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
26.庄子二则教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6、《庄子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2.学习《混沌之死》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 学习《混沌之死》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庄子与《庄子》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庄子的故事:视权贵如腐鼠《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宁做自由之龟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简介:《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三十三篇”之一。
其中,有两则寓言最为人熟知,分别是《逍遥游》和《北冥有鱼》。
在校内教学中,学生了解《庄子》寓言的内涵与意义,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道德观念。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从《庄子》《北冥有鱼》的寓言中,领悟到水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高洁的思想内涵,懂得自我反省,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
3、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故事来加深对父母和师长的感恩和遵从之情,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准和人生素养。
二、教学活动:1、导入环节:通过卡片认知游戏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水生动物教师先将卡片图案展示于黑板上,学生可以通过图片中的水生动物的颜色、体形及其一些特征,来判断图案名称。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启发式讲解:各种水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2、分析故事情节:课堂上,老师介绍《北冥有鱼》寓言的情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做出主题词:大海,北冥,鲸鱼,小鱼,上天问道,士君子3、生动讲解辞章:老师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辞章,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结构,把握故事蕴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在道家哲学思想中,鲲是一只巨大的鲸鱼,它与其他海洋生物比较,体型极为庞大,历经千年而不死。
同时,鲲寓意生命力、正气、永恒之物。
4、师生共读原文:通过学生之间的轮流朗读,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地加强一些语感、语重心长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个人感受表达:学生了解完整寓言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问或,请他们谈论一下,对“鲤鱼跳龙门”中的谦虚、努力、追求等高洁品质怎样看待,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
(完整版)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北冥有鱼》一、情境导入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
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
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
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1)北冥有鱼:冥:同“溟”,海(2)怒而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道德经》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宝库。
其中,《庄子》是一本着重于“无为而治”的哲学著作,主要分为内篇和外篇两个部分。
其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适合中学生进行思辨与思考。
本篇教案设计两则故事,《庄周梦蝴蝶》和《庖丁解牛》,都是指路人生,告诉读者如何面对生活及其变幻,应如何处世立足。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并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尊重生命的价值、珍视自我身心平衡的态度和信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思想,强调人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思考,让学生领悟到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进而质问人生的意义,体味生命的真谛。
四、教学设计1.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先进一步介绍《庄子》和其思想,引发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关注。
2.阅读小说《庄周梦蝴蝶》,让学生阅读《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引导学生谈论下列问题,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1)庄周为什么说“胡蝶飞则不知冰之寒,鸟兽运则不知鱼之乐?”这说明了什么?(2)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认为他现在是蝴蝶还是他梦中所变的人?(3)庄周梦中为什么有“自己”的意识?这说明了什么?(4)庄周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他如何看待生命?(5)你对故事的哲学意义有什么想法?3.讲授故事《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1)通过解读《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珍视生命。
(2)展示故事《庖丁解牛》的人性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书中众生平等的价值意义,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广泛思考社会生活与人生价值观。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doc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 百家争鸣。
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
《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一)、关于庄子;(二)、关于《庄子》;(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一前286 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 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关于《庄子》: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 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语文版九下《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4篇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07-01-15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题画唐寅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童。
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生动美妙:秋天的傍晚,浩渺的湖水和辽阔的远天连接在一起,重叠的山峦上是莽莽苍苍的树木,小艇在湖上轻轻地荡漾,人躺卧在艇上凝视着远方,夕阳下的远山,或明或暗,绚丽多彩。
这一切构成了幽美的境界,诗情画意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攸(shū):<书>极快地。
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
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三、预习效果反馈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相与遇于浑饨之地②谋报浑沌之德③方虚骄而恃气④反走矣2.翻译句子。
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的状态也称作浑沌。
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写作特点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
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
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
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逍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庄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逍遥游》和《秋水》中的体现。我发现,虽然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一定难度,但对于庄子所提出的自由、无为等概念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庄子哲学思想时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此,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试图让学生明白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我希望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运用庄子的思想去调整心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逍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概念。逍遥游是庄子提出的对绝对自由和无为境界的追求。它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古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逍遥游》中大鹏鸟的例子。这个案例展示了逍遥游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由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断句和词义理解,特别是庄子独特的表达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
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教案一:庄子的《逍遥游》教学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使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2.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2. 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3. 分析庄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庄子的《逍遥游》中的隐喻和比喻;2. 分析庄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发放相关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你听说过庄子吗?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吗?2. 你对道家哲学有了解吗?3. 你对《逍遥游》有什么了解?二、学习与探究(40分钟)1. 学习庄子《逍遥游》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讲解(10分钟);2. 分析庄子的《逍遥游》中的隐喻和比喻(10分钟);3. 分组讨论庄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20分钟)。
三、总结与小结(10分钟)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总结出庄子的《逍遥游》的主要思想及哲学观点。
四、拓展活动(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与庄子相关的话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展示。
五、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到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二:庄子的《齐物论》教学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庄子的《齐物论》,使学生了解庄子思想的基本内容;2.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齐物论》的主要内容;2. 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3. 分析庄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教学难点:1. 理解庄子的《齐物论》中的哲学思想;2. 分析庄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你听说过庄子吗?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吗?2. 你对道家哲学有了解吗?3. 你对《齐物论》有什么了解?二、学习与探究(40分钟)1. 学习庄子《齐物论》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讲解(10分钟);2. 分析庄子的《齐物论》中的哲学思想(10分钟);3. 分组讨论庄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0分钟)。
《庄子》故事二则教案
学科语文课题20、《庄子》故事二则课型新授知识能力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过程方法1、学生对照注释自译课文,和标准译文比较,解决词语积累的问题,2、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比较他们的性格,从而解决语言的寓意,并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庄子的不为外物所束缚、旷达的人生态度。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
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
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 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
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两则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背景历史和作者生平。
2.熟悉《庄子》中的两则寓言故事,理解道家思想。
3.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庄子》的理解和运用。
2.掌握道家思想,发现和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准备1.在课堂上播放庄子相关视频片段。
2.准备庄子的原文以及配有注释的译文。
3.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和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个寓言故事《胠箧》1.阅读原文和译文。
让同学们先了解寓言故事中所用的词汇和语法,并体验语文之美。
2.解读故事中的道理。
这个故事讲的是胠箧的故事,通过胠箧里的文字来说明个人私心和对生命的贪婪会让人迷失自我,主张去掉“纷扰之念”,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3.引导同学深入思考。
帮助同学们理解故事中寓意,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寓意背后的哲学思想。
询问同学们:对胠箧里的文字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笼子里不再有自己生命的人会觉得很无聊?这些问题都能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寓言背后的哲学思想。
第二个寓言故事《木匠》1.阅读原文和译文。
让同学们先了解寓言故事中所用的词汇和语法,并体验语文之美。
2.讲解故事中的哲学思想。
讲解故事中,“梦游者”和“无心”的区别。
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避免盲目的劳动和生活。
这个故事从物理的生产领域展开,讲到了精神的生存领域,旨在唤起人类对自由和精神追求的重视,并以此来指引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自由和幸福。
3.引导同学自主思考。
引导同学们通过角色思考故事,逐渐理解故事蕴含的巨大哲学思想。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你喜欢做“梦游者”还是“无心的木匠”?这两者哪个更接近自己的理想目标?课后作业1.总结两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和哲学思想,并从生活实践中找到相关案例,自我拓展并应用所学知识。
2.根据故事中寓意,体现自我的追求和思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给其他人。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一. 教材分析《庄子二则》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和《秋水》。
这两篇文章都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寓言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对哲学和人生思考的兴趣。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哲学思想,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自主翻译文言文,并对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并翻译《庄子二则》;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庄子的哲学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并翻译《庄子二则》;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哲学思想。
2.教学难点: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庄子的哲学思想。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案例教学:以庄子寓言故事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庄子二则》的相关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庄子二则》,了解文章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齐读《庄子二则》,教师逐句翻译并讲解生词和语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哲学思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庄子二则》,模仿文中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翻译《庄子二则》,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
庄子教学设计庄子二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二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庄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教学难点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教案:第21课《庄子》二则
3.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庄子追求心灵自由的部分较为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庄子思想,实现心灵上的解脱。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体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庄子相对性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的相对性观点和追求心灵自由的理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课后作业的设计:为了巩固学生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设计了相关的课后作业。但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部分作业难度较大,学生完成起来较为吃力。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5.教学评价的改进: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后习题的正确与否,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等。这样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
初中八年级语文《庄子二则》精品教学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庄子二则》精品教学教案《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语文《庄子二则》精品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八年级语文《庄子二则》精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
难点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庄子(人物)》。
有人说:“在诸子百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庄子。
读《庄子》一书,不仅因为他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先生的大智与幽默,书中一个个风趣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的启迪”,今天我们学习《庄子》故事两则以“一斑窥豹”来感受庄子的大智与幽默。
二、整体感知1.作者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弟子和后世学者所著。
《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它“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评价它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
”《庄子》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可参考【影音资源】《庄子》2.读课文,初步感知。
【精品课件】(1)先自读再播放【音频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庄子二则教案_教学设计(2套)(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1.《庄子》二则课题《庄子》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鲲.(kūn)徙.(xǐ)抟.(tuán)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古今异义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今义:高山湖泊名)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今义:安全)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子,儿子)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新课展开《北冥有鱼》【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参考译文: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两则教案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两则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两则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言:梳理庄、惠辩论的过程及其逻辑。
2、意: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二、一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自己不确定的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字音和停顿。
3、齐读课文。
三、二读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演绎对话。
2、梳理庄子、惠子二人的辩论过程。
四、三读课文,读懂庄子1、品“庄子之知”,理解庄子“物我齐一”的思想。
2、品“鱼之乐”,理解庄子“发展自然本性”“自由”的思想。
五、再读对话,课堂总结篇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导入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书课题)。
出示PPT1。
/惠子: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二、正读1、师:下面我们进行正读,所谓正读就是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生自由大声朗读(1分钟) 2、指名读。
(1分钟) 3、学生评价。
师:你们认为他读得怎样?(2分钟) 4、我会读:师出示PPT2。
(5分钟)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你应该读出?(从容,悠闲,语速要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从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毫无争辩)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满智慧,诙谐) 5、再读。
师:我们再全文读一读,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性格。
(1分钟) 三、译读1、师:我发现同学们比刚才读得好多了,入镜了!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
(2分钟) 2、PPT3出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请循其本。
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第1课时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北冥有鱼》【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理解大鹏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说“鹏”溯源1.分享交流与“鹏”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等。
参考示例:成语:鲸鹏展翅、鹏程万里、鹏霄万里、鹏游蝶梦、万里鹏翼、凤翥鹏翔。
诗词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李矫《海》);“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鳏鹏”(杜甫《泊岳阳城下》)。
2.大鹏溯源:“鹏”的形象,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
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几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喜爱。
二、诵读,理解内容1.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
2.自由朗读全文,梳理文章思路,并熟读成诵。
参考示例:第一层(1-3句),写北冥之鱼一一鲸变为鹏的过程。
第三层(8-11句),写作者想象大鹏鸟俯瞰大地,抒发自己的感慨。
三、细读,品味形象1.细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并思考、批注:你从中读出了鲸鹏怎样的形象?参考示例:我从“不知其几千里也”读出了鲸鹏的硕大无比。
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鹏后,更是越来越大,仅鹏的背就不知其几千里,翅膀展开,遮天蔽日,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夸张与比喻,令人叹为观止。
我从“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读出了鲸鹏超凡的力量。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鹏的力大无比、气势磅礴。
我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读出了鲸鹏的志向远大。
虽然距离遥远,但它依旧一往无前。
我从“去以六月息者也”读出了鲸鹏并非无所不能,它也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这是善借长风,借力高飞;从消极的一面来说,鲸鹏也是不自由的。
2.指导朗读,读出大鹏的气势。
注意:夸张的地方读得重一点,拖一拖音。
四、比读,感悟思想1.阅读丛书《小大之辩》和《逍遥游》中的下列文字,然后联系课文,说说你感悟到了什么。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庄子》二则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庄子》二则【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意义。
4、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意义。
【学习难点】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知识链接】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梁( ) 鹓 ( ) 醴泉( ) 鸱( ) 吓( ) 鲦鱼()2、填空: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鹓鶵的品性。
②《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
“鹓鶵”比喻,“鸱”比喻 ___ ______________,“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词语:相梁:或:搜于国中:止:醴泉:于是:而吓我:濠梁:是鱼之乐也:安知: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全:云者:4.翻译下列句子:① 欲代子相。
②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④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⑥请循其本。
⑦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合作探究】1、阅读《惠子相梁》,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阅读第二则,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4、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庄子>故事两则》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学习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学习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
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
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⑶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①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③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①《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A、情节出人意料。
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B、人物形象鲜明。
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C、比喻巧妙贴切。
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D、描摹生动传神。
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课堂小结: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
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
六.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七、拓展阅读(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庄子·秋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
..:按时(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把———看做
(3)东面
..而视:面对着,面向(4)而轻.伯夷之义者:以———为轻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这说的就是我啊!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前后发生的变化,给我们哪些启示?
大与小是相对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恐.其以劳生疾(2)闻.其才而善之
(3)及.为郢州(4)宜善师.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3.请根据选文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
(一)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
(二)1.A.担心;B.听说;C.等到;D.以……为师
2.(沈约)白天读书,晚上就背诵它(白天所读的书)。
3.抓住“笃志好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