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与版权

chuanbo yu banQuan - 102 -2019年第2期 总第69期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安 珍,周小潭,许 炳

(《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14)

[摘要]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统计发现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总量有限,未来空间较大。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存在原创性不足、人才缺乏、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未来应推动资源重组,发挥集群效应,实施全媒体战略,优化人才队伍,掌握数字出版主动权,探索多元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推动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数据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02-0102-03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由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于1983年首先提出,认为电子信息技术将使传统媒体相互隔离的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从而向新的融合模式演进[1]。2005年前后,该词由蔡雯[2]引入中国,并一度掀起研究热潮。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不高,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不相符,值得深入研究并积极推动。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一)基于知网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来源,统计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情况。在进行高级检索时,由于“媒体融合”与“媒介融合”在业界存在长期通用的情况,且有部分学者以“新媒体”作同类型研究对象,因此分别以“科技期刊”与“媒体融合”“媒介融合”“新媒体”为主题进行检索。为解相关研究的起始时间及获得更多数据,检索时不设开始时间,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因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更具代表性,“期刊来源”设为“核心期刊”,相继选择“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出版事业”,此处所出现的期刊即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23出版事业中的12种期刊。

按照上述条件搜索,共得到321篇文献,再删除重复统计、投稿指南等无效文献后,得到147篇文章,录入 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以扼要了解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的基本态势。

(二)文献的年代与空间分布

文献年代分布状况可反映该领域研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助于了解其发展趋势。统计发现,2012—2014年可视为研究起步阶段,分别有2篇、7篇、11篇文献。2015—2018年为发展阶段,文献数量相比2014年已翻一番,其中2015年26篇,2016年32篇,2017年38篇,2018年31篇。这一发展趋势,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研究可谓借力而上,顺势而为。但从文献整体数量来看,年均文献不足40篇,可见该项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分析研究领域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可得出该项研究的空间分布情况,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查找、文章发表等信息。经统计分析,147篇文献刊发在11种出版事业类的中文核心期刊上。发文量前三位依次是:《编辑学报》刊发56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刊发45篇,《科技与出版》刊发26篇。3种期刊刊发文献占比为86.39%。此后,《出版广角》《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中国出版》分别发表了7篇、4篇、3篇、2篇,《编辑学刊》《出版科学》《现代出版》《中国编辑》各刊发了1篇文献。可见,刊发期刊相对集中,期刊发文数量呈现两极化分布特征。

[基金项目] 江苏省期刊协会(2017JSQKB20)。

[作者简介] 安珍(1982-),女,安徽合肥人,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编辑;周小潭(198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本科生,《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编辑;许炳(1982-),男,江苏常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士。

新媒体

xinmEiti

- 103 -

(三)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在文献研究主题方面,关键词能够体现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方向。统计发现,在593个关键词中,研究热点(见表1)主要集中在“两微一端”、编辑素养及人才培养、数字出版、传播模式、集群化经营等方面。

表 1 关键词频次统计情况

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1科技期刊8411营销132媒体融合/媒介融合5312内容为王133新媒体4113融合路径124微信3214互联网+115编辑素养3115组稿、审稿116数字出版2916刊网融合117学术期刊2017创新108传播模式1818策略099App 1519品牌影响力

0910

集群化发展

16

20

转型

09

从文献研究内容来看,融合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都已成为共识,主要表现为:(1)融合范围不断扩大。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已深入医学、药学、航空、建筑、力学、地学、农业、机械、海洋、气象、生物等各领域。(2)融合深度不断加强。不同的科技期刊采取了刊网融合、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优先出版、开放存取、OA出版、视频出版、H5制作等多种媒体出版及技术应用方式。(3)融合发展获得市场认可。部分科技期刊新媒体业务初具品牌效应,并获得了一定的收入。

二、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融合总体进程缓慢

尽管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但受制于现有体制、资金投入、技术手段、人才队伍等因素,很多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缓慢。有些科技期刊对媒体融合持观望态度,存在重开通轻运营的情况[3],虽然开通了“两微一端”,但流于形式,推送量少且内容枯燥单一,有的甚至成为“僵尸号”。总体而言,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二)内容缺乏独特风格

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内容上还存在原创性不高、同质化现象普遍等问题,未能在实践中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形成科技期刊的独特风格。如期刊网站的页面设计和模块设置大同小异,微信公众平台和APP简单复制纸媒内容,转发多原创少,创新性和创造性不足,既导致新媒体与纸质期刊的重复建设,也降低了新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

(三)缺乏复合型编辑人才

优秀编辑人才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

国科技期刊的编辑往往具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对媒体融合缺乏前瞻思维和长远规划能力,在技术融合、内容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等方面也缺乏专业培训。现有人才储备难以满足媒体融合建设的需求,这阻碍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步伐[4]。

(四)集群化发展程度有限

我国科技期刊在集群化发展方面已做出有益探索,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华医学会期刊群、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教期刊等,在数字出版、资源管理、品牌营销、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相对于我国科技期刊的总量,以及相较于国际期刊,当下科技期刊集群化[5]、集约化[6]发展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且主体性、互动性、及时性、灵活性不足,规模效益得不到彰显。

三、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一)整合资源,发挥规模效益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小而散”的存在形式,阻碍了一流期刊的崛起。应鼓励科技期刊兼并重组,在政策、制度、资源方面,政府及主管部门要给予支持和帮助,推动和引导科技期刊整合;推动由主办单位主导的集群化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与再分配,实行统一管理和运作,打造名刊、创办新刊,形成差异化定位、共同发展的期刊群;推动以行业划分的期刊集群化发展,形成精品化、集约化、数字化的高水平科技期刊运营平台。

(二)内容为王,全媒体融合运营

期刊纸媒要继续发挥深度阅读优势,始终强调内容为王,依托专业的学术平台和强大的作者队伍,以高质量、权威性的内容打造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官网要结合学科特色,打造成知识创新、期刊宣传、在线投稿等的重要平台,并力争成为该学科、行业重要的专业网站。社交媒体要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的快速、灵活、互动传播优势,特别是要投入人力物力运营微信平台,优化功能设置,为受众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有趣有内涵的内容,结合图文、漫画、视频、音频的表现形式,实现学术内容的碎片化、浅阅读,提升期刊的关注度,为期刊构建好新媒体传播和经营平台。

(三)培养人才,促进队伍转型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编辑部要对人才培养进行长远规划,组建新型编辑队伍。培养现有青年编辑,使其成长为懂编辑、懂技术、懂专业、懂营销的全方位人才。如航空杂志社提出将科普期刊的编辑打造成科普专家,培养一支能写文、能编稿、能开讲座、能上电台、能出镜头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并初见成效[7]。同时,拓宽和优化人才引进渠道,从外部引进数字化出版业务和新媒体人才,通过人才流通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推动新媒体业务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