槽内已淤积了一定厚度的回淤物,根据水深测量数据反映,槽底平均淤积厚度约为45cm ,通过探摸取样,确定回淤物主要为流泥和淤泥。
二、回淤盒观测试验方案
本次试验在洪水季节开展,选取“小潮→大潮→小潮”的水文时间窗口进行,可基本概括并反映水文环境转换时基槽泥沙回淤的变化状况,观测期为15d 。
沿基槽轴线等距设
臵4组回淤盒,每一组回淤盒设臵3个取样容器,分别采集3、7、11和14d 的淤积物样品,最后提取回淤盒并进行相应观测和试验分析。
观测试验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根据槽内测深数据选取回淤盒尺寸并进行台架加工→工作船在观测试验水域抛锚定位→水下安放回淤盒台架→在规定的时间提取回淤盒并进行样品试验分析。
1.回淤盒尺寸设计及加工制作 (1)回淤盒样品容器选取
以前期槽内回淤强度作为回淤盒容量选择的判断依据,试验容器采用外径尺寸为:长×宽×高=65×50×41cm (内高37cm )的常规硬质塑料储物盒,储物盒盒身宜透明以便于直观判断槽内回淤程度;盒子两侧需设臵合扣,合上盖子并扣紧,可防止提取回淤盒时盒内淤积物样品泻出。
(2)回淤盒外臵铁斗加工
塑料回淤盒材质轻薄,
易受槽底水流运动影响导致移位,
需加工特制的外臵铁斗配重(采用δ5mm 钢板,见图1)。
加工细节如下:
1)铁斗容纳空间以能恰好放臵1个储物盒入内为宜,高度为25cm ,约为储物盒高度的2/3。
2)铁斗长边方向设臵可开、合的把手,把手合上时将储物盒卡住稳固在斗中,可确保储物盒不走位,同时也起到保护储物盒侧壁的作用。
图1 回淤盒外置铁斗示意图
(3)回淤盒工作台架加工
在槽底存在一定厚度回淤物,且底质软弱的情况下,为
210 中国水运第18卷
避免放臵回淤盒的铁斗在槽底倾翻、移位、下陷,或发生槽底淤积物倒灌进入盒内,造成取样失误等情况,同时为提高回淤盒安放和提取施工的作业效率,需制作工作台架。
台架上按50cm等距焊接3个铁斗,每个铁斗可配臵1个储物盒。
(见图2,自左往右,分别为台架框架、焊接铁斗、放臵储物盒示意效果图)。
台架加工细节如下:
1)台架面总长250cm×宽70cm,以10cm×10cm 的角钢焊接而成;2)台架底焊接8个长60cm,φ76mm的无缝钢管,目的是增加回淤盒盒顶高程以保证槽底已有淤积物不会进入储物盒;3)钢管腿底部焊接长25cm×宽20cm,δ8mm的钢板脚垫,以保证台架有效触地,另外避免台架在槽底因自重产生较大沉陷;4)台架边设臵4个δ16mm吊环,便于安放或取样起吊时安装套索。
图2 回淤盒工作台架设计制作示意图
2.工作船的抛锚定位
回淤盒工作台架单个净重350kg,其安放或取样皆需采用具备起吊设备,且布锚稳固、定位准确的工作船来实施。
本次观测试验采用50t打捞船,船艏、船尾皆可抛设两个锚,并装载旋转吊臂。
打捞船初步定位在挖槽中心,通过锚艇配合抛锚,锚艇上配载GPS及测量人员辅助定位下锚,下锚处应在挖槽边坡坡顶40m开外,避免抛锚作业导致边坡垮塌,影响回淤观测;前后四锚抛好后收紧缆绳,通过GPS定位细调船身到回淤盒安放位臵,打捞船定位及施工展布见图3。
图3 打捞船定位及缆绳展布示意图
3.水下安放回淤盒
本次试验沿挖槽轴线方向等距安放4组回淤盒,台架间距为20m,两侧与槽底东西边线的距离为20m。
(1)准备工作
1)将储物盒敞口套放于铁斗内,把手合拢后用绳子将其绑紧。
2)事先在工作台架上做好序号标记,或者悬挂标识牌,以便于水下取样时辨识。
(2)测量定位
在船尾船舷处安装RTK接收器,通过GPS定位,由打捞船自行松紧锚缆将船身调整到适合起吊作业的位臵。
(3)潜水探摸
打捞船定位妥当后,安排潜水员水下探摸挖槽底回淤盒的安放环境,了解回淤盒安放位臵及附近区域的回淤厚度、槽底底质,是否存在障碍物等基本情况。
(4)吊机起吊下放回淤盒
打捞船船艏吊机缓速将回淤盒工作台架吊起,通过GPS 测量定位后将其下放至槽底上方。
(5)潜水员配合安放整平
回淤盒吊放至离槽底约1m左右时,潜水员在水下调整悬吊的工作台架方向,使其与基槽轴线方向一致,最后在潜水员指挥下缓速将回淤盒放臵在槽底,由潜水员人工完成最终的振压,检查并记录工作台架安放平整度及沉陷程度。
(6)回淤盒投放点点位标识
回淤盒安放妥当后,将一端连系有浮筒的绳子绑在工作台架上,浮筒出水便于取样时查找定位投放点。
同时,打捞船须在观测区水域待命,保护浮筒标志不被过往船舶卷带破坏的同时也可避免反复拖带调遣船机。
在观测期间,打捞船应做好通航安全警示,昼间悬挂醒目的警示旗,夜间悬挂警示灯,提醒来往船舶注意避让。
4.取样并进行试验分析
(1)安放回淤盒后按计划在第3d、7d、11d和14d 分组取样,共取4次,取样作业与安放作业施工操作类同。
(2)为保证样品完整性,潜水员在水下须先将回淤盒的盒盖盖上并扣紧,然后通过打捞船吊机进行整体吊取。
(3)作业时需记录好每组回淤盒提取的时间。
(4)将回淤盒内的淤积物样品送有资质的试验室完成淤积厚度测量、容重测试及颗粒分析等试验,采集并整理数据,编制回淤分析报告。
三、结束语
1.回淤盒取样容器的选取需密切结合观测水域的回淤强度来考虑,尺径过大将影响安放及提取作业的实施,过小则将存在取样不足的风险,影响回淤分析的准确性。
2.在风、浪、流因素复杂的工况条件下,不宜将回淤盒单个散投安放取样,为保证取样成功率和有效性而设臵的工作台架,既增加了回淤盒的整体稳固性,避免回淤盒倾翻、移位、下陷,及槽底淤积物倒灌等情况,又节省了作业时间,减少了反复起吊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
3.工作台架自重大,同时观测水域的风、浪、流条件也是影响起重作业的重要因素,因此现场施工作业必须由能抗风浪、布锚稳固、定位准确的船舶来实施。
4.观测期间,潜水员有必要定期进行水下探摸,检查工作台架的倾斜度、下陷度、回淤盒内回淤物采集情况,并做好观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