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人教版(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课题20.1 数据的代表课时:六课时第一课时20.1.1 平均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重点难点】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导学指导】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2、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3、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4、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5、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人教版新教案word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人教版新教案word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平均数 教学目标1.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能运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111~114,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如x 1,x 2,…,x n ,那么x =1n (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2.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3+…+w n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3.在求n 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那么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x 1f 1+x 2f 2+…+x k f kn .也叫做x 1,x 2,…,x k 这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 1,f 2,…,f k 分别叫做x 1,x 2,…,x k 的权. 4.一组数据:7,8,10,12,13的平均数是10.5.一组数据中有a 个x 1,b 个x 2,c 个x 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ax 1+bx 2+cx 3a +b +c .6.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解:110(10+12+13.5+21+40.8+19.5+20.8+25+16+30)=20.86(元).名校讲坛例1 (教材P112例1)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计,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请确定两人的名次.【解答】 选手A 的最后得分是85×50%+95×40%+95×10%50%+40%+10%=42.5+38+9.5=90.选手B 的最后得分是95×50%+85×40%+95×10%50%+40%+10%=47.5+34+9.5=91.由上可知选手B 获得第一名,选手A 获得第二名.【思考】例1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从中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跟踪训练1】(《名校课堂》20.1.1第1课时习题)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三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将写作能力、普通话水平、计算机水平这三项的总分由原先按3∶5∶2计算,变成按5∶3∶2计算,总分变化情况是(B) A .小丽增加多 B .小亮增加多 C .两人成绩不变化 D .变化情况无法确定例2 (教材P113例2)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解答】 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 x =13×8+14×16+15×24+16×28+16+24+2≈14(岁).【跟踪训练2】 某校调查了20名男生某一周参加篮球运动的次数,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那么这20名男生该周参加篮球运动次数的平均数是(C)A.3次 B .3.5次 C .4次 D .4.5次 巩固训练1.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甲的得分是(D)A .84B .86C .88D .902.已知数据a 1,a 2,a 3的平均数是a ,那么数据2a 1+1,2a 2+1,2a 3+1的平均数是(C) A .a B .2a C .2a +1 D.2a 3+13.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工作人员,对甲应聘者进行面试和笔试,甲的面试成绩为85分,笔试成绩为90分,若公司分别赋予面试成绩和笔试成绩7和3的权,则下列算式表示甲的平均成绩的是(C)A.85+902B.85×7+90×32C.85×7+90×310D.85×0.7+90×0.3104.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是95分,90分,85分,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解: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88.5分. 5.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可使用计算器). 解:x =13×1+14×4+15×5+16×21+4+5+2≈14.7(岁)答: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为14.7岁.6.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比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解:(1)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85×3+83×3+78×2+75×23+3+2+2=81,乙的平均成绩为73×3+80×3+85×2+82×23+3+2+2=79.3,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2)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85×2+83×2+78×3+75×32+2+3+3=79.5,乙的平均成绩为73×2+80×2+85×3+82×32+2+3+3=80.7,显然乙的成绩比甲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乙. 课堂小结1.加权平均数的公式.2.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数. 3.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第2课时 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教学目标结合加权平均数的有关知识,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114~115,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当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者对考察对象带有破坏性时,统计学中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2.一组数据7,8,8,9,8,16,8中,数据8的频数是4.3.若12≤x<30,则这组数的组中值是21.4.小明记录了今年元月份某五天的最低温度(单位:℃):1,2,0,-1,-2,估计这个月的最低温度的平均值大约是0℃.5.某中学环保小组对我市6个餐厅一天的快餐饭盒的使用数量作调查,结果如下:125,115,150,260,110,140.请用统计知识估计:若我市有40个餐厅,则一天共使用饭盒约6__000个.名校讲坛例1 (教材P114探究变式)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1)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2)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分析】根据上面的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例如在1≤x <21之间的载客量近似地看作组中值11,组中值11的权是它的频数3. 【解答】(1)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x =11×3+31×5+51×20+71×22+91×18+111×153+5+20+22+18+15≈73(人).(2)由表格可知,81≤x <101的18个班次和101≤x <121的15个班次共有33个班次超过平均载客量,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为3383×100%=39.8%.【跟踪训练1】为了解2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2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如下表各项数据:(1)上表中,a =31,b =51; (2)计算2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 解:11×2+31×8+51×202+8+20=43(人).答:2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43人.【点拨】 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例2 (教材P115例3变式)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思路点拨】 抽出的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组成一个样本,可以利用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解答】 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x =800×10+1 200×19+1 600×25+2 000×34+2 400×12100=1 676(时),即样本平均数为1 676.由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1 676小时. 【思考】 用全面调查的方法考察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合适吗?【跟踪训练2】(《名校课堂》20.1.1第2课时习题)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4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表所示,则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1__500__h .巩固训练1.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七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出十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节水量(单位:吨)0.5 1 1.5 2同学数(人) 2 3 4 1请你估计这200名同学的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的总量大约是(C)A.180吨 B.200吨C.240吨 D.360吨2.某部队为测量一批新制造的炮弹的杀伤半径,从中抽查了50枚炮弹,它们的杀伤半径(米)如下表:杀伤半径20≤x<4040≤x<6060≤x<8080≤x<100数量8 12 25 5 这批炮弹的平均杀伤半径是多少米?解:由表可得出各组数据的组中值分别是30,50,70,90,根据加权平均数公式得x=30×8+50×12+70×25+90×58+12+25+5=60.8(米).答:这批炮弹的平均杀伤半径大约是60.8米.3.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精确到0.1 cm).解:x =45×8+55×12+65×14+75×10+85×68+12+14+10+6=63.8(cm).答:这批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是63.8 cm. 课堂小结1.哪些情况下,不能使用全面调查?2.在统计中,为什么要用样本的情况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3.如何用样本估计总体?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1.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掌握中位数、众数的作用. 3.会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116~118,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能更好地反映其集中趋势.3.某组数据:2,5,4,3,2的中位数是3;数据11,8,2,7,9,2,7,3,2,0,5的众数是2.4.某班7名女生的体重(单位:kg)分别是35,37,38,40,42,42,74,这组数据的众数是42.5.在数据-1,0,4,5,8中插入一个数据x ,使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则x =2. 名校讲坛 知识点1 中位数例1 (教材P117例4)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的时间(单位:min)如下: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 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 min ,他的成绩如何? 【解答】(1)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24 129 136 140 145 146 148 154 158 165 175 18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处于中间的两个数146,148的平均数,即12×(146+148)=147.因此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147.(2)根据(1)中得到的样本数据的中位数,可以估计,在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大约有一半选手的成绩快于147 min ,有一半选手的成绩慢于147 min ,这名选手的成绩是142 min ,快于中位数147 min ,可以推测他的成绩比一半以上选手的成绩好.【思考】 根据例1中的样本数据,你还有其他方法评价(2)中这名选手在这次比赛中的表现吗?【跟踪训练1】 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①5 6 2 3 2(3) ②2 3 4 4 4 4 5(4) ③5 6 2 4 3 5 (4.5) ④3 7 6 8 8 40(7.5)【点拨】 求中位数的步骤:①将这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②若该组数据含有奇数个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若该组数据含有偶数个数,计算出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知识点2 众数例2 (教材P118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思路点拨】一般来讲,鞋店比较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量最大,也就是关心卖出的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的众数.一段时间内卖出的30双女鞋的尺码组成一个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可以找出样本数据的众数.进而可以估计这家鞋店销售哪种尺码的鞋最多.【解答】由表可以看出,在鞋的尺码组成的数据中,23.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即23.5厘米的鞋销量最大.因此可以建议鞋店多进23.5厘米的鞋.【思考】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还能为鞋店进货提出哪些建议?【跟踪训练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1)2,5,3,5,1,5,4 (5)(2)5,2,6,7,6,3,3,4,3,7,6 (6 3)(3)2,2,3,3,4 (2 3)(4)2,2,3,3,4,4 (2 3 4)(5)1,2,3,5,7 (1 2 3 5 7)【思考】当一组数据中多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最多时,这几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吗?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吗?巩固训练1.数学老师布置10道选择题,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绘制成条形统计图,根据下图,全班每位同学答对的题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D)A.8,8B.8,9C.9,9D.9,82.5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众数是7且唯一,则这5个正整数的和是(A)A.20 B.21 C.22 D.233.数据8,8,x,6的众数与平均数相同,那么它们的中位数是8.4.为了了解“孝敬父母,从家务事做起”活动的实施情况,某校抽取八年级某班50名学生,调查他们一周做家务所用时间,得到一组数据,并绘制成下表,请根据下表完成各题:每周做家务的时间0 1 1.522.533.54合计(1)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的平均时间是2.44小时.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5,众数是3.5.(《名校课堂》20.1.2第1课时习题)在一次测试中,抽取了10名学生的成绩(单位:分)为:86,92,84,92,85,85,86,94,94,83. (1)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小聪同学此次的成绩是88分,他的成绩如何?解:(1)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83,84,85,85,86,86,92,92,94,94,则中位数是86+862=86.(2)根据(1)中得到的样本数据的中位数,可以估计,在这次测试中,大约有一半学生的成绩高于86分.小聪同学的成绩是88分,大于中位数86分,可以推测他的成绩比一半以上同学的成绩好. 课堂小结1.如何求中位数?中位数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求众数?众数的作用是什么? 第2课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能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119~120,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一组数据中与其余数据差异很大的数据)的影响较大.3.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只需要很少的计算,它也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思考:你知道在体操比赛评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吗?4.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单位:岁)如下:甲群:13,13,14,15,15,15,16,17,17.乙群:3,4,4,5,5,6,6,54,57.(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15岁,中位数是15岁,众数是15岁,其中能较好地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平均年龄(众数或中位数).(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16岁,中位数是5岁,众数是4,5,6岁.其中能较好地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中位数.名校讲坛例(教材P119例6)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商场服装部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数据如下:(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月销售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思路点拨】商场服装部统计的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组成一个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估计总体的情况,从而解决问题.【解答】整理上面的数据得到表1和图2.表1销售额/万元13 14 15 16 17 18 19 22 23 24 26 28 30 32人数1 1 5 4 323 1 1 1 2 3 1 2图2(1)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众数是15,中位数是18,利用计算器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约是20,可以推测,这个服装部营业员的月销售额为15万元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18万元,平均月销售额大约是20万元.(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定为每月20万元(平均数).因为从样本数据看,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平均数最大,可以估计,月销售额定为每月20万元是一个较高目标,大约会有13的营业员获得奖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能够达到销售目标,月销售额可以定为每月18万元(中位数).因为从样本情况看,月销售额在18万元以上(含18万元)的有16人,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可以估计,如果月销售额为18万元,将有一半左右的营业员获得奖励.【跟踪训练】某同学进行社会调查,随机抽查了某个地区20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并绘制了如下的统计图:(1)求这20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2)求这20个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和众数;(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哪个更能反映这个地区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水平?解:(1)这20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是1.2万元.(2)这20个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1.2万元和1.3万元.(3)平均数和中位数更能反映这个地区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巩固训练1.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经计算得出销售额的平均数是20万元/月,中位数是18万元/月,众数是15万元/月,如果你是该商场的管理人员,(1)你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能够达标,这个目标可定为18万元/月;(2)你想确定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个目标可定为20万元/月.2.某公司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 000元提升到20 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 500元提升到30 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解:(1)2 091,1 500,1 500. (2)3 288,1 500,1 500. (3)中位数.3.质量检测部门对甲、乙、丙三家公司销售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单位:年):甲公司:4,5,5,5,5,7,9,12,13,15; 乙公司:6,6,8,8,8,9,10,12,14,15; 丙公司:4,4,4,6,7,9,13,15,16,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空:(2)如果你是顾客,你将选购哪家公司销售的产品,为什么?(3)如果你是丙公司的推销员,你将如何结合上述数据及统计量,对本公司的产品进行推销?(至少说两条)解:(2)乙公司.因为从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项指标上看,都比其他的两个公司要好,他们的产品质量更高.(3)①丙公司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比甲公司高;②从产品寿命的最高年限考虑,购买丙公司的产品的使用寿命比较长的机会比乙公司产品大一些.课堂小结在实际问题中,会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2.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能运用方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124~127,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统计中常采用考察一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别的方法,来反映这组数据的波动情况.2.设有n个数据x1,x2,…,x n,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x)2,(x2-x)2,…,(x n-x)2,我们用这些值的平均数,即用s2=1n[(x1-x)2+(x2-x)2+…+(x n-x)2]来衡量这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3.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就越小.4.要判断一个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否稳定,那么需要知道他最近连续几次数学考试成绩的方差.5.计算一组数据:8,9,10,11,12的方差为2.名校讲坛例1 (教材P125例1)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如表所示.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解答】甲、乙两团演员的身高平均数分别是x甲=163+164×2+165×2+166×2+1678=165,x乙=163+165×2+166×2+167+168×28=166.方差分别是s2甲=(163-165)2+(164-165)2+…+(167-165)28=1.5,s2乙=(163-166)2+(165-166)2+…+(168-166)28=2.5.由s2甲<s2乙可知,甲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跟踪训练1】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甲队26 25 28 28 24 28 26 28 27 29乙队28 27 25 28 27 26 28 27 27 26(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2)你能说说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吗?解:(1)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x甲=26.9,x乙=26.9,即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相同.(2)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是:s2甲=(26-26.9)2+(25-26.9)2+…+(29-26.9)210=2.29,s2乙=(28-26.9)2+(27-26.9)2+…+(26-26.9)210=0.89,由s2甲>s2乙可知,甲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较大.【点拨】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趋势的指标,方差是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指标.所以(2)用方差来判断.例2 (教材例题变式)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择一人去参加电脑知识竞赛,在相同条件下对他们的电脑知识进行了10次测验,成绩(单位:分)如下:(1)填写下表:(2)利用以上信息,请从不同的角度对甲、乙两名同学的成绩进行评价.【解答】 从众数看,甲成绩的众数为84分,乙成绩的众数是90分,乙的成绩比甲好;从方差看,s 2甲=14.4,s 2乙=34,甲的成绩比乙相对稳定;从甲、乙的中位数、平均数看,中位数、平均数都是84分,两人成绩一样好; 从频率看,甲85分以上的次数比乙少,乙的成绩比甲好.【跟踪训练2】 某射击队为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全国比赛,对他们进行了8次测试,测试成绩(单位:环)如下表:(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甲的平均成绩是9环,乙的平均成绩是9环; (2)分别计算甲、乙两名运动员8次测试成绩的方差;(3)根据(1)(2)计算的结果,你认为推荐谁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解:(2)甲的方差为18×[(10-9)2+(8-9)2+(9-9)2+(8-9)2+(10-9)2+(9-9)2+(10-9)2+(8-9)2]=0.75,乙的方差为18×[(10-9)2+(7-9)2+(10-9)2+(10-9)2+(9-9)2+(8-9)2+(8-9)2+(10-9)2]=1.25.(3)∵0.75<1.25,∴甲的方差小.∴甲比较稳定,故选甲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 巩固训练1.若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s 2,则(1)数据x 1±b ,x 2±b ,…,x n ±b 的平均数为x ±b ,方差为s 2; (2)数据ax 1,ax 2,…,ax n 的平均数为ax ,方差为a 2s 2;(3)数据ax 1±b ,ax 2±b ,…,ax n ±b 的平均数为ax ±b ,方差为a 2s 2.2.用条形图表示下列各组数据,计算并比较它们的平均数和方差,体会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的. (1)6 6 6 6 6 6 6 (2)5 5 6 6 6 7 7 (3)3 3 4 6 8 9 9 (4)3 3 3 6 9 9 9解:图略.(1)x =6,s 2=0;(2)x =6,s 2=47;(3)x =6,s 2=447;(4)x =6,s 2=547.3.甲、乙两支篮球队在集训期内进行了五场比赛,将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后,绘制成图1、图2的统计图.图1 图2(1)在图2中,画出折线表示乙队在集训期内这五场比赛成绩的变化情况;(2)已知甲队五场比赛成绩的平均分x甲=90分,请你计算乙队五场比赛成绩的平均分x乙;(3)如果从甲、乙两队中选派一支球队参加篮球锦标赛,根据上述统计情况,试从平均分、折线的走势、获胜场数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简要分析,你认为选派哪支球队参加比赛更能取得好成绩?解:(1)如图所示.(2)x乙=90分.(3)从平均分看,两队的平均分相同,实力大体相当;从折线的走势看,甲队比赛成绩呈上升趋势,而乙队比赛成绩呈下降趋势;从获胜场数看,甲队胜三场,乙队胜两场,甲队成绩较好;综上所述,选派甲队参赛更能取得好成绩.课堂小结1.理解方差的定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2.方差的作用: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3.方差的适用条件: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相近时,才利用方差来判断它们的波动情况.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调查活动中的六个基本步骤及其实施方法.2.理解数据的分析在调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131~133,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调查活动中的六个基本步骤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交流.2.甲、乙两名同学进行射击训练,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成绩统计如下:若从甲、乙两人射击成绩方差的角度评价两人的射击水平,则谁的射击成绩更稳定些?解:甲、乙两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成绩分别为:x甲=15(7×2+8×2+10×1)=8,x乙=15(7×1+8×3+9×1)=8,s2甲=15[2×(7-8)2+2×(8-8)2+(10-8)2]=1.2,s2乙=15[(7-8)2+3×(8-8)2+(9-8)2]=0.4.∵s2甲>s2乙,∴乙同学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点拨】在平均数相等时,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名校讲坛例(教材补充例题)(1)班同学为了解某小区家庭月均用水情况,随机调查了该小区部分家庭,并将调查数据进行如下整理:。

第六章_数据的分析单元(教案)

第六章_数据的分析单元(教案)
-举例:绘制身高分布的条形图时,如何确定条形的高度和间隔。
(3)数据分析与解释: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统计图中读取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难点解释:如何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推理。
-举例:从体重变化的折线图中分析出同学们的体重增长趋势,并结合健康知识进行解释。
(4)数据应用:学生需要将数据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关系,提高数据描述与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联系,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表进行信息传递和问题解决,提高数据可视化与解释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释: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易于分析的表格或图表。
-举例:将同学们的生日按照月份整理,制作出月份分布的条形图。
(2)统计图的绘制技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准确地绘制统计图,包括坐标轴的刻度、图例的添加等。
-难点解释: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条形图的高度、折线图的点与线的连接、饼状图的百分比计算。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表达、交流,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收集数据,并能用适当的方式整理数据,这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
-举例: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整理成表格。
(2)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饼状图的理解与应用: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
-难点解释:如何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建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7.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据分析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意识,提高数据分析素养;
2.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数学推理和论证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所有数值加总后除以数值的个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它对极端值的影响较小;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适用于描述分类数据。这些统计量在描述数据时各有优势,是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
-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通过直观的图形和表格展示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举例:在讲解平均数时,强调其受极端值影响较大的特点;在介绍中位数和众数时,通过实例说明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优势。
2.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描述指标;
-极差、方差的计算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理解这些统计量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分析一组考试成绩,以及这些统计量如何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数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而中位数和众数则相对稳健这一特点。对于极差和方差的计算及应用,我会通过具体数据和图表来帮助大家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方面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人教版2022-2022年八下数学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学案(含解析)

人教版2022-2022年八下数学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学案(含解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1.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用样本估计总体,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2.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下册学习了“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数据的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在前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就从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定义及其应用.【难点】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本章在教学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整理学生已有的关于这三种统计量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本章要求通过较多实例,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样本的代表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3.合理使用计算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的研究带来很大变化,为统计工作的高效、准确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对于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章中,编写了使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内容作为必学内容,还编写了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集中统计量的内容作为选学内容等.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计算器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计算器.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平均数(2课时) 20.1.2中位数和众数(2课时)4课时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1课时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1课时单元概括整合1课时20.1数据的集中趋势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3.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经历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和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20.1.1平均数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经历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重点】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难点】1.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2.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做出合理判断.第课时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正确理解.【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课件和例题.【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导入一:刘木头开了一家小工厂,生产儿童玩具.工厂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头、他的弟弟及其他6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刘木头正在与一个叫小王的青年人谈招聘问题.刘木头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每个人的薪金是每周300元,但在学徒期间每周是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小王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谈谈.小王说:“你骗我,我已经和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每人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刘木头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王,不要激动嘛!每人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自己算一算.”刘木头拿出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周付出的薪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6个亲戚每人得250元,5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得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平均每人得300元,对吗?”“对,对,你是对的,每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王生气地说.刘木头拍着小王的肩膀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小兄弟,你根本不懂得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哟!”同学们,你能当个小法官来判一下谁说的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又指导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及引入新课的目的.导入二: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些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种子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品各试验田每公顷产量种(单位:吨)甲7.657.57.627.597.65 7.647.57.47.417.41乙7.557.567.537.447.49 7.527.587.467.537.49提问:如何考察一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后,教师说明本章学习的知识内容:(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概念;(2)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3)课题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难以用已学到的平均数的公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新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章研究的基本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思想.[过渡语]前面我们学过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我们一起来探究加权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思路一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郊县人数/万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15 0.15 B7 0.21 C10 0.18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问题1小明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 =0.18(公顷).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适时指导:(1)对“平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准确理解;(2)三个郊县人数的多少对人均耕地面积有无影响,分析小明同学的计算错误.问题2这个市郊县的总耕地面积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你能算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算式,即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7(公顷).问题3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有何作用?教师指出:上面的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分别为三个数据的权.追问:你能正确理解数据的权和三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吗?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数据的权及加权平均数的理解.问题4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归纳得出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学生思考、总结归纳: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思考认识到用已学过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根本行不通的,使学生意识到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激发学生去探究.通过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理解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及其结构特征,认识数据的权的作用.思路二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听说读写者甲85 83 78 75乙73 80 85 82提问: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追问:这家公司在招聘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哪几个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为多少?学生同桌讨论,计算后提出自己的意见.问题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引导学生讨论:招聘口语能力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公司侧重哪两个方面的成绩?从给出的比值是否体现这两方面更加“重要”?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依据题目要求,分别计算出甲、乙两名应试者的成绩,教师引导写出解答过程.问题3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追问:若n个数据x1,x2,…,x n的权分别为w1,w2,…,w n,这n个数据的平均数该如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问题4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的测试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体会权的改变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追问: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说说你对权的认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加权平均数公式,发现问题1中各数可看作是权相同的,教师指出两种平均数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接纳和吸引别人的正确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改变同一个问题背景中数据的权,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与作用.[知识拓展](1)当所给的数据在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a.一组数据x1,x2,…,x n的各个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各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x'1=x1-a,x'2=x2-a,…,x'n=x n-a.于是x1=x'1+a,x2=x'2+a,…,x n=x'n+a.因此=(x1+x2+…+x n)=(x1'+x2'+…+x n')+·na='+a;(2)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它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一组数据的“重心”,也是度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基准;(3)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特例.加权平均数的实质就是考虑不同权重的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的各项权相等时,就变成了算术平均数.2.例题讲解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A85 95 95B95 85 95请确定两人的名次.教师出示例题并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求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50%,40%,10%说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三项成绩的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确下列问题:(1)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用什么数据说明?(2)要想决出两人的名次,必须求两人的总成绩,实质上是求这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分别计算出两名选手的总成绩,教师进一步引导写出解答过程.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90,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91.由上可知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1)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2)数据的权的意义: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加权平均数公式:=.1.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则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权分别为、和.解析:根据权的概念解决即可.答案:20%30%50%2.学校把学生学科的期中、期末两次成绩分别按40%,60%的比例计入学期学科总成绩.小明期中数学成绩是85分,期末数学成绩是90分,那么他的学期数学总成绩是()A.85分B.87.5分C.88分D.90分解析:根据学期数学成绩=期中数学成绩×所占的百分比+期末数学成绩×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学期总成绩.故选C.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的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应聘笔试面试实习者甲85 83 9080 85 92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用,为什么?解:甲的平均成绩为=86.9,乙的平均成绩为=87.5.因此,乙会被公司录用.4.某单位欲招聘一名技术部门负责人,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且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取,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测试项目测试成绩甲乙丙沟通能力85 73 73 科研能70 71 65组织能64 72 84力(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该单位将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因此,丙的平均成绩最高,丙将被录用.(2)甲的成绩为=76.3,乙的成绩为=72.2,丙的成绩为=72.8.因此,甲的成绩最高,甲将被录用.第1课时1.加权平均数2.例题讲解例题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13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121页习题20.1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122页习题20.1第5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中,四位参赛选手的各项得分如下表,如果将专业、形象、人气这三项得分按3∶2∶1的比例确定最终得分,最终得分最高的进入下一轮比赛,则进入下一轮比赛的是()(每项按10分制)测试内测试成绩容小赵小王小李小黄专业素6 7 8 8质形象表8 7 6 9现人气指8 10 9 6数A.小赵B.小王C.小李D.小黄2.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采访写计算机创意设作计小70分60分86分明小90分75分51分亮小60分84分72分丽现在要计算3人的加权平均分,如果将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由3∶5∶2变成5∶3∶2,成绩变化情况是() A.小明增加最多 B.小亮增加最多C.小丽增加最多D.三人的成绩都增加3.希望中学一个学期的数学总平均分是按下图进行计算的.该校李飞同学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单位:分)李飞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90 8588则李飞这个学期数学总平均分为.4.某商场用加权平均数来确定什锦糖的单价,由单价为15元/千克的甲种糖果10千克,单价为12元/千克的乙种糖果20千克,单价为10元/千克的丙种糖果30千克混合成的什锦糖果的单价应定为.【能力提升】5.学生的学科期末成绩由期考分数、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三部分组成,按各占30%,30%,40%的比例确定.已知晓明的数学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数学期末成绩为分.6.小丽家上个月吃饭费用为500元,教育费用为200元,其他费用为500元.本月小丽家这三项费用分别增长了10%,30%和5%.小丽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个月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7.小李同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测验类别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测验1测验2测验3测验4成绩88 92 94 90 92 89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如图所示的权重计算,那么小李同学该学期的总评成绩为多少分?(四舍五入精确到1分)8.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测验占20%,期中考试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关80 75 71 88 小76 80 68 90分别算出小关和小兵的总平均分.【拓展探究】9.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成绩(单位:分)测试项甲乙丙目笔试75 80 90面试93 7068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答案与解析】1.D(解析:将四个人的测试成绩按比例求出最终成绩,找出成绩最高的即可.)2.B(解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分别计算出3人的各自成绩.先求出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是3∶5∶2各自的成绩,再求出这三项的权重比是5∶3∶2各自的成绩,进行比较.)3.87.5(解析:先从统计图得到相应数据的权重,再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解.)4.11.5元/千克(解析:将三种糖果的总价算出,再除以60即可.)5.85(解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6.解:500×10%+200×30%+500×5%=135(元),135÷(500+200+500)×100% =11.25%.7.解:平时平均成绩为=91(分),总评成绩为=90.1≈90(分).8.解:小关的学期总平均分为=80×10%+75×20%+71×35%+88×35%=78.65(分),小兵的学期总平均分为'=76×10%+80×20%+68×35%+90×35%=78.9(分).9.解:(1)甲、乙、丙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200×25%=50(分),200×40%=80(分),200×35%=70(分).(2)甲的平均成绩为≈72.67(分),乙的平均成绩为≈76.67(分),丙的平均成绩为=76.00(分).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3)甲的个人成绩为=72.9(分);乙的个人成绩为=77(分);丙的个人成绩为=77.4(分).由于丙的个人成绩最高,所以候选人丙将被录用.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高估了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能力,主要困难在于一些学生不能对权的含义理解透彻.适当增加学生熟知的一些实例,通过计算平均数,深刻理解权的含义及对平均数的影响.练习(教材第113页)1.解:(1)甲:=88(分),乙:=87.5(分),故甲将被录取.(2)甲:=87.6(分),乙:=88.4(分),故乙将被录取.2.解:=88.5(分).故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88.5分.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教案引言概述:数据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匡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需要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教案。

本文将探讨数据分析教案的设计原则和内容要点。

一、教案设计原则1.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数据分析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1.2 考虑学生背景和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背景和水平设计教案,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复杂。

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1.3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数据分析教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案内容要点2.1 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教案应该包括如何获取数据、数据的清洗和整理等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数据,以确保数据质量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2 数据探索与可视化:数据分析的第二步是数据的探索和可视化。

教案应该包括如何使用统计方法和可视化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示。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图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2.3 数据建模与预测:数据分析的第三步是数据的建模和预测。

教案应该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算法,进行数据的建模和预测。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技术预测未来的趋势和结果。

三、教学实践建议3.1 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师应该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3.2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理解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3.3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学习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的原理和技术。

四、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式:教师在设计数据分析教案时,应该考虑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 加权平均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 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一、教与学目标:1、让学生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教与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三、教与学方法:探究与自学教学法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下表是小红和小明参加一次演讲比赛的得分情况:计算得出:85+70+80+85=32090+75+75+80=320两人的总分相等,似乎不相上下?作为演讲比赛的选手,你认为小明和小红谁更优秀?你用什么方法说明谁更优秀?(通过这一情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给出对四项得分适当划分比例,突出各项成绩在总分中所起的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1)仿做教材(2)例2中的4:4:2表示应聘者期末各科平均成绩、作文比赛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等项目在评聘中的重要程度。

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____________。

(3)一般地,如果n个n个数据1x,2x,……,n x的重要程度用连比1f :2f :…:k f 表示,其中1f ,2f ,…,k f 也叫做数据1x ,2x ,……,n x 的_______,那么这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仿做教材 2、合作交流:小颖在做例2时,用的是以下算式,判断小颖做得是否合理? 解:∵4+4+2=10.20102.40104==∴小颖、小亮、大刚的个人总分分别是:92.60.2950.496.4088=⨯+⨯+⨯91.40.2950.490.4091=⨯+⨯+⨯ 84.20.2930.482.4082=⨯+⨯+⨯ (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并与例3做对比) 3、精讲点拨:例题: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2)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的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权数的作用很大,那么权数有何意义?)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常用权数来反映对应的数据的重要程度,权数越大的数据越重要.)(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1)、求21、32、43、54的加权平均数.测试项目[来 测试成绩 甲 乙 丙 笔试 75 80 90 面试 93 70 68民主评议50 80 70①、以14 、14 、14 、14 为权数.②、以0.4、0.3、0.2、0.1为权数.(2)、一组数据由2、3、4、5、6构成,其中2的权数为0.2,3的权数为0.4,4的权数为0.1,5的权数为0.2,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3)、下表是小红和小明参加一次演讲比赛的得分情况: ①、计算两人的总分,比比谁的得分高?②、如果在评分时服装占5%、普通话占15%、主题占40%、技巧占40%,你能说明是谁最优秀吗?请说明理由.2、能力提升:(1)、一组数据中有5个4、3个5、2个6、2个7,试用两种方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1)、某蔬菜市场某天批发1000千克青菜,上午按每千克0.8元的价格批发500千克,中午按0.6元价格批发200千克,下午以0.4元的价格将余下的青菜批发完,这批青菜的平均批发价格为( )。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精品)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精品)

八年级(下)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马娟单元教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内容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四)课时分配全章教学约需15课时(不包括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18.1 数据的代表约6课时18.2 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18.3 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18.1数据的代表18.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课程类型:新授课 方法手段:启发式教学法 四、课堂引入: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据分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要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概念。平均数是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它能够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的数,它对极端值的影响较小。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在某些情况下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特征。这些统计量在描述数据分布时非常重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平均数最合适?”
1.教学重点
-平均数: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理解平均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中的作用。
-举例:计算班级学生某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解释平均成绩对了解班级整体水平的作用。
-中位数:掌握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步骤,理解其在数据排序和描述中心趋势中的应用。
-举例:在一组数据中找到中位数,解释为何中位数在某些情况下更能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分析方法3.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和分析数据?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要举办一次运动会,需要确定参加跳远、跳绳和跑步三个项目的学生人数。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3.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方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数据分析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图表分析、概率论等。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有50名学生,男生28名,女生22名,请问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例是多少?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分析家中近一个月用电情况,并提出节能建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还可以为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教授数据分析知识,制定一份完善的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教案的制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课程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案的制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1.2 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和技术等。

1.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每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二、内容安排2.1 数据分析基础知识: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类型、数据清洗和数据可视化等。

2.2 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R等,以及数据分析常用技术,如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

2.3 数据分析实践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演练,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3.2 互动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4.1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考试,测试学生对数据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作业评价:布置数据分析作业,评价学生对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的掌握情况。

4.3 项目评价:组织数据分析项目,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据分析的能力。

五、课程实践5.1 实践课程设计:设计数据分析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据分析技术。

5.2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数据案例,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

5.3 实践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成果,让学生展示他们在数据分析领域的成就。

综上所述,一份完善的数据分析教案应该包括教案的制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课程实践五个方面。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匡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熟悉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3. 学会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数据分析概述1.1 数据分析的定义和意义1.2 数据分析的应用领域1.3 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2. 数据采集与整理2.1 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巧2.2 数据整理的原则和方法2.3 数据清洗与处理3. 数据可视化3.1 数据可视化的目的和优势3.2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和技术3.3 数据可视化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4. 数据分析方法4.1 描述性统计分析4.2 探索性数据分析4.3 预测性数据分析4.4 假设检验与判断统计5. 数据分析工具5.1 Excel数据分析工具5.2 Python数据分析库5.3 R语言数据分析工具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

2.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数据分析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据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数据分析经验和方法。

五、教学评估1. 作业评估:布置数据分析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践项目评估: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数据分析项目,并撰写分析报告。

3. 课堂互动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答辩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预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数据分析与决策》2. 案例资料:选取实际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数据分析工具:提供Excel、Python和R语言等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教程和实例数据。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教授数据分析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数据分析教案的设计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一个成功的教案的关键。

教师需要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1.2 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基础。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需要教授的内容,包括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和技术等。

1.3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内容2.1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的数据来源和采集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数据。

2.2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学生处理数据中的错误和缺失值,提高数据质量。

2.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数据分析中展示数据结果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据。

三、教学方法3.1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2 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评估方式4.1 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可以检验学生对数据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4.2 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一个更加贴近实际的评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3 反馈机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和资料: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章目标总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章目标总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教材简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与计算;用样本估计总体;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其中趋势以及离散程度.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在生产生活中,为了了解总体的情况,我们经常从总体中抽出样本,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处理,获得结论,在利用结论对总体进行估计.在生产生活中有时对数据的分析,我们需要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去刻画数据的几种趋势;利用方差去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从而为我们做出更有利的判断.
本章是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及合理选用,利用它们的意义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评判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命题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本章难点】
正确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本章思想方法】
1.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如: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就是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2.掌握方程思想,如:本章中常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解答问题.
课时计划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3课时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2课时
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1课时。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精品)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单元教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内容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四)课时分配全章教学约需15课时(不包括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18.1 数据的代表约6课时18.2 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18.3 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18.1数据的代表18.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课程类型:新授课方法手段:启发式教学法 四、课堂引入: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精品教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精品教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教学设计2、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问题1的权相等,也就是重要程度同等主要。

今后我们学习要怎样学才能取得好成绩?问题2的权不同。

分析问题1、2中的加权平均数:问题1、2中的计算都可以看作是求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一般说来,如果在n 个数n x x x ,...,,21的权分别是nωωωω,...,,,321( ) 则nn n x x x x ωωωωωω++++++= (212211)相应练习:某市的7月下旬最高气温统计如下:气温 35度 34度 33度 32度 28度 天数23221(1)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是_____,32的权是______.(2)该市7月中旬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_____,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三 )例题讲授,探索新知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2:3:3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并能根据情况解决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学习,学能力和合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进行适当的引导,知识的重点,必不可少的。

n n =+++ωωω 21年龄(岁)26 28 29 30 31 相应队员数13142(1)在这五个数据中,28的权是_____,31的权是______.(2) 中国篮球队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_____,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3、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小明的作法:18.0318.021.015.0=++=x (公顷)你认为小明的这种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在上面的问题中,三个数据0.15、0.21、0.18的权分别是15、7、10,说明三个数据在计算这个市郊县人均耕地面积时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五)课堂小结 反思升华1、什么情况下用加权平均数来求平均数答: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 2、数据的权的意义是什么?答: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加权平均数公式:4、权的几种表现形式? (1)直接以数据形式给出; (2)比例形式给出;例的形式又有变化,形式出现,意义的理解。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数据分析教案1

数据分析教案1

数据分析教案1标题:数据分析教案1引言概述: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技能之一,它可以匡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

在教育领域,数据分析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案的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案设计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教案的第一步,教师需要清晰地知道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1.2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1.3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好教学所需的资源,包括教材、教具、软件等,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二、数据采集2.1 确定数据来源:确定需要采集的数据来源,可以是实地调查、网络数据等多种形式。

2.2 采集数据样本: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采集代表性的数据样本,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3 数据整理:整理采集到的数据,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工作,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好准备。

三、数据清洗3.1 缺失值处理:处理数据中的缺失值,可以通过填充、删除或者插值等方法进行处理。

3.2 异常值处理:识别和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可以通过箱线图、散点图等方法进行检测和处理。

3.3 数据转换:对数据进行转换,包括标准化、归一化等操作,使得数据更易于分析和理解。

四、数据分析4.1 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方差、频数分布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4.2 探索性数据分析:通过可视化方法探索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包括直方图、散点图、箱线图等。

4.3 统计判断分析: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判断分析,包括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五、结果呈现5.1 结果解释: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解释,清晰地呈现数据分析的结论和发现。

5.2 结果展示:通过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使得结论更具说服力。

5.3 结果评估:评估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全章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全章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全章教案本章内容本章主要内容是通过数据的收集一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的整理一一频数分布表〔没有给出概念〕,数据的描述一一统计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的一般过程.问题回忆了全面调查,介绍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用表格整理数据,用条形统计图和扇表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扇形统计图的画法.问题和问题介绍了抽样调查.结合问题讨论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给出了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和术语,还讨论了抽样调查的代表性,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问题是利用分层抽样获取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例子.接着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介绍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的画法, 从而使对统计图表的熟悉具体化.最后是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全面调查,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会画扇形统计图;、了解抽样调查及相关的概念和术语,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代表性;、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过程与方法]经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一般过程,了解这两种调查的优缺点,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感受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重点难点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是重点;样本的抽取,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法是难点.课时分配统计调查课时直方图课时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课时本章小结课时统计调查(一)〔教学目标〕、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是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是难点°〔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下面一些问题:[投影]()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收视情况怎样[投影]()班级里同学出生主要集中在哪一年[投影]()本年度最受欢送的影片是哪几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统计调查.二、数据的收集看下面的问题:[投影]问题现在我们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怎样才能知道结果举手表决、问卷调查等.问卷调查是一种比拟常用的调查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要设计好调查问卷.你认为设计调查问卷应包括哪些内容问卷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调查中所提的问题、答案选项以及要求等.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调查问卷:[投影]调查问卷年月在下面四类电视节目中,你最喜爱的是〔〕〔单项选择〕、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填完后,请将问卷交数学课代表.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爱节目的差异,问卷中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应加“男口女口〔打勾〕〞这一项.问卷设计好后,请每位同学填写,然后收集起来.例如,调查的结果是:[投影]注意:用字母代替节目的类型,可方便统计.三、数据的整理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容易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为什么不容易.由于这些数据杂乱无章,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你认为应该怎样整理我们收集到的数据划“正〞字.这就是所谓的划记法.下面我们利用下表整理数据.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四、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投影]绘制扇形统计图我们知道,扇形图用圆代表总体,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的一局部.扇形图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映各个局部占总体的百分比.扇形的大小是由圆心角的大小决定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圆心角的度数就可以画出代表某一局部的扇形.由于组成扇形图的各扇形圆心角的和是,所以只需根据各类节目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算出对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新闻:X%",体育:X % =,动画:X% = ,娱乐:X%=.在一个圆中,根据算得的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各类节目的名称及相应的百分比.[投影]你能根据上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直接说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电视节目的情况吗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全班同学喜爱电视节目的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统计图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通过分析表和图,了解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电视节目的情况.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察的全体对象,我们对全体对象都进行了调查,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例如,年我国进行的第五人口普查,就是一次全面调查.请你举出一些生活中运用全面调查的例子.五、课堂练习课本面.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经历了全面调查的一般过程,知道了利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利用表格来整理数据,利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学会了设计调查问卷和扇形统计图的画法.作业:课本面、,面题.统计调查〔二〕〔教学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个体与总体等统计概念;、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重点难点〕抽样调查、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是重点;样本的抽取是难点.〔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要了解一罐八宝粥里各种成分的比例,你会怎么做把一罐八宝粥铺开在一个盆子里查看.这样可行吗这样方便吗为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便合理的调查方法才行.二、抽样调查及有关概念[投影]问题某校有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可以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全校学生逐个进行调查,然后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出全校学生对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这样做,当然好,可以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但是,由于学生人数比拟多,这样做又会有许多弊病,你能说说吗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你能找到一种既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调查方法吗可以抽取一局部学生进行调查 .这种只抽取一局部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的方法就是抽样调查.这里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投影]上面问题中全校学生是总体,每一名学生是个体,我们从总体中抽取的局部学生是一个样本,抽取的学生数就是样本容量. 例如抽取名学生,样本容量就是.注意:抽样调查还适用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如关于灯泡寿命、火柴质量等.三、样本的抽取抽样调查的关键是样本的抽取,如果抽取的样本得当,就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否那么,抽样调查的结果会偏离总体情况.上面的问题,抽取样本的要求是什么呢一、抽取的学生数目要适当.如果抽取的学生数太少,那么样本就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太多,那么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我们可以取名学生作为一个样本.二、要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抽取到的时机相等.例如,可以在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用电脑随机抽取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名学生.你还能想出使每个学生都有相等时机被抽到的方法吗从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用电脑抽取能被整除的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学生;放学或上学时在校门口随机访问名学生,等等.这种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时机被抽到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现在你能答复“要了解一罐八宝粥里各种成分的比例,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了吗搅拌均匀后,舀一勺查看,用所得的结果估计这罐八宝粥成分的比例.四、样本的处理和全面调查一样,对收集的数据要进行整理.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容量为的调查数据统计表.[投影]抽样调查名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节目类型戈IJ记人数百分比新闻正「体育正正正正『动画正正正正正正娱乐正正正正正正正T合计从上表可以看出,样本中喜爱娱乐节目的学生最多,是,据此可以估计出,这个学校的学生中,喜欢娱乐节目的人最多,约为.类似地,由上表可以估计这个学校喜爱其他节目的学生人数的百分比.表格中的数据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描述.新闻体育五、课堂练习六、课堂小结、个体、总体、样本、样本容量及抽样调查的概念;、抽取样本的要求:〔〕抽取的样本容量要适当;〔〕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被抽取到的机会相等一一简单随机抽样.、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是什么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没有全面调查准确,受样本选取的影响比拟大.作业:课本面、,面、题.统计调查〔三〕〔教学目标〕、经历较复杂问题的处理过程,感受分层抽样的必要性, 掌握分层抽样的方法;、学会从样本中分析、归纳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重点难点〕分层抽样的方法和样本的分析、归纳是重点;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什么是抽样调查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周围,抽样调查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有些问题总体量不大,个体差异程度小,只需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就可以了,有些问题总体量大,个体差异程度较大,必须有更好的抽样方法才行.二、分层抽样[投影]问题某地区有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不能用问题中对学生的调查数据去估计整个地区电视观众的情况呢为什么不能.一是样本容量太小;二是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往往有明显不同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如果抽取一个容量为的样本进行调查,你会怎样调查由于各年龄段对节目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喜爱又存在共性,因此可以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人群分别独立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每个年龄段抽取的人数怎么确定呢可以根据各年龄段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以保证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相应比例的代表.如果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例为::,那么各年龄段抽取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先将总体分成几个年龄段〔层〕,然后再在各年龄段〔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这是一种分层抽样.分层抽取的样本与这个地区所有观众的年龄结构根本相同,与在整个地区直接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相比,更具有代表性.三、样本的分析从上表中可以大致估计整个地区观众对四种节目的喜爱情况,你能谈谈吗此外,还可以估计各个年龄段中观众对某类节目喜爱的情况.例如,估计各个年龄段中观众对动画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喜爱的情况.能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进行估计吗为什么不能.由于不同年龄层抽取的人数不相等.那么根据什么来进行估计呢可根据不同年龄层中喜爱动画和娱乐类节目的百分比来估计.如表:[投影]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节目喜爱不尽相同.用什么方式可以直观地反映这种变化呢?折线统计图.以下图是不同年龄段观众喜爱娱乐和动画类节目的折线统计图.[投影]从上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加,观众对动画类、娱乐类的喜爱程度逐渐下降.四、课堂练习课本面练习、、.五、课堂小结、对于总体量大,个差异程度较大的问题,需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这样可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对样本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可以用来估计总体的情况,这就是统计的思想.作业:课本面、、题.直方图〔一〕〔教学目标〕、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重点难点〕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是重点;确定组距和组数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是统计的一般过程.我们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一一直方图.二、频数分布直方图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播送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投影]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拟整洁,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拟多.为此我们把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最小值是,最大值是,它们的差是.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cm .、决定组距与组数把所有的数据分成假设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作等距分组〔各组的组距相同〕,取组距为cm 〔从最小值起每隔cm作为一组〕.最大值-最小值23 2=—=7一组距33将数据分成组:<<, <<,…,<<.注意:①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②组距和组数确实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③当数据在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多少,常分成〜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频数分布表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用表格整理可得频数分布表:从表格中你能看出应从哪个范围内选队员吗可以看出,身高在WV, <<, WV 三个组的人数最多,一共有+ + =人,因此,可以 从身高在〜cm 〔不含cm 〕的学生中选队员.、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可以根据上表画出频数分布上面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什么意义 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X 婴殳=频数.组距可见,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多少.等距分组时,各小长方形的面积〔频数〕与高的比是常数〔组距〕.因此,画等距分组 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时,为画图与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这样,上面的频数分布图可画成下面的形式:[投影]三、频数分布折线图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根底上,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首先取直方图的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的 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例如,在上面的直方图的左边取点〔,〕,在直方图右边取点〔,〕,将所取的这些点 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 频数分布折线图.频数 〔学生人数〕四、课堂小结直方图.频数组距)频数分布直方图是描述数据的又一方式,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关键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而这一点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频数分布折线图也是描述频数分布情况的一种方式.作业:课本面;面题.直方图〔二〕〔教学目标〕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的画法,并能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重点难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是重点;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频数分布图,回忆一下,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有哪些步骤怎样确定组距和组数二、例题看下面的例子:[投影]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时抽取了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表〔单位:cm〕:解:、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多少最大值—最小值的差:—=(cm) 、决定组距和组数 组距取多少时组数适宜341取组距cm,那么 一 =11-,可分成组,组数适宜.0.33、列频数分布表仔细观察上面的表和图,这组数据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麦穗长度大局部落在cm 至cm 之间,其他区域较少.长度在WV 范围内的麦穗个数最多,有 个,长度在WV, <<, <<, <<, WV 范围内的麦穗个数很少,总共只有个.三、课堂练习面练习()你认为组距是多少比拟适宜为什么组,由于个数据以内可以分〜组,这里有个数据,分组或组比拟适宜. ()画出直方图. 作业: 面、题.、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二、回忆与思考 、统计调查的一般 过程是什么统计调 查对我们有什么帮 助统计调查一般包 括收集数据、整理数 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 据等过程;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世 界,对未知的事物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两种方式.什么是全面调查什么是抽样调查它 们各有什么优缺点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只抽取一局部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抽样 调查.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调 查不宜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花费少、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破坏性小;结果往 往不如全面调查准确,且样本选取不当,会增大估计总体的误差.、实际调查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抽样调查的要求是什么 〔〕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时机相同;〔〕样本容量要适当.、利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环节.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并用统 计图表描述出来,这有什么作用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如何画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各种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根据各局部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出各局部所对应的圆心角,从而把一个圆分成几局部,标 上百分比,写知名称,就得到了扇形统计图.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③列频数分布表; 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的 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将所取的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 数折线图.条形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扇形图能够显示局部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 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三、例题导引例 测得某市月份〜日最低气温随日期变化折线图如下图.〔〕最高气温为C 的天数 为天;〔〕该市这天气温变化趋势 是;〔〕写一条有关的结论:本章小结、知识结构例图例某校学生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组织评委对学生写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绘制了统计图,请根据该图答复以下问题:〔〕学生会抽取了多少份调查报告〔〕假设等第为优秀,那么优秀率为多少〔〕学生会共收到调查报告份,请估计该校有多少份调查报告的等第为例初中学生的视力状况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万名初中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从中随机抽查了所中学全体学生的视力情况,图〔〕、图〔〕是年抽样情况统计图.请你根据两图解答以下问题:〔〕年这所中学学生的总人数是多少〔〕年这所中学学生的视力在以上的人数占全市中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年该市参加中考的学生达人,请你估计年该市这所中学参加中考的学生共有多少人四、练习提升课本面-题.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复习、双基回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一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统计调查的方式: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只抽取一局部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抽样调查.注意: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因此,常常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下面的调查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①调查七年级十班学生的视力情况;②调查全国农民的年收入状况;③调查一批刚出厂的灯泡的寿命;④调查各省市感染禽流感的病例.、总体与个体、样本与样本容量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为了了解某七年级名学生的身高,从中抽取名学生进行测量,对这个问题,下面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名学生是总体、每个学生是个体、抽取的名学生是样本、样本容量是、抽样调查的特点和要求特点:花费少、时间短,破坏性小;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准确.要求:抽样时个体被抽到的时机均等,样本容量适当,即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请指出以下哪些抽查的样本缺少代表性:①在大学生中调查我国青年的上网情况;②从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中,调查市民的法治意识;③抽查电信部门的家属,了解市民对电信效劳的满意程度.、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二、例题导引例小明对本班同学上学的交通方式进行了一次调查,他根据采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和图〔〕所示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计算本班骑自行车上学的人数,补全图〔〕;〔〕在图〔〕中,求出“乘公共汽车〞局部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补全图〔〕的统计图.〔〕观察图〔〕和图〔〕,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写出一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三、例习题意图分析、教材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

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客观上,教材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教材例的作用如下:()、解决例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教材例的作用如下:()、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例与例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x41() 五、例习题分析:例和例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测验占、期中占、期末考试占,小关(单位:小时)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答案:.x 小关x 小兵 . x 小时七、课后练习:、在一个样本中,出现了1次,出现了2次,出现了3次,出现了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某人打靶,有次打中x 环,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面试占、实习成绩占,各项成绩如表所示: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分人、分人、分人、分人、分人,其余为分。

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答案:.432143215432x x x x x x x x ++++++ .b a byax ++甲x 2x乙被录取 . 人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探究栏目的意图。

()、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教材的思考的意图。

()、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

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

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请同学读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第二组数据的频数指什么呢()、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某班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答案.(). (). .七、课后练习: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下表是截至到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噪音分贝答案:.约万元.约岁分贝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的例的意图()、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

(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问题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教材例的意图()、通过例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例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例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

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习题的分析教材例,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例,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号鞋的频数最大,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求这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答案:. ()件、件()不合理。

因为人中有人的销售额达不到件(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 ()匹()通过观察可知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1.数据、、、、、、、、、、、、的中位数是,众数是2.一组数据、、、、、,它的中位数是,则的值是.3.数据、、、、的众数是,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依次为、、、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天计)中的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若当气温在℃℃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答案:. ;. ;;;.(). ()约天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较多的一种量。

另外要注意: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教材例的意图()、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