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一、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应答的分类二、固有免疫1.概念和特点2.固有免疫细胞3.固有免疫的作用三、适应性免疫1.概念和特点2.适应性免疫细胞3.适应性免疫的作用四、免疫应答的调节1.免疫抑制2.免疫促进五、免疫学应用1.疫苗2.免疫治疗3.免疫检测正文: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体对抗病原体入侵的防御机制,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等方面。
本文将对医学免疫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
一、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中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二、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非特异性和先天性特点。
它主要由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组成,能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
三、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组成。
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结合病原体使其失去活性。
四、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和免疫促进。
免疫抑制是指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降低免疫应答的强度;免疫促进是指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增强免疫应答的强度。
五、免疫学应用免疫学在医学领域有很多应用,如疫苗、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测等。
疫苗是通过引入病原体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治疗某些疾病,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检测是通过检测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诊断某些疾病,如感染和免疫性疾病。
总之,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机制的学科,涉及到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免疫学应用等方面。
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
9.CD8+Tc细胞如何发挥免疫学效应? CD8+Tc发挥免疫学效应机制及特点如下: (1) 活化的Tc杀伤机制: ①穿孔素&am
1.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由CD3传递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子。
2.T细胞失能(anergy)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即抗原肽-MHC复合物结合TCR为第一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为第二信号,其中,CD28/B7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IL-2合成,如缺乏第二信号,IL-2合成受阻,则抗原刺激非但不能激活特异性T细胞,反而导致T细胞不能活
3.穿孔素:是储存在致敏Tc细胞胞浆颗粒内的一种蛋白物质,又称C9相关蛋白。当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相互作用后,致敏Tc细胞可发生脱颗粒作用,释放穿孔素。穿孔素的作用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
4.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Ag肽,还要识别自身MHC分子,称为MHC限制性。例如,MΦ与TH细胞间受MHC-Ⅱ类分子限制,靶细胞与Tc细胞间受MHC-I类分子限制
6.CTL的极化:CTL的TCR与靶细胞表面TCR与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后,TCR与共受体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聚集,导致CTL内骨架系统(如肌动蛋白、微管)、高尔基复合体及胞浆颗粒等均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重新排列和分布,此即CTL的极化
(完整word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
临床 134 班资料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 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白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脾脏固有免疫组成细胞TCR 免疫球蛋白骨髓淋巴结吞噬细胞BCR 补体法氏囊(禽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树突状细胞CD 分子细胞因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NK 细胞黏附分子NKT 细胞MHC 分子其他(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受体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 细胞B 细胞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DC、NK 细胞、 NKT 细胞、 B1 细胞、 T 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 0~ 96 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 T 、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 96 小时后启动)特异性( TCR/BCR )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医学免疫学重点(可打印修改)
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在正常情况下,抵御病原体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的侵袭(抗感染免疫)。
在异常情况下,反应过强或时间过长时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如超敏反应;应答过低或缺如,可能发生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1)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轴,参与调节内环境稳定。
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
分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在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建立了中枢耐受)。
3.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
该功能发生异常时,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1.基本概念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2.分类:-固有免疫(先天、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获得性、特异性免疫)1)固有免疫组成-1组织屏障及其作用2-固有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3-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杆菌肽、溶菌酶、乙型溶素)特点先天具备;作用无特异性;迅速发挥作用。
2)适应性免疫组成1-T,B细胞参与;2-抗原刺激后,经历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3-分为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B细胞)。
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3)两者关系固有免疫为第一道防线,亦是适应性免疫的启动因素;适应性免疫亦可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分故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为第一道防线,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器官、分子组成。
先天具备,无特异性和记忆性,作用发挥迅速。
可稳定遗传;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适应性免疫则后天产生,由B,T细胞参与,具有特异性,耐受性和记忆性。
2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在生理情况下,抵御病原体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的侵袭的能力2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轴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3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及自生衰老,变异成分。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掌握:1、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1、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种类。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答: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可产生抗感染的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常: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疾病。
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3.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清除损伤的细胞或衰老的细胞)。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二.免疫应答的特点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特点:通过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非特异性免疫)的分子。
如:T oll-like receptor4(TLR4)识别多糖(表达于多种G-肠道杆菌表面)固有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释放CKs(IFN)→防御作用2.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淋巴细胞】特点:细胞克隆分布,表达一种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天然大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蛋白质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脂酸、核苷酸片断)这些小分子称为抗原(Ag)。
三、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
【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特异性免疫: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的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的反应。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免疫和免疫学概念: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医学免疫学重点
名词解释1、黏膜免疫系统(MIS):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层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又是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3、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4、抗原表位(AD):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
又称抗原决定基。
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5、单克隆抗体(mAb):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成为单克隆抗体。
6、多克隆抗体(p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实际上含有针对的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称为多克隆抗体。
7.Ab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多种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CD分化群:应用于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军鉴定明确者,统称为CD9、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主要组织10、相容性复合体(MHC):指位于同一染色体片段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即参与细胞间的识别,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时起重要作用。
10.抗原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是TCR,BCR和抗原特异性识别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整理)医学免疫学重点
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
2.固有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又称为天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3.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正常的免疫应答可阻止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即具有抗感染免疫的作用。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6.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力的物质。
7.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8..抗原性(antigenicity)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9.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即通常所称的抗原。
10.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11.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后使之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12.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14.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15.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1•固有免疫(inn ate immu nity ):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㈠骨髓的功能1.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㈠胸腺的结构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1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一、淋巴结4•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1.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过滤血液)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B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四、免疫细胞免疫细胞(immunocyte ):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
医学免疫学 重点总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机体的免疫功能:①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恶性肿瘤);③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病)。
3、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来提呈;②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③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骨髓脾脏干细胞系TCR 免疫球蛋白胸腺淋巴结淋巴细胞BCR 补体分子法氏囊(禽类) 黏膜相关相关分子单核巨噬细胞CD分子细胞因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其他APC(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MHC 其他2、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是成熟淋巴细胞(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3、*(n)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功能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二外周免疫器官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淋巴结的结构:1皮质1)浅皮质区:细B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T细胞定居的场所。
2髓质1)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二)脾脏的功能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概念: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BCR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重点
●1、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中枢:胸腺、骨髓、法氏囊外周: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 T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免疫分子(膜型分子:TCR、BCR、CD 分子、粘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机体的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监视 2、免疫自身稳定●与固有免疫相比,适应性免疫有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多样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第一个接种“牛痘”疫苗,开创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克隆选择学说:全身的免疫细胞是由众多识别不同抗原的细胞克隆所组成,同一种克隆细胞表达相同的特异性受体,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多样性是机体接触抗原以前就预先形成的,抗原进入机体只是从免疫细胞库中选择能识别出这种抗原的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并使其活化、繁殖,扩增出许多具有相同特异性的子代细胞,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清除入侵的抗原。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骨髓的功能:①各类血细胞核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②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骨髓即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胸腺的功能: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免疫调节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从骨髓迁入到胸腺的前T细胞循被膜下→皮质→髓质顺序移行,在独特的胸腺微环境作用下,经过复杂的选择性发育过程,最后总分化发育成为成熟的功能性CD4+T细胞或CD8+T细胞,并获得自身免疫耐受和MHC限制性抗原识别能力●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淋巴结实质的皮质区的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深皮质区(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脾实质的白髓中的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为T细胞区;脾小结为B细胞区。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特点5.免疫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正文:一、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以维持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
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效应。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则是指体内T、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T 细胞执行,可分为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
CD4+T 细胞可释放IL-2、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CD8+T 细胞(即CTL)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高表达FasL,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主要杀死胞内菌、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体液免疫主要由B 细胞执行,分泌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通过吞噬细胞等清除抗原。
四、免疫疾病的分类和特点免疫疾病可分为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病等。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移植排斥反应是受者与供者之间存在免疫不相容,导致移植物被排斥。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无法有效抵抗病原体,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肿瘤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清除肿瘤细胞,如黑色素瘤、肺癌等。
五、免疫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免疫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例如,疫苗接种可以预防某些传染病,免疫抑制剂可以治疗移植排斥反应,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和治疗疾病等。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4章补体系统1、补体(complement, C)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称为补体系统。
2、补体系统的组成①固有成分经典途径:C1(C1q,C1r,C1s)、C2、C4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MBL途径:MBL、MASP共同成分:C3、C5-9②调节分子③受体成分CR3、补体的理化性质①多数组分为糖蛋白②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③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④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0~10℃保持3~4天。
补体需要-20℃保存。
4、补体活化的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MBL途径经典激活途径(1)⏹激活物:主要指与抗原结合的IgG或IgMIgG的CH2、IgM的CH3:补体结合部位⏹参与的补体成份:C1~C9⏹C2 的活化是限速步骤经典激活途径(2)Ag-Ab 复合物→C1q 活化→C1r 活化→C1s 活化* C1q必须同时与至少两个IgG分子结合才能被活化•一个IgM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即可激活C1q•IgG分子至少需要两个紧密相邻的抗体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才能激活C1q经典激活途径(3)C2b旁路激活途径(1)旁路途径是生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1.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参与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旁路激活途径(2)5、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C5转化酶裂解C5→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嵌入细胞膜→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跨膜孔道⏹膜攻击复合体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C5b6789n,C5b-9n⏹MAC的作用:MAC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渗漏斑”,大量水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崩解。
6、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菌、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调理作用⏹炎症介质⏹清除免疫复合物第5章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2、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①多为小分子多肽②可溶性③高效性,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④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⑤可诱导产生⑥半衰期短⑦效应范围小,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第6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分化抗原,是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统一命名系统,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
医学免疫学重点
医学免疫学重点免疫学重点名词解释免疫:是⽣物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特异性或者⾮特异性机制,识别“⾃⼰”或者“⾮⼰”, 排除外源性异物,从⽽维持⾃⾝耐受的⽣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种⽣理性功能。
抗原:指能特异性诱导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应答产⽣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英⽂缩写是Ag)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
⼜称抗原决定簇或者抗原决定基.共同抗原:带有共同表位的抗原的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叫交叉抗原.佐剂:某些物质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此类物质被称为佐剂。
免疫球蛋⽩:由抗原刺激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所产⽣,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也叫抗体(antibody,Ab)。
调理作⽤:某些抗体或者补体能够覆盖在颗粒性抗原的表⾯,有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称之为调理作⽤补体(C):存在于⼈和脊椎动物⾎清、组织液中的⼀组球蛋⽩,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包括40余种成分,称为补体系统。
细胞因⼦(CK):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物活性的⼩分⼦多肽物质的统称。
⽩细胞表⾯标志:指镶嵌在胞膜脂质双层结构中的膜蛋⽩,包括表⾯抗原、表⾯受体及其它分⼦,是⽩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
⽩细胞分化抗原:指⽩细胞(及⾎⼩板、⾎管内⽪细胞等)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标志,多为跨膜糖蛋⽩。
分化群(CD): 来⾃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分化抗原。
MHC:(⼜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位于哺乳动物某⼀染⾊体上的⼀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是参与抗原提呈和T细胞激活的关键分⼦,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
阳性选择:双阳性T细胞TCR与胸腺⽪质内上⽪细胞表达的MHC分⼦有效结合→该T细胞继续发育,否则程序性死亡.阴性选择:经历阳性选择的T细胞,其TCR可与胸腺髓质间质细胞(DC和Mφ)表达的MHC-⾃⾝抗原肽⾼亲和⼒结合,→该T细胞凋亡或⽆能。
医学免疫学重点
医学免疫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2、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3、抗原的基本特征抗原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二是免疫反应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之。
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4、TD-Ag和TI-Ag的特点TD-Ag TI-Ag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MHC限制性有无激活的B细胞B2 B1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IgM、IgG、IgA等IgM免疫记忆有无5、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包括抗原物质本身的异物性、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性状等;(2)宿主的特性: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状与健康状态;(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量、途径、次数、频率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
6、抗体的结构及其功能(1)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
在重链近N端的1/4或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称为可变区,其余部分称为恒定区。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22394
目录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3)免疫术语 (3)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的主要功能 (3)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4)免疫术语 (4)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4)第三章抗原 (5)免疫术语 (5)抗原的分类 (6)第四章抗体 (7)免疫术语 (7)抗体的基本结构 (8)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8)抗体的功能 (8)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 (9)第五章补体系统 (10)免疫术语 (10)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 (10)补体的生物功能 (12)第六章细胞因子 (13)免疫术语 (1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3)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每条举一例说明) (14)细胞因子的分类(了解) (15)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5)免疫术语 (15)黏附分子的功能 (15)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6)免疫术语 (16)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的结构 (16)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16)HLA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17)HLA分子的功能 (17)第九章B淋巴细胞 (17)免疫术语 (17)B细胞的表面分子 (17)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18)B细胞的分类 (18)B细胞的功能 (18)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了解) (18)第十章T淋巴细胞 (19)免疫术语 (19)T细胞的表面分子 (19)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20)T细胞的分类 (20)效应T细胞的功能 (22)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22)免疫术语 (22)专职性APC的种类和特点 (23)MHCⅠ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 (24)MHCⅡ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提呈) (24)第十二章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24)免疫术语 (24)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24)Th的免疫效应 (26)CTL的免疫效应(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和机制) (26)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7)免疫术语 (27)B淋巴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过程 (27)B细胞与T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29)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比较).. 29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29)免疫术语 (29)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29)NK细胞的活性调节(NK细胞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机制) (32)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 (32)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33)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33)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33)免疫术语 (33)外周耐受的机制 (33)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34)免疫术语 (34)超敏反应的分型 (34)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常见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现代的免疫概念。
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2.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人体外周免疫系统中不同器官之间循环移动的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的免疫细胞离开中枢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组织的特定部位,在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免疫细胞在不同组织之中的特定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3.半抗原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即能与刺激产生的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4.表位的概念和类型。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它是抗原分子中真正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有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5.异种抗原,同种抗原,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指来自不同物种的抗原物质。
同种抗原:指来自相同物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又称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为Forssman抗原。
6.概念:共同抗原,交叉反应,SAg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两种不同抗原分子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反应抗原。
交叉反应:一种抗体能够结合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产生的免疫反应。
SAg: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SAg)。
7.单克隆抗体mAb:原表位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特点:①可以长期培养,分泌抗体,且纯度极高。
②特异性较高。
8.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素刺激免疫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质量可溶性蛋白,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功能。
9.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选择性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某一细胞谱系的细胞因子的统称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10.黏附分子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 molecule,C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分子。
通常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指可被固有免疫细胞的受体所识别的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主要包括①以糖类和脂类为主的细菌细胞壁成分②病毒和细菌的核酸成分。
11.模式识别受体(PRR)指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即PAMP)或组织细胞损伤所产生的某些物质(即DAMP)的受体。
1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的MHC称为HLA基因或HLA基因复合体13.MHC限制性T细胞表面TCR对抗原肽和HLA分子进行双识别,由此形成了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
14.APC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是免疫系统收集敌情的“侦察兵”。
15.T细胞突触T细胞突触是T细胞与APC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的一种多种跨膜分子聚集成簇的特殊结构。
16.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细胞介导Ⅳ型:迟发型简答题: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进入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功能。
免疫监视:机体能监察出体内突变或早期肿瘤细胞并予以清除的功能。
免疫耐受:机体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出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
“自身免疫耐受”免疫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整体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网络调节系统,既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又调节机体整体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特点。
固有免疫特点:个体出生时已具有的免疫,经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①应答迅速。
②无特异性、具有广泛性。
③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与效应阶段。
适应性免疫特点:个体出生后,在生活中不断接触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①开始应答的过程较慢。
②特异性。
③清除特定抗原异物效率较高。
④有免疫记忆性和耐受性。
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毒作用:MAC2.调理作用: C3b、C4b、iC3b3.引起炎症反应: C3a、C4a、C5a(过敏毒素)C5a(趋化作用)4.清除免疫复合物: C3b/CR15.清除凋亡细胞五.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1、介导天然免疫IL-1、TNF-α、IL-6、IL-8、IL-12和IFN等均参与介导了天然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即能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2、参与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效应发挥。
传递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信号。
参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属于免疫应答效应分子。
某些细胞因子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3、刺激造血功能IL-3、SCF、GM-CSF、G-CSF、M-CSF、IL-7、EPO、TPO等。
4、抗肿瘤作用TNF;IL-2、IL-12和IFN5、促进损伤修复多种趋化性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血管的新生。
六.粘附分子的功能免疫细胞识别中的共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淋巴细胞归巢。
七.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吞噬作用⑴迁移和募集⑵识别⑶吞噬⑷杀菌⑸消化和清除2.加工提呈抗原将摄入的抗原加工处理,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表达粘附分子,提供第二信号,启动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3.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①MCP-1、GM-CSF和IFN-γ等,募集吞噬细胞到感染部位并活化。
②活化吞噬细胞分泌MIP-1α/β、MCP-1和IL-8等趋化因子,募集、活化更多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③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等)和其他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和多种补体成分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④还分泌一系列胞外酶。
4.巨噬细胞介导炎症反应①促炎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免疫中的生物活性②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③激活的吞噬细胞能有效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受体表达增加、胞内溶酶体数目及其ROI、RNI和各种水解酶浓度增高、分泌功能增强,TNF-α分泌增加,ADCC效应)。
④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5.免疫调节作用八.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1.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2.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3.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发挥免疫效应答九.HLA的生物学功能(一)、作为抗原肽受体结合并提呈抗原分子T细胞表面TCR对抗原肽和HLA分子进行双识别,由此形成了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
(二)、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1.参与NK细胞功能的调节:HLAⅠ类基因区。
2.参与母胎耐受:非经典HLAⅠ类基因。
3.参与炎症反应:经典的HLAⅢ类基因和炎症相关基因。
4.参与构成自身免疫性和对非己HLA抗原的应答:被HLA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HLA分子本身。
5.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6.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三)、参与T细胞发育与黏膜免疫1.经典的HLAⅠ类分子及Ⅱ类分子可通过胸腺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参与T细胞的分化发育。
2.MIC分子可能在黏膜免疫和保持胃肠上皮的完整性中发挥作用。
(四)、其他非免疫学功能神经系统发育有关。
十.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1.HLA分型与器官移植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3.HLA与疾病关联4.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十一.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第一信号: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TCR-CD3复合体对APC表面嵌于MHC类分子的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和T细胞上CD4对APC表面MHC类分子的识别,共同构成抗原对T细胞的刺激信号第二信号:表达于T细胞的CD28与APC上B7的结合则构成了对T细胞刺激的第二信号十二.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1.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CR与特异性抗原表位结合,启动第一信号。
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信号传导功能依赖Igα/Igβ。
2.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的CD4+Th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向B细胞提供共刺激信号。
十三.T、B细胞相互作用1.Th细胞辅助B细胞免疫应答①Th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D40/CD40L);②Th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分化(如:IL-4、5、6)2.B细胞作为APC活化T细胞①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②活化的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B7/CD28)(一)变应原检测体内检测:皮肤试验。
体外检测(二)脱敏治疗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小剂量多次注射异种免疫血清。
(二)脱敏治疗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又称为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指在确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后,将该过敏原制成抗原疫苗并配制成各种不同浓度的制剂,经注射或舌下给药途径与患者反复接触,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逐渐诱导患者耐受该过敏原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治疗时间一般为3-5年。
(三)药物防治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2.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如色苷酸钠。
3.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如苯海拉明。
4.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如肾上腺素。
(四)免疫新疗法论述题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一)重链和轻链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形成“Y”型的四肽链结构。
1.重链(H链)根据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将重链分为5类或5个同种型,分别是IgA,IgG,IgM,IgD,IgE。
2.轻链(L链)分成 型和 型两种,对应的链称为 链和 链。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Ig重链和轻链均可折叠成数个球形结构单位,称为结构域。
Ig靠近N端的一个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比较大,称为可变区(V区),分VH和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