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地改⾰》优秀教案《⼟地改⾰》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回顾学⽣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地改⾰的内容认识到⼟地改⾰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块:⼟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地改⾰流程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地改⾰》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课《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没收了地主⼟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了农民的⼟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部分地区改⾰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地的主⼈,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完成有着重⼤的意义,是巩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地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3)理解⼟地改⾰的意义。
【过程与⽅法⽬标】通过指导学⽣搜集整理教材图⽚、⽹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地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对教材主⼲知识体系进⾏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对新中国成⽴后⼟地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占有土地70%~80% 20%~30%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精品推荐】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新人教版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10.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我国的下列历史事件中,没有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对手工业的改造
C
C.土地改革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1.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
A.新解放区 B.经济特区
A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1952年底 全国大陆完成土地改革 (除部分少数民族外)
1950冬 分批进行 土地改革
1950年 颁布《土地 改革法》
地主所有 农民所有
(土地私有制未变)
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类
不同点
相同点
别
名 称
土地 地主阶级 占有者 与农民关系
)
D
9.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
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 C.稳定物价之战
B.土地改革的完成 D.西藏和平解放
B
所属级
贫农、中农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85.5
土地占有比 人口比重
重
45.2
92.1
土地占有比 重 91.4
改 4.法令及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革 5.具体做法:
6.成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
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7.意义:①②③
土地改革的原因 所占农村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20-30%
90%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土地改革》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巩固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
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农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有关土地改革的调查。
可以从自身和周围变化进行对比,了解土地改革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调查农民最需要和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但也由于农村地区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备用。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学生剧的编制与演绎,掌握提升历史知识层面的方法。
3.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4.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更加热爱共产党。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导语】⼟地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地改⾰的必要性;《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地改⾰的开展基本完成;⼟地改⾰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认识到全国⼟地改⾰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农联盟和⼈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地改⾰的结果,引导学⽣从中分析⼟地改⾰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改⾰的必要性;《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难点:⼟地改⾰的历史意义 教学⽅法: ⼟地改⾰是新中国成⽴之初三⼤运动之⼀,⼟地改⾰的进⾏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地改⾰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
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刘⽂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突出进⾏⼟地改⾰的必要性。
对于⼟地改⾰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让学⽣进⾏总结。
对于⼟地改⾰的意义,应当先进⾏补充,讲述⼟地改⾰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进⾏列表⽐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增强学⽣的求知欲及对⼟地改⾰的感性认识) ⽣:(思考并讨论) 师:《⽩⽑⼥》描述的是在封建⼟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劳其⼥⼉喜⼉肆意的压榨,⽽杨⽩劳等穷苦农民却毫⽆办法,黄世仁甚⾄还逼杨⽩劳⽤⼥⼉抵债(杨⽩劳在除⼣夜被逼⽆奈逃租),后杨⽩劳喝卤⽔⾃杀,⼥⼉喜⼉逃进深⼭⽼林,由于在⼭⾥的⽣活⼗分艰⾟、困难,在吃的⽅⾯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了。
直到⼋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才在深⼭中被找回。
(注:“⽩⽑⼥”在现实中,是有此⼈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16
第3课土地改革一、课标要求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理解基本国情是国策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思考以下问题:①、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②、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③、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
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我党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那么,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生答:土地改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
并板书课题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老解放区的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3亿多农民的生活状况怎样呢?学习新课:第一篇章-----渴望土地问题探究一:土地改革的原因1、这是四川省土改前一贫苦农民,身后的茅草屋是他家的住宅。
再看材料二,武汉贫民陈友汉家一年的生活。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土改前农民的生活很穷。
师过渡:农民辛勤劳作却极度贫穷的原因何在?2、我们来看土改前农村土地的占有情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本课分析土地改革,前承中华人民某某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内容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但是刚诞生的中华人民某某国百废待兴,经济面临崩溃。
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自己的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宣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某某专政,为即将开展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感到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会感觉非常乏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补充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口述史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分析时空观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史料实证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计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到堂堂清。
历史理解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解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意图】在本课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机会,增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教学策略方面,本课的重点是交互式教学,具体包括课堂演示、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知识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1. 能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2.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能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当下的态度。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演示的形式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的4次土改运动,学生根据演示内容和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进行记录。
(图1)【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回答问题:1. 《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需要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地改革的力量有哪些?3. 土地改革有哪些内容和影响?(答案)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探索农村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进行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革命的根本任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4、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位农民,而你的家乡
在进行土地改革,你觉得哪些生产资料是你
在土地改革中分到的 ( )
①土地 ②农具 ③牲D畜
④房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
c 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
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的材料机会3:和在国属家于获自得己工的业土化地的上基,本耕条耘件和而收表获示。高这兴就表地是示的劳庆动主贺农。人民”翻身
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
增长了26.9%。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
焚烧地契 拔除地界
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没收一切土地→分给地主同样一份 1952年冬 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斗争地主
建国后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
农民分到地主 耕牛、工具
土地改革中农民埋界桩 土 改 纪 念 邮 票
迎来土改后第一个丰收年
195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土地改革过程
新解放区
1952年底 1950
全国大陆完成土地改革 (除部分少数民族外)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部编 第3课 土地改革
1’
16’
2’
5’
5’
板书设计
3.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原因
2.内容
3.结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后记
_______,消灭了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加巩固。
4.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A.新中国成立之际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后 D.辛亥革命成功后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 )
A.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B.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D.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
六、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___________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加巩固。
4.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地改革的背景【教师活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东北、华北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出示材料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表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理解: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教师活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部法律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一章第一条,说明土地占有形式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提问: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学生活动】知道土地改革的开始。
思考后,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内容及教材第14页《相关史事》,讲述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土地改革》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教材从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土地改革的任务和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农村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意义以及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认识土地改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掌握土地改革的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
3.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 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 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B
年份
粮食总产 比 量(亿公 1949 斤) 年增长
1949
1132
1951
1952
1436
1639
26.9 %
44.8 %
4.问题:根据上面图表分析土改对新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影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土改给 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
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
存富农经济、并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
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 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
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 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
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回眸
时间
1949年 1952年 1953年
历史事件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土地改革 基本完成 抗美援朝 战争胜利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三课 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Biblioteka 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的公布
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情境引入
右边这幅照片,是土地改革时,农民 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你想知道
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
• 1、土改前的中国农村情况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 • 3、土改过程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呢?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而恰好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为了稳定后方,也为了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打好抗美援朝战争,中央人民政府在同一时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进行土地改革。
再让学生观察地主和农民的家图片对比,请学生各抒己见:你有何感受?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你怎么办?
感觉地主和农民的贫富差距非常大;
希望也当地主,获得土地,过上好生活。(指出一个农民要变成一个地主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积累大量的财富,多生儿子,买地种地,还需要年景好,社会和平,多年努力等等条件,并非易事。)
【教材分析】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突破】
1、重点突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就意味着地主占有的土地远远高于贫雇农占有的土地。我们的课本中提到,地主人均占有的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很多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占有的土地非常的少,根本无法维持生存。怎么办呢?他们要么去城市打工,但是更多的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乡土社会,留在农村,以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而地主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生活得更好,往往收取高额的地租剥削压榨农民。更何况在近代中国社会战争不断,税收沉重,地主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只能把生存的压力更多地转移到农民身上,所以近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是及其艰难的。
2、难点突破: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学法指导】
1、观看视频、阅读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挖掘智慧。
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动态笔记
导入
这里有一张照片,旁边写了抗美援朝,中间贴着的却不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名单,而是与抗美援朝同时进行的一件事情——土地改革。为什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会同时进行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
那么,到了1950年,我国农村的人口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找出1950年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人口和土地占有具体情况如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况。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中农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
给善良一些的地主种地;
去城市打工;
依靠共产党团结起来分得地主的土地;
等等回答。
老师指出,由于想要自己通过劳动积累买到土地在当时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农民不仅仅背负沉重地主,还要缴纳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所以很多农民破产,变成流民,或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状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因此,农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生产的积极性非常低,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农业难以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农民想去城市当工人或者手工业者的机会也不多,中国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也使农民逐渐明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支持共产党、依靠共产党,组织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安排
课时
授课班级
班
授课时间
第 周
【课程标准】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新课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进行过多次土地改革,请同学们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回顾和概括一下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分别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我们通过一频文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何给毛主席划分成分。毛主席家最后划分的成分是什么?——富农。指出这次土地改革与以往政策不同的地方在于保护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引导学生看课本14页相关史事。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