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PPT课件
.
3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
4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 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 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 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
23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宁静作用(阳气的兴奋、促进与阴气 抑制、调控作用:生长发育;脏腑的功能; 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 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 藏运行输布)
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 腑之精。
.
5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 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一)精的生成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 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
6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中医学有关精、气、血、津液、神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一系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论的影响,而且与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神的产生以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是脏腑精气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神不仅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反映,而且对脏腑精气及其生理活动有着主宰和调节作用。第一节 精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或精气在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如《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者,主藏精。”《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中医学有关人体之精的概念,受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影响。古代哲学中精或水为万物生成之本原的思想,对人体之精是生命本原并呈液态藏于脏腑中之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类比思维的方法学意义。然而,中医学的精理论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并从人体吸收饮食精华物质来维持生命的观察过程中得以完善。人体之精是人类生命繁衍的根源,指代人体内部的精华物质,因而与古代哲学范畴的抽象精概念不同。中医学的精有多种含义。精的本始含义,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男子“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此称为狭义之精,是中医学精概念产生的始基。从精华、精微之意的角度出发,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均属于精的广义范畴。但从
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行业精制)
由上分析可见:
阴虚是气中属阴的部分不足的病机和 证候;
阳虚是气中属阳的部分亏虚的病机和 证候;
阴阳两虚是气中属阴和属阳的两部分 都不足的病机和证候。
它们都属气虚的范畴,都是气虚病机 的不同表现形式。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沉降 等作用;
阳气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升发 等作用。
阴气与阳气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 根互用。
专业类别
19
阴气虚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 偏亢,可出现阴虚内热、阴虚阳亢、 阴虚火旺等虚热性病证;
阳气虚不能制约阴气,阴气相对偏 胜,则出现阳虚内寒、阳虚阴盛等虚 寒性病证。
虚热性与虚寒性病证的出现是阴虚 与阳虚病机的初始阶段。
专业类别
5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少及其滋润等 功能减退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 状态。
常见于吐、泻、发热之后,可出现目 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 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小便全 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
主症是皮肤、口鼻干燥及大便干燥等。
津液不足主要见于肺、胃和大肠。
专业类别
6
气虚,是指机体的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 低下的病理状态。
专业类别
20
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道理,阴虚日久, “无阴则阳无以化”,可出现“阴损及阳” 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虚日久,“无 阳则阴无以生”,可出现“阳损及阴”的以 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中医:精、气、血、津液、神到底是什么?一篇讲清楚
中医:精、气、血、津液、神到底是什么?一篇讲清楚
精气神是一个道教内丹学术语,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也指精神力气。在人体
中,精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
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哲学前提:世界上的一切,从微观上讲,都是由精微物质构成的,比如基本粒子。
关于有形与无形、与主观关注点相关:当人们关注形态结构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有
形状态;当人们关注机能变化时所观察到的即
为物质的无形状态。
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
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
体状态。
神,泛指精气之活力,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比
如: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显然是由浑
然天成、与生俱来的一套自组织自稳定的自动
控制系统在运作。
广义的调神,泛指调整我们的这种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使之接近更加健康的境界。
所谓顺从神,即是顺从更加健康的生命活动自
动控制系统。
狭义的调神,即是指调节心理活动。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精气血津液神
四、血的功能
(一)营养滋润全身----濡养 “血主濡之”。 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 运动等方面。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化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的和生理作用十 分重要的物质,包括气、血液、津液、髓 和从饮食中吸收的“水谷精”微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禀 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惧来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 腑之精。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 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一)精的生成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 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第二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 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 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 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之一。 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 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 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 现象的观察,也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 和影响。
人体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人体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一、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如《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者,主藏精。”《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机体内除了藏于脏腑中的精和运行于脉管内的血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因此,津液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中医应用一、人体之精的功能精主闭藏而静谧于内,与气之运行不息相较,其性属阴。精除了具有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1、繁衍生命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由于具有遗传功能的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并且五脏六腑之精都可资助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故生殖之精实由肾精化生。先、后天之精的相辅相成使肾精逐渐充实,化生的肾气也逐渐充
中医知识——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中医知识——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精等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故曰:“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难经本义》)。“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真传·气血》):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对血的作用
气对血的作用,是气为血之帅,气为血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配合补气药,就是补益生血的动力,所以周学海说:“前贤谓气能生血者……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亦止焉。常见人之少气者,及因病伤气者,面色络色必淡,未尝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气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此一种气,即荣气也,发源于心,取资于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统血,非心脾之体能生血统血也,以其藏气之化力能如此也”(《读医随笔·气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血津液神
机体正气虚衰、抗病 和生殖能力下降
精的功能:养神
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积精才能全神 精亏则神疲 精亡则神散
第二节 气
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生成 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的功能 气的分类
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 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生成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摄津 机理: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
量的相对恒定 生理: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 病理:气虚,固摄力量减弱则津液外泄 治疗:补气固津 津能生气 机理:津液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化生为气 生理:津充气旺 病理:津液亏耗则气衰少 治疗:气阴两补
调节阴阳 排泄废物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是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
相辅相成 相互依附
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 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形神统一是生命 存在的根本保证
气能摄血
气能行血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
机理: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离 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体现于脾 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生理:气摄血,防止血液溢出 脉外 病理:气不摄血则出血 治疗:补气摄血
➢ 生理体现:防御外邪入侵,同时驱除侵入人 体病邪。
➢ 病理表现:易染疾病,病后难愈。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 行,防止血逸脉外。
四、血的功能 2022/1/21 (一)濡养 “血主濡之”。 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 运动等方面。 (二)化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022/1/21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精
脏腑 之精
后天 之精
生殖 之精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繁衍 生命
生成
贮藏
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2022/1/21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202四2/1/2、1 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 ,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的正常 生理活动。若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 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 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参见伤寒的麻 黄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方证) 。
20营22/1/气21 与卫气的运行
营气与卫气的运行应是:相偕而行,昼行于 阳,夜行于阴。昼则卫气起主导作用,夜则 营气起主导作用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 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2021中医学 精与血液之间的关系
精足则血旺 精亏则血虚
2.血可化精
后天水谷精微
血液
肾精来自百度文库
血充则精足 血虚则精少
3.肝肾同源
肾藏精
肾属水 生
肝藏血 肝属木
精可化血 血可养精
精血同源
肝肾同源
精与血液之间的关系
精与血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
生成: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功能:主濡养和化神
肾藏精以化血
肝肾同源 相互转化
肝藏血以化精
1.精可化血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精与血液之间的关系
藏于脏腑 脏腑之精
融入血液
肝精——肝血 心精——心血 脾精——营气津液入脉化血 肾精——入肝化血 肺精——入脉化血
脏腑之精
中医的“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中医的“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要点
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概称之为“神”。形与神二者之间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 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1.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②气能行血:气能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③气能摄血:气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气的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作用之中。
(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②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丧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2.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的协调和升降出入运动的有序。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有序的升降出入运动,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概述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是人体脏腑生
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重点: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气的分类及其组成、分布、功能。
第一节 精
【知识点表解】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夫精者,身之本也”
狭义之精:藏于肾的、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分藏于五脏 先天之精贮藏于肾 主藏于肾 后天之精经脾气转输至各脏腑,化为脏腑之精—→供给脏腑生理活动之需。
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生殖之精的化生和施泄与肾的闭藏、肝的疏泄、脾的运化有关。
即人体之精利用转化、消耗和排
泄精华物质、布散全身,濡养脏腑。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
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脏腑之精;
a、脾——转输到各脏—后天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2-精气血津液神
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 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 之精的成分。
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先 天之精(元精,真精)化生,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与肾气的概念类同。
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受后天之气的充养,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 身。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元气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 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人身之气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 “气”,是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精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 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气与血的关系(重点)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
2.气能行血
(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举例)。
(2)生理体现: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举例)。
3.气能摄血
(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举例)。
(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即“气不摄血”) (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举例)。
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
(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举例)。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大出血时,在紧急止血的基础上,往往多用大剂补气药物来益气固脱(举例)。
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即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之一),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以自学为主)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亦可归纳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和津能载气等五个方面。
对上述五个方面,应掌握其各自的含义、生理体现、病理表现,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
(一)精血同源
1.含义: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
(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略讲)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