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通用)

合集下载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学生反馈的处理
1 2 3
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与疑惑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应及时给 予回应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 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有针 对性的改进。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 感需求,如自信心、学习动力等,以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 感态度。
通过学习《赤壁赋》,让学生 认识到自然与历史变迁的必然 性,珍惜当下,追求美好的人 生境界。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 美鉴赏能力,善于发现和欣赏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赤壁赋》的背景介绍
苏轼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词 、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授课教师:
2023-12-30

CONTENCT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赤壁赋》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能够熟 练翻译全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理解《赤壁赋》所表达的 思想内涵。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课堂互动与讨论
设计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课 堂互动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样化教学方法
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赤壁赋》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赤壁赋》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第三段,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读哲理句,走近苏轼,感悟人生。

3.通过写作训练,提升素材运用的能力。

重点:名句默写、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哲理句的品读;素材的运用。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一、课前准备:导学案、双色笔、笔记本、古代汉语词典、平板,别忘了你的激情噢!二、课代表解读自学质疑目标与要求:1.熟练背诵全文,准确默写名句。

2.掌握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

3.积累虚词‘乎’和‘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文言句式。

三、课代表解读自学质疑流程:基础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微课助学四、基础自学:熟练背诵全文,准确默写名句,认真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自主质疑学案中的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学习“目标导学〞,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及要求。

请同学们先进行“基础自学〞,能够熟练背诵课文,准确默写名句,认真梳理文言知识点,然后完成以下内容:1.熟练背诵课文,动手书写易写错的字。

2.名句填空,准确默写。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寄蜉蝣于天地,。

⑦,羡长江之无穷。

⑧,抱明月而长终。

3.成语积累①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②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③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④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4.解释加点的词语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⑵举酒属客⑶纵一苇之所如/如怨如慕⑷凌万顷之茫然⑸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⑹倚歌而和之/扣舷而歌之⑺方其破荆州,下江陵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⑼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⑽正襟危坐⑾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⑿侣鱼虾而友麋鹿⒀而卒莫消长也⒁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积累文言虚词“乎〞“之〞。

(1)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知不可乎骤得③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一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一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课题
《赤壁赋》复习(一)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 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基础过关
1、文学常识
2、字音
二、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9、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0、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重要的文言现象并 解释
学生背诵相关名句
课外作业
教学小结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六、名句默写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7、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打鱼砍柴
6、侣鱼虾而友糜鹿 :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7、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动用法,为……悲哀
8、肴核既尽:尽——形作动,吃尽
9、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作动,显出白色
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朗读课文
学生 讨论交流
分组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教案(通用)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教案(通用)

赤壁赋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本教案以《赤壁赋》为教学内容,通过课前预习、思考问题、群体讨论、文本解析、发现美感、实践体验等环节,引导学生欣赏杜甫文学价值,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语文素养和修养。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或中级水平以上读者。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以及杜甫的创作背景和心态。

2.掌握《赤壁赋》的结构、意蕴和艺术手法。

3.学习《赤壁赋》中的古汉语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水平。

2.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演讲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杜甫的创作背景和心态。

可以分组讨论、网络搜索、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构思。

步骤二:思考问题让学生合作思考以下问题,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1.《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是什么?2.《赤壁赋》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手法有哪些特点?3.《赤壁赋》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步骤三:群体讨论组织全班开展辩论式或小组讨论式的课堂活动,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梳理思路,交流观点,从而形成更加深入的思想碰撞和文本解读。

步骤四:文本解析采用“快读-慢品-深思”阅读法,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再逐字逐句细读文本,体会情感和意境,最终深入思考文本内涵和表达方式。

步骤五:发现美感让学生发现《赤壁赋》中的美感,比如词句精妙、画面丽美、情感深沉等,从中学习欣赏、感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自读导学]通读课文第四、五段,解释划线和加点的实词虚词,翻译文中句子,并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虽.一毫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而.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解释:翻译:[总结]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字〔词〕三、词类活用四、特殊句式五、总结“而〞“之〞 {的用法〔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倚歌而和之〔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侣鱼虾而友麋鹿〔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2〕凌万顷之茫然〔3〕哀吾生之须臾〔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5〕苟非吾之所有〔6〕耳得之而为声(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8〕吾与子之所共适[课内探究]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之从悲情中解脱出来?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总结]诚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X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反思]。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4专题《赤壁赋》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4专题《赤壁赋》含答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

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重点、难点重点: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

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难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设计思想《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

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082年。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

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

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

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

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以团练副使安置,不得签署文书.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一住就是五年。

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结构
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通过 月夜泛舟、赤壁之战、凭吊英雄 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 生的感慨。
特点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掌握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历史观和人生来自,以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01
02
03
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和测 试,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 《前赤壁赋》的文学常识 、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评估他们对课堂活动的 参与程度和兴趣。
课堂氛围
评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 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 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前赤壁赋》 的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思考是否有更有效、更具创新性的 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不同学生的 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如何更好地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02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 尖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面对赤壁的壮丽景色,联想到三国 历史,创作出《前赤壁赋》。
文化背景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代 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课文结构与特点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2023赤壁赋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3赤壁赋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3赤壁赋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支配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并对之后的赋、诗、散文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是我整理的赤壁赋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赤壁赋》教案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

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浅显,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

同时,体悟文章的精致高妙,对培育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爱好,体会豁达的胸襟,提升同学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忙。

二、同学分析:高一的同学,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肯定的文言基础学问,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学问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同学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学问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同学的自主阅读,因此,应当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同学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情感的体悟。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调动同学乐观性,让同学参加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同学乐观思索,结合文本深化探讨,以竞赛﹑沟通、争论的形式将同学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学习目标: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学问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尝、鉴赏课文精致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的境况,体验的情感,理解的人生感悟。

语文必修1苏教版《赤壁赋》教案

语文必修1苏教版《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一、新课推进(一)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二)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赤壁赋》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教案设计指导思想《赤壁赋》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这个专题有三个板块,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本文被放在“感悟自然”这个板块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这篇文章,首先应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

然后通过指导诵读,把握韵脚、句式和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指导诵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研习探讨,个性鉴赏,进而准确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专题和板块的意识。

要把这篇文章放在专题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上下勾连,逐步深入。

2、要有延伸意识。

利用预习,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利用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交流课前预习1、正音正字。

2、总结积累: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等。

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分数-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

2.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能够在计算应用问题时运用分数的加减法。

3.通过活动和练习改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

2.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1.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运用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知识点1:分数的定义分数是指一个数除以另一个非零数所得的商。

知识点2:分数的读法读1/2为“分之一”、读1/3为“分之二”、读1/4为“分之三”。

知识点3:分数的大小比较1.分母相同,比较分子的大小。

2.分母不同,通分后,比较分子的大小。

3.异分母的比较方法:求出两个分数的公共倍数,分别转化为相同分母后比较大小。

2. 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点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将同分母的几个分数的分子相加或相减,然后将得到的和或差的分子写在同分母的分数线上,得到结果分数。

知识点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将两个分数的分母求公倍数。

2.将两个分数都化成公共分母的分数。

3.化成公共分母后,再加或减分子。

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营造积极、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教案分析、小组合作、数字游戏等。

五、教学步骤步骤内容时间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第二步分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25分钟第三步小组合作:分数大小比大小游戏20分钟第四步分数的加减法20分钟第五步小组合作:分数的加减法20分钟第六步复习本节课内容10分钟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特别注重了分数这一领域的知识点和教学技巧。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小组合作,增强情感体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分数的计算方法一直是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自主探究分数的计算方法,以此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

《赤壁赋》教案5(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学法指导]•学法指要1、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

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师生互动设计•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如何看待失意?•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复习旧课]《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教学步骤]•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

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

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

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

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正音及解词属(zhǚ):劝请。

舷(xián)窈窕(yǎotiǎo)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ǎo)焉:不多一会儿。

酾(shī)又读(shāi):斟酒。

冯(píng)虚:冯,通“凭”。

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嫋嫋(niǎo)形容声音悠长婉转。

嫠(lí)妇:寡妇。

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

缪(liáo):通“缭”,盘绕。

舳(zhú)舻(lú):舳,船尾;舻,船首。

槊(shuò):长矛。

糜(mí):鹿的一种。

扁(piān)舟:小船。

渚(zhǔ)水中小块土地。

•内容及结构《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

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仅20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

接着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

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

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

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

“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

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

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

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

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

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本段重点表现漫游之乐。

表现的手法极其巧妙,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使人们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本部分以“饮酒乐甚”开头,承接上段,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

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

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

这就是“饮酒当歌”。

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词用的是骚体诗,文字优美,思绪缠绵,含义深刻。

以“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以“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及终生所追求的理想)。

在此氛围中,接着又写客人依着歌声伴奏起凄凉的洞箫来,“其声呜呜然”,好象哀怨,好象爱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诉,余音缭绕,经久不绝。

郁闷凄凉的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落泪。

作者一连用了5个比喻,两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

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悲凉的箫声深深打动。

接着是“正襟危坐”的端庄举止,惊异之下的发问,自然地引出了客人的回答,以此作为对立面,便于表达作者苦闷、矛盾的心情。

这样来写,不仅为行文的过渡很好地创造气氛,而且也为下文突现文章的意义起了促进作用。

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描绘赤壁一带的山川景色,追忆当年曹操的英雄气概,连用两个带有启示性的发问,不仅使行文泛起波澜,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怀古之情。

当年不可一世的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就是在这赤壁之下惨败的。

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转眼间就消失了,何况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我们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麋鹿为伴,像朝生夕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像沧海里的一粒小米一样渺小。

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可是作者这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所以才把悲伤寄托在悲凉的萧声里。

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

作者层次清楚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

第四部分(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章的主旨所在。

本部分三层,步步深入地进行议论,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

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发出议论。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

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

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

”在这里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

假如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

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第五部分(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主人(作者)的一番议论说服了同游的客人,从他们饮酒作乐、醉于山水的一系列动作中,具体地勾画出这些文人雅士洒脱的精神气质,酩酊大醉之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泛舟夜游,陶醉在山水风月之中的欢快心情。

这段舟中尽心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

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四)《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1、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赋中先通对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

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

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仪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

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

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3、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

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

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

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