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合集下载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解决方法: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比较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
(4)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出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并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讨论环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师生互动,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嘉肴》《大道之行也》):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两个经典篇章《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诵读、理解并背诵《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句子;3.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探讨《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篇章内容理解:《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20、虽有嘉肴备课组:初一年级备课组执笔:宋娜备课时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礼记》《学记》的相关常识;积累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技能目标:理清论证思路,体会论证过程的严谨性。

德育目标: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教学相长”的涵义。

教学重点: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意。

2、理清论证思路,体会论证过程的严谨性。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教学相长”的涵义。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了解《礼记》《学记》的相关常识;积累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小文言文《虽有嘉肴》。

2、明确目标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学记》的相关常识(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合作交流):(1)小组合作交流,积累《礼记》《学记》的相关常识。

(2)梳理归纳文言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4、小组探究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学生板书或口述)明确:(1)略(2)(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言词语.2、疏通文意,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教学相长”的道理。

3、体会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和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这些《礼记》的内容在我们耳畔时常响起,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品《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49篇。

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的记述。

2、了解背景《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初读课文1、听读朗读带,把我生字词2、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3、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á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佳肴》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佳肴》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教学相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较为深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
举例: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古代礼仪文化的现实应用:将古代礼仪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举例:教师可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古代礼仪行为,如见面行礼、宴请礼仪等,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讲解文章主题思想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教学相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理念,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此外,关于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拓展延伸:了解《礼记》的其他篇目,感受古代礼仪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虽有佳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词汇、句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文章的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6.是(因此)故(所以)学然后知不足7.教然后知困(困惑)
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自己)也9知困,然后能自强(自我勉励)也
10.《兑(通“说”,指贤相傅说)命(一种文章体裁)》曰:“学(教)学半。”
11.其(大概)此之谓乎?
(二)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故曰:教学相长也。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方法:先独自思考3分钟,可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小组讨论2分钟,并做好展示准备。
1.本文主要告诉人们做教师的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___”。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两文都认为要搞好学习需要注意多个方面。其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两文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什么观点?
阐述了要重视实践的观点。即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实践来消化所学的知识并证明道理是最好的。
五、小结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重点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知识梳理与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知识梳理与练习一、课文内容梳理《<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二、基础知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22《礼记》二则上课素材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文学常识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认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点拨法。

朗读音频、课件。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学习《虽有嘉肴》,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2)一词多义其其.此之谓乎(连词,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3)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字词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注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文学常识和背景资料1、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虽有嘉肴(Jiā yáo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á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 )学半。

”其此之谓乎?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 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 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和学的关系 。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 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 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
.检查背诵
虽有 ____,弗 __,不知其__ 也; 虽有 ____,弗 __,不知其 __ 也。 是故 __然后知 ____, __ 然后知 __。 知 ____,然后能 ____也; 知 __,然后能 ____也。 故曰:_________也。 《兑命》曰:“ _____。 ” _________!。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教 实 学践
有 嘉 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能出 相真 长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词多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代词,指“佳肴”。
(1)其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 代词,指“至道” ③其此之谓乎 副词 表示推测,大概。
(2)学
虽 有嘉肴, 弗 食,
“吃”
味美
最好的道
好处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理不知其善也。是故 所以
这样以后
困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 地方。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 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 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第22课《礼记两则之虽有嘉肴》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两则之虽有嘉肴》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修辞手法的学习,通过分析课文实例,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朗读节奏,特别是古文的韵律和语感。
-理解并准确把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在文言文中的应用。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将古代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相结合。
-学生对于“教学相长”理念的内化,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教学相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教学相长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一理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两则之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相互教学、共同进步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教学相长的奥秘。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概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我也注意到,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活动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活动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礼记两则之虽有嘉肴》这节课后,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分享。首先,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们对教学相长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的教学。

在此之前,学生应已掌握古代典籍《礼记》和《孟子》的基本知识,并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经验;同时,根据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学生也应当获得一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中“虽有嘉肴,不以喜”和“大人不自以言出”两则言论的含义和作用;2.能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3.能够借助所学知识,理解文本,感悟人类文明中的智慧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的文本内容和蕴含的思想;2.理解“虽有嘉肴,不以喜”和“大人不自以言出”两则言论的涵义;3.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思想性较为深远,需要细致分析和解读文本;2.对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要求较高。

四、教学方式本课程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讨论、交流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要形式,辅以讲解和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自主思考来理解文本和掌握知识点。

同时,教师也应当注意在讲解过程中加强思维导图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内容及流程1.导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并知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讲解根据文本的主旨,教师应以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简单的例子和叙述,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然后,对文中的关键词进行讲解和解释,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重点词包括“虽有嘉肴,不以喜”、“大人不自以言出”等)。

3.阅读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文本,并针对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记录学生的思考问题和答案,以便后续交流和总结。

4.思维导图根据文本的主旨和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并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分类、梳理和归纳。

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主旨:深入理解《虽有嘉肴》传达的教育理念,即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化内涵: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古代礼仪文化,如饮食礼仪、教育观念等,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2.教学难点
4.语言表达:锻炼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
5.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词汇,如“嘉肴”、“旨酒”、“不学”、“不知”等,以便于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礼记两则-虽有嘉肴》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古代教育观念的智慧。通过对比古今教育观念的差异,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词汇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但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词汇和句式的讲解,采用生动的例子和现代语言的对比,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3.重点词汇: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等。
4.重点句子:分析并翻译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理解句子含义。
5.课文主旨:探讨《虽有嘉肴》所传达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6.课后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以下改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2.教学难点举例
-文言文的语境理解:在“虽有嘉肴”的句子中,“旨”字在现代汉语中意为“意义”,在文中则指“美味”。教师需通过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古汉语句式:文章中的“虽...,弗...”结构,教师需要解释这是一种条件句,表达的是一种假设和结果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这种句式的用法。
-修辞手法的应用:文章中使用比喻,将“嘉肴”比作“至道”,教师需要解释这种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味佳肴却不品尝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和礼仪文化的奥秘。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及时进行了重点讲解和举例说明,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分组讨论词汇用法,以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积极,但部分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展示效果。
4.文学特色:探讨本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其艺术特点。
5.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6.文化传承: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的礼仪文化。
7.课后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基础知识和文章解读方法,提高文化素养。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

起舒缓语气
虽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知 其 善 也。 是是故故/
学 /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兑 命》
曰“学 学 半” ,其 此 之 谓 乎!
语调上扬,表现出振奋感
中心句,层层推导出的结 论,读得语重心长
读出欣喜的感觉
三.感知课文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找出 《虽有嘉肴》一文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教和学的关系。 教学相长。
合作探讨
2、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 的过程, 教 与 学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学然 后 知不足 ”,而后“自反 ”;另一方面,“教然 后 知困 ”,而后 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 与教互相促进。
1、虽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知 其 善 也。 类比论述,
引出论述的话题
2、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
运用对比手法,列举 “学”与“教”的困境。
3、知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 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 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 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教育学 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 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环节:一、积累语言1.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把不会读的字标注拼音。

2.结合下面注释,自读一遍课文,注意处理好停顿。

3.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明确:①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是“虽然”的意思,它是一个联词,所以需要稍作停顿。

“弗”是“不”的意思,“旨”是味美的意思,“其旨”要连起来读。

②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教了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是故”的意思是“所以”是联词,所以后面有停顿。

③“相长”指的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④《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教”,是教导的意思。

“其”表示推测,后面可以停顿。

“谓”是“说”的意思。

4.在理解词义,疏通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再朗读一便课文,把握节奏。

【设计说明】通过教师范读,把握字音;通过理解内容,把握朗读的节奏与停顿。

二、积累文学常识【设计说明】结合注释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并做适时补充。

三、讲解课文这篇短文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全文共5句话。

理解这篇短文,我们需要思考:短文的前三句写了什么内容?这三句话有什么关系?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短文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1.我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短文的前三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句,由两个分句构成。

前一个分句是指”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结构一致,它的意思是“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追问:前一个分句的作用是什么呢?明确:作者运用我们比较熟悉的感受即”吃了才知道味美“引出第二个分句,告诉我们”学了才能发现好处,分析“佳肴”和“至道”的相似之处,强调了食和学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1 有嘉肴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句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其中的为学之道。

二、作品简介《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三、知识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题《〈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课时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积累
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3、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二、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问题,教学相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重视实践,在学与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结合单元目标,将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并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及圈点勾画做笔记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古文积累,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部分内容。

但是,让他们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尚有一些困难。

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点拨。

四、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体会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说理的方法。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体会各句的语气韵味,再次练读
①遗憾、惋惜
②语速渐缓,沉重感
③有所奋起,振奋感
④层层推导,语重心长
⑤引用经典,欣喜感
4、疏通文意,出示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二)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梳理结构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 的另一种形式。

2 、文章是怎么论述的?
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不亲自去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正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知上的不足;只有把知识教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真正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

接着,进一步论述,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鞭策,更勤勉地去弄懂。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进一步加强论证。

3、如何理解“教学相长”?
理解一:本文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是针对同一个人而言,“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
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
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
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
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相通之处。

3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