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学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翠屏区凉姜中心校2012学年度(下)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学生姓名:班级:
课题:确定位置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
编制人:邹兰审核人:郭庆使用时间:年月日(星期)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1)学习在具体情境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力性目标: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4、学习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5、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6、学习方法指导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学习过程
上图是四(2)班座位情况方格图,从图中你可以看出小明的座位在第()列、第()行。
请同学们试一试。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1。
小红在第()列第()行,小娟在第()列第()行。
小组讨论一下怎么用点在方格图中分别表示出他们的位置?
小强在第()列第()行,并在课本方格图中用点标出小强所在的位置。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2。
议一议:每次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点的位置是不是比较麻烦呢?那同学们思考一下用什么来表示点的位置比较方便呢?
用()来表示点的位置更方便。
用()加()表示,将点所在的列数写在(),行数写在(),注意用“,”把它们隔开。
(3)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题,小组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出正确答案。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 (一)想一想,填一填。
(行)
9
8
7
6 4 3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列) (1)图书馆的位置在第( )列,第( )行。
(2)实验小学的位置是( , )。
(3)书店的位置是( , )。
(4)公园的位置是在( , )。
(5)(7,8)这一点在图上是( )。
(6)(6,5)这一点在图上是( )。
(二)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2,3)表示位置为第2行,第3列。
( ) (2)(8,6)表示位置为第8列,第6行。
( ) (3)(7,4)表示位置为第7行,第4列。
( )
(三)填一填。
李飞在教室的座位是第2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为(2,5)。
陈翔在教室的座位是第3列第4行,用数对表示为( , )。
(1,6)表明王军在教室里坐在第 列第 行。
(四)在图中标出下列各点的位置。
A(2,8),B(2,6),C(3,6),D(3,3),E(7,3),F(7,6),G(8,6),H(8,8),I(6,8),J(5,7),K(4,8)。
(行)
9 8 7 6 5 4 3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列) 把上面的各点顺次连起来,并首尾相接,看看像什么?
4、课后复习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九1——4题。
(师视情况反馈答案)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 )
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
熟练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性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目标:
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4、学习重点
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5、学习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6、学习方法指导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探索物体的具体位置。
二、学习过程
1、自主预习,独立完成
(行)
7 6 5 4 3 2 1
2 3 4 5 6 7 8 9 10 (列)
小军家的位置在图上的第 列第 行,请用数对表示( , )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3和例题4。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小组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出正确答案。
(3)归纳小结:学习了这两个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试着填一填
在方格图上,东西(左右)移动,( )变( )不变; 在方格图上,南北(上下)移动,( )变( )不变。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 (一)标一标,连一连。
(行)
9
8
7
6
5
4
2 1 2
3
4
5
6
7
8
9 (列)
(1)在上图中分别标出下列各点。
(5,8)、(4,6)、(5,6)、(3,4)、(2,2)、(5,2)。
(2)顺次连接上述各点。
(3)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部分,看看像什么?
(二)填一填。
(行)
5 4 3 2
1 2 3 4 5 6 7 8 9 (列)
(1 )列第( )行,表示为( , )。
(24格,再向左平移3格后的位置,表示为( , )。
4、课后复习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九5题,6题,及思考题。
(师视情况反馈答案)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 )
翠屏区凉姜中心校2012学年度(下)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学生姓名: 班级: 课题:三角形 课型:新授课 课时:4课时
编制人:邹兰 审核人: 郭庆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出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2、 能力性目标:
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会在实践中应用。
3、 拓展性目标:
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4、 学习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5、学习难点
学会画出在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6、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过程
1、自主预习,独立完成
(一)填空。
(1)由()条()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条边,()个角。
(3)三角形的底和高互相()。
(二)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打“√”。
()()()()()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1。
完成以下问题。
a、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三角形()。
b、三角形的共同特征:有三个()、三条()、三个()。
c、由3条()围成的图形叫做()。
“强调为什么用‘围成’”,即首尾顺次相连。
d、对三角形的物体施加外力,它的()和()都不易变形,因为三角形具有()
性。
列举生活中利用这个性质的建筑物或生活物品有()。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2。
a、教师强调折叠中的注意事项,学生自己动手。
b、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c、三角形的高与底()。
(3)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作业,小组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出正确答案。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
(一)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按要求画三角形。
(1)有一个角是直角。
(2)有两个角相等。
(3)三个角都是锐角。
(4)有一个角是钝角。
(三)在右图正方形中画两条线段,
怎样画三角形的个数最多?画一画。
(四)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
()个()个
(五)画出下面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底
底
底
(六)小白兔要给自己的胡萝卜地围上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呢?你知道原因吗?
A B
4、课后复习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十1——5题(师视情况反馈答案)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
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2、能力性目标:
会应用发现的结论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拓展性目标:
让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4、学习重点
a、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5、学习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并加以验证,进一步感受这一结论的真实性。
6、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二、学习过程
1、自主预习,独立完成
(1)量一量以下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三条边长度可能(),两条边的和()第三条边。
(2)算一算下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度。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3—例题5,按以下要求完成。
a、例题3,师引导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并小组讨论几根小棒可以摆出三角形。
b、例题4按书上要求完成,师生讨论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数学概念。
提示:两边表示三角形任意两边,尤其注意“三角形两条短边之和也必须大于第三边”。
c、例题5按书上要求完成,选用“量一量、算一算、折一折、撕一撕、拼一拼”等方法小组讨论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数学概念。
(2)按要求完成课堂活动作业,小组讨论,师生反馈结果。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
(一)书上练习十一1题、2题、4题、5题。
(二)填空。
商店
b
c
a
学校小明家
小明放学回家有两种方案:(1),(2)。
走条路最近。
(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1=55°,∠2=60°,那么∠3=()
A、50°
B、60°
C、65°
D、75°
②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1=32°,∠2=46°,那么∠3=()
A、92°
B、86°
C、112°
D、102°
(四)看图计算,答案写在图下的括号内。
?
? 38°
115° 60° 50°65°65°?? 38°()()()()
(五)已知∠1, ∠2, ∠3是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①已知∠1=35°,∠2=50°,求∠3=?
②已知∠1=90°,求∠2+∠3=?
4、课后复习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十一3题、6题、7题、8题及思考题。
(师视情况反馈答案)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
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活动和操作活动,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2、能力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概念。
3、拓展性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4、学习重点
能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5、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和它们相互的关系。
6、学习方法指导
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
在学生尝试分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给出科学的分类结果,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和它们相互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1、自主预习,独立完成
(1)以下分别是什么角?
()()()
(2)量一量一下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
()()
()()
()()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学习例题1。
按以下要求完成。
①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理解其各自的特征。
②比较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这三类三角形的关系如下图
三角形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学例题2。
按以下要求完成。
①对折红领巾和小彩旗,并认真观察。
②发现它们都是(),且有()条边相等,()个角相等,都是()图形,这条轴就是它们的(),有()条对称轴。
定义:()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顶角
腰腰
底角底角
特征:()同样长,()同样大。
(3)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动手操作学习例题3,发现了什么?
①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这种三角形三条边(),三个内角也()且都是()度。
定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其三个内角都是()度。
②等边三角形也是()图形,有()条对称轴,且都是它的()。
③特征:()相等,()也相等,是()图形。
(4)完成课堂活动作业,师引导学生反馈结果。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
(1)书上练习十二2题、5题、6题。
(2)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①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2)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56°,底角
28°,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是多少度?
?
28°
(4)判断。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
②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相等。
()
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④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4、课后复习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十二1题、4题、7题、8题及思考题。
(师视情况反馈答案)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
第4课时: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把“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2、能力性目标:
让学生感受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3、拓展性目标:
通过让学生了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
4、学习方法指导
让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练习练一练,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1)观察课本64页的知识树,联系前面学习的相应内容,把“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①回忆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包括其定义、特征、性质、高、底)
按角的大小分:
②三角形的分类:
(2)自主阅读课本67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2、提升练习(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64页1——3题。
(2)完成课本65页练习十三1——3题。
3、课后复习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十三4——8题及思考题。
(师视情况反馈答案)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