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西太平洋活动带1
区域地质构造10会聚板块边缘
岩板几何学重建
Geometric method of reconstructing subsurface slab edge geometries from kinematic (plate-rotation pole) dataset in velocity space (modified from Fig. Thorkelson, 1996). This figure demonstrates how points on a slab edge can be tracked from their position in the trench in frame (A) to subsequent times (B, C) in velocity space using the relative motion vector of each oceanic plate relative to a fixed overriding plate. Because the slab edge experiences zero growth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trench, this timetracking of velocity-space vectors maps out the edge of the slab over time. The method accurately accounts for transformfaulted slab edge shortening and lengthening which occurs during the subduction of a transform fault segment of the ridge. See text for explanation, or Thorkelson (1996) for detailed discussion.
2023年北京高考地理试题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北京高考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
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
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①太阳活动②四季变化③降水总量④物候现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据图推断()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数据中心建设应考虑低碳、安全、清洁、水源等多种因素。
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四地,适合修建数据中心的是()。
A.甲B.乙C.丙D.丁4.该区域()A.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发育。
B.土壤肥沃,为国家粮食主产区。
C.河流径流量大,结冰期较长。
D.夏季高温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
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
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由图可知()A.距今1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B.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6.该地最可能位于()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D.南美洲西部二、单选题7.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该保护区()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 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考察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异常时西风带环流形势的特征,并探讨它在北方地区高温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用副高的东西位置指数与500hPa高度求相关(图2),可以看出在偏西的副高控制区内为负相关,其北侧大槽区为 较强的正相关。表明当副高偏西时,副高控制区高度将升高,而东亚大槽区的高度将降低,大槽将加深,大槽北 侧的极区又转为负相关,说明该处的高度场将抬高。而当副高位置偏东时,长江流域中下游的高度降低,大槽变 浅甚至转为高压脊控制。
(2)当副高偏东或偏西时,500hPa西风带流场上出现极为不同的流型。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东西移动使亚洲 太平洋地区的长波位置和强度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副高偏东时,西风带大槽位于 日本岛以东,这时其后部的脊区控制了中国北方地区至朝鲜半岛,给该地区出现高温造成有利条件。当副高偏西 时,这种形势正好相反。更重要的是,副高西端的这种扰动还会以波列的形式向极地和北美方向传播,从而从更 大的范围内影响西风带环流。
天气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 还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 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 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 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 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 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 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 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 很大差异。梅雨可以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 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 和西南低涡。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到7月份,副高脊线 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 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XX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
2019年提干考试模拟试卷(2)答案版
2018年士兵提干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一部分军事知识1.【答案】C。
春秋时代,作战的方式以车战为主,步兵只是执行从属性的战术任务,编制上也附属于战车。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普遍实行了募兵制和征兵制,士兵的成分变成了以农民为主。
同时由于战争的频繁和规模的扩大,兵车受地形、道路的限制,已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步兵因此迅速发展,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战场上。
步兵的兴起,把战场迅速扩大到了山林川泽地区,使军队的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诸侯列国的统治者们,为了生存和争霸,迫切需要总结战争经验以指导战争实践,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竞相立书的局面,军事理论开始成为一门专门学问而独立发展。
这期间在军事思想方面较有建树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司马穰苴等,著名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司马法》等,其中《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答案】D。
解析:军事战略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战略思想战略环境和军事力量。
3.【答案】C。
解析: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武器性能,装备技术,高技术高知识人才的储备。
如果是全面战争,人的因素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4.【答案】D。
解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发表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萌芽阶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于1936年,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阶段。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阶段。
《井冈山的斗争》发表于1928年,这一阶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阶段。
故选择D。
5.【答案】A。
解析:人民找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这个定义表明,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正义性和群众性。
群众性具有人民性和广泛性,正义性具有正当性和防卫性,但不能简单地把群众性等于人民性和广泛性,正义性简单地等于正当性和防卫性。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摘要利用1983-2011年全国各省市随机挑选出来的气象站点观测的全年日降水资料和同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南北方全年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急流轴引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直以来都是气象学家们所研究的重点,它不仅是大气环流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系统之一。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一条独立环绕副热带地区的强锋带,终年在东亚上空活动,常常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部边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跳和南退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的重要特征,影响着中国天气的变化。
陶诗言等[1]指出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6月及7月份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过程密切相关。
叶笃正等[2]很早就注意到亚洲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与6月及10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紧密相连,并指出这种突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跃或南落。
高由禧[3]及丁一汇等[4]的研究则表明高空急流带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往往导致其南侧出现明显的降水中心。
Krishnamurti[5]分析了1955年冬季北半球200hPa风速场,得出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围绕着地球的一个连续带,在这支西风急流中有三个波,但未提及其与天气分布的关系。
Liang 等[6]通过对资料观测和CCM3 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东亚季风降水与对流层急流的联系,认为北部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南部的Hadley环流是影响东亚区域季风降水的显著系统。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亚洲、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关系如此密切,对于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及其地面气象要素可以加深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理解,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在年代尺度上的认识。
尽管人们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形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地形复杂,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8-中国的断裂体系
程裕淇等划分的中国断裂系-4
2.特提斯型 断裂系统 ③右江断猎系, 为一束以右江、 紫云—南丹断 裂为主干的 NW向兼有左 旋走滑断裂带。
程裕淇等划分的中国断裂系-5
3.华夏—滨太 平洋型断型系 统 卷入的古老断 裂带有四堡期 歙县—德兴、 绍兴—萍乡— 北海拼接带等。 总体可分为以 下两大系统。
黄汲清等划分的中国断裂系-2
1. 古亚洲断裂体系 包括西伯利亚地台之南,塔里木—华北 (中朝)地台之北中亚—蒙古地槽以及 塔里木—华北(中朝)地台之南昆仑一 秦岭地槽中的一系列深断裂系。这是一 个元古代—古生代的深断裂体系,控制 中亚—蒙古地槽和昆仑—秦岭地槽以及 相邻地台古生代的大地构造发展。
程裕淇等划分的中国断裂系-3
1.古亚洲型断裂 系统: 南部为昆仑—秦 岭断裂系,总体作 NWW向展布,以 秦昆结合带为主干, 包括昆仑—秦岭活 动带北缘断裂带和 扬子陆块北缘逆冲 推覆断裂带等。
程裕淇等划分的中国断裂系-3
1.古亚洲型断裂系统: 古亚洲型断裂系统的伴 生断裂有近南北向的张 裂带,NEE— NNE、 NWW — NNW“X”型 剪切断裂,其中塔里木 陆块东南部以规模巨大 的阿尔金南缘断裂带为 主干,组成一个NEE向 作显著左旋走滑的断裂 系。
超岩石圈深断裂带简述 -4
金沙江—红河深 断裂带 沿断裂在 德荣、德钦,元江 等地已发现蛇绿岩 套或蛇绿混杂岩和 泥砾混杂岩。南段 为著名的苍山、哀 牢山变质带。哀牢 山西南侧已发现蓝 闪石片岩。可能是 早中生代的板块俯 冲带。
超岩石圈深断裂带简述 -5
东昆仑—南秦岭深 断裂带 沿断裂从布 尔汉布达山到积石 山分布有长数百公 里的二叠—三叠系 蛇绿岩套和混杂岩 带。断裂北侧布尔 汉布达山有绵延800 公里的花岗岩带。 可能是晚古生代的 板块俯冲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热带气旋生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频数 能量转化 热带气旋强度 海表温度异常 海温 季风槽 准双周振荡 风速 通量交换 边界层 路径转折 越赤道气流 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波 蜂群算法 统计特征 经向风 神经网络集成 生成 珠江流域 热通量 热带气旋生成 热带气旋出眼规律 热带气旋出眼条件 热带东风急流 潜在生成指数 涡旋合并 海雾 海洋飞沫生成函数 海洋气象学 海水滴 海-气相互作用 波浪 泛化能力 气候特征 气候学 时空特征 季风 季节模拟 天气学 大尺度环流 垂直风切变 垂直切变 合成分析 合成 台风路径 台风榴莲(2001) 双峰结构 南海土台风 北印度洋 副热带高压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10 3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科研热词 热带气旋 季风槽 西北太平洋 登陆频数 季节内振荡 辐合辐散 越赤道气流 超强台风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 能量频散 群发性 罗斯贝波 纬向风垂直切变 等级标准 相对涡度 登陆热带气旋 登陆地点 生成源地 热带辐合带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热带气旋生成 热带气旋活动 海表温度 水汽 气候特征 气候变异 正压不稳定 时空变化 时空分布 数值模拟 定量分析 太平洋经向模 大气环流 垂直风切变 商船航线 台风季 台风 南海源地 副热带高压 初旋,终旋 准双周振荡 冷空气 冬季 云中液态水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中国沿海水域 东亚夏季风 quikscat洋面风 hadley环流 enso
世界火山地震带
世界火山地震带
展开世界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南纬60度和北纬6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在南极和北极很少有地震发生。
人们把全球地震划分为四条巨大的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该带在东北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岛屿外侧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该带上。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80%。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该地震带横贯欧亚大陆,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全带总长约15000km,宽度各地很不一致,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穿地中海,经伊朗高原,进入喜马拉雅山东端向南拐弯经缅甸西部、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
岛之班达海附近与西太平洋地震带相连。
该带的地震活动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外的几乎所有的深源、中源地震和大多数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该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能量15%。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蜓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
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
在地貌上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大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副高是由于对流层上层的空气辐合、积聚而成,它是常年存在,稳定少动的高气压系统。
它的存在和活动不仅对低、中纬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全球环流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
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间分布的影响,沿纬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这些高压中心主要位于海洋上,位置比较固定。
在北半球高压单体中心,经常有5个~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北大西洋的中部及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
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
这些高压不是同时都很明显,而是有强有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多年来变化不定。
据分析,1880年~1890年,副高位置的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年~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年~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一般位于15°N附近,随着气候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夏季时,脊线迅速北跳,入秋时可达最北的位置,之后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10月上旬再次回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它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这是由于其北进中常常同西体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天~3天。
各大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_杨良华
抗风浪。
必要时可抛/一点锚0抗击大风浪。
(3)如果在锚地装、卸货,还要保证船舶随时有足够的稳性。
如果货物是散装粮食,同时还要求散粮的谷物倾覆力矩(heeling m oment)在安全范围内,横倾角(heelin g an g le)不大于12度。
(4)如果锚地避风能力差,底质不好,船舶应做好随时出海抗击大风浪的准备。
一当风浪增大应立即果断地决定出海抗击风浪。
(5)当在锚地有它船靠我轮时应用好碰垫,防止因海浪引起两船间的碰撞而损坏船体。
4.3系泊时(1)船舶在系泊时也有遭遇海浪的危险。
强大的涌浪袭入港内,使船舶摇晃而容易引起船舶断缆,碰撞码头;人员上下船时有掉入船与码头之间空隙的危险。
当涌浪不太大时应在船头和船尾加多缆绳,保持各缆绳均匀受力,并且可以用铁皮垫在大缆与船体的摩擦处,防止断缆。
同时可向港口当局申请拖轮协助,防止船舶较大的摇晃,必要时可申请岸梯代替本船的舷梯,保证人员的上下安全。
(2)当预报热带风暴、台风等风暴系统将过境时,应做好出海抗风浪的准备。
安排好装、卸货工作,使船舶有适当的稳性。
主机等各设备应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风暴的移动路径,不失时机地果断决定离港出海抗击大风浪。
5结语海浪与船舶安全的关系值得我们航海人员研究。
对于我们船舶驾驶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利用海浪保证船舶的安全。
希望在我们的航海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对海浪有更多的了解,找出更多的有效措施保证船舶的安全。
参考文献1陈家辉.张吉平.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1.7.2赵月林.古文贤.船舶操纵.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7.3Th e U nited Kingdom H ydrograph ic Office;T he M arin er's H and-book,E ngland,2004.10.各大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杨良华热带气旋是各大洋海域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但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做好防、避热带气旋工作,就可能化险为夷。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主要内容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引言西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航海区域。
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们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主要内容和其在该地区的影响。
二、西太平洋的航海历史2.1 航海者的出现西太平洋地区的航海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早期的航海者主要来自于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等岛屿民族。
他们利用传统的木质船只和星象知识进行航行,探索并定居于许多遥远的岛屿。
2.2 欧洲人的到来随着欧洲的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开始进入西太平洋地区。
16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者开始探险西太平洋,并将该地区的岛屿和资源纳入殖民地。
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该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19世纪的航海者在19世纪,航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船只的速度和航行能力大大提高,使得西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和交流更加频繁。
英国、荷兰、美国等国家的航海者争相来到该地区,寻找商机和资源。
他们的到来进一步加强了该地区与世界的联系。
三、航海者的活动3.1 贸易与商业西太平洋地区的航海者在贸易和商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海上运输,将各地的商品和资源带到这个地区,并与当地人进行交换。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们开创了一个繁荣的贸易网络,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3.2 探索与科学航海者们不仅致力于贸易和商业活动,也在探索与科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航海探险,发现了许多未知的岛屿和海洋资源。
同时,航海者们还在天文观测、地理勘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为人类的地理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作出了贡献。
3.3 文化与社会影响随着航海者的到来,西太平洋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交流。
他们带来了新的宗教、语言和技术,与当地文化融合并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航海者们也影响了当地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发展。
四、航海者的遗产与挑战4.1 遗产的传承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主要内容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主要内容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指那些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航海活动的人员。
这些航海者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开拓了新的航线和贸易网络,还促进了地理知识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以下是有关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主要内容:1. 古代人类迁徙:西太平洋地区是人类古代迁徙的重要航线。
根据考古学证据,早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从东南亚通过西太平洋岛屿向东迁徙,最终到达了太平洋上的遥远群岛,如夏威夷和塞舌尔。
这些早期的航海者使用简单的船只和导航技术,在大海上航行数千公里,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航路。
2. 孔雀船时代:孔雀船时代是指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一段历史时期,西太平洋航海者利用风帆船和木质船只进行航海活动。
在这个时期,亚洲、阿拉伯和欧洲的商人以及探险家通过西太平洋海路进行商贸和探险。
他们通常使用天文导航和熟练的航海技术来辨别方向和测量航程。
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是这个时期的其中一位成功的航海者,他率领中国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了印度洋和非洲东岸。
3. 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至18世纪之间,欧洲国家的航海家通过西太平洋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探险和殖民活动。
葡萄牙的亨利王子、西班牙的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都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的发现和探索改变了全球的地理认识,开创了贸易和殖民帝国。
4. 第二次世界大战:西太平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成为重要的航海区域。
日本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该地区扩张势力,引发了1941年美国珍珠港事件,引发了该地区持续数年的战斗。
包括中途岛海战、瓜岛海战等在内的一系列海战改变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5. 现代的航海者: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航海者利用卫星导航系统、雷达和其他高级技术进行航海。
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也得到了革新,使航行更加安全和高效。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现代船舶延续着古代航海者的传统,从事着商贸、渔业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综上所述,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指那些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航海活动的人员。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三章洋壳起源与海底构造)
对称性: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
全球性。
B.磁异常成因 瓦因-马休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C.海洋沉积物的磁性 灵敏磁力仪测定表明正反向磁化段在沉积岩芯中交替出现。证实地磁场的频繁倒转,同时证明海底是扩张运动的,地球表层存 在大规模水平运动。 2.深海钻探 1)洋壳很年轻且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2)洋壳层沉积厚度与层序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4.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6.简要论述两个板块边缘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一离散型-拉张
?主应力:拉张。 ?离散型板块边界的特征是:①往往伴有很高的热流值。由于新增生的岩石圈厚度很 小,故②地震震源极浅,③发生的地震以正断层型为主,④地震集中在极狭窄的地带,一般不超过20 km。⑤加之新生岩石圈 的强度较低,所以发震频率低,震级小,大多地震在5级以下,最大震级也不会超过7级。 1 大陆裂谷(东非裂谷) 2 洋中脊裂谷(红海) 二会聚型-挤压
不仅是震源分布带,而且是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中的板块实体,代表板块俯冲的形迹,为板块的俯冲带(消减带)。
四种不同俯冲类型: 1. 洋-洋俯冲型:西太平洋俯冲带 2. 洋-陆型(无边缘海)俯冲:发生于大陆之下,南美西海岸 3. 洋-陆型(带边缘海盆)俯冲发生在靠近洋陆边界的地方,沟弧盆体系,日本岛弧
4. 陆-陆碰撞,两板块接触发生特殊形成浮出。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陆内俯冲 与板块俯冲相伴生的地质现象主要有:
④浅源地震,地震带较窄,地震频度和震级明显比洋中脊为代表的拉张型边界大, 最大地震可达8.4级这可能是由于岩石圈厚度随着离开中脊轴部逐渐增大之故。这里⑤在地貌上表现为“地堑型”谷地,它不是一 条断层,而是长而平直的破碎带,宽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7.海-弧体系。 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组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体系。 比较典型的沟—弧体系自洋向陆分别是: (1)外缘隆起 (2)弧沟间隙:海沟、海沟坡折(非火山弧,第一弧,外弧)、弧前盆地、火 山弧(第二弧,内弧) (3)弧后区:弧间盆地、残留弧、不活动边缘盆地。 8.什么是俯冲带?与板块俯冲相伴生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哪些? 两个板块相遇时,一个板块下插到另一相对被动的板块之下,这个下插板块就是俯冲板块。
气象行业预报技能竞赛模拟试卷答案.docx
一、填空题(共18小题52个空,每个空0.5分,计26分)1、 南亚高压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 壑的大型高压系统,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
2、 根据急流所在高度和气候带位置,可将急流划分为温带急流、 副热带急流、热带东风急流三类。
3、 根据天气分析预报实践的总结,我国常见大风有:冷锋后偏 北大风、高压后部偏南大风、低压 大风、台风大风、雷雨冰雹 大 风等。
4、 我国的寒潮中短期天气形势可归纳为三个大类,即小槽发展 型、低槽东移型、横槽型。
5、 影响大气运动的基本因子有: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 面不均匀和地面摩擦。
6、 一般时间尺度小于7 ~10天的大气振荡为高频振荡,大于7〜10天小于一个季度的大气振荡为低频振荡。
7、霜冻按形成原因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平流-辐射霜冻。
8、 1月北半球中高纬西风带上有三个大槽,分别位于东亚沿岸、 北美东岸以及东欧地区;而7月份西风带整体显著北移,中高纬有 四个大槽,分别位于北美东岸、西欧、亚洲中部 及西太平洋。
9、 典型梅雨的环流特征中,中层高纬阻高活动可分为 三阻型、 双阻型、单阻型。
10、 西太平洋副带高压区的低层往往有 逆温层 存在,这是由下沉运动诰成的。
11、 短波多半出现在比较平直的西风上,波的振幅比较小, 移动的速度比较快。
12、 多普勒天气雷达测量的三种基数据分别是反射率因子、平均 径向速度和谱宽;在雷达硬件定标正确的情况下,影响多普勒天气雷 达数据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是 地物杂波、 距离折叠和 速度模 糊。
13、 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热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有: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东风波、赤道辐合带、赤道缓冲。
14、 高空槽和地面气旋移近大山时,在山前填塞,山后重新发 展。
在无明显系统东移时,迎风坡常有地形脊形成,而背风坡常 有地形槽形成。
15、 看图填空总云量(10),东南风(11-12)米/秒,T ―现在天气(连续性小雪),过去天气有(阵雪),(吹雪)''■、▽个 过去六小时雨量⑴毫米,低云状层云,(10)成M 低云高(30。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
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一副高单体。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
它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且是最直接地控制和影响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概况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2第1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有关甲乙板块边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1.(2)乙的地形为()1.(3)据统计每隔4-7年乙处渔场捕鱼量就会出现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甲为生长边界乙为消亡边界B. 甲乙都为生长边界C. 甲为消亡边界乙为生长边界D. 甲乙都为消亡边界【答案】A【解析】(1)根据上图可知甲是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带属于生长边界乙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带属于消亡边界故A正确故选A【答案】D【解析】(2)乙为消亡边界应为海沟 D正确海岭出现在生长边界 A错误海盆应位于大洋中部此处离大洋中部较远 B错误大陆架水深较浅此处为板块消亡边界水深较深C错误故选D【答案】C【解析】(3)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南回归线与70°W坐标位于南美洲西海岸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由于属于离岸风导致冷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饵料吸引鱼群觅食形成渔场但如果秘鲁寒流异常如势力减弱上升流减弱海水上泛少饵料少则会导致捕鱼量下降故选C2.(1)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2.(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粮食产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A. 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 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D. 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答案】B【解析】(1)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故选B【答案】D【解析】(2)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就目前来看三地的降水量相当但全球温度升高3℃后前两者出现粮食减产而中亚在全球温度升高3℃后其增产幅度没有西亚地区大故选B3.(1)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3.(2)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3.(3)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A. 海沟和岛弧B. 海沟和褶皱山C. 海岭与岛弧D. 海岭与褶皱山【答案】C【解析】(1)甲地位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容易形成海岭丙地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容易形成岛弧和海沟故选C【答案】A【解析】(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生长边界形成时间最晚故选A【答案】C【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易发生火山、地震而乙、丁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故选C4.(1)A国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4.(2)B国最南部地形区是()4.(3)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C国转移的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热带季风气候C. 热带沙漠气候D. 高原山地气候【答案】C【解析】(1)A国是巴基斯坦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故选C【答案】D【解析】(2)B国最南部地形区是德干高原故选D【答案】D【解析】(3)C国是孟加拉经济较落后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而且廉价有一定的纺织业基础所以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C国转移的是劳动力指向性工业的纺织服装故选D5.(1)图中20°S附近海域海水等温线的分布情况可能是()5.(2)M沙漠沿岸海域海雾最为严重的季节是()5.(3)日出后M沙漠沿岸海域海雾逐渐飘向内陆主要是因为()A.B.C.D.【答案】A【解析】读海陆轮廓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20°S附近海域为秘鲁寒流是南半球的寒流只有A符合 C为南半球暖流 BD错误【答案】B【解析】该地区纬度低夏季蒸发更加旺盛西临太平洋海区广阔海洋水汽较多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水温偏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寒流经过容易形成逆温现象不利于空气对流不利于海雾扩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水平风力小也不利于海雾扩散 B正确【答案】B【解析】⑤地沿岸受寒流影响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主要原因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日出后陆地升温快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雾气向陆地移动 B对题干信息是日出后对流运动旺盛应是正午过后 A错误该地冬季受西风影响与昼夜无关 C错误近地面产生逆温大气稳定 D错6.(1)据图推测()6.(2)2007-2012年天津市岸线纵深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6.(3)天津市岸线纵深度总体变化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 澳门位于海湾内岸线纵深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小B. 2000-2007年海南省岸线总体上向海推进C. 1990-2000年南方省份岸线向陆后退距离被北方小D. 黄河入海水量大量减小使山东省岸线纵深度为正【答案】C【解析】图示澳门海岸纵深为负即是向陆推进是人为填海造陆影响的结果 A错 2000-2007年海南省岸线纵深度总体负值大即岸线总体上向陆推进 B错 1990-2000年南方省份岸线纵深度正值更多即岸线向陆后退距离比北方小 C正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使入海泥沙大量减少 D错选C正确【答案】B【解析】2007-2012年天津市岸线纵深度正值变大即海岸线向海推进可能与滨海新区和临海工业区的开发有关 B正确近年来治理水土流失不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 A错海平面上升会使岸线纵深向陆推进而不是向海推进 C错温带风暴、潮汐等引起的海浪侵蚀会使岸线纵深向陆推进 D错选B正确【答案】A【解析】天津市岸线纵深度正值变大即海岸线向海推进陆上土地面积增加便于组织工业生产海洋生态环境变差沿海低地裸露减缓人地关系紧张海水入侵减弱减缓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选A正确7.(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7.(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可能发生的是()7.(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太平洋中、东部向东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B. 太平洋中、东部向东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增多C. 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增多D. 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答案】D【解析】(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出现西太平洋暖性海水以赤道逆流的形式向东蔓延的趋势故选D【答案】C【解析】(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秘鲁上升补偿流减弱秘鲁渔业资源减少以鱼类为食的鸟类减少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降水偏少出现森林火灾故选C【答案】A【解析】(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太平洋西部受暖性海水影响增温热带太平洋东部比往年更为干旱 A正确 C错误台风次数增多 B错误秘鲁位于太平洋东岸更为干旱 D错误故选A8.(1)矿泉水形成过程中()8.(2)对水源地的保护说明()A. 依次经过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 增加矿物质含量实现物质迁移C. 地下径流的流向仅受到地势的影响D. 水源的出露得益于独特的向斜构造【答案】B【解析】(1)矿泉水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岩石圈实现了物质迁移同时增加了矿物质含量A错B对地下径流的流向还受到岩层走向的影响 C错水源的出露得益于断层构造 D错故选B【答案】D【解析】(2)水圈具有连续性即各种水体构成的水圈空间分布是连续的 A错水资源是可循环和再生的自然资源 B错水体污染破坏水体质量但不会破坏水资源补给的循环性C错地球淡水资源的主体是冰川我们应加强保护 D对故选D9.(1)该电站被称为“月球使者”的原因是潮汐的能量来源为()9.(2)潮汐能未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①为清洁能源无污染②单位千瓦的造价较常规水电站高③存在周期性间歇④能源集中度差密度小A. 太阳的万有引力B. 月球的引潮力C. 月球的重力D. 地月惯性离心力【答案】B【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月球距离地球近对地球的影响较大 B正确 ACD错误故选B【答案】B【解析】(2)潮汐能为清洁能源无污染不是未被广泛使用的原因①错误潮汐电站建于海上受潮汐的周期性影响潮汐能能量集中度小密度小潮汐电站的建设难度大单位千瓦的造价较常规水电站高②③④正确故选B10.(1)礁前斜坡珊瑚的生长速度最快其主要原因是()①海水较深②风浪拍抚③基底坚实④水体清澈10.(2)人们在珊瑚礁区的开发活动所选择的位置不合理的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造礁珊瑚一般只生活在水温较高、光线充足、水质清洁、饵料和氧气充足的水域海水较深水温较低、光线不足不利于造礁珊瑚生长①错风浪拍抚氧气充足②对基底坚实利于造礁珊瑚稳定③对水体清澈水质清洁利于造礁珊瑚生长④对【答案】A【解析】礁前斜坡进行海水养殖影响水质不利于造礁珊瑚生长 A不合理潟湖区水深可以进行潜水运动潜水运动不会造成污染 B合理潟湖坡水上旅游对珊瑚生长影响小还能增加收入 C合理工程建设﹣﹣礁坪区距离海水较远对海洋影响小 D合理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依据图中洋流信息分析甲、乙两地自然植被差异明显的原因11.(2)简述在纽芬兰岛附近航行的船容易遭受海雾和冰山威胁的原因【答案】(1)甲地位于中高纬度大洋西侧.洋流自北冰洋流向低纬为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沿岸气温低降水少形成苔原景观乙地位于中高纬度大洋东侧.洋流自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沿岸气温高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解析】(1)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导致甲、乙两地的植被差异明显甲地位于中高纬度大洋西侧洋流自北冰洋流向低纬为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导致沿岸气温低降水少形成苔原景观乙地位于中高纬度大洋东侧洋流自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沿岸气温高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答案】(2)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水汽易凝结形成海雾纽芬岛东侧有来自北冰洋的洋流容易从极地带来冰山【解析】(2)纽芬岛东侧有来自北冰洋的洋流--拉布拉多寒流从极地携带冰川南下威胁航行安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12.(1)研学小组依据当地水文部门提供的数据绘制了玛纳斯河流域冰川月均物质平衡和月均径流量变化图(右图)据图概括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年内物质平衡变化的主要特征12.(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发现与冬季相比玛纳斯河流域春季冰川积累更为显著分析其主要原因12.(3)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玛纳斯河流域月均物质平衡与月均径流量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二者的峰值时期略有差异最大径流量出现在7月而最大负物质平衡却出现在8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积累期(10月~次年5月)弱积累消融期(6~9月)强消融积累期(10月~次年5月)历时虽长但积累不明显消融期(6~9月)历时虽短但亏损严重【解析】(1)判断冰川年内物质平衡变化要看月均物质平衡月均物质平衡这条曲线的斜率表明它的变化速率当月均物质平衡大于0则为积累量小于0则表示在消融从图中看出月均物质平衡在10月~次年5月大于0 则表示这段时间月均物质平衡积累但是该斜线斜率小则表明积累不明显 6~9月小于0 则为消融期斜率变化大则表明虽然历时短但亏损严重【答案】(2)春季气温回升气温较高冰川弱消融而降水却明显增多最终使得冰川积累更为显著【解析】(2)春季气温回升虽然冰川消融但是消融相对较少同时降水明显增多冰川积累与冬季相比更为显著【答案】(3)7月气温高冰川消融量大且降水最多使得该月径流量最大降水最多气温相对偏低降水对冰川消融有缓解作用使得负平衡状态有所减弱 8月降水相对较少气温相对偏高冰川消融最强烈导致负平衡状态有所加剧【解析】(3)最大径流量出现在7月是因为该地7月气温高冰川消融量大且降水最多使得该月径流量最大最大负物质平衡却出现在8月是因为7月虽降水最多但气温没有8月高降水对冰川消融有缓解作用使得负平衡状态有所减弱而8月降水相对7月较少气温相对偏高冰川消融最强烈故最大负物质平衡出现在8月13.(1)比较黄河宁夏段和河南段水文特征的差异13.(2)黄河上游与中游都以植被保护为重点其生态保护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13.(3)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请简述流域内产业发展的方向13.(4)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带动沿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其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答案】(1)宁夏段含沙量小、有凌汛河南段含沙量大、水量大【解析】(1)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流量、含沙量、汛期等方面来回答从图中看宁夏段位于黄河的上游水量相对较小含沙量小自南向北流有凌汛河南段位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河流流量相对较大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下游河流含沙量大河流自西向东流没有凌汛【答案】(2)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解析】(2)黄河上游地势起伏大保护植被是为了涵养水源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保护植被是为了保持水土【答案】(3)发展节水型产业农业向生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工业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第三产业向现代物流、黄河文化旅游等高技术含量、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解析】(3)结合材料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应发展节水型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应发展节水农业向生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工业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水污染第三产业向现代物流、黄河文化旅游等高技术含量、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答案】(4)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长三角和津京唐地区靠近日朝韩位于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海陆空交通便利港口众多海洋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水平高拥有黄河中下游广阔的腹地【解析】(4)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从地理位置、交通、产业基础、资源、经济腹地等方面来分析从图中看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南邻长三角、北邻京津唐地区靠近日朝韩位于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该地区港口众多交通便利结合图中的图例可看出该地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与黄河沿岸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基础雄厚同时拥有黄河中下游广阔的腹地发展条件优越14.(1)说出甲乙两海域海底地形类型并描述乙海域海底地形的主要特点14.(2)与甲海域相比说明乙海域海水盐度的特点14.(3)与乙海域相比分析甲海域表、底层海水温度的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答案】(1)类型甲—大陆架乙—大陆坡特点水较深坡度大【解析】(1)读“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可知甲海域等深线稀疏数值较小说明甲海域水较浅坡度小海底地形类型为大陆架乙海域等深线密集数值较大说明乙海域海底地形类型为大陆坡其主要特点是水较深坡度大【答案】(2)表层、底层海水盐度均较高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解析】(2)从图二的曲线可以看出乙表层、底层海水盐度均高于甲乙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答案】(3)特点相对较低表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当影响因素海水深度洋流【解析】(3)读“沿30°N海域甲—乙的冬季表、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图”可知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温度均较低且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温度大致相当甲海域水较浅因此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温度相差不大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受冬季寒流的影响更大因此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温度都相对较低海水深度和洋流是影响甲海域表、底层海水温度特点的重要因素。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
副热带高压基本知识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
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一副高单体。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
它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且是最直接地控制和影响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概况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诊断测试 地理含答案
芜湖2025届高三年级10月份教学质量诊断测试地理试题(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下图为中纬度某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图中实线)分布示意图,PM、PQ为锋线,③地为阴雨天气。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天气系统为()A.北半球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2.图中①地和②地的风向分别是()A.东北风和东南风B.西南风和西北风C.东南风和西北风D.西北风和东南风下图为世界某岛屿河流分布图。
该岛盛产茶叶,并大量出口。
一艘运输茶叶的货轮上的船员发现,船只从该岛出发时和经过一个月航行到达伦敦时,船上的旗帜飘向一致。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与中国相比,该岛茶园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其原因可能是()A.降水充沛,茶叶含水量大B.日温差大,茶叶富含有机质C.土壤肥沃,茶叶叶片肥硕D.热量丰富,茶叶生长速度快4.据信息推测,该货轮出发的时间可能是()A.1月B.4月C.7月D.11月“圣安娜风”是加州南部山谷中的季节性强风,来源于内陆大盆地,吹向西部沿海地区,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
下图为洛杉矶地形和圣安娜风的风向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圣安娜风()A.是一种风力较强的谷风B.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地形的影响C.性质温暖湿润,风力较弱D.春夏季节,其势最为强盛6.南加州地区秋冬季节多山火,其主要原因是()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B.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干燥C.沿岸寒流强盛,空气湿度小D.林区积累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多我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形成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密切相关,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
2020年的梅雨从6月1日持续到8月初,因时间长、降雨量大被称为“暴力梅”。
下图为2020年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逐日演变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可知,202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①持续北移②与多年平均相比,6月初偏北③波动北移④与多年平均相比,7月初偏北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8.据图文信息推测,2020年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是()A.6月下旬B.8月上旬C.7月下旬D.7月上旬图中a为北半球某区域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弧 现 地- 代 构陆 中 造、 亚 背弧 大 景- 陆 弧东 碰缘 撞 的
地体概念的由来:
1972年,Irwin首次提出移置地体的概念 (Allochthonous terrane); 1981年,Jones进一步提出构造地层地体 (tectonostratigrsphic terrane); 1983年,D.G.Howell总结了地体概念,作为远 距离位移和拼贴的构造单元,解释了北美西 部造山带的复杂组成与演化。 定义:以断层为边界,具有区域性延伸的地质 实体,与相邻地体有不相同的地质历史,没 有过渡性岩相,每个地体内沉积、构造、火 成作用、变质作用是统一和连贯的。
8.上新世一更新世的台湾运动(距今4Ma以后)时期, 菲律宾海与欧亚板块进一步碰撞,形成今天台湾的 构造与地貌景观。 • 宋奇瑜(2008)研究表明,在中新世16 Ma以前, 台湾地区原为亚洲被动大陆边缘。在被动大陆边缘 基础上,发生了古近纪张裂盆地,张裂构造在始新 世停止。 • 自16Ma以来,台湾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以下4个阶 段,它们分别受四种地球动力学过程制约。清楚的 限定了台湾斜向弧陆碰撞,每一个过程都有独特的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并且从南(俯冲)向北(碰撞 )逐渐变化。每一个弧陆碰撞过程的地层学记录显 示了斜向俯冲作用北早南晚。
地体概念的补充:
邵济安、唐克东(1995) • 地体应该具有由远洋驮载远距离 运移的历史; • 地体的源区和增生区不属于同一 扩张体制的洋-陆体系,因此, 地体与其增生的陆缘间没有任何 成生联系。
地体的基本特征
1.地体之间有深大断裂将其分开 2.一般是无根的块体,同原来岩石圈 下部完全脱离开来。 3. 地质特征和地质历史与周围完全不 同(地体的源区和增生区不属于同 一扩张体制的洋-陆体系)。
--- Longitudinal Valley Fault (collision suture) *Accreted arc - forearc
(Coastal Range; Luzon Trough; Luzon Arc)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梨山-荖濃斷層 中央山脉带 中央山脉东部出露的岩 石为剥露的变质基底(大 南澳群),是一套元古代 -中生代基底岩石遭受变 质形成的绿片岩相到浅变 质角闪岩相变质杂岩。一 般认为是板块边缘增生楔 形体或板块缝合带形成的 混杂岩堆积,包括:剥露 的变质基底(大南澳群片 麻岩、太鲁阁层)、蓝片 岩带(玉里组)。 该带是弧陆碰撞前俯 冲的欧亚大陆板块边界 (宋奇瑜2008)。
恆春半島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6)
臺 東 縱 谷
台湾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从东向西分为4个构造单元: (1)台东海岸山脉带:属于菲律宾板块,包括吕宋海 槽、吕宋岛弧(增生弧)弧前盆地。 (2)台东大纵谷:菲律宾板块与亚洲大陆的弧-陆碰 撞缝合线(利吉层、都峦山断层) (3)中央山脉带:
东部:剥露的欧亚大陆边缘变质基底(大南澳群)、蓝 片岩带(玉里组)是弧陆碰撞前俯冲的欧亚大陆板块边界 西部—恒春半岛:前碰撞增生楔。分布在梨山断 层以东。在渐新世以后叠加了菲律宾板块的弧- 陆碰撞作用形成的增生楔。
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 简述完达山地体的特征及构造演化 台湾可划分出哪几个构造单元,各单元的构造性质 南澳运动、利吉群、垦丁混杂岩 简述台湾简述台湾自16Ma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和从南 到北的4种地球动力学机制 举例说明中国的陆块类型,大陆增生方式和中国的造 山带。 中国陆块与世界其它陆块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简述中国主要陆块特征
Four geodynamic processes and their geological features of active Taiw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
Arc collapse/ subduction
岛弧下陷隐没阶段:自1 Ma以来进行,在 24°N以北海岸山脉陷落隐没、中央山脉崩 解。动力学机制是:冲绳海槽扩张;山脉崩 塌,岛弧崩塌扩张。
晚中生代的古 太平洋板块运 动形成玉里组 低温高压的蓝 闪石片岩带
这一高压变质带与琉球群岛的石垣-甑岛带、西南日本的领家- 三波川带、南海东北部中生代俯冲增生带连为一体,作为太平洋 板块在燕山期对东亚边缘的俯冲标志之一(姚伯初等,2006)。
梨山-荖濃斷層
中央山脉带
海 岸 平 原
中 西 央 東山 脈
Advance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itial arc-continent collision
成熟期弧陆碰撞阶段:自北向南于2 Ma (北)~1 Ma(南)时期迁移;在2~0 Ma于 22°40′N~24°N海岸山脉形成,变质 岩出露在中央山脉东坡;动力学机制是: 吕宋岛弧向西增生/弧前增生。
完达山地体特征
完达山地体与佳木斯地块对比
完达山地体古地磁特征
T3 位于 12.2°N T3—J1 21.8°N (黑龙江完达山大岭桥) J3 43.5°N (东安镇) K1 61°N (东安镇) • 即从J1(195Ma)到K1末(95Ma)(100Ma)大 致北移30°—40°,纬度约等于3000—4000km, 平均速率40mm/y。 • 根据地层、岩性和生态环境分析:完达山地体 来源于低纬度的特提斯地区,在早中侏罗世向 北迁移,在晚侏罗世,达到中高纬度地区。
Arc Collapse/ Subduction
--- Lishan(梨山) Fault (subduction suture) *Pre-collision accretionary prism
(West Central Range – Hengchun Peninsula; (恒春半岛) Hengchun Ridge)
海 岸 平 原
央 東山 脈
恆春半島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6)
3. 台湾地区构造演化史 台湾地区16Ma以前构造演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前寒武纪陆壳存在,可能是南海— 印支地台基底的一部分(任纪瞬,1990)。 2.古生代-三叠纪,本区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扬子- 华南板块分别与其北部的华北板块和南部的印支板块 碰撞拼合,形成古亚洲大陆。 3. 早燕山期,西太平洋洋壳俯冲、走滑引起了古亚洲大 陆东部的岩石圈拆沉,形成了华南大规模钙-碱性火山 喷发与巨量岩浆侵入活动(吴根耀等,2007)。 4.距今110-100Ma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致使 台湾发生一次重大变形变质事件-南澳运动,南澳运 动使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发生褶皱变质,形成玉里组高 压变质带。导致玉里组和大南澳群被碧候群(K2)不 整合覆盖。
日本海扩 张前日本 列岛、完 达山、锡 霍特-阿 林地体复 原图
新近纪,开 始出现弧后 盆地,最典 型的是日本 海,南海, 此时已经由 安底斯型大 陆边缘转变 为西太平洋 型大陆边缘。
台湾地区大地构造背景
台湾岛位于中国边缘海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处,东北侧为NE、近 EW走向的琉球海沟~琉球岛弧系,南侧为近N-S走向的马尼拉海沟和吕宋岛弧,构 成西太平洋边缘海西部岛弧造山带的一环,形成于新近纪晚期。
海 岸 平 原
中 西 央 東山 脈
恆春半島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6)
在中央山脉东侧发育一套变质杂岩带,称大南澳群,大南澳群包 括开南冈层、三锥层、太鲁阁层(长春层),开南冈层是迄今所 知台湾最老的地层江博明。(1984)推出10-17亿的锆石年龄, 还有500-637Ma的Nb模式年龄,说明存在前寒武纪基底,可能 是南海—印支地台的一部分。 • 太鲁阁层(长春层)几乎全部由大理岩所组成,大理岩中含二叠 纪蜓科化石。Yu等1988年提出长春层是晚二叠世至中侏罗世期间 法拉隆大洋板块上的海山与大陆边缘碰撞形成的混杂岩(吴根耀 ,2007)是海沟俯冲带的产物。 • 玉里组:分布在大南澳群东侧。主要为黑色、绿色片岩,少量蛇 纹石片岩和蓝闪石片岩组成,夹有不同时代、不同产状的基性( 辉长岩)、超基性岩体、枕状玄武岩等岩块。(姚伯初,2006) 。不整合或假整合于大南澳群之上。 • 玉里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提阶。江博明(1977)对蓝闪石片 岩作了Rb-Sr法测年,获得79±7Ma;Lo,1996对蓝闪石和绿辉石 作了Ar、Ar测年,获得110-100Ma年龄值,表明其形成于早-晚 白垩世之交。
初期弧陆碰撞阶段:在7~6 Ma由于马尼拉海沟的 隐没形成恒春增生岩体;在5~2Ma于21°20′N~ 22°40′N,恒春半岛出露,弧前盆地变形,恒春 增生岩楔经弧陆碰撞改造形成了垦丁混杂岩 。 Benioff 带向东倾俯冲,俯冲深度< 200 km ; 火 山 活 动 减 弱 。 地 壳 最 大 缩 短 量 是 (78-81 mm/year); 吕宋海槽关闭,弧前盆地形成。 洋内俯冲阶段:在16~6Ma在21°40′N以南, 吕宋火山岛弧活跃喷发,俯冲隐没作用自北而 南于8 Ma (北)-6 Ma(南)停止。随之北吕宋火 山岛弧与俯冲隐没的欧亚大陆发生初期斜向弧 陆碰撞。Benioff 带向东倾俯冲,俯冲深度直 至 220 km; 火山作用活跃。
(4)雪山山脉带、西部山麓带和沿海平原带。分布 梨山断层以西,新生代属于被动大陆浅海边缘和 前陆沉积。雪山山脉在上新世以后因弧陆碰撞形 成碰撞增生楔。
Four major tectonic units from W to E :
*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Coastal Plain, Western Foothills, Hsushan Range; collision prism; Kaoping Slope)
中央山脉西部为— 恒春半岛:前碰撞增生 楔(厚层复理石沉积)。 分布在梨山断层以东。 是在渐新世以后叠加了 菲律宾板块的弧陆碰撞 作用形成的增生楔。 包括恒春增生岩 楔和经弧陆碰撞改造形 成了晚中新世(7~6 Ma)垦丁混杂岩
恆春半島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