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的理解
科学认知区域(1):基本概念
科学认知区域(1):基本概念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时界线是明确的,有时界线是模糊的。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功能、优势和特色,这是一个具体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相关的区域。
区域大小不等,大尺度区域可包括许多国家,中等尺度区域可包括几个省或一部分城市,小尺度区域可以是城镇,或者是一个城区,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地方。
我们认识区域,可借助于区域特征分析,还可以通过区域统计指标,比如面积、人口、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环境生态状况等。不同区域的比较,可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对外联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地理课程中的区域学习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中,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进行了系统
的介绍,许多中学还开设了乡土地理课程。因此,高中阶段的区
域地理学习,在层次上应有所提高和深化,还要加强对典型区域
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可侧重
于:
区域现状分析 区域的空间和界线,区域的性质、地位和中
心。区域统计指标可涉及面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环境生态状况等。
典型区域剖析 自然地理区域,如地形区、流域、生态区
等;人文地理区域,如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交通运
输枢纽区域、旅游区域等。
不同区域比较 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产业结
课件16:素养三 区域认知
2.流水沉积作用最为显著的河段是( ) A.2~4 B.4~6 C.1~3 D.8~10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源头河 段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段 4~6 流经 丘陵、平原地区,地形较平坦,河流落差小,流水沉积作用最为 显著,所以 B 正确。
学科能力篇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识网络构建 Z
结网建体 理清脉络
素养三 区域认知 ——重视地理图像,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就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分析、 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 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
落实区域认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区域知识落实到区 域地图上。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 工具。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 所在。常见考查角度可联系下图: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 因。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 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 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审题流程] 第一步:审材料,获取信息 信息:①② 第二步:审图表,知识对接 信息:③④⑤ 第三步:组织语言,正确解答
区域认知素养策略制定的原则
区域认知素养策略制定的原则
一、了解区域认知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区域认知素养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地理区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水平。它关注个体对于地理空间、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区域认知素养策略的原则
1. 多元化原则:制定区域认知素养策略时,应考虑到地理区域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的地理特征、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策略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个性化的制定。
2. 可操作性原则:制定的策略应具备可操作性,即能够落地实施并取得实际效果。策略应考虑到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目标和行动计划,确保实施的可行性。
3. 整体性原则:区域认知素养策略应具备整体性,考虑到个体对于地理区域的全面认知。策略应覆盖地理空间、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帮助个体全面了解和理解所处的地理区域。
4. 持续性原则:制定的策略应具备持续性,即能够长期有效地提升个体的区域认知素养。策略应考虑到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逐步提高认知素养水平,使其成为个体的一种习惯和能力。
5. 个性化原则:制定区域认知素养策略时,应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
充分发挥个体的特长和潜能。策略应根据个体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制定,提高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可评估性原则:制定的策略应具备可评估性,即能够对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策略应设定明确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及时了解策略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为后续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7. 创新性原则:区域认知素养策略应具备创新性,能够引导个体对于地理区域的认知有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策略应鼓励个体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对于地理区域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区域认知的名词解释
区域认知的名词解释
区域认知是指一个人对特定地区的知觉、认知和理解的能力。它源自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经验积累,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区域认知使我们能够辨识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地域环境。
一、地理方面
地理是区域认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这些特征对于人类在不同地域中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沿海地区多岛屿和海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而内陆山地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燥,农业和工业发展相对困难。通过地理知识,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有所了解,为未来的活动和决策提供基础。
二、历史方面
历史也是区域认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和行为。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耕作方式多以水稻种植为主,而北方地区多以小麦种植为主。这种差异源自不同地理和历史条件下的农业发展路径选择。通过了解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适应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方面
文化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之一。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引发的误解和纷争。例如,中国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舞狮、打麻将等,而北方地区则有著名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当地人交流和互动。
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
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
区域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它包括对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的认知。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包括对地理位置的认知。地理位置是指地理区域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对位置。个体通过地理位置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所处的纬度、经度以及所处的大陆、国家等信息。这种认知有助于人们对地理区域的整体了解,从而形成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模型。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地形地貌的认知。地形地貌是指地理区域的地面形态和地貌特征。个体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从而对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气候环境的认知。气候环境是指地理区域的气候特征和气候条件。个体通过对气候环境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从而对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人文特征的认知。人文特征是指地理区域的人口、民族、文化等特征。个体通过对人文特征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
区域的人口数量、民族分布、文化传统等信息,从而对地理区域的人文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地理区域的认知,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深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理解。区域认知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地理区域的整体认知模型,提高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水平。
区域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所处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它包括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的认知。区域认知对于个体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对地理区域的整体认知模型,提高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水平。通过区域认知,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和所处区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它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地域和环境,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其中。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地理特点,设置一些地理标志和标识,让学生在校园中形成对地理位置的认知。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地域调查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地域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地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地理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都应当学习和了解自己所处的地域。地理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当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资源分布等基本地理知识,还应当涉及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地理教育的方法也需要多样化,可以采用图表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了解地域。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两者需要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学校应当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区域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家长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参与地域调查和考察活动等。家庭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对地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孩子从家庭中也能获得关于地域的知识和感受。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在空间中感知,理解和操作信息的能力,包括空间定向、地图阅读、空间关系和空间思维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区域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也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利用地图教学。地图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地理学科中,学生需要通过地图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例如地形、气候、文化等等。通过使用各种地图,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向能力。
2. 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利用技术手段。现在,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例如使用GIS软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4. 融入多学科教学。培养区域认知能力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地理、生物、历史等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融入多学科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
科的知识中积累和提升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总之,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向能力。
区域认知
操作路径
定点来自百度文库
学考社 生试会 疑重热 点点点
选区
差主特 异题征 明突鲜 显出明
定向
达达 成成 目水 标平
设问
有层科明 效次学确 性性性性
憧景美好,憧景未来 迈向美好未来的每一步都要精彩
经济发展水平计划生育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教育程度生育观念宗教文化民族政策憧景美好憧景未来迈向美好未来的每一步都要精彩确定情境选定区域引出地理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性地理事像空间分布差异性善用水比较区域水资源分配的差异及原因比较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性比较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方式差异及其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计划生育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教育程度生育观念宗教文化民族政策
类比法:把同类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比较,包括相似比较和相反比较。
自比法:将一个地理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分析。
专题比较法:对几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者社会经济要素进行比较。
综合比较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各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全面比较。
壹 类比法—相反比较
确定情境、 选定区域
引出地理 问题
提出解决疑 难的假设
提出新的疑难
对假设进行 推断
对疑难的思考, 整理
贰 类比法—相似比较
叁 自比法、类比法
类比法:比 较不同区域 人口年龄结 构有何差异。
叁
自比法:比 较同一地理 现象在不同 阶段的差异。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区域认知“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以下总结了关于区域认知教学的方法:
一、总结区域分析方法,当堂迁移运用
该公开课最大的优点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或基本思路,揭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分析区域内部差异及其成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利用东亚地形图要求学生概括出东亚的地形特征。分析之后总结出概括地形特征的基本思路:先点明该区域地貌的主要类型,后描述地势特征(地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东亚地形对本区河流有何影响?地势决定了河流的流向,落差决定了流速以及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地形区的大小决定了河流的长度以及流域的面积。又如,在讲完《东亚》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能够总结区域认知的方法、思路,要求学生从位置和范围、地形、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流程、流向、流速、水能资源)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强化地理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二、挖掘思维含量大的问题,加强地理智能培养
在讲授“地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东亚海岸线漫长曲折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对海洋运输业、渔业、旅游业三方面的有利影响。在讲“气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投影出注意“东亚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要求学生分析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界在中国大陆、朝藓半岛、日本列岛纬度高低的原因。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是因为夏季风受到陆地不同程度的阻挡。中国大陆面积广阔,南北跨度大,夏季风受到陆地的阻挡较强,所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界最南。日本为岛国,四面临海,深受海洋影响,亚热带的北界最北。要求学生比较东京、汉城、北京三座城市的气候直方图,说明纬度接近的三座城市气候的差异。引导学生比较得出,东京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向西过渡到北京,季风气候的大陆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还讲了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最重要
的教学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有
助于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力。据此,本文探究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
方法策略,以期能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高中生
笔者认为,区域认知能力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理性状的客观理解和深度感知,
即能够准确、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对高中生来说,具备区域认知能力是深入研究地理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笔者尝试通过有效的培养策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具体如下。
一、区域认知概述
1.区域认知的定义。区域认知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分为“区域”和“认知”两部分,即认知某处地理区域,能够详细、全面地了解该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从而总结该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总的来说,区域
认知体现了学生的地理综合学习情况,是学生最重要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
2.区域认知的作用。笔者分析,区域认知共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分析和
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情况,综合分析以获得最科学的地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比较概括能力;第二,让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地标准确地描述某个区域的地
理状况,并具体分析该区域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通讯等要素,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1.观察力。学生要认知某个区域,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某个区域,如果学生
的观察力不行,那区域认知能力自然变差。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实地
对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理解
分析新疆一些山地“林带缠 山腰”现象的原因。
启示:
➢用地理眼光(视角)认识世界;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会使用 地理工具辅助认识、思考及表达;能秉持正确地理观看世界、 思考世界、表达交流。
➢简要概括:会看、会想、会做;秉持正确的地理观。
从空间视角看问题
➢从划块(区)与尺度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从空间位置关系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从空间分布格局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从空间联系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从空间动态演变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地球如此之大,地理学家如何 认识它呢?
➢“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地球表面如此复杂 多样,地理学家又是如何认识它的呢?
我们应该重点加以理解的论述
➢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 部分——为什么要划分区域 ➢区域就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 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什么是区域 ➢区域方便对空间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 样性井然有序——划分区域加以认识的目的与价值
将特定地理空间经实证所获得的空间规律 性法则,透过演绎法类推应用到“其它的空 间形式”上,借以类推“其它的空间形式” 也存在这样的空间规律性;或藉以分析影响 其空间结构的因果关系。
从划块(区)与尺度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具体表现举例
➢通过划块(区)、尺度选择、尺度转换等方式认识地球表面的 复杂性,善于从划块(区)与尺度的角度观察、描述、分析现 实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及其成因。
从区域特征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从区域特征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1. 引言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中不同区域的认知和理解。人们的区域认知过程是
一种将感知、思考和经验相互结合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区域认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区域特征是影响区域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区域特征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认知结构的构建方法。
2. 区域特征对区域认知的影响
区域特征是指区域的空间、地貌、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征会对人
们的区域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区域特征会影响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 知觉机制
人类的知觉机制被视为受限于物理空间的满足感知和摄入物质的需要,以及给
予意义、价值、功能和情感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约束。在这一意义上,区域特征
可以通过物理空间因素和文化社会因素的互动,塑造人类的感知机制。例如,如果一个区域拥有广阔的平原,那么人类可能更倾向于使用视觉感知机制;而如果一个区域有盛行的叶酸缺乏症(一种引起肢体畸形的疾病),会影响该区域人们的视觉习惯。
2.2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指人们对于空间和其周边环境的认识。区域特征可以影响人们的空
间认知,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例如,城市中的繁华商业区与郊区中产生出不同的路网结构,这会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和路径选择。此外,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等因素也能影响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如对于湖泊、山脉、森林、沙漠等地貌的感受是不同的。
2.3 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也会影响人们的区域认知。不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惯和传统产生影响。例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夏天热、冬天冷,其居民普遍认为“火锅”是很好的取暖方式,而南方地区的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一、区域认知
(一)什么是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
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
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
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区域认知素养的构成要素
区域认知素养的构成要素
区域认知素养是指个体对于所处地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它包含以下构成要素:
1. 地理知识:个体对于所处地域的地理信息和特征的了解程度,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 历史文化:个体对于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包括该区域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重要人物、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3. 社会经济:个体对于所处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包括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知识。
4. 生态环境:个体对于所处地域的生态环境的了解程度,包括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
5. 地域意识:个体对于所处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包括对于该区域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意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体会如何运用“划区”认识的方法
• 相关表述: • 亚洲广大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
性气候,亚洲东部和南部勇为于开季始,才能找到成 功的路
风气候,西南部为热带沙漠气 候… …
对区域本身的认识
➢对于如何“组织区域” 呢?
对于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将“区域认知”视为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 方式。
➢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划分“区域”是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 需要,借助这种策略,可使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变得可以理解。
➢ 教学对策: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就应当要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
➢ 筛选区域的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 发现区域之间的关联,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 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总结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 序与空间规律。
Baidu Nhomakorabea
区域认知的理解
2020/8/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6371.393千米 ➢地球如此之大如何认识它呢?
地理如何认识世界,您的感悟是?
对此,您的感悟是?
对此,您的感悟是?
对此,您的感悟是?
怎样认识复杂的地球表层 ?
对此您又有怎样的感悟?
我们应该重点加以理解的论述
➢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 部分——为什么要划分区域
➢区域就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 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什么是区域
➢区域方便对空间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 样性井然有序——划分区域加以认识的目的与价值
对区域认知的理解
• “区域认知”,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 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
对“用区域的方式认识”的理解
➢将“区域认知” 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 角,即:面对极其复杂的地球表面,将其“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 部分”——组织为区域认识复杂的地表。
➢组织区域是为了方便进行空间概括,进而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 性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