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参考答案
![马原选择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3b539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b.png)
马原选择题参考答案哲学部分第一章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b)A.哲学与世界观毫无关系 B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与世界观没有区别D.任何世界观都是哲学3、“万物皆备于我”是(d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世界的统一性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D.世界的可知性5、“上帝在我心中”的观点是(c)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6、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b)A. 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先有桥的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桥,表明( b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8、把世界的本质单纯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是(c)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b)A.不存在静止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就是物质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别的属性10.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c)A.它的具体性B.客观性C.客观实在性D.变化、运动性1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只有这样,才能(a)A.确定地区分事物B.理解事物的统一性C.理解运动的形式D.理解运动的原因1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a)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13、“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d)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否认意识存在的庸俗难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14、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15、“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马原选择题库(全)
![马原选择题库(全)](https://img.taocdn.com/s3/m/9206bcf3cc175527062208ea.png)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 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
自考马原试题及答案
![自考马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351e3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0.png)
自考马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能量D. 信息答案:B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商品价值论D. 资本积累论答案:B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C. 消灭阶级差别D. 发展生产力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法学答案:A, B, C5.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B. 按劳分配C. 无产阶级专政D.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4)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7.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
(2)目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是资本的最大化。
(3)宏观调控方式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侧重于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
(4)社会保障体系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保障方面通常较为薄弱。
四、论述题8. 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原选择题编辑整合归纳
![马原选择题编辑整合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b8abb8bcfc789eb162dc82e.png)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
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
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
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马原政治:120道选择题考研精选(答案附带)
![马原政治:120道选择题考研精选(答案附带)](https://img.taocdn.com/s3/m/670f005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2.png)
马原政治:120道选择题考研精选(答案附
带)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
A. 社会意识的表现
B. 社会存在的反映
C. 社会意识的产物
D. 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答案:B
2.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社会制度
D. 社会形态
答案:A
...(以下题目省略)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6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 公平、正义、法治、和谐
答案:ABC
67.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A.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AB
...(以下题目省略)
第三部分:判断题
120.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案:√
答案解析
本套马原政治选择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事政治等多个方面。
在做题过程中,我们需要
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考查的意图。
2. 对照教材和政策文件,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3. 注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和观点,避免误选。
4. 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政策和热点问题。
希望这份考研精选选择题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您考试顺利!。
马原高频选择题
![马原高频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233a59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2.png)
马原高频选择题题目一: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答案:实践性。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
题目二:题目:社会存在是指()。
答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础,起决定性作用。
题目三:题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这一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题目四:题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答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解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了崭新的中国,就是因为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题目五:题目: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
答案: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产品交换的出现。
解析: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产品交换的出现。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自由地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为商品的交换提供了可能;而产品交换的出现则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d4906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8.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商品交换论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的思想活动B.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D. 人们的精神创造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技进步C.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D. 文化传承5.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C.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D.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7.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必要劳动B. 剩余劳动C. 资本家的投资D. 政府的税收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共同富裕B. 建立无阶级社会C. 实现个人自由发展D. 全面发展经济9.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以公有制为主体B. 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C.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D. 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A. 物质极大丰富B. 阶级差别消失C. 按需分配D. 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12. 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13. 描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4. 解释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5e7da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7.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A. 批判反动的哲学体系B. 提供党和人民的思想武器C.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质D.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 革命性B. 实践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什么为核心?A. 实践B. 理论C. 无产阶级D. 党的建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A. 三个阶段B. 四个阶段C. 五个阶段D. 六个阶段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观点是:A. 实践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实践C. 实践和意识相互作用D. 实践与意识无关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它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历史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
与传统历史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意识",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革命实践也是实践观的体现。
大学马原复习题
![大学马原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3e1095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a.png)
大学马原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历史观B. 唯心主义历史观C. 辩证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A.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 供求关系决定D. 生产资料成本决定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商品交换的等价性D.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所有制矛盾二、多项选择题6.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地理环境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 生产过剩B. 生产不足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 市场信息不对称8.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必然的B. 偶然的C. 由生产力决定的D. 由阶级斗争推动的9.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B. 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动力C. 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源D. 社会政治制度变迁的根源10.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A. 全人类的解放B. 阶级的消灭C. 私有制的消亡D.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三、简答题1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2. 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13.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四、论述题14. 论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15. 论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实现途径。
马原选择题
![马原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dcb2b77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16.png)
作为附录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选选择题单选103题, 多选121题,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立C. 十月革命的胜利D. 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A】2.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科学性B.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 阶级性D. 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B】3.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A.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是()A. 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B.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 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D. 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D】5.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 有“高尚的理想”D. 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 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A】7.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A】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客观实在性C. 时间和空间特性D. 可知性【B】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是全面的, 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 并且形象地比喻为骨骼系统和血肉系统, 其中的血肉系统是指:A.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文化意识形态【A】10. 【选择题Ⅰ】范缜说: “神之于质, 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 犹刃之于利。
(完整)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
![(完整)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4efd2076a20029bc642dc7.png)
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
A.研究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B.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5.黑格尔在对待辩证法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把辩证法的规律应用于整个世界 B.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 D.认为思维规律是自然界和历史规律的反映6.哲学党性或党派性是指().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C.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和斗争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的体系10.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C.德谟克利特原子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马原考试题库
![马原考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5e5309250029bd64793e2c0d.png)
一、单项选择题: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A.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C.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的阶段4、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中,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5、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导致这种自发性的根本原因是:()A.人工捣毁机器烧毁厂房B.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C.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日益深重和残酷D.缺乏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7、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马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8、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唯物论D.辩证法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B.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推翻资本主义社会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马原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马原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b159a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3.png)
大学马原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它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C.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D.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答案:B3.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A.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 A和B答案:D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 生产过剩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答案:D5.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是:A. 实现个人自由B. 建立无阶级社会C. 消除贫富差距D. 促进经济发展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生产方式D. 上层建筑答案:B C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市场调节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 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答案:A B C8.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 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C.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D.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答案:A B三、简答题9.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探讨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科学社会主义则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f2319010a6f524ccbf85a5.png)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畴。
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是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
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
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8dc47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a.png)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B.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C. 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答案:D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B.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C. 德国浪漫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答案:A3.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D.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答案:ABCD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答案:B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2.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3.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结果。
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形态就会发生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ae1f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a.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A. 直线上升的B. 螺旋式上升的C. 波浪式前进的D. 静止不变的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剩余价值理论B. 资本积累理论C. 劳动价值论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理论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人与自然的矛盾5.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共产主义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实现共同富裕D.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此处省略15题)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唯物主义,即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二是辩证法,即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即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此处省略2题)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答: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导致劳动者失业和贫困化,加剧了贫富差距,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 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优越性。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原则、人民民主专政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15分)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马原 选择题大全 答案
![马原 选择题大全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84053d6c175f0e7cd13730.png)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D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的内在联系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4.事物的度是指( 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5.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8.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0.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1.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2.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B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13.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1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B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6.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D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1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文艺复兴运动20.采用“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方法的是( B )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作为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BCD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ACD )A.长期的历史过程B.隐蔽的历史过程C.曲折的历史过程D.复杂的历史过程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4.实践是指()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5.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6.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7.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9.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0.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3.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5.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16.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C.金融风险加大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1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18.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1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0.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4f52d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一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马原第1章 选择题
![马原第1章 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be74a271783e0912a2162a77.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C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D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正确答案】A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C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答案】D6、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正确答案】C7、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正确答案】D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答案】C9、发展的实质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确答案】D10、“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正确答案】C11、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
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
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
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
“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需要与满足需要。
具体表现如下: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
③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④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C.辩证正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经验论的观点是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两种。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区别在于对感觉来源的回答不同。
所以,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维护生态平衡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本题考查人类对自然“统治”作用的原因。
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最根本的表现在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使之为自己服务。
A项根本就没能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没有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因为人与动物都是依赖自然的:B 项是与题干的同语反复,没能够真正说清“统治”的内涵;C项虽然是很重要的,但还不是人类能够“统治”自然的根本原因。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表征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观点的一个基本命题。
由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运用辩证法去观察现实的社会生活,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即互为条件的。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及现象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特点,随着条件的消失,该事物趋于灭亡。
因此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又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不可动摇的、绝对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迁,事物及其现象的特征也会发生改变。
因此必须要一切以条件、时间和空间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联系是运动中的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本身就表明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要明确“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的含义,它强调一切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作为过程存在的,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x05B.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x05C.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x05D.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 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相对于价格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始终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因而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在这里价值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价格则是偶然性的东西,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D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B.本质决定现象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D.内容决定形式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怎样辨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并由此体现出认识过程的唯物主义性质.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如果没有理性认识,那么最多只能产生动物式的被动感知,而不会有人的真正感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D )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 C )A.自然属性B.认识属性C.社会属性 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 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性(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主体所使用的工具和实践作用的对象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
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二,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
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D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A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解释: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C )A.客观事物B.社会意识C.感觉D.理性认识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D)A.全部自然界B.劳动资料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