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6----动能定理实验

合集下载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与动能相关的物理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索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动能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动能是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了解动能的来源和转化。

2. 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讲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即物体的动能

变化等于所受合力沿着物体运动方向所做的功。

3.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动能定理的

数学公式,并学习如何计算动能和功。

4.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验证

动能定理的成立,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利用示意图或实物,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和定义,引发学生对动能的思考,并与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联系起来。

概念解释与讲解:

2. 通过示例和问题,解释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与物体运动和受力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推导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并解释其中的各个符号和量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探究:

4. 设计一组简单的实验,利用小球滚动的实验装置,测量不同质量和速度的小球的动能,并通过引导学生计算所做的功,验证动能定理的成立。

5.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应用拓展:

6. 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动能定理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7. 鼓励学生探究其他情景下动能定理的应用,并与其他物理概念和公式进行联系,拓宽他们的物理思维。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一

知识点:动能定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表达式。

2. 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 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表达式。

2. 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

1. 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具有速度和质量的小球。

3. 重物或绳球。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通过实验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和问题。让学生观察一个具有质

量和速度的小球,让学生思考:小球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Step 2. 介绍动能定理

通过引导讨论,教师向学生介绍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式。动能定理指出,当一个物体受到作用力时,它的动能的改变量等于作用力在物体移动方向上的分量和物体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E= Fd。

Step 3. 解释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的动能会随着作用力和移动距离而改变?学生可以想象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受到作用力的推动,会加速或减速,从而改变了物体的动能。

Step 4. 应用动能定理

通过实例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例如,一个质量为2kg

的物体以25m/s的速度运动,如果受到的作用力为10N,求其

在移动10m后的动能变化量。

Step 5. 实验展示

通过实验展示动能定理的验证。教师可以使用一个绳球或重物,通过改变它们的速度和质量,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动能变化,并与动能定理进行对比。

动能定理-学生版

动能定理-学生版

动能定理

1. 一人用力踢质量为1千克的皮球,使球由静止以10米/秒的速度飞出。假定人踢球

瞬间对球平均作用力是200牛,球在水平方向运动了20米停止。那么人对球所做的功为 ( )

A .500焦

B .50焦

C .200焦

D .4000焦

2、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恰好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质弹簧上。物体在A 处开始接触弹簧,到B 处弹簧被压缩到最短,并又将物体弹回。若弹簧始终处于弹性形变范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物体由A 到

B 的过程中,动能逐渐减小。 B .物体由A 到B 的过程中,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C .物体由B 到A 的过程中,动能逐渐增大。

D .物体由B 到A 的过程中,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3、甲乙两个滑块,以相同的初动能在同一水平面上滑行,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两滑块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相同,最后当它们都静止时,滑行的距离( )

A .相等

B .甲大

C .乙大

D .无法比较

4.质量为m 的小球被系在轻绳的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阻力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最底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 ,此后小球继续作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为( )

A .1/4mgR

B .1/3mgR

C .1/2mgR

D .mgR

5、如图所示,AB 为1/4圆弧轨道,BC 为水平轨道, 圆弧的半径为R, BC 的长度也是R.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与两个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A 从静止开始下落时,恰好运动到C 处停止,那么物体在AB 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 A.μmgR/2 B. mgR/2 C. mgR D.(1-μ) mgR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

•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初步了解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及推导过程;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

•能量转化与能量守恒的理解;

•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教材:《物理教学指南》第十章;

•实验器材:小车、直线轨道、滑轮、投影仪、计时器等。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准备一个小道具,如一个小车,让学生观察该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快速运动的物体比慢速运动的物体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动能定理。

步骤二:讲解动能定理(15分钟)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展示动能定理的公式:$E_k =

\\frac{1}{2}mv^2$。

•解释公式中各个符号的含义:E 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

示物体的速度。

•通过简单的推导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和表达方式。

步骤三:动能定理的应用(20分钟)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1.示例一:小车下山问题。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小车从山上滑下,学生需要通过动能定理计算车辆在不同位置的速度,从而判断是否能够安全停下。 2.示例二:弹簧弹性系数问题。给出一个弹簧振动的实例,学生需要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弹簧弹性系数。 3.示例三:踢足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动能定理理解足球运动中的加速度变化,并讨论如何提高踢球的力量。

动能定理教案大学物理

动能定理教案大学物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动能定理分析实际问题。(3)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如运动学、动力学等领域。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2)运用数学工具,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

(2)动能定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1)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回顾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

2. 动能定理的推导

(1)回顾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3)运用数学工具,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 动能定理的应用

(1)分析动能定理在运动学中的应用,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2)分析动能定理在动力学中的应用,如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

(1)总结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

(2)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动能定理及应用 - 学生版

动能定理及应用 - 学生版

动能定理专题

殷老师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公式:E k =12mv 2. 3.单位:焦耳,1 J =1 N·m =1 kg·m/s 2.

4.矢标性:动能是标量,只有正值.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W =12mv 22-12

mv 21. 3.物理意义:合外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

(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

例1.下列关于动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就是动能

B .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某一时刻速度为v 1,则物体在全过程中的动能都是12mv 21

C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改变而动能不变

D .物体在外力F 作用下做加速运动,当力F 逐渐减小时,其动能也逐渐减小

例2.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

A .速度变化,动能不变

B .速度变化,动能变化

C .速度不变,动能变化

D .速度不变,动能不变

例3.人骑自行车下坡,坡长l =500 m ,坡高h =8 m ,人和车总质量为100 kg ,下坡时初速度为4 m/s ,人不踏车的情况下,到达坡底时车速为10 m/s ,g 取10 m/s 2,则下坡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为( )

A .-4 000 J

B .-3 800 J

C .-5 000 J

D .-4 200 J

例4.人通过滑轮将质量为m 的物体沿粗糙的斜面由静止开始匀加速地由底端拉上斜面,物体上升的高度为h ,到达斜面顶端时的速度为v ,如图所示.则在此过程中( )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的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气垫导轨和滑块:气垫导轨是一种可以消除摩擦力的装置,滑块可以在导轨上自由移动。首先需要准备气垫导轨和滑块,确保它们的质量和形状相同,并且可以在导轨上自由移动。

2. 安装滑块:将滑块放在气垫导轨上方,并将滑块固定在导轨上。

3. 安装光电门:在滑块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安装光电门,用于测量滑块通过这两个位置时的速度。

4. 安装电子秤:在滑块下方安装电子秤,用于测量滑块的质量。

5. 调整气垫导轨:通过调整气垫导轨的气压,使滑块在导轨上移动时没有明显的阻力。

6. 测量滑块的质量:使用电子秤测量滑块的质量。

7. 测量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使用光电门测量滑块通过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时的速度。

8. 测量滑块的动能:使用公式K=1/2mv^2计算滑块在结束位置时的动能。

9. 测量滑块的初动能:将滑块从气垫导轨的起始位置移动到结束位置,并记录滑块的初动能。

10. 测量滑块的位移:使用直尺测量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位移。

11. 验证动能定理:使用公式ΔK=W,其中W为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受到的外力做功,计算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受到的外力做的功,并验证动能定理是否成立。

以上是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能定理的实验步骤,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需要多次重复测量和计算,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动能定理 教案

动能定理 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教案标题:动能定理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和解释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运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动能和速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与动能和速度相关的问题。

3.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1. 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原理。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计算器、实验器材(包括滑轮、线、质量块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动能定理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动能定理的公式和推导过程,并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重点强调动能定理的作用和应用。

Step 3: 计算练习(20分钟)

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些与动能和速度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使用计算器计算相关数值,并进行讨论和解答。Step 4: 实验设计(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动能定理。学生需要确定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Step 5: 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差异,并帮助学生解释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Step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篇1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张艳梅将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

课题

动能动能定理

教材内容的地位

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

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

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

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物理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应用;

3.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动能定理。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动能定理是能量转化和守恒

定律的重要应用之一。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动能是什么吗?如何计算物体的动能?

步骤二: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表达式

1.定义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K)等于物体的质量(m)乘以速度的平方(v^2),即 K = 1/2mv^2 。

3.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净外力所做的功。即ΔK = W。

4.动能定理的推导:通过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功的定义,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步骤三:动能定理的应用

1.应用一:利用动能定理解决与速度、质量、力等相关的物理问题。

–例如:当给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可以计算物

体的动能;

–例如:当已知物体的动能和速度,可以计算物

体的质量;

–例如:当已知物体所受的力和位移,可以计算物体的动能的变化。

2.应用二:利用动能定理解决与势能、高度等相关的物理问题。

–例如:当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时,利用动能定理可以计算物体的速度;

–例如:当物体沿斜面滑动时,利用动能定理可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步骤四:实验教学

1.实验简介:通过实验来验证动能定理的有效性。

2.实验步骤:

–步骤1:准备一台光滑的水平桌面,在桌面上

《主题二 第二节 动能定理》作业设计方案

《主题二 第二节 动能定理》作业设计方案

《动能定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熟练掌握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适用条件;

2.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3.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

1. 理论题

(1)请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适用条件。

(2)请举例说明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3)请分析一个简单的动力学问题,并选择动能定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涉及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

2. 操作题

(1)设计一个实验,通过改变小球的初始速度和碰撞物体的形状或质量,观察小球在碰撞后的运动情况,并尝试解释实验现象。

(2)根据实验室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球碰撞后的动能变化,并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三、作业要求

1. 理论题需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确保回答准确、完整;

2. 操作题需认真设计实验方案,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3. 回答问题时,请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避免简单答案;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确保答案准确、整洁。

四、作业评价

1. 参考学生的回答和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适用条件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4.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

1.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下次课上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导读:《动能定理》教学反思ﻫ《动能定理》教学反思1

本次课是高三复习课,经过精心的准备顺利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回顾一下感觉本节课有一些成功之处:

1、事先充分了解了学生,掌握了学生的程度,知道了同学们的接受能力;ﻫ2、组织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每天都做的游

戏活动出发,效果很好;

3、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4、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比较合适;

5、例题和变式训练题有梯度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6、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该启发、该提问、该训

练的内容都有学生完成教师并没有一言堂;

7、整节课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自认为

达到了快乐学习的效果;

当然众所周知每节课不论多么完美都会留有遗憾自认不足之处

2、由于学生程度较高,有:ﻫ1、板书的设计可以更完美一些;ﻫ

所以有些问题可以再深挖一下。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2

物理组ﻫ该节课上过之后,通过其他教师的点评和自己对课堂过程的深刻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做题时间把握、控制不好,每个题目几乎都比原定时间超出很多。考虑到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这部分知识情况了解不够具体,

所选练习难度有点难度,学生思考量较大,用去时间较多,以后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题。ﻫ二、提问问题设计语言不巧妙,意图不明确,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提问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这与自己备课时没有认真思考提问语言,想着直来直去的提问或者直接提问学生最明白,而实际上是恰恰相反,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最

好能做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或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这样应该会好点。ﻫ三、教态不自然,和学生的亲和力不够,表情不丰富,课堂气氛显得有些生硬、呆板。ﻫ这主要应该是课前准备时对授课过程环节把握不够,总怕讲不完预定任务,只顾着赶时间,显得像背台词一样,不能随机应变,不灵活。ﻫ四、语言不优美,问题之间的转折、连接过渡不自然,使学生觉跳跃性太大、太突然,语言组织不太合理。备课时对细节没注意反复酝酿,想着这些题训练的是同一个知识点,因此不需要什么过渡语言,直截了当就行,自己觉得没什么,而到学生那儿听起来觉得太突然了,没过渡过程。ﻫ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评价不太注意方式,没能给出鼓励性的语言,或者说评价太随意,评价语言没没什么价值,过于简单。有时候备课设计问题时没有提前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各种可能答案,总认为学生站起来直接回答的就是教师事先想要的标准答案,一旦当学生突然回答的是自己意料之外的答案时,便会一时不知该如何来评价学生这个答案,给出什么烟的评价才合适,并且有时候会觉得学生回答的答案没什么价值,置之不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课时安排:3小时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动能,熟悉动能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动能定理的重要;

3. 通过动能定理,学习如何去分析一般的动量题;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及科学研究习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思

考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动能:了解什么是动能,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的定义与特点;

2. 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的原理,用动能定理分析物体动量的变化;

3. 能量守恒:举一反三,让学生得出能量守恒的原则;

4. 动能实验:体会动能定理的重要,使用实验仪器,掌握动能实验的

技能。

五、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方法

去思考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实验性教学法:实验把握动能定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定理的重要,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问题式教学法:提出问题,总结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找出错误解,

以及针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

六、教学器械:力学实验仪器,ifc上机教学软件。

七、教学评价:

1. 组织形式:总结过程,活动,体验;

2. 课堂上的讨论:有充分的讨论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3. 评价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实验室作业,考核学生学习成果;

4. 对学生的咨询:在上课讨论,询问非常有用的问题,它可以帮助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用实验探讨了在一个特殊情形下动能与2

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用理论进行推导,看理论与实验是否相符。

(观看日本的海啸)提问:洪水为什么具有这样大的破坏性?

[板书]动能、动能定理.

师:我们知道动能的大小是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接下来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动能的表达式

(投影展示思考,小组合作讨论)

思考1:一架在水平跑道上的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记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

(2)飞机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1)飞机的动能增大,因为飞机的质量不变,但是速度越来越大。 (2)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实验6----动能定理实验

实验6:探究动能定理

方案1: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电源,导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弹簧测力计,砝码盘和砝码,刻度尺

实验原理:

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下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如图所示。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到小车从O点到2、3、4、5点的距离,及在2、3、4、5点的瞬时速度。

从打下0点到打下2、3、4、5点的过程中,合外力F(等于绳的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及小车增加的动能ΔE,可由下式计算: k

12(F直接由弹簧秤读出),其中n=2,3,4,5…… W,FxE,mv,0,nnknn2

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定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

(在实验小车上先固定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的挂钩连接细轻绳,轻绳跨过定滑轮,2

挂一个小盘,盘内放砝码。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迹。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读出测力计读数F,即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几次。

4(选择点迹清晰的纸带,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0,并在纸带上从任意点开始依次选取几个点,记作1,2,3,4,5,6,测量各点到0的距离x,x,x,x,x,x。 1234565(计算出打下2,3,4,5时小车的速度v,v,v,v。 2345 6(计算从打下0点到打下2,3,4,5的过程中合外力F(大小等于测力计读数

F)对小车做的功W及小车增加的动能ΔE,并填入下表。 k

1

7(在坐标纸上画出ΔE——W图像。 k

数据记录及处理:

0,2 0,3 0,4 0,5 瞬时速度v/(m/s) ΔE/J k

距离x/m W/J 以ΔE为横轴,W为纵轴,做出ΔE——W图像。 kk

注意事项:

1(长木板应尽量光滑,如果摩擦力较大应先平衡摩擦力。可以在长木板下端垫木块。 2(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 练习

1,测量滑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合外力是“探究动能定理”实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端系在滑块上的细绳通过转轴光滑的轻质滑轮挂上钩码,用垫块将长木板固定有定滑轮的一端垫起。调整长木板的倾角,直至轻推滑块后,滑块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B(保持长木板的倾角不变,取下细绳和钩码,让滑块沿长木板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

?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所打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的分布应该是

?滑块在匀加速下滑过程中所受的合外力大小钩码的重力大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小车动能变

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图中A为小车,连接

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B的限位孔,它们

均置于水平放置的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

上,C为弹簧测力计,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实验时,

先接通电源再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

系列点。

(1)该同学在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上,从点迹清楚的

某点开始记为O点,顺次选取5个点,分别测量这5个

点到O之间的距离,并计算出它们与O点之间的速度平

方差:

2222,v(,v,v,v) ,填入下表: 0

22,v,v,s以为纵坐标,以s为横坐标在方格纸中作出

2

图象.若测出小车质量为0.2kg结合图象可求得小车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 N。

(2)若该同学通过计算发现小车所

受合外力小于测力计读数,明显超

出实验误差的正常范围(你认

为主要原因是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操作中改进的措施是

方案2:

实验器材:小车(前面带小钩);100g—200g砝码;长木板(长木板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学生电源及导线(使用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学生电源);5—6条等长的橡皮筋。

实验原理:如图,小车在一条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沿木板滑行。当我们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

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

的长度都保持一致,那么,第2次,第3次…实验中

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第1次2倍、3倍…如果把

第1次实验时橡皮筋功记为W,以后各次的功就是

2W、3W…。

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得到若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

以橡皮筋对车做的功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以第1次实验时的功W为单位,作出W—v曲线,即功—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

22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同样作出W—v曲线和W—mv曲线. 实验步骤:

1(按图所示安装好实验仪器。先固定打点计时器,长木板的两侧A处钉两个小钉,小车放在B处挂上一根橡皮筋,使橡皮筋处于自由

长度,并且AB之间的长度略小于A到木板右

端的长度或大致相等,使小车从B位置运动到

长木板右端时受到橡皮筋向左的拉力做减速

运动的距离较小。让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固

定在小车上。

2(将木板一端垫起来,形成一个斜面,轻推一下小车,小车做匀速运动。此时fmg,sin,。

3

3(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设此时1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

4(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将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次相同,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据记入录vvv234

表格。

5(分析纸带求出小车在橡皮筋自由长度时,即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在纸带上找出距离相等的三个点并测出它们的距离s,求出速度

s。 v,232T v s t v v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